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三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三-原文

王周,魏州人。

少勇健,从军事唐庄宗、明宗,稍迁裨校,以战功累历郡守。

晋天福初,范延光叛于魏州,周从杨光远攻降之,安重荣以镇州叛,从杜重威讨平之,以功授贝州节度使。

岁余,移镇泾州。

先是,前帅张彦泽在任苛虐,部民逃者五千余户,及下车,革前弊二十余事,逃民归复,赐诏褒美。

后历邓、陕二镇。

阳城之役,周时为定州节度使,大军往来,供馈无阙,未几,迁镇州节度使。

周禀性宽惠,人庶便之。

开运末,杜重威降于契丹,引契丹主临城谕之。

周泣曰:‘受国重恩,不能死战,而以兵降,何面南行见人主与士大夫乎?’

乃痛饮欲引决,家人止之。

事不获已,乃见契丹主,授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师。

高祖定天下,移镇徐州,加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二月,以疾卒于镇,辍视朝二日,赠中书令。

周性宽恕,不忤物情。

初刺信都,州城西桥败,覆民租车,周曰:‘桥梁不饬,刺史之过也。’

乃还其所沈粟,出私财以修之,民庶悦焉。

刘审交,字求益,幽州文安人也。

祖海,父师遂。

审交少读书,尤精吏道,起家署北平主簿,转兴唐令,本府召补牙职。

刘守光之僭号,伪署兵部尚书,燕亡,归于太原。

庄宗知之,用为诸府从事。

同光初,赵德钧镇幽州,朝廷以内官马绍宏为北面转运使,辟审交为判官。

王都据定州叛,朝廷命王晏球进讨,以审交为转运供军使,王都平,以劳授辽州刺史。

明年,复为北面供军转运使,改磁州刺史,以母年高,去官就养。

及丁内艰,毁瘠过礼,服阕,不出累年。

晋高祖践阼,范延光以魏州叛,命杨光远以总兵讨之,复召审交为供馈使。

鄴中平,命审交为三司使,授右卫大将军。

六年夏,出为陈州防御使,岁余,移襄州防御使。

审交治襄、汉,抚绥有术,民庶怀之。

青州杨光远平,降平卢军为防御州,复用审交为防御使,累官至检校太傅。

时用军之后,审交矜恤抚理,凋弊复苏。

契丹破晋,审交以代归,萧翰在都,复用为三司使。

翰归审,李从益在汴州,召高行周、武行德将委以军事,皆不受命。

寻闻高祖起义于太原,史宏肇在泽潞,都人大惧。

时有燕军千人守捉诸门,李从益母王淑妃询于文武臣僚曰:‘予子母在洛,孤危自处,一旦为萧翰所逼,致令及此。但遣人迎请太原,勿以予子母为事。’

或曰:‘收拾诸处守营兵士与燕军,足以把城,以俟河北救应可也。’

妃曰:‘非谋也,我子母亡国之余,安敢与人与争天下!’

众议籍籍,犹以把城为词。

审交曰:‘余燕人也,今城有燕军,固合为燕谋,然事机有所不可。此城经敌军破除之后,民力空匮,余众幸存,若更谋之不臧,闭门拒守,一月之内,无复遗类。诸君勿言,宜从太妃处分。’

繇是从益遣使往太原贡奉。

高祖至汴,罢使归班。

隐帝嗣位,用为汝州防御使。

汝为近辅,号为难治,审交尽去烦弊,无扰于民,百姓歌之。

乾祐二年春,卒,年七十四。

郡人聚哭柩前所,列状乞留葬本州界,立碑起祠,以时致祭。

本州以闻,诏曰:‘朝廷之制,皆有旧章,牧守之官,比无赠典。其或政能殊异,惠及蒸黎,生有令名,没留遗爱,褒贤奖善,岂限彝章。可特赠太尉,吏民所请宜依。’

故相国、太师、秦国公冯道闻之曰:‘予尝为刘汝州僚佐,知其为人廉平慈善,无害之良吏也。刺辽、磁,治陈、襄、青,皆称平允,不显殊尤,其理汝也,又安有异哉!民之租赋不能减也,徭役不能息也,寒者不能衣也,馁者不能食也,百姓自汲汲然,而使君何有于我哉!然身死之日,致黎民怀感如此者,诚以不行鞭朴,不行刻剥,不因公而循私,不害物以利己,确然行良吏之事,薄罚宥过,谨身节用,安俸禄、守礼分而已。凡从事于斯者,孰不能乎!但前之守土者不能如是,是以汝民咨嗟爱慕。今天下戎马之后,四方凶盗之余,杼柚空而赋敛繁,人民稀而仓禀匮,谓之康泰,未易轻言。侯伯牧宰,若能哀矜之,不至聚敛,不杀无辜之民,民为邦本,政为民本,和平宽易,即刘君之政安足称耶!复河患不至于令名哉!’

道仍为著哀词六章,镌于墓碑之阴焉。

武汉球,泽州人也。

少拳勇,潞帅李嗣昭倚为亲信,事唐庄宗、明宗,继为禁军裨校。

清泰中,会晋高祖引契丹为援,与朝廷隔绝,遂归晋祖。

天福初,授赵州刺史,入为奉国军都指挥使,出刺曹州。

开运初,迁耀州团练使。

高祖至东京,授洺州刺史,汉球以目疾年高辞郡,帝曰:‘广平小郡,卿卧理有余,无以疾辞。’

至郡未期,复以目疾请代而免。

乾祐二年秋,卒于京师。

汉球虽出自行伍,然长于抚理,常以掊敛为戒,民怀其惠,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有管回者,汉球守郡日,辟为判官。

及汉球卒于汴,回在洺州未之知,一日,忽谓所亲曰:‘太保遣人召我。’

