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

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曰:‘仕,弗与同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

曰:‘请问从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不为魁,主人能报之,则执兵而陪其后。’

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

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

子贡曰:‘所于识之丧,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

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小子行焉。’

季平子卒,将以君之玙璠敛,赠以珠玉。

孔子初为中都宰,闻之历级而救焉,曰:‘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

乃止。

子路与子羔仕于卫,卫有蒯聩之难。

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

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

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孔子之弟子琴张与宗鲁友。

卫齐豹见宗鲁于公子孟絷,孟絷以为参乘焉,及齐豹将杀孟絷,告宗鲁,使行。

宗鲁曰:‘吾由子而事之,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行事乎,吾将死以事周子,而归死于公孟可也。’

齐氏用戈击公孟,宗以背蔽之,断肱中,公孟、宗鲁皆死。

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

孔子曰:‘齐豹之盗,孟絷之贼也,汝何吊焉?君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病于回⑤,不以回事人,不盖非义,盖⑥揜不犯非礼,汝何吊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如果遇到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睡在草席上,枕着干草,不去做官,不与仇人共享天下。如果在朝廷或市场上遇到仇人,不回击直接与他战斗。’子夏又问:‘那么遇到兄弟的仇人呢?’孔子回答:‘去做官,不与仇人同在同一个国家,接受君主的命令出使,即使遇到仇人也不与他战斗。’子夏再问:‘请问遇到堂兄弟的仇人怎么办?’孔子回答:‘不成为领头者,如果主人能报仇,就拿起武器跟在他后面。’

孔子到了卫国,遇到一位老朋友的丧事,进去哭得很伤心。出来后,让子贡解下自己的马匹赠送给主人。子贡说:‘在别的朋友丧事上,我没有能力赠送礼物,现在却在老朋友这里赠送,这不是太多了吗?’孔子回答:‘我进去哭的时候,遇到一个悲伤的场景就流了泪,我讨厌泪水没有地方发泄,你就去送吧。’

季平子去世,准备用君主的玉佩来敛葬,并用珠玉作为礼物。孔子当初担任中都宰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就跑上去阻止,说:‘用宝玉来送葬,就像是把尸体暴露在原野上一样,这是向民众展示贪婪的源头,对死者也没有好处。而且孝子不会让父母处于危险之中,忠臣不会引起君主陷入奸诈的境地。’于是这件事被阻止了。

子路和子羔在卫国做官,卫国有蒯聩的灾难。孔子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说:‘如果柴回来,由就会死。’不久,卫国的使者来了,说:‘子路已经死了。’孔子在庭院中为他哭泣,有人来吊唁,孔子就向他们鞠躬,哭完后,接近使者询问原因,使者说:‘他被剁成肉酱了。’于是孔子命令身边的人也都倒掉肉酱,说:‘我怎么忍心吃这个。’

孔子的弟子琴张和宗鲁是朋友。卫国的齐豹在公子孟絷那里见到宗鲁,孟絷让他作为自己的副手,等到齐豹要杀孟絷时,告诉宗鲁让他离开。宗鲁说:‘我是通过你才侍奉他的,现在听到有难就逃跑,这是背叛你。我要留下来,即使死也要侍奉周子,然后死在公孟那里也可以。’齐豹用戈攻击公孟,宗鲁用背部挡住,手臂被砍断,公孟和宗鲁都死了。琴张听到宗鲁死了,准备去吊唁。孔子说:‘齐豹是盗贼,孟絷是被害者,你为什么去吊唁?君主不吃盗贼的食物,不接受混乱,不因为利益而危害他人,不因为私事而打扰他人,不掩盖不义,而是掩盖不犯非礼,你为什么去吊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注解

子夏:子夏,名卜商,孔子的弟子,以文学著称。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居父母之仇:居,停留;父母之仇,指父母受到的伤害或仇敌。

