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儒行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儒行-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儒行-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您穿的衣服,是儒者的衣服吗?”孔子回答说:“我年轻时住在鲁国,穿的是宽大的衣服,成年后住在宋国,戴的是章甫冠。我听说:君子的学问应该广博,他们的服饰应该符合自己的家乡;我不知道儒者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哀公说:“请问儒者的行为是怎样的?”孔子回答说:“列举儒者的行为,太多无法一一说完,如果全部列举出来,那就太多了,连仆人都不可能全部记下来。”

哀公让人摆好座位。孔子在旁边侍立说:“儒者有珍贵的品德等待被人聘用,日夜努力学习等待被提问,怀有忠诚和诚信等待被提拔,努力行动等待被选用,他们自我立身就是这样。

儒者衣冠端正,举止谨慎,大的让步看起来像是懒散,小的让步看起来像是虚伪,大的举止像是威严,小的举止像是羞愧,他们难以前进却容易后退,看起来笨拙无能。他们的外貌就是这样。

儒者的居住环境简陋,坐下起立都恭敬,说话一定先讲诚信,行动一定正直,在路上不争险峻和容易的路,冬天夏天不争阴阳的平衡,爱惜生命以等待时机,保养身体以有所作为。他们的准备就是这样。

儒者不珍惜金玉,而把忠诚和诚信当作宝贝;不祈求土地,把立义当作土地;不祈求积累财富,把多才多艺当作富有。他们难得但容易得到俸禄,容易得到俸禄却难以留住,不合时宜的时候不出现,不是很难得吗?不合道义的时候不合作,不是很难留住吗?先付出劳动后得到俸禄,不是很容易得到俸禄吗?他们对待别人就是这样。

儒者把财物委托给他们,用爱好来诱惑他们,看到利益不违背道义;用众人来威胁他们,用武力来阻止他们,面对死亡不改变自己的立场;面对凶猛的动物不衡量自己的勇气,搬动重鼎不衡量自己的力量;过去的事情不后悔,未来的事情不预想;说过的话不再重复,流言蜚语不继续;不丧失威严,不学习阴谋。他们独立自主就是这样。

儒者可亲近但不能被胁迫;可接近但不能被逼迫;可杀但不能被侮辱。他们的居住不奢侈,饮食不油腻;他们的过失可以微妙地辨别但不能当面数落。他们的刚毅就是这样。

儒者把忠诚和诚信当作盔甲,把礼义当作盾牌;带着仁爱行事,抱着正义处世,即使有暴政,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他们自我立身就是这样。

儒者有一亩宫室,简陋的房间,竹门和窗户,破旧的门和窗户;换上衣服出门,一天只吃一顿饭,上级不回应他们的请求时不敢怀疑,上级不回应他们的请求时不敢谄媚。他们做官就是这样。

儒者与今人相处,与古人相合;今世的行为,后世将其作为典范;不逢时世,上级不扶持,下级不推举,谗言和谄媚之徒有结党营私来危害他们,身体可能危险,但志向不可改变,即使生活困苦,也要坚持自己的志向,仍然不忘百姓的疾苦。他们的忧思就是这样。

儒者博学而不穷尽,笃行而不厌倦;隐居而不放纵,向上通达而不困顿;以和谐为礼的贵重,以忠诚和诚信为美,以优游为法,举荐贤能而容纳众人,毁掉自己的方直以迎合他人。他们的宽宏大量就是这样。

儒者内部称道不避开亲人,外部举荐不避开怨恨,衡量功绩积累事迹,推举贤能而使之显达,不期望回报;君主得到他们想要的,如果有利于国家,不追求富贵。他们举荐贤能和有才能的人就是这样。

儒者听到善行就相互告知,看到善行就相互展示;在爵位上相互推让,在患难中相互救助;长久等待,远道而来;他们的举荐就是这样。

儒者清洁身体而修养品德,陈述言论而隐忍,安静而端正,上级不知道;粗略地提出,又不急于行动;不临近深渊而显得高傲,不减少一点而显得增多;世道治理时不轻率,世道混乱时不沮丧;与同流合污的人不同流合污,与异己的人不相互非难。他们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

