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原文
哀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
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
公曰:‘政其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重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重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
孔子曰:‘斋洁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利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饩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定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公曰:‘子之教寡人备矣,敢问行之所始。’
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
公曰:‘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行而获罪咎。’
宰我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
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魄。气者,神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于下,化为野土,其气扬于上,此神之著也。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春、秋祭祀,以别亲踈,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所以报气也;荐黍稷,修肺、肝,加以郁鬯,所以报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不敢不自尽也,此之谓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则必哀,称讳则如见亲,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见亲之所爱。祭欲见亲之颜色者,其唯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则文王之谓与。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为能得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都记载在史书典籍中。如果这些贤明的君主还活着,他们的治国之道就能得到实施;如果他们去世了,他们的治国之道就会停止。天道迅速地促进生命的成长,人道迅速地促进政治的实施,地道迅速地促进树木的生长。政治就像蒲卢(一种植物,比喻事物需要时间才能成熟),需要等待它的成长。因此,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选拔人才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要依靠仁爱。仁爱就是人性和道德,亲近亲人是最重要的;义就是适宜,尊敬贤人是最重要的。亲近亲人的教育,尊敬贤人的等级,这些都是礼的起源。礼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品德,就不能不侍奉父母;想要侍奉父母,就不能不了解人;想要了解人,就不能不知道天理。天下普遍遵循的道德有五条,实现这些道德的方法有三条。分别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者是天下普遍遵循的道德。智慧、仁爱、勇敢,这三者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品德。实现这些品德的方法是统一的。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遇到困难才知道,但最终都知道了。有的人安心地去做,有的人为了利益去做,有的人勉强去做,但最终都成功了。”
哀公说:“你的话太美了,太好了!我确实很笨拙,不足以实现这些。”
孔子说:“好学接近智慧,努力实践接近仁爱,知道羞耻接近勇敢。知道了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知道了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了如何治理人民,就能治理好天下和国家。”
哀公问:“政治就到此为止了吗?”
孔子说:“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个原则,分别是:修养品德,尊敬贤人,亲近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重视百姓,吸引百工,安抚远方的人,怀柔诸侯。修养品德就能树立道德,尊敬贤人就不会迷茫,亲近亲人就能使父辈兄弟不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困惑,体恤群臣就能使士人重视回报,重视百姓就能使百姓努力,吸引百工就能使财用充足,安抚远方的人就能使四方归附,怀柔诸侯就能使天下敬畏。”
哀公问:“我们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斋戒沐浴,穿戴整洁,不遵守礼节的事情不做,这是修养品德的方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视利益而重视品德,这是尊敬贤人的方法;封赏有才能的人,重视他们的俸禄,与他们共同喜好和厌恶,这是坚定亲近亲人的方法;官职众多,任用得当,这是敬重大臣的方法;忠诚守信,重视俸禄,这是鼓励士人的方法;适时使用,减轻赋税,这是爱护百姓的方法;每日检查,每月考核,供给充足,这是吸引百工的方法;送走迎来,嘉奖善行,同情无能者,这是安抚远方人的方法;承继绝嗣,振兴废弃的国家,治理混乱,扶持危难,按时进行朝聘,厚待来客而薄待归客,这是怀柔诸侯的方法。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个原则,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是统一的。凡事提前准备就能成功,不提前准备就会失败,说话提前准备就不会出错,做事提前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行动提前准备就不会急躁,道路提前准备就不会走投无路。处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就无法治理好百姓;得到上级的认可是有方法的,不信任朋友就无法得到上级的认可;信任朋友是有方法的,不顺应亲人就无法信任朋友;顺应亲人是有方法的,如果自己不真诚就无法顺应亲人;真诚是有方法的,如果不努力就能做到,不思考就能得到,从容不迫地做到,这是圣人确定体悟的方法。真诚的人,不需要努力就能做到,不思考就能得到,从容不迫地做到,这是圣人确定体悟的方法。真诚的人,选择善行并坚持它。”
哀公说:“你的教导非常全面,敢问行动的起点是什么?”
