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儒行解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儒行解-原文

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儒行解-译文

孔子在卫国,冉求对季孙说:‘国家有圣人却不能任用,想要国家治理好,就像倒退着想要赶上前面的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孔子在卫国,卫国将要任用他。自己有才能却让给邻国,这很难说是明智的,请用重金去迎接他。’季孙将这件事告诉了鲁哀公,哀公同意了。

孔子到了鲁哀公那里后,被安置在哀公的客馆里。哀公亲自从主阶下来,孔子从宾阶上去,站在堂上侍立。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衣服,是儒服吗?’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逢掖的衣服,长大后在宋国,戴的是章甫的帽子。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符合家乡的习惯;我不知道儒服是什么样子的。’

哀公说:‘请问儒者的行为。’孔子回答说:‘简单列举不能穷尽,详细列举又太多,更换仆人也不能全部说完。’

哀公让人摆好座位。孔子在旁边侍立说:‘儒者有珍贵的宝物放在席上等待聘用,日夜勤奋学习等待被问,怀着忠诚和诚信等待被举荐,努力行动等待被选用,他们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儒者衣冠端正,举止谨慎,大的谦让显得宽厚,小的谦让显得虚假,大的举动显得威严,小的举动显得谦卑,他们不轻易进取,容易退让,看起来好像没有能力。他们的容貌就是这样。

儒者的居处要整齐,坐立要恭敬,说话一定先讲诚信,行动一定正直,路上不争取险峻和容易的利益,冬天夏天不争取阴阳的和气,爱惜生命以等待时机,保养身体以有所作为。他们的准备就是这样。

儒者不珍视金玉,把忠诚和诚信当作宝物;不祈求土地,把立义当作土地;不祈求积聚,把多才多艺当作财富。难得而容易得到俸禄,容易得到俸禄却难以留住,不逢时就不被重视,这不也是难得的吗?不合道义就不被接纳,这不也是难以留住的吗?先付出劳动后得到俸禄,这不也是容易得到俸禄的吗?

儒者把财物委托给他们,用娱乐爱好来拖延他们,见到利益不违背道义;用众人来威胁他们,用兵器来阻止他们,见到死亡不改变他们的操守;面对凶猛的动物不考验他们的勇气,举起重鼎不考验他们的力量;过去的事情不后悔,未来的事情不期待;说过的话不再重复,流传的话不扩大;不丧失威严,不学习阴谋。

儒者可亲近却不可胁迫,可接近却不可逼迫,可杀却不可侮辱。他们的居处不淫乱,饮食不奢侈;他们的过失可以轻微地辨别却不能当面数落。他们的刚毅就是这样。

儒者把忠诚和诚信当作盔甲,把礼义当作盾牌;带着仁爱行事,抱着正义处身,即使有暴政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他们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儒者有一亩宫室,四壁简陋,门是竹编的,窗户是破瓮做的;换上衣服出门,一天只吃一顿饭,上级询问不敢怀疑,上级不询问不敢谄媚。他们的仕途就是这样。

儒者与今人相处,与古人相比;今世的行为,后世可以作为榜样;不逢时世,不被上级提拔,不被下级推举,有小人结党营私来陷害他,身体可能危险,但志向不可改变,即使生活困苦,也要坚守自己的志向,仍然不忘百姓的疾苦。他们的忧思就是这样。

儒者博学而不穷尽,笃行而不厌倦;隐居而不放纵,上升而不困顿;以和谐为礼的贵重,忠诚和诚信的美丽,优游自得的方法,举荐贤能而容纳众人,舍弃原则而迎合世俗。他们的宽宏大量就是这样。

儒者对内不偏袒亲人,对外不偏袒怨恨,考核功绩积累事情,推荐贤能而使他们显达,不期待回报;君主得到他们想要的,如果对国家有利,不追求富贵。他们的举荐贤能就是这样。

儒者听到善事就告诉别人,看到善事就展示给别人;在爵位上互相推让,在患难中互相救助;等待时间长,互相致意远。他们的举荐就是这样。

儒者洗涤身体而修养品德,陈述自己的观点而隐忍,安静而正直,上级不知道;粗略地提出,又不过分急切;不临近深渊而显得高傲,不多做一点而显得多余;世道安定时不轻举妄动,世道混乱时不灰心丧气;与同道的相处不争执,与异道的相处不非议。他们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

儒者不向天子称臣,不向诸侯服务;谨慎安静而崇尚宽厚,坚强刚毅而与人相处,博学而知道服从;接近文章而磨砺廉洁,即使分得国家的土地像零钱一样,也不做官。

儒者志同道合,追求相同的道路;并立则欢乐,互相谦让而不厌;长时间不见面,听到流言不信;他们的行为坚持原则,相同就前进,不同就后退。他们的交友就是这样。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谨慎敬畏是仁的基础,宽宏大量是仁的表现,谦逊有礼是仁的能力,礼节是仁的外貌,言谈是仁的文采,歌唱音乐是仁的和声,分散是仁的施舍;儒者都具备这些,还不敢说自己有仁。他们的尊让就是这样。

儒者不因贫贱而失去尊严,不因富贵而骄傲,不麻烦君王,不拖累长辈,不怜悯官吏,所以称为儒。现在众人称呼儒者很随意,常常用儒者来互相诋毁。”

