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八回

作者: 刘鹗(1857年-1909年),字孟容,晚清著名文学家和官员。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以其对晚清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而闻名,批判了清朝官场腐败与社会问题。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00年)。

内容简要:《老残游记》是刘鹗创作的一部以游记为框架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老残通过游历各地,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与人物故事。小说通过描写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民众的疾苦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刘鹗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晚清社会的多重面貌,批判了社会的腐朽与不公。全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晚清小说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八回-原文

桃花山月下遇虎柏树峪雪中访贤

话说老残听见店小二来告,说曹州府有差人来寻,心中甚为诧异:“难道玉贤竟拿我当强盗待吗?”

及至步回店里,见有一个差人,赶上前来请了一个安,手中提了一个包袱,提着放在旁边椅子上,向怀内取出一封信来,双手呈上,口中说道:“申大老爷请铁老爷安!”

老残接过信来一看,原来是申东造回寓,店家将狐裘送上,东造甚为难过,继思狐裘所以不肯受,必因与行色不符,因在估衣铺内选了一身羊皮袍子马褂,专差送来,并写明如再不收,便是绝人太甚了。

老残看罢,笑了一笑,就向那差人说:“你是府里的差吗?”差人回说:“是曹州府城武县里的壮班。”

老残遂明白,方才店小二是漏吊下三字了。当时写了一封谢信,赏了来差二两银子盘费,打发去后,又住了两天。

方知这柳家书,确系关锁在大箱子内,不但外人见不着,就是他族中人,亦不能得见。

闷闷不乐,提起笔来,在墙上题一绝道:

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

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媛饱蠢鱼!

题罢,唏嘘了几声,也就睡了。

暂且放下。

却说那日东造到府署禀辞,与玉公见面,无非勉励些“治乱世用重刑”的话头。

他姑且敷衍几句,也就罢了。

玉公端茶送出。

东造回到店里,掌柜的恭恭敬敬将袍子一件、老残信一封,双手奉上。

东造接来看过,心中慢慢不乐。

适申子平在旁边,问道:“大哥何事不乐?”

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着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追,道:“你看,他临走到底将这袍子留下,未免太矫情了!”

子平道:“这事大哥也有点失于检点。我看他不肯,有两层意思:一则嫌这裘价值略重,未便遂受;二则他受了,也实无用处,断无穿狐皮袍子,配上棉马褂的道理。

大哥既想略尽情谊,宜叫人去觅一套羊皮袍子、马褂,或布面子,或茧绸面子均可,差人送去,他一定肯收。

我看此人并非矫饰作伪的人。

不知大哥以为何如?”

东造说:“很是,很是。

你就叫人照样办去。

子平一面办妥,差了个人送去,一面看着乃兄动身赴任。

他就向县里要了车,轻车简从的向平阴进发。

到了平阴,换了两部小车,推着行李,在县里要了一匹马骑着,不过一早晨,已经到了桃花山脚下。

再要进去,恐怕马也不便。

幸喜山口有个村庄,只有打地铺的小店,没法,暂且歇下。

向村户人家雇了一条小驴,将马也打发回去了。

打过尖,吃过饭,向山里进发。

才出村庄,见面前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惟有中间一线河身,土人架了一个板桥,不过丈数长的光景。

桥下河里虽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那冰下潺潺的流,听着像似环佩摇曳的意思,知道是水流带着小冰,与那大冰相撞击的声音了。

过了沙河,即是东峪。

原来这山从南面迤逦北来,中间龙脉起伏,一时虽看不到,只是这左右两条大峪,就是两批长岭,冈峦重沓,到此相交。

除中峰不计外,左边一条大溪河,叫东峪;右边一条大溪河,叫西峪。

两峪里的水,在前面相会,并成一溪,左环右转,湾了三湾,才出溪口。

出口后,就是刚才所过的那条沙河了。

子平进了山口,抬头看时,只见不远前面就是一片高山,像架屏风似的,迎面竖起,土石相间,树木丛杂。

却当大雪之后,石是青的,雪是白的,树上枝条是黄的,又有许多松柏是绿的,一丛一丛,如画上点的苔一样。

骑着驴,玩着山景,实在快乐得极,思想做两句诗,描摹这个景象。

正在凝神,只听“壳铎”一声,觉得腿档里一软,身子一摇,竟滚下山涧去了。

幸喜这路,本在涧旁走的,虽滚下去,尚不甚深。

况且涧里两边的雪本来甚厚,只为面上结了一层薄冰,做了个雪的包皮。

子平一路滚着,那薄冰一路破着,好像从有弹鐄的褥子上滚下来似的。

滚了几步,就有一块大石将他拦住,所以一点没有碰伤。

连忙扶着石头,立起身来,那知把雪倒戳了两个一尺多深的窟窿。

看那驴子在上面,两只前蹄已经立起,两只后蹄还陷在路旁雪里,不得动弹。

连忙喊跟随的人,前后一看,并那推行李的车子,影响俱无。

你道是甚么缘故呢?

