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周-原文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受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德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
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孔子观乎明堂,覩四门墉有尧舜与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急急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
参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难行也!’
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知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周-译文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聃知识渊博,通晓古今,明白礼乐的根本,懂得道德的归宿,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我现在打算去拜访他。’南宫敬叔回答说:‘我谨遵您的命令。’于是他对鲁国的君主说:‘我接受先父的遗命: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但他的家族在宋国被灭。他的祖先弗父何,建国后受到厉公的赏识,到了正考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受命更加谦恭。所以他的鼎上铭文说:“一命受命就弯腰,再命受命就驼背,三命受命就低头,沿着墙边行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在这里吃稠粥,在这里吃稀粥,以此糊口。”他的谦逊节俭就是这样。臧孙纥说过,圣人的后代,如果不适应世事,那么必定有明德而显达的人。孔子自幼喜好礼仪,他的成就就在眼前,他属意于我:“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现在孔子将要前往周国,观看先王的遗制,考察礼乐的极致,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君主何不资助他?我请求和他一起去。’鲁君说:‘好吧。’于是赐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派童仆随行,南宫敬叔和他一起到了周国。孔子向老聃请教礼仪,向苌弘请教音乐,遍历郊社的祭祀之地,考察明堂的规制,审视庙宇朝堂的规模。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真正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朝之所以能称王的原因。”等到离开周国,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财物,仁爱的人送人言语。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窃取了仁者的名号,请允许我用言语送你吧!现在世上的士人,聪明深察却接近死亡,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博学多辩却危害自身,是因为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不要以为自己是人子的就无所顾忌,不要以为自己是人臣的就无所畏惧。”孔子说:“我敬重地接受您的教诲。”从周国返回鲁国后,他的道德更加受到尊敬。远方的弟子前来拜师,大概有三千人吧。
孔子参观明堂,看到四门墙上有尧、舜和桀、纣的形象,各自有善恶的表现和兴衰的教训;还有周公辅佐成王,抱着他,背着斧钺,面向南面朝见诸侯的图画。孔子在四周徘徊观看,对跟从的人说:“这就是周公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明镜是用来照见自己的形貌,往古的事情是用来了解现在的;君主不致力于效仿那些使国家安定存续的方法,却急于追求那些导致危险灭亡的方法,这就像退着跑却想要赶上前面的人一样,难道不令人困惑吗!”
孔子参观周国,进入太祖后稷的庙宇,庙堂右边台阶前有一个金人。他的嘴巴被封住,背上刻着铭文说:‘古代谨慎言语的人,要警惕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多失败;不要多管闲事,多管闲事多灾祸。安逸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不要有行动上的后悔。不要以为说了无害,灾祸将会延续;不要以为做了无害,灾祸将会加剧;不要以为没人知道,神明将会观察你。火焰不熄灭,火焰将如何;细流不堵塞,最终将成江河;细丝不断绝,或许会成为网罗,毫末不剪除,将会找到斧头。真正能谨慎,是福气的根源。口无伤,却是祸害的开始。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好胜的人必遇对手。盗贼恨主人,百姓怨恨统治者。君子知道天下不能凌驾于上,所以谦卑;知道众人不能超越,所以退让。温和恭敬,保持德行,让人敬仰;保持柔弱,居于人下,没有人能超越;大家都往那边去,我独自坚守这里;大家都或左或右,我独自不改变;内心藏着自己的智慧,不展示自己的技艺;我虽然地位高,别人却不会伤害我;谁能做到这一点?江海虽然位于百川之左,却比百川都要长,因为它位置低下;天道不偏私,却能居于人下。要警惕啊!”孔子读完这些文字后,回头对弟子们说:“记住这些话!这些话真实而中肯,情感真挚。《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这样行事,难道会因为言语不当而担忧吗!”
孔子见到老子,问他:‘道现在太难行了,我曾经坚持道,但现在把身体托付给当世的君主,他们却不接受。道现在太难行了!’老子说:‘那些喜欢辩论的人,会让听者陷入混乱的言辞中,了解这两点,那么道就不会被遗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周-注解
老聃:老聃,即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道家之祖’。
礼乐: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的是社会规范和仪式,乐指的是音乐和舞蹈,二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
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上所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社会行为的正义。
宋:宋,指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历史国家。
弗父何:弗父何,孔子的远祖,是宋国的国君。
正考父:正考父,孔子的曾祖,曾辅佐戴、武、宣三位宋国国君。
戴、武、宣:戴、武、宣是宋国的三位国君。
鼎铭:鼎铭,指的是古代铜鼎上的铭文,这里引用的铭文反映了正考父的谦恭。
臧孙纥:臧孙纥,鲁国的一位贤臣。
圣人之后:指孔子作为圣人的后代。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明堂: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议政的地方。
太祖后稷:太祖后稷,指周朝的始祖后稷。
金人:金人,古代铸成的铜像,这里指的是庙堂上的铜人。
道:道,指道家哲学中的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原则。
说者:说者,指善于言辞的人。
听者:听者,指善于倾听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周-评注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此句体现了孔子对老子学识的极高评价,‘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三个短语,分别从历史、文化、道德三个维度概括了老子的学问,彰显了老子的博学多才。孔子自认老子为自己的老师,表明他对老子学识的尊重和向往,也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受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
南宫敬叔的回答‘谨受命’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尊重。鲁君对孔子的评价和南宫敬叔的陈述,揭示了孔子家族的荣耀和祖先的德行,尤其是对正考父‘三命兹益恭’的描述,突出了孔子家族的谦逊和节俭家风,为孔子后来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德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
这里引用了臧孙纥的话,强调圣人之后必有明德而达者,孔子正是这样的人物。孔子对礼的热爱,以及他即将前往周朝学习先王遗制,体现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尊崇和对自身使命的认同。
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南宫敬叔建议鲁君资助孔子前往周朝,这反映了他的忠诚和对孔子事业的坚定支持,同时也展现了孔子在鲁国的影响力。
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孔子对老子的教诲表示敬奉,这表明他对老子教诲的认同和尊重。孔子从周朝返回鲁国后,他的道德学问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孔子观乎明堂,覩四门墉有尧舜与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孔子在明堂观看了尧舜和桀纣的画像,以及周公辅佐成王的图画,这些画面展现了古代圣贤的善恶和兴废,对孔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孔子阅读了金人铭文后,对弟子说:‘小人识之!’表明他对铭文内容的重视,认为这是警示小人的重要教诲。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谨慎言行的重要性,反映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知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
孔子对老子说‘道于今难行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道德传播的困境。老子则从言者和听者的角度分析了道难以传播的原因,强调了对道的坚持和坚守的重要性。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老子对道德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