孔子回到住处,哀公留他住宿,听到这些话后,言行更加诚信,更加注重道义:‘直到我去世,不敢再拿儒者来开玩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儒行解-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冉求:冉求(?—公元前501年),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

季孙:季孙,鲁国三桓之一,鲁国的大夫。

哀公:哀公,名蒋,鲁国的国君,公元前494年—公元前468年在位。

阼阶:阼阶,古代建筑中,位于主门左侧的台阶,为宾客所上。

宾阶:宾阶,古代建筑中,位于主门右侧的台阶,为主人所上。

逢掖之衣:逢掖之衣,古代的一种宽袖衣服,是儒者的典型服饰。

章甫之冠:章甫之冠,古代的一种礼帽,是儒者的典型头饰。

儒服:儒服,指儒者的服装,通常指宽袖长袍。

遽数之:遽数之,快速地数数,形容数量多。

更仆:更仆,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一更等于一百人。

席上之珍:席上之珍,指宴席上的珍贵食物,比喻儒者的才学。

淹之以乐好:淹之以乐好,用爱好来吸引。

劫之以众:劫之以众,用众人来威胁。

鸷虫攫搏:鸷虫攫搏,猛禽抓捕。

程勇者:程勇者,衡量勇者。

引重鼎:引重鼎,举起重鼎。

委之以货财:委之以货财,委托以财富。

见死不更其守:见死不更其守,面对死亡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

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指把财富和快乐给予他人,但不会损害自己的道德。

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指用众人或武力威胁,但面对死亡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

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指儒者即使在面临财富、快乐、威胁和死亡的情况下,也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

澡身而浴德:澡身而浴德,指通过修身来净化自己的品德。

陈言而伏:陈言而伏,指发表言论后保持沉默。

礼节者,仁之貌也:礼节者,仁之貌也,指礼节是仁的表现。

言谈者,仁之文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指言谈是仁的表现。

歌乐者,仁之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指歌乐是仁的表现。

分散者,仁之施也:分散者,仁之施也,指仁爱要广泛传播。

儒:儒,指儒家学派的信徒,以孔子为代表。

陨获于贫贱:陨获于贫贱,指在贫贱中不丧失尊严。

充诎于富贵:充诎于富贵,指在富贵中不骄傲自满。

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指不使君王烦恼,不使长辈劳累,不使官员忧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儒行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孔子家语》,记录了孔子在卫国时,冉求劝说季孙氏重金聘请孔子,以及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1. 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冉求的这番话表达了对孔子才能的认可,认为国家若不能任用孔子,就如同想要超越前人而止步不前,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冉求的这一劝说,体现了对孔子才能的高度评价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认识。

2. ‘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冉求进一步提出,孔子在卫国即将被任用,如果卫国有才能的人却去帮助邻国,这不符合智者的行为,因此建议季孙氏用重金聘请孔子。

3.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季孙将冉求的建议告知鲁哀公,哀公接受了这个建议。

4.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孔子到达鲁国后,被安置在哀公的官邸。

5. ‘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鲁哀公亲自到台阶上迎接孔子,孔子则站在宾客的台阶上,然后一同升堂站立。

6.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鲁哀公询问孔子的服饰是否为儒服,这是对孔子身份的确认。

7.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孔子回答自己的服饰是按照自己居住地的习俗所穿戴的。

8. ‘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孔子表示,他听说君子学识广博,服饰则体现自己的乡情,因此他并不了解儒服的具体样式。

9. ‘哀公曰:“敢问儒行。”’鲁哀公进一步询问儒者的行为准则。

10. ‘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孔子表示,儒者的行为准则繁多,难以一一列举。

11. ‘哀公命席。’鲁哀公命人准备席位。

12.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孔子阐述儒者的行为准则,包括等待被聘用、勤奋学习、忠诚守信、努力实践等。

13.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孔子继续描述儒者的外在表现,如衣冠整洁、举止谨慎、谦逊有礼等。

14.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孔子进一步阐述儒者的生活态度,强调诚信、正直、不争名夺利等。

15.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孔子提出儒者的价值观,认为忠诚、信义、正义比金玉、土地、财富更为宝贵。

16.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孔子列举儒者在面对诱惑和威胁时的坚定立场。

17.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孔子强调儒者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

18.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孔子阐述儒者的道德准则,强调忠诚、信义、仁爱、正义等。

19.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孔子描述儒者的生活简朴,强调淡泊名利。

20.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孔子强调儒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1.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孔子总结儒者的学术追求和道德品质。

22.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孔子阐述儒者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

23.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孔子强调儒者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原则。

24.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孔子强调儒者的道德自律和独立思考。

25.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孔子阐述儒者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

26.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孔子强调儒者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原则。

27.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孔子总结儒者的道德品质,强调仁爱、宽厚、礼节等。

28.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孔子阐述儒者的道德品质,强调独立、自尊、不依赖他人。

29. ‘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孔子批评当时人们对儒者的误解和诽谤。

30.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鲁哀公听了孔子的话后,更加信任和尊重孔子,表示自己将终身尊重儒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儒行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0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