遂沐浴,新衣冠,无疾瞑目而终。

家人不知其故,后数日,方闻汉球卒。

张瓘,同州车渡村人,故太原监军使承业之犹子也。

承业,《唐书》有传。

唐天祐中,承业佐唐武皇、庄宗有功,甚见委遇,瓘闻之,与昆仲五人,自故里奔于太原,庄宗皆任用之。

瓘天祐十三年补麟州刺史。

承业治家严毅,小过无所容恕,一侄为磁州副使,以其杀河西卖羊客,承业立捕斩之。

常诫瓘等曰:‘汝车渡村百姓刘开道下贼,惯作非为,今须改行,若故态不除,死无日矣。’

故瓘所至不敢诛求。

晋天福中,为密州刺史,秩满入居环卫。

乾祐三年夏,卒于官,辍视朝一日。

李殷,蓟州人也。

自后唐庄宗、明宗、晋高祖朝,以偏校递迁,历官至检校司徒,累为郡守。

性沈厚,所莅无苛暴之名。

晋少帝御契丹于澶渊,殷典禁旅,驾还,授鄜州留后,俄加检校太保。

开运中,授定州节度使,将行,启少帝曰:‘臣之此行,破敌必矣。’

众皆壮其言,及至郡,威略无闻,敌再至,首纳降款。

后随契丹至常山,常山将耶律嘉哩遣殷与契丹首领杨安,同拒我师于洺水,俄而安退,殷以橐装驼马遗安。

安既北走,殷匿于丘墓获免,驰以归我。

高祖嘉其首赴朝阙,及魏州平,以甘陵乏帅,乃命殷为贝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

乾祐初,卒于镇。

诏赠太师。

刘在明,幽州人。

少有胆气,本州节度使刘守光用为亲信,出为平塞军使。

守光败,归于太原,唐庄宗收为列校。

明宗时,为捧圣左厢都指挥使,领和州刺史。

从幸汴州,至荥阳,闻朱守殷叛,用为前锋。

至汴城,率先登城,贼平,授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应顺初,为贝州刺史。

明年,移赵州,兼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以军戍易州。

清泰末,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引军赴团柏谷,路由易州,取在明军从。

及德钧兵败,在明奔归怀州,唐末帝令与苌从简同守河阳。

晋祖至,乃迎之,京都事定,出为单州刺史。

天福中,李金全以安州叛,在明从李守贞攻之,大破淮贼,以功授安州防御使,明年,移绛州。

杨光远据青州叛,召为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齐州防御使。

青州平,迁相州留后,历邢州、晋州留后。

‘《通鉴》:契丹入汴,建雄留后刘在明朝于契丹,以节度副使骆知朗知州事。’

高祖践阼,授幽州道行营都部署。

时契丹守中山,在明出师经略,契丹乃弃城而去,遂授镇州留后。

乾祐元年五月,正授镇州节度使。

六月,以疾卒于镇。

赠侍中。

马万,澶州人也。

少从军,善水游。

唐庄宗与梁军对垒于河上,庄宗于德胜渡夹河立南北寨。

会梁军急攻南寨,于中流联战舰以绝援路,昼夜攻城者三日,寨将氏延赏告急于庄宗。

庄宗隔河望敌,无如之何,乃召人能水游破贼者。

时万兄弟皆应募,遂潜行入南寨,往来者三,又助烧船舰,汴军遂退。

由此升为水军小校,渐典禁军,遥领刺史,累迁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

晋天福二年夏,范延光叛于鄴,牙将孙锐率兵至黎阳,朝廷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领兵渡滑州,万亦预其行。

时滑州节度使符彦饶潜通鄴下,杀白奉进于牙署。

万领本军兵士将助乱,会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卢顺密亦以兵至,谕以逆顺,万不得已,与顺密急趋公府,执彦饶生送阙下。

朝廷即以万为滑州节度使,而卢顺密酬之甚浅。

居无何,晋高祖稍知其事,即以顺密为泾州兵马留后,渐薄于万。

万镇邓州,未几罢镇,授上将军,以目疾致仕。

乾祐三年四月卒。

辍视朝一日。

李彦从,字士元,汾州孝义人。

父德,麟州司马。

彦从少习武艺,出行伍间,高祖典禁军,以乡里之旧,任为亲信。

国初,用为左飞龙使、检校司空。

镇州逐敌之际,请兵于朝廷,高祖令彦从率军赴之。

乾祐初,领恩州刺史。

赵晖讨王景崇于岐下,彦从为兵马都监,破川军有功,贼平,授濮州刺史,治有政能,百姓悦之。

乾祐三年冬,卒于郡。

郭谨,字守节,太原晋阳人。

谨少从军,能骑射,历河中教练使。

晋天福中,迁奉国右厢都指挥使,领禺州刺史。

三年,转奉国左厢都指挥、泗州防御使。

岁余,授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宁江军节度使。

六年,从幸鄴。

七年,晋祖崩,少帝即位,授彰德军节度使,领军如故。

开运初,出授鄜州。

二年,入为左神武统军。

三年,复镇鄜州。

高祖践阼,以乡国旧臣,加检校太尉,移镇滑台。

乾祐初,复授彰德军节度使。

二年,就加检校太师。

三年,入朝,加食邑。

是岁冬十月,卒于位,年六十。

辍视朝二日,赠侍中。

皇甫立,代北人也。

唐明宗之刺代州,署为牙校,从历籓镇。

性纯谨,明宗深委信之,王建立、安重诲策名委质、皆在立后。

明宗践阼,以立为忻州刺史。

长兴末,转洺州团练使。

应顺初,迁鄜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清泰三年春,移镇潞州,未几,改华州。

晋天福中,授左神武统军。

少帝即位,历左金吾卫上将军,累官至检校太尉。

高祖定天下,授特进、太子太师致仕。

乾祐二年秋卒。

白再荣,本蕃部人也。

少从军,累迁护圣左厢指挥使。

晋末,契丹入汴,明年, 契丹主北去,再荣从部帐至真定。

其年闰七月晦,李筠、何福晋相率杀北帅满达勒, 据甲仗库,敌势未退,筠等使人召再荣。

再荣端坐本营,迟疑久之。

为军吏所迫, 乃行。

翊日,逐出满达勒,诸军以再荣名次在诸校之右,乃请权知留后事。

‘《东都事略·李筠传》’:筠请冯道领节度,道曰:’予主奏事而已,留后事当议功臣为之。’以诸将之甲者为留后。

再荣贪昧无决,举止多疑,出入骑从,露刃注矢,诸校不相 统摄,互有猜贰。

奉国厢主王饶惧为再荣所并,乃据东门楼,以兵自卫,伪称足疾, 不敢见再荣。

司天监赵延乂俱与之善,乃来往解释,遂无相忌之意。

再荣以李崧、 和凝携家在彼,令军士数百人环迫崧、凝,以求赏给,崧、凝各出家财与之。

再荣欲害崧以利其财,前磁州刺史李穀谓再荣曰:’公与诸将为契丹所掳,凌辱万端, 旦夕忧死。今日众力逐出蕃戎,镇民死者不下三千人,岂独公等之功!才得生路, 便拟杀一宰相,他日到阙,傥有所问,何以为辞?’再荣默然。

