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学记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

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

五官弗得不治。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学记-译文

考虑周全,寻求善良的人,这足以让名声远扬,却不足以感动大众;亲近贤能,体察远方,这足以感动大众,却不足以教化民众。君子如果想要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风俗,那必定要通过学习来实现。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在建国治民时,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兑命》中说:“要始终把学习作为根本。”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高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和学各占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教育,家庭有塾,乡里有庠,路上有序,国家有学。每年入学,中年进行考核。一年看是否能够独立阅读经典,三年看是否专心致志,乐于群居,五年看是否广泛学习,亲近师长,七年看是否能够讨论学问,选择朋友,这些都叫做小成;九年能够通晓各类知识,坚强自立而不违背正道,这叫做大成。这样之后,才足以教化民众,改变风俗,近处的民众被说服,远处的民众被感怀,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记》中说:“像小虫子一样,在适当的时机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开始教育时,穿着皮弁,献上祭品,表示对道的尊敬;《宵雅》中的三篇诗,是官学的开始;入学时敲鼓,表示对学习的重视;夏楚二物,用来收束学生的威仪;未卜禘不视学,表示让学生自由发展;适时观察而不多言,表示保留学生的思考;年幼的学生听而不问,表示学习不能跳跃等级。这七点,是教育的大原则。《记》中说:“凡学习,先做官,士先立志。”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的教育,按时令进行,必须有正规的学习内容,休息时必须有自学的内容。不学习弹琴,就不能安于弦乐;不学习广泛的知识,就不能安于《诗经》;不学习杂役,就不能安于礼仪;不培养自己的才艺,就不能乐于学习。因此,君子对于学习,要保存它,修养它,休息它,游玩它。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朋友交往,信任所学之道。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的辅助,也不会违背所学。《兑命》中说:“尊敬师长,勤勉学习,及时行动,才能有所成就。”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教育者,只是吟诵书本,说教过多,急于求成,却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教人时不是出于真心,要求学生时也不尽其才;教育的方法悖谬,要求的标准模糊。因此,学生隐藏自己的学习,厌恶自己的老师,觉得学习困难而不知道它的好处,即使完成了学业,也会很快忘记。教育不成功,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大学的教育方法,禁止在错误发生之前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叫做适时,不超越学生的能力进行教育叫做有序,相互观察学习叫做相互促进。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错误发生后再去禁止,就会遇到阻力而难以克服;时机错过了再去学习,就会感到辛苦而难以成功;教育方法杂乱无章,就会混乱而不成体系;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就会孤陋寡闻;轻浮的朋友会违背师道;轻率的言行会废弃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成功的原因,也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因此,君子的教育是启发式的,引导而不牵制,鼓励而不压制,启发而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导而不牵制就能和谐,鼓励而不压制就能容易,启发而不直接给出答案就能激发思考;和谐、容易、激发思考,可以说是善于启发。

学习者有四种过失,教育者必须知道。人们在学习时,有的失之过多,有的失之过少,有的学习过于简单,有的学习停滞不前。这四种过失,是人心不同的表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者,就是长善救失的人。

擅长唱歌的人,能让人跟着他的声音唱;擅长教育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他们的言语简练而明确,微妙而深刻,少用比喻却容易理解,可以说是能让人继承志向。

君子知道学习的难易,知道它的好处和坏处,然后才能广泛地启发;能广泛地启发,然后才能成为老师;能成为老师,然后才能成为领导者;能成为领导者,然后才能成为君主。因此,老师,就是学习如何成为君主的人。所以,选择老师不能不谨慎。《记》中说:“三王四代,都重视他们的老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有学习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理才会受到尊重,道理受到尊重,民众才会尊敬学习。因此,君主不会向他的臣子臣服的情况有两种:当他作为祭祀对象时不会臣服,当他作为老师时不会臣服。大学中的礼节,即使是对天子,也不会面向北方,这是为了尊重老师。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学习效果加倍,并且会因此而赞扬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学习效果减半,并且会因此而抱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攻坚木,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是难以处理的节点,时间久了,就能相互讨论解决问题;不善于提问的人则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像敲钟,轻轻敲击就发出小声,重重敲击就发出大声,等待它自然响亮,然后才能完全听到它的声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则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习的途径。

只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不足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必须等到学生有能力提问时,才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如果他们听不懂,即使放弃也是可以的。

优秀的铁匠的儿子,一定会学习制作皮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会学习制作箭袋;刚开始驾车的马,要让车在马的前面。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

古代的学者,会通过比较事物来辨别它们的类别。鼓音不和谐于五声,五声不和谐就听不出音乐。水色不和谐于五色,五色不和谐就显不出色彩。学习不和谐于五官,五官不和谐就学不好。老师不和谐于五服,五服不和谐就亲近不了。

君子说:伟大的德行不需要官职,伟大的道路不需要器物,伟大的信任不需要约定,伟大的时机不需要整齐。理解了这四点,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

