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屈节解-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而惮鲍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鲁。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
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
子张请往,又弗许。
子石请往,又弗许。
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往,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请行焉?”
子贡请使,夫子许之。
遂如齐,说田常曰:“今子欲收功于鲁实难,不若移兵于吴则易。”田常不悦。
子贡曰:“夫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吾闻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则大臣不听令,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子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而与大臣争,如此则子之位危矣。”
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
子贡曰:“缓师,吾请于吴,令救鲁而伐齐,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许诺。
子贡遂南说吴王曰:“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齐国而私千乘之鲁,与吾争强,甚为王患之。且夫救鲁以显名,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
吴王曰:“善,然吴常困越,越王今苦身养士,有报吴之心,子待我先越,然后乃可。”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而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必私鲁矣,王方以存亡继绝之名,弃齐而伐小越,非勇也,勇而不计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霸业盛矣。且王必恶越,臣请见越君,令出兵以从,此则实害越而名从诸侯以伐齐。”
吴王悦,乃遣子贡之越。
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心畏越,曰:‘待我伐越而后可。’则破越必矣。且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矣;有报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乎;事未发而先闻者,危矣。三者举事之患矣。”
勾践顿首曰:“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难乃旦反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今大夫幸告以利害。”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内变,申胥以谏死,大宰嚭用事,此则报吴之时也。王诚能发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则其伐齐必矣,此圣人所谓屈节求其达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若胜,则必以兵临晋,臣还北请见晋君共攻之,其弱吴必矣。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弊焉。”
越王顿首,许诺。
子贡返五日,越使大夫文种,顿首言于吴王曰:“越悉境内之士三千人以事吴。”
吴王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可乎?”
子贡曰:“悉人之率众,又从其君,非义也。”
吴王乃受越王卒,谢留勾践。
遂自发国内之兵以伐齐,败之。
子贡遂北见晋君,令承其弊,吴晋遂遇于黄池②。
越王袭吴之国,吴王归与越战,灭焉。
孔子曰:“夫其乱齐存鲁,吾之始愿,若能强晋以弊吴,使吴亡而越霸者,赐之说之也。美言伤信,慎言哉。”
孔子弟子有宓子贱者,仕于鲁为单父宰,单音善恐鲁君听谗言,使己不得行其政,于是辞行,故请君之近史二人与之俱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书,方书辄掣其肘,书不善,则从而怒之,二史患之,辞请归鲁。
宓子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而归矣。”
二史归报于君曰:“宓子使臣书而掣肘,书恶而又怒臣,邑吏皆笑之,此臣所以去之而来也。”
鲁君以问孔子。
子曰:“宓不齐,君子也,其才任霸王之佐,屈节治单父,将以自试也,意者以此为谏乎?”
公寤,太息而叹曰:“此寡人之不肖,寡人乱宓子之政,而责其善者,非矣,微二史,寡人无以知其过,微夫子,寡人无以自寤。”
遽发所爱之使告宓子曰:“自今已往,单父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于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
宓子敬奉诏,遂得行其政,于是单父治焉。
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齐人攻鲁,道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出,皆获传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于寇。”
三请而宓子不听。
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闻之怒,使人以让宓子曰:“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岂不哀哉?不知犹可,以告者而子不听,非所以为民也。”
宓子蹴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且得单父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
季孙闻之,赧然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三年,孔子使巫马期远观政焉。
巫马期阴免衣,衣弊裘,衣衣上知字下于既反入单父界,见夜渔者得鱼辄舍之。
舍音舍巫马期问焉,曰:‘凡渔者为得,何以得鱼即舍之?’
渔者曰:‘鱼之大者名为魚寿,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魚邑,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
巫马期返,以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使民闇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行而得于。’
孔子曰:‘吾尝与之言曰:‘诚于此者刑乎彼。’宓子行此术于单父也。’
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
子路曰:‘由也,昔者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
姑且也已止也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友乎?’