原来这山路,行走的人本来不多,故那路上积的雪,比旁边稍为浅些,究竟还有五六寸深,驴子走来,一步步的不甚吃力。

子平又贪看山上雪景,未曾照顾后面的车子,可知那小车轮子,是要压倒地上往前推的,所以积雪的阻力显得很大,一人推着,一人挽着,尚走得不快,本来去驴子已落后有半里多路了。

申子平陷在雪中,不能举步,只好忍着性子,等小车子到。

约有半顿饭工夫,车子到了,大家歇下来想法子。

下头人固上不去,上头的人也下不来。

想了半天,说:“只好把捆行李的绳子解下两恨,接续起来,将一头放了下去。”

申子平自己系在腰里,那一头,上边四五个人齐力收绳,方才把他吊了上来。

跟随人替他把身上雪扑了又扑,然后把驴子牵来,重复骑上,慢慢的行。

这路虽非羊肠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头路径,冰雪一凉,异常的滑,自饭后一点钟起身,走到四点钟,还没有十·里地。

心里想道:‘听村庄上人说,到山集不过十五里地,然走了三个钟头,才走了一半。’

冬天日头本容易落,况又是个山里,两边都有岭子遮着,愈黑得快。

一面走着,一面的算,不知不觉,那天已黑下来了。

勒住了驴缰,同推车子商议道:‘看青天已黑下来了,大约还有六七里地呢,路又难走,车子又走不快,怎么好呢?’

车夫道:‘那也没有法子,好在今儿是个十三日,月亮出得早,不管怎么,总要赶到集上去。大约这荒僻山径,不会有强盗,虽走晚些,到也不怕他。’

子平道:‘强盗虽没有,倘或有了,我也无多行李,很不怕他,拿就拿去,也不要紧;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车夫说:‘这山里虎到不多,有神虎管着,从不伤人,只是狼多些。听见他来,我们都拿根棍子在手里,也就不怕他了。’

说着,走到一条横涧跟前,原是本山的一支小瀑布,流归溪河的。

瀑布冬天虽然干了,那沖的一条山沟,尚有两丈多深,约有二丈多宽,当面隔住,一边是陡山,一边是深峪,更无别处好绕。

子平看见如此景象,心里不禁作起慌来,立刻勒住驴头,等那车子走到,说:‘可了不得!我们走差了路,走到死路上了!’

那车夫把车子歇下,喘了两口气,说:‘不能,不能!这条路影一顺来的,并无第二条路,不会差的。等我前去看看,该怎么走。’

朝前走了几十步,回来说:‘路倒是有,只是不好走,你老下驴罢。’

子平下来,牵了驴,依着走到前面看时,原来转过大石,靠里有人架了一条石桥。

只是此桥仅有两条石柱,每条不过一尺一二寸宽,两柱又不紧相粘靠,当中还罅着几寸宽一个空当儿,石上又有一层冰,滑溜滑溜的。

子平道:‘可吓煞我了!这桥怎么过法?一滑脚就是死,我真没有这个胆子走!’

车夫大家看了说:‘不要紧,我有法子。好在我们穿的都是蒲草毛窝,脚下很把滑的,不怕他。’

一个人道:‘等我先走一趟试试。’遂跳窜跳窜的走过去了,嘴里还喊着:‘好走,好走!’立刻又走回来说:‘车子却没法推,我们四个人抬一辆,作两趟抬过去罢。’

申子平道:‘车子抬得过去,我却走不过去;那驴子又怎样呢?’

车夫道:‘不怕的,且等我们先把你老扶过去;别的你就不用管了。’

子平说:‘就是有人扶着,我也是不敢走。告诉你说罢,我两条腿已经软了,那里还能走路呢!’

车夫说:‘那们也有办法:你老大总睡下来,我们两个人抬头,两个人抬脚,把你老抬过去,何如?’

子平说:‘不妥,不妥!’

又一个车夫说:‘还是这样罢:解根绳子,你老拴在腰里,我们伙计,一个在前头,挽着一个绳头,一个伙计在后头,挽着一个绳头,这个样走,你老胆子一壮,腿就不软了。’

子平说:‘只好这样。’

于是先把子平照样扶掖过去,随后又把两辆车子抬了过去。

倒是一个驴死不肯走,费了许多事,仍是把他眼睛蒙上,一个人牵,一个人打,才混了过去。

等到忙定归了。

那满地已经都是树影子,月光已经很亮的了。

大家好容易将危桥走过,歇了一歇,吃了袋烟,再望前进。

走了不过三四十步,听得远远‘呜呜’的两声。

车夫道:‘虎叫!虎叫!’一头走着,一头留神听着。

又走了数十步,车夫将车子歇下,说:‘老爷,你别骑驴了,下来罢。听那虎叫,从西边来,越叫越近了,恐怕是要到这路上来,我们避一避罢,倘到了跟前,就避不及了。’

说着,子平下了驴。

车夫说:‘咱们舍吊这个驴子喂他罢。’