三王祭祀河流,都是先祭河后祭海;有的源于河流,有的汇入大海。这叫做注重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学记-注解

发虑宪:指思考、考虑法度,宪即法度。

求善良:寻求善良的人。

謏闻:隐秘的消息或小道消息。

动众:感动大众,引起大众的共鸣。

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

学:学习,这里指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玉如果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

器:器物,比喻人才。

建国君民:建立国家,统治人民。

教学为先: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念终始典于学:从开始到结束,都重视学习。

嘉肴:美味的食物。

至道:最高深、最正确的道理。

教然后知困:通过教育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自反:自我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相互促进。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庭有塾,乡里有庠,乡里有序,国家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每年入学,中年进行考核。

离经辨志:分析经典,明确志向。

敬业乐群:专心致志,乐于群居。

博习亲师:广泛学习,亲近师长。

论学取友:讨论学问,选择朋友。

小成:小的成就。

大成:大的成就。

蛾子时术之:像蚕蛾那样适时地学习。

皮弁祭菜:古代的一种祭礼。

宵雅:《诗经》中的雅诗。

肄三:学习三篇雅诗。

官其始:开始学习官职知识。

鼓箧:击鼓装束。

孙其业:继承和发扬学业。

夏楚二物:夏楚是古代的一种刑具。

收其威:收敛威严。

未卜禘不视学:没有卜筮的仪式就不去学习。

游其志:任其志向自由发展。

时观而弗语:适时观察而不急于指导。

存其心:保持其本心。

幼者听而弗问:年幼者听而不问。

学不躐等:学习不越级。

操缦:练习琴弦。

博依:广泛学习诗书。

杂服:学习各种礼仪。

兴其艺:培养自己的艺术。

呻其占毕:吟咏读书。

讯言:急促的话语。

数进:频繁地进步。

悖:悖逆,违背。

佛:不切实际。

刑:惩罚。

豫:预防。

时:时机。

孙:顺应。

摩:相互学习。

格:抵挡。

陵节:超越节度。

杂施:杂乱无章地教学。

燕朋逆其师:亲近不良朋友,违背师长。

燕辟废其学:沉迷于娱乐,荒废学业。

长善救其失:发扬优点,纠正错误。

继志:继承志向。

三王四代唯其师:三代四代的成就都依赖于他们的老师。

严师:严格的老师。

北面:面向北方,表示尊敬。

攻木:攻击木头。

节目:木头的节疤。

撞钟:敲钟。

务本:致力于根本,即基础。

五声: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

五色:五种基本颜色。

五官:人的五个感官。

五服:古代的五种服制。

大德不官:高尚的品德不拘泥于官职。

大道不器: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器物。

大信不约:伟大的信任不需要约定。

大时不齐:伟大的时代不统一。

河:河流。

海:大海。

源:河流的源头。

委:河流的支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学记-评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此句强调君子治理国家,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品德修养,更要通过教育来影响和教化民众,从而达到改变风俗的目的。‘发虑宪’和‘求善良’指的是个人品德修养,而‘就贤体远’则是强调选拔贤能,这两者虽能影响一部分人,但不足以影响大众。‘化民成俗’则是指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改变,体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句话用玉和人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也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古代的王者在建立国家和治理民众时,都将教育放在首位,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地位。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学习和教学的关系。就像美食不吃不知道其美味,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其好处。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境。认识到不足和困境后,才能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教学相长’的理念,强调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这段话描述了古代的教育体系,从家庭到国家都有相应的教育机构,教育年限也有明确的规定。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和考核,达到一定的成就,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蛾子时术之’比喻教育如同蚕蛾孵化,需要耐心和细致。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大学教育的七个重要环节,包括尊敬师长、学习经典、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等。这些环节都是教育的大原则,体现了教育的严谨和规范。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这段话强调了大学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君子对待学习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真正亲近师长,享受学习,并坚定信仰。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段话批评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过于强调形式和数量,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段话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四个原则:预防为主、适时而行、循序渐进、相互学习。这四个原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段话列举了教育失败的原因,包括时机不当、方法不当、缺乏合作、忽视师道等。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段话强调了教师应有的素质,即知道教育成功的因素和失败的原因,并能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而不是强制,要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这段话指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四种错误,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有效地纠正错误。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这段话将善歌者与善教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教师应该像善歌者一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学生的志向。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这段话说明了君子成为君主的必要条件,即首先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选择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这段话强调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段话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的方式、回答问题的态度等。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这段话指出单纯记忆知识不足以成为教师,教师应该具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这段话用良冶之子、良弓之子、始驾马者为例,说明学习需要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这段话用鼓、水、学、五官、五服的比喻,说明了学习应该全面、系统。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这段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四种品质: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这些品质是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这段话用三王祭川的例子,说明了学习应该注重根本,从基础做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学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