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颜回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颜回-原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衘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玃,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

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

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

子曰:‘何以知之?’

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

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

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

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

孔子曰:‘武仲贤哉!’

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

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回曰:‘可得闻乎?’

孔子曰:‘下展禽,置六关,妾织蒲,三不仁。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武仲在齐,齐将有祸,不受其田,以避其难,是智之难也。夫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鲁,抑有由焉,作而不顺,施而不恕也夫。《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

颜回问君子。

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

回曰:‘敢问其次。’

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

仲孙何忌问于颜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

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颜回问小人。

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颜回问子路曰:‘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

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曰思也夫。’

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

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

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

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叔孙武叔见未仕于颜回。

回曰:‘宾之。’

武叔多称人之过而己评论之。

颜回曰:‘固子之来辱也,宜有得于回焉?吾闻诸孔子曰:‘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颜回谓子贡曰:‘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颜回-译文

鲁定公问颜回说:‘你也听说过东野毕擅长驾驭马匹吗?’颜回回答说:‘他确实擅长。尽管如此,他的马一定会疲惫不堪。’定公脸色不悦,对左右的人说:‘君子有时候也会冤枉人。’颜回退了下去。三天后,牧马的人来报告说:‘东野毕的马疲惫不堪,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入了马厩。’定公听到这个消息,从座位上跳起来,急忙召唤颜回。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些日子我向你询问东野毕的驾车技艺,你说:“他确实很擅长,但他的马一定会疲惫不堪。”我不明白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的?’颜回回答说:‘我是从治国之道中知道的。从前,帝舜擅长使用民力,造父擅长使用马匹。舜不使民力过度,造父不使马力过度;因此,舜没有疲惫的百姓,造父没有疲惫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驭马匹,上马后手握缰绳,身体端正;步伐和驰骋,已经完成了早晨的礼仪;经历了险阻,马匹的力气已经耗尽,但他仍然不停地追求马匹。我因此知道这个。’定公说:‘好。确实像你说的那样。你的话,意义深远。我希望你能再深入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儿到了极限就会啄食,野兽到了极限就会攻击,人到了极限就会欺诈,马到了极限就会疲惫。从古至今,没有过度使用下属而能不陷入危险的。’定公很高兴。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回答说:‘这就是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原因。这难道不值得称赞吗?’

孔子在卫国,天刚蒙蒙亮就起床,颜回陪在旁边,听到有人哭得很伤心。孔子说:‘颜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而哭吗?’颜回回答说:‘我认为这个哭声不仅仅是为死者而哭,还有生离死别的人。’孔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的?’颜回回答说:‘我听到桓山上的鸟,生了四个孩子。它们的翅膀已经长成,即将分飞到四海,它们的母亲悲鸣着送别它们。那哀伤的声音听起来就像这样,好像是在说它们去后不会回来。我私下里认为声音相似,所以知道这个。’孔子派人去询问哭的人,果然是:‘父亲去世,家里贫穷,卖掉儿子来安葬,与儿子永别。’孔子说:‘颜回,你很擅长识别声音啊!’

颜回问孔子:‘一个成熟的人的行为是怎样的?’孔子说:‘理解情感和性格的道理,通晓万物变化的规律,知道幽暗和光明的缘由,看到游气的源头,像这样就可以称为成熟的人了。既能成为成熟的人,又加上仁义礼乐,这就是成熟人的行为,如果再能穷尽神明和了解礼节,那就是道德的极致了。’

颜回问孔子:‘臧文仲和武仲谁更有才德?’孔子说:‘武仲更有才德。’颜回说:‘武仲世人都称他为圣人,但他自己却免不了犯罪,这说明他的智慧不足以称道;他喜欢谈论用兵讨伐,但在邾国却失败了,这说明他的智慧不足以称名。至于文仲,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言论却流传不朽,哪里有不如武仲的呢?’孔子说:‘人死后言论能流传,这就是文仲之所以被称为文仲的原因。然而他仍有三件事不仁,三件事不智,所以比不上武仲。’颜回问:‘可以听听具体是什么吗?’孔子说:‘他放下展禽,设立六关,让妾织蒲草,这是三件不仁的事。设置虚假的器物,纵容逆祀,祭祀海鸟,这是三件不智的事。武仲在齐国,齐国将要遭遇灾祸,他不接受封地,以避免灾难,这是他的智慧难以达到的地方。臧武仲的智慧,在鲁国却不能得到认可,这也有原因,他行事不顺,施政不宽恕。《夏书》说:“念念不忘,顺事宽恕。”’

颜回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爱别人接近仁,度量接近智,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轻视,这就是君子。’颜回问:‘请问次一等的人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学习就行动,不思考就得到。年轻人要努力啊!’

仲孙何忌问颜回:‘仁者一句话就一定对仁和智有益,可以听听吗?’颜回说:‘一句话对智有益,不如预先考虑;一句话对仁有益,不如宽恕。知道什么路不能走,也就知道什么路可以走了。’

颜回问孔子:‘小人的言行有哪些和君子相似的地方,不可不仔细观察。’孔子说:‘君子以行为准则来言说,小人以言语来言说。所以君子在行义的时候,相互之间会相互竞争,退下来后会相互爱护;小人在作乱的时候,会相互爱护,退下来后会相互厌恶。’

颜回问孔子:‘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孔子说:‘君子对朋友,心中有非议却不说出来,因为他知道朋友是仁人。不忘旧日的恩德,不记旧日的怨恨,这就是仁。’

