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入官-原文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
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
子张曰:‘为之如何?’
孔子曰:‘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失言勿椅,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且夫忿数者,官狱所由生也;拒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进是利而除是害,无求其报焉,而民之情可得也。’
‘夫临之无抗民之恶,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若此,则身安誉至而民得也。’
‘君子以临官,所见则迩,故明不可蔽也;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立;凡法象在内,故法不远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积而本不寡,短长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乱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刑乎色,发乎声。若此,而身安誉至,民咸自治矣。’
‘是故临官不治则乱,乱生则争之者至,争之至,又于乱。明君必宽佑以容其民,慈爱优柔之,而民自得矣。’
‘行者、政之始也;说者、情之导也。善政行易,则民不怨;言调说和,则民不变;法在身,则民象之;明在己,则民显之。若乃供己而不节,则财利之生者微矣;贪以不得,则善政必简矣;苟以乱之,则善言必不听也;详以纳之,则规谏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故君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也;迩臣便僻者,群仆之伦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表不端,则百姓乱;迩臣便僻,则群臣污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伦。’
‘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则身安誉至,终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而不从。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紘紞充耳,所以揜聪也。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故德者、政之始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虽服必强,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
‘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入官-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孔子说:‘使自身安定和得到美誉是困难的。’子张问:‘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回答:‘自己有了善行不要独占,教导别人不要懈怠,自己的过错不要张扬,说错话不要辩解,做了不好的事情不要继续,做事不要拖延。君子做官,如果能够做到这六点,那么自身就会安定,美誉会到来,政事也会顺利。’
孔子接着说:‘而且,愤怒、急躁是官场诉讼的根源;拒绝别人的劝谏是思考问题的障碍;轻慢、粗心大意是礼仪的缺失;懒惰、懈怠是错失时机的表现;奢侈浪费是财富不足的原因;专断独行是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君子做官,如果能够去除这六点,那么自身就会安定,美誉会到来,政事也会顺利。’
孔子进一步阐述:‘君子如果担任高官,要在广阔的官场中公正地治理,精心策划而果断行动,结合忠诚和诚信,考察大义,存留美善,去除有害,不求回报,这样就能了解民众的情感。面对民众时,不要与他们对抗,不要侵犯他们的言论,不要轻视他们的言辞,不要打扰他们的生活,不要宽恕他们的刑法。这样,自身就会安定,美誉会到来,民众也会得到满足。’
孔子还说:‘君子做官,所见之处近,所以能够明察秋毫而不被蒙蔽;所求之处近,所以不用劳力就能得到;治理的方法简约,所以不用众人也能得到赞誉;所有的法度都在内心,所以法度不会远离,源泉不会枯竭。因此,天下积累而不匮乏,长短都有其量,人心治理而不混乱,德行贯穿于心,藏在志向,表现在脸色,发之于声音。这样,自身就会安定,美誉会到来,民众都能自治。’
孔子继续说:‘因此,做官不治理就会导致混乱,混乱产生就会有人争斗,争斗到了极点又会产生更多的混乱。英明的君主必须宽厚地对待民众,慈爱而温和,民众自然会得到满足。行动是政治的开始,言论是情感的引导。好的政治容易实施,民众就不会抱怨;言语和谐,民众就不会改变;法度在身,民众就会效仿;明智在己,民众就会显扬。如果只顾自己而不节制,那么财富就会减少;贪婪而不满足,好的政治就会简化;如果随意扰乱,好的言论就不会被听取;详细听取意见,规劝就会不断。言论好的,每天都在听到;行动好的,都能做到。所以,君主是民众的楷模;执政者是民众的表率;亲近的臣子是群臣的榜样。所以,楷模不正,民众就会失去方向;表率不端正,百姓就会混乱;亲近的臣子行为不端,群臣就会堕落。因此,君主不能不尊重这三伦。’
