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丧服四制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丧服四制-原文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

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

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

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

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

仁义礼智,人道具矣。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

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

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

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

杖者何也?爵也。

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

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

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

秃者不髽,伛者不袒,跛者不踊。

老病不止酒肉。

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

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

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书》曰:’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

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

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

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

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闇,三年不言’,此之谓也。

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

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

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

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丧服四制-译文

礼的总体原则,是效法天地,遵循四季的变化,顺应阴阳的规律,以及符合人的情感,因此被称为礼。那些非议礼的人,是不了解礼从何而来的。

礼分为吉礼和凶礼,它们各自有不同的道路,不能相互干扰,这是从阴阳的原则来的。丧礼有四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这是从四季的原则来的。有恩情、有道理、有节制、有权变,这是从人的情感来的。恩情是仁,道理是义,节制是礼,权变是智。仁义礼智,这是人的道德所具备的。

恩情深厚的,服丧的仪式也重;因此,为父亲服丧要斩衰三年,这是根据恩情来规定的。家庭内部的管理,恩情要大于义;家庭外部的事务,义要大于恩。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君主,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尊重地位高的人,这是义的极致。因此,为君主服丧也要斩衰三年,这是根据义来规定的。

死后第三天开始进食,三个月后洗头,满一年后换上练冠,三年后举行祥祭。经过这三个阶段,仁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爱心,智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道理,强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意志。礼用来治理,义用来正道,孝顺的儿子、谦逊的兄弟、贞洁的妇女,都可以通过这些来观察。

杖是什么?是爵位。死后第三天给儿子授杖,第五天给大夫授杖,第七天给士授杖。有人说这是担主,有人说这是辅病,妇女和儿童不用杖,因为她们不会生病。百官齐全,百物完备,不用说话就能执行的事,扶着起身;说了才执行的事,用杖起身;亲自做事后才走,只需擦去脸上的污垢。秃头的人不戴冠,驼背的人不袒胸,跛脚的人不跳跃。老人和病人不停止饮酒吃肉。这八种情况,是根据权变的原则来的。

刚去世时,三天不松懈,三个月不解怠,满一年悲哀,三年忧愁——这是恩情的递减。圣人根据递减来制定节制,这就是丧礼要持续三年的原因。贤者不能超过这个期限,不肖者不能不及这个期限,这就是丧礼的中庸之道,是王者常常实行的。《尚书》说:‘高宗哀悼,三年不言’,这是赞美他。王者没有不实行这个礼的。为什么特别赞美他呢?说:高宗是武丁;武丁是殷朝的贤王。他继位后,在丧礼上表现出慈爱,在这个时候,殷朝衰落而复兴,礼制被废弃后又重新兴起,所以赞美他。赞美他,所以把他的事迹记载在书中,并尊称他为高宗。三年的丧礼,君主不言,《尚书》中说:‘高宗哀悼,三年不言’,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然而说‘言不文’的,是指臣子。

礼制规定:斩衰之丧,只回答问题而不提出异议;齐衰之丧,可以提出异议但不发言;大功之丧,可以发言但不讨论;缌小功之丧,可以讨论但不涉及音乐。

父母的丧礼,要戴衰冠、绳缨、菅屦,三天后开始吃粥,三个月后洗头,满一年后换上练冠,三年后举行祥祭。经过这三个阶段,仁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爱心,智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道理,强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意志。礼用来治理,义用来正道,孝顺的儿子、谦逊的兄弟、贞洁的妇女,都可以通过这些来观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丧服四制-注解

礼:指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天地:指宇宙的根本和万物之源,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和谐。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

阴阳:指宇宙间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平衡。

人情:指人的情感和需求,包括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

丧:指对死者进行的哀悼和祭祀活动,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四制:指丧葬制度中的四种不同等级的丧事。

恩:指亲情、友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理:指道理、原则等理性规范。

节:指节制、礼节等行为规范。

权:指权衡、权变等智慧表现。

仁义礼智:指儒家思想中的四种基本道德,即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

斩衰:古代丧服的一种,表示极其哀痛,用粗麻布制作。

齐衰:古代丧服的一种,比斩衰轻,用粗麻布制作。

大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比齐衰更轻。

缌小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比大功更轻。

冠:指帽子,古代男子成年后戴的帽子。

杖:指丧礼中使用的丧杖,表示哀悼。

谅闇:古代皇帝或诸侯在丧期中的沉默不言,以示哀悼。

高宗:指商朝的武丁,因其治理有方,被尊称为高宗。

不文:指言语不修饰,表达真挚的情感。

衰冠:指丧服中的帽子。

绳缨:指系在冠上的绳带。

菅屦:指用草编织的鞋子,为丧服的一部分。

粥:指稀饭,为丧期中的食物。

练冠:指丧服中的冠,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再次使用。

祥:指丧期结束后的吉日,可以举行庆祝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丧服四制-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这表明礼是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和人情世故的一种模仿和顺应。从宇宙的宏观视角来看,礼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宇宙秩序的体现。

‘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一句,批评了那些不知礼的本质而妄加评论的人。礼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非一日之功。

‘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指出丧礼制度的变化应顺应四时之变,这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态度。

‘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将仁义礼智四者与恩理节权相对应,揭示了礼在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

‘其恩厚者,其服重’强调了丧礼中的恩情,父丧斩衰三年,体现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对孝道的重视。

‘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描述了家庭内部和外部处理事务时的不同原则,即家庭内部以恩情为重,而外部则以义为重。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说明了在对待君主和父母时应持敬重的态度,这是对义的一种体现。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描述了丧礼中的一些细节,如饮食、沐浴等,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说明了丧礼的适度原则,不应过度哀伤,以免伤害自己的身体。

‘杖者何也?爵也’解释了杖的象征意义,即它代表着一个人的爵位和身份。

‘老病不止酒肉’表明在丧礼期间,老人和病人不应限制饮食,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怀。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说明了丧礼的持续时间,以及对丧礼的态度。

‘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指出圣人通过适度哀悼来节制丧礼,使丧礼的时间控制在三年。

‘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强调了丧礼的适度原则,即既不过度哀伤,也不草率处理。

‘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反映了古代君王在丧礼期间应保持沉默,以示哀悼。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列举了不同丧礼中的礼节,体现了丧礼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详细描述了父母丧礼的各个阶段,反映了古人对待丧礼的严谨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丧服四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