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冠颂-原文
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于孔子。
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冠于阼者,以着代也。醮于客位,加其有成。三加弥尊,导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以将之,以金石之乐节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
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长亦冠也。’
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
懿子曰:‘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
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也已,人君无所殊也。’
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礼也。’
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有自来矣,今无讥焉。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亦有君也。周公命祝雍作颂曰:‘祝王达而未幼。’祝雍辞曰:‘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时,惠于财,亲贤而任能。’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钦若昊命,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此周公之制也。’
懿子曰:‘诸侯之冠,其所以为宾主,何也?’
孔子曰:‘公冠则以卿为宾,无介公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则如士,飨之以三献之礼,既醴,降自阼阶。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所以异,皆降自西阶,玄端与皮弁,异朝服素毕,公冠四,加玄冕祭,其酬币于宾,则束帛乘马,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皆天子自为三,其礼与士无变,飨食宾也,皆同。’
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
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斋则缁之,其纟委也吾未之闻,今则冠而币之,可也。’
懿子曰:‘三王之冠,其异何也?’
孔子曰:‘周弁,殷哻,夏收,一也。三王共皮弁,素纟委委貌,周道也;章甫⑦,殷道也;毋追⑧,夏后氏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冠颂-译文
邾隐公刚刚即位,准备举行加冠礼,派大夫通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礼仪。
孔子说:‘加冠的礼仪和世子的加冠一样,在东阶举行,是为了表示接替先祖的位置。在客位行醮礼,是为了表示他已经有所成就。三次加冠,越加越尊贵,是为了引导他树立志向。加冠后给他取字,是为了尊重他的名字。即使是天子的长子,也还是个士,礼仪并没有改变。天下没有生来就高贵的人,所以行加冠礼必须在祖庙,用裸享之礼来引导,用金石之乐来节制,这是为了表示谦卑而尊敬先祖,表示不敢擅自行事。’
懿子说:‘天子没有加冠就即位了,长子的加冠也是一样的。’
孔子说:‘古代的王子虽然年幼,但即位后就是人君,人君处理成人之事,还需要加冠吗?’
懿子说:‘那么诸侯的加冠礼,和天子的是不一样的吗?’
孔子说:‘君王去世后,世子主持丧事,这也算是一种加冠。人君在这方面没有区别。’
懿子说:‘现在邾君的加冠,不符合礼仪。’
孔子说:‘诸侯的加冠礼,是从夏朝末年就开始有的,有悠久的历史,现在没有人批评。天子的加冠,武王去世后,成王十三岁即位,周公担任冢宰,代理政务治理天下。第二年夏六月,葬礼结束后,给成王加冠并在祖庙朝见诸侯,他也已经是君王了。周公命令祝雍作颂歌说:“祝王达而未幼。”祝雍推辞说:“让王亲近民众,远离年岁,珍惜时光,慷慨施财,亲近贤能。”颂歌说:“吉日良辰,王开始加冠,去除幼年的志向,穿上龙袍,履行君王的职责,敬畏天命,使天下安定,遵循祖训,永无止境。”这是周公制定的礼仪。’
懿子说:‘诸侯的加冠礼,为什么有宾主之分呢?’
