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一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一-原文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

高祖微时,尝牧马于晋阳别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

及高祖领籓镇,累封魏国夫人。

高祖建义于太原,欲行颁赉于军士,以公帑不足,议率井邑,助成其事。

后闻而谏曰:

自晋高祖建义,及国家兴运,虽出于天意,亦土地人民福力同致耳,未能惠其众而欲夺其财,非新天子恤隐之理也。

今后宫所积,宜悉以散之,设使不厚,人无怨言。

高祖改容曰:

敬闻命矣。

遂停敛贷之议。

后倾内府以助之,中外闻者,无不感悦。

天福十二年,册为皇后。

隐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案:以下疑有阙文。

据《通鉴》云:

隐帝与李业等谋诛杨邠等,议既定,入白太后,

太后曰:

兹事何可轻发,更宜与宰相议之。

业时在旁曰:

先帝尝言,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

太后复以为言,帝忿曰:

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

拂衣而出。

又云:

南北军遇于刘子陂,帝欲自出劳军,

太后曰:

郭威吾家故旧,非死亡切身,何以至此!但按兵守城,飞诏谕之,观其志趣,必有辞理,则君臣之礼尚全,慎勿轻出。

帝不从。

周太祖入京,

凡军国大事,皆请后发教令以行之。

是岁,议立徐州节度使赟为帝,以迎奉未至,

周太祖乃率群臣拜章,请后权临朝听政,

后于是称诰焉。

及周太祖为六军推戴,

上章具述其事,

且言愿事后为慈母。

后下诰答曰:

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翦除祸乱,安定乾坤,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

老身未终残年,属兹多难,

惟以衰朽,托于始终。

载省来笺,

如母见待,感念深意,涕泗横流。

云。

仍出戎衣、玉带以赐周太祖。

周太祖即位,

上尊号曰德圣皇太后,

居于太平宫。

周显德元年春薨。

案:隐帝未立皇后,

据是书《张彦成传》云:

隐帝娶彦成女。

《杨邠传》云:

隐帝所爱耿夫人,欲立为后,邠以为太速,夫人卒,隐帝欲以后礼葬,邠又止之。

盖隐帝在位三年,

崩时年二十,

故未及册立皇后也。

又,

《五代会要》载:

汉高祖长女永宁公主,降宋延渥,

天福十二年四月封,

至乾祐二年十二月,

追封秦国长公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一-译文

高祖的皇后李氏,是晋阳人。在高祖地位低微的时候,曾经在晋阳的别墅放牧马匹,趁机在夜晚进入她家,抢夺了她的财物。等到高祖成为藩镇领主,多次被封为魏国夫人。高祖在太原起兵,想要对军士进行赏赐,但因为国库不足,提议向井邑借贷,以助成此事。后来李皇后听说后劝谏说:‘自从晋高祖起兵,以及国家兴旺,虽然出自天意,也是因为土地和人民的福分共同导致的,现在未能惠及民众却想要夺取他们的财物,这不是新天子体恤民情的行为。现在后宫所积累的财物,应该全部散发出去,即使不是很多,人们也不会有怨言。’高祖听后改变了态度说:‘恭敬地接受你的命令。’于是停止了借贷的提议。后来李皇后将自己的内府财物全部拿出来帮助,内外听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感动和高兴。天福十二年,被封为皇后。隐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

以下内容疑似有缺失。据《通鉴》记载:隐帝与李业等人密谋诛杀杨邠等人,计划已经确定,进入告知太后,太后说:‘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轻易发动,更应该与宰相商议。’李业当时在旁边说:‘先帝曾经说过,朝廷的大事不可与书生商议,懦弱胆怯会误事。’太后再次提出这个意见,皇帝愤怒地说:‘国家的事情,不是内室可以了解的。’说完拂袖而出。还有记载说,南北军在刘子陂相遇,皇帝想要亲自出城慰劳军队,太后说:‘郭威是我们家中的老朋友,不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只需按兵不动守城,飞诏命令他,观察他的态度,必有道理,这样君臣之间的礼节还可以保全,千万不要轻易外出。’皇帝没有听从。

周太祖进入京城后,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请太后发出命令来执行。这一年,商议立徐州节度使赟为皇帝,因为迎接的人还没有到,周太祖于是率领群臣上奏章,请求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于是开始发布命令。等到周太祖被六军推举为皇帝,上奏章详细陈述了这件事情,并且说愿意在太后之后成为她的慈母。太后下诏回答道:‘侍中的功绩和声望非常高,品德显著,清除祸乱,安定国家,百姓有归属感,天数所归,所以军民推举,亿万人欢喜。我虽然年老体衰,但在这多事之秋,只能尽我所能。收到你的信件,就像母亲对待我一样,深感你的深情,泪如雨下。’并且拿出军装和玉带赐给周太祖。周太祖即位后,上尊号为德圣皇太后,居住在太平宫。周显德元年春天去世。

隐帝在位时没有立皇后,据这本书《张彦成传》记载:隐帝娶了彦成的女儿。《杨邠传》记载:隐帝宠爱耿夫人,想要立她为皇后,杨邠认为太快,夫人去世后,隐帝想要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她,杨邠又阻止了。大概是因为隐帝在位三年,去世时年仅二十岁,所以没有来得及册立皇后。另外,《五代会要》记载:汉高祖的长女永宁公主,下嫁宋延渥,天福十二年四月封为公主,到乾祐二年十二月,追封为秦国长公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一-注解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皇后:指皇帝的妻子,皇后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正室妻子。

