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原文
孔子之母既丧,将合葬焉,曰:‘古者不祔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诗云:‘死则同穴。’自周公已来祔葬矣。故卫人之祔也,离之,有以闻焉;鲁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从鲁。’遂合葬于防。
曰:‘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吾见封之若堂者矣,又见若坊者矣,又见若覆夏屋者矣,又见若斧形者矣。吾从斧者焉。’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虞,门人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对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云,孔子弦然而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禫而成笙歌。
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至亦欲与往。’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
阳虎出,曾参间曰:‘语之何谓也?’孔子曰:‘己则衰服,犹应其言,示所以不非也。’
原思言于曾子曰:‘夏后氏之送葬也,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
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也?’
子游问于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为也。凡为明器者,知丧道也。备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有钟磐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译文
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孔子打算将母亲的坟墓与自己的合葬在一起,说:‘古代是不合葬的,是因为不忍心让先去世的人再次见到活人。诗经里说:‘死后就同在一个洞穴。’自从周公以来就有了合葬的习俗。所以卫国人合葬时,将墓分开,我听说过这件事;鲁国人合葬时,将墓合在一起,看起来很美,我效仿鲁国人。’于是,孔子将母亲的坟墓与自己的合葬在防地。
孔子说:‘我听说,古代有坟墓但不立墓碑。现在,我是一个四处游历的人,不能不立墓碑让人识别。我见过坟墓像堂屋一样的,也见过像牌坊一样的,还见过像夏天的屋顶一样的,也见过像斧头形状的。我选择像斧头形状的。’于是,他立了一个四尺高的墓碑。孔子先从祭祀仪式中回来,学生们随后。下大雨,墓碑被冲毁,修好后才回去。孔子问学生们为什么回来得晚,学生们回答说:‘防地的坟墓被冲毁了。’孔子没有回答。学生们重复了三次,孔子泪流满面,说:‘我听说,古代是不修坟墓的。’到了二十五月大祥之日,孔子弹琴时音调不准,过了十天举行禫祭时,弹琴变成了笙歌。
孔子服丧期间,阳虎来吊唁,私下对孔子说:‘现在季氏将要大宴请国内的士人,你听说了吗?’孔子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如果听说的话,即使在服丧期间也想参加。’阳虎出去后,曾参问孔子:‘他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我穿着丧服,还是回应了他的话,这是表示我不反对的意思。’
原思对曾子说:‘夏朝的人送葬时使用明器,是为了向民众显示死者无知;商朝的人使用祭器,是为了向民众显示死者有知;周朝的人两者都使用,是为了向民众表示疑问。’曾子说:‘这恐怕不对。用明器,是鬼用的器物;用祭器,是人用的器物。古代的人为什么会因为亲人去世而悲伤呢?’子游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对于亲人去世,要么过度悲伤,这是不仁的,不能这样做;要么过于冷漠,这是不智的,也不能这样做。所有制作明器的人,都是懂得丧葬之道的。准备了很多东西却不能使用,所以竹子不能用来做器物,瓦片不能用来做盆,琴瑟张起来却弹不出音,笙竽准备好了却不能和谐地演奏,有钟磐却没有挂钟磐的架子。这些被称为明器,是为了尊敬神明。真是悲哀啊!死者使用了活人的器物,这不就是用活人作为殉葬品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祔葬:祔葬是指将先祖的灵位与后代的灵位合葬在一起,通常是在同一墓地,但不是同一墓穴。
诗: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周公: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是周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
卫人:指卫国的居民。
鲁人:指鲁国的居民。
防:防,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丘:丘,孔子自称,意指自己出身于丘陵之地。
练:练,指丧服的第三期,时间为丧期后第二个月。
阳虎:阳虎,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子弟子。
季氏:季氏,鲁国三大家族之一,是当时鲁国的实际统治者。
大飨:大飨,指举行盛大的宴会。
士:士,古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
衰服:衰服,指丧服,是表示哀悼的一种服饰。
明器:明器,指古代用于陪葬的器物,多为仿照生前的日常用品制作的。
祭器:祭器,指用于祭祀的器物。
周人:周人,指周朝的居民。
竹:竹,指竹制的器物。
瓦:瓦,指陶制的器物。
琴瑟:琴瑟,古代的弦乐器。
笙竽:笙竽,古代的吹奏乐器。
钟磐:钟磐,古代的打击乐器。
簨虡:簨虡,古代悬挂钟磐的架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评注
孔子之母既丧,将合葬焉,曰:‘古者不祔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
此句中,孔子表达了对母亲丧事的悲痛之情。‘既丧’表明母亲已经去世,‘将合葬’则说明孔子打算将母亲的遗体与父亲合葬。‘古者不祔葬’引用了古代的葬礼习俗,表示古代人不愿意将死者的遗体与生者合葬,以免先死者再次见到生者。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孔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死观念的深刻理解。
