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高祖纪上-原文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讳暠,本名知远,及即位改今讳。
其先本沙陀部人也。
四代祖讳湍,帝有天下,追尊为明元皇帝,庙号文祖,陵曰懿陵;
《五代会要》:湍为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昞之后。
高祖母陇西李氏,追谥明贞皇后。
曾祖讳昂,晋赠太保,追尊为恭僖皇帝,朝号德祖,陵曰沛陵;
《五代会要》:懿陵、沛陵皆无陵所,遥申朝拜。
曾祖母虢国太夫人杨氏,追谥恭惠皇后。
祖讳僎,晋赠太傅,追尊为昭献皇帝,庙号翼祖,陵曰威陵;
祖母鲁国太夫人李氏,追谥为昭穆皇后。
皇考讳琠,事后唐武皇帝为列校,晋赠太师,追尊为章圣皇帝,庙号显祖,陵曰肃陵;
皇妣吴国太夫人安氏,追谥章懿皇后。
后以唐乾宁二年,岁在乙卯,二月四日生帝于太原。
帝弱不好弄,严重寡言,及长,面紫色,目睛多白。
初事唐明宗,列于麾下。
明宗与梁人对栅于德胜,时晋高祖为梁人所袭,马甲连革断,帝辍骑以授之,取断革者自跨之,徐殿其后,晋高祖感而壮之。
明宗践阼,晋高祖为北京留守,以帝前有护援之力,奏移麾下,署为牙门都校。
应顺初,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与晋高祖相遇于途,遂俱入卫州,泊于邮舍。
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鎚立于晋高祖后,及有变,敢拥晋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
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遂免晋高祖于难。
《通监考异》引《汉高祖实录》云:是夜,侦知少帝伏甲,欲与从臣谋害晋高祖,诈屏人对语,方坐庭庑。
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鎚立于后,俄顷伏甲者起,敢有勇力,拥晋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力当其锋,死之。
帝解佩刀,遇夜晦,以在地苇炬未然者奋击之,众谓短兵也,遂散走。
帝乃匿身长垣下,闻帝亲将李洪信谓人曰:‘石太尉死矣。’帝隔垣呼洪信曰:‘太尉无恙。’乃逾垣出就洪信兵,共护晋高祖,杀建谋者,以少主授王宏贲。
清泰元年,晋高祖复镇河东。
三年夏,移镇汶阳。
帝劝晋高祖举义,赞成密计,经纶之始,中外赖之。
晋高祖以帝为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及契丹以全军赴难,大破张敬达之众于晋阳城下,有降军千余人,晋高祖将置之于亲卫,帝尽杀之。
晋国初建,加检校司空,充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权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寻改陕州节度使,充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
契丹主送晋高祖至上党,指帝谓高祖曰:‘此都军甚操剌,无大故不可弃之。’
晋高祖入洛,委帝巡警,都邑肃然,无敢犯令。
天福二年夏四月,加检校太保。
八月,改许州节度使,典军如故。
三年夏四月,加检校太傅。
冬十月,授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十一月,移授宋州,加检校太尉。
十二月,加同平章事。
时帝与杜重威同制加恩,帝愤然不乐,恳让不受,杜门不出者数日。
<通监>:知远自以有佐命功,重威起于外戚,无大功,耻与之同制。
制下数日,杜门四表辞不受。
晋高祖怒,召宰相赵莹等议落帝兵权,任归私第。
莹等以为不可,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帝乃承命。
五年三月,改鄴都留守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九月,奉诏赴阙,晋高祖幸其第。
六年七月,授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七年正月,加侍中。
时天下大蝗,惟不入河东界。
六月,晋高祖崩于鄴宫,少帝即位,加帝检校太师。
八年三月,进位中书令。
开运元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以大军直抵澶州,遣蕃将伟王率兵入雁门。
朝廷以帝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帝大破伟王于忻口。
寻奉诏起兵至土门,军至乐平,会契丹退,乃还。
三月,封太原王。
七月,兼北面行营都统。
二年四月,封北平王。
三年五月,加守太尉。
是月,帝诛吐浑白承福等五族凡四百人,以别部王义宗统其余众。
九月,案:此下有脱文。
犯塞,帝亲率牙兵至朔州南阳武谷,大破之。
<东都事略·郭进传>:契丹屠安阳,高祖遣进拒战,契丹败走,以功除刺吏。
十一月,契丹主率蕃汉大军由易、定抵镇州,杜重威等驻军于中渡桥以御之。
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等以全军降于契丹。
十七日,相州节度使张彦泽受契丹命,陷京城,迁少帝于开封府。
帝闻之大骇,分兵守境,以备寇患。
天福十二年春正月丁亥朔,契丹主入东京。
癸巳,晋少帝蒙尘于封禅寺。
癸卯, 少帝北迁。
二月丁巳朔,契丹主具汉法服,御崇元殿受朝,制改晋国为大辽国,大 赦天下,号会同十年。
是月,帝遣牙将王峻奉表于契丹,契丹主赐诏褒美,呼帝为 兒,又赐木柺一。
蕃法,贵重大臣方得此赐,亦犹汉仪赐几杖之比也。
王峻持柺而 归,契丹望之皆避路。
及峻至太原,帝知契丹政乱,乃议建号焉。
是月,秦州节度 使何建以其地入于蜀。
戊辰,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文武将吏等,以中原无主,帝 威望日隆,群情所属,上笺劝进,帝谦让不允。
自是群官三上笺,诸军将吏、缁黄 耆耋,相次迫请,教答允之。
庚午,陕府屯驻奉国指挥使赵晖、侯章、都头王晏杀 契丹监军及副使刘愿,晖自称留后。
契丹因授晖陕州兵马留后,侯章为本州马步军 都指挥使,王晏为副都指挥使,晖等不受命。
<宋史·王晏传>:开运末,与本军 都校赵晖、忠卫都校侯章等戍陕州。
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
晏 与晖等谋曰:‘今契丹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 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下倡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晖等 然之。
晏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入府署,劫库兵给其徒。
迟明,斩愿首悬府门外。
众请晖为帅,章为本城副指挥使、内外巡检使兼都虞候,乃遣其子汉伦奉表晋阳。
辛未,帝于太原宫受册,即皇帝位,制改晋开运四年为天福十二年。
<契丹国 志>云:汉祖仍称天福年号,曰:‘予未忍忘晋也。’
甲戌,帝以晋帝举族北迁, 愤惋久之。
是日,率亲兵趋土门路,邀迎晋帝至寿阳,闻其已过,乃还。
契丹闻帝 建号,伪制削夺帝官爵。
以通事耿崇美为潞州节度使,高唐英为相州节度使,崔廷 勋为河阳节度使,以扼要害之地。
丁丑,磁州贼帅梁晖据相州。
己卯,帝遣都将史 宏肇率兵讨代州,平之。
