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二回

作者: 刘鹗(1857年-1909年),字孟容,晚清著名文学家和官员。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以其对晚清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而闻名,批判了清朝官场腐败与社会问题。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00年)。

内容简要:《老残游记》是刘鹗创作的一部以游记为框架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老残通过游历各地,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与人物故事。小说通过描写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民众的疾苦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刘鹗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晚清社会的多重面貌,批判了社会的腐朽与不公。全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晚清小说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二回-原文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觉得身体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了。

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饭厅上饭已摆好多时了。”

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

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

老残略道一声“谢谢”,也就收入箱笼,告辞动身上车去了。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

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

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

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

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

亭子旁边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思。

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

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

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

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

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

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

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

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

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

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

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蓝呢轿子的。

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头跑。

街上五六岁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轿夫无意踢倒一个,他便哇哇的哭起。

他的母亲赶忙跑来问:“谁碰倒你的?谁碰倒你的?”

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

问了半天,才带哭说了一句道:“抬矫子的!”

他母亲抬头看时,轿子早已跑的有二里多远了。

那妇人牵了孩子,嘴里不住咭咭咕咕的骂着,就回去了。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

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

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

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

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

老残一一说过,就顺便问道:“你们此他说鼓书是个甚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么许多的人?”

茶房说:“客人,你不知道。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同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

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妹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

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他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现在已有招子,明儿就唱。你不信,去听一听就知道了。

只是要听还要早去,他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坐位的。

老残听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点钟起,先到南门内看了舜井。

又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看相传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

及至回店,已有九点钟的光景,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

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

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

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

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

寓谈阔论,说笑自如。

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

因为人大多了,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

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

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

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

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

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

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弹起。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

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

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

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

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

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傲徕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徕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说着,那黑妞又上来说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场。

这一段,闻旁边人说,叫做‘黑驴段’。

听了去,不过是一个士子见一美人,骑了一个黑驴走过去的故事。

将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驴怎样怎样好法,待铺叙到美人的好处,不过数语,这段书也就完了。

其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

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尽之。

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赶不上听,他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人耳轮深处。

这是他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了一筹了。

这时不过五点钟光景,算计王小玉应该还有一段。

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样好法,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二回-译文

历山山下的古帝遗迹,明湖湖边的美人绝调。

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没有生存的可能,只好闭上眼睛,听天由命。觉得身体像落叶一样,飘飘荡荡,转眼间沉到了水底。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吧!先生,起来吧!天已经黑了,饭厅上的饭已经摆了好久了。”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愣了一下道:“呀!原来是一场梦!”

从那天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人说:“现在天气渐渐变冷,贵府的病人也不会再发病,明年如果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再来效劳。现在我打算去济南府看看大明湖的风景。”管事的人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天晚上设宴送行;封了一千两银子给老残,算是对医生的酬劳。老残简单地说了声“谢谢”,也就收进了箱子,告辞上车离去。

一路上秋天的山色红叶,老园里的黄花,并不觉得孤单。到了济南府,进城后,家家都有泉水,户户门前都有垂柳,比那江南的风景,觉得更有趣。到了小布政司街,找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放下行李,付了车费和酒钱,随便吃了点晚饭,也就睡了。

次日清晨起来,吃了一点点心,就摇着串铃在街上逛了一圈,应付一下故事。午后就步行到鹊华桥边,租了一只小船,划起双桨,向北不远,就到了历下亭前。停船进去,进了大门,就是一个亭子,油漆已经大半剥落。亭子上挂了一副对联,写着‘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面写着‘杜工部句’,下面写着‘道州何绍基韦’。亭子旁边虽然有几间房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再次上船,向西划去,不久又到了铁公祠边。你问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对抗的那个铁铉。后人敬仰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当地的人还不断地来此地进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看,只见对面的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错落有致,红的像火一样红,白的像雪一样白,青的像靛一样青,绿的像碧一样绿,更有那几株半株的丹枫夹杂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赞叹不已,忽然听到一声渔歌,低头看去,才发现那明湖已经清澈得像镜子一样。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清清楚楚,那楼台树木,格外明亮,觉得比上面的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就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地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像一条粉红色的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妙。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美景,为何没有多少游客?”看了一会儿,转身回来,看到大门里面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写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确实不错!”进了大门,正面就是铁公享堂,朝东就是一个荷池。沿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一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一个破旧的匾额,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有一副破旧的对联,写着‘一盏寒泉祭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又上了船,划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把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作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地飞;那已经老的莲蓬,不断地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经到了鹊华桥畔。