孔子强调:‘君子修身反道,倾听民众的言论并采纳它们,那么自身就会安定,美誉会到来,始终如一。所以,女子必须自己选择丝绸和麻布,优秀的工匠必须自己选择完好的材料,贤明的君主必须自己选择左右亲信。在选拔人才上要勤奋,在处理事务上要轻松,君子想要得到赞誉,就必须谨慎选择身边的人。做君主的人,就像攀爬树木,追求高处而害怕下面。六匹马如果偏离了道路,一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万民如果背离正道,一定是在君主失政的时候。君主尊贵而危险,民众卑微而神秘。爱他们就会存在,恨他们就会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要点。因此,君主在官场,尊贵而不傲慢,富有而能供给,有根本而能考虑末节,修事而能建立事业,久居而不停滞,情感近而远达,观察一个事物而贯穿多个方面,治理一个事物而万物不能混乱,这是以自身为本的。’
孔子还说:‘君子治理民众,不能不了解民众的本性并了解他们的情感。既了解了他们的本性,又熟悉了他们的情感,然后民众才会服从命令。所以,世界统一,民众就会亲近;政治公平,民众就没有怨言。因此,君子治理民众,不要居高临下,不要引导他们走向远方,不要责备他们不做的事情,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以明君的功绩,不因民众的情感而改变,民众就会敬畏而不反抗;坚定地执行多年的事业,不因民众的力量而改变,民众就会引导而不追随。如果责备他们不做的事情,强迫他们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民众就会痛苦;痛苦就会变得偏激。古代圣主戴冠前有遮蔽物,是为了遮蔽视线;系带和充耳,是为了遮蔽听觉。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太精明就没有朋友。纠正错误,让他们自己得到;宽恕他们,让他们自己寻求;衡量他们,让他们自己寻找。民众有小过错,一定要寻求他们的善行,以赦免他们的过错;民众有大罪,一定要了解原因,用仁爱来辅助教化。如果有人犯了死罪,能够让他们活下来,那就是好的。因此,上下亲近而不分离,道德教化流畅而不积压。所以,德是政治的开始。’
孔子最后说:‘政治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育;不服从教育,民众就不会学习;不学习,就无法使他们服从。君子想要让人们相信自己的言论,最好的办法是先使内心空虚;想要政治迅速实施,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想要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道德来引导。所以,即使服从,也要坚定,如果不是忠诚和诚信,就没有办法赢得民众的亲近;内外不一致,就没有办法赢得庶民的信任。这是治理民众的最高原则,是做官的根本原则。’子张听完后,退下去记下了这些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入官-注解
子张:子张,名张,字子张,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善于言辞著称。
入官:入官,指进入官场,担任官职。
安身取誉:安身,使自身安定;取誉,获得声誉。
己有善勿专:自己有善行不要独占。
教不能勿怠:教育他人时,不能懈怠。
已过勿发:自己的过错不要张扬。
失言勿椅:说错话不要固执。
不善勿遂:不做不善良的事情。
行事勿留:行事不要拖延。
忿数:忿数,即忿恨,指官场中产生的怨恨。
官狱:官狱,指官场中的诉讼案件。
虑之所以塞:思虑之所以堵塞。
慢易:慢易,指态度傲慢、轻率。
礼之所以失:礼节之所以丧失。
怠惰:怠惰,指懒惰、不勤快。
时之所以后:时机之所以错失。
奢侈:奢侈,指过度追求享受。
财之所以不足:财富之所以不足。
专独:专独,指专断独行。
事之所以不成: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
南面临官:担任官职。
大域之中:广阔的领土。
公治之:公正治理。
精智而略行:深思熟虑而行动。
合是忠信:保持忠诚和诚信。
考是大伦:考察大义。
存是美恶:保留美好的和丑恶的。
进是利而除是害:推进有利的事情,去除有害的事情。
无求其报焉:不求回报。
民之情可得也:民众的情感可以得到满足。
抗民之恶:对抗民众的恶行。
犯民之言:违背民众的言论。
佼民之辞:挑剔民众的言辞。
养之无扰于其时:养育民众时不要打扰他们的生活。
爱之无宽于刑法:爱护民众时不要宽容刑法。
迩:近。
明不可蔽也:明智不会被蒙蔽。
所以治者约:治理的方法简约。
法象在内:法律和形象都在内部。
短长得其量:短处和长处都得到适当的衡量。
人志治而不乱政:人心治理而不乱政。
德贯乎心:德行贯穿于心。
藏乎志:藏于志向。
刑乎色:表现在脸色上。
发乎声:流露在声音中。
行者:行者,指行动的人。
说者:说者,指说话的人。
法在身:法律体现在自己身上。
明在己:明智体现在自己身上。
供己而不节:供给自己而不节制。
贪以不得:贪婪却得不到。
善政必简矣:好的政策必须简单。
苟以乱之:如果以混乱来对待。
善言必不听也:好的言论一定不会被听取。
详以纳之:详细地接纳。
规谏日至:规劝和建议每天都来。
日闻:每天听到。
所能为:能够做到。
民之仪:民众的仪轨。
有司执政者:负责执行的官员。
迩臣便僻者:亲近的臣子。
群仆之伦:群臣的类别。
修身反道:修养自身,回归正道。
察里言而服之:听取内部言论并接受它。
