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大婚解-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曰:‘敢问人道孰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
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
孔子对曰:‘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
公曰:‘寡人实固,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请少进。’
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则足以兴之。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
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公曰:‘何谓成其亲?’
孔子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孔子遂言曰:‘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不能乐天,则不能成身。’
公曰:‘敢问何能成身?’
孔子对曰:‘夫其行己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物,合天道也。’
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烦子志之于心也。’
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闻如此言也,无如后罪何?’
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大婚解-译文
孔子坐在哀公旁边,哀公说:‘敢问在人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孔子表情严肃地回答道:‘君主能提出这个问题,是百姓的福气。我当然不敢推辞,直接回答:人道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政治的本质是正直。君主做到正直,百姓就会跟着正直。君主的行为,百姓就会效仿。如果君主不正直,百姓又该效仿什么呢!’
哀公说:‘敢问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道:‘夫妻之间要区分男女,父子之间要亲密,君臣之间要诚信。这三者都做到正直,那么其他事物也会跟着正直。’
哀公说:‘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想知道如何做到这三者,可以告诉我吗?’
孔子说:‘古代的政治,以爱护人民为重;治理爱护人民,礼制最重要;治理礼制,尊敬最重要;尊敬达到极致,以大婚为最;大婚达到极致,就是君主亲自迎娶。亲自迎娶,就是表示尊敬。因此,君子兴起尊敬之心来亲近亲人,放弃尊敬就是遗弃亲人。不亲近不尊敬,就不尊重。爱与尊敬,是政治的根本吗?’
哀公说:‘我愿意说句话。但是君主亲自迎娶,不是太过分了吗?’
孔子表情严肃地回答道:‘合并两个家族的好事,来延续先圣的后代,成为天下宗庙社稷的主人,君主怎么还说过分呢?’
哀公说:‘我确实愚昧,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我想问,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请您再详细一些。’
孔子说:‘天地不交合,万物就不会生长。大婚,是万世后代的延续,君主怎么还说过分呢?’孔子接着说:‘在内治理宗庙的礼制,足以配得上天地之神;在外治理直言的礼制,足以确立上下之间的尊敬。对事物的羞耻足以激励它,对国家的羞耻足以振兴它。所以治理国家首先要重视礼制,礼制是政治的根本吗!’
孔子接着说:‘过去三代明君,一定尊敬妻子,这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父母的主要依靠,子女是父母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因此,君子无不尊敬。尊敬,最重要的是尊敬自己。身体是父母的分支,敢不尊敬吗?不尊敬自己,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根本;伤害根本,那么分支就会随之消失。这三者,是百姓的象征。从自己做起,从子女做起,从妻子做起,君主如果能够修养这三者,那么就会对天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过去太王的道路。这样,国家就会顺利。’
哀公说:‘敢问什么是尊敬自己?’
孔子回答道:‘君子如果言辞不当,百姓就会模仿;如果行为不当,百姓就会效仿。言辞不超过应有的限度,行为不超过应有的准则,百姓就会恭敬地服从命令。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说能够尊敬自己,尊敬自己就能成就亲人。’
哀公说:‘什么是成就亲人?’
孔子说:‘君子是人们的榜样。百姓把有道德的人称为君子,这就是成就亲人成为君主,成为他们的子女。’孔子接着说:‘爱护政治却不能爱护人民,就不能成就自己;不能成就自己,就不能安居乡土;不能安居乡土,就不能乐天知命;不能乐天知命,就不能成就自己。’
哀公说:‘敢问如何成就自己?’
孔子说:‘一个人的行为不超过事物的规律,就可以说是成就了自己。不超过事物的规律,就是符合天道。’
哀公说:‘君子为什么尊重天道?’
孔子说:‘尊重它的不断前进。就像日月东西相随而不停止,这是天道;不封闭却能长久,这是天道;无为而万物成就,这是天道;成就之后还能使之光明,这也是天道。’
哀公说:‘我愚昧无知,希望您把我的想法记在心里。’
孔子恭敬地离开座位回答道:‘仁人不超过事物的规律,孝子不超过父母。因此,仁人对待父母就像对待天一样,对待天就像对待父母,这就是孝子成就自己的方式。’
哀公说:‘我已经听到这些话了,但如何避免之后的过错呢?’
孔子说:‘君主能提出这些问题,是我的福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大婚解-注解
人道: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关系,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的核心概念。
政:指国家的治理和行政,是儒家思想中实现人道的重要手段。
正:指正义、正直,是儒家思想中政治和道德的基石。
夫妇别:指夫妻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和责任。
父子亲:指父子之间要有亲密无间的关系。
君臣信:指君主和臣子之间要有诚信。
礼:指社会规范和仪式,是儒家思想中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手段。
敬:指尊敬、敬重,是儒家思想中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
大婚:指古代的婚礼,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礼仪之一。
冕而亲迎:指古代婚礼中,新郎戴冠亲自迎娶新娘。
亲迎者,敬之也:指婚礼中的亲迎仪式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仁人:指有仁爱之心的人。
孝子:指孝顺父母的人。
成身:指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天道:指宇宙自然的法则和规律,是儒家思想中宇宙观和自然观的体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大婚解-评注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曰:‘敢问人道孰为大?’
此句中,哀公以谦逊之态向孔子请教‘人道’之大,孔子对‘人道’的阐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观念。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
孔子首先肯定了哀公的提问是出于对百姓福祉的关怀,然后明确指出‘人道’的核心在于‘政’,即政治。这表明孔子认为政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的根本。
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
孔子进一步阐释了‘政’的含义,即政治的本质在于‘正’,君王的行为应当成为百姓效仿的楷模,君王的正道将引导百姓走向正道。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
孔子提出了为政的三条原则: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诚信。这三者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政治稳定的关键。
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 孔子对曰:‘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冕而亲迎。’
孔子详细阐述了如何实施这三条原则,强调了‘爱’、‘礼’、‘敬’的重要性,并以‘大婚’为例,说明了这些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
孔子对哀公的疑问进行了反驳,强调了‘冕而亲迎’的重要性和意义,认为这是维护家族和国家的根本。
公曰:‘寡人实固,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请少进。’ 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孔子进一步阐述了‘大婚’的深远意义,将其与天地万物的生成相提并论,强调了其在历史传承中的地位。
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则足以兴之。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
孔子强调了礼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道德的基石。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
孔子回顾了三代明王的故事,强调了尊敬妻子和子女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孔子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实践‘敬’的原则,认为君子的言行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以此影响百姓,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孔子将‘君子’定义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认为君子的行为应当成为百姓学习的榜样。
孔子对曰:‘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不能乐天,则不能成身。’
孔子指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关爱人民,如果不能关爱人民,就无法成就自己的人格。
孔子对曰:‘夫其行己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物,合天道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当符合天道,不违背自然规律,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人格。
孔子对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孔子进一步阐释了天道的特性,认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无为而治,成就万物。
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烦子志之于心也。’ 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
孔子以‘仁人’和‘孝子’为例,强调了遵循天道和孝道的重要性。
公曰:‘寡人既闻如此言也,无如后罪何?’ 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孔子对哀公的提问表示赞赏,认为这是自己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