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庙制-原文
卫将军文子将立先君之庙于其家,使子羔访于孔子。
子曰:‘公庙设于私家,非古礼之所及,吾弗知。’
子羔曰:‘敢问尊卑上下立庙之制,可得而闻乎?’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踈贵贱多少之数。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享尝乃止。士立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变也。凡四代帝王之所谓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谓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应为太祖者,则其庙不毁;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矣。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诸见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子羔问曰:‘祭典云:‘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此四祖四宗,或乃异代,或其考祖之有功德,其庙可也。若有虞宗尧,夏祖颛顼,皆异代之有功德者也。亦可以存其庙乎?’
孔子曰:‘善,如汝所问也。如殷周之祖宗,其庙可以不毁。其他祖宗者,功德不殊,虽在殊代,亦可以无疑矣。《诗》云:‘蔽茀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憩,周人之于邵公也,爱其人,犹敬其所舍之树。况祖宗其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庙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庙制-译文
卫将军文子打算在他家里建立先君的庙宇,让子羔去请教孔子。
孔子说:‘把公庙设在私家里,这不是古代的礼制,我不知道。’子羔问:‘请问尊贵和卑贱、上下级立庙的规定,可以听听吗?’
孔子说:‘天下有君王时,划分土地建立国家,设立祖宗庙,以此来区分亲疏、贵贱、多少。因此,天子要建立七座庙,三座昭庙和三座穆庙,加上太祖的庙一共七座;太祖的庙靠近,每月都要祭祀,远处的庙称为祧,有两个祧,祭祀到享尝之礼就结束了。诸侯要建立五座庙,两座昭庙和两座穆庙,加上太祖的庙一共五座,祖考庙祭祀到享尝之礼就结束了。大夫要建立三座庙,一座昭庙和一座穆庙,加上太祖的庙一共三座,祭祀到享尝之礼就结束了。士人要建立一座庙,称为考庙,王的祖先没有庙,合并祭祀到享尝之礼就结束了。平民没有庙,四季在寝室祭祀。这些规定从虞朝到周朝都没有改变。至于四代帝王所说的郊祭,都是配祭给天的;所说的禘祭,都是五年一次的大祭。应当配祭给太祖的,那么他的庙就不会被毁掉;如果不及太祖,即使在禘祭和郊祭中,他的庙也会被毁掉。古时候,祖有功,宗有德,所有见到的祖宗庙都不会被毁掉。’
子羔问:‘祭典上写着:“虞朝祖颛顼而宗尧;夏朝也祖颛顼而宗禹;商朝祖契而宗汤;周朝祖文王而宗武王。”这四个祖和四个宗,有的来自不同朝代,有的祖先有功德,他们的庙可以保留。如果有虞朝宗尧,夏朝祖颛顼,都是不同朝代有功德的人。也可以保留他们的庙吗?’
孔子说:‘好,你的问题问得好。像商朝和周朝的祖宗,他们的庙可以不毁。其他的祖宗,如果功德相同,即使来自不同朝代,也没有疑问。《诗经》中说:“遮蔽着甘棠树,不要剪它也不要砍它。”这是说邵伯休息的地方,周人对邵公的尊敬,连他休息过的树都尊敬。何况祖宗有功德,更不能不尊敬他们的庙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庙制-注解
卫将军文子:指卫国的将军文子,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先君:指已故的君主,即前任君主。
庙:古代宗庙,用于祭祀祖先的地方。
子羔:孔子的弟子之一。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尊卑上下:指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上下级关系。
七庙:古代天子所立七座宗庙,包括三昭、三穆和太祖之庙。
昭:指先祖的庙,昭穆制度中的一种。
穆:指先祖的庙,昭穆制度中的一种。
太祖:指开国之君或始祖。
祧:指远祖的庙,祭祀时不再立新庙。
诸侯:古代国家的封地统治者。
大夫:古代的官职,位次诸侯之下。
士:古代的士人,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
庶人:古代指平民百姓。
寝:古代指居住的地方。
虞:古代部落名,后成为朝代名。
夏后氏:夏朝的统治者。
殷人:商朝的统治者。
周人:周朝的统治者。
契:商朝的始祖。
汤:商朝的贤君。
文王:周朝的贤君。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蔽茀甘棠:《诗经》中的一篇诗,比喻贤人。
邵伯:周朝的贤臣。
邵公:邵伯的尊称。
郊: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用于祭天。
禘: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五年举行一次,祭祖和祖先的功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庙制-评注
卫将军文子将立先君之庙于其家,使子羔访于孔子。
此句描述了卫将军文子在家中设立先君庙的举动,并派遣子羔向孔子请教。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言论对于当时的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子曰:‘公庙设于私家,非古礼之所及,吾弗知。’
孔子对卫将军文子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在私家设立公庙不符合古代的礼仪规范,显示孔子对礼制的严谨态度。
子羔曰:‘敢问尊卑上下立庙之制,可得而闻乎?’
子羔的提问表现出对礼仪制度的渴望了解,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传统。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踈贵贱多少之数。’
孔子从宏观角度阐述了立庙之制的起源,指出设立庙宇是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多少。
‘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
此句详细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设立庙宇的具体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
‘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祖考庙,享尝乃止。’
孔子进一步说明了诸侯的立庙规定,体现了诸侯与天子的等级差别。
‘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享尝乃止。’
此句描述了大夫的立庙规定,再次强调了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士立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
孔子对士的立庙规定进行了阐述,表明士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
‘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
庶人无庙,只能在家中祭祀,反映了庶人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较低。
‘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变也。’
孔子强调,从虞朝到周朝,立庙之制没有改变,体现了礼制的稳定性。
‘凡四代帝王之所谓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谓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
孔子进一步解释了四代帝王祭祀的规则,表明祭祀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为太祖者,则其庙不毁;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矣。’
孔子对太祖庙的规定进行了说明,体现了对太祖的尊崇。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诸见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孔子指出,古代的祖庙之所以不毁,是因为祖有功、宗有德,体现了儒家对功德的重视。
子羔问曰:‘祭典云:‘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此四祖四宗,或乃异代,或其考祖之有功德,其庙可也。若有虞宗尧,夏祖颛顼,皆异代之有功德者也。亦可以存其庙乎?’
子羔提出了关于异代祖宗的庙宇问题,孔子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只要祖宗有功德,其庙宇就可以保留。
孔子曰:‘善,如汝所问也。如殷周之祖宗,其庙可以不毁。其他祖宗者,功德不殊,虽在殊代,亦可以无疑矣。’
孔子肯定了子羔的问题,并指出殷周祖宗的庙宇可以不毁,其他祖宗也是如此。
‘《诗》云:‘蔽茀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憩,周人之于邵公也,爱其人,犹敬其所舍之树。况祖宗其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庙焉?’
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了对祖宗的尊敬,强调了祭祀祖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