再荣又欲括率在城 居民家财,以给军士,李穀又譬解之,乃止。

其汉人曾事满达勒者尽拘之,以取其 财。

高祖以再荣为镇州留后,为政贪虐难状,镇人呼为‘白满达’。

未几,移授滑 州节度使,箕敛诛求,民不聊生,乃征还京师。

周太祖入京城,军士攻再荣之第, 迫胁再荣,尽取财货既,军士前启曰:’某等军健,常趋事麾下,一旦无礼至此, 今后何颜谒见?’即奋刃击之,挈其首而去,后家人以帛赎葬之。

张鹏,镇州鼓城人。

幼为僧,知书,有口辩,喜大言,后归俗。

唐末帝为潞王 时,鹏往依焉。

及即位,用为供奉官,累监军旅。

晋开运中,契丹迫澶州,鹏为前 锋监押,奋身击敌,被创而还。

其后累于边城戍守,士伍服其勇。

乾祐初,授镇州 副使,过鄴城,高行周接之甚欢,鹏因言及晋朝倾亡之事,少帝任用失人,籓辅之 臣,惟务积财富家,不以国家为意,以至宗社泯灭,非独帝王之咎也。

行周性宽和, 不以鹏言为过。

鹏既退,行周左右谓行周曰:’张副使之言,盖讥令公也。’行周 因发怒,遂奏鹏怨国讹言,故朝廷降诏就诛于常山,时乾祐元年七月也。

史臣曰:晋、汉之际,有以懋军功、勤王事、取旌旄符竹者多矣,其间有及民 之惠者无几焉。

如王周之阃政、审交之民誉,盖其优者也;汉球、张瓘抑又次焉。

是宜纪之篇以示来者,其余皆不足观也已。

张鹏以一言之失,遽灭其身,亦足诫后代多言横议之徒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三-译文

王周,是魏州人。年轻时长得勇猛健壮,跟随唐庄宗、明宗从军,逐渐升迁为副校尉,凭借战功历任郡守。晋天福初年,范延光在魏州叛变,王周跟随杨光远攻打并使他投降,安重荣在镇州叛变,王周跟随杜重威讨伐并平定了他,因此被授予贝州节度使。一年多后,调任泾州镇守。在此之前,前任节度使张彦泽在任时严苛残暴,部下逃亡的百姓有五千多户。王周到任后,改革了前任的二十多项弊政,逃亡的百姓纷纷回归,朝廷下诏表扬他。后来历任邓州、陕州两镇节度使。在阳城战役中,王周时任定州节度使,大军往来,供应从不间断,不久后,调任镇州节度使。王周性格宽厚仁惠,百姓感到很方便。开运末年,杜重威向契丹投降,带领契丹君主到城下宣旨。王周哭着说:“受到国家的深恩,不能为国而死战,却以兵投降,有何脸面南行见君主和士大夫?”于是痛饮欲自尽,家人阻止了他。事情不得已,王周还是见到了契丹君主,被授予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师。高祖平定天下后,王周调任徐州镇守,加封同平章事。乾祐元年二月,因病在镇上去世,朝廷停止上朝两天,追赠中书令。王周性格宽恕,不违背人心。起初担任信都刺史时,州城西桥倒塌,压坏了百姓的车辆,王周说:“桥梁不整饬,是刺史的过错。”于是归还了沉入水中的粮食,并拿出自己的钱财来修复桥梁,百姓感到很高兴。

刘审交,字求益,是幽州文安人。祖父刘海,父亲刘师遂。刘审交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特别精通官吏之道,从北平主簿起步,转为兴唐令,本府召他补任幕职。刘守光僭称帝号时,假意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燕国灭亡后,他回到太原。庄宗知道他的才能,任命他为各府从事。同光初年,赵德钧镇守幽州,朝廷任命内官马绍宏为北面转运使,征召刘审交为判官。王都占据定州叛变,朝廷命令王晏球进军讨伐,任命刘审交为转运供军使,王都平定后,因功被授予辽州刺史。第二年,再次担任北面供军转运使,改任磁州刺史,因为母亲年事已高,辞官回家照顾。在服丧期间,他过于消瘦,服丧期满后,多年不出门。晋高祖登基后,范延光在魏州叛变,朝廷命令杨光远带兵讨伐,再次召回刘审交担任供馈使。邺城平定后,任命刘审交为三司使,授予右卫大将军。六年夏天,外出担任陈州防御使,一年多后,调任襄州防御使。刘审交治理襄州、汉中,安抚有方,百姓怀念他。青州杨光远平定后,将平卢军降为防御州,再次任命刘审交为防御使,官至检校太傅。在用兵之后,刘审交体恤抚慰,使凋敝复苏。契丹攻破晋国后,刘审交随代国归顺,萧翰在都城,再次任命他为三司使。萧翰返回后,李从益在汴州,召高行周、武行德委以军事,他们都拒绝了命令。不久听说高祖在太原起义,史宏肇在泽潞,都城百姓非常恐慌。当时有燕国军队千人守卫城门,李从益的母亲王淑妃询问文武官员说:“我的儿子和我在洛阳,孤立无援,一旦被萧翰逼迫,就会变成这样。只要派人去太原迎接,不要因为我儿子和我在这里的事情。”有人说:“集结各处守营的士兵和燕国军队,足以守城,等待河北的援军即可。”王淑妃说:“这不是好办法,我儿子和我是亡国之民,怎么敢与人争夺天下!”众人议论纷纷,还是以守城为词。刘审交说:“我是燕国人,现在城中有燕国军队,固然应该为燕国出谋划策,但事情的发展有不可预料之处。这个城在敌军攻破之后,民力空虚,幸存者寥寥无几,如果再谋划不当,闭门固守,一个月之内,城中将不再有活人。各位不要再说,应该听从太妃的安排。”于是李从益派人前往太原进贡。高祖到汴州后,罢免使者归队。隐帝继位后,任命刘审交为汝州防御使。汝州是近郊,号称难治,刘审交彻底革除弊端,不扰民,百姓歌颂他。

