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子路将行,辞于孔子。子曰:‘赠汝以车乎?赠汝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孔子曰:‘不强不达,人不以强力则不能自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今而不信,则无可复,不恭失礼,慎此五者而矣。’
子路曰:‘由请终身奉之。敢问亲交取亲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长为善士而无犯若何?’孔子曰:‘汝所问苞在五者中矣。亲交取亲,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于礼也。’
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康子不悦。当为桓子非康子也孔子又见之。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谓在司寇官少日浅而屈节数矣,谓屈节数见于季孙不可以已乎?’
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言聘我使在官其为治岂复可大于此者也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刑罚,自此之后,国无争者。’孔子谓宰予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违去也蟪蛄蛁蟟也蛁蟟之声去山十里犹在于耳以其鸣而不已言政事须慎听之然后行之者也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与宓子贱偕仕。孔子往過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龙宜为詟前后相因也学焉得习,言不得习学也是学不得明也;俸禄少饘粥,不及亲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阙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
孔子不悦,往过子贱,问如孔篾。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也。’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若人犹言是人者也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孔子侍坐于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曰:‘请食。’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雪拭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之下者,是从上雪下,臣以为妨于教,害于义,故不敢。’公曰:‘善哉。’
子贡曰:‘陈灵公宣淫于朝,灵公与卿共淫夏姬泄治正谏而杀之,是与比干谏而死同,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官则少师,忠报之心在于宗庙而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纣将悔寤其本志,情在于仁者也;泄治之于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于乱朝,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捐矣。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僻邪辟’其泄治之谓乎。’
孔子相鲁,齐人患其将霸,欲败其政,乃选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饰而舞容玑,容玑舞曲及文马四十驷,驷四马也以遗鲁君,陈女乐,列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观之再三,将受焉,告鲁君为周道游观,观之终日,怠于政事。子路言于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若致膰于大夫,膰祭肉也是则未废其常,吾犹可以止也。’桓子既受女乐,君臣淫荒,三日不听国政,郊又不致膰俎,孔子遂行。宿于郭,屯师以送曰:‘夫子非罪也。’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请,可以死败。言妇人口请谒足以使人死败故可出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言士不遇优游以终岁也’’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孔篾问行己之道。子曰:‘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患,唯智者有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译文