初,代州刺史王晖叛归契丹,宏肇一鼓而拔之,斩晖以徇。
庚辰,权晋州兵马留后张晏洪奏,军乱,杀知州副使骆从朗及括钱使、谏议大夫赵 熙,以城归顺。
时晋州留后刘在明赴东京,朝于契丹,从朗知军州事,帝方遣使张 晏洪、辛处明等告谕登极,从朗囚之本城。
大将药可俦杀从朗于理所,州民相率害 赵熙,三军请晏洪为留后,处明为都监。
辛巳,权陕州留后赵晖、权潞州留后王守 恩,并上表归顺。
癸未,澶州贼帅王琼与其众断本州浮桥,琼败,死之。
时契丹以 族人朗鄂为澶州节度使,朗鄂性贪虐,吏民苦之。
琼为水运什长,乃构夏津贼帅张 乙,得千余人,沿河而上,中夜窃发,自南城杀守将,绝浮航,入北城,朗悟据牙 城以拒之。
数日,会契丹救至,琼败死焉。
契丹主初闻其变也,惧甚,由是大河之 南无久留之意,寻遣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归镇。
三月丙戌朔,诏河东管内,自前税外,杂色征配一切除放。
是日,契丹主坐崇 元殿行入阁之礼,契丹主以舅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
辛卯,权延州留后高允权遣判 官李彬奏:本道节度使周密为三军所逐,以允权知留后事,上表归顺。
未几,帝召 密赴行在。
壬辰,丹州都指挥使高彦珣杀契丹所命刺史,据城归命。
壬寅,契丹主 发自东京还本国。
是日,宿于赤岗,至晡,有大声如雷,起于敌帐之下。
契丹自黎 阳济河,遂趋相州。
庚戌,帝以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检校太保刘崇 为太原尹、检校太尉,以北京马步军都虞候郭从义为郑州防御使、检校太保,以北 京兴捷左厢都指挥使李洪信为陈州刺史、检校司徒,以兴捷右厢都指挥使尚洪迁为 单州刺史、检校司徒,以北京武节左厢都指挥使盖万为蔡州刺史,以武节右厢都指 挥使周晖为濮州刺史,以保宁都指挥使硃奉千为随州刺史。
辛亥,吐浑节度使王义 宗加检校太尉,以前忻州刺史秦习为耀州团练使。
癸丑,以北京副留守、检校司徒 白文珂为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
夏四月己未,以北京马军都指挥使、集州刺史刘信为滑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
以北京随使、右都押衙杨邠为权枢密使、检校太保;
以北京武节都指挥使、雷州刺史宏肇为许州节度使,充待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
以北京牢城都指挥使、壁州刺史常思为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兼权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城巡检使;
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为同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以蕃汉兵马都孔目官郭威为权枢密使、检校司徒;
以河东左都押衙扈彦珂为宣徽南院使、检校司徒;
以右都押衙王浩为宣徽北院使、检校司徒;
以两使都孔目官王章为权三司使、检校太保。
是日,契丹主取相州,杀留后梁晖。
《宋史·李穀传》:潜遣河朔酋豪晖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谋北旋,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
晖,磁州滏阳人,少为盗,会契丹入汴,晖收集徒党,先入磁州,无所侵犯,遣使送款于帝。
晖侦知相州颇积兵仗,且无守备,遂以三月二十一日夜与其徒逾垣而入,杀契丹数十人,夺器甲数万计,遂据其城。
契丹主先遣相州节度使高唐英率兵讨之。
未几,契丹主至城下,是月四日攻拔之,遂屠其城。
翼日,契丹主北去,命高唐英镇之,唐英阅城中遗民,得男女七百人而已。
乾祐中,王继宏镇相州,奏于城中得髑髅十余万,杀人之数,从可知也。
庚申,以石州刺史易全章为洺州团练使,以前辽州刺史安真为宿州团练使,以岚州刺史孟行超为颍州团练使,以汾州刺史武彦宏为曹州防御使,以前宪州刺史慕容信为齐州防御使,以辽州刺史薛琼为亳州防御使,以沁州刺史李汉韬为汝州防御使。
癸亥,册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
甲子,以皇长子承训为左卫上将军,第二子承祐为左卫大将军,第三子承勋为右卫大将军,皇女彭城郡君宋氏封永宁公主,皇侄承赟为右卫上将军。
以河东节度判官苏逢吉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河东观察判官苏禹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升府州为节镇,加永安军额。
以振武节度使、府州团练使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行府州刺史、检校太尉;
以北京随使、左都押衙刘铢为河阳节度使;
以河东支使韩祚为左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乙丑,遣史宏肇率兵一万人趋潞州。
丙寅,以权知潞州军州事、左骁卫大将军王守恩为潞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以权点检延州军州事高允权为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以岢岚军使郑谦为忻州刺史,遥领应州节度使,充忻、代二州义军都部署。
丁卯,以河东都巡馆驿、沿河巡检使阎万进为岚州刺史,领朔州节度使,充岚、宪二州义军都制置。
戊辰,权河阳留后武行德以城来归。
初,契丹主将发东京,船载武库兵仗,自汴浮河,欲置之于北地,遣奉国都虞候武行德部送,与军士千余人并家属俱行。
至河阴,军乱,夺兵仗,杀契丹监吏,众推行德为帅,与河阴屯驻军士合,乃自汜水抵河阳。
河阳伪命节度使崔廷勋率兵拒之,兵败,行德等追蹑之,廷勋弃城而遁,行德因据其城。
《隆平集·武行德传》:行德陷于契丹,伪请自效,因遣送将校数十人护所取尚方铠甲还契丹。
至河阴,行德谓众曰:‘我与若等能为边地鬼耶?’众素伏其威名,皆曰:‘惟命。’遂攻孟州,走其节度使崔廷勋,悉以府库分诸校,而权领州事。
遣其弟行友诣太原劝进。
伪命西京留守刘晞弃洛城,南走许州,遂奔东京,洛京巡检使方太自署知留守事。
未几,太为武行德所害。
是日,蕃将耿崇美屯泽州,史宏肇遣先锋将马诲率兵击之,崇美退保怀州。
崔廷勋以契丹众攻武行德于河阳,行德出战,为廷勋所败。
汴州萧翰遣蕃将高牟翰将兵援送刘晞复归于洛。
牟翰至,杀前澶州节度使潘环于洛阳。
辛未,以河阳都部署武行德为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尉,充一行马步军都部署。
甲戌,潞州节度使王守恩加检校太尉,以前棣州刺史慕容彦超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丙子,契丹主耶律德光卒于镇之栾城。
赵延寿于镇州自称权知国事。
辛巳,陕州节度使赵晖加检校太尉,华州节度使兼陕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侯章加检校太傅,以陕府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兼绛州防御使王晏为晋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以丹州都指挥使、权知军州事高彦珣为丹州刺史。