乾祐二年春天,刘审交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郡中百姓聚集在灵柩前痛哭,上书请求将刘审交安葬在本州境内,建立碑文和祠堂,按时祭祀。本州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说:“朝廷的制度,都有旧例,地方官员,一般没有赠官的惯例。如果有政绩特别优异,惠及百姓,生前有好的名声,死后留下美好的名声,褒奖贤能,奖励善行,难道还有限制吗?可以特别赠予太尉,百姓的请求应该予以满足。”前宰相、太师、秦国公冯道听说后说:“我曾经是刘汝州的属官,知道他为人廉洁、公平、慈善,是无害的好官。在辽、磁、陈、襄、青等州任职时,都称得上公平,不显露特殊之处,治理汝州,又怎么会不同呢!百姓的租税不能减少,徭役不能免除,寒冷的人不能穿衣,饥饿的人不能吃饭,百姓都很焦急,而使君对我有什么呢!然而他去世的那一天,使百姓如此怀念,实在是因为他不施行鞭打,不刻薄剥削,不因公谋私,不损害他人以利己,坚定地做良吏的事情,轻罚宽恕过错,谨慎自身,节约开支,安于俸禄,遵守礼节而已。凡从事这些事情的人,谁能做不到呢!只是之前的守土官员不能像他这样,所以百姓如此感叹和爱戴。现在天下战乱之后,四方盗贼横行,织布机空空如也,赋税繁重,人口稀少,仓库空虚,称之为安康,实在不容易轻易说出口。诸侯郡守,如果能够同情百姓,不聚敛财富,不杀害无辜的百姓,民为邦本,政为民本,和平宽厚,那么刘君的政绩又怎么值得称赞呢!不致于让名声受损!”冯道还为他写了六章哀词,刻在墓碑的背面。

武汉球,是泽州人。年轻时勇猛有力,潞帅李嗣昭把他当作亲信,跟随唐庄宗、明宗,后来成为禁军的副校尉。清泰年间,晋高祖引契丹为援,与朝廷隔绝,于是归顺晋国。天福初年,被授予赵州刺史,入京担任奉国军都指挥使,出京担任曹州刺史。开运初年,调任耀州团练使。高祖到东京后,授予他洺州刺史,武汉球因为眼疾和年事已高辞去郡守职务,皇帝说:“广平是小郡,你卧床治理有余,不用因为眼疾而辞官。”到郡不久,又因为眼疾请求替代而免职。乾祐二年秋天,在京城去世。武汉球虽然出身行伍,但擅长治理,常常以聚敛为戒,百姓怀念他的恩惠,他去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有管回,在武汉球守郡的时候,被任命为判官。等到武汉球在汴州去世,管回在洺州并不知道,有一天,突然对亲近的人说:“太保派人召我。”于是洗澡,换上新衣冠,无病而终。家人不知道原因,几天后,才听说武汉球去世。

张瓘,是同州车渡村人,是太原监军使承业的儿子。承业在《唐书》中有传记。唐朝天祐年间,承业辅佐唐武皇、庄宗有功,受到了极大的信任和重用。张瓘听说了这件事,和他的五个兄弟一起,从家乡逃到太原,庄宗都任用了他们。张瓘在天祐十三年被任命为麟州刺史。承业治家严谨,对小的过错也不容忍,有一个侄子担任磁州副使,因为杀了河西卖羊的客人,承业立即派人逮捕并处决了他。他经常告诫张瓘等人说:‘你们车渡村的人刘开道背叛了朝廷,一贯做坏事,现在必须改邪归正,如果不改,很快就会死去。’因此张瓘到任何地方都不敢随意诛杀。

晋天福年间,张瓘担任密州刺史,任期满了就进入宫中担任环卫官。乾祐三年夏天,他在官职上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一天。

李殷,是蓟州人。从后唐庄宗、明宗、晋高祖朝代开始,他通过担任偏校逐渐升迁,历任官职直到检校司空,多次担任郡守。他性格沉稳厚道,所到之处没有苛刻暴虐的名声。晋少帝在澶渊御驾亲征契丹时,李殷负责禁军,皇帝回朝后,他被任命为鄜州留后,不久又加封检校太保。开运年间,他被任命为定州节度使,在出发前,他对少帝说:‘我这次出征,必定能打败敌人。’大家都很赞同他的话,但到了郡里,他的威严和策略都没有显现出来,敌人再次进攻时,他首先接受了投降。

后来他随契丹到了常山,常山将领耶律嘉哩派李殷和契丹首领杨安一起在洺水抵抗我军。不久杨安撤退,李殷用袋子装着骆驼和马送给杨安。杨安北撤后,李殷藏身于坟墓中幸免于难,然后急忙返回我方。高祖赞赏他首先返回朝廷,等到魏州平定后,因为甘陵缺少将领,于是任命李殷为贝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乾祐初年,他在镇守地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师。

