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相鲁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相鲁-原文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

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

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定公从之。

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

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齐侯心怍,麾而避之。

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

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

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

齐侯惧,有惭色。

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

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

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

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

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

叔孙辄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

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

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

遂隳三都之城。

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

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

有慎溃氏者,奢侈逾法;

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

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

公慎氏出其妻;

慎溃氏越境而徙。

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

卖羔豚者不加饰;

男女行者别其涂;

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

四方客至于邑者,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相鲁-译文

孔子刚开始做官时,担任了中都的宰。他制定了养生送死的规矩,让年长和年幼的人吃不同的食物,强壮和虚弱的人承担不同的责任,男女分开行走,路上没有遗失的东西,器物不雕刻装饰。他规定了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椁,利用丘陵作为坟墓,不堆土、不植树。实行了一年,西方的诸侯国都效仿了这种方法。

定公对孔子说:‘你用这种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即使治理天下也可以,不仅仅是鲁国而已!’于是第二年,定公任命孔子为司空,孔子就区分了五种土地的性质,让各种物品都能在其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以前,季氏把鲁昭公葬在墓道南边,孔子挖沟将他们合葬。他对季桓子说:‘贬低君主来彰显自己的罪行,这是不合礼的。现在合葬,是为了掩盖昭公的不臣之罪。’

从司空职位上,孔子成为了鲁国的大司寇,他制定了法律但没有实施,没有出现奸邪之民。

定公和齐侯在夹谷会面,孔子代理相事,说:‘我听说有文事的地方必须有武备,有武事的地方必须有文备。古代诸侯出国境,必须带上官员随行,请准备左右司马。’定公同意了。

到了会面地点,搭建了坛位,有三个台阶,按照礼仪相见,相互作揖后登上坛位。献酒之后,齐国的使者莱人用兵鼓噪声势,威胁定公。孔子逐级上前,让定公退后,说:‘士兵们,用兵器对付他们。我们两位君主在交好,裔夷的俘虏敢用兵器扰乱,这不是齐君命令诸侯的做法!裔族不参与夏族的事务,夷族不扰乱华夏,俘虏不干涉盟约,兵器不威胁友好,这对神是不祥的,对德是不义的,对人是不礼貌的,您一定不会这样做。’齐侯感到羞愧,挥手让他们退去。

过了一会儿,齐国演奏宫中的音乐,侏儒在前面表演。孔子快步上前,登上台阶,没有登上最高一级,说:‘一个普通人对诸侯进行侮辱,罪应该被处死。请右司马立刻执行刑罚!’于是斩杀了侏儒,手脚被分开。齐侯害怕,面露羞愧。

即将盟誓时,齐人在盟书上写道:‘如果齐国的军队出国境,不带三百辆兵车跟随我,就像这样。’孔子让兹无还回答说:‘如果不归还我汶阳的田地,我用来履行盟约的,也像这样。’

齐侯准备设宴款待,孔子对梁丘据说:‘齐鲁之间的旧事,您为什么不听说呢?事情已经成功了,却还要设宴,这是劳累官员。而且,祭祀用的牲畜不离开家门,好的音乐不在野外演奏。如果宴席准备好了,这就是丢弃了礼仪;如果宴席没有准备,这就是使用了劣质的粮食。使用劣质粮食,是对君主的侮辱;丢弃礼仪,是对名声的损害。您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呢?宴享是为了彰显德行。如果不彰显,不如不进行。’于是最终没有设宴。

齐侯回国后,责备他的大臣们说:‘鲁国用君子的道德来辅助君主,而你们却用夷狄的方法教导我,让我得罪了他们。’于是,齐侯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四个城邑和汶阳的田地。

孔子对定公说:‘家庭不收藏武器,城邑没有超过百雉的城墙,这是古代的制度。现在三家超过了制度,请都减少一些。’于是让季氏的家宰仲由拆除了三座城池。叔孙辄在季氏那里不得意,因为费宰公山弗扰率领费人袭击鲁国。孔子让定公和季孙、叔孙、孟孙进入费氏的宫中,登上武子的台。费人攻击他们,到了台边,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指挥士兵向下攻击,费人溃败。于是拆除了三座城池。增强了国君的权力,削弱了私家势力,尊重君主,贬低臣子,政治教化得到了广泛推行。

