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好生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好生-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

孔子不对。

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

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

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

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孔子曰:‘君子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君子有五耻: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釐妇亦独处一室。

夜,暴雨至,釐妇室坏,趋而托焉。

鲁人闭户而不纳。

釐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

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

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好生-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以前舜帝戴的是什么帽子?’孔子没有立即回答。哀公说:‘我向你提问,而你却不回答,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因为您的问题没有先从最重要的方面开始,所以我正在思考如何回答。’哀公问:‘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

孔子说:‘舜帝作为君主,他的政治理念是喜好生命而厌恶杀戮,他任命贤能的人而不任用不才的人。他的德行如同天地一样宁静而虚空,他的教化如同四季一样变化万物。因此,四海之内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连异类也受到了感化,凤凰和麒麟都来朝拜,鸟兽都驯服了。这都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他喜好生命。’哀公说:‘那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呢?’

孔子说:‘君王舍弃了这个重要的原则,却来问帽子的事情,所以我才慢吞吞地回答。’

虞国和芮国因为争夺田地而打官司,连续多年没有解决。两国的人相互商量说:‘西伯侯是仁德之人,我们为什么不去向他求教呢?’

当他们进入西伯侯的领地时,看到耕田的人相互让地,行走的人相互让路。进入城邑,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不用扶持。进入朝廷,士人谦让成为大夫,大夫谦让成为卿。虞国和芮国的君主说:‘哎呀!我们都是小人,不应该进入君子的朝廷。’于是他们相互商量后都退了回去,把原来争夺的田地都当作闲置之地了。

孔子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王的道路,是无法超越的。不需要命令就能服从,不需要教导就能听从,真是达到了极致!’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忧患:没有听说过某事,担心听不到;已经听说了,担心学不会;已经学会了,担心做不到。君子有五种耻辱:有德行却没有言语,君子感到羞耻;有言语却没有行动,君子感到羞耻;得到了却又失去了,君子感到羞耻;土地有余而人民不足,君子感到羞耻;众人平均而自己的功劳却倍增,君子感到羞耻。’

鲁国有一个独自住在房间里的人,他的邻居的寡妇也独自住在另一个房间里。夜晚,暴雨来临,寡妇的房间被毁坏了,她跑到邻居家请求避难。鲁国人关上了门,不让她进来。寡妇从窗户对他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仁慈,不让我进来呢?’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你年纪轻,我也年纪轻,所以我才不敢让你进来。’寡妇说:‘你为什么不学柳下惠呢?他对待年轻女子不逾矩,国人也不认为他行为不轨。’鲁人说:‘柳下惠是可以学的,但我不能。我将用我的不合适,去学习柳下惠的合适。’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好啊!想要学习柳下惠的人,没有比这更相似的。追求至善而不模仿他的行为,这可以称为智慧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好生-注解

舜:传说中的上古圣君,五帝之一,以德治天下著称。

冠:古代男子成年后戴的礼帽,也泛指戴帽。

好生而恶杀:指舜帝治理国家时,崇尚生命,反对杀戮。

任授贤而替不肖:指舜帝任用贤能的人,罢免不称职的人。

德若天地而静虚:形容舜帝的德行如同天地一样广大而深沉,保持宁静和虚空。

化若四时而变物:指舜帝的教化如同四季更替,使万物发生变化。

四海承风:四海之内都接受舜帝的教化。

异类:指不同种类的人或物。

凤翔麟至:凤凰飞翔,麒麟到来,比喻天下太平,祥瑞降临。

鸟兽驯德:鸟兽都受到教化,表现出良好的德行。

好生故也:因为崇尚生命。

舍此道而冠冕是问:舍弃了这些重要的道理,却问起这些细节。

虞、芮:古代两个国家的名字。

西伯:指周文王,周朝的建立者之一。

仁人:有仁德的人。

质:请教。

畔:田地的一边。

男女异路:男女分开行走。

斑白不提挈:老年人在路上不互相搀扶。

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士人谦让,愿意做大夫,大夫谦让,愿意做卿。

小人也: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地位低微。

君子:有道德的人。

文王之道:周文王的治国之道。

不令而从,不教而听:不用命令就能使人服从,不用教化就能使人听从。

至矣哉:达到了极点。

君子三患:君子所担忧的三件事。

君子五耻:君子认为可耻的五件事。

釐妇:邻居家的妇女。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人,以宽厚著称。

妪不逮门之女:柳下惠的邻居家的女儿没有达到婚嫁年龄。

国人不称其乱:国人不认为他家里乱了。

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追求至善的境界,而不沿袭别人的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好生-评注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

这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待问题的态度。鲁哀公询问关于古代帝王舜的礼冠,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反映了孔子对于问题答案的慎重态度,他认为在回答问题之前,应该先考虑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

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这里孔子解释了自己的沉默,他认为鲁哀公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因此他需要时间去思考如何回答。这体现了孔子对于问题本质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回答问题的深思熟虑。

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孔子在这里详细阐述了舜帝的治国理念,强调了他的仁政和德行。舜帝以好生恶杀、任贤不肖为政,其德行如同天地一般静虚,能够化育万物。这一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仁政的推崇,以及他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

这段故事讲述了虞、芮两国因争田而诉讼,最终决定向西伯求教。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仁人的尊重和信任,也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这里描述了西伯治理下的国家景象,人们相互谦让,社会风气良好。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礼治思想,以及他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虞、芮之君因为自己的行为不配进入君子之朝而退去,并将所争之田视为闲田。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自律和自我反省。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孔子对于文王的治国之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道德高尚,无需命令而人民自愿服从,无需教导而人民自然听从,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孔子曰:‘君子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的三种忧虑:未听闻,忧虑无法听闻;已听闻,忧虑无法学习;已学习,忧虑无法实践。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的强调。

孔子曰:‘君子有五耻: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孔子提出了君子的五种耻辱:有德无言,有言无行,得而复失,地有余而民不足,众寡不均而人功不均。这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釐妇亦独处一室。

这段故事讲述了鲁人因为担心男女同居而不接纳邻居的釐妇。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男女关系的严格规定。

夜,暴雨至,釐妇室坏,趋而托焉。

釐妇在暴雨中无处可去,只能向鲁人求助。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

鲁人闭户而不纳。

鲁人因为担心男女关系而不接纳釐妇,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礼教的严格遵守。

釐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

釐妇质问鲁人的不仁,鲁人则以礼教为借口拒绝接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礼教的矛盾态度。

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釐妇以柳下惠为例,指出鲁人的行为与柳下惠的仁爱精神不符。鲁人则表示愿意学习柳下惠的仁爱。

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孔子对于鲁人的行为给予了肯定,认为他愿意学习柳下惠的仁爱精神,这是明智的表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好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0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