刘在明,是幽州人。他年轻时就很有胆量,本州节度使刘守光任用他为亲信,外调担任平塞军使。刘守光战败后,刘在明回到太原,唐庄宗收他为部下。明宗时,他担任捧圣左厢都指挥使,兼任和州刺史。他随皇帝到汴州,到荥阳时,听说朱守殷叛变,被任命为前锋。到达汴城后,他率先登城,叛贼被平定后,他被任命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应顺初年,他担任贝州刺史。第二年,调任赵州,兼任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负责驻守易州。清泰末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率领军队前往团柏谷,经过易州,刘在明随从他的军队。赵德钧战败后,刘在明逃回怀州,唐末帝命令他与苌从简一起守卫河阳。晋祖到达后,迎接了他,京都的事情平定后,他外调担任单州刺史。天福年间,李金全在安州叛变,刘在明随李守贞攻打他,大败淮贼,因功被任命为安州防御使,第二年调任绛州。

杨光远占据青州叛变,他被召回朝廷担任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齐州防御使。青州平定后,他被调任相州留后,历任邢州、晋州留后。《通鉴》记载:契丹入侵汴京时,建雄留后刘在明被契丹俘虏,契丹任命节度副使骆知朗管理州事。高祖登基后,任命刘在明为幽州道行营都部署。当时契丹驻守中山,刘在明出兵经略,契丹于是放弃城池离开,于是他被任命为镇州留后。乾祐元年五月,正式任命为镇州节度使。六月,因病在镇守地去世,朝廷追赠他为侍中。

马万,是澶州人。他年轻时就从军,擅长游泳。唐庄宗与梁军在河上对峙时,庄宗在德胜渡河两岸建立南北营寨。梁军急攻南营寨,在中流连接战舰来切断援军道路,昼夜攻城三天,营寨将领氏延赏向庄宗求救。庄宗隔着河望向敌人,却无计可施,于是召来擅长游泳的人破敌。当时马万的兄弟都应召,于是他们潜行进入南营寨,来回多次,还帮助焚烧战舰,梁军于是撤退。因此马万被提升为水军小校,逐渐掌管禁军,遥领刺史,多次升迁为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晋天福二年夏天,范延光在鄴叛变,牙将孙锐率兵到黎阳,朝廷派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领兵渡滑州,马万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当时滑州节度使符彦饶暗通鄴下,在牙署杀了白奉进。马万率领本军士兵准备助叛乱,恰逢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卢顺密也率兵到来,向他说明了逆顺之理,马万不得已,和卢顺密急忙赶往官府,逮捕了符彦饶并将其生擒送往朝廷。朝廷随即任命马万为滑州节度使,而卢顺密得到的回报很少。不久,晋高祖渐渐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任命卢顺密为泾州兵马留后,对马万的待遇逐渐减少。马万镇守邓州,不久被免职,授予上将军,因眼疾退休。乾祐三年四月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一天。

李彦从,字士元,是汾州孝义人。他的父亲李德,是麟州司马。李彦从年轻时学习武艺,在军队中服役,高祖掌管禁军时,因为他是同乡,被任命为亲信。国初,他被任命为左飞龙使、检校司空。镇州驱逐敌人时,他向朝廷请兵,高祖命令李彦从率军前往。乾祐初年,他担任恩州刺史。赵晖在岐下讨伐王景崇时,李彦从担任兵马都监,破敌有功,叛贼被平定后,他被任命为濮州刺史,他的治理得到了百姓的喜爱。乾祐三年冬天,他在郡中去世。

郭谨,字守节,是太原晋阳人。郭谨年轻时从军,擅长骑射,历任河中教练使。晋天福年间,他被调任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兼任禺州刺史。三年后,转任奉国左厢都指挥、泗州防御使。一年多后,他被任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宁江军节度使。六年,随皇帝到鄴。七年,晋祖去世,少帝即位,他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继续领军。开运初年,他被派往鄜州。二年,回到朝廷担任左神武统军。三年,再次镇守鄜州。高祖登基后,因为他是乡国旧臣,被加封检校太尉,调任镇守滑台。乾祐初年,再次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二年,加封检校太师。三年,入朝,增加食邑。这年冬天十月,他在官职上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停止朝会两天,追赠他为侍中。

皇甫立,是代北人。唐明宗担任代州刺史时,任命他为牙校,随他历任藩镇。他性格纯朴谨慎,明宗非常信任他,王建立、安重诲在立功后,都将自己的名号交给皇甫立。明宗登基后,任命皇甫立为忻州刺史。长兴末年,转任洺州团练使。应顺初年,调任鄜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清泰三年春天,调任镇守潞州,不久又改任华州。晋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左神武统军。少帝登基后,历任左金吾卫上将军,多次升迁至检校太尉。高祖平定天下后,任命他为特进、太子太师退休。乾祐二年秋天去世。

白再荣,原本是吐蕃部族的人。年轻时参军,多次升迁至护圣左厢指挥使。晋朝末年,契丹人攻入汴京,第二年,契丹首领北撤,白再荣随部落军队到达真定。那年的闰七月三十日,李筠、何福晋等人一起杀死了北帅满达勒,占据了兵器库,敌军势力尚未退去,他们派人召请白再荣。白再荣端坐在自己的营帐中,犹豫了很久。在军吏的逼迫下,才出发。第二天,驱逐了满达勒,各军因为白再荣的名次排在众校官之上,于是请求他暂时负责留守事务。

《东都事略·李筠传》记载:李筠请求冯道担任节度使,冯道说:‘我只是负责奏报事务,留守的事应该由有功的臣子来担任。’于是用众将的铠甲作为留守的标志。白再荣贪婪且犹豫不决,举止多疑,出入时携带武器,箭矢上涂有剧毒,各校官之间没有统一指挥,互相猜疑。

奉国厢主王饶担心被白再荣吞并,于是占据东门楼,用士兵自卫,假装脚病,不敢见白再荣。司天监赵延乂与他们关系良好,于是往来解释,消除了互相猜忌的念头。白再荣因为李崧、和凝带着家眷在那里,命令士兵数百人围困李崧、和凝,以换取赏赐,李崧、和凝各自拿出家财给了他们。白再荣想害李崧以获取其财产,前磁州刺史李穀对白再荣说:‘您和众将被契丹人俘虏,遭受了无数的凌辱,早晚都会忧惧而死。今天众人合力驱逐了蕃人,镇上的百姓死亡人数不少于三千人,这岂只是您等之功!才得到生路,就想杀害一位宰相,将来到了朝廷,如果有人问起,您将如何辩解?’白再荣默然。

