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三恕-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
乃注之。
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子路见于孔子。
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
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
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三恕-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宽恕之道。有君主却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求君主使用自己,这不是宽恕;有父母却不能孝顺,有子女却要求子女报答,这不是宽恕;有兄长却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弟弟顺从,这不是宽恕。士人能够明白这三种宽恕的根本,就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考,不可不审察。年轻时不学习,长大后就会无能;年老时不教育,死后就没有人怀念;富有时不施舍,贫穷时就没有人救助。所以君子年轻时要思考将来的老年,就要努力学习;年老时要思考死亡,就要努力教育;富有时要思考贫穷,就要努力施舍。’
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宇,那里有一个倾斜的器具。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具?’对方回答:‘这大概是放置在座位旁边的器具。’
孔子说:‘我听说放置在座位旁边的器具,空的时候会倾斜,装到一半时就会端正,装满了就会翻倒。明君把它作为最大的警示,所以经常放在座位旁边。’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试着往里加水吧!’于是加水进去。水少的时候器具端正,水满了器具就翻倒了。孔子长叹一声说:‘哎呀!哪有装满了却不翻倒的东西呢?’
子路上前问道:‘请问保持满的状态有方法吗?’
孔子回答:‘聪明智慧,却用愚昧来守护;功绩遍布天下,却用谦让来守护;勇猛有力,却用胆怯来守护;富有四海,却用谦逊来守护。这就是所说的减损再减损的方法。’
孔子观察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看到大水必定要观察,这是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因为它不停地流动,并且给予所有生物而不求回报,水好像有德;它流动时,总是低洼处先流,拘谨地遵循规律,这好像有义;浩浩荡荡,没有尽头的期限,这好像有道;流行到百丈高的悬崖也不畏惧,这好像有勇;到达量的时候必须保持平衡,这好像有法;满了不寻求填满,这好像有正;温润而微妙,这好像有察;源头必定向东流,这好像有志;出和入,万物因此得到净化,这好像有善化。水的德性就像这样,所以君子看到大水必定要观察。’
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智者是怎样的?仁者是怎样的?’子路回答说:‘智者让人了解自己,仁者让人爱自己。’孔子说:‘可以称为士了。’
子路出去后,子贡进来,问同样的问题。子贡回答说:‘智者了解别人,仁者爱护别人。’孔子说:‘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出去后,颜回进来,问同样的问题。颜回回答说:‘智者了解自己,仁者爱护自己。’孔子说:‘可以称为士君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三恕-注解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恕:宽容、原谅。孔子在这里提到‘三恕’,即对君、对亲、对兄都应宽容。
事:侍奉、服务。
孝:尊敬父母,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
报:回报,指子女对父母的孝行得到回报。
敬:尊敬、敬爱。
顺:顺从、遵从。
士:古代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这里可能指孔子的弟子。
察:观察、洞察。
学:学习、学问。
教:教育、教导。
施:施舍、布施。
宥坐:古代君主或贵族坐下时放置的器物,用于警示自己。
欹器:一种倾斜的容器,用于警示不要自满。
虚:空,没有装满。
中:适中,不偏不倚。
满:装满,没有空隙。
覆:倾覆,翻倒。
诫:警示、告诫。
愚:愚昧、无知,这里指保持谦逊。
让:谦让、退让。
怯:胆怯、畏缩,这里指保持谦卑。
谦:谦虚、谦逊。
损之又损之:不断减少,最终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义:正义、公正。
道:道路、法则,这里指自然规律。
勇:勇敢、有勇气。
法:法则、法律。
正:正直、公正。
志:志向、抱负。
善化:善于变化、适应。
智:智慧、聪明。
仁:仁爱、仁慈。
自知:自我认识、自我了解。
自爱:自我爱护、自我珍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三恕-评注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此句开篇即点明君子之德,‘三恕’即三种恕道。孔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应有各自的道德准则,不能相互要求对方达到自己期望的道德标准。‘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这三句话强调了君子的恕道,即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要强求他人达到自己的期望,这是君子应有的道德修养。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此句进一步阐述,只有真正理解并实践‘三恕’之道,才能使自己的品行端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此句提出君子应有三种思考,即对自身未来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对施舍的思考。‘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这三句话告诫人们,年轻时要努力学习,老年时要传授知识,富有时要施舍他人,这是君子应有的责任。
‘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君子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此段描述孔子在鲁桓公庙中见到欹器,询问守庙者其用途,守庙者回答是宥坐之器,即君主坐下时用来警示自己的器物。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此句说明宥坐之器的特点,即空则倾斜,适中则平稳,满则倾覆。孔子认为这是明君的警示,因此常放在座位旁边。
‘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此段描述孔子让学生往欹器中注水,水满则倾覆,孔子感叹物极必反的道理。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此段中,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提出‘持满有道’的观点,即保持谦逊,不断自我反省。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此段中,孔子通过观察东流之水,阐述水的德性,并以此比喻君子的品德。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此段描述子路回答孔子关于智者和仁者的问题,孔子认为这样的回答可以称为士。
‘子贡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此段描述子贡的回答,孔子同样认为可以称为士。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此段描述颜回的回答,孔子认为这样的回答可以称为士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