子路初次见到孔子时,孔子问他说:‘你有什么爱好和乐趣?’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问题,我只是想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学问,难道还比不上吗。’子路问:‘学习难道没有好处吗?’孔子说:‘一个君主如果没有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失去正道;一个士人如果没有可以教导的朋友,就会失去听从的能力。驾驭狂奔的马不放松缰绳,驾驭狂奔的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拿着弓不将弓弦拉回弓身,弓弦不拉回弓身就不能拿稳。木材受到墨线的作用就会变得笔直,人受到规劝就会变得圣明,接受学习并重视提问,还有什么不顺利的呢?诋毁仁德的人必定会接近刑罚。诽谤仁德的人一定会引起士人的憎恨,必定会招致刑罚。君子不可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弯曲却自然直立,砍下来使用,可以穿透犀牛的皮革。用这个来比喻,还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呢?’孔子说:‘把箭羽装上,把箭头磨快,它的穿透力不是更深了吗。’子路再次拜谢说:‘恭敬地接受教诲。’
子路准备离开,向孔子告辞。孔子问:‘送你一辆车吗?还是送你一句话?’子路说:‘请送我一句话。’孔子说:‘不努力就不能达到目的,人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就不能自我实现,不劳作就没有功绩,不忠诚就没有亲近的人,不诚信就没有朋友,诚信接近于义,言语可以反复,现在如果不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反复了,不恭敬就是失礼,谨慎这五点就可以了。’子路说:‘我愿意终身遵循这些。’他问:‘如何选择亲近的人?如何说话少而能被人接受?如何长期行善而不违背礼仪?’孔子说:‘你所问的问题都包含在这五点之中。选择亲近的人,就是要忠诚;说话少而能被人接受,就是要诚信;长期行善而不违背礼仪。’
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见到季康子,康子不高兴。当孔子见到桓子时,桓子并不是因为康子而生气。孔子又去见了桓子。宰予进言说:‘以前我常听先生说过,如果王公不聘请我,我就不动身。现在先生在司寇的职位上时间越来越短,说在司寇的官职上时间短,屈从于季孙的次数已经很多了,难道屈从于季孙的次数不可以停止吗?’孔子说:‘是的,鲁国长期以来都是以众欺凌,以武力相欺,如果有关部门不治理,就会导致混乱,那些聘请我的人,有谁比这更重要呢?’他说:‘如果聘请我使我能够担任官职,那么治理国家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鲁国人听说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为什么不先远离刑罚,从那时起,国家就没有争斗的人了。’孔子对宰予说:‘离开山十里远,蟋蟀的声音还留在耳边,所以处理政事要谨慎,听了之后再行动。’‘离开’指的是离开山,蟋蟀是蟋蟀的别名,蟋蟀的声音离开山十里还留在耳边,因为它鸣叫不止,所以说处理政事要谨慎,听了之后再行动。
孔子的哥哥的儿子孔篾,和宓子贱一起做官。孔子去拜访孔篾,问他:‘自从你做官以来,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篾回答说:‘没有得到什么,但失去了三样东西:王事就像龙一样,龙应该被驯服,前后相因,学习却得不到实践,说话得不到学习,这是学不到东西的;俸禄少得连粗粮粥都吃不上,比不上亲戚,因此亲戚关系更加疏远;公事多而急迫,不能去吊唁死者或探望病人,这是朋友之道缺失的。失去的这三样东西,就是这些。’孔子不高兴,去拜访宓子贱,问了同样的问题。宓子贱回答说:‘自从做官以来,没有失去什么,但得到了三样东西:开始背诵,现在能够付诸实践,这是学到了东西;俸禄供给,惠及亲戚,因此亲戚关系更加亲近;虽然有公事,但同时也去吊唁死者或探望病人,这是朋友关系更加深厚。’孔子叹息着说:‘君子啊,这个人。这个人就是所说的那个人。如果鲁国没有君子,宓子贱从哪里得到这些呢?’
孔子陪坐在鲁哀公身边,哀公赐给他桃子和黍米。哀公说:‘请吃。’孔子先吃黍米后吃桃子,左右的人都掩着嘴笑。哀公说:‘黍米是用来擦拭桃子的,不是为了吃的。’孔子回答说:‘我知道,但黍米是五谷之首,用于郊外的祭祀和宗庙,而桃子是次等的,不用于祭祀,不登于郊庙。我听说君子用低贱的来衬托高贵的,没听说过用高贵的来衬托低贱的,现在用五谷之首来衬托桃子,我认为这不利于教化,有害于道义,所以不敢这么做。’哀公说:‘好。’
子贡说:‘陈灵公在朝廷上公开淫乱,与大臣们一起淫乱夏姬,泄治正谏却被杀,这与比干谏而死有什么不同,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比干对纣王,亲则是诸父,官则是少师,忠诚的心只在于宗庙而已,所以他一定会以死来争,希望死后,纣王会悔悟他的本意,这是出于仁的。’‘泄治对灵公,位在大夫,没有血缘关系,受到宠爱而不离开,在混乱的朝廷中做官,以微不足道的一己之力,想要纠正一个国家的淫乱,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处,可以说是捐躯了。’《诗经》中说:‘民之多僻,无自立辟。’这说的就是泄治吧。
孔子担任鲁国的相,齐国人担心他将称霸,想要破坏他的政治,于是选出八十名美女,穿着华丽的衣服跳舞,还有四十匹装饰华丽的马,送给鲁国的君主,排列在鲁城南门外的高处,季桓子化装后多次观看,将要接受这些女子,告诉鲁君说是在周游列国,整天都在观看,对政事感到厌倦。子路对孔子说:‘先生可以离开了。’孔子说:‘鲁国现在将要举行郊外的祭祀,如果给大夫们送祭肉,那么这些祭祀的常规还没有废除,我还可以留下来。’桓子接受了女乐后,君臣都沉溺于淫乐,三天不处理国事,郊外的祭祀也没有送祭肉,孔子于是离开了。在城外过夜,军队送行说:‘先生没有罪。’孔子说:‘我可以唱歌吗?’他唱道:‘那个妇人的口,可以使人出走,那个妇人的请求,可以使人死败。言妇人口请谒足以使人死败,所以可以出走,优哉游哉,聊以度日。言士不遇,优游以度日也。’