最初,鲁国有个人叫沈犹氏,经常给羊喂水来欺骗商人;有个人叫公慎氏,他的妻子淫乱不受约束;有个人叫慎溃氏,奢侈超过法律;鲁国卖牛马的人,用高价格装饰它们。到了孔子执政时,沈犹氏不敢再给羊喂水;公慎氏赶走了他的妻子;慎溃氏越境而迁移。三个月后,卖牛马的人不再用高价格装饰;卖羊羔和猪崽的人不再加以装饰;男女行人在不同的路上行走;路上没有遗失的东西;男人崇尚忠诚和诚信,女人崇尚贞节和顺从;来自四方的客人到城里来,不需要求助于官员,都像回到自己家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相鲁-注解

中都宰:中都宰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地方官职,负责管理中都(今山东滕州市)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养生送死之节:指对生者进行保养,对死者进行安葬的礼节。

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长幼异食,指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饮食标准;强弱异任,指根据人的体力和能力分配不同的工作;男女别涂,指男女分开行走。

路无拾遗:指路上没有丢失的东西,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器不雕伪:指器物不雕刻装饰,不造假。

四寸之棺,五寸之椁:棺和椁是古代的葬具,四寸之棺和五寸之椁是指棺椁的尺寸。

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根据丘陵的地形来建造坟墓,不堆土封墓,也不种植树木。

司空:古代官职,负责工程建设和管理。

五土之性:指不同土壤的特性。

季氏:鲁国的一个世家大族,季氏家族在鲁国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昭公:鲁国的一位君主。

墓道:古代墓穴前通往墓室的道路。

大司寇: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和治安。

夹谷:鲁国的一个地名。

裔夷:指边远地区的民族。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裔夷不图谋夏朝,夷人不扰乱中原,俘虏不干涉盟约,军队不侵犯友好国家。

享礼:古代的一种宴请礼仪。

三家:指鲁国的三个世家大族,季孙、叔孙、孟孙。

雉:古代的长度单位,一雉约等于一尺。

羊有沈犹氏者:沈犹氏是鲁国的一个姓,这里指的是一个贩卖羊的人。

朝饮其羊:早晨喂羊,指欺骗顾客。

公慎氏:公慎氏是鲁国的一个姓,这里指的是一个家族。

妻淫不制:妻子行为放荡,不受约束。

慎溃氏:慎溃氏是鲁国的一个姓,这里指的是一个家族。

奢侈逾法:奢侈浪费,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度。

鬻六畜者:贩卖牲畜的人。

储价:储存的价格,这里指虚假的价格标签。

羔豚:羊和猪。

男女行者别其涂:男女行走的道路分开。

政化大行:政治教化得到广泛实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相鲁-评注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此段描述了孔子初任中都宰时,所实行的政治措施。‘养生送死之节’体现了儒家重视生命、尊重传统的思想。‘长幼异食,强弱异任’强调了社会等级和责任分工的重要性。‘男女别涂’则反映了孔子对于性别区分的重视,旨在维护社会秩序。‘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则是对社会风气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孔子倡导的诚信、正直的价值观念。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这一段描述了孔子对于丧葬之礼的规定。‘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体现了孔子对于简朴生活的推崇,反对奢华。‘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则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认为他所实行的政治措施不仅适用于鲁国,更可以推广到整个天下,这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宏伟抱负。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这一段描述了孔子在鲁国政治中的角色转变。从司空到司寇,孔子在政治上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改变。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这段描述了孔子在夹谷之会中的表现。孔子提出了“文武兼备”的观点,强调了政治和军事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文治武功”的理念。

齐侯心怍,麾而避之。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在夹谷之会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孔子的言辞使得齐侯感到羞愧,从而避免了冲突。

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原则和智慧。孔子坚持正义,不畏惧强权,这使得他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策略。孔子通过外交手段,使得齐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维护了鲁国的利益。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

这段描述了孔子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看法。孔子主张简化国家机构,减少军事开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

这段描述了孔子在鲁国实施政治改革后的成效。孔子的政治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开始遵守道德规范,社会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

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者,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政治改革后的社会风貌。社会风气好转,人民安居乐业,四方来客也感受到了鲁国的和谐与安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相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