《隆平集·王晏传》云:汉祖威名未振,而晏等归之,甚喜,即授以节度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高祖纪上-译文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名暠,本名叫知远,即位后改名为现在的名字。他的祖先原本是沙陀部的人。四代祖名叫湍,皇帝在位时,追封他为明元皇帝,庙号文祖,陵墓叫懿陵;《五代会要》记载:湍是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刘昞的后代。高祖母是陇西李氏,追封为明贞皇后。曾祖名叫昂,晋朝追赠他为太保,追封为恭僖皇帝,庙号德祖,陵墓叫沛陵;《五代会要》记载:懿陵、沛陵都没有具体的陵墓,只能遥祭。曾祖母是虢国太夫人杨氏,追封为恭惠皇后。祖名叫僎,晋朝追赠他为太傅,追封为昭献皇帝,庙号翼祖,陵墓叫威陵;祖母是鲁国太夫人李氏,追封为昭穆皇后。父亲名叫琠,在唐武皇帝时期担任列校,晋朝追赠他为太师,追封为章圣皇帝,庙号显祖,陵墓叫肃陵;母亲是吴国太夫人安氏,追封为章懿皇后。唐乾宁二年,即乙卯年,二月四日,在太原出生了皇帝。
皇帝年幼时不喜欢玩耍,严肃寡言,长大后,脸色发紫,眼睛多白。最初在唐明宗手下效力,成为他的部下。明宗与梁军在德胜对峙,当时晋高祖被梁人袭击,马匹的甲胄连续断裂,皇帝停止骑马,把断裂的甲胄交给晋高祖,自己跨上,慢慢地走在后面,晋高祖感动得非常壮烈。明宗登基后,晋高祖成为北京留守,因为皇帝之前有保护他的功劳,上奏请求将他调到自己麾下,任命为牙门都校。应顺初年,晋高祖镇守常山,唐明宗召回他,正逢闵帝出逃,与晋高祖在路上相遇,于是两人一起进入卫州,住在邮舍里。闵帝身边的人密谋杀害晋高祖,皇帝暗中派遣御士石敢带着锤子站在晋高祖后面,一旦有变故,石敢就拥着晋高祖进入一间屋子,用巨木堵住门,石敢随后就死了。皇帝率领众人杀死了闵帝身边的人,从而救了晋高祖于危难之中。
《通监考异》引用《汉高祖实录》说:那天晚上,侦察到少帝埋伏了士兵,想要与随从的官员密谋杀害晋高祖,假装屏退了侍从,坐在庭院里。皇帝暗中派遣御士石敢带着锤子站在后面,不久伏兵起身,石敢勇猛有力,拥着晋高祖进入一间屋子,用巨木堵住门,石敢奋力抵挡,最终牺牲。皇帝解下佩刀,遇到夜晚昏暗,用地上未燃的芦苇炬猛击,众人以为那是短兵器,于是四散而逃。皇帝于是藏身在长垣下,听到皇帝亲信李洪信对别人说:‘石太尉死了。’皇帝隔着垣墙呼唤洪信说:‘太尉没有事。’然后跳过垣墙,加入洪信的军队,共同保护晋高祖,杀死了阴谋者,将少帝托付给王宏贲。
清泰元年,晋高祖再次镇守河东。三年夏天,迁移镇守汶阳。皇帝劝说晋高祖起义,支持他的密谋,开始筹划,朝廷内外都依赖他。晋高祖任命皇帝为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当契丹全军赴难,在晋阳城下大败张敬达的军队时,有超过一千人的降军,晋高祖打算将他们安置在亲卫中,皇帝却将他们全部杀掉。晋国刚刚建立,皇帝被加封为检校司空,担任侍卫马步都指挥使,负责点检随驾六军各卫的事务,不久后改任陕州节度使,担任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契丹主将晋高祖送到上党,指着皇帝对晋高祖说:‘这位都军非常勇猛,没有重大变故不能抛弃他。’晋高祖进入洛阳,委托皇帝巡视警备,都城秩序井然,没有人敢违抗命令。
天福二年夏天四月,加封为检校太保。八月,改任许州节度使,继续掌管军队。三年夏天四月,加封为检校太傅。冬天十月,授予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十一月,调任宋州,加封为检校太尉。十二月,加封为同平章事。当时皇帝与杜重威同时被加恩,皇帝愤然不悦,恳求辞让不接受,闭门不出数日。《通监》记载:知远自认为有辅佐立国的功绩,而杜重威是从外戚起家的,没有大的功绩,以与他同受恩宠为耻。诏令下达数日后,杜重威闭门上表四次辞让。晋高祖生气,召见宰相赵莹等人商议剥夺皇帝的兵权,让他回到私宅。赵莹等人认为不可,于是派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到私宅宣读诏令,皇帝才接受命令。五年三月,改任邺都留守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九月,奉诏前往朝廷,晋高祖来到他的宅邸。六年七月,授予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七年正月,加封为侍中。当时天下大蝗灾,只有河东界内没有蝗虫。六月,晋高祖在邺宫去世,少帝即位,加封皇帝为检校太师。八年三月,晋升为中书令。
开运元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率领大军直抵澶州,派遣蕃将伟王率领军队进入雁门。朝廷任命皇帝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皇帝在忻口大败伟王。不久后奉诏起兵至土门,军队到达乐平,正逢契丹撤退,于是返回。三月,封为太原王。七月,兼任北面行营都统。二年四月,封为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封为守太尉。这个月,皇帝诛杀了吐浑白承福等五族共四百人,让别部王义宗统领其余的人。九月,记载缺失。犯塞,皇帝亲自率领牙兵到朔州南阳武谷,大败敌军。《东都事略·郭进传》记载:契丹屠杀安阳,高祖派遣郭进抵抗,契丹败走,郭进因功被任命为刺史。十一月,契丹主率领蕃汉大军从易、定抵达镇州,杜重威等人驻军在中渡桥以抵御他们。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等人率领全军投降契丹。十七日,相州节度使张彦泽接受契丹的命令,攻陷京城,将少帝迁往开封府。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分兵守卫边境,以防备敌军。
开运元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率领大军直抵澶州,派遣蕃将伟王率领军队进入雁门。朝廷任命皇帝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皇帝在忻口大败伟王。不久后奉诏起兵至土门,军队到达乐平,正逢契丹撤退,于是返回。三月,封为太原王。七月,兼任北面行营都统。二年四月,封为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封为守太尉。这个月,皇帝诛杀了吐浑白承福等五族共四百人,让别部王义宗统领其余的人。九月,记载缺失。犯塞,皇帝亲自率领牙兵到朔州南阳武谷,大败敌军。《东都事略·郭进传》记载:契丹屠杀安阳,高祖派遣郭进抵抗,契丹败走,郭进因功被任命为刺史。十一月,契丹主率领蕃汉大军从易、定抵达镇州,杜重威等人驻军在中渡桥以抵御他们。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等人率领全军投降契丹。十七日,相州节度使张彦泽接受契丹的命令,攻陷京城,将少帝迁往开封府。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分兵守卫边境,以防备敌军。
天福十二年的春天正月,契丹国的君主进入了东京。二月,晋朝的少帝在封禅寺被掳走。二月,少帝被北迁。二月,契丹君主穿上汉人的服装,在崇元殿接受朝拜,宣布将晋国改为大辽国,大赦天下,宣布这是会同十年的开始。这个月,皇帝派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呈递国书,契丹君主赐予诏书赞美他,称呼他为儿子,并赐予他一根木杖。按照契丹的法律,只有尊贵的大臣才能得到这样的赏赐,这就像汉朝的礼仪中赐予几杖一样。王峻拿着木杖回来,契丹人看到他都避让。等到王峻到达太原,皇帝知道契丹国内政混乱,于是开始考虑建立新的年号。这个月,秦州节度使何建宣布他的领地归入蜀地。戊辰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和文武官员等,因为中原没有君主,皇帝的威望日益提高,众人纷纷归附,上书劝进,皇帝谦虚地推辞不接受。从此,官员们三次上书,各军将领、官员、僧侣、老人,纷纷相继请求,皇帝最终答应。庚午日,陕府屯驻奉国指挥使赵晖、侯章、都头王晏杀了契丹的监军和副使刘愿,赵晖自称留后。契丹因此任命赵晖为陕州兵马留后,侯章为本州马步军都指挥使,王晏为副都指挥使,但赵晖等人不接受命令。