儒者不向天子称臣,不向诸侯服务;谨慎而崇尚宽厚,坚强而与人相处,博学而知道服从;接近文章,磨砺廉正;即使分封的土地像零钱一样少,也不称臣也不做官。他们的规范就是这样。

儒者志同道合,方向一致;并立则快乐,相互谦让而不厌烦;长时间不见面,听到流言不信;他们的行为坚持原则,同则进,不同则退。他们的交友就是这样。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宏大量是仁的表现;谦逊是仁的能力;礼节是仁的外貌;言谈是仁的文采;歌乐是仁的和声;分散是仁的施舍;儒者都具备这些,还不敢说自己是仁人。他们的尊让就是这样。

儒者不因贫贱而失去尊严,不因富贵而屈服,不烦扰君王,不拖累长辈,不怜悯官吏,所以叫儒者。现在人们称呼儒者是错误的,常常用儒者来相互诋毁。”

孔子回到住处,哀公安排他住下,听到这些话后,言语更加诚信,行为更加合乎道义:‘直到我去世,不敢再拿儒者开玩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儒行-注解

夫子: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先生’或‘老师’。

儒服:儒服是指古代儒者的服装,通常是指宽大的衣服和特定的帽子。

逢掖之衣:逢掖之衣是指古代儒者常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逢掖’意为宽大。

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是指古代儒者所戴的一种帽子,‘章甫’是冠名。

君子:君子是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博学:博学是指学识广博,学问深厚。

乡:同‘向’,这里指方向。

遽数之:遽数之是指简单列举。

悉数之:悉数之是指详细列举。

更仆:更仆是指更换仆人,这里比喻时间之长。

席:席在这里是指座位,也指宴席。

聘:聘是指被聘请,被任用。

强学:强学是指勤奋学习。

举:举是指被举荐,被提拔。

取:取是指获得,得到。

冠:冠是指戴帽子。

让:让是指谦让,退让。

伪:伪是指虚假,不真实。

威:威是指威严,庄重。

愧:愧是指羞愧,惭愧。

进:进是指前进,进取。

退:退是指后退,退让。

粥粥:粥粥是指谦逊的样子。

居处齐难:居处齐难是指居住环境简陋。

道涂:道涂是指道路,这里指行路。

道:道是指道德,这里指行为准则。

阴阳之和:阴阳之和是指自然界的和谐平衡。

以待举:以待举是指等待被举荐。

以待取:以待取是指等待被选用。

自立:自立是指自我立身,自我修养。

货财:货财是指财物,财富。

淹:淹是指长时间地,这里指长时间地沉迷于某种爱好。

乐好:乐好是指爱好,喜好。

劫:劫是指威胁,逼迫。

沮:沮是指阻止,挫败。

守:守是指坚守,保持。

鸷虫:鸷虫是指猛禽,这里比喻凶猛的人。

攫搏:攫搏是指抓取,搏斗。

程:程是指衡量,评估。

往者:往者是指过去的人或事。

来者:来者是指未来的人或事。

过言:过言是指说过的话。

流言:流言是指散播的谣言。

不习:不习是指不学习,不改变。

特立:特立是指独立不迁,坚定不拔。

迫:迫是指逼迫,催促。

杀:杀是指被杀,牺牲。

辱:辱是指被侮辱,受辱。

淫:淫是指过分,过度。

溽:溽是指湿润,这里指饮食过于油腻。

面数:面数是指当面数落,指责。

甲胄:甲胄是指古代士兵所穿的铠甲。

干橹:干橹是指盾牌。

戴仁而行:戴仁而行是指以仁德为行为准则。

抱义而处:抱义而处是指以义为处世的根本。

暴政:暴政是指残暴的统治政策。

一亩之宫:一亩之宫是指只有一亩地的宫室,形容非常简陋的住宅。

环堵之室:环堵之室是指四壁围成的房间,形容非常简陋的住所。

筚门圭窬:筚门圭窬是指用竹子编成的门,‘筚’指竹编。

蓬户瓮牖:蓬户瓮牖是指用蓬草编成的门和用瓦罐做的窗户,形容非常简陋的房屋。

并日而食:并日而食是指两天吃一餐,形容生活贫困。

上答:上答是指上级的回应,这里指君王的回应。

今人与居:今人与居是指与现在的人相处。

古人与稽:古人与稽是指与古人相比较,学习古人的智慧。

适弗逢世:适弗逢世是指不适合当前的社会环境。

上弗援:上弗援是指得不到上级的支持。

下弗推:下弗推是指得不到下级的推荐。

谗谄之民:谗谄之民是指说谗言和奉承的人。

比党:比党是指结党营私。

危之者:危之者是指使……处于危险之中的人。

起居:起居是指日常生活。

信:信是指信念,信仰。

忧思:忧思是指忧虑和思考。

笃行:笃行是指坚定地实践。

幽居:幽居是指隐居,远离尘嚣。