寝苫枕干:寝,睡;苫,草席;枕干,枕木棍,表示睡在简陋的地方。

不仕弗与共天下也:不仕,不去做官;弗与,不与之;共天下也,不与世人共事。

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遇于朝市,在朝廷和市场遇到;不返兵而斗,不回兵而战斗。

昆弟之仇:昆弟,兄弟;仇,仇敌。

衔君命而使:衔,接受;君命,君主的命令;使,出使。

从昆弟之仇:从昆弟,堂兄弟;仇,仇敌。

魁:魁,首领。

旧馆人:旧馆,旧居;人,指曾经居住过的人。

子贡:子贡,名端木赐,孔子的弟子,以口才著称。

骖:骖,古代马车的副车。

季平子:季平子,鲁国大夫。

君之玙璠:君,君主;玙璠,美玉。

中都宰:中都,地名;宰,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令。

历级:历,经过;级,台阶,此处指走上台阶。

送而以宝玉:送,赠送;宝玉,珍贵的玉石。

醢之矣:醢,古代的一种刑罚,将人剁成肉酱。

左右:左右,身边的人。

琴张:琴张,孔子的弟子。

宗鲁:宗鲁,孔子的弟子。

齐豹:齐豹,卫国的官员。

公子孟絷:公子孟絷,卫国的公子。

参乘:参乘,古代车乘中的一种,指随车而行的车乘。

僭子:僭,超越本分;子,对人的尊称。

周子:周子,指周公,周公旦的简称,周朝的开国元勋。

公孟:公孟,人名。

回⑤:回,人名。

盖⑥:盖,覆盖;⑥,指前文提到的琴张。

非义:非义,不义。

非礼:非礼,不合礼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评注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

这段对话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子夏询问如何处理父母之仇,孔子以‘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来强调个人在面对国仇家恨时应保持的冷静与忠诚。‘不返兵而斗’则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与‘礼’的精神,即在冲突面前,应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诉诸武力。

‘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与同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

这里孔子进一步阐述了对待兄弟之仇的态度。‘仕’与‘不与同国’体现了儒家对于忠诚与责任的重视。即使面对兄弟之仇,也应忠于国家,执行君命,保持克制,不与仇人正面冲突,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请问从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报之,则执兵而陪其后。’

对于从昆弟之仇的处理,孔子提出了更为灵活的策略。‘不为魁’意味着不主动挑衅,但若对方主动攻击,则应‘执兵而陪其后’,即以守为攻,体现了儒家对于应对冲突时的智慧与策略。

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

孔子在适卫途中,遇到旧馆人的丧事,表现出深深的哀悼之情。‘入而哭之哀’体现了儒家对于丧葬之礼的尊重与重视。‘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则展现了孔子对于朋友情谊的珍视与维护。

子贡曰:‘所于识之丧,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小子行焉。’

子贡对于孔子‘赠于旧馆’的行为表示疑问,认为过于慷慨。孔子则解释说,自己在悲伤中流泪,需要有人陪伴,这是出于对情感的自然表达和对朋友的关心。

季平子卒,将以君之玙璠敛,赠以珠玉。

季平子去世,有人提议用君王的宝玉来敛葬,孔子得知后,认为这是不合适的。‘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丧葬之礼的严格遵循,以及对于‘奸利之端’的警惕。

孔子初为中都宰,闻之历级而救焉,曰:‘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乃止。

孔子在担任中都宰时,果断阻止了这种不恰当的敛葬方式。他强调,丧葬之礼应遵循礼仪,不应过分追求奢华,以免误导民众,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对于孝道和忠诚的重视。

子路与子羔仕于卫,卫有蒯聩之难。

这段描述了孔子弟子子路和子羔在卫国的遭遇。‘卫有蒯聩之难’意味着卫国发生了一场政治动荡,这对子路和子羔的仕途产生了影响。

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孔子得知子路牺牲的消息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夫子哭之于中庭’、‘遂令左右皆覆醢’等细节,展现了孔子对于弟子深厚的感情以及对于牺牲的哀悼。

孔子之弟子琴张与宗鲁友。

这里提到了孔子弟子琴张与宗鲁的友谊,为后续的故事铺垫。

卫齐豹见宗鲁于公子孟絷,孟絷以为参乘焉,及齐豹将杀孟絷,告宗鲁,使行。

宗鲁在卫国与齐豹、孟絷的关系中,面临了生死抉择。‘吾由子而事之,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体现了宗鲁对于忠诚的坚守,以及对于朋友的责任。

行事乎,吾将死以事周子,而归死于公孟可也。

宗鲁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坚守忠诚,即使意味着牺牲自己的生命。

齐氏用戈击公孟,宗以背蔽之,断肱中,公孟、宗鲁皆死。

宗鲁在保护孟絷的过程中,不幸被齐豹所杀,体现了儒家对于忠诚和义气的崇尚。

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

琴张得知宗鲁牺牲的消息后,准备前往吊唁,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孔子曰:‘齐豹之盗,孟絷之贼也,汝何吊焉?君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病于回⑤,不以回事人,不盖非义,盖⑥揜不犯非礼,汝何吊焉?’

孔子对于琴张的吊唁行为提出了质疑,强调君子不应与乱贼同流合污,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和正义的坚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