路旁有个小松,他把驴子缰绳拴在小松树上,车子就放在驴子旁边,人却倒回走了数十步,把子平藏在一处石壁缝里。

车夫有躲在大石脚下,用些雪把身子遮了的,有两个车夫,盘在山坡高树枝上的,都把眼睛朝西面看着。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西边岭上月光之下,窜上一个物件来,到了岭上,又是‘呜’的一声。

只见把身子往下一探,已经到了西涧边了,又是‘呜’的一声。

这里的人,又是冷,又是怕,止不住格格价乱抖,还用眼睛看着那虎。

那虎既到西涧,却立住了脚,眼睛映着月光,灼亮的亮,并不朝着驴子看,却对着这几个人,又‘呜’的一声,将身子一缩,对着这边扑过来了。

这时候,山里本来无风,却听得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漱漱地落,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

这几个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

大家等了许久,却不见虎的动静。

还是那树上的车夫胆大,下来喊众人道:‘出来罢!虎去远了。’

车夫等人次第出来,方才从石壁缝里把子平拉出,已经吓得呆了。

过了半天,方能开口说话,问道:‘我们是死的是活的哪?’

车夫道:‘虎过去了。’

子平道:‘虎怎样过去的?一个人没有伤么?’

那在树上的车夫道:‘我看他从涧西沿过来的时候,只是一穿,仿佛像鸟儿似的,已经到了这边了。他落脚的地方,比我们这树梢还高着七八丈呢。落下来之后,又是一纵,已经到了这东岭上边,‘呜’的一声向东去了。’

申子平听了,方才放下心来,说:“我这两只脚还是稀软稀软,立不起来,怎样是好?”

众人道:“你老不是立在这里呢吗?”

子平低头一看,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坐着,也笑了,说道:“我这身子真不听我调度了。”

于是众人搀着,勉强移步,走了约数十步,方才活动,可以自主。

叹了一口气道:“命虽不送在虎口里,这夜里若再遇见刚才那样的桥,断不能过!肚里又饥,身上又冷、活冻也冻死了。”

说着,走到小树旁边,看那驴子,也是伏在地下,知是被那虎叫吓的如此。

跟人把驴子拉起,把子平挟上驴子,慢慢价走。

转过一个石嘴,忽见前面一片灯光,约有许多房子,大家喊道:“好了,好了!前面到了集镇了!”

只此一声,人人精神震动。

不但人行,脚下觉得轻了许多,即驴子亦不似从前畏难苟安的行动。

那消片刻工夫,已到灯光之下。

原来并不是个集镇,只有几家人家,住在这山坡之上。

因山有高下,故看出如层楼叠榭一般。

到此大家商议,断不再走,硬行敲门求宿,更无他法。

当时走近一家,外面系虎皮石砌的墙,一个墙门,里面房子看来不少,大约总有十几间的光景。

于是车夫上前扣门。

扣了几下,里面出来一个老者,须发苍然,手中持了一技烛台,燃了一枝白蜡烛,口中问道:“你们来做甚么的?”

申子平急上前,和颜悦色的把原委说了一遍,说道:“明知并非客店,无奈从人万不能行,要请老翁行个方便。”

那老翁点点头,道:“你等一刻,我去问我们姑娘去。”

说着,门也不关,便进里面去了。

子平看了,心下十分诧异:“难道这家人家竟无家主吗?何以去问姑娘,难道是个女孩儿当家吗?”

既而想道:“错了,错了。想必这家是个老大太做主。这个老者想必是他的侄儿。姑娘者,姑母之谓也。理路甚是,一定不会错了。”

霎时,只见那老者随了一个中年汉子出来,手中仍拿烛台,说声“请客人里面坐”。

原来这家,进了墙门,就是一平五间房子,门在中间,门前台阶约十余级。

中年汉子手持烛台,照着申子平上来。

子平分付车夫等:“在院子里略站一站,等我进去看了情形,再招呼你们。”

子平上得台阶,那老者立于堂中,说道:“北边有个坦坡,叫他们把车子推了,驴子牵了,由坦坡进这房子来罢。”

原来这是个朝西的大门。

众人进得房来,是三间敞屋,两头各有一间,隔断了的。

这厂屋北头是个炕,南头空着,将车子同驴安置南头,一众五人,安置在炕上。

然后老者问了子平名姓,道:“请客人里边坐。”

于是过了穿堂,就是台阶。

上去有块平地,都是栽的花木,映着月色,异常幽秀。

且有一阵阵幽香,清沁肺腑。

向北乃是三问朝南的精舍,一转俱是回廊,用带皮杉木做的阑柱。

进得房来,上面挂了四盏纸灯,斑竹扎的,甚为灵巧。

两间敞着,一间隔断,做个房间的样子。

桌椅几案,布置极为妥协。

房间挂了一幅褐色布门帘。

老看到房门口,喊了一声:“姑娘,那姓申的客人进来了。”

却看门帘掀起,里面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穿了一身布服,二蓝褂子,青布裙儿,相貌端庄莹静,明媚闲雅,见客福了一福。

子平慌忙长揖答礼。

女子说:“请坐。”

即命老者:“赶紧的做饭,客人饿了。”

老者退去。

那女子道:“先生贵姓?来此何事?”