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有挑担子的,有推小车的,也有坐两人抬的小轿子的。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着红缨帽子,胳膊下夹着护书,拼命地跑,一边用手擦汗,一边低头跑。街上五六岁的孩子不知道避让行人,被轿夫无意中踢倒了一个,他就哇哇地哭起来。他的母亲赶忙跑来问:“谁碰倒你的?谁碰倒你的?”那个孩子只是哇哇地哭,并不说话。问了好半天,才带着哭声说了一句:‘抬轿子的!’他母亲抬头看时,轿子已经跑出去两里多远了。那个妇女牵着孩子,嘴里不停地骂着,就回去了。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地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样子。中间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没完全干,心想这是刚才贴的,只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事情,别处也没见过这样的告示。一边走,一边想,只听到耳边有两个挑担的人说:‘明天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用做生意,来听书。’又走到街上,听到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上次白妞说书是你请假的,明天的书,应该我请假了。’一边走,一边听到街谈巷议,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话,心里感到奇怪:‘白妞是哪个人?说的是什么样的书,怎么一张招贴,能让全国人都如此疯狂?’随意走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高升店门口。

走进店里,茶房就来回走动问:“客人,您想吃什么夜宵?”老残一一回答后,顺便问道:“你们这里说的说鼓书是什么玩意儿,怎么能吸引这么多人?”茶房说:“客人,您不知道。说鼓书原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只用一面鼓和两片梨花简,叫做‘梨花大鼓’,讲一些古人的故事,本来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姐妹俩,这个白妞名叫王小玉,她是个天生的怪才!她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技艺。但她觉得乡下的调子没什么新奇,所以经常去戏园子看戏,所有的西皮、二黄、梆子腔等唱腔,一听就会;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唱法,她一听也会唱。凭借她的嗓音,能唱多高就有多高;她的中气,能维持多长就有多长。她还把南方的昆腔、小曲等各种腔调,都融入到大鼓书的调子里。不过两三年的功夫,就创出了这个调子,以至于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为之倾倒。现在已经有招贴画了,明天就开始唱。您不信,去听听就知道了。只是要听还要早点去,她虽然一点钟开始唱,但如果十点钟去,就没有座位了。”老残听了,也不太相信。

次日六点钟起床,先去南门内看了舜井。然后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了看相传大舜曾经耕田的地方。等到回到店里,已经是九点钟左右了,急忙吃完饭,走到明湖居,这时才十点钟左右。明湖居原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没想到进了园子,里面已经坐得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空着,桌子上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红纸条。老残看了半天,找不到地方落脚,只好从袖子里掏出二百个钱给看座的人,才弄到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到戏台上只放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片铁片,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台上没有一个人。这么大的戏台,空荡荡的,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有十多个顶篮子卖烧饼油条的人,都是为那些不吃饭的人买来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增多,许多官员都穿着便服,带着家人,陆续进来。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都已经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座的人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排。这一群人来了,互相打招呼,有的鞠躬,有的作揖,大部分都是鞠躬。他们谈笑风生,这十几张桌子外面,看起来都是做生意的;还有一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窃窃私语,在那里说闲话。因为人太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们。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到台上,从后台的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一脸疙瘩,看起来像风干的福橘皮,非常丑陋,但觉得这个人气质还算沉稳。出得台来,并没有说一句话,就直接走到半桌后面左边的椅子上坐下。慢慢地拿起三弦,随便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们也没有太注意听。后来弹了一支大调,也不知道是什么曲子。只是到最后,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动人心弦,仿佛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断,却也压不住弦子的声音,曲子弹完,就停了下来,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后,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大约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边的。虽然穿着粗布衣服,但非常干净。来到半桌后面右边的椅子上坐下。弹弦子的便拿起弦子,铮铮地弹起来。这姑娘便站起来,左手拿起梨花简,夹在指缝里,就当当当地敲打,与弦子的声音相呼应;右手拿着鼓槌,专心听弦子的节奏。突然羯鼓一声,歌声响起,字字清晰,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个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变化无穷,感觉一切歌曲腔调都逊色于她,令人叹为观止。

旁边坐着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低声问另一个人:“这想必是白妞了吧?”另一个人说:“不是。这个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妹。她的唱腔都是白妞教的,如果和白妞比,还差得远呢!她的好处人们能说出来,白妞的好处人们说不出;她的好处人们能学到,白妞的好处人们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喜欢玩耍的人谁不学他们的唱腔呢?就是妓院的姑娘,也人人都在学,但最多只能学到一两句达到黑妞的水平。如果白妞的好处,没有人能及她十分之一。”说话的时候,黑妞已经唱完了,离开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有的在谈心,有的在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叫卖,满园子里都是人声。

