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
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杖?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
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闲,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殷人殡于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余殆将死。’
遂寝病,七日而终。
时年七十二矣。
哀公诔曰:‘昊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于乎!哀哉!尼父无自律。’
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夫子有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君两失之也。’
既卒,门人疑所以服夫子者。
子贡曰:‘昔夫子丧颜回也,若丧其子而而无服。丧子路亦然。今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
出有所之,则由绖。
子夏曰:‘入宜绖可也,出则不绖。’
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焉。
含以踈米三具,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而綨组绶,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棺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
兼用三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
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
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
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
既葬,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
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观焉?昔夫子言曰:‘吾见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鬣封之谓也。
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
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
惟子贡庐于墓六年。
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墓如家者,百有馀家。
因名其居曰‘孔里’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终记解-译文
孔子一大早就起床,背着手,拄着拐杖,在门口悠闲地散步并唱歌说:‘泰山要倒塌了吗!梁木要腐朽了吗!哲人要衰亡了吗!’唱完歌后,他回到屋里,坐在门边。子贡听到后说:‘如果泰山倒塌了,我还仰望着什么?如果梁木腐朽了,我还靠什么拄拐?如果哲人衰亡了,我还把谁当作榜样?老师大概是要生病了。’于是他急忙走进去。
孔子叹了口气说:‘赐啊,你怎么来这么晚。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夏朝人把棺材放在东边的台阶上,还在西边;商朝人把棺材放在两根柱子之间,与宾客主人夹着放;周朝人把棺材放在西边的台阶上,就像对待宾客一样。我就像商朝人一样,如果圣明的君王不再出现,那么天下还有谁能尊敬我呢?我大概要死了。’于是他卧床不起,七天后就去世了。当时他七十二岁。
鲁哀公在诔文中说:‘苍天不仁,不让我保留一位老人,让我独自一人留在位子上。孤独的我感到痛苦,哎呀!多么悲哀啊!尼父啊,你无自律。’子贡说:‘君主大概不会在鲁国死去吧?老师曾经说过:“礼制丧失了就会混乱,名声丧失了就会犯错。失去志向就是混乱,失去本分就是犯错。”在生时不能使用礼制,死后却用诔文,这是不合礼制的;只称呼一个人,这也是不恰当的。君主两方面都做错了。”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怀疑该怎样为老师服丧。子贡说:‘以前老师去世颜回时,就像失去自己的儿子一样而没有服丧。去世子路时也是这样。现在请我们为老师服丧就像为父亲服丧一样。’于是弟子们都穿上丧服,并加上麻布。
孔子去世时,公西赤负责安排殡葬事宜。用了三碗小米来填充口鼻,穿上十一种衣服,加上一套朝服,戴上章甫冠,佩戴直径五寸的玉环,用丝带系好,用桐木制成四寸厚的棺材,用柏木制成五寸厚的棺材,装饰棺材的墙壁,放置扇子和披风,这是周朝的礼制;设置高台,这是商朝的礼制;用绸带装饰旗帜,这是夏朝的礼制。综合使用三代的礼制,以尊重老师,并且保留古代的风俗。
孔子被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墓穴深不及泉水。坟墓的形状是偃斧形,高四尺,种上松柏作为标志。弟子们都住在墓旁,实行心丧之礼。葬礼结束后,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子贡对他们说:‘我们只是来埋葬圣人,而不是圣人埋葬别人。你们为什么要来看呢?以前老师说过:“我看到坟墓像夏屋一样,看到像斧头一样。跟随着斧头的人。”这就是马鬣封的形状。现在只是每天用斧头砍掉树枝来封土,这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遗愿而已。你们为什么要来看呢?”
孔子去世三年后,有的弟子留下,有的离开。只有子贡在墓旁守丧六年。从那以后,其他弟子和鲁国人把墓当作家一样居住,有一百多家。因此,他们的居住地被称为“孔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终记解-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蚤晨:早晨,指清晨。
负手曳杖:双手交叉在背后,拖着拐杖。
逍遥:自由自在地行走。
泰山:指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首,象征着坚固和崇高。
梁木:指栋梁之材,比喻国家的重要支柱。
哲人:有智慧的人,通常指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萎:枯萎,衰败。
子贡:孔子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既歌而入:唱完歌之后进去。
当户而坐:面对着门坐着。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予:我。
畴昔:往日,过去。
两楹:古代殿堂中两根柱子之间的空间。
夏后氏:夏朝的统治者。
殷人:商朝的统治者。
周人:周朝的统治者。
殡:停放死者尸体等待下葬。
阼:古代堂屋的东边,是宾客停留的地方。
朝服: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服装。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象环:用象牙制成的装饰品。
綨组绶:古代的一种带子。
桐棺:用桐木制成的棺材。
柏棺:用柏木制成的棺材。
翣:古代丧葬用的扇子。
披:古代丧葬用的披风。
周:周朝的丧葬制度。
崇:高大的土堆。
绸练:丝线制成的带子。
旐:古代旗帜。
三王:夏、商、周三代之王。
燕:古代的一种舞蹈。
马鬣封:用马鬃装饰的坟墓。
心丧:指心中哀悼,不举行实际的丧礼。
孔里:孔子的故居,后来成为孔氏家族的聚居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终记解-评注
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此句描绘了孔子清晨起身,悠然自得地出门吟唱的场景。‘泰山’、‘梁木’、‘哲人’三词,分别象征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支柱和文化的精髓。孔子以这三者比喻自己的担忧,表达了对国家、社会和文化未来的深切忧虑。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孔子吟唱完毕后,回到家中坐下。这一动作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沉的哲理。‘户’在此处象征着家庭,孔子回到家中,意味着他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放在心中。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杖?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子贡听到孔子的吟唱后,心中忧虑,认为孔子可能生病了。这里展现了子贡对孔子的关心和尊敬。
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闲,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殷人殡于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余殆将死。’孔子在子贡的关心下,讲述了自己梦中所见,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孔子最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这一句简洁地概括了孔子的生平和去世,同时也表达了对孔子一生的肯定。
哀公诔曰:‘昊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于乎!哀哉!尼父无自律。’哀公对孔子的去世表示哀悼,认为孔子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但孔子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夫子有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君两失之也。’子贡对哀公的诔词表示不满,认为哀公没有按照礼制对待孔子。
‘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焉。’孔子去世后,由公西赤负责殡葬事宜。这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的尊敬和怀念。
‘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孔子被葬于鲁城北泗水上,墓碑形状为偃斧,寓意着孔子的智慧与力量。
‘子贡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观焉?昔夫子言曰:‘吾见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鬣封之谓也。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子贡对孔子的葬礼表示不满,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葬礼,而是对孔子的不敬。
‘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纷纷离去,但子贡却选择在墓前守丧六年,表达了对孔子的深深怀念。
‘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墓如家者,百有馀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和鲁人纷纷在墓前定居,形成了“孔里”,成为孔子文化的传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