子平便将“奉家兄命特访刘仁甫”的话说了一遍。

那女子道:“刘先生当初就住这集东边的,现在已搬到柏树峪去了。”

子平问:“柏树峪在什么地方?”

那女子道:“在集西,有三十多里的光景。那边路比这边更僻,愈加不好走了。

家父前日退值回来,告诉我们说,今天有位远客来此,路上受了点虚惊。

分付我们迟点睡,预备些酒饭,以便款待。

并说:‘简慢了尊客,千万不要见怪。’”

子平听了,惊讶之至:“荒山里面,又无衙署,有什么值日、退值?何以前天就会知道呢?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到要问个明白。

不知申子平能否察透这女子形迹,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八回-译文

老残听到店小二来报告,说曹州府有差人来找他,心里很奇怪:“难道玉贤把我当作强盗了吗?”等到回到店里,看到一个差人,上前请了个安,手里提着一个包裹,放在旁边的椅子上,从怀里拿出一封信来,双手递上,嘴里说:“申大老爷请铁老爷安!”老残接过信来看,原来是申东造回住处,店家把狐裘送上去,东造很难过,后来想到狐裘之所以不肯接受,一定是与他的行装不符,所以在估衣铺里选了一件羊皮袍子马褂,专门派人送来,并写明如果再不收,就是太过分了。

老残看完后笑了笑,就对那差人说:“你是府里的差役吗?”差人回答说:“是曹州府城武县里的壮班。”老残这才明白,刚才店小二漏说了‘城武’两个字。当时写了一封感谢信,赏了差役两两银子作为路费,打发他走后,又住了两天。这才知道柳家的信确实被锁在大箱子里,不仅外人看不到,就是他族里的人也不能看到。闷闷不乐,提笔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媛饱蠢鱼!题完,叹了几声,也就睡了。暂时放下。

那天东造到府署辞职,与玉公见面,只是随便说了一些‘治乱世用重刑’的话。他姑且应付几句,也就算了。玉公端茶送他出来。东造回到店里,掌柜的恭恭敬敬地把袍子一件、老残的信一封,双手奉上。东造接过来看过,心中慢慢不乐。正好申子平在旁边,问道:“大哥为何不乐?”东造就把看老残身上还是棉衣,所以送他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追,说:“你看,他临走时竟然把这件袍子留下了,未免太做作了!”子平说:“这件事大哥也有点疏忽。我看他不肯,有两层意思:一是嫌这件裘子价值略高,不便接受;二是他接受了,实际上也没有用处,断无穿狐皮袍子,配上棉马褂的道理。大哥既然想略表心意,应该派人去买一套羊皮袍子、马褂,或者布面子,或者茧绸面子都可以,派人送去,他一定肯收。我看这个人并非矫饰作伪的人。不知大哥以为如何?”东造说:“很好,很好。你就叫人照这样办去。

子平一面办妥,派人送去,一面看着乃兄动身赴任。他就向县里要了车,轻车简从地向平阴进发。到了平阴,换了两部小车,推着行李,在县里要了一匹马骑着,不过一早晨,已经到了桃花山脚下。再要进去,恐怕马也不方便。幸喜山口有个村庄,只有打地铺的小店,没法,暂且歇下。向村户人家雇了一条小驴,把马也打发回去了。吃过饭后,向山里进发。刚出村庄,见前面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只有中间一线河身,当地人架了一个板桥,大概只有一丈多长。桥下河里虽然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冰下潺潺地流,听起来像似环佩摇曳的声音,知道是水流带着小冰,与那大冰相撞击的声音了。过了沙河,就是东峪。原来这山从南面蜿蜒北来,中间龙脉起伏,一时虽看不到,只是这左右两条大峪,就是两批长岭,冈峦重叠,到此相交。除了中峰不计外,左边一条大溪河,叫东峪;右边一条大溪河,叫西峪。两峪里的水,在前面相会,并成一溪,左环右转,弯了三弯,才出溪口。出口后,就是刚才所过的那条沙河了。

子平进了山口,抬头看时,只见不远前面就是一片高山,像架屏风似的,迎面竖起,土石相间,树木丛杂。却在大雪之后,石头是青的,雪是白的,树上枝条是黄的,又有许多松柏是绿的,一丛一丛,如画上点的苔一样。骑着驴,欣赏着山景,实在快乐极了,想要做两句诗,描绘这个景象。正在专心致志,只听‘壳铎’一声,觉得腿弯里一软,身子一摇,竟然滚下山涧去了。幸喜这条路,本在涧旁走的,虽然滚下去,还不算太深。况且涧里两边的雪本来很厚,只是上面结了一层薄冰,做了个雪的包裹。子平一路滚着,那薄冰一路破着,好像从有弹鐄的褥子上滚下来似的。滚了几步,就有一块大石头将他拦住,所以一点没有碰伤。连忙扶着石头,站起来,没想到把雪戳了两个一尺多深的洞。看那驴子在上面,两只前蹄已经立起,两只后蹄还陷在路旁的雪里,动弹不得。连忙喊跟来的人,前后一看,连同推行李的车子,都没有受到影响。