终始在焉:始终如此。
丝麻:丝麻,指织物材料。
完材:完好的材料。
左右:左右,指身边亲近的人。
劳于取人:在选拔人才上劳心。
佚于治事:在处理事务上轻松。
缘木:攀爬树木。
四达之交衢: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
叛道:背离正道。
失政:政治失误。
神:神秘。
爱之则存,恶之则亡:爱护他们就会存在,讨厌他们就会灭亡。
长民者:统治民众的人。
明此之要:明白这个关键。
贵而不骄:地位高但不骄傲。
富而能供:富有但能供给。
有本而能图末:有基础而能追求结果。
修事而能建业:修治事务而能建立事业。
久居而不滞:久居而不停滞。
情近而畅乎远:情感亲近而能畅达远方。
察一物而贯乎多:观察一个事物而贯穿多个方面。
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治理一个事物而万物不能乱。
以身本者也:以自身为本。
莅民:莅临民众。
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了解民众的本性和情感。
习其情:熟悉他们的情感。
从命矣:听从命令了。
世举则民亲之:举世闻名则民众亲近他。
政均则民无怨:政策公正则民众无怨。
不临以高:不以高傲的态度对待。
不导以远:不引导他们走向远方。
不责民之所不为:不责备民众不去做的事情。
不强民之所不能:不强求民众做不到的事情。
明王之功:明君的功绩。
因其情:根据他们的情感。
引而不从:引导而不跟从。
疾:疾苦。
僻:偏僻。
冕而前旒:戴冕冠,前面有旒。
紘紞充耳:系带装饰的耳饰。
揜聪:遮蔽听觉。
水至清即无鱼:水太清就没有鱼。
人至察则无徒:人太精明就没有朋友。
枉而直之:使弯曲的变直。
优而柔之:使柔和。
揆而度之:衡量。
索之:寻找。
小过:小错误。
赦其过:赦免他们的过错。
大罪:大罪。
原其故:探究原因。
仁辅化:用仁爱来辅助教化。
死罪:死罪。
使之生:使其生存。
道化流而不蕴:道德教化流传而不积聚。
德者:德行。
政之始也:政治的开始。
政不和:政治不和谐。
不从教:不服从教育。
不习:不学习。
不可得而使也:不能使他们服从。
虚其内:使内心空虚。
以身先之:以身作则。
以道御之:用道来引导。
内外不相应:内外不一致。
庶民:平民。
此治民之至道矣:这是治理民众的最高原则。
入官之大统矣:进入官场的大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入官-评注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以‘安身取誉为难’开篇,点明了为官之道中的难题。‘安身’即安顿自身,‘取誉’即获得声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提出的‘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失言勿椅,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六条原则,是君子入官的准则。其中‘己有善勿专’强调谦逊,‘教不能勿怠’强调责任,‘已过勿发’强调自我反省,‘失言勿椅’强调谨慎,‘不善勿遂’强调改正,‘行事勿留’强调果断。
孔子进一步指出,官狱、虑塞、礼失、时后、财不足、事不成等六者,是官场中常见的弊端,君子入官应避免这些弊端。这六者既是对为官者的警示,也是对为官者应有的品质的要求。
孔子强调,君子入官应以公治之,精智而略行,合忠信,考大伦,存美恶,进利除害,无求其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君子入官应亲近民众,了解民众的意愿,以民为本,实行仁政。他提出的一系列为官之道,如‘临之无抗民之恶,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都是对为官者应有的态度和行为的规范。
孔子认为,君子入官应明察秋毫,不劳而得,法象在内,源泉不竭。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理念,即君子应内修道德,外治国家。
孔子强调,君子入官应宽佑民众,慈爱优柔,使民众自得。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理念,即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孔子认为,君子入官应知民之性,达民之情,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而不从。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民本’理念。
孔子强调,君子入官应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则身安誉至,终始在焉。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认为,君子入官应以德治国,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理念。
孔子强调,君子入官应先虚其内,以身先之,以道御之,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和‘德治’理念。
子张闻孔子之言,遂退而记之,可见孔子之教诲对子张的影响之深。这段古文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也是古代为官之道的总结,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