《宋史·王晏传》记载:开运末年,王晏与本军都校赵晖、忠卫都校侯章等在陕州驻守。当契丹到达汴京时,派遣他们的将领刘愿占据陕州,肆意残暴。王晏与赵晖等人商议说:‘现在契丹南侵,天下动荡,英雄豪杰应当抓住时机自我奋发。而且听说太原的刘公,威望远播,人心归附,如果我们杀掉刘愿,向河东投降,成为天下的先锋,那么获得富贵就像翻手一样容易!’赵晖等人同意了他的计划。王晏于是率领几个敢死队员,在夜间翻过城墙进入府署,劫持了府库中的兵器分发给手下。天快亮时,他们将刘愿的首级悬挂在府门外。众人请求赵晖担任首领,侯章担任本城副指挥使、内外巡检使兼都虞候,于是派遣他的儿子汉伦前往晋阳呈递国书。
辛未日,皇帝在太原宫接受册封,即位为皇帝,宣布将晋开运四年改为天福十二年。《契丹国志》记载:汉祖仍然使用天福年号,说:‘我不忍忘记晋朝。’甲戌日,皇帝因为晋朝的皇帝全族北迁,感到非常愤怒和惋惜。这一天,他率领亲兵前往土门路,迎接晋帝到寿阳,听说他已经过去,于是返回。契丹听说皇帝建立年号,假装剥夺了皇帝的官职。任命通事耿崇美为潞州节度使,高唐英为相州节度使,崔廷勋为河阳节度使,以控制要害之地。丁丑日,磁州的贼帅梁晖占据相州。己卯日,皇帝派遣都将史宏肇率领军队讨伐代州,平定了那里。最初,代州刺史王晖叛变归附契丹,史宏肇一鼓作气攻下了代州,斩杀了王晖。
庚辰日,权晋州兵马留后张晏洪上奏,军队发生混乱,杀了知州副使骆从朗及括钱使、谏议大夫赵熙,将城池归顺。当时晋州留后刘在明前往东京,朝见契丹,骆从朗负责军州事务,皇帝正派遣使者张晏洪、辛处明等宣布登基,骆从朗将他囚禁在本城。大将药可俦在骆从朗的官署将他杀死,州民纷纷害死了赵熙,三军请求张晏洪担任留后,辛处明担任都监。辛巳日,权陕州留后赵晖、权潞州留后王守恩,都上表归顺。癸未日,澶州的贼帅王琼和他的部下切断本州的浮桥,王琼战败而死。当时契丹任命族人朗鄂为澶州节度使,朗鄂贪婪残暴,官吏和百姓都苦不堪言。王琼担任水运什长,于是勾结夏津的贼帅张乙,得到一千多人,沿河而上,半夜突然发动攻击,从南城杀死了守将,切断了浮桥,进入北城,朗鄂占据牙城抵抗。几天后,契丹的援军到达,王琼战败而死。
契丹君主最初听到变乱时,非常害怕,因此在大河以南没有久留的意图,不久派遣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返回镇守。三月丙戌朔,皇帝下诏,河东管内,从前的税外杂色征配全部免除。这一天,契丹君主坐在崇元殿举行入阁之礼,任命他的舅舅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辛卯日,权延州留后高允权派遣判官李彬上奏:本道节度使周密被三军驱逐,高允权代理留后事务,上表归顺。不久,皇帝召回周密。壬辰日,丹州都指挥使高彦珣杀死了契丹任命的刺史,占据城池归顺。壬寅日,契丹君主从东京返回本国。这一天,他在赤岗过夜,到傍晚时,有巨大的雷声从敌营下响起。契丹从黎阳渡过黄河,于是前往相州。庚戌日,皇帝任命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检校太保刘崇为太原尹、检校太尉,任命北京马步军都虞候郭从义为郑州防御使、检校太保,任命北京兴捷左厢都指挥使李洪信为陈州刺史、检校司徒,任命兴捷右厢都指挥使尚洪迁为单州刺史、检校司徒,任命北京武节左厢都指挥使盖万为蔡州刺史,任命武节右厢都指挥使周晖为濮州刺史,任命保宁都指挥使朱奉千为随州刺史。辛亥日,吐浑节度使王义宗加封检校太尉,以前忻州刺史秦习为耀州团练使。癸丑日,任命北京副留守、检校司徒白文珂为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
夏四月己未这一天,任命北京马军都指挥使、集州刺史刘信为滑州节度使,兼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任命北京随使、右都押衙杨邠为临时枢密使、检校太保;任命北京武节都指挥使、雷州刺史宏肇为许州节度使,兼任待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任命北京牢城都指挥使、壁州刺史常思为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时兼任临时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城巡检使;任命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为同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蕃汉兵马都孔目官郭威为临时枢密使、检校司徒;任命河东左都押衙扈彦珂为宣徽南院使、检校司徒;任命右都押衙王浩为宣徽北院使、检校司徒;任命两使都孔目官王章为临时三司使、检校太保。
这一天,契丹国主攻取了相州,杀死了留守梁晖。《宋史·李穀传》记载:秘密派遣河朔豪强梁晖占据安阳,契丹国主因此感到忧虑,打算北撤,恰逢有人报告契丹城中空虚,契丹便回攻安阳,攻陷了城池。梁晖是磁州滏阳人,年轻时为盗,契丹攻入汴京时,梁晖聚集党羽,先攻占磁州,没有侵犯其他地方,派人向皇帝投降。梁晖侦察到相州大量积存兵器,且没有守备,于是三月二十一日夜晚与党羽翻墙进入,杀死契丹数十人,夺取了数万件兵器,随后占据了城池。契丹国主先派遣相州节度使高唐英率兵征讨。不久,契丹国主到达城下,四月四日攻下城池,随后屠杀了城中居民。第二天,契丹国主北撤,任命高唐英镇守相州,唐英检查城中遗民,只找到男女七百人。乾祐年间,王继宏镇守相州,上奏说在城中找到了十余万具髑髅,由此可见被杀人数。
庚申这一天,任命石州刺史易全章为洺州团练使,以前辽州刺史安真为宿州团练使,以岚州刺史孟行超为颍州团练使,以汾州刺史武彦宏为曹州防御使,以前宪州刺史慕容信为齐州防御使,以辽州刺史薛琼为亳州防御使,以沁州刺史李汉韬为汝州防御使。癸亥这一天,册封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甲子这一天,任命皇长子承训为左卫上将军,次子承祐为左卫大将军,三子承勋为右卫大将军,皇女彭城郡君宋氏封为永宁公主,皇侄承赟为右卫上将军。任命河东节度判官苏逢吉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任命河东观察判官苏禹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升府州为节镇,增加永安军额。任命振武节度使、府州团练使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兼任府州刺史、检校太尉;任命北京随使、左都押衙刘铢为河阳节度使;任命河东支使韩祚为左谏议大夫,兼任枢密直学士。
乙丑这一天,派遣史宏肇率领一万人前往潞州。丙寅这一天,任命临时负责潞州军政事务、左骁卫大将军王守恩为潞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临时负责延州军政事务的高允权为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岢岚军使郑谦为忻州刺史,遥领应州节度使,兼任忻、代二州义军都部署。丁卯这一天,任命河东都巡馆驿、沿河巡检使阎万进为岚州刺史,兼任朔州节度使,兼任岚、宪二州义军都制置。戊辰这一天,临时河阳留后武行德带领城池归顺。