上通:上通是指与上层社会交往。

礼之以和为贵:礼之以和为贵是指以和谐为礼的贵重。

优游:优游是指从容不迫,悠闲自得。

举贤:举贤是指推荐贤能的人。

容众:容众是指容纳众人,包容他人。

毁方:毁方是指放弃自己的立场,以迎合他人。

瓦合:瓦合是指像瓦片一样堆砌在一起,这里比喻不真诚的联合。

宽裕:宽裕是指宽容大方,不拘小节。

内称不辟亲:内称不辟亲是指在家中对父母不避讳。

外举不辟怨:外举不辟怨是指在推荐人才时不避讳别人的怨恨。

程功积事:程功积事是指衡量功绩,积累事情。

推贤而进达之:推贤而进达之是指推荐贤能的人并使他们得到提升。

不望其报:不望其报是指不期待回报。

苟利国家:苟利国家是指只要对国家有利。

不求富贵:不求富贵是指不追求个人富贵。

闻善以相告:闻善以相告是指听到好的事情就相互告诉。

见善以相示:见善以相示是指看到好的事情就相互展示。

爵位相先:爵位相先是指以爵位的高低为先后顺序。

患难相死:患难相死是指在困难和危险中相互救助。

久相待:久相待是指长时间地等待。

远相致:远相致是指从远处带来。

任举:任举是指推荐,举荐。

澡身而浴德:澡身而浴德是指清洗身体,修养品德。

陈言而伏:陈言而伏是指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保持沉默。

静而正之:静而正之是指保持安静,端正自己的行为。

粗而翘之:粗而翘之是指简单而傲慢地回应。

不临深而为高:不临深而为高是指不冒险行事。

不加少而为多:不加少而为多是指不贪多求少。

世治不轻:世治不轻是指在世道太平时不轻视他人。

世乱不沮:世乱不沮是指在世道混乱时不气馁。

同弗与:同弗与是指不与同流合污。

异弗非:异弗非是指不非议与自己不同的人。

特立独行:特立独行是指独立不迁,与众不同。

上不臣天子:上不臣天子是指不向天子称臣。

下不事诸侯:下不事诸侯是指不向诸侯称臣。

慎静而尚宽:慎静而尚宽是指谨慎安静,崇尚宽容。

强毅以与人:强毅以与人是指坚强而有毅力地与人相处。

博学以知服:博学以知服是指通过博学来使人信服。

近文章:近文章是指接近文学艺术。

砥厉廉隅:砥厉廉隅是指磨砺自己的品行和道德。

不臣不仕:不臣不仕是指不担任官职。

合志同方:合志同方是指志趣相投,目标一致。

营道同术:营道同术是指追求相同的道德和技艺。

并立则乐:并立则乐是指共同站立时感到快乐。

相下不厌:相下不厌是指相互谦让而不感到厌烦。

久不相见:久不相见是指长时间不见面。

闻流言不信:闻流言不信是指听到流言蜚语不相信。

行本方立义:行本方立义是指行为符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

同而进:同而进是指意见相同就一起前进。

不同而退:不同而退是指意见不同就退让。

交友:交友是指结交朋友。

温良:温良是指温和善良。

仁:仁是指仁爱,仁德。

礼节:礼节是指礼仪,礼法。

言谈:言谈是指说话的方式和内容。

歌乐:歌乐是指唱歌和音乐。

分散:分散是指分散,不集中。

施:施是指施行,实施。

不陨获于贫贱:不陨获于贫贱是指不因贫贱而失去志向。

不充诎于富贵:不充诎于富贵是指不因富贵而骄傲自满。

不慁君王:不慁君王是指不麻烦君王。

不累长上:不累长上是指不拖累长辈。

不闵有司:不闵有司是指不使官员们感到烦恼。

陨获:陨获是指失去,堕落。

充诎:充诎是指骄傲自满。

慁:慁是指烦恼,麻烦。

有司:有司是指官员。

命儒:命儒是指称呼别人为儒者。

诟病:诟病是指指责,批评。

馆:馆是指招待,接待。

没:没是指去世,逝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儒行-评注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此段对话开篇即展现出孔子谦逊的品格。鲁哀公询问孔子的服饰是否为儒服,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自己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经历,并引用了‘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的古训,表达出君子应随乡土习俗而着装,而自己并不知晓儒服的具体样式。此句体现了孔子对于学问的广泛涉猎和对于礼仪的尊重。

