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论礼-原文
孔子闲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于礼。
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语汝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如何?’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子曰:‘给夺慈仁。’
子贡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礼者?’
子曰:‘礼乎,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领恶而全好者与?’
子曰:‘然。’
子贡问:‘何也?’
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禘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飨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明乎郊社之义,禘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
是故居家有礼,故长幼辨;以之闺门有礼,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
是以宫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轼,鬼神得其享,丧纪得其哀,辩说得其党,百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
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也。
言游退,子张进曰:‘敢问礼何谓也?’
子曰:‘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伥伥乎何所之?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以见?故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其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势,宫室失其度,鼎俎失其象,物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轼,鬼神失其享,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百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
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四海。
子曰:‘慎听之,汝三人者。吾语汝,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矣。’
两君相见,揖让而入,入门而悬兴。
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
下管《象》舞,夏钥序兴。
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
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
行中规,旋中矩,銮和中《采荠》。
客出以《雍》,彻以《振羽》。
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于礼焉。
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
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夫礼者,理也;乐者,节也。
无礼不动,无节不作。
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子贡作而问曰:‘然则夔其穷与?’
子曰:‘古之人与?上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
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三子者,既得闻此论于夫子也,焕若发蒙焉。
子夏侍坐于孔子曰:‘敢问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子夏曰:‘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克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敢问三无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扶伏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美矣,大矣,言尽于此而已?’
孔子曰:‘何谓其然?吾语汝,其义犹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施及万邦。既然而又奉之以三无私,而劳天下,此之谓五起。’
子夏曰:‘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祇。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论礼-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时,子张、子贡、言游陪伴在旁,谈论起礼仪。孔子说:‘坐下,你们三个人,我要给你们讲讲礼仪,它无所不包。’
子贡跨过座位回答道:‘请问如何做才符合礼仪?’孔子说:‘如果尊敬但不合乎礼仪,叫做粗野;恭敬但不合乎礼仪,叫做虚情假意;勇敢但不合乎礼仪,叫做悖逆。’孔子又说:‘虚情假意会剥夺慈爱仁慈。’子贡问:‘请问如何才能做到符合礼仪?’孔子说:‘礼仪啊,礼仪就是用来维持中庸之道的。’
子贡退下,言游上前说:‘请问礼仪,是引导人们避免恶行而保全善行的吗?’孔子回答:‘是的。’子贡问:‘为什么呢?’孔子说:‘郊社之礼是用来尊重鬼神的;禘尝之礼是用来尊重宗庙的;馈奠之礼是用来尊重死者的;射飨之礼是用来尊重乡邻的;食飨之礼是用来尊重宾客的。明白了郊社的意义,禘尝之礼,治理国家就像指掌间的事一样容易。因此,在家有礼,所以长幼有序;在家庭中有礼,所以家族和睦;在朝廷中有礼,所以官职和爵位有序;在田猎中有礼,所以军事行动有序;在军队中有礼,所以武功得以成就。因此,宫室有度,鼎俎有形,万物适时,音乐有节,车辆有轼,鬼神有享,丧事有哀,辩论有理,百官有体,政事有施。将礼仪加于身,处理事物都能得当。’
言游退下,子张上前说:‘请问礼仪究竟是什么?’孔子说:‘礼仪,就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君子有事情,必须有相应的处理方法。治理国家而没有礼仪,就像盲人没有向导,茫茫然不知往何处去。就像在黑暗的房间中整夜寻找,没有烛光怎么能看见?所以没有礼仪,手脚无处安放,耳目无所适从,进退揖让没有规矩。因此,在居住处,长幼失去差别;在家庭中,家族失去和睦;在朝廷中,官职失去秩序;在田猎中,军事行动失去策略;在军队中,武功失去势头;宫室失去度量,鼎俎失去形象,万物失去时机,音乐失去节奏,车辆失去轼道,鬼神失去享乐,丧事失去哀悼,辩论失去立场,百官失去体统,政事失去施行。将礼仪加于身,处理事物都失去适当。这样,就无法统一四海了。’
孔子说:‘仔细听吧,你们三个人。我要告诉你们,礼仪有九种,大宴有四种。如果明白了这些,即使身处田野之中,也可以成为圣人。两国君主相见,相互作揖让行进入,进入门后,情绪高涨。相互作揖让行上堂,上堂后音乐停止。下管《象》舞,夏钥有序地升起。摆放祭品,按照礼仪顺序进行,准备百官。这样之后,君子才能理解仁的境界。行动符合规矩,旋转符合方矩,銮铃和谐地演奏《采荠》。客人出门时演奏《雍》,撤席时演奏《振羽》。因此,君子无物不涉及礼仪。入门时金声响起,表示情感的流露;升堂时演唱《清庙》,表示德行的展示;下管象舞,表示事物的处理。因此,古代的君子,不必亲自交谈,只需用礼仪和音乐来展示而已。礼仪是理,音乐是节。没有礼仪就不行动,没有节就不制作。不懂得《诗经》,礼仪就会失误;不懂得音乐,礼仪就会简陋;德行浅薄,礼仪就会空虚。’
子贡站起来问:‘那么夔是穷途末路了吗?’孔子说:‘是古代的人吗?是上古的人。通晓礼仪但不通晓音乐,叫做简陋;通晓音乐但不通晓礼仪,叫做偏颇。夔通晓音乐但不通晓礼仪,所以有这个名字。古代的人,所有的制度都在礼仪之中,文饰也在礼仪之中,实施礼仪的关键在于人。’
三个人听了孔子的论述后,都如同从蒙昧中豁然开朗。
子夏陪坐在孔子旁边说:‘请问诗经中‘和蔼可亲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怎么样才能称得上是民众的父母?’孔子说:‘民众的父母,必须通晓礼仪和音乐的本源,达到五种至善的境界,实行三种无为之政,才能统治天下。四方有败坏,必定首先知道,这就是民众的父母。’
子夏问:‘请问五种至善的境界是什么?’