及为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遂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
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于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
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屈节解-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我听说一个真正的男子在世间,不能因为富贵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不能因为贫穷低微而屈节求生存,这样的人是不配谈论人的道德境界的。’孔子回答:‘君子的行为,是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该屈就屈,该伸就伸。所以屈节是为了等待时机;求生存是为了抓住时机。因此,即使受到屈辱也不破坏自己的节操,志向达到而不违背道义。’
孔子在卫国时,听说齐国的大臣田常打算发动叛乱,但因为害怕鲍叔牙,所以想调动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召集弟子们告诉他们:‘鲁国是我们的祖国,不能不救,不能忍看它受到攻击。现在我想屈节向田常求救鲁国,你们谁愿意去?’于是子路说:‘请让我去。’孔子没有答应。子张请求去,孔子也没有答应。子石请求去,孔子同样没有答应。三个人退下后对子贡说:‘现在先生想屈节来救祖国,我们三个人请求去却没有被允许,现在轮到你了,你为什么不请自己去呢?’子贡请求去,孔子答应了。于是他去了齐国,劝说田常说:‘现在你想在鲁国立功很难,不如把军队调到吴国去,那会容易一些。’田常不高兴。子贡说:‘内部有忧患就攻打强国,外部有忧患就攻打弱国。我听说你三次封赏都没有成功,这说明大臣不听你的命令,你打了胜仗却让君主骄傲,攻破国家却让大臣尊贵,你的功绩没有被认可,你和君主的关系日益疏远,和大臣争斗,这样你的地位就危险了。’田常说:‘好,但是兵已经开到鲁国了,不能改变,怎么办?’子贡说:‘暂缓出兵,我请求去吴国,让他们救鲁国攻打齐国,你趁机带兵迎战。’田常答应了。
子贡于是去南方劝说吴王说:‘王者不灭国,霸者没有强敌。千钧之重,加一点就移位,现在用齐国来独占千辆战车的鲁国,与我们争夺强权,这对大王来说是个大问题。而且,救助鲁国可以彰显名声,安抚泗上的诸侯,讨伐暴虐的齐国来顺服晋国,这是大利,名存鲁国,实困强国,智者不会犹豫。’吴王说:‘好,但是吴国经常被越国困扰,越王现在辛苦养士,有报复吴国的心,你等我先攻打越国,然后再说。’子贡说:‘越国的实力不过鲁国,吴国的实力不过齐国,大王放弃齐国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就会私下帮助鲁国。大王以存亡继绝的名声,放弃齐国去攻打小越国,这不是勇敢,勇敢而不考虑困难,仁者不会陷入困境,智者不会错失时机,义者不会断绝后代。现在救助越国向天下展示仁义,救鲁国攻打齐国,威震晋国,诸侯必然纷纷朝贡,霸业就会兴盛。而且,如果大王真的讨厌越国,我请求去见越王,让他出兵跟随,这样实际上是对越国的伤害,而名义上是跟随诸侯攻打齐国。’吴王很高兴,于是派子贡去越国。
子贡说:‘现在我用救鲁国攻打齐国来劝说吴王,他的心意是想这么做,但心里又害怕越国,说:“等我先攻打越国。”那么攻打越国是必然的。而且没有报复人的意图,却让人怀疑,这是笨拙的;有报复人的意图,却让人知道,这是危险的;事情还没开始就先被听到,这是危险的。这三点是行事的大忌。’越王勾践叩头说:‘我曾经不考虑自己的力量,而引发吴国的灾难,灾难发生反而被困在会稽山上,痛苦入骨,日夜焦虑,只想与吴王并肩而死,这是我最大的愿望,现在大夫幸亏告诉我利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无法忍受,国家疲弱,百姓怨恨君主,大臣内部有变,申胥因进谏而死,大宰伯嚭掌权,这是报复吴国的时候。大王如果能够派兵帮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重宝来取悦他们,用谦卑的语言来尊重他们的礼仪,那么他们攻打齐国是必然的。这就是圣人所说的屈节以求通达。’如果他们战败,那是大王的福气;如果他们战胜,他们一定会带兵攻打晋国,我回来北上去见晋君,一起攻打他们,那么弱小的吴国一定会灭亡。精锐的军队耗尽在齐国,重甲困于晋国,大王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弱了。’越王叩头答应。
子贡回来五天后,越国派大夫文种,叩头对吴王说:‘越国派出国内的三千精兵来侍奉吴国。’吴王告诉子贡:‘越王想亲自跟从我,可以吗?’子贡说:‘全部的人马都跟随,再加上君主,这不合乎道义。’吴王于是接受了越国的士兵,并留住了勾践。于是他自己发动国内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并打败了他们。子贡于是北上去见晋君,让他趁机攻打吴国,吴晋两国在黄池相遇。越王趁机袭击吴国,吴王回国与越国交战,最终被灭。孔子说:‘扰乱齐国,保存鲁国,是我的初衷。如果能够强大晋国来削弱吴国,使吴国灭亡而越国称霸,那是赐给我的。’美言可以伤害诚信,说话要谨慎啊。’
