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命解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命解-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

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行,不能言,不能化。

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顋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

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

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齓。

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齓,十有四而化。

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

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

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

故圣人因时以合耦。

男子穷天数也。

霜降而妇功成,嫁娵者行焉。

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

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也。

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效疋夫之听也。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

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死从子,言无再醮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外之非义也,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疋妇之德也。

孔子遂言曰:‘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

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出者,无子者,婬僻者,嫉妬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

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一也,与共更三年之丧二也,先贫贱后富贵者三也。

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

孔子曰:‘礼之所以象五行也,服之制有五等其义四时也,故丧礼有举焉,有恩有义,有节有权。’

所以举象四时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母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贵贵,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三日而食,三月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齐衰不补,坟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凡此以节制者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治之,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

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行者,面垢而已,此以权制者也。

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命解-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人的命运和本性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说:“从道中分出来叫做命;凝聚在一个形体上叫做性;受到阴阳变化的影响,显现出形态并发展叫做生;变化到极限,叫做死。所以,命是性的开始;死是生的终结。有开始就必然有终结。

人刚出生时就有五种不完善的地方,眼睛看不见,不能吃,不能走,不能说话,不能变化。等到三个月大时开始微笑,然后才能看见东西;到了八个月大长出牙齿,然后才能吃东西;三岁时牙齿合拢,然后才能说话;十六岁精气通畅,然后才能生育。阴极会转化为阳,所以阴会随着阳而变化;阳极会转化为阴,所以阳会随着阴而变化。因此,男子八个月长出牙齿,八岁换牙。女子七个月长出牙齿,七岁换牙,十四岁开始生育。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才能合而化成。性和命的起点,就在这里。

鲁哀公说:“男子十六岁精气通畅,女子十四岁开始生育,这样就可以生育后代了。但是按照礼制,男子必须三十岁才能娶妻,女子必须二十岁才能嫁人,这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礼制所说的极限并不是过分。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有做父亲的开始;女子十五岁许配给人,有做妻子的道理。从这里开始,就可以结婚生子了。万物都在阴中闭藏,这是生育的开始。所以圣人根据时节来安排婚配。男子要尽天数。

霜降时妇女的功绩完成,嫁娶之事就进行。冰融化后农事开始,婚礼就结束。男子是承担天道,使万物生长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知道什么可以实行,什么不可以实行。因此,审查各自的伦常,明确各自的差别,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效仿农夫的听力。女子是顺从男子的教导,维护家庭秩序的人。因此,女子没有专制的道理,而有三从之道:年幼时听从父兄,出嫁后听从丈夫,丈夫去世后听从儿子,说不可以再嫁,教诲不超出家门,事情只在供应酒食,没有家外的不义行为,不越境奔丧,事情不擅自行动,行为不独立完成,参与讨论后才行动,可以验证后才说话,白天不游荡庭院,晚上出行用火把,这就是效仿妻子的美德。

孔子接着说:“女子有五种不可娶的情况:逆反家庭的孩子,家庭混乱的孩子,世代有犯法的人的孩子,有恶疾的人的孩子,父亲去世的长子。

女子有七种可以休妻的情况、三种不可休妻的情况;七种可以休妻的情况是:不顺从父母的人,无子的人,淫乱的人,嫉妒的人,有恶疾的人,多嘴多舌的人,偷盗的人。三种不可休妻的情况是:因为有所取而无所归的人,与丈夫共同守丧三年的人,先贫贱后富贵的人。所有这些,都是圣人顺应男女关系,重视婚姻的开始。

孔子说:“礼制之所以象征五行,衣服的等级有五种,其意义与四季相对应,所以丧礼有五种形式,有恩情有义理,有节制有权变。之所以有五种形式来象征四季,是因为恩情深厚的,服丧的等级就重,所以为父母服丧三年,这是根据恩情来规定的;家庭内部以恩情为主,家庭外部以义理为主,侍奉父亲和侍奉君主的态度相同,尊重尊贵的人,这是义理的大义,所以为君主服丧三年,这是根据义理来规定的;三天后吃饭,三个月洗头,一年后穿练衣,哀毁但不失去本性,不因为死亡而伤害生命,丧期不超过三年,齐衰衣不补,坟墓不修,除服那天,弹奏素琴,向民众展示有终结;所有这些是以节制为原则的;侍奉父亲和侍奉母亲的态度相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此治理,所以父亲在世时为母亲服丧一周年,表示没有第二个尊贵的人;百官齐全,百物具备,不言而喻的事情,扶起来就行动,说话后才行动,拄着拐杖起来,亲自做事,只是脸上有灰尘,这是根据权变来规定的。亲人刚去世时三天不懈怠,三个月不懈怠,一周年悲伤哭泣,三年逐渐减轻悲伤,圣人根据悲伤的程度来制定节制。

