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郊问-原文
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
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
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杀于天子,是以不同也。’
公曰:‘其言郊,何也?’
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阳位也,于郊,故谓之郊焉。’
曰:‘其牲器何如?’
孔子曰:‘上帝之牛角茧栗,必在涤三月。后稷之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扫地而祭,贵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万物无可称之者,故因其自然之体也。’
公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
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命于祖庙,而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亲立于泽宫,以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既卜,献命库门之内,所以诫百官也。将郊,则天子皮弁以听报,示民严上也。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汜扫清路,行者必止。弗命而民听,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臣闻之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祭群小祀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郊问-译文
定公问孔子说:‘古代的帝王一定要在郊外祭祀他们的祖先,与天神相配,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万物都源于天,人则源于祖先。郊祭的目的,是大大地报答根本、回归起源,所以要与上帝相配。天展示出各种征象,圣人效法这些征象,郊祭就是为了阐明天道。’
定公说:‘我进行郊祭时,没有遇到与天时相同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郊祭是为了迎接最长日子的到来。大大地报答天神并主宰太阳,与月亮相配,所以周朝开始郊祭时,是在冬至这一天,用的日子是上辛。到了惊蛰这个月,就又向上帝祈求丰收,这两者都是天子的礼仪。鲁国没有冬至,大郊祭的事情在天子那里就减少了,所以不同。’
定公问:‘那么,为什么叫它郊祭呢?’
孔子说:‘在南边设立祭坛,是为了就着阳位,因为是在郊外,所以叫它郊祭。’
定公问:‘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物是怎样的?’
孔子说:‘祭祀上帝的牛,牛角要像茧一样细小,必须在清洁的地方放养三个月。祭祀后稷的牛,只要具备牛的基本特征就可以了,这是为了区别祭祀天神和祖先。牲畜用红色的牛,因为红色象征崇敬,用小牛,因为小牛代表真诚。扫地而祭,是因为注重祭祀的纯朴。器物用陶制的容器,是为了象征天地的本性。万物无法一一称颂,所以根据它们自然的样子来。’
定公问:‘天子的郊祭,礼仪可以听一听吗?’
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天子决定郊祭,就在祖庙接受天命,然后在祢宫进行占卜,这是尊敬祖先和父亲的意思。占卜的那天,国王亲自站在泽宫,听取誓言,这是接受教诲和劝谏的意义。占卜之后,将命令献在库门之内,这是为了告诫百官。将要郊祭时,天子戴着皮弁听取报告,向民众展示尊敬上级的态度。郊祭的那天,丧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道路被清扫干净,行人必须停止。不命令而民众自觉遵守,这是极度的尊敬。天子穿着大裘,上面绣有图案,穿着象征天的衣服,乘坐素车,因为注重本质。旗帜上装饰有十二道流苏,上面有龙的图案和日月,这是效法天的象征。到达泰坛后,国王脱下裘衣,穿上衮服,戴上冕,佩戴十二道流苏,这是天数。我听说,背诵三百篇诗,不足以完成一次献祭;祭祀众小神时的一次献祭,不足以进行大飨;大飨的礼仪,不足以进行大旅;大旅已经准备好了,但不足以祭祀上帝。因此,君子不敢轻易地议论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郊问-注解
郊祀:郊祀是指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郊祀是古代中国宗教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
配天:配天是指将祖先的灵位与天神相配,即在天神之下设立祖先的灵位,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
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这句话表达了万物起源于天,人类起源于祖先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人文精神。
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郊祭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天地和祖先的恩德,回归根本,表达对天地和祖先的敬意。
天垂象,圣人则之:天象是上天给予人类的启示,圣人会根据天象来制定政策和教化民众。
迎长日之至也:迎长日之至是指迎接夏至这一天的到来,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象征着阳气的极盛。
启蛰之月:启蛰之月是指农历正月,此时万物开始复苏,蛰伏的动物开始活动。
祈谷:祈谷是指祈求丰收的仪式,是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活动。
上帝:上帝是指至高无上的天神,是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
后稷:后稷是古代传说中农业的始祖,被尊为农神。
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用红色的牲畜祭祀,象征着对天神的尊敬;用小牛作为牺牲,表示诚心。
扫地而祭,贵其质也:扫地而祭是指祭祀时打扫干净,表示对祭祀的重视。
陶匏:陶匏是指用陶土制成的葫芦,用来盛放祭品,象征着自然。
泰坛:泰坛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的祭坛。
皮弁:皮弁是指用皮革制成的帽子,是古代天子在祭祀时的一种礼帽。
衮:衮是指古代天子所穿的礼服,象征着天子的尊贵。
素车:素车是指没有装饰的车,表示祭祀时的朴素和庄重。
十二旒:十二旒是指旗帜上悬挂的十二条彩带,象征着天子的权威。
龙章而设以日月:龙章是指旗帜上的龙形图案,日月则象征着天。
燔柴:燔柴是指用木头烧成的灰烬,是古代祭祀时的一种祭品。
冕:冕是指古代天子所戴的礼帽,上面有玉珠,象征着尊贵。
璪:璪是指古代天子冕冠上的玉饰,十二璪则象征着天数。
诵诗三百:诵诗三百是指《诗经》中的三百篇诗歌,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飨:大飨是指大规模的宴飨,是古代祭祀和礼仪活动的一部分。
大旅:大旅是指大规模的出行,通常与祭祀活动有关。
飨帝:飨帝是指祭祀天帝的仪式,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郊问-评注
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
此句中,定公提出的问题直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以配天的原因。孔子从天地与人的根本关系出发,指出万物本源于天,人本于祖,郊祀之礼正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根本报答和回归本源。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祖先的尊崇。
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孔子进一步阐释了郊祀的意义,认为郊祀是表达对天地的根本报答,是对祖先的尊崇,同时也是为了体现天道。孔子引用了‘天垂象,圣人则之’的典故,表明圣人通过观察天象来制定礼制,郊祀之礼正是为了阐明天道。
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
定公询问为何不同的郊祀仪式会有所不同,孔子回答中指出郊祀仪式的时间与目的,以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郊祀仪式差异的原因。
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杀于天子,是以不同也。’
孔子解释了郊祀的时间选择和目的,指出郊祀是为了迎接长日的到来,表达对天的感激。他还提到了周朝的郊祀仪式和鲁国的不同,说明了不同地区和朝代郊祀仪式的差异。
曰:‘其牲器何如?’
定公询问郊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牲畜和器物,孔子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牲畜的选择、清洗时间、颜色象征等,以及器物的材质和象征意义。
孔子曰:‘上帝之牛角茧栗,必在涤三月。后稷之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扫地而祭,贵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万物无可称之者,故因其自然之体也。’
孔子对牲畜和器物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祭祀仪式中对牲畜和器物的尊重,以及它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公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
定公询问天子郊祀的礼仪,孔子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卜郊、献命、服饰、车辆、旗帜等细节,以及郊祀仪式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命于祖庙,而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亲立于泽宫,以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既卜,献命库门之内,所以诫百官也。将郊,则天子皮弁以听报,示民严上也。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汜扫清路,行者必止。弗命而民听,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臣闻之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祭群小祀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
孔子详细描述了天子郊祀的礼仪,从卜郊、献命、服饰、车辆、旗帜到郊祀仪式的具体流程,强调了郊祀仪式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他还指出,郊祀仪式是君子不可轻视的礼制,体现了儒家对礼的重视和对仪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