叔孙武叔见到颜回还没有出仕。颜回说:‘欢迎他。’叔孙武叔经常说别人的过错并加以评论。颜回说:‘固然你这次来是对我的一种侮辱,但你应该从我这儿得到些什么吧?我听孔子说过:“说别人的坏话,不是用来美化自己;说别人的错误,不是用来纠正自己。所以君子攻击自己的恶,而不攻击别人的恶。”’

颜回对子贡说:‘我听孔子说过,自己不用礼,却希望别人用礼;自己不用德,却希望别人用德,这是混乱。孔子的话,不可不深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颜回-注解

鲁定公:鲁定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这里指鲁国的君主。

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德行著称。

东野毕:东野毕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善于驾驭马匹的人。

善御:善于驾驭马匹,指马术高超。

佚:佚指马匹疲惫不堪,这里引申为过度劳累。

左右:左右指君主身边的侍从。

牧:牧指负责马匹的官员。

骖:骖指古代马车两旁的马。

服:服指古代车辕上的横木。

厩:厩指马厩,饲养马匹的地方。

促驾:促驾指催促车马赶快。

执辔:执辔指握住马缰绳。

衘体:衘体指马匹的姿态。

步骤驰骋:步骤驰骋指马匹行走的步伐和奔跑的速度。

朝礼:朝礼指古代朝见君主时的礼仪。

历险致远:历险致远指经历艰险,达到远方。

帝舜:帝舜是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以德治天下。

造父:造父是古代传说中善于驾驭马匹的人。

穷:穷指竭尽,这里指过度使用。

下:下指百姓。

鸟穷则啄,兽穷则玃,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儿穷困时会啄食,野兽穷困时会攻击,人穷困时会欺诈,马匹穷困时会逃跑。

桓山之鸟:桓山之鸟指桓山上的鸟儿。

羽翼既成:羽翼既成指鸟儿的翅膀已经长成。

分于四海:分于四海指鸟儿飞往世界各地。

长决:长决指永别。

达于情性之理:达于情性之理指理解人的情感和性格的道理。

通于物类之变:通于物类之变指了解万物变化无常的道理。

知幽明之故:知幽明之故指明白事物隐显变化的缘由。

覩游气之原:覩游气之原指观察天地间气的变化根源。

仁义礼乐:仁义礼乐指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穷神知礼:穷神知礼指探究神明之理和礼制的深刻含义。

德之盛:德之盛指道德的极致。

臧文仲:臧文仲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武仲:武仲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字子武。

邾: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夏书》:《夏书》是古代的一部史书,属于《尚书》的一部分。

念兹在兹,顺事恕施: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刻牢记在心,顺应事物,宽恕他人。

爱近仁:爱近仁指爱人之心接近于仁。

度近智:度近智指度量之事接近于智。

为己不重,为人不轻:为己不重,为人不轻指对自己要求不苛刻,对他人要求不轻率。

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指有仁德的人所说的话必定对仁和智有益。

预:预指事先预防。

恕:恕指宽恕。

毁人之善以为辩:毁人之善以为辩指以诋毁他人的优点来显示自己的口才。

狡讦怀诈以为智:狡讦怀诈以为智指用狡猾和诽谤来怀有欺诈之心,自以为聪明。

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指希望别人犯错误,自己却耻于学习,羞于不能。

力猛于德:力猛于德指力量强大但德行不足。

盍慎诸焉:盍慎诸焉指为什么不谨慎对待呢?

思:思指思考。

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指说别人的坏话,不是用来美化自己;说别人的错误,不是用来纠正自己。

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指自己不遵守礼德,却要求别人遵守。

乱:乱指混乱,不和谐。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以口才著称。

夫子: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颜回-评注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此句开篇便展现了鲁定公对颜回的信任与期待,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对马术与政治智慧探讨的基调。颜回的回答‘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巧妙地运用了转折手法,既肯定了东野毕的技艺,又指出其马匹的潜在问题,显示出颜回的政治洞察力。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鲁定公的这句话反映了他的情绪与偏见,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偏执与狭隘。颜回的退让则表现了他的谦逊与智慧。

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牧人的汇报验证了颜回的预言,进一步强化了颜回的政治洞察力。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鲁定公的追问显示出他对颜回观点的好奇与认可,颜回的回答‘以政知之’则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政治智慧。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衘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颜回的回答深入浅出,将马术与政治智慧相联系,显示出他的哲学思考。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鲁定公对颜回的回答表示赞同,并希望颜回进一步阐述,这体现了鲁定公的求真精神。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玃,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颜回的这一观点进一步阐述了政治智慧的重要性,强调了政治家应具备的道德修养。

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体现了他的高远眼光和对颜回政治智慧的认可。

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颜回对哭声的解读,既体现了他的同情心,又显示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

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孔子对颜回的认可,体现了他对颜回洞察力的赞赏。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孔子对成人的定义,既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又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的这一提问,体现了他对智慧与道德的思考,孔子对武仲的评价则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颜回问君子。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孔子对君子的定义,体现了他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仲孙何忌问于颜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颜回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智慧与仁爱。

颜回问小人。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孔子对小人的定义,揭示了小人的本质。

颜回问子路曰:‘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曰思也夫。’孔子对颜回的教诲,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体现了他的道德观念。

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孔子对朋友的定义,体现了他的道德观念。

叔孙武叔见未仕于颜回。回曰:‘宾之。’武叔多称人之过而己评论之。颜回曰:‘固子之来辱也,宜有得于回焉?吾闻诸孔子曰:‘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颜回的回答,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和对孔子的尊敬。

颜回谓子贡曰:‘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颜回对子贡的教诲,体现了他的道德观念和对孔子的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颜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