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在厄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在厄-原文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拜礼焉,路出于陈蔡。

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

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率修也言非兕虎而修旷野也’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言人不信,岂以未仁故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穷者,岂以吾未智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言越王之有霸心乃生困于会稽之时也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

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

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

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

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子曰:‘然。’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

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在厄-译文

楚昭王聘请孔子,孔子接受了邀请,在前往楚国的路上经过了陈国和蔡国。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一起商量说:‘孔子是位圣贤,他所批评的都击中了诸侯的痛处,如果他在楚国得到重用,那陈国和蔡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派兵阻拦孔子。

孔子无法前行,断粮七天,外面没有通路,连野菜汤都不够,跟从的人都生病了。但孔子更加激昂,继续讲授诗书,弦歌不辍,于是召唤子路询问,说:‘《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奔跑。说的就是不是犀牛老虎却要在旷野中奔跑。”我们的道路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子路生气,脸色变了,回答说:‘君子不会陷入困境。难道是因为夫子不够仁慈吗?人们不相信他;说不信任人,难道是因为夫子不够仁慈吗?难道是因为夫子不够聪明吗?人们不让他通行;说不让人通行而陷入困境,难道是因为夫子不够聪明吗?而且,我以前听夫子说过,做好事的人上天会以福报,做坏事的人上天会以祸报。现在夫子积累德行,心怀正义,已经很久了,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呢?”

孔子说:‘由,你还不懂。我告诉你,如果你认为仁者一定会被信任,那么伯夷和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如果你认为智者一定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如果你认为忠者一定会得到回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被处死;如果你认为谏者的话一定会被听取,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杀。遭遇是否顺利,是时机的问题,贤能与否,是才能的问题。君子博学深思却不得时,这样的人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个人。而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中,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而不香;君子修养道德,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这是人的行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所以晋文公的霸业之心,是在流亡曹国和卫国时产生的,越王勾践的霸业之心,是在会稽山被困时产生的。说越王勾践的霸业之心是在会稽山被困时产生的,意思就是他在困境中产生了霸业之心。所以居住在下位而无忧虑的人,他的志向不会远大;身处安逸而不知足的人,他的志向不会宽广,怎么知道他最终的结局呢?”

子路出去后,孔子召唤子贡,把子路的话告诉了他。子贡说:‘夫子的学说太伟大了,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容纳夫子,夫子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孔子说:‘赐,好的农夫擅长耕种,但不一定擅长收割;好的工匠擅长技艺,但不一定擅长顺应他人;君子能够修养自己的道德,制定规则,但不一定能够被所有人接受。现在不修养自己的道德,却去追求被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宽广,你的思考不够长远。’

子贡出去后,颜回进来,孔子也像对待子贡一样问他。颜回说:‘夫子的学说太伟大了,天下没有人能容纳,虽然如此,夫子推广并实践自己的学说,世人不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夫子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不被容纳,这才能够显出君子的本色。’

孔子高兴地叹息说:‘是这样的啊,颜家的孩子,我也让你拥有财富,我为你做管家。’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没有。君子修养自己的道德,没有得到的时候,他享受其中的意义;得到了,他又享受其中的治理,因此他有终身的快乐,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则不是这样,没有得到的时候,他担心得不到;得到了,他又担心会失去,因此他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天的快乐。’

曾子穿着破烂的衣服在鲁国耕田,鲁国的国君听说了,就送给他一些土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有人说:‘这不是你要求的,是国君主动给你的,为什么还要推辞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施舍的人常常害怕别人,施舍别人的人常常傲慢别人,即使国君没有傲慢我,我也不能不害怕。’孔子听说了,说:‘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遇困境,跟从的人七天没有吃饭。子贡用自己携带的货物,偷偷地突破了包围,向乡下人借米,得到了一石米。颜回和仲由在屋檐下煮饭,有灰尘掉进了饭里,颜回把它吃了。子贡从井边看到这一幕,不高兴,以为颜回偷吃了。他进去问孔子说:‘仁人和廉洁的人,在穷困的时候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那还能称得上是仁义吗?’子贡说:‘如果颜回是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掉饭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经很久了,即使你这么说,我也不怀疑他,或许一定有原因。你留下,我将问他。’孔子召唤颜回,说:‘昨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帮助我吗?你煮好饭给我吃,我将进餐。’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灰尘掉进了饭里,我想扔掉它又觉得可惜,我就吃了它,不能用来祭祖。’孔子说:‘是的,我也吃了。’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其他弟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不仅仅是因为今天的事情。’其他弟子因此都信服了孔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在厄-注解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此处指楚昭王邀请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拜礼: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和谦卑。

