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弟子行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弟子行-原文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

子贡对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

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 ‘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 ‘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

“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鞮伯华之行也。

“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

“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

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

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

祁奚辞以不知。

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

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

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

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

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弟子行-译文

卫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学生,先教他们《诗经》和《尚书》,然后用孝悌之道引导他们,用仁义来说服他们,用礼乐来观察他们的行为,最后用文德来成就他们。大概有七十多人能进入这个境界,那么谁是最贤明的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

文子说:‘您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是位贤人,怎么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人不会轻易说谎,知道贤人就是很难。所以君子说:智慧中没有比了解人更难的。因此很难回答。’

文子说:‘至于了解贤人,没有比这更难的。现在您亲自游历,所以我才敢问您。’

子贡说:‘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我能接触到的和接触不到的都有,所以不能全部了解并告诉您。’

文子说:‘您能接触到的,请问他们的行为如何。’

子贡回答说:‘能够早起晚睡,喜欢背诵和尊敬礼节,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说话不轻率,这是颜回的行为。孔子用《诗经》来称赞他说:“敬爱这位君主,谨慎地保持德行。’‘永远怀着孝思,孝思是法则。’如果遇到有德的君主,世世代代接受显赫的命令,不会失去他的名声。如果被天子所用,他就是王者的大臣。

“在贫穷时像客人一样,对待臣子像借来的东西。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深怀怨恨,不记旧账,这是冉雍的行为。孔子评价他的才能说:‘有土地的君子,有民众可以指挥,有刑法可以执行,然后才能称得上愤怒。普通人的愤怒,只会让自己丧命。’孔子用《诗经》来告诉他:‘没有一开始不是好的,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不畏惧强权,不侮辱弱小,说话顺从本性,他的都城富裕,才能适合治理军队,这是仲由的行为。孔子用文德来和谐他,用《诗经》来称赞他说:‘接受小拱大拱,成为下国的英勇,承载天子的龙。既不笨拙也不惊慌,勇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他的勇敢多么威武,文采却无法掩盖他的本质。

“尊敬老人,关心孩子,不忘记宾客,好学而博学,勤于观察和劳动,这是冉求的行为。孔子接着说:‘好学就会智慧,关心孤儿就会仁爱,尊敬就会接近礼节,勤劳就会有收获。尧舜因为笃敬而统治天下。’他评价他说:‘适合成为国家的老臣。’

“庄重而能严肃,志向通达而喜欢礼节,能主持两国君主的事务,敦厚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行为。孔子说:‘礼制有三百条,可以努力做到;威仪有三千条,那就很难了。’公西赤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外貌用礼,礼节用辞,这就是难点。普通人听到这些,会以为已经完成了。’孔子告诉别人说:‘处理宾客的事务,就足够了。’他对门人说:‘你们中想学习宾客礼节的,就去向公西赤学习。’

“充实而不自满,实在而不自大,超过自己就像赶不上一样,古代的圣王认为这是困难的。博学而不停止学习,他的外貌谦恭,他的德行敦厚;他对人的言语,没有不诚信的;他对权贵不傲慢,因此长寿,这是曾参的行为。孔子说:‘孝是德的开始;悌是德的顺序;信是德的厚度;忠是德的正道。参是具备这四种德行的人。’因此这样称赞他。

“美功不夸耀,贵位不傲慢,不侮辱别人,不傲慢无礼,这是颛孙师的行为。孔子说:‘不夸耀,还可能;不损害百姓,就是仁。’《诗经》说:‘哪有君子不夸耀,是百姓的父母。’孔子认为他的仁是最大的。

“学问深厚,送迎必定恭敬,上交下接都很恰当,这是卜商的行为。孔子用《诗经》来称赞他说:‘形式上平易,实际上已经完成,没有小人的危险。’如果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危险了。