亲人生前三天不怠慢,三个月不懈怠,一周年悲伤哭泣,三年逐渐减轻悲伤,圣人根据悲伤的程度来制定节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命解-注解

命:指人的生命,命运,以及人的生死轮回。在儒家思想中,命是宇宙间的一种自然法则,与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有关。

性: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禀赋和天性。在儒家思想中,性是先天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善。

道: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认为人应当顺应道而行。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的二元对立概念,阴代表寒冷、女性、消极等,阳代表温暖、男性、积极等。

生:指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产生。

死:指生命的结束,死亡。

礼: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包括各种仪式、规范和道德准则。

冠:古代男子成年时的一种仪式,标志着男子正式成为社会成员。

齓:古代女子成年时的一种仪式,通常在十五六岁举行。

化:指生育、繁殖。

夫妇:古代对夫妻的称呼,也是儒家思想中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单位。

三从四德: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女子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三从指女子从父、从夫、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五不取:孔子提出的五种不应娶的女子类型,指那些道德品质不佳或家庭背景不佳的女子。

七出:古代婚姻法中,丈夫可以休妻的七种理由。

三不去:古代婚姻法中,丈夫不得休妻的三种情况。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理论。

衰:古代丧服,以不同材质和颜色表示丧期长短和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期:古代丧期的一种,指一年。

练:古代丧服的一种,指以生麻布制成的丧服。

权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的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命解-评注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

此句开篇便提出问题,鲁哀公对人的生命与本性产生疑问,孔子作为古代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答。

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

孔子在此阐述了人的命与性的本质,认为命是性之始,死是生之终,人的生命和本性都受到阴阳变化的影响。

‘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孔子进一步强调,命与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命有始必有终。

‘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行,不能言,不能化。’

此句描述了婴儿出生时的不完善状态,孔子认为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顋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

孔子详细描述了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

孔子认为阴阳是相互转化的,阴与阳的相互转化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齓。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齓,十有四而化。’

孔子根据阴阳变化规律,阐述了男女成长的差异。

‘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

孔子认为阴阳相配是生命发展的关键。

‘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孔子总结道,人的生命和本性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形成。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

鲁哀公对孔子的回答表示疑问,认为男子和女子成年较晚。

‘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

孔子认为礼制是为了达到某种极端状态,并非过度。

‘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孔子解释了礼制中的年龄规定,认为这是符合人性和社会规范的。

‘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时以合耦。’

孔子认为圣人根据自然规律来安排男女的结合。

‘男子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娵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孔子以季节变化为例,说明了男女结合的时机。

‘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也。’

孔子认为男子应该顺应天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

孔子认为女子应该顺从男子的教导,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秩序。

‘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死从子,言无再醮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外之非义也,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疋妇之德也。’

孔子阐述了女子的行为规范,强调女子应该遵循三从四德。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

孔子提出了女性择偶的标准,强调婚姻的重要性。

‘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出者,无子者,婬僻者,嫉妬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

孔子列举了妇女应该避免的七种行为。

‘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一也,与共更三年之丧二也,先贫贱后富贵者三也。’

孔子提出了三种不应该离婚的情况。

‘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

孔子强调婚姻是圣人所重视的,应该重视婚姻的开始。

‘孔子曰:‘礼之所以象五行也,服之制有五等其义四时也,故丧礼有举焉,有恩有义,有节有权。’

孔子认为礼制与五行相呼应,丧礼也有其特定的仪式。

‘所以举象四时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母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贵贵,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孔子详细阐述了丧礼的仪式和意义。

‘三日而食,三月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齐衰不补,坟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凡此以节制者也。’

孔子说明了丧礼的节制原则。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贵贵,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孔子再次强调了丧礼的义制原则。

‘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孔子总结了丧礼的节制原则,认为丧礼应该适度,不应过度悲伤。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命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