你猜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山路,行走的人本来就不多,所以那路上积的雪,比旁边稍微浅一些,但还有五六寸深,驴子走来,一步步的不太费力。子平又贪看山上雪景,没有注意到后面的车子,可知那小车轮子,是要压倒地上往前推的,所以积雪的阻力显得很大,一个人推着,一个人拉着,走得不快,本来去驴子已经落后有半里多路了。申子平陷在雪中,不能动弹,只好忍着性子,等小车子到。大约半顿饭的工夫,车子到了,大家歇下来想办法。下面的人上不去,上面的人也下不来。想了半天,说:‘只好把捆行李的绳子解下来两截,接起来,将一头放下去。’申子平自己系在腰里,那一头,上面四五个人齐心协力拉绳,才把他吊了上来。跟来的人帮他拍掉身上的雪,然后把驴子牵来,重新骑上,慢慢地行。

这条路虽然不是羊肠小道,但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石头铺成的路,冰雪覆盖,非常滑,从饭后一点钟出发,走到四点钟,还没有走完十里路。我心里想:‘听村里人说,到山集只有十五里路,但是我走了三个小时,才走了一半。’冬天的太阳本来容易落山,何况又是在山里,两边都有山岭遮挡,天黑得更快。一边走,一边计算,不知不觉间,那天已经黑了。我勒住驴子的缰绳,和推车的车夫商量说:‘看这天空已经黑了,大概还有六七里路呢,路又难走,车子又走不快,怎么办呢?’车夫说:‘那也没有办法,好在今天是十三号,月亮出来得早,不管怎样,总要赶到集市上。大概这偏僻的山路不会有强盗,即使走得晚一些,也不怕他们。’我说:‘强盗虽然没有,如果有了,我也没有多少行李,很不怕他们,拿就拿去,也不要紧;真正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如果出来一个两个,我们就糟了。’车夫说:‘这山里的老虎不多,有神虎守护,从不伤人,只是狼比较多。如果听到它们来了,我们都拿根棍子在手里,也就不怕它们了。’

说着,我们走到一条横涧边,原来是一条小瀑布流归溪河的。瀑布冬天虽然干了,但是冲出的一条山沟,还有两丈多深,大约有两丈多宽,正对着我们,一边是陡峭的山,一边是深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绕行。我看见这样的景象,心里不禁慌了起来,立刻勒住驴头,等车走到,说:‘糟糕!我们走错路了,走到死路上了!’那车夫把车停下,喘了两口气,说:‘不会的,这条路看起来是一直通着的,没有第二条路,不会错的。让我去看看,该怎么走。’他往前走了几十步,回来报告说:‘路是有,但是不好走,您老下来驴吧。’

我下来,牵着驴,按照他说的走到前面看时,原来转过一块大石头,里面有人架了一条石桥。只是这座桥只有两条石柱,每条石柱不过一尺一二寸宽,两柱之间还留着一尺多宽的缝隙,石桥上还覆盖着一层冰,滑滑的。我说:‘吓死我了!这座桥怎么过呢?一滑脚就是死路,我真的没有这个胆子走!’车夫大家看了说:‘不要紧,我有办法。好在我们都穿着蒲草毛窝,脚下很滑,不怕它。’一个人说:‘让我先试一试。’于是跳跳蹦蹦地走过去了,嘴里还喊着:‘好走,好走!’立刻又跑回来说:‘车子没法推,我们四个人抬一辆,分两次抬过去吧。’我说:‘车子可以抬过去,但我走不过去;那驴子怎么办呢?’车夫说:‘不怕的,我们先把你老扶过去;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我说:‘就是有人扶着,我也不敢走。告诉你,我的两条腿已经软了,哪里还能走路呢!’车夫说:‘那也行,你老躺下来,我们两个人抬头,两个人抬脚,把你老抬过去,怎么样?’我说:‘不妥,不妥!’又一个车夫说:‘还是这样吧:系根绳子,你老拴在腰里,我们伙计,一个在前头,拽着一个绳头,一个伙计在后头,拽着一个绳头,这样走,你老胆子一壮,腿就不软了。’我说:‘只好这样。’于是先把我就这样扶着过了桥,随后又把两辆车子抬了过去。那驴子死活不肯走,费了好大劲,还是把他眼睛蒙上,一个人牵,一个人打,才混了过去。等到忙完这一切后,满地都已经都是树影,月光已经很亮了。