晋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的都城。

微时:指一个人在未显贵或未成功的时候。

籓镇:古代指边疆地区的军事行政区。

封:指皇帝赐予某人爵位或官职。

夫人:古代对有夫之妇的尊称,也指某些高级官员的妻子。

颁赉:指颁发赏赐,即赏赐给军队或官员。

公帑:指国家或公共的财库。

井邑:古代对城市或乡村的称呼。

福力:指福气与力量,这里指人民的力量。

隐之理:指隐忍和宽恕的道理。

内府:指皇宫内部的财库。

册为皇后:指皇帝正式立某人为皇后。

隐帝: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隐帝刘承祐。

通鉴:指《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

白:告诉,报告。

太后:指皇帝的母亲。

郭威: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太祖郭威。

六军:古代指国家的军队,这里指后周的军队。

诰:古代的一种文书,多用于皇帝发布的命令或赐予的封号。

侍中:古代官名,是皇帝的近臣之一。

翦除:除去,铲除。

乾坤:指天地,比喻国家或政权。

历数:指天数,这里指天命。

载省:指阅读,审阅。

戎衣:军装,这里指军服。

玉带:古代官员的服饰之一,表示身份的高贵。

周太祖:指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

德圣皇太后:指周太祖郭威的母亲,被尊为德圣皇太后。

太平宫:古代宫殿名,这里指周太祖的母亲居住的宫殿。

薨:古代指皇帝或皇后去世。

张彦成:古代人物,此处提及与隐帝有关联。

杨邠:古代人物,此处提及与隐帝有关联。

耿夫人:古代人物,此处提及与隐帝有关联。

追封:指在死后追赠封号。

永宁公主:指汉高祖的长女,此处提及她的封号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一-评注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此句开篇点明了李氏的籍贯,晋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暗示了李氏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高祖微时,尝牧马于晋阳别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此句描绘了高祖刘邦年轻时的一段经历,牧马于晋阳别墅,夜入其家,劫取财物。这既展现了高祖刘邦的勇敢与机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

及高祖领籓镇,累封魏国夫人。此句说明了高祖刘邦在成为一国之君后,对李氏的封赏,从微时到领籓镇,再到累封魏国夫人,可见高祖对李氏的宠爱与重视。

高祖建义于太原,欲行颁赉于军士,以公帑不足,议率井邑,助成其事。此句反映了高祖刘邦在建立政权后,想要对军士进行赏赐,但公帑不足,于是提议向井邑借贷。

后闻而谏曰:“自晋高祖建义,及国家兴运,虽出于天意,亦土地人民福力同致耳,未能惠其众而欲夺其财,非新天子恤隐之理也。今后宫所积,宜悉以散之,设使不厚,人无怨言。”此句展现了李氏的贤德与智慧,她以国家兴运为重,劝谏高祖不要夺取百姓的财物,而是应该将后宫所积的财富分发给百姓。

高祖改容曰:“敬闻命矣。”遂停敛贷之议。此句说明高祖刘邦接受了李氏的劝谏,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停止了敛贷之议。

后倾内府以助之,中外闻者,无不感悦。此句描述了李氏倾尽内府之财来帮助高祖刘邦,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赞誉。

天福十二年,册为皇后。隐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此句说明了李氏在成为皇后后,又尊为皇太后,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案:以下疑有阙文。据《通鉴》云:隐帝与李业等谋诛杨邠等,议既定,入白太后,太后曰:“兹事何可轻发,更宜与宰相议之。”此句反映了隐帝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与太后的意见不合,太后认为应该与宰相商议。

业时在旁曰:“先帝尝言,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此句展现了李业对朝廷大事的轻率态度,他认为朝廷大事不可与书生商议。

太后复以为言,帝忿曰:“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拂衣而出。此句说明了隐帝对太后的劝谏感到愤怒,拂衣而出。

又云:南北军遇于刘子陂,帝欲自出劳军,太后曰:“郭威吾家故旧,非死亡切身,何以至此!但按兵守城,飞诏谕之,观其志趣,必有辞理,则君臣之礼尚全,慎勿轻出。”此句反映了太后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谨慎态度,她认为应该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帝不从。此句说明了隐帝没有听从太后的劝谏。

周太祖入京,凡军国大事,皆请后发教令以行之。此句说明了周太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都会征求太后的意见。

是岁,议立徐州节度使赟为帝,以迎奉未至,周太祖乃率群臣拜章,请后权临朝听政,后于是称诰焉。此句说明了周太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会征求太后的意见,并且太后在关键时刻会临朝听政。

及周太祖为六军推戴,上章具述其事,且言愿事后为慈母。后下诰答曰:“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翦除祸乱,安定乾坤,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兹多难,惟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念深意,涕泗横流”云。此段展现了太后对周太祖的敬重与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仍出戎衣、玉带以赐周太祖。此句说明了太后对周太祖的赏赐,戎衣、玉带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周太祖即位,上尊号曰德圣皇太后,居于太平宫。周显德元年春薨。此句说明了周太祖即位后,尊称太后为德圣皇太后,太后居住在太平宫,最终在周显德元年春去世。

案:隐帝未立皇后,据是书《张彦成传》云:隐帝娶彦成女。《杨邠传》云:隐帝所爱耿夫人,欲立为后,邠以为太速,夫人卒,隐帝欲以后礼葬,邠又止之。盖隐帝在位三年,崩时年二十,故未及册立皇后也。此段说明了隐帝在位期间,未能册立皇后,以及他去世时的年岁。

《五代会要》载:汉高祖长女永宁公主,降宋延渥,天福十二年四月封,至乾祐二年十二月,追封秦国长公主。此段说明了汉高祖的女儿永宁公主的封号变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汉-列传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0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