最初,契丹国主准备从东京出发,用船装载武库兵器,从汴京顺河而下,打算在北方安置,派遣奉国都虞候武行德率领一千多士兵及家属一同前往。到达河阴时,军队发生骚乱,夺取了兵器,杀死了契丹监吏,众人推举武行德为统帅,与河阴驻军会合,于是从汜水抵达河阳。河阳伪命节度使崔廷勋率兵抵抗,战败后,武行德等人追击,崔廷勋弃城逃跑,武行德因此占据了城池。《隆平集·武行德传》记载:武行德被契丹俘虏后,假装请求效力,因此派遣数十名将校护送所夺取的尚方铠甲返回契丹。到达河阴后,武行德对众人说:‘我们难道要成为边地的鬼魂吗?’众人一直敬畏他的威名,都说:‘遵命。’于是攻打孟州,驱逐了节度使崔廷勋,将府库中的财物分给各位将领,并暂时管理州事。派遣他的弟弟武行友前往太原劝进。伪命西京留守刘晞放弃洛城,向南逃往许州,随后逃往东京,洛京巡检使方太自行宣布负责留守事务。不久,方太被武行德杀害。
这一天,蕃将耿崇美驻扎在泽州,史宏肇派遣先锋将马诲率兵攻击他,耿崇美撤退并固守怀州。崔廷勋率领契丹军队在河阳攻击武行德,武行德出战,被崔廷勋击败。汴州萧翰派遣蕃将高牟翰率兵支援刘晞返回洛阳。高牟翰到达后,在洛阳杀死了前澶州节度使潘环。辛未这一天,任命河阳都部署武行德为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任一行马步军都部署。甲戌这一天,潞州节度使王守恩被加封检校太尉,以前棣州刺史慕容彦超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丙子这一天,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在镇守的栾城去世。赵延寿在镇州自称临时负责国事。辛巳这一天,陕州节度使赵晖被加封检校太尉,华州节度使兼陕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侯章被加封检校太傅,陕府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兼绛州防御使王晏被任命为晋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丹州都指挥使、临时负责军州事务的高彦珣被任命为丹州刺史。《隆平集·王晏传》说:汉祖威名未显时,王晏等人归附他,他非常高兴,立即授予他们节度使的职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高祖纪上-注解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指古代中国的一位皇帝,通常用于尊称,这里的‘高祖’是庙号,表示其是开国之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是他的谥号,用以表彰其文治武功和孝道。
刘氏:指刘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姓氏,出自姬姓,是汉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讳:古代对人名、尊称的避讳,这里指改名字。
沙陀部人:沙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活动在今天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明元皇帝:追尊的皇帝称号,表示对其功绩的肯定。
庙号:古代皇帝死后,由后人根据其事迹和德行所赋予的尊号。
陵:古代帝王、贵族的墓地。
五代会要:《五代会要》是五代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晋赠:指在皇帝死后,由后代追赠的官职。
应顺初:指应顺年间,应顺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年号。
镇:指担任地方军事长官。
阙:指皇宫。
卫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邮舍:古代的驿站,供传递公文和休息的场所。
御士:指皇帝的亲兵。
鎚:古代的一种武器,类似锤子。
殿:古代帝王出行时,随行人员的一种礼仪行为,表示跟随。
镇州:镇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鄴宫:古代的宫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少帝:指年纪较轻的皇帝。
中书令: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中央政务。
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征讨敌人。
雁门: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蕃将:指外族将领。
伟王:指契丹的一位王子。
忻口: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土门: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乐平: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北面行营都统: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北方边疆的军事事务。
北平王: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其功绩的肯定。
守太尉: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朔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南阳武谷: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相州:相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张彦泽:古代的一位将领。
开封府: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寇患:指外来的侵扰和祸患。
天福十二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天福十二年即公元947年。
春正月丁亥朔:正月,农历的第一个月;丁亥,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契丹主:契丹国的君主。
东京:东京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即当时的首都。
晋少帝:晋少帝是指后晋的末代皇帝晋出帝石重贵。
封禅寺:封禅寺是后晋的皇家寺庙,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北迁:北迁是指迁移到北方。
汉法服:汉法服是指模仿汉人服饰的契丹服饰。
崇元殿:崇元殿是辽朝的宫殿,位于东京。
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指对全国实行大赦,释放囚犯。
会同十年:会同是辽太宗的年号,会同十年即公元947年。
牙将:牙将是指军队中的将领。
木柺:木柺是一种手杖,古代赐予大臣以示尊贵。
蕃法:蕃法是指契丹的法律制度。
几杖:几杖是古代大臣的象征,赐予几杖表示尊贵。
太原:太原是后晋的都城,即今山西省太原市。