白再荣又想搜刮城内居民的财产,以供给士兵,李穀又向他解释,他才作罢。那些曾经为满达勒服务过的汉人都被拘捕,以夺取他们的财产。高祖任命白再荣为镇州留后,他的治理贪婪残暴,镇上的人们称他为‘白满达’。不久,他被调任滑州节度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于是被召回京城。

周太祖进入京城,士兵攻打白再荣的住宅,逼迫白再荣,抢走了所有的财物。士兵们上前启禀说:‘我们这些士兵,一直跟随您的指挥,今天却无礼到这种地步,今后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您?’随即挥刀攻击他们,割下他们的头颅离去,后来白再荣的家人用布匹赎回他的尸体安葬。

张鹏,是镇州鼓城人。年幼时出家为僧,通晓书籍,口才好,喜欢说大话,后来还俗。唐末帝还是潞王时,张鹏前去依附他。等到唐末帝即位,任命他为供奉官,多次担任军队监军。晋朝开运年间,契丹逼迫澶州,张鹏担任前锋监押,奋勇击敌,受伤后返回。此后多次在边城戍守,士兵们佩服他的勇敢。乾祐初年,被任命为镇州副使,经过鄴城时,高行周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张鹏趁机谈论晋朝倾覆的事情,认为少帝任用不当,藩镇大臣只顾积累财富,不考虑国家大事,以至于国家灭亡,不仅仅是帝王的过错。

高行周性格宽厚和善,并不认为张鹏的话有什么过错。张鹏退下后,高行周身边的人对高行周说:‘张副使的话,是在讽刺您。’高行周因此发怒,于是上奏张鹏怨恨国家,散布谣言,所以朝廷下诏在常山处决张鹏,那时是乾祐元年七月。

史臣评论说:晋、汉之际,有很多人因为军功、勤王事、获取旌旗符节而受到重用,但其中真正对百姓有恩惠的人并不多。比如王周的边疆治理、审交的百姓赞誉,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汉球、张瓘则稍逊一筹。这些都应该记载在史册中,以示后人,其余的都不值得一看。张鹏因为一句话的失误,就丧命了,这也足以警示后世那些多言乱议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三-注解

王周:王周,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的重要将领,魏州人,因战功升迁至郡守,后成为节度使。

魏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是王周的家乡。

军事:军事,指军事活动,包括战争、军事训练等。

唐庄宗:唐庄宗李存勖,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

明宗:明宗指的是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

裨校:古代官职,指辅助军队的校尉。

郡守:郡守是唐代的地方行政长官。

晋天福:晋朝天福年间,指后晋时期。

范延光:范延光,后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杨光远:杨光远,后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安重荣:安重荣,后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杜重威:杜重威,后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贝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泾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镇州:古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

宽惠:宽惠,指宽容仁惠,善于治理。

开运:后晋开运年间,指后晋时期。

杜重威降于契丹:杜重威投降契丹,指后晋将领杜重威在开运末年投降契丹。

契丹: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

中书令: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密,地位崇高。

信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刘审交:刘审交,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的重要官员。

幽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

文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署北平主簿:古代官职,主簿是地方官署中的文书官员。

兴唐令:古代官职,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

牙职:古代官职,指地方官署中的辅助官员。

刘守光:刘守光,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重要将领。

燕:古代地名,指燕国,后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太原: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庄宗:庄宗指的是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他在唐朝末年建立后梁,结束了唐朝的统治。

同光:后唐同光年间,指后唐时期。

赵德钧:赵德钧,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重要将领。

马绍宏:马绍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内官。

王晏球:王晏球,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重要将领。

辽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东部。

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鄴中平:鄴中平,指鄴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平定。

三司使:古代官职,掌管财政。

右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陈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襄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青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平卢军:古代地名,指平卢节度使辖区,位于今山东省东部。

检校太傅:古代官职,检校太傅是荣誉性官职。

史宏肇:史宏肇,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重要将领。

燕军:燕军,指燕国的军队。

王淑妃:王淑妃,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皇帝李从益的母亲。

洛:古代地名,指洛阳,位于今河南省。

萧翰:萧翰,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

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的皇帝,如后梁的高祖朱温。

泽潞:古代地名,指泽州和潞州,位于今山西省。

隐帝:隐帝,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皇帝刘知远。

汝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戎马:戎马,指战争。

侯伯牧宰:侯伯牧宰,指地方上的官员。

杼柚:杼柚,指纺织用的梭子和梭子架,比喻财富。

管回:管回,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为武汉球的判官。

太保:太保,古代官职,掌管国家礼仪。

泽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拳勇:拳勇,指勇敢善战。

禁军:禁军,指中央直属的军队。

清泰:后唐清泰年间,指后唐时期。

赵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奉国军:古代地名,指奉国军节度使辖区。

曹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耀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洺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广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视朝:视朝,指皇帝上朝处理政务。

辍视朝:辍视朝,指皇帝停止上朝处理政务,以示哀悼。

辍视朝二日:辍视朝二日,指皇帝停止上朝处理政务两天。

赠典:赠典,指死后追赠的官职或荣誉。

彝章:彝章,指古代的礼制法规。

秦国公:秦国公,古代的一种封号,地位崇高。

掊敛:掊敛,指搜刮民财。

鞭朴:鞭朴,指用鞭子或棍子打人。

刻剥:刻剥,指剥削、压榨。

徭役:徭役,指古代农民为国家服劳役。

杼柚空而赋敛繁:杼柚空而赋敛繁,指国家财政空虚,而赋税繁重。

仓禀:仓禀,指仓库。

同州车渡村:同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车渡村则是同州的一个村庄,文中提到张瓘是同州车渡村人,表明他的籍贯。

太原监军使:太原监军使是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监督地方军队,维护地方治安。

唐武皇:唐武皇指的是唐僖宗李儇,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麟州刺史:麟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磁州副使:磁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副使是地方行政官员。