大家好不容易过了那座危桥,歇了一会儿,抽了袋烟,再继续前进。走了不过三四十步,远远地听到‘呜呜’两声。车夫说:‘老虎叫!老虎叫!’一边走,一边留神听着。又走了几十步,车夫把车停下,说:‘老爷,你别骑驴了,下来吧。听那虎叫,是从西边来的,越来越近了,恐怕是要上这条路来,我们躲一躲吧,如果到了跟前,就躲不及了。’说着,我下了驴。车夫说:‘咱们把这家伙留给老虎吃吧。’路旁有一棵小松树,他把驴子的缰绳拴在小松树上,车子就放在驴子旁边,人却倒退了几十步,把我藏在一处石壁的缝隙里。车夫躲在大石头下面,用雪把自己遮住,有两个车夫,躲在高树枝上,都把眼睛朝西面看着。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西边的山岭上,月光下窜上一个东西来,到了山岭上,又是‘呜’的一声。只见它身体一探,已经到了西涧边,又是‘呜’的一声。这里的人又冷又怕,忍不住格格地发抖,还用眼睛看着那只老虎。那只老虎到了西涧,却停住了脚步,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并没有朝驴子看,却对着这几个人,又是‘呜’的一声,身体一缩,朝这边扑了过来。这时候,山里本来没有风,却听到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簌簌地落,冷气逼人。这几个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

大家等了好久,却不见老虎的动静。还是树上的车夫胆子大,下来喊众人说:‘出来吧!老虎走远了。’车夫等人依次出来,才把我从石壁缝里拉出来,我已经吓得呆住了。过了半天,才能开口说话,问道:‘我们是死是活?’车夫说:‘老虎过去了。’我说:‘老虎怎么过去的?有没有人受伤?’树上的车夫说:‘我看它从涧西边过来的时候,只是一跃,就像鸟儿一样,已经到了这边。它落地的位置,比我们这树梢还高七八丈。落地后,又是一跃,已经到了东岭上边,‘呜’的一声向东去了。’

申子平听了,才放心下来,说:‘我的这两只脚还是软绵绵的,站不起来,怎么办呢?’众人说:‘您不是站在这里吗?’子平低头一看,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坐着,也笑了,说:‘我的身体真是不听使唤了。’于是众人扶着他,勉强走了几十步,才感觉身体活动,可以自己走了。他叹了口气说:‘虽然命没有在老虎嘴里送掉,但要是夜里再遇到刚才那样的桥,肯定过不去!肚子又饿,身上又冷,再冻下去就活不成了。’说着,走到小树旁边,看到那头驴子也是倒在地上,知道是被老虎叫声吓的。人们把驴子拉起来,把子平扶上驴背,慢慢地走着。转过一个石嘴,忽然看到前面有灯光,好像有很多房子,大家喊道:‘好了,好了!前面到了集镇了!’这一声喊,大家精神一振。不仅人走路觉得轻松了许多,连驴子也不再像刚才那样害怕困难了。

没过多久,他们就走到了灯光下。原来并不是个集镇,只有几户人家,住在山坡上。因为山有高有低,所以看起来像是层楼叠榭。到了这里,大家商议,决定不再继续走,硬着头皮敲门求宿,别无他法。

当时他们走到一家门前,外面是用虎皮石砌的墙,有一个门,里面看起来房子不少,大概有十几间。于是车夫上前敲门。敲了几下,里面出来一个老者,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手里拿着一盏烛台,点上了一支白蜡烛,问:‘你们来做什么?’申子平急忙上前,和颜悦色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说:‘我知道这不是客店,但我们的随从不能走,请老先生行个方便。’那老者点点头,说:‘你们稍等,我去问问我们姑娘。’说着,门也没关,就进屋去了。子平看了,心里十分奇怪:‘难道这家人家没有家主吗?为什么去问姑娘,难道是女孩子当家吗?’后来他又想:‘不对,不对。这家大概是有位老太做主。这个老者可能是她的侄子。姑娘,就是姑母的意思。这个推理很合理,一定不会错。’

突然,只见那老者和一个中年男人一起出来,手里还拿着烛台,说:‘请客人进屋。’原来,进了门就是一排五间房子,中间是门,门前有十多级台阶。中年男人拿着烛台,照着申子平走上台阶。子平吩咐车夫等人:‘在院子里稍微等一下,我进去看看情况,再招呼你们。’

子平上了台阶,那老者站在堂中,说:‘北边有个平地,让他们把车子和驴子推到那里,牵到这房子里来。’原来这是一个朝西的大门。众人进了屋,是一个三间敞亮的屋子,两头各有一间,被隔开了。北头是一个炕,南头空着,把车子和驴子放在南头,五个人则安置在炕上。然后老者问子平的名字和姓氏,说:‘请客人进屋。’于是他们穿过走廊,就是台阶。上去是一块平地,种满了花木,映着月光,非常幽静。还有阵阵花香,清新宜人。向北是一排朝南的精致小屋,一转都是回廊,用带皮的杉木做的栏杆。进屋后,上面挂了四盏纸灯,用斑竹扎的,非常精致。两间敞开,一间隔开,做成了一个房间的样子。桌椅几案,布置得非常合适。房间挂了一幅褐色布门帘。

老者看到房门口,喊了一声:‘姑娘,那姓申的客人进来了。’只见门帘掀起,里面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穿着一身布衣,一件蓝褂子,一条青布裙子,相貌端庄清静,明媚闲雅,见到客人福了一福。子平慌忙行礼。女子说:‘请坐。’然后命令老者:‘赶紧做饭,客人饿了。’老者退下。