秦州:秦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蜀:蜀是指蜀汉,此处指蜀地。
河东行军司马:河东行军司马是官职名,负责管理河东地区的军事。
张彦威:张彦威是当时的官员。
中原:中原是指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即今天的华北平原。
群情所属:群情所属是指众人的意愿。
陕府:陕府是指陕西的府治,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奉国指挥使:奉国指挥使是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赵晖:赵晖是当时的将领。
侯章:侯章是当时的将领。
王晏:王晏是古代的一个人物名字。
监军:监军是指军队中的监督官。
副使:副使是指官员的副职。
刘愿:刘愿是契丹的官员。
留后:留后是指代理职务的人。
秦州节度使:秦州节度使是官职名,负责秦州的军事和行政。
何建:何建是当时的节度使。
契丹:契丹是指辽朝,此处指辽国。
宋史:宋史是记载宋朝历史的史书。
王晏传:王晏传是《宋史》中关于王晏的传记。
开运末:开运是后晋的年号,开运末即公元947年。
契丹国志:契丹国志是记载契丹历史的史书。
汉祖:汉祖是指后晋高祖石敬瑭。
土门路:土门路是指通往土门关的道路。
寿阳:寿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
潞州:潞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
河阳节度使:河阳节度使是河阳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崔廷勋:崔廷勋是当时的节度使。
磁州:磁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北省磁县。
贼帅:贼帅是指叛乱军队的首领。
梁晖:梁晖是当时的贼帅。
代州:代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
王晖:王晖是当时的刺史。
晋州:晋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
知州副使:知州副使是官职名,负责知州的副职。
括钱使:括钱使是官职名,负责财政。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
登极:登极是指皇帝即位。
澶州:澶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
浮桥:浮桥是指用船只搭建的桥梁。
朗鄂:朗鄂是契丹的官员。
水运什长:水运什长是官职名,负责水路运输。
夏津:夏津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德州市。
赤岗:赤岗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敌帐:敌帐是指敌军的帐篷。
北京:北京是指辽朝的都城,即今北京。
马步军都指挥使:马步军都指挥使是负责马步军的指挥官。
泗州:泗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江苏省宿迁市。
检校太保:检校官职之一,通常为荣誉性的虚职。
郑州:郑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
陈州:陈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
单州:单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山东省单县。
蔡州:蔡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
濮州:濮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山东省鄄城县。
随州:随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
吐浑:吐浑是古代的一个民族,后融入其他民族。
王义宗:王义宗是当时的节度使。
忻州:忻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
耀州:耀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
团练使:团练使是官职名,负责地方的军事训练。
河中节度使:河中节度使是官职名,负责河中地区的军事。
白文珂:白文珂是当时的节度使。
夏四月己未:己未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天,夏四月己未指的是农历夏历四月己未日,即农历四月初七。
北京马军都指挥使:指掌管北京地区马军指挥的官职,北京在这里指的是当时的首都。
集州刺史刘信:集州刺史是集州的行政长官,刘信为其名字。
滑州节度使:滑州节度使是滑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负责宫廷侍卫的马军指挥官。
检校太傅:检校官职之一,通常为荣誉性的虚职。
北京随使:指在首都北京担任随从使职的官员。
右都押衙杨邠:右都押衙是官职名,杨邠为其名字。
权枢密使:枢密使是掌管军事的官员,权枢密使指临时担任此职的官员。
雷州刺史宏肇:雷州刺史是雷州的行政长官,宏肇为其名字。
许州节度使:许州节度使是许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待卫步军都指挥使:负责宫廷侍卫的步军指挥官。
牢城都指挥使:掌管城池防御的指挥官。
壁州刺史常思:壁州刺史是壁州的行政长官,常思为其名字。
邓州节度使:邓州节度使是邓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三城巡检使:负责三城(可能指某地区)巡检的官员。
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河东行军司马是河东地区的军事司马,张彦威为其名字。
同州节度使:同州节度使是同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蕃汉兵马都孔目官郭威:蕃汉兵马都孔目官是负责蕃汉(指汉族和少数民族)兵马事务的官员,郭威为其名字。
宣徽南院使:宣徽使是宫廷内的官职,南院使为其分支。
检校司徒:检校官职之一,通常为荣誉性的虚职。
宣徽北院使:宣徽使是宫廷内的官职,北院使为其分支。
两使都孔目官王章:两使都孔目官是负责两个使节事务的官员,王章为其名字。
权三司使:三司使是掌管财政的官员,权三司使指临时担任此职的官员。
留后梁晖:留后是留守的意思,梁晖为其名字。
磁州滏阳人:磁州滏阳人指的是磁州滏阳地区的人。
徒党:徒党是指一群人,这里指追随者或部下。
帝:帝指的是当时的皇帝。
高唐英:高唐英是相州节度使的名字。
乾祐中:乾祐是年号,中指的是中期。
王继宏:王继宏是镇守相州的官员名字。
石州刺史易全章:石州刺史是石州的行政长官,易全章为其名字。
洺州团练使:洺州团练使是洺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辽州刺史安真:辽州刺史是辽州的行政长官,安真为其名字。
岚州刺史孟行超:岚州刺史是岚州的行政长官,孟行超为其名字。
汾州刺史武彦宏:汾州刺史是汾州的行政长官,武彦宏为其名字。
宪州刺史慕容信:宪州刺史是宪州的行政长官,慕容信为其名字。
齐州防御使:齐州防御使是齐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亳州防御使:亳州防御使是亳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沁州刺史李汉韬:沁州刺史是沁州的行政长官,李汉韬为其名字。