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鲁国做单父宰,担心鲁君听信谗言,让自己不能施展政事,于是请求离开,因此请求鲁君的亲近史官两人与他一起到任。宓子贱告诫他的属吏,让他们记录,每次他们书写时,他就拉他们的胳膊,书写不好就生气,两个史官很烦恼,请求回鲁国。宓子贱说:‘你们的书写很不好,你们努力回去吧。’两个史官回去向君主报告说:‘宓子贱让我们书写时拉我们的胳膊,书写不好就生气,属吏们都嘲笑他,这就是我们离开的原因。’鲁君问孔子。孔子说:‘宓不齐是君子,他的才能可以担任霸王之佐,他屈节治理单父,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或许他是以此来劝谏君主吧?’鲁君醒悟,叹息说:‘这是我的不贤,我扰乱了宓子贱的政事,却责怪他做得不好,这是不对的。如果没有两个史官,我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过错;如果没有夫子,我就无法醒悟。’于是他立刻派遣自己喜爱的人去告诉宓子贱:‘从现在开始,单父不再是我的,你可以自行处理,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你决定去做,五年后我听你汇报要点。’宓子贱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得以施展他的政事,于是单父治理得很好。他亲自勤劳,明察亲族,崇尚忠诚,施以仁爱,加上诚恳,致以忠信,百姓都受到了教化。齐国人攻打鲁国,路经单父,单父的老百姓请求说:‘麦子已经熟了,现在齐国的敌人来了,来不及让每个人自己收割麦子,请允许我们离开,大家都去收割城外的麦子,这样可以增加粮食,而且不会让敌人得到。’他们三次请求,宓子贱都没有答应。不久,齐国的敌人追到了麦田,季孙听说后很生气,派人责备宓子贱说:‘百姓辛勤耕作,却吃不到粮食,这不是很可怜吗?不知道还可以,但是你听到报告却不听,这不是为百姓着想。’
宓子蹴然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可以播种。如果让不耕种的人也能收获,那么就会让民众乐于看到有盗贼,而且单父一地的麦子对鲁国来说既不会增强也不会削弱,如果让民众有了自取之心,那么这种破坏性的影响会持续数代。’季孙听到这话,羞愧地低下头说:‘如果大地可以让我钻进去,我怎么忍心看到宓子呢。’三年后,孔子派巫马期去远处观察单父的政绩。巫马期穿着破旧的衣物,穿着破旧的皮袄,当他回到单父境内,看到晚上捕鱼的人一旦捕到鱼就放掉。巫马期问他:‘所有捕鱼的人都是为了得到鱼,为什么捕到鱼就放掉呢?’捕鱼的人回答:‘大鱼叫做鱼寿,我们的大夫喜欢它,小鱼叫做鱼邑,我们的大夫希望它长大,所以得到这两样东西后,我就放掉了。’巫马期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宓子的德行,竟然让民众都暗中遵守,这就像旁边有严厉的刑罚一样,请问宓子是做了什么才能得到这样的效果。’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在这一点上诚实,那么在别的地方也会受到惩罚。”宓子就是在单父实行了这样的方法。’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打算帮助他沐浴并准备棺材。子路说:‘仲由,以前我听先生说过:“不要和不比自已有才能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先生对原壤已经很有耐心了,现在可以停止了吧。’孔子说:‘对于民众的丧事,我们都应该匍匐前行去帮助他们,何况是老朋友呢?难道不是朋友吗?’等到为原壤的母亲准备棺材时,原壤爬上树说:“我已经很久没有依靠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于是他唱起了歌:‘狸首的班然,握你的手卷然。’子路说:‘先生为了这个事情委屈自己到了这个地步,失去了他的原则,难道还不能停止吗?’孔子说:‘我听说,亲人不会失去他们的亲情,老朋友不会失去他们的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屈节解-注解
丈夫:指成年男子,这里指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居世:生活在世间,指在世间生活。
有益于物:对事物有好处,有所贡献。
屈节:屈节,指降低自己的身份。
求伸:寻求自己的发展和伸张,这里指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行动。
论乎人之域:进入人们的领域,这里指成为人们所尊敬和认可的人。
君子之行己:君子的行为方式。
必达于己: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标。
