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了凡四训-谦德之效

作者: 了凡(约16世纪),明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原名袁了凡,号“了凡”。他在经历了家庭和个人的困厄后,改变命运,成为一位有名的学者和命理大师。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了凡四训》是袁了凡以自身经历为基础,总结的四篇训言,旨在传授人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和积德行善来改变命运。书中提出了“命运可改”的观点,强调通过内心的反思和行为的调整,能够化解不利的命运,积德积福,获得更好的未来。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自我修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引导读者理解命运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了凡四训-谦德之效-原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辛未(公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费曰:‘何以见之?’

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丑(公元1577年)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

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

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

已而果然。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

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

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

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公元1592年),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

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

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

甲午(公元1594年),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张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丁酉(公元1597年),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

问旁人, 曰:‘此今科试录。’

问:‘何多缺名?’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予于科名亦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了凡四训-谦德之效-译文

易经说:‘天道亏损满盈而增益谦虚;地道改变满盈而流露出谦虚;鬼神伤害满盈而赐福谦虚;人道厌恶满盈而喜好谦虚。’因此,谦虚这一卦,六个爻都是吉祥的。

书经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获得益处。’我多次和各位一起参加考试,每次看到贫穷的人即将成功,总会有一段谦虚的光辉值得称赞。

辛未年(公元1571年),我们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们嘉善的同乡共有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纪最小,但非常谦虚。

我告诉费锦坡说:‘这位兄长今年一定会考中。’

费锦坡问:‘为什么这么认为?’

我说:‘因为只有谦虚才能得到福气。你看这十个人中,有没有像敬宇那样谦逊,不敢争先,恭敬顺承,小心谦卑的人?有没有像敬宇那样受到侮辱不反击,听到诽谤不争辩的人?如果一个人能这样,即使是天地鬼神,也会保佑他,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等到公布成绩,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公元1577年),我在京城,和冯开之一起住,看到他虚心收敛,改变了他年幼时的习惯。李霁岩是直率的益友,时常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但他总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从未反击过。我告诉他:‘福气有福气的原因,祸患有祸患的先兆,如果你的心确实是谦虚的,天一定会保佑你,兄长今年一定会考中。’不久之后,果然如我所言。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时就考中了乡试,但很长时间没有考中进士。他的父亲是嘉善的三尹,跟随他到任。他仰慕钱明吾,于是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他,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部抹去,赵裕峰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悦诚服地迅速改正。

第二年,他就考中了进士。

壬辰年(公元1592年),我去觐见皇帝,遇到了夏建所,看到他谦虚有礼,谦逊的光辉令人难以接近,回来后告诉朋友说:‘凡是天要成就一个人,在成就他的福气之前,先成就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显现,那么浮躁的人自然变得踏实,放纵的人自然收敛;建所如此温良,这是天赐的。’等到公布成绩,果然考中了。

江阴的张畏岩,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在艺林中有声望。甲午年(公元1594年),他在南京参加乡试,住在一家寺庙里,公布成绩时没有他的名字,他大骂考官,认为是考官看错了。

当时有一个道士在一旁微笑,张畏岩立刻把怒气转向道士。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张畏岩生气地说:‘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

道士说:‘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平和,现在听你骂人,情绪非常激动,文章怎么可能写得好?’

张畏岩不知不觉地屈服了,于是向道士请教。

道士说:‘中举要命;如果命不该中,即使文章写得好,也没有用。你必须自己做出改变。’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怎么改变?’

道士说:‘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我自己;多做善事,广泛积累阴德,有什么福气不能求得呢?’

张畏岩说:‘我是个贫穷的读书人,能做什么呢?’

道士说:‘做好事积累阴德,都源于心,只要常存这样的心,功德无量,比如谦虚这一点,并不需要花钱,你为什么不自省反而骂考官呢?’

张畏岩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不断修身养性,品德日益深厚。丁酉年(公元1597年),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高屋,得到了一本考试录取名单,名单中有很多空缺。

他问旁边的人:‘这是今年的考试录取名单吗?’

他问:‘为什么这么多空缺的名字?’

回答说:‘科举考试在阴间每三年考一次,只有积累德行没有过错的人,才有名字。像前面那些空缺,都是应该中举的人,因为新有不良行为而被除名的人。’

后来指向一行说:‘你这三年来,为人谨慎,可能补上这个空缺,希望你自重。’这一年他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从这里可以看出,抬头三尺的地方,一定有神明;趋吉避凶,完全取决于我自己。必须让我存心行事,不冒犯天地鬼神,同时谦虚地屈从自己,让天地鬼神时刻怜悯我,这样才能有享受福气的根基。那些自满的人,一定不是有远大前程的人,即使成功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稍有见识的人,都不会忍受自己心胸狭窄,拒绝福气,何况谦虚能够让人得到教诲,而且可以不断吸取善行,这是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

古语说:‘有志于功名的人,一定能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一定能得到富贵。’人的志向,就像树有根一样,立定了这个志向,就要念念谦虚,点点滴滴方便他人,自然会感动天地,福气就由我自己创造了。现在那些追求科举的人,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志向,只是临时兴起而已;兴致来了就追求,兴致消失了就停止。

孟子说:‘君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大概就会变得很接近了吧?’我对科举考试也是这样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了凡四训-谦德之效-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阴阳变化和五行相生相克。在这里,易指的是《易经》这部书。

