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冠义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冠义-原文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

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故圣王重礼。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

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冠义-译文

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的开始,在于端正容貌身体、使脸色一致、使言语顺和。容貌身体端正,脸色一致,言语顺和,然后礼义才算完备。通过礼义来确立君臣关系、亲父子关系、和谐长幼关系。君臣关系端正,父子关系亲密,长幼关系和谐,然后礼义才能立起来。因此,举行冠礼之后,服饰才完备,服饰完备之后,容貌身体才能端正、脸色才能一致、言语才能顺和。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始。因此,古代的圣王非常重视冠礼。

古代举行冠礼时,会占卜吉日和宾客,这是为了尊敬冠礼,尊敬冠礼是为了重视礼制;重视礼制是为了确立国家的根本。

所以冠礼在堂阶上进行,以表示承继先代;在宾客位置举行婚礼,三次加冕更加尊贵,表示已经成熟;已经冠礼之后,给他取字,这是成人的标志。他在母亲面前出现,母亲会向他行礼;在兄弟面前出现,兄弟会向他行礼;成人后,要与他行礼。穿着黑色冠帽、黑色礼服,向君主献上礼物,随后带着礼物在乡大夫、乡先生面前出现;这是以成人的身份出现。

成为成人的人,将要接受成人的礼节。接受成人礼节的人,将要接受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的礼节。将要要求这四者在人身上得到体现,这些礼节难道可以不重视吗?

孝悌忠诚顺从的行为确立起来,然后才能成为人;成为人之后,才能治理人。因此,圣王重视礼制。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始,也是重要的事务。因此,古代非常重视冠礼;重视冠礼所以要在庙堂上举行;在庙堂上举行,是为了尊重这一事务;尊重事务而不敢擅自处理重要事务;不敢擅自处理重要事务,是为了谦卑而尊敬先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冠义-注解

凡人:泛指普通人,即一般的人。

之所以:表示原因,意为‘……的原因’。

为人者:成为人的原因。

礼义:指礼仪和道义,是古代社会规范人们行为和道德准则的总称。

正容体:使容貌端正。

齐颜色:使面色和顺。

顺辞令:使言语得体。

君臣: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

父子:指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

长幼:指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的关系。

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表示成年。

服:指服饰,这里指冠礼后所穿的正式服装。

筮日:选择吉日。

筮宾:选择宾客。

敬冠事:对冠礼表示尊敬。

为国本:作为国家的根本。

阼:古代堂屋东面的台阶,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醮:古代的一种礼仪,这里指冠礼中的加冠仪式。

客位:宾客所坐的位置。

三加弥尊:冠礼中三次加冠,表示尊贵。

有成:表示成熟。

字:古代成人后取字,表示成年。

玄冠:黑色的冠,古代成年男子所戴的冠。

玄端:黑色的礼服。

奠挚:献上礼物。

乡大夫:古代地方行政官员。

乡先生:古代地方上的有德行的人。

成人之者:成为成年人的过程。

责成人礼:要求成年人行礼。

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作为儿子、弟弟、臣子、少年。

孝弟忠顺之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顺从的行为。

嘉事:美好的事情,这里指冠礼。

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冠义-评注

古文开篇便点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礼义。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礼义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即礼义是人的本质特征。作者通过‘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这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主题,即礼义的重要性。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礼义的具体体现。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礼义的基础。正容体体现了人的外在形象,齐颜色体现了人的内在修养,顺辞令则体现了人的社交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礼仪。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这句话,说明了只有当这三者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称之为具备礼义。这也体现了礼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修炼和实践。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礼义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君臣、父子、长幼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也是礼义的重要体现。只有当这些关系得到正确处理时,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这句话,强调了礼义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当社会关系得到正确处理,礼义才能得以建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这一段,说明了冠礼在礼义实践中的重要性。冠礼是成人礼的一种,标志着一个人正式成为社会的成员。通过冠礼,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礼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冠礼的重要性。古代圣王之所以重视冠礼,是因为他们深知礼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这一段,说明了古代冠礼的庄严性和重要性。通过筮日筮宾,可以体现对冠礼的尊重,进而体现对礼义的重视。

‘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古代冠礼的仪式和意义。冠礼不仅是个人成年的标志,也是家族和社会传承的象征。

‘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这一段,说明了成人后需要遵守的礼仪。通过拜见父母和兄弟,体现了成人后对家庭和社会的尊重。

‘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这一段,说明了成人后需要向君王和乡大夫、乡先生等社会上层人物致敬,体现了成人后对社会的责任。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这一段,强调了成人礼的责任。成人礼不仅是个人成年的标志,更是对个人责任和礼仪的提醒。

‘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成人礼的重要性。成人礼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个人社会责任的提醒。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这一段,说明了一个人在具备孝悌忠顺等品德后,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才能治理国家。

‘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这句话,再次强调了礼义的重要性。古代圣王之所以重视礼义,是因为他们深知礼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这一段,说明了古代冠礼在庙堂中的重要性。通过在庙堂中举行冠礼,可以体现对先祖的尊重,也可以体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冠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