父母之国:祖先的祖国,这里指自己的国家。
田常: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
鲍晏:春秋时期齐国的将领。
移其兵:调动他的军队。
鲁:鲁,指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父母:指祖先,这里指国家。
二三子:指几个弟子。
使:派遣,这里指派使者。
说:说服,游说。
田常将欲为乱:田常打算发动叛乱。
惮:害怕,畏惧。
屈节于田常以救鲁:向田常屈服以拯救鲁国。
子贡:孔子的弟子,善于辞令。
铢两:极小的重量单位,这里指极小的利益。
吴: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王者:称霸一方的君主。
霸者:称霸一方的强国。
千钧之重:极重的重量,这里指极重要的事情。
私:侵吞,占据。
千乘之鲁:拥有千辆战车的鲁国,指鲁国。
与吾争强:与我争夺强国的地位。
显名:名声显赫。
抚泗上诸侯:安抚泗水流域的诸侯。
诛暴齐:讨伐暴虐的齐国。
服晋:使晋国臣服。
继绝:恢复中断的,这里指恢复国家的地位。
孤:君主自称,这里指越王。
兴吴难:引起吴国的灾难。
难乃旦反受困会稽:困难反而使自己在会稽被困。
痛于骨髓:痛苦深入骨髓。
焦唇干舌:口干舌燥,形容焦急。
接踵而死:紧跟着死去,这里指一起死去。
大宰嚭: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
申胥:春秋时期齐国的忠臣。
微:如果没有。
二史:两个史官。
单父:单父,单父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宰:县的长官。
谗言:诽谤的话。
行其政:执行自己的政策。
放民出:让百姓离开。
传郭之麦:传递到城外的麦子。
道由单父:道路经过单父。
麦已熟矣:麦子已经熟了。
齐寇至:齐国的敌人来了。
不及人人自收其麦:来不及让每个人自己收割麦子。
让:责备,责问。
宓子蹴然:宓子蹴然,指宓子贱,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臣,以仁爱治民著称。
无麦:无麦,指当年没有麦子收获。
树:树,此处指种植。
若使不耕者获:若使不耕者获,意指如果让不耕种的人也能获得收成。
丧之不加弱:丧之不加弱,指失去麦子不会使国家变得更弱。
自取之心:自取之心,指人们自己争取利益的心态。
巫马期:巫马期,孔子的弟子之一,字子旗。
阴免衣:阴免衣,指穿着破旧的衣物。
弊裘:弊裘,指破旧的皮衣。
既反:既反,即回来。
夜渔者:夜渔者,指夜间捕鱼的渔民。
魚寿:魚寿,一种大鱼,宓子贱所爱。
魚邑:魚邑,一种小鱼,宓子贱希望其繁衍生息。
大夫:大夫,古代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诚于此者刑乎彼:诚于此者刑乎彼,意指在这一点上做到诚实,其他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单父之德:单父之德,指宓子贱在单父国的德政。
闇行:闇行,指暗中行事。
严刑:严刑,指严厉的刑罚。
原壤:原壤,孔子的老朋友,字子犁。
沐椁:沐椁,指帮助原壤处理母亲的丧事。
子路: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字仲由。
无友不如己者:无友不如己者,指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过则勿惮改:过则勿惮改,指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匍匐救之:匍匐救之,指趴在地上去救助。
故旧:故旧,指老朋友。
狸首之班然:狸首之班然,古代的一种乐曲。
执女手之卷然:执女手之卷然,古代的一种乐曲。
失其与:失其与,指失去了与朋友交往的立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屈节解-评注
宓子蹴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且得单父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
宓子蹴然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民本思想的深刻理解。‘今兹无麦,明年可树’体现了他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把握,强调即使今年收成不佳,也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若使不耕者获’则是对当时社会不劳而获现象的批判,认为这样会导致民众的道德沦丧,国家力量削弱。宓子的话语,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深远规划。
