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孔子闲居-原文
孔子闲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令闻,《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孔子闲居-译文
孔子闲居时,子夏在旁边陪侍。子夏说:‘冒昧地请问,《诗经》中说:“和乐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要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为人民的父母呢?’孔子说:‘人民的父母啊,必须通达礼乐的根本,达到五种极致,做到三种无私,才能在天下享有盛名。四方有败坏之事,他必须首先知道。这就是人民的父母。’
子夏说:‘人民的父母,我已经听您说过了;再请问什么是“五种极致”?’孔子说:‘志向所至,诗就到了那里。诗所到之处,礼也到了那里。礼所到之处,乐也到了那里。乐所到之处,哀也到了那里。哀乐相互产生。因此,正眼看着却看不见,侧耳听着却听不见;志向和气魄充满天地,这就是所说的五种极致。’
子夏说:‘五种极致我已经听您说过了,再请问什么是“三种无私”?’孔子说:‘无声的乐,无形的礼,无服的丧,这就是所说的三种无私。’子夏说:‘三种无私我已经略有所闻了,再请问哪首诗接近这些意思?’孔子说:‘“日夜勤勉,恩泽密布”,这是无声的乐。‘威仪庄重,不可选择’,这是无形的礼。‘百姓有丧事,匍匐前往救助’,这是无服的丧。’
子夏说:‘这些话讲得多么伟大啊!多么美好啊!多么盛大啊!难道这些话就到这里为止了吗?’孔子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君子遵循这些原则,还有五个方面。’子夏说:‘那是什么?’孔子说:‘无声的乐,志向和气魄不违背;无形的礼,威仪庄重;无服的丧,内心充满同情。无声的乐,志向和气魄已经得到;无形的礼,威仪庄重;无服的丧,恩泽遍及四方。无声的乐,志向和气魄已经顺从;无形的礼,上下和谐;无服的丧,养育万邦。无声的乐,日日闻于四方;无形的礼,日渐月增;无服的丧,品德纯明。无声的乐,志向和气魄已经振作;无形的礼,恩泽遍及四海;无服的丧,恩泽及于子孙。’
子夏说:‘三王之德,与天地相配,请问:要怎样才可以说是与天地相配呢?’孔子说:‘秉承三种无私的精神来劳苦天下。’子夏说:‘请问什么是三种无私?’孔子说:‘天无私地覆盖,地无私承载,日月无私照耀。秉承这三者来劳苦天下,这就是所说的三种无私。在《诗经》中说:“帝命不违,到了汤的时代。汤降不迟,圣明日益。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这是汤的德行。天有四季,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不具有教化。地承载着神气,神气化为风雷,风雷流动形成万物,露水滋润万物生长,无不具有教化。心胸清明,气志如神,欲望即将产生,必定有先导。天降及时之雨,山川兴起云雾。在《诗经》中说:“嵩山高大,直插云霄。嵩山降神,生甫及申。甫及申,周之栋梁。四方于蕃,四方于宣。”这是文武的德行。三代之王,必须先有美名,《诗经》中说:“明明天子,令闻不已。”这是三代的德行。‘发扬文德,协调四方。’这是大王的德行。’
子夏突然站起来,背靠墙壁站立说:‘弟子敢不继承这些教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孔子闲居-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夏:子夏,名卜商,孔子弟子之一,以文学著称。
《诗》:《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凯弟君子:凯弟,意指威严而和善;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民之父母:比喻君主或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爱百姓。
礼乐:礼,指社会规范和仪式;乐,指音乐和诗歌。
五至:指诗歌、礼乐、音乐、哀乐、志气达到极致。
三无:指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无声之乐:指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和谐。
无体之礼:指不拘泥于形式,内心真诚的礼仪。
无服之丧:指不拘泥于丧服,内心真诚的哀悼。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
参于天地:指君主的德行与天地相合。
三无私:指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诗》云:《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大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孔子闲居-评注
孔子与子夏的这段对话,深刻地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的理想形象和治国理念。首先,孔子对‘民之父母’的阐释,强调了君子作为民众领袖的职责和使命,即必须通达礼乐之本,达到‘五至’的境界,并实践‘三无’的原则,以此来治理天下。
‘五至’的概念,揭示了君子治理国家的内在要求。孔子认为,君子的志向应该达到诗歌的境界,诗歌的境界又应该达到礼的境界,礼的境界又应该达到乐的境界,乐的境界又应该达到哀的境界,哀乐相生,最终达到一种超越感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但其精神却充塞于天地之间。
‘三无’则是对君子治理国家的外在表现的要求。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都是对君子内心修养的外化。这种修养体现在君子的日常行为中,不依赖于外在的仪式和形式,而是通过内心的真诚和自然流露。
孔子对‘三王之德’的阐述,进一步强调了君子的德行应该与天地相合。‘三无私’的概念,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体现了君子的无私之心和广博之德。这种德行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更体现在对天下的治理上。
《诗经》中的诗句,被孔子用来具体阐释‘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等概念,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这些诗句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君子德行的具体指导。
子夏最后的反应,表达了他对孔子教诲的深刻认同和崇敬。他起身负墙而立,表示愿意接受孔子的教诲,并将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君子理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