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进一步询问儒行的具体内容,孔子回答时使用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即‘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这表明儒行的内容丰富而深奥,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也暗示了儒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孔子在哀公命席后,开始详细阐述儒行的具体表现。他提到儒者有‘席上之珍’,即谦逊有礼,随时准备接受他人的聘请;‘夙夜强学’,即勤奋学习,不分昼夜;‘怀忠信以待举’,即以忠诚和诚信等待被举荐;‘力行以待取’,即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认可。这些描述展现了儒者的自律和修养。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孔子继续描述儒者的外在表现,如衣冠整洁、举止谨慎,以及在处理事务时的态度。他提到儒者在大事上显得庄重,小事上则显得谦逊,这种‘大让如慢,小让如伪’的态度,既体现了儒者的威严,又展现了他们的谦和。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儒者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儒者注重生活的有序,举止恭敬,言行一致,不争名夺利,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孔子指出儒者的价值观,他们不以财富为宝,而是以忠诚和诚信为宝;不以土地为依赖,而是以正义为土地;不以积累财富为目标,而是以学识为富。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

这段描述了儒者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的坚定立场。他们不因财富和权势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孔子强调儒者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他们可以亲近他人,但不可以被胁迫;可以接近,但不可以被逼迫;可以被杀害,但不可以被侮辱。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此段表达了儒者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他们以忠诚和诚信为盔甲,以礼义为盾牌,坚持仁义之道,即使面对暴政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

孔子描述了儒者的政治态度和人格特质。他们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效力;他们谨慎而宽容,坚强而坚定;他们博学多才,崇尚廉洁。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

此段描述了儒者的交友之道。他们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求道德和学问;他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孔子总结儒者的品质,认为儒者具备了仁的各个方面,包括温和、善良、敬慎、宽裕、谦逊、礼节、言谈、和谐、施舍等,但他们仍然谦虚地认为自己不足以完全达到仁的境界。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最后指出,儒者不受贫贱之辱,也不因富贵而骄傲,不烦扰君王,不拖累长辈,不抱怨官吏,因此被称为儒者。然而,当时的人们对儒者的称呼却带有贬义,孔子对此表示不满。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最后,孔子回到住所,哀公接待了他,并听了孔子的教诲后,更加信任和尊重孔子,表示自己将永远尊重儒者,不再轻视儒学。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哀公的诚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儒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