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

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

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朽之速愈。’

冉子仆曰:‘礼,凶事不豫,此何谓也?’

夫子曰:‘既死而议谥,谥定而卜葬,既葬而立庙,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

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卫,卫侯请复之,载其宝以朝。夫子闻之曰:‘若是其货也,丧不若速贫之愈。’

子游侍曰:‘敢问何谓如此?’

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也,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吾惧其将有后患也。’

敬叔闻之,骤如孔氏,而后循礼施散焉。

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饥。

景公问于孔子曰:‘如之何?’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玉,祭祀不悬,祀以下牲,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也。’

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

孔子问其所疾。

康子出见之。

言终,孔子退。

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

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子退朝而之火所,乡人有自为火来者,则拜之,士一,大夫再。

子贡曰:‘敢问何也?’

孔子曰:‘其来者亦相吊之道也。吾为有司,故拜之。’

吴延陵季子聘于上国,适齐,于其返也,其长子死于嬴博之间。

孔子闻之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而观其葬焉。’

其敛,以时服而已,其圹掩坎,深不至于泉;其葬无明器之赠。

既葬,其封广轮掩坎,其高可肘隐也;既封,则季子乃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所不之,则无所不之。’

而遂行。

孔子曰:‘延陵季子之礼,其合矣。’

子游问丧之具。

孔子曰:‘称家之有亡焉。’

子游曰:‘有亡恶于齐?’

孔子曰:‘有也,则无过礼。苟亡矣,则敛手足形,还葬悬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故夫丧亡,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晋文公实际上召唤天子,让诸侯都来朝拜。先生在《春秋》中记载天王在河阳巡狩,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以臣子的身份召唤君主,这是不合适的,所以在书中只记载了晋文公率诸侯朝拜天子的事情。’孔子在宋国时,看到桓魋为自己建造石棺,历时三年还未完成,工匠们都感到疲惫。孔子表情严肃地说:‘如果这样下去,死亡不如腐朽得快。’冉有说:‘按照礼制,凶事不应该提前准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人死后讨论谥号,谥号确定后占卜安葬,安葬后建立庙宇,这些都是臣子的事情,不是提前准备的事情,何况是自己建造呢。’南宫敬叔因为富有而得罪了鲁定公,逃到卫国,卫侯请求恢复他的官职,带着他的财宝去朝见。孔子听说后说:‘如果这样看重财富,那么失去财富不如迅速贫穷来得快。’子游在一旁侍立,问:‘敢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富有却不喜好礼制,这就是祸害,敬叔因为富有而失去了官职,却又没有改变,我担心他将来会有后患。’敬叔听到这话后,急忙回到孔家,然后按照礼制行事,分发财物。’

孔子在齐国时,齐国大旱,春天发生饥荒。齐景公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在灾荒年份,君主应该乘坐劣马,不兴力役,不修建驰道,用布币和玉器祈求神灵,祭祀时不悬挂钟鼓,用牲畜祭祀时也不挂上,这是贤明的君主自我贬低以救助民众的礼制。’

孔子去拜访季氏,康子在白天待在内室。孔子询问他的病情。康子出来见孔子。谈话结束后,孔子离开,子贡问:‘季孙不生病却询问病情,这是合乎礼制的吗?’孔子回答:‘礼制规定,君子如果没有重大原因,就不会在户外过夜。如果不是斋戒,不是生病,就不会在白天待在内室,所以晚上住在户外,即使去慰问,也是可以的。白天住在内室,即使询问病情,也是可以的。’

孔子担任大司寇时,国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去火灾现场,看到有人主动来帮忙,他就对他们行礼,对普通百姓行一礼,对大夫行两礼。子贡问:‘敢问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那些来帮忙的人也是来慰问的。我作为官员,所以对他们行礼。’

吴国延陵季子出使到中原各国,途经齐国,在他返回时,他的长子在嬴博之间去世。孔子听说后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礼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葬礼。’他的尸体只穿着平时所穿的衣服,坟墓挖得不够深,没有达到地下水层;葬礼上没有随葬的明器。葬礼结束后,坟墓的封土宽广,高度可以遮住肘部;封土完成后,季子就解开左袖,绕着坟墓转了一圈,并且号啕大哭三次,说:‘骨肉归于土地,这是命运,至于魂魄,则无所不在。’然后他就离开了。孔子说:‘延陵季子的礼制,是符合礼的。’

子游询问丧葬用品的问题。孔子说:‘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子游问:‘有没有什么是不合礼的?’孔子说:‘有,但不超过礼制的规定。如果没有,那么整理好手脚的形状,将尸体放入棺材中,然后安葬,盖上土,人们怎么会非议呢?所以,丧葬,与其哀悼不足而礼制有余,不如礼制不足而哀悼有余;祭祀,与其敬意不足而礼制有余,不如礼制不足而敬意有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注解

晋文公: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名重耳,因其文治武功而被尊称为晋文公。在位期间,晋国强盛,是春秋五霸之一。

天子:古代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即皇帝,象征着天下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春秋:《春秋》是孔子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以鲁国为叙事中心。

