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七-原文
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
近年来,以都下聚兵太广,未尝令坊市点灯故也。
甲申,以时雪久愆,命丞相及三省官群望祈祷。
诏曰:“谤木求规,集囊贡事,将裨理道,岂限侧言。应内外文武百官及草泽,并许上封事,极言得失。”
以丁审衢为陈州,而审衢厚以鞍马、金帛为谢恩之献,帝虑其渔民,复其献而停之。
封保义节度使王檀为琅琊郡王。
命供奉官朱峤于河南府宣取先收禁定州进奉官崔腾并傔从一十四人,并释放,仍命押领送至贝。
腾,唐户部侍郎洁之子也。
广明丧乱,客于北诸侯,为定州节度使王处存所辟,去载领贡献至阙。
未几,其帅称兵,遂絷之。
至是,帝念宾介之来,又已出境,特命纵而归焉。
丙戌,有司以孟春太庙荐享上言,命丞相杜晓摄祭行事。
丙申夕,荧惑犯房第二星。
二月庚戌,中和节,御崇勋殿,召丞相、大学士、河南尹,略封讫,于万春门外庑赐以酒食。
《五代会要》,二月,追封故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为赵王。
癸丑,敕曰:“今载春寒颇甚,雨泽仍愆,司天监占以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县告喻百姓,备淫雨之患。”
庚申,御宣威殿开宴,丞相洎文武官属咸被召列侍,竟日而罢。
壬戌,帝将巡按北境,中外戒严,诏以河南尹、守中书令、判六军事张宗奭为大内留守。
中书门下奏,差定文武官领务尤切宜扈驾者三十八人。
诏工部尚书李皎、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侍郎刘邈、兵部郎中张俊、光禄少卿卢秉彝并令扈跸。
甲子,发自洛师,夕次河阳。
《通鉴》云:至白马屯,赐从官食,多未至,遣骑趣之于路。
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最后至,帝命扑杀之。
乙丑,次温县。
丙寅,次武陟。
怀州刺史段明远迎拜于境上,其内外所备,咸丰霈焉。
丁卯,次获嘉。
戊辰,次卫州之新乡。
己巳,晨发卫州,夕止淇门,内衙十将使以十指挥兵士至于行在。
辛未,驻跸黎阳。
癸酉,发自黎阳,夕次内黄。
甲戌,次昌乐县。
丁丑,次于永济县。
青州节度使贺德伦奏,统领兵士赴历亭军前。
戊寅,至贝州,命四丞相及学士李琪、卢文度、知制诰窦赏等十五人扈从,其左常侍韦戬等二十三人止焉。
己卯,发自贝州,夕驻跸于野落。
三月庚辰朔,次于枣强县之西城。
《通鉴》:辛巳,至下博南,登观津冢。
赵将符暕引数百骑巡逻,不知是帝,遽前逼之。
或告曰:“晋兵大至矣!”
