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致思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致思-原文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著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

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鬭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而对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问曰:‘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献鱼焉。

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

孔子曰:‘吾闻诸惜其务?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民修沟洫;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

子路忿然不说,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

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也。驱而前!’

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

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

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徧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有间,又顾谓子路。

子路又对如初。

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

有悬水三十仞,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重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

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图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

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

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

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

门人曰:‘商也有之。’

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

王使使聘于鲁,问于孔子。

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萍水草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

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

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

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吾是以知之。’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

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

子曰:‘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捍马。’

子贡曰:‘何其畏也?’

孔子曰:‘夫通达之御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雠也。如之何其无畏也?’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

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子路治蒲,请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于夫子。’

子曰:‘蒲其如何?’

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

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致思-译文

孔子在农山北方游历,子路、子贡、颜渊陪伴在旁。孔子四处望去,感慨地叹息道:‘在这里思考,没有什么达不到的!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将从中选择。’

子路上前说:‘我希望得到像月亮一样洁白的羽毛,像太阳一样红色的羽毛,钟鼓的声音震动天空,旌旗飘扬,铺满大地;我带领一队人马去对抗,必定能够夺取千里之地,拔掉敌旗,捉拿敌将,只有我能做到,让那两个家伙跟随我吧!’

孔子说:‘真勇敢啊!’

子贡接着说:‘我愿意出使齐国和楚国,在广阔的原野上展开战斗,两军对峙,尘土飞扬,双方交战;我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中间进行调解,分析利弊,解除国家的危机,只有我能做到,让那两个家伙跟随我吧!’

孔子说:‘真有口才啊!’

颜回退后没有回答。孔子说:‘颜回,过来,你为什么没有愿望呢?’颜回回答说:‘文治武功的事情,那两个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孔子说:‘虽然如此,你们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吧,年轻人,说出来。’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它们的类别不同。我希望明王圣主辅佐他们,推广五种教育,用礼乐引导他们;让人民不需要修建城墙,不越过沟渠,把剑和戟铸造成农具,把牛马放养在原野和湖泊中,家庭中没有因亲人分离而感到孤独,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这样子路就没有施展勇气的机会,子贡也就没有用口才的场合了。’

孔子严肃地回答道:‘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手问道:‘老师您会选择哪一个呢?’

孔子说:‘不浪费财物,不伤害百姓,不啰嗦,颜家的孩子就具备了。’

孔子去楚国,有个渔夫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接受,渔夫说:‘天气炎热,市场又远,无处卖鱼,担心它被扔进粪堆,不如献给君子,所以敢献给您。’

于是孔子再次拜谢,让弟子们打扫卫生,准备用来祭祀。弟子们说:‘那个人要扔掉它,而老师却用来祭祀,为什么?’孔子说:‘我听说过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想要用它来帮助他人的人,是仁人的伴侣。哪有仁人送来的礼物而不祭祀的呢?’

子路担任蒲地的官员,准备防洪措施,和百姓一起修筑沟渠;因为百姓辛苦,就给他们一篮饭、一壶浆。孔子听说后,让子贡阻止他。子路生气地不高兴,去见孔子说:‘我因为担心暴雨将至,可能会有水灾,所以和百姓一起修筑沟渠以防备;而百姓中有很多饥饿的人,所以我给他们一篮饭、一壶浆。老师让子贡阻止我,这是老师阻止我行仁啊。老师以仁来教导我们,却禁止我们行仁,我不接受。’

孔子说:‘你认为百姓饥饿吗?为什么不向君主报告,打开仓库来救济他们,而私下用你的食物救济他们,这是你显示君主没有恩惠,而显示你自己的德行美好。你赶快停止,否则你一定会受到责罚。’

孔子去齐国,中途听到有人在哭泣,声音非常悲伤。孔子对他的车夫说:‘这哭声虽然悲伤,但不是丧家之哭。驱车前去!’

稍前进,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手持镰刀和绳索,哭泣不止。孔子下车,追赶并问道:‘你是谁?’

他回答说:‘我是丘吾子。’

孔子说:‘你现在不在丧家,为什么这么悲伤?’

丘吾子说:‘我有三个失误,现在年纪大了才意识到,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那三个失误可以告诉我吗?希望您告诉我,不要隐瞒。’

丘吾子说:‘我年轻时好学,走遍天下,后来失去了父母,这是第一个失误;成年后事奉齐国的君主,君主骄奢,失去士人的支持,臣子的节操无法实现,这是第二个失误;我一生中的深厚友谊,现在都断绝了,这是第三个失误。树木想要静止而风却不停,子女想要赡养父母而父母却不在等待。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无法再见的是父母。请让我从此离开。’说完就投水自尽。

孔子说:‘年轻人,记住这个教训!这是值得警惕的。’从那时起,有十三个弟子辞别回家赡养父母。

孔子对伯鱼说:‘鲤啊!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感到厌倦的,只有学习。它的外表不足以观赏,它的勇力不足以令人畏惧,它的祖先不足以称颂,它的姓氏不足以谈论;最终能够声名远扬,四方皆知,名声流传后世的人,难道不是学者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外表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了同类,失去了同类就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亲人就失去了忠诚,失去了忠诚就失去了礼节,失去了礼节就无法立足。那些远看有光彩的人,是修饰自己的人;那些近看更加明亮的人,是学习的人。比如污池,水流注入其中,芦苇生长出来,即使有人观看,谁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呢?’