“地位高不高兴,地位低不生气;如果有利于百姓,就廉洁地行事;对待上级,就帮助他们下属,这是澹台灭明的行为。孔子说:‘独自尊贵和富有,君子会感到羞耻,他做到了这一点。’

“先制定计划,然后在实际中应用,所以行动起来就不会盲目,这是言偃的行为。孔子说:‘想要做到就学习,想要知道就提问,想要善良就详查,想要充足就预先准备。按照这个去做,言偃就做到了。’

“独处时思考仁,公开谈论仁义,对于《诗经》,一天内反复思考‘白圭之玷’,这是宫绍的行为。孔子相信他能够做到仁,认为他是不同寻常的人。

“自从见到孔子,出入于门,从未越过分寸。往来经过,脚不踩到自己的影子。春分时不杀生,植物生长时不折断。执行亲丧,从未露出笑容。这是高柴的行为。孔子说:‘在高柴处理亲丧时,是难以做到的;春分时不杀生,是顺应人道;植物生长时不折断,是仁的表现。成为恭顺而仁慈的人,因此他的日子过得愉快。’所有这些学生,都是我亲眼看到的。您让我回答,当然不足以了解贤人。”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贤人就会兴起,中等的人就会得到使用,百姓就会归附。按照您的说法,已经非常丰富了,可以成为诸侯国的大臣。但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遇到他们。’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交谈后,回到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问起我的同学们,接连三次,我推辞不过,只能用我所见到的来回答。不知道是否正确,请告诉我。’

孔子说:‘说出来吧。’子贡把他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你已经能够了解人了。’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了解人,这只是我亲眼所见而已。’孔子说:‘是的。我也告诉你一些你未曾听说、未曾见过的事情,难道是思考没有达到,智慧没有触及吗?’

子贡说:‘我愿意听听。’孔子说:‘不记恨,不念旧怨,这是伯夷、叔齐的行为。

“思念天而尊敬人,遵守道义而行诚信,孝顺父母,尊敬兄弟,跟随善行而教导别人,不偏离正道,这是赵文子的行为。

“事奉君主,不敢轻视死亡,但也不忘记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事情不忘记朋友,君主有计划就前进使用,没有计划就退而求其次,这是随武子的行为。

“为人之根本,多闻而难以欺骗,内在的修养足以掩盖一世。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话足以治理国家;政治不清明,他的沉默足以保全生命,这是铜鞮伯华的行为。

“外表宽厚而内心正直,自我约束在规矩之中,直率而不曲意奉承他人,热心于仁,以善终其身,这是蘧伯玉的行为。

“孝顺、恭敬、慈爱、仁慈,遵守道德,减少财物,消除怨恨,轻视财富而不匮乏,这是柳下惠的行为。

“他说:‘君主虽然不量力,臣子也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选择臣子来任命,臣子也选择君主来侍奉。政治清明就顺应命令,政治不清明就衡量命令。’这是晏平仲的行为。

“忠诚而诚信,整天说话不在过错之内。国家政治不清明,身处低位不感到闷闷不乐,贫穷却能快乐。这是老莱子的行为。

“容易行事等待天命,处于低位不拉拢上级。他观察四方,不忘记他的亲人,不浪费他的快乐。如果不能,就学习;不为自己终身担忧,这是介子推的行为。”

子贡说:‘请问夫子所了解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吧?’

孔子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只是大致列举一下我所听到的和看到的罢了。以前,晋平公问祁奚说:“羊舌大夫是晋国的优秀大夫,他的行为怎么样?”祁奚以不知道为由推辞。平公说:“我听说你从小到大都和他在一起,现在你却说他不知道,为什么?”祁奚回答说:“他小时候谦恭而顺从,心中有羞耻之心,不会让错误过夜;他担任大夫时,事事都做得很好,而且态度谦虚;他担任车马官时,诚实守信,喜欢正直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至于他的外表,温和善良,喜欢礼仪,知识渊博,时常表现出自己的志向。”平公说:“刚才我问你,你为什么说不知道?”祁奚说:“每个人的行为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不知道会停止在什么程度,所以不敢确定地说知道。”这就是羊舌大夫的行为。”

