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玉-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玉贵而珉贱,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
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绌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矢其文德,协此四国’,此文王之德也。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问。诗云:‘明明天子,令问不已,三代之德也。’’
子张问圣人之所以教。孔子曰:‘师乎!吾语汝。圣人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
子张又问。孔子曰:‘师,尔以为必布几、筵,揖让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执羽龠,作锺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民顺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礼也。夫礼之所以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以废,众之所以乱也。’
‘目巧之室,则有隩、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竝随,立则有列序;古之义也。室而无隩、阼,则乱于堂室矣;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上矣;行而无竝随,则乱于阶涂矣;列而无次序,则乱于著矣。’
‘昔者,明王圣人,辩贵贱长幼,正男女内外,序亲踈远近,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玉-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请问,为什么君子看重玉而轻视珉呢?是不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呢?’孔子回答说:‘不是的,不是因为玉少所以珍贵,也不是因为珉多所以便宜。因为古人把玉的品德比作君子的品德:温和润泽,象征着仁;紧密坚实,象征着智;廉洁而不伤人,象征着义;挂下来像要掉下来,象征着礼;敲击它,声音清脆悠扬,最后渐渐消失,象征着乐;瑕疵不能掩盖美玉,美玉也不能掩盖瑕疵,象征着忠;光亮透明,象征着信;气度如白虹,象征着天;精神如山川,象征着地;圭璋的特立独行,象征着德;天下无人不看重它,象征着道。《诗经》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所以君子看重玉。’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它的教育情况就可以知道了。如果那里的人性格温和、敦厚,那是因为受到了《诗经》的教育;如果他们通达、明智、远见,那是因为受到了《尚书》的教育;如果他们博学、平易近人,那是因为受到了《乐经》的教育;如果他们纯洁、安静、精深,那是因为受到了《易经》的教育;如果他们恭敬、节俭、庄重、敬畏,那是因为受到了《礼经》的教育;如果他们善于言辞、比事类物,那是因为受到了《春秋》的教育。所以,《诗经》的缺失会导致愚昧,《尚书》的缺失会导致欺骗,《乐经》的缺失会导致奢侈,《易经》的缺失会导致盗窃,《礼经》的缺失会导致繁琐,《春秋》的缺失会导致混乱。如果一个人在温和、敦厚的同时不愚昧,那他对《诗经》的理解就深了;如果他在通达、明智的同时不欺骗,那他对《尚书》的理解就深了;如果他在博学、平易近人的同时不奢侈,那他对《乐经》的理解就深了;如果他在纯洁、安静、精深的同时不盗窃,那他对《易经》的理解就深了;如果他在恭敬、节俭、庄重、敬畏的同时不繁琐,那他对《礼经》的理解就深了;如果他在善于言辞、比事类物的同时不混乱,那他对《春秋》的理解就深了。’
子张问孔子圣人之所以教育人的方法。孔子说:‘师啊!我告诉你。圣人明白礼乐,只要按照礼乐去做就可以了。’子张又问。孔子说:‘师啊,你以为一定要摆上几案、铺设席子,行揖让之礼,斟酒、敬酒、回敬,然后才叫做礼吗?你以为一定要进行舞蹈、拿着羽毛、吹奏钟鼓,然后才叫做乐吗?能够说得出来并且能够实践的,就是礼;能够实行并且能够让人快乐的,就是乐。圣人通过礼乐来实践自己,因此天下太平,万民顺服,百官尽职,上下有礼。礼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众人得到了治理;礼之所以被废弃,是因为众人陷入了混乱。在房间里,有左右两侧,席子有上下之分,车子有左右之分,行走有行列之分,站立有次序之分;这些都是古代的规矩。如果房间里没有左右之分,就会在堂室中混乱;如果席子没有上下之分,就会在座位上混乱;如果车子没有左右之分,就会在车上混乱;如果行走没有行列之分,就会在台阶上混乱;如果站立没有次序之分,就会在行列中混乱。古代的明王和圣人,能够分辨贵贱、长幼,端正男女、内外,排列亲疏远近,没有人敢相互逾越,都是因为这些规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玉-注解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善于言辞著称。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玉:一种美石,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品质。
珉:一种次等的玉石,比喻品质较差的事物。
德:道德,品德。
仁:仁爱,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道德范畴。
智:智慧,明辨是非的能力。
义:正义,道德准则。
礼:《礼记》,古代的一部礼仪规范。
乐:《乐经》,古代的一种音乐理论。
忠:忠诚,尽心尽力。
信:诚信,守信用。
天:自然界,宇宙。
地:大地,自然界。
圭璋:古代的一种玉器,常用来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道:道德规范,宇宙万物的规律。
诗:《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教:教育,教导。
书:《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
易:《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春秋:《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天有四时: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风雨霜露:自然界的各种气象现象。
神气:天地间神秘而强大的气息。
雷霆:自然界中的雷声和电闪。
清明:清明时节,指天气晴朗、气候适宜的时候。