陈蔡:古代地名,指陈国和蔡国。

大夫: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诸侯:古代对各国国君的称呼。

徒兵:没有武器的步兵。

藜羹:古代一种以藜(一种野菜)为主料的汤。

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姓仲,名由。

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赐。

颜回:孔子的弟子之一,姓颜,名回。

伯夷叔齐:古代两位高洁的隐士,相传在商朝末年不愿食周粟而饿死。

王子比干:商朝末年王子,因劝谏纣王而被剖心而死。

关龙逢:商朝末年大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杀。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杀。

晋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后成为霸主。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后成为霸主。

会稽:古代地名,指会稽山附近地区。

纲而纪之:比喻制定法纪来约束。

赍货:携带财物。

籴:古代用语,指买粮食。

壤屋:用土坯建造的房屋。

埃墨:灰尘和墨汁。

先人:对已故祖先的称呼。

启佑:启示和保佑。

全其节:保全其节操。

服之:信服、佩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在厄-评注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拜礼焉,路出于陈蔡。

这一段描述了孔子被楚昭王聘请,并前往陈蔡的道路。‘孔子?拜礼焉’中的‘?’字,表现了孔子对君王的尊敬和谦逊,‘拜礼’则是对君王礼节的体现,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路出于陈蔡’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陈蔡大夫担心孔子在楚国会指出他们的弊病,从而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因此联合起来阻止孔子前行。这段话反映了当时诸侯之间互相猜忌、斗争的背景,也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仁政理念与当时政治现实的冲突。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

这一段描绘了孔子一行人在困境中的生活状态。‘绝粮七日’和‘藜羹不充’表现了他们的生活艰辛,‘从者皆病’则反映了他们面临的生存危机。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率修也言非兕虎而修旷野也’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孔子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定,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启发子路,表达了自己对道德和理想的坚持。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道德的执着追求和对困境的理性思考。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言人不信,岂以未仁故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穷者,岂以吾未智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路对孔子的困境表示不满,认为孔子没有做到仁和智。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弟子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心态,也体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和引导。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言越王之有霸心乃生困于会稽之时也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孔子以历史人物为例,说明人生遭遇与个人才能的关系,强调君子应坚守道德,不为困境所动摇。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认为孔子的学说过于宏大,难以被世人接受,建议孔子降低标准。孔子则认为君子应坚守道德,不为世俗所动摇。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弟子的教诲。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颜回与子贡的观点形成对比,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不被世人接受,但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君子的品质。这段话体现了颜回对孔子道德品质的认同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孔子对颜回的理解表示赞赏,并表示愿意为颜回效力。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颜回的信任和对人才的重视。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认为君子在修行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而小人则因得失而忧虑。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这一段讲述了曾子坚守道德,不因物质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弊衣而耕’体现了曾子的清贫和坚韧,‘固辞不受’则表现了他对道德的执着。

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这段对话反映了曾子对道德的坚守,他认为接受他人的施舍会让人产生畏惧,而给予他人则可能让人产生傲慢。孔子对曾子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他能够坚守道德。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

这一段再次描绘了孔子在困境中的生活状态,‘厄于陈蔡’和‘七日不食’表现了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子贡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惜冒险出去求援。颜回在做饭时,饭中掉入了埃墨,但他仍然将饭吃掉。子贡看到这一幕,误以为颜回偷吃了饭。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子贡向孔子询问颜回是否改变了节操,孔子认为改变节操就不再称得上是仁人廉士。子贡将颜回吃掉掉入埃墨的饭告诉孔子。

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对颜回的信任得到了证实,他吃掉了颜回吃过的饭,表示对颜回的信任。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信任和对道德的坚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在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0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