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仲尼燕居-原文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子曰:‘给夺慈仁。’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
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
子曰:‘然。’
子曰:‘然则何如?’
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茍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
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
下管《象》、《武》,《夏》、《龠》序兴。
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
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
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
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入门而金作,示情也。
升歌《清庙》,示德也。
下而管《象》,示事也。
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
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此名也,古之人也。’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
子张复问。
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龠,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
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
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
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
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
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
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
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
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蒙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仲尼燕居-译文
孔子在家中休息时,子张、子贡、言游陪伴在侧,他们谈论的话题涉及到了礼。孔子说:‘坐下吧,你们三个人,我要告诉你们礼,让你们明白礼的周全和无所不包。’子贡起身回答说:‘请问礼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不尊敬但不符合礼,叫作粗野;恭敬但不符合礼,叫作伪善;勇敢但不符合礼,叫作悖逆。’孔子说:‘伪善会剥夺仁慈。’孔子说:‘老师,你的过错在于过于严厉;而子商的过错在于不够严谨。子产就像众人的母亲,能养活他们但不能教育他们。’子贡起身回答说:‘请问如何才能做到适中呢?’孔子说:‘礼啊礼!礼就是用来调节适中的。’
子贡退下,言游上前说:‘请问礼是引领恶劣而保全美好的吗?’孔子说:‘是的。’‘那么礼是怎样的呢?’孔子说:‘郊外的祭祀是为了仁爱鬼神;尝祭是为了仁爱祖先;馈赠祭品是为了仁爱死丧;射箭乡礼是为了仁爱乡邻;饮食宴席是为了仁爱宾客。’孔子说:‘明白了郊外祭祀的意义和尝祭的礼节,治理国家不就像掌中观纹路一样容易了吗!因此,居住有礼,所以长幼分明;家庭有礼,所以家族和睦;朝廷有礼,所以官职有序;田猎有礼,所以军事闲暇;军队有礼,所以武功有成。因此,宫室有度,鼎器有形,味道适时,音乐有节,车马有式,鬼神有祭,丧事有哀,辩论有党,官职有体,政事有施;加于身而置于前,众人的行为都适宜。’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就是处理事情的方法。君子有事情,就必有处理的方法。治理国家而没有礼,就像盲人没有引路人一样?他们能往哪里去呢?就像在夜晚的暗室中寻找东西,没有蜡烛怎么能看见呢?如果没有礼,手脚无处安放,耳目无所适从,进退揖让无所节制。’因此,居住无礼,长幼失序;家庭无礼,家族不和;朝廷无礼,官职失序;田猎无礼,军事无策;军队无礼,武功无制;宫室无度,鼎器无象;味道不适时,音乐无节;车马无式;鬼神无祭;丧事无哀;辩论无党;官职无体;政事无施;加于身而置于前,众人的行为都不适宜。这样,就无法与众人融洽相处了。’
孔子说:‘小心听好了!你们三个人,我要告诉你们:礼有九种,大宴有四种。如果明白了这些,即使身处田野之中,也能处理得很好。两位君主相见,相互作揖让步入门,入门后悬挂的帘子升起;相互作揖让步上堂,上堂后音乐停止。下面吹奏《象》、《武》、《夏》、《龠》等乐曲。陈列供品,安排礼乐,准备百官。这样,君子才能懂得仁爱。行为合乎规矩,回转合乎矩尺,和鸾声中合乎采齐,客人出门时演奏《雍》,撤席时演奏《振羽》。因此,君子无物不在礼之中。入门时击鼓,是为了表达情感;升堂时歌唱《清庙》,是为了展示德行;下堂时吹奏《象》,是为了展示事情。所以古代的君子,不必亲自交谈,只要通过礼乐来表达就可以了。’
孔子说:‘礼是秩序,乐是节制。君子没有秩序不行动,没有节制不作为。不懂得《诗经》,在礼上就会错误;不懂得音乐,在礼上就会简略;德行浅薄,在礼上就会空洞。’孔子说:‘制度在礼,文饰在礼,实行它,关键在人。’子贡起身回答说:‘请问:夔是贫穷的吗?’孔子说:‘他是古人吗?他是古人。通达于礼而不通达于乐,叫作简略;通达于乐而不通达于礼,叫作偏颇。夔通达于乐而不通达于礼,所以传下这个名声,他是古人。’