孔子说:‘志向所至,诗也至;诗所至,礼也至;礼所至,乐也至;乐所至,哀也至。诗和礼相辅相成,哀和乐相互生成,因此正大光明地看去,看不见;倾耳细听,听不到;志向充满天地,行动遍及四海,这就是五种至善的境界。’
子夏问:‘请问三种无为之政是什么?’
孔子说:‘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这就是三种无为之政。’
子夏问:‘请问三种无为之政在诗中有什么类似之处?’
孔子说:‘“早晚奠基,宽恕谨慎”,这是无声之乐;“威仪翩翩,不可选择”,这是无体之礼;“凡民有丧,扶助救助”,这是无服之丧。’
子夏说:‘这些话听起来很美,很大,但不是就到这里为止吧?’
孔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要告诉你,其意义还有五个方面。’
子夏问:‘是什么样的方面?’
孔子说:‘无声之乐,使人的志向不违背;无体之礼,使人的威仪稳重;无服之丧,使人的内心充满同情。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谐;无服之丧,恩泽及于万国。既然如此,又以三无私来奉献给天下,劳苦天下,这就是五个方面。’
子夏问:‘请问三无私是什么?’
孔子说:‘天无私地覆盖,地无私承载,日月无私照耀。这在诗中说的是:“帝命不违,到了汤的时代。汤降不迟,圣明日益提高,昭假迟迟,上帝是敬。”这是汤的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论礼-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他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张:子张,名张,字子张,孔子弟子之一,以勇猛著称。
子贡:子贡,名端木赐,孔子弟子之一,以口才和商业才能著称。
言游:言游,名游,孔子弟子之一,以文学和礼仪著称。
礼:礼,指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包括行为规范、仪式、道德准则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敬:敬,指尊敬、敬畏,是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野,指粗野、不文明。
给:给,指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逆:逆,指悖逆、违背。
郊社之礼:郊社之礼,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和社稷的仪式。
禘尝之礼:禘尝之礼,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馈奠之礼:馈奠之礼,指古代向祖先或神灵献祭的仪式。
射飨之礼:射飨之礼,指古代在宴会上进行射箭比赛的礼仪。
乡党:乡党,指同乡、同族。
宫室:宫室,指古代的宫殿和住宅。
鼎俎:鼎俎,指古代用于烹饪和祭祀的器具。
物得其时:物得其时,指事物在适当的时机得到适当的处理。
乐得其节:乐得其节,指音乐合乎节奏。
车得其轼:车得其轼,指车辆符合其用途。
鬼神:鬼神,指古代信仰中的神灵。
丧纪:丧纪,指丧葬的礼仪。
辩说:辩说,指辩论和演讲。
百官:百官,指古代的官员。
政事:政事,指国家政务。
畎亩:畎亩,指田地。
大飨:大飨,指古代的一种盛大的宴会。
两君相见:两君相见,指两个国家的君主见面。
《象》舞:《象》舞,指古代的一种舞蹈。
《采荠》:《采荠》,指古代的一种乐曲。
《雍》:《雍》,指古代的一种乐曲。
《振羽》:《振羽》,指古代的一种乐曲。
夔:夔,指古代的乐官,相传为尧帝的乐官。
诗: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恺悌:恺悌,指仁爱、和善。
五至:五至,指诗、礼、乐、哀、志五个方面的至极。
三无:三无,指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三个方面的无。
天无私覆:天无私覆,指上天普照万物,无私无偏。
地无私载:地无私载,指大地承载万物,无私无偏。
日月无私照:日月无私照,指日月照耀万物,无私无偏。
汤:汤,指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论礼-评注
孔子与子张、子贡、言游闲居时,论及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周流无不遍,强调礼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子贡询问如何中礼,孔子指出敬而不中礼为野,恭而不中礼为给,勇而不中礼为逆,强调礼的适度与恰当。
孔子进一步解释,给夺慈仁,说明礼对于慈仁的重要性,并指出礼是制中的手段。
子贡退后,言游进言,询问礼是否领恶而全好,孔子肯定回答,并举例说明郊社之礼、禘尝之礼、馈奠之礼等,都是仁的表现。
孔子强调礼的普遍性,认为居家、闺门、朝廷、田猎、军旅等各方面都需要礼,礼能使宫室、鼎俎、物、乐、车、鬼神、丧纪、辩说、百官、政事各得其所。
言游退后,子张进言,询问礼的定义,孔子回答礼即事之治,强调礼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并比喻无礼如同盲人无相,夜晚无烛。
孔子进一步阐述无礼的后果,认为无礼会导致长幼失别、闺门失和、朝廷失序、田猎失策、军旅失势等问题。
孔子提到礼的九种和四种大飨之礼,强调知礼之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如圣人一般行事。
孔子以两君相见为例,说明礼在揖让、升堂、乐阕等环节中的体现,强调礼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孔子认为礼是理,乐是节,无礼无节则无法行事,并指出不能诗、不能乐、薄于德的人,在礼上也会有所不足。
子贡询问夔是否穷,孔子认为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因此被称为穷。孔子强调古之人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
子夏询问如何成为民之父母,孔子认为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
子夏询问五至的具体内容,孔子解释为志、诗、礼、乐、哀的相互成就。
子夏再问三无的具体内容,孔子解释为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子夏询问三无在诗中的体现,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作为例子。
子夏询问五起的含义,孔子解释为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的五种表现。
子夏询问三无私的含义,孔子解释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并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