天道:自然规律,宇宙法则。

地道: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地理环境。

鬼神:古代中国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和精灵。

人道:人类社会的生活法则和道德规范。

谦:谦虚,指不自满,不自大,虚心待人。

卦:《易经》中的基本单位,由六个爻组成,代表事物变化的不同状态。

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损:损失,指因骄傲自满而失去的东西。

益:增益,指因谦虚而得到的利益。

寒士:贫穷的士人,指没有财富但追求学问的人。

同袍:古代军队中相互称呼的词语,这里指同行或同辈。

计偕:指一同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嘉善:地名,指今浙江省嘉善县。

同袍凡十人:同伴一共十人。

丁敬宇宾:人名,丁敬宇宾。

第:科举考试中式,即考中。

辛未: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公元1571年。

丁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公元1577年。

冯开之:人名,冯开之。

李霁岩:人名,李霁岩。

直谅益友:真诚、直率、有益的朋友。

福:福气,好运。

祸:灾祸,不幸。

赵裕峰:人名,赵裕峰。

光远:人名,光远。

冠县:地名,指今山东省冠县。

钱明吾:人名,钱明吾。

壬辰岁: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公元1592年。

夏建所:人名,夏建所。

道者:道士,指修行的人。

甲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公元1594年。

南京乡试:指在南京举行的科举乡试。

眯目:眼睛模糊,比喻看不清事物。

积学工文:勤奋学习,擅长写作。

阴德:暗中积累的善行。

科第:科举考试中式。

举头三尺:抬头向上看三尺,比喻抬头仰望,寻求帮助。

趋吉避凶:追求吉祥,避免灾祸。

制行:控制自己的行为。

功名:功绩和名声,指科举考试中式。

富贵:财富和地位,指富贵之家。

孟子:人名,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了凡四训-谦德之效-评注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谦逊的重要性。从天道的角度来讲,天道总是倾向于使盈满者亏损,而使谦虚者得到增益。地道的表现也是如此,它不会让水流过于充盈,而是使其保持谦卑,缓缓流淌。鬼神对那些自满的人会降下灾祸,而对谦虚的人则会降下福祉。在人道中,人们也普遍厌恶自满,而喜欢谦虚。这句话揭示了宇宙间的一个普遍规律,即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获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谦虚的价值。在《易经》中,谦卦是一个吉祥的卦象,其六爻都代表着吉祥。这说明谦虚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能够带来好运的象征。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出自《尚书》,再次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自满会招致损失,而谦虚则会带来收益。这是一种深刻的智慧,提醒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谦虚的态度。

‘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验,他发现那些即将成功的人往往都具备谦虚的品质。这里的‘谦光’指的是谦逊的光辉,它是一种内在的美。

‘辛未(公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这句话讲述了作者在1571年与同乡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丁敬宇宾年纪最轻,但他的谦虚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这句话表明作者对丁敬宇宾的信心,他认为丁敬宇宾凭借他的谦虚品质,一定能够成功。

‘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这两句话是费锦坡对作者预言的质疑,以及作者对丁敬宇宾成功原因的回答。作者认为,谦虚是丁敬宇宾能够成功的关键。

‘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作者在这里详细列举了丁敬宇宾谦虚的表现,并以此说明谦虚能够得到天地鬼神的庇佑。

‘及开榜,丁果中式。’这句话证明了作者预言的正确性,丁敬宇宾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成功。

‘丁丑(公元1577年)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这句话讲述了丁敬宇宾在京城的生活,以及他如何通过谦虚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这句话表明李霁岩是一个直率的朋友,他经常指出丁敬宇宾的错误,但丁敬宇宾总是能够平和地接受,没有怨言。

‘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作者再次预言丁敬宇宾将会成功,并且预言成真。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这句话介绍了赵裕峰的背景,他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一直未能成功。

‘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这句话讲述了赵裕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谦虚接受批评,从而改进自己的文章。

‘明年,遂登第。’这句话表明赵裕峰在改进自己的文章后,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成功。

‘壬辰岁(公元1592年),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作者在1592年见到夏建所,并预言他将会成功,预言再次成真。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公元1594年),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这句话介绍了张畏岩的背景,以及他在科举考试中的失败。

‘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这句话表明张畏岩在失败后,对一位道者的微笑感到愤怒,而道者则预言了他的文章不佳。

‘张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这句话是张畏岩对道者预言的质疑,以及道者对他的回应。道者认为,张畏岩的心气不平,导致他的文章质量不佳。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这句话表明张畏岩在道者的引导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道者在这里向张畏岩传授了人生的智慧,即成功与否取决于命运,但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命运。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这句话是道者对张畏岩问题的回答,他强调了人们可以通过行善积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道者在这里进一步教导张畏岩,他强调善行和谦虚并不需要金钱,而是来自内心的修为。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这句话表明张畏岩在道者的教导下,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行善积德来提升自己的品德。

‘丁酉(公元1597年),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这句话描述了张畏岩在丁酉年的一次梦境,他梦见自己得到了一份科举考试的录取名单,但名单中有很多空缺。

‘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这句话解释了张畏岩梦境中录取名单空缺的原因,即只有那些积德无过的人才能进入名单。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这句话表明张畏岩在梦境中的预言再次成真,他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第一百五名的成绩。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这段话总结了全文的主题,强调了谦虚和行善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通过保持谦逊和行善,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这句话引用了古语,强调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原理,即通过保持谦逊和行善,人们可以感动天地,从而获得幸福。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这句话批评了那些没有真正志向,只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句话引用了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对孟子思想的认同。

‘予于科名亦然。’这句话表明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他认为科举制度与孟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了凡四训-谦德之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