天王:古代对天子的尊称,相当于皇帝。

河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臣召君:臣子召见君主,指下级对上级的不当行为。

率诸侯事天子:率领诸侯朝见天子,表示服从中央政权的统治。

桓魋:春秋时期宋国的权臣,桓魋自为石椁,意味着其权势之盛。

石椁:用石头制成的棺材,象征死者身份的高贵。

愀然:表情严肃的样子。

朽之速愈:腐烂得快,表示死亡不如腐烂来得快。

礼: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凶事不豫:在凶事发生时不预先准备。

谥:古代对死者的尊称,通常由朝廷赐予。

卜葬:占卜选择墓地。

庙:为纪念祖先而建立的祭祀场所。

南宫敬叔: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因得罪鲁定公而逃亡到卫国。

载其宝以朝:带着财宝去朝见。

货:财物,这里指财富。

凶年:年成不好,收成不佳的年份。

驽马:劣马,这里指普通的马。

力役:劳役,指农民为国家或贵族提供劳役。

驰道:供皇帝或贵族使用的道路。

币玉:货币和玉器,这里指祭祀用的供品。

悬:挂起,这里指不挂起。

牲:祭祀用的牲畜。

大故:重大的变故,如丧事等。

致齐:准备斋戒,表示对某事的重视。

国厩:国家的马厩。

火所:火势蔓延的地方。

乡人:同乡的人。

自为火来者:自己主动前来帮助灭火的人。

有司:官吏,这里指孔子作为大司寇时的官职。

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国公子,以礼行著称。

敛:收殓,即入殓。

时服:当时流行的服装。

圹:坟墓。

明器:陪葬用的器物,通常用于显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

封:在坟墓上堆土,形成坟丘。

广轮:坟墓的宽度。

左袒右还:解开左边的衣襟,右手拿土回填。

号:大声哭喊。

称家之有亡焉:根据家中的实际情况来准备丧葬事宜。

敛手足形:整理死者的手脚。

悬棺:将棺材悬挂在墓穴中。

故夫丧亡:因此,关于丧葬的事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评注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

此段对话揭示了孔子对春秋笔法的运用。子贡质疑《春秋》记载晋文公召见天子而诸侯朝拜的事实,孔子则以春秋笔法回应,强调君臣之礼,指出以臣召君不合礼制,故《春秋》只记载天子狩猎于河阳,以表明诸侯朝拜天子之事。这体现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以及对历史记录的严谨态度。

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

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以臣召君不合礼制,不可作为教训。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礼制的重要性,认为即使记录了诸侯朝拜天子的事实,也要遵循礼制,不可颠倒君臣之序。

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朽之速愈。’

孔子在宋国见到桓魋为自己建造石椁,耗时三年,工匠疲惫不堪。孔子对此表示忧虑,认为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不如迅速归于尘土。这反映了孔子对节俭和实用的价值观,以及对过度奢华的批判。

冉子仆曰:‘礼,凶事不豫,此何谓也?’夫子曰:‘既死而议谥,谥定而卜葬,既葬而立庙,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

冉子提出对礼制的疑问,孔子则解释说,议谥、卜葬、立庙等都是臣子的事务,不应由死者自己预先安排。这体现了孔子对礼制的尊重和遵循,强调礼制是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体现。

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卫,卫侯请复之,载其宝以朝。夫子闻之曰:‘若是其货也,丧不若速贫之愈。’

南宫敬叔因富有而得罪定公,逃至卫国。卫侯请求恢复他的职位,他带着财宝前往朝见。孔子听闻后表示,如果是为了财富而遭受灾祸,不如迅速贫穷来得更好。这反映了孔子对财富的态度,认为财富不应成为追求的目标,而应以道德和礼制为重。

子游侍曰:‘敢问何谓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也,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吾惧其将有后患也。’

子游询问孔子的观点,孔子回答说,富有而不懂得礼制,将会招致灾祸。南宫敬叔因富有而失去职位,若不改正,恐怕会有后患。这再次强调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以及对道德修养的强调。

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饥。景公问于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玉,祭祀不悬,祀以下牲,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也。’

齐国内发生大旱和饥荒,景公询问孔子如何应对。孔子建议景公以谦卑的态度应对灾荒,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币玉祭祀,以示对天灾的敬畏和祈求。这体现了孔子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以及对贤君德行的期望。

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孔子问其所疾。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孔子访问季氏,康子在白天居于内室。孔子询问康子的病情,康子出来相见。孔子退后,子贡询问是否合乎礼制。孔子解释说,君子在没有重大原因的情况下不应留宿于外,白天不应居于内室。这反映了孔子对礼制的细致理解和运用。

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子退朝而之火所,乡人有自为火来者,则拜之,士一,大夫再。子贡曰:‘敢问何也?’孔子曰:‘其来者亦相吊之道也。吾为有司,故拜之。’

孔子担任大司寇时,国厩发生火灾,孔子退朝后前往火灾现场。有人主动前来帮助,孔子对他们表示感谢并拜谢。子贡询问原因,孔子解释说,这是相互慰问的方式,作为有司,他必须表示感谢。

吴延陵季子聘于上国,适齐,于其返也,其长子死于嬴博之间。孔子闻之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而观其葬焉。’其敛,以时服而已,其圹掩坎,深不至于泉;其葬无明器之赠。既葬,其封广轮掩坎,其高可肘隐也;既封,则季子乃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所不之,则无所不之。’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礼,其合矣。’

吴国延陵季子出使上国,返回途中长子去世。孔子听闻后表示,延陵季子是吴国习于礼的人,应当观察他的葬礼。延陵季子的葬礼简朴,没有使用明器,孔子认为这符合礼制。

子游问丧之具。孔子曰:‘称家之有亡焉。’子游曰:‘有亡恶于齐?’孔子曰:‘有也,则无过礼。苟亡矣,则敛手足形,还葬悬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故夫丧亡,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子游询问丧葬的具体事宜,孔子回答说,应根据家庭情况来决定。孔子强调,丧葬不应过分奢华,而应注重哀悼之情。这体现了孔子对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哀悼之情的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