子贡跪下说:“请允许我退下后记下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弟子行-注解

卫将军文子:文子,古代卫国的大将,此处指文子向子贡提问。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智慧和口才著称。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文献。

孝悌:孝指对父母孝顺,悌指对兄弟友爱。

仁义:仁指仁爱之心,义指合乎道德的行为。

礼乐:礼指社会规范和仪式,乐指音乐。

文德:文指文化修养,德指品德。

入室升堂:比喻学问或修养达到很高的水平。

贤人:指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

智莫难于知人:智慧没有比了解人更难的。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颜回: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称。

冉雍:孔子的弟子之一,以仁爱著称。

仲由: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勇武著称。

冉求:孔子的弟子之一,以谦逊著称。

公西赤:孔子的弟子之一,以礼仪著称。

曾参: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孝行著称。

颛孙师:孔子的弟子之一,以谦逊著称。

卜商:孔子的弟子之一,以诚实著称。

澹台灭明: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清廉著称。

言偃: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勤学著称。

宫绍:孔子的弟子之一,以仁爱著称。

高柴: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孝行著称。

伯夷叔齐:古代的贤人,以不食周粟著称。

赵文子:古代的贤人,以忠诚著称。

随武子:古代的贤人,以智谋著称。

铜鞮伯华:古代的贤人,以谦逊著称。

蘧伯玉:古代的贤人,以仁爱著称。

柳下惠:古代的贤人,以仁爱著称。

晏平仲:古代的贤人,以智慧著称。

老莱子:古代的贤人,以道德高尚著称。

介子山:古代的贤人,以谦逊著称。

何谓其然:如何解释这个情况?

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只是简单列举一下所能看到的。

晋平公:晋国的一位君主,名姬姓,名午。

祁奚:晋国的大夫,以贤能著称。

羊舌大夫:晋国的大夫,羊舌氏家族的成员。

其行如何:他的行为举止如何?

辞以不知:以不知道为由推辞。

子少长乎其所:你在他身边长大。

今子掩之,何也:现在你却隐瞒他,这是为什么?

恭而顺:谦恭而顺从。

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心中有羞耻之心,不会让过错持续到第二天。

悉善而谦其端:全面善良且谦虚谨慎。

其为舆尉也:当他担任车马官时。

信而好直其功:诚实守信,喜欢直接展示自己的功绩。

至于其为容也:至于他的外貌。

温良而好礼:温和善良,喜欢礼仪。

博闻而时出其志:博学多闻,时常表现出自己的志向。

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刚才我问你,你为什么说不知道?

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每个人都会有所变化,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是以不敢得知也:因此不敢轻易回答。

跪曰:跪下说。

请退而记之:请退下后记住这件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弟子行-评注

孔子这句话‘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认识世界的态度。‘何谓其然’表达了对于事物本质的好奇和探究,而‘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则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依赖于感官的直接体验,这种直观的认知方式虽然有限,但却是当时人们所能达到的认知境界。

文中晋平公与祁奚的对话,揭示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晋平公询问羊舌大夫的品行,祁奚以‘不知’回应,看似推脱,实则是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古代,君臣之间讲究‘君为臣纲’,臣子对于君王的询问应当谨慎,不宜随意评价他人,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祁奚的回答‘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全面的人物形象。从祁奚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羊舌大夫在不同角色下表现出的不同品质,这种全面性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的体现。

‘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这句话反映了祁奚对于羊舌大夫认识的局限性。在古代,人们对于他人的认识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经历和视角,因此,祁奚的这种谦虚态度也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精神。

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羊舌大夫品行的敬重,也表现了他作为孔子的弟子,对于老师言论的尊重和记录的习惯。这一细节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于经典文献的重视和传承。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人物品行的全面性以及儒家思想中的诚实、谦虚等价值观。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弟子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