子张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子张啊!之前我不是告诉过你吗?君子懂得礼乐,只要按照礼乐去做就可以了。’子张再次提问。孔子说:‘子张,你以为一定要铺设桌椅,升降时斟酒敬酒,然后才叫作礼吗?你以为一定要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然后才叫作乐吗?说话并付诸实践,这就是礼。行动并享受其中,这就是乐。君子努力做到这两点,然后才能南面称王,这样天下才能太平。诸侯朝见,万物顺服,百官不敢不效劳。礼的兴起,是众人治理的结果;礼的废弃,是众人混乱的原因。房屋中有门堂和角落,座位有上下之分,车马有左右之别,行走有行列之序,站立有秩序,这都是古代的规矩。如果没有门堂角落,房屋就会混乱;如果没有座位上下之分,座位就会混乱;如果没有车马左右之别,车马就会混乱;如果没有行列之序,行走就会混乱;如果没有站立之序,站立就会混乱。过去圣帝明王和诸侯,区分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没有人敢超越界限,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仲尼燕居-注解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燕居:闲居,在家中的休息时间。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言游:孔子弟子,姓言,名游,字子游。
礼:古代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仪式,涉及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
野:粗野,缺乏教养。
给:伪善,虚假。
逆:悖逆,违背。
慈仁:慈爱和仁慈。
师:对子张的称呼,师即子张的字。
商:孔子弟子,姓商,名瞿,字子商。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姓姬,名发,字子产。
郊社:古代祭祀天地之神的活动。
尝禘:古代祭祀祖先的仪式。
馈奠:古代祭祀死者的一种礼仪。
射乡:古代的一种射箭比赛,也用于祭祀。
食飨:古代宴请宾客的礼仪。
明:明白,懂得。
指诸掌而已:比喻非常容易。
度:规范,标准。
象:象征,标志。
时:时节,时间。
节:节奏,规律。
式:样式,格式。
相:搀扶,引导。
伥伥:迷茫,不知所措。
幽室:黑暗的房间。
烛:蜡烛,光源。
错:放置,安排。
缪:错误,不合适。
素:简朴,不华丽。
偏:片面,不全面。
夔:古代传说中的乐官,相传只有一只脚。
铺几筵:摆设几案和座位。
缀兆:古代祭祀时布置的行列。
羽龠: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
钟鼓: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
清庙:古代祭祀时演唱的乐曲。
诗:《诗经》,古代诗歌总集。
薄:轻薄,不厚道。
虚:空虚,不充实。
制度: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文为:文化,文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仲尼燕居-评注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孔子在这里与三位弟子子张、子贡、言游谈论礼的话题,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礼的重要性。孔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他的言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这一场景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承。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孔子首先告诫弟子们,他将要传授给他们关于礼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们能够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礼。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孔子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礼的内涵,强调在敬、恭、勇等行为中必须符合礼的规范,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言游进一步提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指出礼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行善,如通过郊社之礼来尊重鬼神,通过尝禘之礼来尊重祖先等。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孔子进一步阐述礼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指出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孔子将礼与治理国家的事务联系起来,强调君子在处理事务时必须遵循礼的规范。
子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孔子再次强调礼的重要性,指出礼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治乱。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
子张询问治国之道,孔子回答指出君子必须精通礼乐,并将之应用于治国理政。
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蒙矣。
三位弟子在听到孔子的教诲后,如同从蒙昧中觉醒,对礼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