澹台子羽有君子的外表,但行为却不能与其外表相匹配,宰我有文雅的言辞,但智慧却不能充分支持他的辩才。孔子说:‘俗语说:“相马要看车,相士要看居,这是不可废弃的。”以外表取人,就会失去子羽;以言辞取人,就会失去宰予。’孔子说:‘君子以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来敬畏别人,小人以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来不相信别人。所以君子能够提升他人的才能,小人则压抑他人来取得胜利。’
孔篾问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孔子说:‘知道而不去做,不如不知道;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快乐即将到来,快乐而不骄傲;忧患即将到来,思考而不忧虑。’孔篾问:‘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呢?’孔子说:‘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补充自己不足的地方。不要用自己的不足来怀疑别人,不要用自己的能力来骄傲。整天说话,不要给自己留下忧虑,整天行动,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只有智者才能做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注解
子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好乐:喜好、爱好。
长剑:古代的一种武器,象征着勇猛。
学问:知识、学问。
谏臣:向君主进谏的臣子。
教友:教导、帮助的朋友。
狂马:难以驾驭的马,比喻难以控制的人。
棰策:马鞭。
檠:古代射箭时用来固定弓的器具。
木受绳:木材经过绳索的拉扯可以变得笔直,比喻人受到规劝可以变得正直。
仁: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核心,指仁爱、仁心。
仕:做官。
刑:刑罚。
谤毁:诽谤、诬陷。
士:古代的读书人,有道德修养的人。
御:驾驭。
括:用箭矢。
羽:箭羽。
镞:箭头。
砺:磨砺。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将箭矢装上箭羽,磨砺箭头,比喻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拜:拜两次,表示非常尊敬。
辞:告辞。
车:古代的交通工具。
言:言语、教诲。
强力:强有力的意志。
劳:努力。
忠:忠诚。
亲:亲近。
复:实现。
信:诚信。
不恭:不恭敬。
失礼:失去礼节。
亲交取亲:选择朋友要选择忠诚的人。
言寡可行:说话要少而精,易于实行。
长为善士而无犯:长期做善良的人而不违背礼节。
司寇:古代官职,掌管司法。
季康子:鲁国的大夫,季氏家族的成员。
桓子:季氏家族的成员。
宰予:孔子的弟子,以口才著称。
聘:聘请。
蟪蛄:一种昆虫,叫声如蟋蟀。
违:离开。
孔篾:孔子的侄子。
宓子贱:孔子的弟子。
俸禄:官职所得的薪水。
饘粥:稠粥。
吊死问疾:吊唁死者,探望病人,表示关心。
阙:缺失。
诵:背诵。
行:实行。
郊:郊外。
膰:祭肉。
俎: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皿。
澹台子羽:孔子的弟子,以貌美著称。
里语:俗语、谚语。
相马以舆,相士以居:相马要看车,相人要看其居住环境,比喻评价人要看其本质。
长人之才:发挥人的长处。
抑人而取胜:压制别人来取得胜利。
行己之道:做人的原则。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知道却不去做,不如不知道;亲近却不信任,不如不亲近。
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快乐来临时要快乐而不骄傲;忧患来临时要思考而不忧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评注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此段对话中,孔子对子路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子路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孔子以‘长剑’作为比喻,暗示子路若能以所学之能,再加以学问的修养,其成就将不可限量。此言既是对子路个性的肯定,也是对子路未来发展的期望。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孔子以治国之道类比于个人修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夫’字开头,表明这是一段重要的论述。孔子通过一系列比喻,如‘御狂马’、‘操弓不反檠’等,说明学习对于修身、治国的重要性,以及不学习所带来的后果。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子路对孔子的教诲表示敬重,并愿意接受。这体现了子路虚心好学的品质。
子路将行,辞于孔子。子曰:‘赠汝以车乎?赠汝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孔子曰:‘不强不达,人不以强力则不能自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今而不信,则无可复,不恭失礼,慎此五者而矣。’
孔子在此段中赠予子路五条人生准则,强调‘不强不达’、‘不劳无功’等原则,并教导子路要慎言慎行。
子路曰:‘由请终身奉之。敢问亲交取亲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长为善士而无犯若何?’孔子曰:‘汝所问苞在五者中矣。亲交取亲,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于礼也。’