女子问:‘先生贵姓?来此有何事?’子平便把‘奉家兄之命特来拜访刘仁甫’的话说了一遍。女子说:‘刘先生当初住在集东边,现在已搬到柏树峪去了。’子平问:‘柏树峪在哪里?’女子说:‘在集西,有三十多里路。那边的路比这边更偏僻,更加难走。我父亲前天退值回来,告诉我们说,今天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路上遇到了一点惊吓。他吩咐我们晚点睡,准备些酒饭,以便招待客人。并说:“如果怠慢了贵客,请不要见怪。”’子平听了,非常惊讶:‘荒山里,又没有官府,有什么值日、退值?为什么前一天就会知道呢?这个女子怎么这么大方,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有山林风范的人吗?我一定要问个清楚。’不知道申子平能否看透这个女子的真实意图,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八回-注解

桃花山:桃花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山脉,以桃花闻名。

月下遇虎:指在月光下遇到老虎,可能寓意着危险或挑战。

柏树峪:柏树峪,可能是指一个以柏树为主的山谷,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雪中访贤:在雪中拜访贤人,可能象征着不畏艰难,寻找智慧。

差人:古代官府派遣的使者或执行公务的人。

狐裘:用狐狸皮制成的衣服,古代贵族和官员常穿,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估衣铺:古代的服装店,出售各种衣物。

羊皮袍子马褂:用羊皮制成的袍子和马褂,比狐裘价格低,但同样保暖。

东昌府: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山东省。

嫏媛:古代宫女的美称,此处可能比喻珍贵的书籍。

沧苇遵王士礼居:指某人在沧苇(一种植物)和遵王士礼(古代礼仪)的居所。

艺芸精舍:指一个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居所。

东造:人名,申东造。

玉公:人名,玉公,可能是指一位官员。

申子平: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旅人。

平阴: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山东省。

沙河:指一条沙子较多的河流。

板桥:用木板搭建的桥梁。

弹鐄: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此处可能比喻薄冰。

小驴:一种体型较小的驴子,常用于载人或载物。

车:古代的交通工具,此处可能指马车或人力车。

羊肠小道:指狭窄曲折的道路,常用来形容小路或山路。在古代文学中,羊肠小道多用来形容道路的崎岖难行。

山集:指山中的集市,可能是指山民在山中集会交易的地方。

豺狼虎豹:泛指猛兽,这里指山中的野兽,如狼、虎、豹等。

神虎:可能是指传说中的守护山林的神秘老虎,具有保护山民不受侵害的象征意义。

青天:指晴朗的天空,这里用来形容天色已晚。

横涧:横在路上的山涧,即小溪流。

石桥:用石头建造的桥梁,这里指的是一座狭窄且危险的桥梁。

蒲草毛窝:用蒲草编织的鞋子,这种鞋子底部有毛,防滑。

石壁缝:石头的裂缝,这里指可以藏身的地方。

虎叫:老虎的叫声,常用来形容山中的恐怖氛围。

东岭:东方的山岭,这里指老虎逃走的方向。

稀软稀软:形容脚部无力,软弱的感觉。

立不起来:指站立困难,无法站稳。

命虽不送在虎口里:比喻虽然经历了危险,但最终没有遭遇不幸。

命:指命运,人生的遭遇。

虎口里:比喻非常危险的地方。

饥:饥饿,感到饿。

冷:寒冷,感到冷。

活冻也冻死了:形容非常寒冷,以至于生命受到威胁。

驴子:一种家畜,通常用于运输或骑乘。

集镇:指人口较多、商业活动较频繁的小型城镇。

层楼叠榭:形容建筑物的层叠和错落有致。

老大太:指年纪较大的女性,可能是指家中的长辈。

姑母:父亲的姐妹,即母亲的姐妹。

坦坡:平坦的斜坡。

敞屋:没有隔断的房屋。

炕:一种传统的床铺,通常位于房屋的一角。

穿堂:房屋中连接前后两部分的通道。

回廊:环绕建筑物的走廊。

阑柱:建筑中的柱子。

纸灯:用纸制成的灯笼。

斑竹:一种竹子,其竹节上有斑点,常用于制作工艺品。

灵巧:指制作精巧,设计巧妙。

妥协:指安排得合适,适宜。

褐色布门帘:用褐色布料制成的门帘。

林下风范:指隐居山林者的风范,通常指不问世事,清高自守的品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八回-评注

申子平听了,方才放下心来,说:‘我这两只脚还是稀软稀软,立不起来,怎样是好?’此句描绘了申子平在经历了惊吓后的身心俱疲,用‘稀软稀软’来形容脚的无力,生动地表现了其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

众人道:‘你老不是立在这里呢吗?’众人对于申子平的无力状态表示不解,反映出他们对于申子平的感受和状态的忽视,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子平低头一看,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坐着,也笑了,说道:‘我这身子真不听我调度了。’子平的这种自我解嘲,既表现了他的幽默感,也反映出他在困境中的乐观态度。

