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礼-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
大礼何如?
子之言礼,何其尊也?
孔子对曰:
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
公曰:
吾子言焉!
孔子曰:
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
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
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
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
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
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
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
宗庙之序。
品其牺牲,
设其豕腊,
修其岁时,
以敬其祭祀,
别其亲疏,
序其昭穆。
而后宗族会燕,
即安其居,
以缀恩义。
卑其宫室,
节其服御,
车不雕玑,
器不影镂,
食不二味,
心不淫志,
以与万民同利。
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公曰:
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对曰:
今之君子,好利无厌,
淫行不倦,
荒怠慢游,
固民是尽。
以遂其心,
以怨其政,
以忤其众,
以伐有道。
求得当欲不以其所,
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
今之用民者由后。
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礼-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什么是大礼?您一提到礼,为什么那么尊重它呢?”孔子回答说:“我是个粗人,不足以了解大礼。”哀公说:“那您就说说吧!”
孔子说:“我听说,民众之所以能够生存,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没办法节制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没有礼,就没办法区分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没办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间的亲疏关系。因此,君子非常尊重礼,然后用自己的能力教导百姓,不废弃他们的聚会和节日。事情办成了,然后整理他们的礼仪文章和装饰,来区分尊卑上下的等级。遵循礼之后,再谈论丧葬和祭祀的规矩,宗庙的次序。品评牺牲品,设置猪的干肉,修整岁时节日,以敬重祭祀,区分亲疏,排列宗族中的长幼次序。然后举行宗族聚会,安顿他们的居所,以维系恩义。降低宫室的规模,节制他们的服饰,车辆不雕刻装饰,器物不刻上花纹,食物不追求多样,心志不纵情,与万民共享利益。古代的圣明君主就是这样行礼的。”
哀公问:“现在的君子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
孔子回答说:“现在的君子,贪图利益不知满足,纵情行为不知疲倦,荒废正业,游手好闲,耗尽民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抱怨政治,忤逆民众,攻击有道之人。追求欲望不按照正当的方式,施行暴政和刑罚不按照治理的原则。过去使用民众的方式是按照前面的方法,现在使用民众的方式是按照后面的方法。这就是现在的君子没有人能够行礼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礼-注解
大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方式,包括祭祀、丧葬、冠婚、朝会等各个方面。
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此处指孔子。
丘:孔子的字,是孔子自称。
鄙人:谦词,表示自己地位低微、见识浅薄。
民之所以生者:人民生存的基础。
礼:指礼制,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强调秩序和道德。
天地之神:指天地间的神灵,包括自然神和祖先神。
君臣上下长幼之位:指社会等级制度,君为上,臣为下,长为上,幼为下。
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指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包括婚姻、亲族等。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会节:集会、节日等。
文章黼黻:指各种装饰和纹饰,此处指礼仪中的装饰。
尊卑上下之等:指社会等级的不同。
丧祭之纪:指丧葬和祭祀的规范。
宗庙之序:指宗庙的祭祀顺序。
品其牺牲:挑选合适的祭品。
豕腊:猪肉和腊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食品。
岁时:一年四季,指时间。
祭祀: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拜活动。
亲疏:亲近和疏远。
昭穆:宗庙中祖先的排列顺序。
宗族会燕:宗族聚会。
安其居:安居乐业。
缀恩义:增进恩义。
卑其宫室:降低宫室的规模。
节其服御:节制服饰和车马。
车不雕玑:车马不雕刻装饰。
器不影镂:器物不雕刻花纹。
食不二味:饮食简单,不追求奢华。
心不淫志:心志不荒淫。
万民同利:与百姓共享利益。
明王:圣明的君主。
利无厌:贪婪无度。
淫行不倦:放纵行为不知疲倦。
荒怠慢游:荒废政事,游手好闲。
固民是尽:竭尽民力。
遂其心:满足自己的私欲。
怨其政:抱怨政治。
忤其众:违逆大众意愿。
伐有道:侵犯有道之人。
得当欲不以其所:得到满足的欲望不通过正当途径。
虐杀刑诛不以其治:使用暴力和刑罚不以治理为准则。
由前:从前,指古代。
由后:现在,指当时。
莫能为礼:没有人能够实行礼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礼-评注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此句开篇便展现了哀公对孔子礼学造诣的敬佩和好奇。‘大礼’一词,不仅指礼仪的规模宏大,更蕴含着礼仪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孔子谦虚地回应‘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实则是在表达对礼的高度重视和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此句中,孔子将礼提升到了民众生存的根本地位。‘民之所以生’表明礼是民众生活的基石,‘礼为大’则强调了礼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民为邦本’的理念。
‘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孔子在此进一步阐述了礼的功能。礼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纽带。这三句话分别从天地神灵、君臣关系、家庭伦理三个方面说明了礼的作用。
‘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孔子强调,君子应当以礼为尊,并以礼教化百姓,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会节’一词,指的是节庆和仪式,孔子认为这些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孔子提出,在国家治理的基础上,还需通过文化手段来区分尊卑上下。‘文章黼黻’指的是华丽的服饰和装饰,孔子认为这些可以体现等级差异,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孔子认为,在遵循礼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丧葬和祭祀等活动。‘丧祭之纪’和‘宗庙之序’分别指丧葬和祭祀的规范和秩序,孔子强调这些活动应当遵循礼制。
‘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孔子详细阐述了祭祀的细节,包括牺牲的选择、祭祀的时间、亲疏关系的区分等。这些细节体现了礼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孔子认为,在遵循礼制的基础上,宗族间的聚会和居住环境才能和谐,从而加强宗族间的团结和恩义。
‘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影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孔子提出,君子应当节俭,不应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与万民共享利益。
‘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孔子以古代明王为例,说明行礼的重要性和规范性。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此段对话中,孔子对当时君子行为的不满进行了批判。‘好利无厌’、‘淫行不倦’等词语揭示了当时君子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道德规范的现象。
‘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孔子进一步指出,当时君子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不惜违背政治原则,挑衅民众,破坏社会秩序。
‘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孔子认为,当时君子追求个人欲望的方式不当,甚至以虐杀和刑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与礼的精神背道而驰。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孔子以‘昔’与‘今’对比,指出当时君子无法行礼的原因,即他们背离了礼的精神,无法以礼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