河西卖羊客:河西指的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文中提到的卖羊客可能是指从事贸易的商人。

晋天福中:晋天福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年号,文中提到的时间背景。

密州刺史:密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环卫:环卫是指皇宫周围的警卫部队。

蓟州:蓟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后唐: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由李嗣源建立。

晋高祖:晋高祖指的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澶渊:澶渊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检校司徒:检校司徒是唐代设立的一种荣誉职位,通常授予有功的官员。

鄜州留后:鄜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留后是指代理州官。

检校太保:检校太保是唐代设立的一种荣誉职位,通常授予有功的官员。

定州节度使:定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节度使是地方军事长官。

洺水:洺水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常山:常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镇州节度使:镇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节度使是地方军事长官。

奉国左厢都指挥使: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是唐代设立的一种军事职位。

泗州防御使:泗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防御使是地方军事长官。

鄴: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黎阳:黎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牙将:牙将是指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是唐代设立的一种军事职位。

上将军:上将军是唐代设立的一种高级军事职位。

汾州孝义:汾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孝义是汾州的一个县。

左飞龙使:左飞龙使是唐代设立的一种军事职位。

检校司空:检校司空是唐代设立的一种荣誉职位。

恩州刺史:恩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岐下:岐下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濮州刺史:濮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左神武统军:左神武统军是唐代设立的一种军事职位。

鄜州:鄜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滑台:滑台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特进:特进是唐代设立的一种荣誉职位。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是唐代设立的一种荣誉职位。

代州:代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忻州刺史:忻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洺州团练使:洺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团练使是地方军事长官。

华州:华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左金吾卫上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是唐代设立的一种军事职位。

检校太尉:检校太尉是唐代设立的一种荣誉职位。

蕃部:指古代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部落,这里指契丹。

护圣左厢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左厢指挥使是其下属的一种军事指挥官。

汴:古都名,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真定:古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

闰七月晦:闰月是指农历中的一种特殊月份,闰七月晦即指闰七月最后一天。

北帅满达勒:契丹的将领。

甲仗库:存放武器和盔甲的仓库。

权知留后事:临时代理留后的事务。

冯道: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司天监:古代官职,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赵延乂:古代官员,司天监的官员。

汉人:指汉族人。

满达勒:契丹将领的名字。

滑州:古地名,今河南省滑县。

箕敛诛求:形容官吏横征暴敛,剥削百姓。

周太祖:五代十国时期的周朝的开国皇帝,郭威。

乾祐: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年号。

供奉官: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供奉。

监军旅:负责监督军队。

创:受伤。

士伍:士兵。

阃政:指治理边境的政绩。

民誉:民众的评价。

旌旄符竹:古代官职的象征,旌旄指旗帜,符竹指符节。

横议:不按规矩议论,随意发表意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三-评注

白再荣,本蕃部人也。少从军,累迁护圣左厢指挥使。

这句话介绍了白再荣的出身和军旅生涯,表明他出身于蕃部,年轻时就投身军旅,并逐渐晋升为护圣左厢指挥使,显示出其军功和地位。‘少从军’‘累迁’等词语,凸显了其从基层做起,逐步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忠诚和努力的肯定。

晋末,契丹入汴,明年,契丹主北去,再荣从部帐至真定。

这段描述了晋朝末年契丹入侵汴京,次年契丹撤退,白再荣随部队前往真定的历史背景。‘晋末’‘契丹入汴’等词语,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而‘明年’‘北去’等则反映了战争和迁徙的残酷现实。

其年闰七月晦,李筠、何福晋相率杀北帅满达勒,据甲仗库,敌势未退,筠等使人召再荣。

这句话讲述了李筠和何福晋联手杀死了北帅满达勒,并占据了甲仗库,形势危急,于是派人召见白再荣。‘闰七月晦’‘北帅满达勒’等词语,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而‘使人召再荣’则表现了白再荣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再荣端坐本营,迟疑久之。为军吏所迫,乃行。

这句话描述了白再荣在接到召见后,犹豫不决,最终在军吏的逼迫下才出发。‘端坐本营’‘迟疑久之’等词语,反映了白再荣的谨慎和犹豫,而‘为军吏所迫’则揭示了当时军纪的严苛。

翊日,逐出满达勒,诸军以再荣名次在诸校之右,乃请权知留后事。

这句话讲述了白再荣在翌日成功驱逐满达勒,因其名次在诸校之右,被请为权知留后事。‘翊日’‘逐出满达勒’等词语,表现了白再荣的果断和英勇,而‘权知留后事’则表明了他被赋予重要职责。

《东都事略·李筠传》:筠请冯道领节度,道曰:‘予主奏事而已,留后事当议功臣为之。’以诸将之甲者为留后。

这段引用了《东都事略·李筠传》的内容,描述了李筠请冯道领节度,冯道认为留后事应由功臣担任,于是以诸将之甲者为留后。‘领节度’‘议功臣’等词语,反映了当时对功臣的重视和军功的认可。

再荣贪昧无决,举止多疑,出入骑从,露刃注矢,诸校不相统摄,互有猜贰。

这句话描述了白再荣的贪婪和犹豫不决,以及他的行为引起其他将领的猜忌。‘贪昧无决’‘举止多疑’等词语,揭示了白再荣的性格缺陷,而‘出入骑从’‘露刃注矢’等则表现了他的威严和军纪。

奉国厢主王饶惧为再荣所并,乃据东门楼,以兵自卫,伪称足疾,不敢见再荣。

这句话讲述了奉国厢主王饶因为害怕被白再荣吞并,于是占据东门楼,以兵自卫,并假装脚疾不敢见白再荣。‘惧为所并’‘据东门楼’等词语,描绘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司天监赵延乂俱与之善,乃来往解释,遂无相忌之意。

这句话描述了司天监赵延乂与王饶关系良好,从中调解,使得双方不再相互猜忌。‘俱与之善’‘来往解释’等词语,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