子路对孔子的教诲表示认同,并进一步请教如何实践。孔子指出子路所问的问题都包含在之前所赠予的五条准则之中。
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康子不悦。当为桓子非康子也孔子又见之。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谓在司寇官少日浅而屈节数矣,谓屈节数见于季孙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
此段描述了孔子在鲁国为官时,面对季康子的不满和宰予的疑问,孔子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鲁国需要治理,而自己正是为此而来。
孔子谓宰予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违去也蟪蛄蛁蟟也蛁蟟之声去山十里犹在于耳以其鸣而不已言政事须慎听之然后行之者也
孔子用‘蟪蛄之声’比喻政事,强调处理政事需要谨慎听取各方意见。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与宓子贱偕仕。孔子往過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龙宜为詟前后相因也学焉得习,言不得习学也是学不得明也;俸禄少饘粥,不及亲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阙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
孔子通过询问孔篾在仕途中的得失,揭示了仕途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孔子不悦,往过子贱,问如孔篾。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也。’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若人犹言是人者也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孔子通过对比孔篾和子贱的仕途经历,强调了君子在仕途中的修养和担当。
孔子侍坐于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曰:‘请食。’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雪拭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之下者,是从上雪下,臣以为妨于教,害于义,故不敢。’公曰:‘善哉。’
孔子在宴席上的行为,体现了他的礼仪修养和对传统的尊重。
子贡曰:‘陈灵公宣淫于朝,灵公与卿共淫夏姬泄治正谏而杀之,是与比干谏而死同,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官则少师,忠报之心在于宗庙而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纣将悔寤其本志,情在于仁者也;泄治之于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于乱朝,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捐矣。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僻邪辟’其泄治之谓乎。’
孔子在此段中,对子贡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指出比干和泄治的忠谏行为虽然相似,但动机和效果却有所不同。
孔子相鲁,齐人患其将霸,欲败其政,乃选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饰而舞容玑,容玑舞曲及文马四十驷,驷四马也以遗鲁君,陈女乐,列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观之再三,将受焉,告鲁君为周道游观,观之终日,怠于政事。子路言于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若致膰于大夫,膰祭肉也是则未废其常,吾犹可以止也。’桓子既受女乐,君臣淫荒,三日不听国政,郊又不致膰俎,孔子遂行。
此段描述了孔子在鲁国为官时,面对齐国的挑衅和鲁国内部的腐败,孔子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选择离开。
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请,可以死败。言妇人口请谒足以使人死败故可出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言士不遇优游以终岁也’’
孔子在离开鲁国时,以一首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孔子通过澹台子羽和宰予的例子,说明了在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仅仅以貌取人,而应该全面考察。
孔篾问行己之道。子曰:‘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患,唯智者有之。’
孔子在此段中,回答了孔篾关于如何修养自己的问题,强调了知行合一、谦虚谨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