孔子说:“建立爱从亲近父母开始,教育人民和睦相处;建立尊敬从尊敬长辈开始,教育人民顺从;教育他们慈爱和睦,人民就会重视亲情;教育他们尊敬,人民就会愿意服从命令。人民既孝顺父母,又顺从命令,将他们放在天下,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哀公说:“我已经听到了这些话,担心不能坚定地实施而受到责备。”
宰予向孔子问道:“我听说过鬼神的名字,但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敢问一下。”
孔子说:“人活着有气有魂。气是神的表现。众生必死,死后必定归于土地,这就是鬼;魂气上升归于天,这就是神。把鬼和神结合起来祭祀,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肉体在地下腐烂,化为尘土,其气上升,这就是神的表现。圣人根据万物的精华,制定祭祀的最高标准,明确鬼神的命令,作为人民的准则,但仍然认为这还不够。因此,建造宫殿,设立宗庙,春秋祭祀,以区分亲疏,教育人民回归传统,不敢忘记自己的起源。人民因此服从,听从得很快。教育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建立后,用两个礼来回报:建立朝会,烧香燃烛,这是回报气的;献上黍稷,整治肺肝,加上香酒,这是回报魂的。这是教育人民修养根本,回归起源,崇尚爱,上下用情,这是礼的最高境界。君子回归传统,不忘自己的起源。因此,他们表达敬意,抒发情感,竭尽全力,不敢不尽心尽力,这就是大教。从前,周文王的祭祀,对待死者就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思念死者而不愿意活着,忌日一定会悲伤,提到死者的名字就像见到亲人一样,这是忠诚的祭祀,思念得深沉,就像见到亲人所爱的人。祭祀想要见到亲人的脸色,大概只有周文王能做到。《诗经》中说:‘清晨醒来不睡觉,怀念那两个人。’这就是说的周文王。祭祀的第二天,清晨醒来不睡觉,怀念那两个人,虔诚地表达敬意,然后又继续思念。祭祀的那天,欢乐和悲伤各占一半,宴请时必定欢乐,到达时必定悲伤,这是孝子的情感。周文王能够做到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注解
文武之政: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的政治制度,文武之政被认为是古代政治的典范。
方策:古代用来记录文字的竹简和木简,此处指古代的政治文献。
天道:指自然规律,天道敏生即自然规律能够迅速地促进生命的发展。
人道:指人类社会的生活规律,人道敏政即人类社会应该迅速地适应并实施政治。
地道:指大地的规律,地道敏树即大地能够迅速地滋养树木。
蒲卢:一种植物,比喻政治如同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才能成活。
修身:指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德等方面的提升。
事亲:指尊敬和照顾父母。
知人:指了解和识别人才。
知天:指了解和顺应天命。
达道:指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达德:指普遍适用的道德品质。
智、仁、勇:孔子认为的三个基本道德品质,智即智慧,仁即仁爱,勇即勇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境界,即通过个人修养来治理家庭、国家乃至天下。
九经:指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斋洁盛服:指进行祭祀或重要活动前,要清洁身心,穿着正式的服装。
去谗远色:指远离邪恶和色欲。
爵其能,重其禄:指根据能力给予爵位和优厚的待遇。
官盛任使:指设立众多的官职并合理使用。
日省月考:指每天自我反省,每月进行考核。
饩廪称事:指根据事情的需要提供食物和住宿。
送往迎来:指热情地接待来客和送别离去的客人。
嘉善而矜不能:指奖励善良的人,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柔远人:指安抚远方的人。
怀诸侯:指使诸侯归附。
诚:指真诚、诚实。
鬼神:指超自然的存在,包括鬼和神。
魂气:指人的精神或灵魂。
宗、祧:指祖先的宗庙。
朝事:指朝拜仪式。
燔燎膻、芗:指焚烧香料和香草的仪式。
荐黍稷,修肺、肝,加以郁鬯:指献上黍稷等食物,并用香酒进行祭祀。
大教:指最重要的教育。
忌日:指亲人去世的日子。
称讳:指避免提及或称呼已故亲人的名字。
孝子之情:指孝子对亲人的感情。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出自《诗经》,意为清晨醒来,心中怀念两个人,此处指文王对亲人的思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评注
哀公问政于孔子。
此句开篇,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回答将对古文中的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进行深入阐述。
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孔子强调政治的关键在于人,即政治的推行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若人亡政息,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的重要性。
‘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孔子提出‘三道’思想,天道关注生命的生长,人道关注政治的推行,地道关注树木的生长,以此比喻政治与自然规律的和谐。
‘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
孔子以蒲卢(一种植物)比喻政治,强调政治需要等待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才能成就。
‘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
孔子提出‘得人’为政治之要,强调选拔人才要以身作则,修养道德以仁为本。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孔子进一步阐述仁义之道,仁以亲亲为大,义以尊贤为大,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亲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
孔子认为亲亲和尊贤是礼的根源,礼是政治的根本。
‘礼者、政之本也。’
孔子再次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政治的根本。
‘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孔子提出君子修身、事亲、知人、知天的道德要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
孔子提出天下通行的五种道德关系,以及实现这些关系的三个要素。