于是众人搀着,勉强移步,走了约数十步,方才活动,可以自主。叹了一口气道:‘命虽不送在虎口里,这夜里若再遇见刚才那样的桥,断不能过!肚里又饥,身上又冷、活冻也冻死了。’此段描述了申子平在经历惊吓后的恐惧和对未知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艰难环境下的求生欲望。

走到小树旁边,看那驴子,也是伏在地下,知是被那虎叫吓的如此。跟人把驴子拉起,把子平挟上驴子,慢慢价走。转过一个石嘴,忽见前面一片灯光,约有许多房子,大家喊道:‘好了,好了!前面到了集镇了!’只此一声,人人精神震动。不但人行,脚下觉得轻了许多,即驴子亦不似从前畏难苟安的行动。

此段通过对比申子平在惊吓和恐惧后的状态,以及遇到灯光后的变化,突出了环境变化对人的心理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和鼓励。

原来并不是个集镇,只有几家人家,住在这山坡之上。因山有高下,故看出如层楼叠榭一般。到此大家商议,断不再走,硬行敲门求宿,更无他法。

此段描绘了申子平一行人在荒山野岭中寻找住宿的情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求助的迫切。

当时走近一家,外面系虎皮石砌的墙,一个墙门,里面房子看来不少,大约总有十几间的光景。于是车夫上前扣门。扣了几下,里面出来一个老者,须发苍然,手中持了一技烛台,燃了一枝白蜡烛,口中问道:‘你们来做甚么的?’

此段通过描写申子平一行人到达一家民宅的情景,展现了古代乡村的宁静和安宁,同时也为后续的对话和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申子平急上前,和颜悦色的把原委说了一遍,说道:‘明知并非客店,无奈从人万不能行,要请老翁行个方便。’那老翁点点头,道:‘你等一刻,我去问我们姑娘去。’说着,门也不关,便进里面去了。

此段对话展现了申子平的机智和礼貌,以及老翁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同时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霎时,只见那老者随了一个中年汉子出来,手中仍拿烛台,说声‘请客人里面坐’。原来这家,进了墙门,就是一平五间房子,门在中间,门前台阶约十余级。

此段通过描写申子平进入民宅的情景,展现了古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内部布局,同时也为后续的对话和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子平上得台阶,那老者立于堂中,说道:‘北边有个坦坡,叫他们把车子推了,驴子牵了,由坦坡进这房子来罢。’原来这是个朝西的大门。

此段通过老者的指示,展现了古代民居的内部布局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申子平一行人的住宿安排做了说明。

众人进得房来,是三间敞屋,两头各有一间,隔断了的。这厂屋北头是个炕,南头空着,将车子同驴安置南头,一众五人,安置在炕上。

此段详细描绘了申子平一行人在民宅中的住宿环境,通过对房屋内部布局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乡村的生活场景。

然后老者问了子平名姓,道:‘请客人里边坐。’于是过了穿堂,就是台阶。上去有块平地,都是栽的花木,映着月色,异常幽秀。

此段通过描写民宅的内部环境,展现了古代乡村的宁静和美丽,同时也为申子平与女子的相遇做了铺垫。

且有一阵阵幽香,清沁肺腑。向北乃是三问朝南的精舍,一转俱是回廊,用带皮杉木做的阑柱。

此段通过描写民宅的细节,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和工艺水平,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进得房来,上面挂了四盏纸灯,斑竹扎的,甚为灵巧。两间敞着,一间隔断,做个房间的样子。

此段通过描写房间的布置,展现了古代乡村的家居风格,同时也为申子平与女子的相遇做了铺垫。

房间挂了一幅褐色布门帘。

此段通过描写房间的细节,展现了古代乡村的家居风格,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老看到房门口,喊了一声:‘姑娘,那姓申的客人进来了。’却看门帘掀起,里面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穿了一身布服,二蓝褂子,青布裙儿,相貌端庄莹静,明媚闲雅,见客福了一福。

此段通过描写女子的外貌和举止,展现了她的美丽和优雅,同时也为申子平与女子的相遇做了铺垫。

子平慌忙长揖答礼。女子说:‘请坐。’即命老者:‘赶紧的做饭,客人饿了。’老者退去。

此段对话展现了申子平的礼貌和女子的热情好客,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那女子道:‘先生贵姓?来此何事?’子平便将‘奉家兄命特访刘仁甫’的话说了一遍。

此段对话展现了申子平的坦诚和女子的关心,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那女子道:‘刘先生当初就住这集东边的,现在已搬到柏树峪去了。’子平问:‘柏树峪在什么地方?’那女子道:‘在集西,有三十多里的光景。那边路比这边更僻,愈加不好走了。家父前日退值回来,告诉我们说,今天有位远客来此,路上受了点虚惊。分付我们迟点睡,预备些酒饭,以便款待。并说:‘简慢了尊客,千万不要见怪。’’

此段对话揭示了女子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子平听了,惊讶之至:‘荒山里面,又无衙署,有什么值日、退值?何以前天就会知道呢?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到要问个明白。’不知申子平能否察透这女子形迹,且听下回分解。

此段通过申子平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在面对神秘女子时的困惑和好奇,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八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