正当热闹非凡的时候,只见后台又走出一位姑娘,大约十八九岁,她的装扮和前一个姑娘一模一样,瓜子脸,皮肤白皙,长相算是中等偏上,给人一种清秀但不妖艳,清新而不寒酸的感觉。她半低着头走出来,站在半桌后面,轻轻地吹了几声梨花,非常奇怪:只是两片铁片,到了她手里,就能发出五音十二律的声音。她又轻轻地点了两下鼓槌,才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瞥。那双眼睛,像秋水,像寒星,像宝石,像白水银里养着两颗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坐在远处的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在看我;那些坐得近的,就更不用说了。就这一眼,整个园子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安静得多,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声音!

王小玉微微启唇,露出洁白的牙齿,唱了几句曲子。声音一开始并不大,但听起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五脏六腑都像被熨斗熨过,无处不舒适;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没有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几句后,声音渐渐变高,突然拔高一个音,像一根钢丝抛向天空,让人忍不住暗暗叫绝。没想到他在这极高的地方,还能回环转折。几声啭鸣之后,又更高一层,连续三四次,层层递高。就像从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一开始看到傲来峰陡峭的山壁,以为已经到达顶峰;等到翻到傲来峰顶,才发现扇子崖更高;等到翻到扇子崖,又发现南天门在扇子崖之上:越往上越险峻,越险峻越奇妙。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突然一落,又尽力展现她千回百折的精神,就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间穿梭。片刻之间,周围几圈都转遍了。从此以后,她的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细,渐渐就听不见了。园子里的人都屏住呼吸,不敢动弹。大约有两三分钟,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这一声之后,忽然又扬起,就像放烟花,一个弹子上天,随即化作千百道五彩缤纷的火花,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随即有无数声音同时响起。弹弦的人也全用轮指,忽大忽小,与他的声音相和相合,就像花丛中的春晨,鸟儿纷纷鸣叫。耳朵忙不过来,不知道该听哪一声。正在混乱之际,忽然一声响,人和弦都静了下来。这时台下的叫好声,像雷鸣一样。

停了一会,喧闹声稍微平息,只听台下正座上,有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湖南口音,说:“以前读书时,看到古人形容歌声的妙处,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一直不懂。空中想象,余音怎么会绕梁呢?怎么会三日不绝呢?直到听了王小玉先生的演唱,才明白古人用词的巧妙。每次听她演唱后,好几天耳朵里都是她的歌声,无论做什么事,都难以集中精神,反而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两个字用得太少了,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三月’形容得更深刻!”旁边的人都说:“梦湘先生分析得非常透彻!‘于我心有戚戚焉’!”

说着,黑妞又上来唱了一段,然后又是白妞上场。旁边的人说,这一段叫做‘黑驴段’。听上去,不过是一个士子看到一位美人骑着一头黑驴走过去的故事。先形容那黑驴如何如何好,等到描述美人的好处时,只用了几句话,这段曲子也就结束了。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形容这种美妙。它的妙处在于说得非常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跟不上,但他每个字都清晰,没有一个字不送到听众的耳朵里。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但与前一段相比,似乎稍微逊色了一些。

这时大约五点钟左右,估计王小玉应该还有一段。不知道那段又会是怎样的美妙,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二回-注解