汝州防御使:汝州防御使是汝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册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册封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
左卫上将军:左卫上将军是宫廷侍卫的高级军官。
左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是宫廷侍卫的高级军官。
右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是宫廷侍卫的高级军官。
彭城郡君宋氏:彭城郡君是宋氏的封号。
永宁公主:永宁公主是皇女的封号。
皇侄承赟:皇侄是指皇帝的侄子,承赟为其名字。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和审查诏令。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宰相的副手。
集贤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是集贤殿的官员,负责学术研究和咨询。
河东观察判官:河东观察判官是河东观察使的下属官员。
府州:府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永安军额:永安军额是指永安军的编制。
振武节度使:振武节度使是振武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府州团练使:府州团练使是府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左谏议大夫:左谏议大夫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枢密直学士:枢密直学士是枢密院的官员,负责军事咨询。
潞州节度使:潞州节度使是潞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延州节度使:延州节度使是延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岢岚军使:岢岚军使是岢岚军的指挥官。
忻州刺史:忻州刺史是忻州的行政长官。
应州节度使:应州节度使是应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义军都部署:义军都部署是指负责义军(民间武装)的部署。
岚州刺史:岚州刺史是岚州的行政长官。
朔州节度使:朔州节度使是朔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义军都制置:义军都制置是指负责义军的制度和管理。
河阳留后:河阳留后是指河阳地区的留守官员。
奉国都虞候:奉国都虞候是奉国都的官员,负责军事。
河阴:河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汴州:汴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即今天的开封。
洛京:洛京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即当时的东都洛阳。
巡检使:巡检使是负责巡查地方的官员。
泽州:泽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怀州:怀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棣州刺史慕容彦超:棣州刺史是棣州的行政长官,慕容彦超为其名字。
澶州节度使:澶州节度使是澶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栾城:栾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陕州节度使:陕州节度使是陕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华州节度使:华州节度使是华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是都指挥使的副手。
绛州防御使:绛州防御使是绛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晋州节度使:晋州节度使是晋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丹州刺史:丹州刺史是丹州的行政长官。
权知军州事:权知军州事是指临时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的官员。
隆平集:隆平集是一部史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高祖纪上-评注
夏四月己未,以北京马军都指挥使、集州刺史刘信为滑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以北京随使、右都押衙杨邠为权枢密使、检校太保;以北京武节都指挥使、雷州刺史宏肇为许州节度使,充待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以北京牢城都指挥使、壁州刺史常思为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兼权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城巡检使;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为同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以蕃汉兵马都孔目官郭威为权枢密使、检校司徒;以河东左都押衙扈彦珂为宣徽南院使、检校司徒;以右都押衙王浩为宣徽北院使、检校司徒;以两使都孔目官王章为权三司使、检校太保。
这段古文记录了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的军事人事变动。通过这些任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对于军事力量的重视,以及对地方节度使权力的调整。刘信、杨邠、宏肇等人的任命,反映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同时也体现了对于内部稳定的维护。常思的任命则显示了朝廷对于地方治安的重视,以及对于特殊地区军事力量的加强。
是日,契丹主取相州,杀留后梁晖。《宋史·李穀传》:潜遣河朔酋豪晖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谋北旋,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晖,磁州滏阳人,少为盗,会契丹入汴,晖收集徒党,先入磁州,无所侵犯,遣使送款于帝。
这段文字描述了契丹与宋朝在边境地区的冲突。梁晖作为磁州滏阳人,因契丹入侵而聚集徒党,先入磁州,未侵犯百姓,后向宋朝投降。契丹主对此感到忧虑,但后来得知安阳城内虚弱,便发动攻击,最终攻陷安阳城。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边境地区的复杂局势,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契丹主先遣相州节度使高唐英率兵讨之。未几,契丹主至城下,是月四日攻拔之,遂屠其城。翼日,契丹主北去,命高唐英镇之,唐英阅城中遗民,得男女七百人而已。
