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乡射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乡射-原文

孔子观于乡射,喟然叹曰:‘射之以乐也。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

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

试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不得入。其馀皆入。’盖去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盖去者半。

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则在此位。’盖仅有存焉。

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

孔子曰:‘能用命矣。’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宾;笙入三终,主人又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阕,工告‘乐备’而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降,脱履升座,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宾出,主人迎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既明,降杀既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子贡观于蜡。

孔子曰:‘赐也乐乎?’

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

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乡射-译文

孔子在观看乡村的射箭比赛时,深深地叹息说:‘射箭是为了取乐。用什么来射?用什么来听?跟随箭声发射,不会偏离靶心的人,大概只有贤人了吧!至于那些不贤的人,怎么能用射箭来求得酒喝呢。《诗经》中说:“射中靶心,为了祈求饮酒。”这里的祈求就是求取,求取的是射中靶心后可以推辞喝酒。酒是用来养老和养病的。求取射中靶心来推辞喝酒,就是推辞了养老的礼节。因此,如果士人被要求射箭却射不中,就会以生病为借口,这就是挂弓礼的意义。’于是孔子退下后,和门人在矍相的园子里练习射箭,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多。射箭比赛进行到司马那里,让子路拿着弓箭出来,站在队伍外边,孔子拉着他问射箭的人说:‘那些逃亡的将军,失去国家的官员,以及做了他人后代的人,不能进入。其余的人都可以进来。’于是离开的人有一半。接着,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说:‘年幼时孝顺父母,长大后尊敬兄长,年老时喜欢礼仪,不随波逐流,修养自己等待死亡的人,在哪里?在这里。’离开的人又有一半。序点又举起酒杯说:‘好学不倦,喜欢礼仪不改变,年纪大时还能遵循道德而不混乱的人,就在这个位置。’最后剩下的人寥寥无几。射箭结束后,子路上前问:‘孔子,您觉得我和其他几个做司马的人如何?’孔子回答说:‘你们能够执行命令。’

孔子说:‘我在乡村的观察中,了解了王道的简易。主人亲自迎接宾客和副宾,所有的宾客都跟随其后,到了正门之外,主人向宾客和副宾行礼,然后宾客自己进去,贵贱的分别就明确了。三次揖让后到达台阶,三次谦让,让宾客上台阶,行礼后,献酒、敬酒、谦让的礼节很多;等到副宾上台阶,就简单多了。至于其他宾客,上台阶后接受酒杯、坐着祭酒、站着喝酒,不回敬就下台,尊卑的分别就明显了。乐师进来,唱完三遍歌,主人向宾客敬酒;吹笙的人进来,唱完三遍歌,主人又向宾客敬酒。中间唱歌三遍,合奏音乐三遍,乐师报告‘音乐准备好了’然后退出。一个人举起酒杯,于是设立司正,知道他能够和谐音乐而不放纵。宾客回敬主人,主人回敬副宾,副宾回敬其他宾客,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回敬,直到最后洗手的人,知道他能够尊敬长辈而不遗漏。下台后,脱鞋升座,不断举杯敬酒。饮酒的礼节,白天不耽误朝政,晚上不耽误晚宴。宾客离开时,主人迎接和送别,整个礼节完成,知道他能够安顿宴席而不混乱。尊卑明确,礼节分明,和谐而不放纵,尊敬长辈而不遗漏,安顿宴席而不混乱。这五点,足以端正自身,安定国家。如果国家安定,那么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说:我在乡村的观察中,了解了王道的简易。’

子贡在观看蜡祭。孔子问:‘赐,你觉得快乐吗?’子贡回答说:‘全国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快乐。’孔子说:‘一百天的辛勤劳作,一天的快乐,一天的恩惠,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张而不弛,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弛而不张,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不会这样做;一张一弛,这就是文王和武王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乡射-注解

