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乡饮酒义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乡饮酒义-原文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

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

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

尊有玄酒,贵其质也。

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

洗当东荣,主人之所以自洁,而以事宾也。

宾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

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

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

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圣立而将之以敬曰礼,礼以体长幼曰德。

德也者,得于身也。

故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

是故圣人务焉。

祭荐,祭酒,敬礼也。

哜肺,尝礼也。

啐酒,成礼也。

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此所以贵礼而贱财也。

卒觯,致实于西阶上,言是席之上,非专为饮食也,此先礼而后财之义也。

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

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

及介省矣。

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

不酢而降;隆杀之义别矣。

主人酬介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

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

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

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

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

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

彼国安而天下安。

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

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亨狗于东方,祖阳气之发于东方也。

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

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宾必南乡。

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

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

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

北方者冬,冬之言中也,中者藏也。

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乡仁,右义偝藏也。

介必东乡,介宾主也。

主人必居东方,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主人者造之,产万物者也。

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是以礼有三让,建国必立三卿。

三宾者,政教之本,礼之大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乡饮酒义-译文

乡饮酒的礼节:主人到庠门之外迎接宾客,进入后,先三次作揖,然后才走到台阶前,三次让座后才能上台阶,这是表示尊敬和谦让。洗手后举杯敬酒,这是表示清洁。到达后行拜礼,洗手时的拜礼,接受酒时的拜礼,送别时的拜礼,以及结束时的拜礼,这些都是表示敬意。尊敬、谦让、清洁、敬重,是君子相互交往的原则。君子如果能够尊敬和谦让,就不会争斗;如果能够清洁和敬重,就不会傲慢;不争斗不傲慢,就能远离争斗;不争斗就能避免暴乱之祸,这是君子避免人祸的方法,所以圣人用道德来规范他们。

乡民、士人、君子,在房户之间受到尊敬,宾客和主人共同尊重。尊酒中有玄酒,这是因为它质地纯净。食物从东房取出,由主人提供。洗手的地方在东边,这是主人自我清洁,并以此款待宾客。

宾客和主人象征着天地;傧相和赞礼官象征着阴阳;三个宾客象征着三光;三次让座,象征着月亮第三天形成残月;四个方向的座位,象征着四季。

天地严凝的气候,始于西南,盛于西北,这是天地的尊严之气,也是天地的义气。天地温厚的气候,始于东北,盛于东南,这是天地的盛德之气,也是天地的仁气。主人尊敬宾客,所以宾客坐在西北,傧相坐在西南以辅助宾客,宾客以义待人,所以坐在西北。主人以德待人,所以坐在东南。赞礼官坐在东北,以辅助主人。仁义相待,宾客有事,摆放的器物有数量,称为圣;圣人立在那里,用敬来引导,称为礼;礼用来表示长幼有序,称为德。德,就是得到了身体。所以古时候学习道德的人,是为了得到身体。因此,圣人致力于这一点。

祭祀时献上祭品,献上酒,表示敬礼。品尝肺,表示尝礼。喝干酒,表示完成礼节。在席子的末端说话,说明这个座位是为了行礼,而不是仅仅为了饮食,这是尊重礼节而轻视财物的原因。酒杯倒满后,将酒杯放在西边的台阶上,说明这个座位不是为了饮食,而是先礼后财的意义。先礼后财,民众就会尊敬和谦让而不争斗。

乡饮酒的礼节:六十岁的人坐下,五十岁的人站立侍奉,这是为了明确尊重长辈。六十岁的人有三种食物,七十岁的人有四种,八十岁的人有五种,九十岁的人有六种,这是为了明确养老之道。民众知道尊重长辈和养老之后,才能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辈。民众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辈,之后才能形成教育,形成教育之后,国家才能安宁。君子所说的孝,不是每天去拜访就能做到的;通过乡射之礼,教育乡饮酒之礼,孝敬父母的行为就会确立。

孔子说:‘我观察乡饮酒之礼,就知道王道的简易。’

主人亲自邀请宾客和傧相,其他宾客跟着来。到了门外,主人向宾客和傧相行礼,其他宾客自己进去;贵贱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三次作揖到台阶前,三次让座让宾客上台阶,行拜礼、献酒、回敬、谦让的环节很多。至于傧相,这些环节就简化了。等到其他宾客上座接受酒,坐着祭酒,站着饮酒。不回敬酒就离开;尊贵和卑贱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

主人回敬傧相,主人回敬宾客,傧相回敬其他宾客,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回敬,直到回敬给洗杯的人。这说明他们能够尊敬长辈而不遗漏。

离开时,脱鞋升座,不断斟酒。饮酒的礼节,早晨不中断,晚上不停止。宾客离开时,主人行礼送别,礼节到此结束。这说明他们能够安享宴会而不混乱。

贵贱分明,尊卑有别,和谐而不放纵,尊敬长辈而不遗漏,安享宴会而不混乱,这五种行为,足以端正自身,安定国家。国家安定,天下也就安宁了。所以孔子说:‘我观察乡饮酒之礼,就知道王道的简易。’