子路见到孔子说:‘背着重物走远路,不选择休息的地方,家境贫寒,父母年迈,不选择俸禄而选择做官。以前我,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常常吃粗粮,为父母背米走百里之外。父母去世后,我南游到楚国,随行车辆百辆,粮食堆积如山,坐在柔软的垫子上,吃着丰盛的饭菜,想要再吃粗粮,为父母背米,却再也无法做到了。干枯的鱼衔着绳子,多久不会腐烂,父母的寿命,就像缝隙一样短暂。’孔子说:‘子路,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尽力而生,尽力而思的人。’

孔子去郯国,在路上遇到程子,停车交谈,一整天,关系非常亲密。孔子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丝帛来赠送给先生。’子路不屑地回答:‘我听说,士人不在中间相见,女子出嫁没有媒人,君子不直接交往,这是礼节。’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回头对子路说。子路又像刚才一样回答。孔子说:‘子路,《诗经》不是说吗?有美好的人,清秀优雅。偶然相遇,正合我意。’现在程子是天下贤士,在这里不赠礼,就一辈子也见不到他。年轻人,照我说的做!’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河桥上停车观赏。有一处瀑布高达三十仞,水流九十里,鱼鳖无法游动,重鼍无法栖息,有一个男子正准备渡过瀑布。孔子派人沿着岸边阻止他,说:‘这瀑布高达三十仞,水流九十里,鱼鳖无法游动,重鼍无法栖息,难道难以渡过吗?’男子没有犹豫,就成功地渡过了瀑布。孔子问他说:‘真巧啊!有什么道术吗?你怎么能进去又出来的?’男子回答说:‘我进去的时候,先以忠信;出来的时候,又以忠信。我以忠信作为我的身体在波浪中漂浮,我不敢有私心,所以能够进去又出来,就是这个原因。’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水尚且可以用忠信真诚地亲近,何况是人呢!’

孔子准备出行,天下着雨,他没有伞。他的学生说:‘商也有伞。’孔子说:‘商这个人,对财物非常吝啬。我听说与人交往,应该推扬对方的优点,避免对方的缺点,这样才能长久相处。’楚王渡江时,江中有一物,大小像斗,形状圆且红色,直接撞击了楚王的船。船夫捞起来,楚王感到非常奇怪,询问了所有的大臣,没有人能认出那是什么。楚王派人到鲁国去请教孔子。孔子说:‘那是一种叫做萍实的东西,是浮萍的果实,可以剖开吃,是吉祥的象征,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它。’使者回来后,楚王就吃了它,味道非常美妙。过了一段时间,使者再次来告诉鲁国的大夫,大夫通过子游问孔子:‘您怎么知道的呢?’孔子回答:‘我以前去郑国,经过陈国的野外,听到一首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红如日,剖开吃它甜如蜜。”这就是楚王的应验。我因此知道这件事。’

子贡问孔子:‘死后的灵魂有知觉吗?还是没有知觉?’孔子说:‘我想说死后的灵魂有知觉,但又担心孝子顺孙会因为送死而妨碍了生者的生活;我想说死后的灵魂没有知觉,又担心不孝的儿子会抛弃他们的亲人而不进行安葬。赐,你想知道死后的灵魂有知觉还是无知觉,这不是当务之急,将来你自己会知道的。’

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百姓。孔子说:‘要认真啊!就像拿着破绳子去抵御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这么害怕呢?’孔子说:‘那些能够驾驭通达人的人,是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的,那样我就把他们当作我的学生;如果不以道德来引导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我的仇敌。怎么能不害怕呢?’