乡射:古代的一种射箭礼仪,用于教育贵族子弟,同时也包含娱乐和祭祀的成分。

喟然叹曰:感叹地叹息,表达内心的感慨。

射之以乐也:射箭是为了取乐。

循声而发:根据声音的节奏来射箭。

正鹄:靶心,指射箭要准确命中。

不肖之人:品行不端的人。

求饮:寻求饮酒的机会。

祈:希望,祈求。

尔爵:你的酒杯。

辞爵:拒绝饮酒。

养老:敬养老者。

养病:慰问病人。

悬弧之义:古代男子成年的象征,将弓箭悬挂于门上。

矍相之圃:矍相的射箭场地。

司马:古代军事和礼仪官职。

公罔之裘:公罔的名字,裘是一种皮衣。

序点:一种酒器的名字。

扬觯:举起酒杯。

耆老:年老的人。

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修身以俟死:修养自身,等待死亡。

耄期:年老之时。

称道而不乱:称赞而不混乱。

射既阕:射箭结束。

能用命矣: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

王道:古代儒家思想中的理想政治道路。

易易:容易实现。

主人:举办宴会的主人。

介:陪宾。

正门之外:正门之外的地方。

三揖:行三次揖礼。

三让:行三次让步。

升:上阶。

献:献酒。

酬:回应献酒。

辞让:推辞和谦让。

工:乐师。

笙:古代的一种乐器。

乐备:音乐准备好了。

司正:监督酒宴的人。

少长以齿:年幼的按照年龄顺序。

沃、洗:敬酒和洗手。

燕:宴席,宴会。

蜡: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年底举行。

张而不弛:过于紧张而不放松。

弛而不张:过于放松而不紧张。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紧张和放松相结合,是文武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乡射-评注

孔子观于乡射,喟然叹曰:‘射之以乐也。’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孔子对于射艺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射艺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修养。‘循声而发,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这里孔子将射艺与贤德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贤者才能在射艺中达到不失目标的境界,从而体现出射艺与人格修养的紧密关系。

‘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孔子通过对比贤者与不肖之人的射艺表现,进一步强调了射艺与道德品质的关联。‘《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射艺的目的在于祈求酒宴,而酒宴则是养老、养病的手段。

‘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孔子指出酒宴的真正意义,即通过射艺来体现敬老、养病的社会风尚。‘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这里孔子通过‘悬弧之义’这一典故,说明了射艺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孔子在观射之后,与门人一起练习射艺,并且吸引了众多观者。这一情节体现了孔子对射艺的重视,以及他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

‘试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不得入。其馀皆入。’’孔子通过选拔射艺者的过程,展示了他的公正与严谨。他不仅关注射艺本身,更注重参与者的品德。

‘盖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孔子进一步通过选拔标准,强调了射艺与个人品德、社会风尚的紧密联系。

‘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则在此位。’’孔子的选拔标准逐渐细化,从最初的品德要求,到后来的学识、礼仪等方面。

‘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射艺结束后,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既是对子路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射艺精神的传承。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孔子通过观射的过程,领悟到了王道的简易之处,即通过射艺这一具体形式,体现出了社会秩序、道德风尚等方面的和谐。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孔子在这里描述了古代乡射的礼仪,强调了贵贱之分的明确。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升,则省矣。’孔子详细描述了射艺过程中的礼仪细节,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

‘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孔子通过射艺过程中的细节,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

‘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宾;笙入三终,主人又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阕,工告‘乐备’而遂出。’孔子在这里描述了射艺过程中的音乐表演,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音乐文化。

‘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孔子通过扬觯仪式,展示了射艺中的和谐精神。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孔子在这里描述了射艺过程中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

‘降,脱履升座,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孔子通过饮酒礼仪的描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饮酒文化。

‘宾出,主人迎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孔子在这里描述了射艺结束后的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待客之道。

‘贵贱既明,降杀既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孔子通过总结射艺过程中的五个方面,强调了射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孔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通过射艺这一具体形式,可以体现王道的简易之处,从而达到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目的。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子贡在观看蜡祭之后,对孔子的提问,反映了他在观察过程中的困惑。

‘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孔子通过解释蜡祭的意义,揭示了劳动与欢乐、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在这里用‘一张一弛’这一成语,形象地说明了文武之道,即要张弛有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观乡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