古帝遗踪:指古代帝王的遗迹,这里可能指的是历山山下的历史遗迹。

明湖:指济南府的大明湖,是济南的著名景点。

美人绝调:形容美景如画,如同一幅绝世的美人图。

老残: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主人公,一个行医济世的人物。

渔船:指捕鱼用的船,这里可能指的是老残在济南游玩时租用的船只。

委用之处:指被委托使用的地方或事情。

济南府:指山东省的济南市区,古称济南。

鹊华桥:济南的一座古桥,位于大明湖附近。

历下亭:位于济南大明湖畔的一座古亭。

铁公祠:纪念明代忠臣铁铉的祠堂。

千佛山:济南的著名景点,山上有许多佛像。

梵字僧楼:指寺庙中的僧楼,上面书写有梵文。

丹枫:指红色的枫树,秋季时叶子变红,非常美丽。

宋人赵千里:赵千里是宋代画家,这里可能用来形容千佛山上的景色如同一幅赵千里的画作。

屏风:古代家具,用来隔断空间,这里比喻千佛山上的景色。

招贴:指张贴在公共场所的广告,这里指的是说书招贴。

白妞:指说书艺人白妞,因其说书技艺高超而闻名。

侵举国若狂:形容全国上下都为之疯狂,极言其受欢迎程度。

夜膳:指晚餐,夜间食用的餐点。

鼓书: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讲述故事。

梨花大鼓:山东地区的一种鼓书形式,以梨花鼓为伴奏乐器,讲述民间故事。

西皮、二簧、梆子腔:中国戏曲中的三种主要声腔,分别属于京剧、黄梅戏和秦腔。

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清朝末年的著名京剧演员,以表演京剧而闻名。

昆腔、小曲:昆曲和民间小调,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小曲是民间流行的曲调。

抚院定、学院定:古代官员或学者在戏园中预订的座位。

轮指:指弹弦乐器时,用手指连续快速拨弦的技巧。

羯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戏曲、音乐等表演中。

窑子:古代对妓院的别称。

山里红、核桃仁:两种干果,山里红指山楂,核桃仁是核桃的果仁。

热闹哄哄:形容场面非常热闹,人们情绪高涨,声音喧哗。

后台:指戏曲表演的幕后区域,演员在此准备或休息。

瓜子脸儿:指脸型像瓜子一样,是古代审美中的一种理想脸型。

白净面皮:指皮肤白皙,是中国古代对女性美的评价标准之一。

中人以上之姿:指相貌中等偏上,即不是最出色,但也不差。

秀而不媚:形容人长得清秀但不妖艳。

清而不寒:形容人气质清新但不显得冷清。

梨花简: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梨。

五音十二律:五音指古代的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是古代的音律系统。

鼓捶子:击打鼓的棒子。

秋水:比喻清澈明亮的眼睛。

寒星:比喻眼神锐利如寒星。

宝珠:比喻眼睛明亮如宝珠。

白水银:指纯白色的水银,这里比喻眼睛清澈透明。

黑水银:指眼睛中的瞳仁,因为瞳仁是黑色的。

五脏六腑:指人体内的所有内脏器官,这里比喻声音深入到人的内心。

人参果: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果,比喻声音美妙如仙果。

傲来峰:指山峰,这里比喻王小玉唱腔的高峰。

泰山的景象:指攀登泰山的壮观景象,这里比喻王小玉唱腔的层次感。

扇子崖:指山峰,这里比喻王小玉唱腔的又一高峰。

南天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比喻王小玉唱腔的极致。

飞蛇:指飞舞的蛇,这里比喻王小玉唱腔的婉转。

东洋烟火:指日本烟花,这里比喻声音如烟花般绚烂。

花坞春晓:指春天花开时的美景,这里比喻音乐如花般美丽。

梦湘先生:指湖南口音的少年人,这里指他对自己感受的描述。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形容歌声美妙,余音缭绕,三日不绝于耳。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三个月内吃肉都不觉得味道,形容专心致志。

黑驴段:一种戏曲节目,讲述一个士子见到美人的故事。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如珠子落在玉盘上。

独到:指独特的技艺或见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二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位名叫王小玉的姑娘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通过对她外貌、动作、眼神和歌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开头‘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描绘了表演的背景,热闹的气氛与王小玉的出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她的独特性。

‘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表明王小玉的装束与之前出场的人相似,但‘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等描写又显示出她的个性。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她的气质,既不过分妖艳,又不显得冷漠。

‘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表现了她的谦逊和舞台经验。

‘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通过对比,突出了王小玉的技艺高超。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运用了丰富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她的眼神,表现出她的魅力。

‘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通过对比,强调了王小玉的歌声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她的演唱技巧。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表明她的歌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了歌声带来的舒适感。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歌声的高亢。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表现了王小玉演唱技巧的精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容了歌声的起伏变化。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进一步描绘了歌声的动态美。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表现了王小玉歌声的震撼力。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王小玉歌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表现了王小玉演唱的高潮部分。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描绘了听众对王小玉表演的强烈反响。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表明王小玉的歌声具有深远的影响。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说明王小玉的歌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表现了听众对王小玉表演的认同和赞赏。

‘说着,那黑妞又上来说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场’表明故事情节的推进。

‘这一段,闻旁边人说,叫做‘黑驴段’’介绍了下一个表演的内容。

‘其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表现了黑妞的表演风格。

‘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了比喻,形容了黑妞的表演技巧。

‘这是他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了一筹了’表明黑妞的表演与前一段相比有所不足。

‘这时不过五点钟光景,算计王小玉应该还有一段’表明故事还有后续情节。

‘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样好法,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期待下文的精彩内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老残游记-第二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