鲁国的法律规定,从诸侯那里赎回奴隶的人,都要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赎回了一个奴隶,但他拒绝了赎金。孔子听说后说:‘赐,你做错了。圣人的行为可以改变风气,教导可以普及给百姓,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而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后收取赎金就显得不廉洁,那还怎么赎人呢?从现在开始,鲁国的人不再从诸侯那里赎回奴隶了。’

子路在蒲地治理,请求见孔子说:‘我希望向夫子学习。’孔子问:‘蒲地怎么样?’子路回答:‘那里有很多壮士,治理起来也很困难。’孔子说:‘是的,我告诉你,要恭敬有礼,可以震慑勇猛的人;要宽容正直,可以安抚强横的人;要仁爱宽恕,可以容纳困难的人;要温和果断,可以压制奸邪的人。如果这样去做,治理起来就不会困难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致思-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他的言行被收录在《论语》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姓仲由,字子路,以勇猛著称。

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赐,以善于经商和外交著称。

颜渊:颜渊(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名回,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

农山:农山,指古代的一座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旍旗:旍旗,古代军中的旗帜,旍指军旗,旗指各种战旗。

攘地千里:攘地千里,指扩张领土至千里。

搴旗执馘:搴旗执馘,指战争中割取敌军旗帜和俘虏。

缟衣白冠:缟衣白冠,指白色的衣服和帽子,通常表示哀悼或纯洁。

漭瀁之野:漭瀁之野,指广阔的平原。

薰、莸:薰、莸,指两种不同的香草,薰香而莸臭。

尧、桀:尧、桀,分别指中国古代的贤君和暴君,尧是传说中的圣君,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五教:五教,指儒家提倡的五种教育内容:仁、义、礼、智、信。

城郭:城郭,指城墙和城门。

沟池:沟池,指水沟和池塘。

原薮:原薮,指平原和沼泽。

凛然而对:凛然而对,指严肃而庄重地回答。

抗手而问:抗手而问,指举起手来提问。

渔者:渔者,指捕鱼的人。

仓廪:仓廪,指仓库。

箪食壶浆:箪食壶浆,指简单的食物和饮料。

自卫反鲁:自卫反鲁,指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

河梁:河梁,指桥梁。

忠信:忠信,指忠诚和诚信。

饬:饬,指整理、修饰。

萑苇:萑苇,指一种植物,这里比喻事物的起源。

束帛:束帛,指一束丝织品,古代用作礼物。

悬水三十仞:悬水三十仞,指水流垂直高度达三十仞(古代长度单位,约合15米)。

雨而无盖:没有车盖,指孔子出行时遇到下雨,没有车盖遮雨。

商:商,此处指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吝于财:吝啬于财物,形容人节俭。

与人交:与人交往。

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推崇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的短处。

故能久也:因此能够长久。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

渡江:渡过江河。

萍实: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可以食用,古代认为是一种吉祥物。

萍水草:浮萍,一种水生植物。

吉祥:吉利,好兆头。

霸者:指有强大国力的人。

使者:指派遣的使者。

鲁: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死者有知:死者是否有意识。

孝子顺孙:孝顺的儿子和孙子。

妨生以送死:妨碍活着的人为了送死。

不孝之子:不孝顺的儿子。

弃其亲而不葬:抛弃亲人而不安葬。

治民:治理民众。

懔懔焉:形容非常谨慎的样子。

腐索:腐烂的绳索。

马:马匹,这里比喻治理困难。

邑:城邑,指子路治理的地方。

摄勇:以恭敬的态度来收敛勇猛。

怀强:以宽厚的态度来安抚强大的人。

容困:以慈爱的心态来包容困境中的人。

抑奸:以温和而果断的态度来抑制奸邪之人。

臣妾:古代指被征服者的妻子和女儿。

府:官府,指政府。

赎人:赎回被奴役的人。

不廉:不廉洁。

自今以后:从今以后。

不复赎人于诸侯:不再向诸侯赎回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致思-评注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此段文字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原则,即‘推其长者,违其短者’。他认为,与人交往应当发扬对方的优点,避免其缺点,这样才能长久相处。孔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价值,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萍水草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

这段文字讲述了楚王在渡江时得到‘萍实’的故事。孔子通过对‘萍实’的解释,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孔子认为‘萍实’是吉祥的象征,只有霸者才能获得。这里的‘霸者’并非指武力强大,而是指道德高尚、有德行的人。孔子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对生死的思考。孔子认为,关于死后的世界,无论是‘有知’还是‘无知’,都不是当务之急。他担心的是,如果人们认为死后有知,可能会过度追求孝道,导致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如果认为死后无知,可能会忽视对亲人的孝顺。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子曰:‘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捍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御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雠也。如之何其无畏也?’

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对治理民众的看法。孔子认为,治理民众如同驾驭马匹,需要用道德来引导。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就会像马匹一样驯服;如果不以道德引导,民众就会变得难以驾驭。孔子在这里强调了道德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对政治道德的看法。孔子认为,子贡赎人而不取金的行为虽然高尚,但却不符合鲁国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圣人行事应当移风易俗,教导百姓,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在这里强调了政治道德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子路治蒲,请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于夫子。’子曰:‘蒲其如何?’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

这段文字讲述了子路请教孔子治理蒲邑的故事。孔子在这里提出了治理民众的四个原则:恭而敬、宽而正、爱而恕、温而断。这四个原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旨在通过道德修养来治理民众,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致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