再荣以李崧、和凝携家在彼,令军士数百人环迫崧、凝,以求赏给,崧、凝各出家财与之。

这句话讲述了白再荣因为李崧、和凝携带家眷在彼,命令军士包围他们,以索取赏赐。‘令军士环迫’‘各出家财与之’等词语,揭示了白再荣的贪婪和对权力的滥用。

再荣欲害崧以利其财,前磁州刺史李穀谓再荣曰:‘公与诸将为契丹所掳,凌辱万端,旦夕忧死。今日众力逐出蕃戎,镇民死者不下三千人,岂独公等之功!才得生路,便拟杀一宰相,他日到阙,傥有所问,何以为辞?’再荣默然。

这段描述了李穀对白再荣的劝诫,指出白再荣的行为是不义的,并警告他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凌辱万端’‘才得生路,便拟杀一宰相’等词语,表现了李穀的正义感和对白再荣的警告。

再荣又欲括率在城居民家财,以给军士,李穀又譬解之,乃止。

这句话讲述了白再荣再次企图搜刮城内居民家财,但被李穀劝阻而作罢。‘括率’‘以给军士’等词语,揭示了白再荣对财富的渴望和对百姓的剥削。

其汉人曾事满达勒者尽拘之,以取其财。

这句话描述了白再荣拘捕了曾经为满达勒服务过的汉人,以夺取他们的财产。‘尽拘之’‘以取其财’等词语,反映了白再荣的残忍和对财富的贪婪。

高祖以再荣为镇州留后,为政贪虐难状,镇人呼为‘白满达’。

这句话讲述了高祖任命白再荣为镇州留后,但他的政绩却以贪婪和残暴著称,被镇民称为“白满达”。‘为政贪虐’‘呼为‘白满达’’等词语,揭示了白再荣的恶行和民众对他的厌恶。

未几,移授滑州节度使,箕敛诛求,民不聊生,乃征还京师。

这句话描述了白再荣不久后被调任滑州节度使,继续进行搜刮和诛求,导致民众生活困苦,最终被召回京师。‘箕敛诛求’‘民不聊生’等词语,揭示了白再荣的暴政和对百姓的压迫。

周太祖入京城,军士攻再荣之第,迫胁再荣,尽取财货既,军士前启曰:‘某等军健,常趋事麾下,一旦无礼至此,今后何颜谒见?’即奋刃击之,挈其首而去,后家人以帛赎葬之。

这段描述了周太祖进入京城后,军士攻入白再荣的宅邸,迫胁他交出财物,最终将其斩首。‘攻再荣之第’‘奋刃击之’等词语,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暴力。

张鹏,镇州鼓城人。幼为僧,知书,有口辩,喜大言,后归俗。

这句话介绍了张鹏的出身和经历,表明他出身于镇州鼓城,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还俗。‘知书’‘有口辩’等词语,反映了张鹏的文化素养和口才。

唐末帝为潞王时,鹏往依焉。及即位,用为供奉官,累监军旅。

这段描述了张鹏在唐末帝为潞王时前往依附,并在其即位后被任命为供奉官,多次监军旅。‘往依焉’‘用为供奉官’等词语,揭示了张鹏在政治上的成功和地位。

晋开运中,契丹迫澶州,鹏为前锋监押,奋身击敌,被创而还。

这句话讲述了晋开运年间,契丹迫近澶州,张鹏担任前锋监押,勇敢地抗击敌人,虽然受伤但最终返回。‘奋身击敌’‘被创而还’等词语,表现了张鹏的勇敢和忠诚。

其后累于边城戍守,士伍服其勇。

这句话描述了张鹏在边城多次戍守,士兵们对他非常敬佩。‘累于边城戍守’‘士伍服其勇’等词语,揭示了张鹏在军事上的成就和声望。

乾祐初,授镇州副使,过鄴城,高行周接之甚欢,鹏因言及晋朝倾亡之事,少帝任用失人,籓辅之臣,惟务积财富家,不以国家为意,以至宗社泯灭,非独帝王之咎也。

这段描述了张鹏在乾祐初年被任命为镇州副使,经过鄴城时受到高行周的欢迎,张鹏借此机会谈论晋朝倾亡的原因,指出少帝任用失人和籓辅之臣只顾积财富家,导致国家灭亡。‘言及晋朝倾亡之事’‘不以国家为意’等词语,反映了张鹏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行周性宽和,不以鹏言为过。

这句话讲述了高行周性格宽和,并不认为张鹏的话有错。‘性宽和’‘不以鹏言为过’等词语,揭示了高行周的宽容和度量。

鹏既退,行周左右谓行周曰:‘张副使之言,盖讥令公也。’行周因发怒,遂奏鹏怨国讹言,故朝廷降诏就诛于常山,时乾祐元年七月也。

这段描述了张鹏退下后,高行周的左右对他说张鹏的话是在讽刺他,高行周因此发怒,上奏朝廷说张鹏有怨言和诽谤,朝廷因此下诏将张鹏处死。‘盖讥令公也’‘降诏就诛’等词语,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史臣曰:晋、汉之际,有以懋军功、勤王事、取旌旄符竹者多矣,其间有及民之惠者无几焉。

这段话是史臣的评论,指出在晋、汉之际,很多人因为军功和勤王事而获得荣誉,但真正关心百姓的人却很少。‘懋军功’‘勤王事’‘及民之惠’等词语,反映了史臣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批评。

如王周之阃政、审交之民誉,盖其优者也;汉球、张瓘抑又次焉。

这句话列举了王周和审交等人的政绩和民誉,认为他们是当时政治中的佼佼者。‘阃政’‘民誉’等词语,揭示了史臣对政治人物的评价标准。

是宜纪之篇以示来者,其余皆不足观也已。

这句话表明史臣认为应该记录下这些优秀的政治人物的事迹,以供后人学习,而其他人则不值得关注。‘宜纪之篇’‘不足观也已’等词语,体现了史臣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

张鹏以一言之失,遽灭其身,亦足诫后代多言横议之徒欤!

这句话是史臣对张鹏的评价,指出张鹏因为一句话而丧命,足以警示后世那些多言横议的人。‘一言之失’‘遽灭其身’等词语,揭示了史臣对张鹏命运的感慨和对后人的警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0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