‘诗云:‘死则同穴。’自周公已来祔葬矣。’
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祔葬习俗的认同。‘死则同穴’意味着死后应该葬在一起,这是对祖先传统的遵循。‘自周公已来祔葬矣’则说明自周公以来,祔葬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周公的尊敬,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故卫人之祔也,离之,有以闻焉;鲁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从鲁。’
这句话中,孔子对卫人和鲁人的祔葬习俗进行了比较。‘离之’和‘合之’分别指代卫人和鲁人的祔葬方式,‘有以闻焉’和‘美夫’则表达了对鲁人祔葬方式的赞赏。‘吾从鲁’表明孔子选择遵循鲁人的习俗。这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严谨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遂合葬于防。’
这句话简洁明了,表明孔子最终选择了在防地合葬母亲。‘遂’字的使用,体现了孔子决定后的果断和坚定。
‘曰:‘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
这句话中,孔子再次引用古人的说法,表达了对古代葬礼习俗的理解。‘古者墓而不坟’意味着古代人只建墓而不立坟,这反映了孔子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和对生死观念的深刻认识。
‘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
这句话中,孔子自称为‘东西南北之人’,暗示自己游历四方,对各地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了解。‘不可以弗识也’则表明孔子认为有必要识别墓地的位置。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又见若坊者矣,又见若覆夏屋者矣,又见若斧形者矣。’
这句话中,孔子描述了自己所见到的各种墓地形状,如堂、坊、夏屋、斧形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孔子对古代葬礼习俗的熟悉,也反映了孔子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
‘吾从斧者焉。’
这句话中,孔子选择遵循斧形墓地的习俗,表明他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和对传统的传承。
‘于是封之,崇四尺。’
这句话表明孔子按照斧形墓地的习俗,将墓封土堆高四尺,这是对母亲的一种纪念。
‘孔子先反虞,门人后。’
这句话描述了孔子在祭祀母亲后的行为,‘反虞’指的是返回家中,‘门人后’则说明孔子的弟子们在后面跟随。
‘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
这句话中,孔子在祭祀过程中遇到了大雨,导致墓地崩塌,他修复了墓地后才返回家中。
‘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对曰:‘防墓崩。’孔子不应。’
这句话描述了孔子询问弟子们为何迟到,得知原因是防墓崩塌,但孔子并没有回应。
‘三云,孔子弦然而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禫而成笙歌。’
这句话中,孔子在得知墓地崩塌后,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表达了对母亲丧事的悲痛之情。‘古不修墓’表明孔子遵循古代的习俗,不修复崩塌的墓地。‘大祥’和‘禫’是古代的祭祀仪式,‘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禫而成笙歌’则反映了孔子在丧期中的情绪变化。
‘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
这句话描述了孔子母亲丧事期间,阳虎前来吊唁,并私下询问孔子是否知道季氏将举行宴会的事情。
‘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至亦欲与往。’’
孔子回答阳虎,表示自己没有听说季氏将举行宴会的事情,但如果听说,即使自己正处于丧期,也愿意参加。
‘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
阳虎反问孔子,是否认为季氏的宴会不如孔子的宴会。
‘阳虎出,曾参间曰:‘语之何谓也?’孔子曰:‘己则衰服,犹应其言,示所以不非也。’’
阳虎离开后,曾参询问孔子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即使自己穿着丧服,也要回应阳虎的话,以表明自己没有非议季氏的意思。
‘原思言于曾子曰:‘夏后氏之送葬也,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
原思向曾子阐述了对夏、商、周三代葬礼习俗的看法,认为夏代使用明器,商代使用祭器,周代则两者兼用,以此显示对生死观念的不同态度。
‘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也?’’
曾子对原思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明器和祭器分别代表鬼器和人器,古代人为何要为死去亲人制作鬼器呢?
‘子游问于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为也。凡为明器者,知丧道也。备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有钟磐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子游向孔子请教关于明器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对待死者的态度既不能过于冷漠,也不能过于热情。制作明器是为了表达对丧道的理解,但这些物品实际上是无法使用的。孔子进一步解释了明器的象征意义,认为使用明器是对死者的尊重,而使用生者的器物则是对死者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