躬己南面:亲自处理政务,面南而坐。
礼之所以兴:礼节之所以能够兴起。
众之所以治:众人之所以能够治理。
隩、阼:古代房屋中的两侧位置。
席:古代的一种坐具。
车: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
行:行走。
列:排列,行列。
明王圣人:明智的君王和圣人。
正男女内外:端正男女之间的内外关系。
序亲踈远近:按照亲疏远近排列关系。
逾越:超越,违反规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问玉-评注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玉贵而珉贱,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
此段对话中,子贡提出疑问,孔子则通过对比玉与珉的价值差异,阐述了君子之德的象征意义。孔子认为,玉之所以贵重,并非因其稀少,而是因为玉的品德象征了君子的德行。玉的温润光泽象征仁爱,缜密坚实象征智慧,廉洁而不伤害他人象征正义,庄重而不失礼节象征礼仪,清脆悠扬的声音象征音乐之美,瑕不掩瑜象征忠诚,光亮透明象征诚信,气如白虹象征天,精神见于山川象征地,圭璋特达象征德,天下莫不贵者象征道。孔子通过这些象征,强调了君子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
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绌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进一步阐述,玉的这些品质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君子德行的体现。他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君子应当如玉一般温润,以此说明君子之德的珍贵。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孔子在这里谈到了六艺教育,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教育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从其人民的气质中看出。他分别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角度,阐述了它们所教育的品德和气质。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孔子指出,如果教育失当,会导致人们的品德出现问题。例如,《诗经》教育失当会导致人们愚昧,《尚书》教育失当会导致人们欺诈,《乐经》教育失当会导致人们奢侈,《易经》教育失当会导致人们盗窃,《礼经》教育失当会导致人们繁琐,《春秋》教育失当会导致人们混乱。
‘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
孔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在进行着教育。春夏秋冬、风雨霜露,以及地之承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都是教育的体现。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
孔子强调,天地之教与圣人教化相辅相成,人们应当从天地万物中汲取智慧,培养高尚的品德。
‘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矢其文德,协此四国’,此文王之德也。’
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文武之德和文王之德,以此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问。诗云:‘明明天子,令问不已,三代之德也。’’
孔子认为,三代之王之所以能够统治国家,是因为他们首先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国。
子张问圣人之所以教。孔子曰:‘师乎!吾语汝。圣人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
子张询问圣人教育的目的,孔子回答说,圣人明白礼乐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子张又问。孔子曰:‘师,尔以为必布几、筵,揖让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执羽龠,作锺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
孔子进一步解释,礼乐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仪式,而是通过言辞和行为来体现的,只有真正理解并实践礼乐,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礼乐。
‘圣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民顺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礼也。’
孔子认为,圣人通过礼乐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万民顺服,百官尽职,上下有序。
‘夫礼之所以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以废,众之所以乱也。’
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兴邦治国,如果废弃礼,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目巧之室,则有隩、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竝随,立则有列序;古之义也。’
孔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礼的规范作用,如房屋的布局、坐席的上下、车辆的左右、行走的并排、站立的有序等,都是古代礼制的体现。
‘室而无隩、阼,则乱于堂室矣;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上矣;行而无竝随,则乱于阶涂矣;列而无次序,则乱于著矣。’
孔子进一步指出,如果违背了礼的规定,就会导致混乱。
‘昔者,明王圣人,辩贵贱长幼,正男女内外,序亲踈远近,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孔子总结说,古代的明王和圣人通过遵循礼制,明确贵贱、长幼、男女、内外、亲疏等关系,使社会秩序井然,没有人敢逾越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