‘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进一步阐述这五种道德关系的具体内容,以及实现这些关系的道德要素。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孔子强调无论是天生具有这些道德,还是通过学习获得,最终都能达到相同的道德境界。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
哀公对孔子的回答表示赞赏,但也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鼓励哀公好学、力行、知耻,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
孔子强调修身、治人、治国的关系,认为通过修身可以治人,通过治人可以治国。
‘公曰:‘政其尽此而已乎?’’
哀公询问政治是否仅限于这些方面。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重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孔子提出治国的九经,涵盖了政治、道德、社会等多个方面。
‘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重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孔子进一步阐述九经的作用,认为通过这些经纬可以建立和谐的政治秩序。
‘公曰:‘为之奈何?’’
哀公询问如何实施这些经纬。
‘孔子曰:‘斋洁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利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饩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孔子详细阐述了如何实施九经,包括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重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等方面。
‘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
孔子强调实施九经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及预见性和计划性的重要性。
‘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
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孔子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诚实是天道和人道的体现。
‘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定体也。’
孔子进一步阐述‘诚’的内涵,认为诚实是圣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孔子强调‘诚’的实践,认为诚实是通过选择善行并坚持实践来实现的。
‘公曰:‘子之教寡人备矣,敢问行之所始。’’
哀公对孔子的教导表示满意,并询问行动的起点。
‘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
孔子提出从爱亲、敬长开始,教化民众和睦相处。
‘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
孔子认为民众孝顺父母、顺从命令,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公曰:‘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行而获罪咎。’’
哀公担心自己无法将孔子的教诲付诸实践。
‘宰我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
宰人向孔子请教关于鬼神的问题。
‘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魄。气者,神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
孔子解释了鬼神的本质,认为鬼是死者的灵魂,神是生命的精华。
‘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
孔子认为祭祀鬼神是教育的最高形式。
‘骨肉弊于下,化为野土,其气扬于上,此神之著也。’
孔子进一步阐述鬼神的存在形式。
‘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
孔子认为圣人通过制定祭祀制度,将鬼神作为民众的楷模,但仍认为这还不够。
‘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春、秋祭祀,以别亲踈,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
孔子提出通过建筑、宗庙、祭祀等活动,教育民众回归传统,不忘根本。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焉。’
孔子认为通过这些活动,民众会迅速接受并遵循。
‘教以二端,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所以报气也;荐黍稷,修肺、肝,加以郁鬯,所以报魄也。’
孔子阐述了祭祀的具体仪式和意义。
‘此教民修本反始崇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孔子认为这些仪式是教育民众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最高形式。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不敢不自尽也,此之谓大教。’
孔子强调君子要回归传统,不忘根本,以此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则必哀,称讳则如见亲,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见亲之所爱。’
孔子以文王的祭祀为例,说明祭祀的真诚和深刻。
‘祭欲见亲之颜色者,其唯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则文王之谓与。’
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文王祭祀的真诚。
‘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
孔子描述文王祭祀的情景,表达了对文王的敬仰。
‘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
孔子以孝子的情感为例,说明祭祀的乐与哀。
‘文王为能得之矣。’
孔子认为文王能够理解并实践祭祀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