乡饮酒的礼义:立宾客以象征天,立主人以象征地,设置傧相和赞礼官以象征日月,立三个宾客以象征三光。古代制定礼节,以天地为经,以日月为纪,以三光为参,这是政治教化的根本。

在东方烹煮狗肉,这是为了纪念东方的阳气初发。洗手的地方在东边,其位置在洗手器的东边,这是模仿天地左边的海洋。尊酒中有玄酒,这是为了教育民众不要忘记根本。

宾客必须面向南方。东方象征着春天,春天意味着万物复苏,是神圣的象征。南方象征着夏天,夏天意味着养育、生长、给予,是仁爱的象征。西方象征着秋天,秋天意味着忧虑,是按时观察、守义的人。北方象征着冬天,冬天意味着中正,意味着收藏。因此,天子的位置,左边是神圣的东方,右边是仁爱的南方,背后是正义的西方和收藏的北方。傧相必须面向东方,因为傧相是介于宾客和主人之间的。主人必须坐在东方,因为东方象征着春天,意味着万物的生长;主人是创造者,也是万物的创造者。月亮三天形成残月,三个月形成季节,因此礼节中有三次让座,建国时必须设立三个高级官员。三个宾客是政治教化的根本,是礼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方烹煮狗肉,这是为了纪念东方的阳气初发。洗手的地方在东边,其位置在洗手器的东边,这是模仿天地左边的海洋。尊酒中有玄酒,这是为了教育民众不要忘记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乡饮酒义-注解

乡饮酒:古代中国的一种宴饮礼仪,用于乡里间的社交活动,体现了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等传统美德。

主人:宴会的举办者,通常为年长者或地位较高者。

宾:被邀请参加宴会的客人。

揖:古代的一种拱手礼,表示敬意。

阶:台阶,古代建筑中用于连接不同高度的平面。

让:谦让,表示尊敬。

盥洗:洗手洗脸,表示清洁。

扬觯:举起酒杯,表示敬酒。

致敬:表示敬意。

尊让洁敬:尊敬、谦让、清洁、敬重。

君子:古代对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称呼。

房户:古代住宅的房间。

玄酒:古代的一种无色无味的酒,用于祭祀。

羞:古代宴会上的菜肴。

东房:古代住宅中的东边房间。

东荣:东方的屋檐。

介:介于主人与宾之间的角色,通常为副宾。

僎: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

三光:指日、月、星。

斗辨:争斗。

道:道德、法则。

圣:圣贤,道德高尚的人。

礼:礼仪,表示尊敬和规范行为。

德:道德,品德。

学术道:学问和道德。

祭荐:祭祀时献上的食物。

祭酒:祭祀时用的酒。

哜肺:品尝肺部的食物。

啐酒:品尝酒。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圣立:圣贤站立。

将之以敬:用敬重的心态对待。

朝不废朝,莫不废夕:从早到晚都不停歇。

介工:介于主人与宾客之间的使者。

司正:负责监督礼仪的人。

沃洗:洗手。

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

王道: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道德准则。

亨狗:在东方烹饪狗肉。

祖阳气:东方的阳气。

阼:古代堂屋的东边。

南乡:面向南方。

蠢:春天万物生长的样子。

假:夏天万物生长旺盛的样子。

愁:秋天万物凋零的样子。

中:冬天万物收藏的样子。

卿:古代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

政教之本:政治和教化的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乡饮酒义-评注

乡饮酒之义,首先展现了古代礼仪的庄严与精致。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这是对尊贵的表示,也是对礼仪的尊重。盥洗扬觯,是对洁净的追求,体现了古人对于身心洁净的重视。

‘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仅是对宾的尊敬,更是对整个礼仪的致敬。尊让洁敬,是君子相交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谦逊有礼、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这一段话深刻揭示了礼仪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纷争的有效手段。

‘天地严凝之气’与‘天地温厚之气’的对比,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自然之气的理解。天地之尊严与仁义,被巧妙地融入了乡饮酒之礼中,使得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天地之道的遵循。

‘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这一段话揭示了宾主座位安排的深层含义,即通过座位来体现尊卑、仁义等道德原则。

‘祭荐,祭酒,敬礼也。’‘哜肺,尝礼也。’‘啐酒,成礼也。’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乡饮酒之礼的完整流程,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仪式的重视。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这一段话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主人与宾的互动,既体现了尊卑之别,也体现了礼仪的严谨。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这一段话说明了乡饮酒之礼中的互敬互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谐共处。

‘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这一段话描绘了乡饮酒之礼的日常化,说明了礼仪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场合,更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这一段话总结了乡饮酒之礼的意义,即通过礼仪来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安定。

‘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这一段话揭示了古代礼仪的哲学基础,即以天地自然为参照,以日月星辰为纪,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乡饮酒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