这段文字描绘了契丹攻占相州的过程。契丹主派高唐英率兵讨伐梁晖,最终攻下相州并屠杀城中居民。这一事件反映了契丹的残暴,以及当时战争的残酷性。
乾祐中,王继宏镇相州,奏于城中得髑髅十余万,杀人之数,从可知也。
王继宏镇守相州时,上报在城中发现十余万髑髅,由此可知杀人之多。这一记载再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于人性的摧残。
庚申,以石州刺史易全章为洺州团练使,以前辽州刺史安真为宿州团练使,以岚州刺史孟行超为颍州团练使,以汾州刺史武彦宏为曹州防御使,以前宪州刺史慕容信为齐州防御使,以辽州刺史薛琼为亳州防御使,以沁州刺史李汉韬为汝州防御使。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时期的一系列地方人事变动。通过这些任命,我们可以看出朝廷对于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以及对于地方军事力量的加强。
癸亥,册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朝廷册封皇后的事件,体现了朝廷对于皇室成员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稳定的维护。
甲子,以皇长子承训为左卫上将军,第二子承祐为左卫大将军,第三子承勋为右卫大将军,皇女彭城郡君宋氏封永宁公主,皇侄承赟为右卫上将军。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朝廷对于皇室成员的封赏,体现了朝廷对于皇室成员的重视,以及对于皇权稳定的维护。
以河东节度判官苏逢吉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河东观察判官苏禹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朝廷对于官员的任命,体现了朝廷对于官员选拔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治理的考虑。
升府州为节镇,加永安军额。以振武节度使、府州团练使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行府州刺史、检校太尉;以北京随使、左都押衙刘铢为河阳节度使;以河东支使韩祚为左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朝廷对于地方行政区划和军事力量的调整,体现了朝廷对于国家治理的细致入微。
乙丑,遣史宏肇率兵一万人趋潞州。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朝廷派遣史宏肇率兵前往潞州的事件,体现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丙寅,以权知潞州军州事、左骁卫大将军王守恩为潞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以权点检延州军州事高允权为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以岢岚军使郑谦为忻州刺史,遥领应州节度使,充忻、代二州义军都部署。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朝廷对于地方军事力量的调整,体现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丁卯,以河东都巡馆驿、沿河巡检使阎万进为岚州刺史,领朔州节度使,充岚、宪二州义军都制置。
这段文字记录了北宋朝廷对于地方军事力量的调整,体现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戊辰,权河阳留后武行德以城来归。
这段文字记录了河阳留后武行德归顺北宋朝廷的事件,体现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初,契丹主将发东京,船载武库兵仗,自汴浮河,欲置之于北地,遣奉国都虞候武行德部送,与军士千余人并家属俱行。
这段文字描述了契丹主将兵仗运往北地的过程,以及武行德部送兵仗的事件。
至河阴,军乱,夺兵仗,杀契丹监吏,众推行德为帅,与河阴屯驻军士合,乃自汜水抵河阳。
这段文字描述了河阴军乱,以及武行德成为军队首领的事件。
河阳伪命节度使崔廷勋率兵拒之,兵败,行德等追蹑之,廷勋弃城而遁,行德因据其城。
这段文字描述了崔廷勋率兵抵抗武行德,最终失败并逃离河阳城的事件。
《隆平集·武行德传》:行德陷于契丹,伪请自效,因遣送将校数十人护所取尚方铠甲还契丹。
这段文字引用了《隆平集·武行德传》,描述了武行德在契丹的遭遇。
至河阴,行德谓众曰:“我与若等能为边地鬼耶?”众素伏其威名,皆曰:“惟命。”
这段文字描述了武行德在河阴对众人的讲话,以及众人对其的敬畏。
遂攻孟州,走其节度使崔廷勋,悉以府库分诸校,而权领州事。
这段文字描述了武行德攻占孟州,并取代崔廷勋成为节度使的事件。
遣其弟行友诣太原劝进。
这段文字描述了武行德派遣其弟前往太原劝进的事件。
伪命西京留守刘晞弃洛城,南走许州,遂奔东京,洛京巡检使方太自署知留守事。
这段文字描述了刘晞弃洛城南逃,以及方太自署知留守事的事件。
未几,太为武行德所害。
这段文字描述了方太被武行德杀害的事件。
是日,蕃将耿崇美屯泽州,史宏肇遣先锋将马诲率兵击之,崇美退保怀州。
这段文字描述了蕃将耿崇美屯兵泽州,以及史宏肇派遣马诲率兵攻击耿崇美的事件。
崔廷勋以契丹众攻武行德于河阳,行德出战,为廷勋所败。
这段文字描述了崔廷勋率领契丹军队攻击武行德,以及武行德战败的事件。
汴州萧翰遣蕃将高牟翰将兵援送刘晞复归于洛。
这段文字描述了汴州萧翰派遣蕃将高牟翰率兵援助刘晞的事件。
牟翰至,杀前澶州节度使潘环于洛阳。
这段文字描述了高牟翰到达洛阳后杀害潘环的事件。
辛未,以河阳都部署武行德为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尉,充一行马步军都部署。
这段文字记录了武行德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的事件。
甲戌,潞州节度使王守恩加检校太尉,以前棣州刺史慕容彦超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这段文字记录了王守恩和慕容彦超的任命事件。
丙子,契丹主耶律德光卒于镇之栾城。
这段文字描述了契丹主耶律德光在栾城去世的事件。
赵延寿于镇州自称权知国事。
这段文字描述了赵延寿在镇州自称权知国事的事件。
辛巳,陕州节度使赵晖加检校太尉,华州节度使兼陕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侯章加检校太傅,以陕府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兼绛州防御使王晏为晋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以丹州都指挥使、权知军州事高彦珣为丹州刺史。
这段文字记录了陕州节度使赵晖、华州节度使侯章、王晏、高彦珣的任命事件。
《隆平集·王晏传》云:汉祖威名未振,而晏等归之,甚喜,即授以节度使。
这段文字引用了《隆平集·王晏传》,描述了王晏在汉祖威名未振时归顺,并被授予节度使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