‘且得单父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体现了宓子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他认为单父一地的得失不应影响到整个鲁国的稳定。‘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则是对民众心态的洞察,认为如果民众有自取之心,那么这种心态的破坏性将长期存在。
季孙闻之,赧然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季孙的反应体现了宓子德行的感召力。‘赧然而愧’表明季孙对宓子的德行感到羞愧,甚至认为‘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这种表达方式突显了宓子在季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三年,孔子使巫马期远观政焉。’
这段话表明孔子对宓子治理单父的认可,并派巫马期去观察宓子的政绩。‘远观政’也体现了孔子对宓子治理理念的信任。
‘巫马期阴免衣,衣弊裘,衣衣上知字下于既反入单父界,见夜渔者得鱼辄舍之。’
巫马期的行为体现了对宓子德行的追随。‘阴免衣’、‘衣弊裘’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巫马期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见夜渔者得鱼辄舍之’则是对宓子‘诚于此者刑乎彼’理念的实践。
‘渔者曰:‘鱼之大者名为魚寿,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魚邑,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
渔者的回答进一步印证了宓子的德行。他舍弃大鱼和鱼邑,体现了宓子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民众利益的考虑。
‘巫马期返,以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使民闇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行而得于。’’
巫马期的汇报表明宓子的德行已经深入人心,民众的行为如同受到严刑的约束。‘敢问宓子何行而得于’则是对宓子治理艺术的探究。
‘孔子曰:‘吾尝与之言曰:‘诚于此者刑乎彼。’宓子行此术于单父也。’’
孔子对宓子治理理念的肯定,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以德服人’的理念。‘诚于此者刑乎彼’则是对宓子治理方法的概括,即以诚信为本,以德服人。
‘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
这段话描述了孔子对旧友原壤的关爱。‘夫子将助之以沐椁’体现了孔子对友情的重视和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子路曰:‘由也,昔者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
子路的话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友情的看法,即‘无友不如己者’。然而,孔子对这一观点的回应,表明了他对友情的理解和实践。
‘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友乎?’’
孔子的话语强调了友情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对于有丧事的人,应该尽力帮助,而对于故旧,更应该如此。这种观点体现了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
‘及为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
原壤的行为和歌声,表达了他对孔子的感激之情。‘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表明原壤长时间没有依靠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则是对孔子关爱的一种回应。
‘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于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
子路的话语中,既有对孔子行为的质疑,也有对孔子友情观念的认同。‘夫子屈节而极于此’表明子路认为孔子过于谦卑,‘失其与矣’则是对孔子友情观念的肯定。
‘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故也。’’
孔子的话语是对子路质疑的回应,也是对友情观念的再次强调。他认为,无论是亲人还是故旧,都应该保持其原有的关系和地位。这种观点体现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