孔子说:‘公加冠时,以卿为宾,没有介公自己为主,迎接宾客,从东阶上台阶,站在席北,饮酒时就像士一样,用三献之礼宴请,饮酒后从东阶下台阶。诸侯不是公而自己为主人的,他们的区别在于都从西阶下台阶,穿着玄端和皮弁,不同于朝服的素色,公加冠四次,加上玄冕祭拜,向宾客赠送礼物时,是束帛和马匹,王太子和庶子的加冠与此类似,都是天子亲自进行的,礼仪和士没有区别,宴请宾客也是一样的。’
懿子说:‘加冠时必须戴上黑色的布冠,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这是表示不忘古制,太古时冠布斋时才用黑色,至于黑色冠缨的具体情况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加冠后赠送礼物是可以的。’
懿子说:‘三王的加冠,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孔子说:‘周朝用皮弁,商朝用哻,夏朝用收,都是一样的。三王都使用皮弁,白色的冠缨,这是周朝的礼仪;章甫是商朝的礼仪;毋追是夏后氏的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冠颂-注解
邾隐公:邾隐公,春秋时期邾国的君主。
即位:即位,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正式登基或就职。
冠:冠,古代男子成年礼的一部分,指戴上冠帽,表示成年。
大夫:大夫,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孟懿子:孟懿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问礼于孔子:问礼于孔子,向孔子请教礼仪。
世子:世子,古代诸侯王的嫡长子。
阼:阼,古代堂屋东阶,举行冠礼的地方。
醮:醮,古代成年礼中的一种仪式,指用酒祭拜。
客位:客位,古代宴席上为客人设的座位。
三加弥尊:三加弥尊,指冠礼中三次加冠,表示尊贵。
导喻:导喻,引导启发。
字:字,古代对成年的男子给予的一个正式的名字。
天子: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元子:元子,指天子的长子。
士:士,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阶层,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
祖庙:祖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
裸享之礼:裸享之礼,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指赤身裸体献祭。
金石之乐:金石之乐,古代用金石制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
擅:擅,专擅,独断。
薨:薨,古代对诸侯死亡的尊称。
主丧:主丧,主持丧事。
讥:讥,指责,批评。
夏之末造:夏之末造,夏朝末期的制作。
嗣立:嗣立,继位。
冢宰:冢宰,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摄政:摄政,代理政务。
祖:祖,祖先。
祝雍:祝雍,古代的祝官,负责祭祀和祝词。
颂:颂,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歌颂。
王始加元服:王始加元服,国王开始戴上正式的冠服。
去王幼志:去王幼志,去除国王的幼稚之心。
服衮职:服衮职,担任皇帝的职责。
钦若昊命:钦若昊命,敬重天命。
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
率尔祖考:率尔祖考,遵循祖先的教导。
永永无极:永永无极,永远无尽。
宾主:宾主,客人与主人。
介公:介公,古代的一种官职。
玄端:玄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皮弁:皮弁,古代的一种冠帽。
朝服:朝服,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服装。
素毕:素毕,古代的一种丧服。
玄冕:玄冕,古代的一种冠帽,用于祭祀。
束帛乘马:束帛乘马,古代的一种礼物,束帛指丝织品,乘马指马。
王太子庶子:王太子庶子,天子的儿子。
缁布之冠:缁布之冠,用黑色布料制成的冠帽。
太古:太古,远古时代。
纟委委貌:纟委委貌,古代的一种冠饰。
周弁:周弁,周朝的冠帽。
殷哻:殷哻,殷朝的冠帽。
夏收:夏收,夏朝的冠帽。
章甫:章甫,古代的一种冠帽。
毋追:毋追,夏后氏的一种冠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冠颂-评注
邾隐公即位后,即将举行冠礼,派遣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请教礼仪。孔子首先指出,冠礼的仪式应与世子之冠相同,由阼阶举行,以示代际交替。在客位举行醮礼,表示成年有成。三加礼节表示尊贵,引导其志向。冠礼后赐予字,以示尊重其名。即使天子的长子,在冠礼时也如同士人,其礼仪不变。天下没有天生贵者,因此行冠礼必须在祖庙,以裸享之礼进行,用金石之乐来节制,以示谦卑而尊崇先祖,不敢擅自行事。
懿子询问天子未冠即位的情况,孔子回答说,古代王世子虽幼,但即位后即为君主,君主治理成人之事,因此无需冠礼。懿子再问诸侯之冠是否与天子不同,孔子回答,君王去世后,世子主持丧事,这也算是一种冠礼,君主与世子没有区别。
懿子认为邾君的冠礼不合礼制,孔子则解释说,诸侯的冠礼始于夏朝末年,已有悠久历史,现在并无非议。天子冠礼的例子是武王崩后,成王十三岁即位,周公居冢宰,摄政治天下,次年夏六月,成王葬礼结束后,举行冠礼并朝见诸侯,这也算是一种君主的身份。
孔子进一步解释了周公制定的成王冠礼的具体内容,包括祝辞和颂歌,以及周公的治国理念。
懿子询问诸侯冠礼中的宾主关系,孔子解释说,公冠时以卿为宾,无介公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礼如同士,用三献之礼飨宾,既醴后降自阼阶。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礼有所不同,皆降自西阶,服饰和礼节也有区别。
懿子问及为何在冠礼时必须加缁布之冠,孔子回答说,这是表示不忘古制,古代冠布斋时缁之,如今冠礼后赐予币,也是可以的。
最后,懿子询问三王之冠的不同之处,孔子回答,周代用弁,殷代用哻,夏代用收,三者都是皮弁,但样式不同,周代为素纟委委貌,殷代为章甫,夏后氏为毋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