帝行幄,亟引兵趣枣强,与杨师厚军合。
丙戌,镇、定诸军招讨使杨师厚奏下枣强县,车驾即日疾驰南还。
丁亥,复至贝州。
庚寅,杨师厚与副招讨李周彝等准诏来朝。
辛卯,诏丞相、翰林六学士、文武从官、都招讨使及诸军统指挥使等,赐食于行殿。
壬辰,命以羊酒等各赐从官。
甲午,幸贝州之东闉阅武。
乙未,帝复幸东闉阅骑军。
敕以攻下枣强县有功将校杜晖等一十一人,并超加检校官,衙官宋彦等二十五人并超授军职。
丙午,次济源县。
诏曰:“淑律将迁,亢阳颇甚,宜令魏州差官祈祷龙潭。”
戊申,诏曰:“雨泽愆期,祈祷未应,宜令宰臣各于魏州灵祠精加祈祷。”
《五代会要》:三月,诏曰:“夫隆兴邦国,必本于人民;惠养疲羸,凡资于令长。苟选求之逾滥,固抚理之乖违。如闻吏部拟官,中书除授,或缘亲旧所请,或为势要所干,姑徇私情,靡求才实,念兹蠹弊,宜举条章。今后应中书用人及吏部注拟,并宜省籓身之才业,验为政之否臧,必有可观,方可任用。如或尚行请说,犹假货财,其所司人吏,必当推穷,重加惩断。”
四月己酉,幸魏州。
金波亭,赐宴宰臣、文武官及六学士。
甲寅夕,月掩心大星。
丙辰,敕:“近者星辰违度,式在修禳,宜令两京及宋州、魏州取此月至五月禁断屠宰。仍各于佛寺开建道场,以迎福应。”
己未,次黎阳县。
《通鉴》:乙卯,博王友文来朝,请帝还东都。
丁巳,发魏州。
己未,至黎阳,以疾淹留。
东都留守官吏奉表起居,赐丞相、从官酒食有差。
己巳,至东都,博王友文以新创食殿上言,并进准备内宴钱三千贯、银器一千五百两。
辛未,宴于食殿,召丞相及文武从官等侍焉。
帝泛九曲池,御舟倾,帝堕溺于池中,宫女侍官扶持登岸,惊悸久之。
制加建昌宫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开封尹、博王友文为特进、检校太保,兼开封尹,依前建昌宫使,充东都留守。
戊寅,车驾发自东京,夕次中牟县。
五月己卯朔,从官文武自丞相而下,并诣行殿起居,亲王及诸道籓帅咸奉表来 上。
庚辰,发自郑州,至荥阳,河南尹魏王宗奭望尘迎拜;河阳留后邵赞、怀州刺 史段明远等逦迤来迎。
夕次汜水县,帝召魏王宗奭入对,便于御前赐食,数刻乃退。
壬午,驻跸于汜水,宰臣、河南尹、六学士并于内殿起居,敕以建昌宫事委宰臣于 兢领之。
《五代会要》:其年六月,废建昌宫,以河南尹、魏王张宗奭为国计使, 凡天下金谷兵戎旧隶建昌宫者,悉主之。
癸未,帝发自汜水,宣令邵赞、段明远各 归所理。
午憩任村屯,夕次孝义宫。
留都文武礼部尚书孔续而下道左迎拜。
次偃师。
甲申,至都,文武臣奉迎于东郊。
渤海遣使朝贡。
宰臣薛贻矩抱恙在假,不克扈从, 宣问旁午,仍命且驻东京以俟良愈。
及薨,帝震悼颇久,命雒苑使曹守珰往吊祭之, 又命辍六日、七日、八日朝参,丞相、文武并诣上阁门进名奉慰。
丁亥,以彗星谪 见,诏两京见禁囚徒大辟罪以下,递减一等,限三日内疏理讫闻奏。
《五代会要》:彗星见于灵台之西,至五月始降赦宥罪,以答天谴。
又云:五月壬戌夜,荧惑犯心 大星,去心四度,顺行。
司天奏:“大星为帝王之星,宜修省以答天谴。”
诏曰:“生育之人,爰当暑月,乳哺之爱,方及薰风。傥肆意于刲屠,岂推恩于长养,俾 无殄暴,以助发生。宜令两京及诸州府,夏季内禁断屠宰及采捕。
天民之穷,谅由 赋分;国章所在,亦务兴仁。所在鳏寡孤独、废疾不济者,委长吏量加赈恤。
史载 葬枯,用彰轸恤;礼称掩骼,将致和平。应兵戈之地,有暴露骸骨,委所在长吏差 人专攻收瘗。
国疠之文,尚标七祀;良药之市,亦载三医。用怜无告之人,宜征有 喜之术。
凡有疫之处,委长吏检寻医方,于要路晓示。
如有家无骨肉兼困穷不济者, 即仰长吏差医给药救疗之。
辛卯,诏曰:“亢阳滋甚,农事已伤,宜令宰臣于兢赴 中岳,杜晓赴西岳,精切祈祷。
其近京灵庙,宜委河南尹,五帝坛、风师雨师、九 宫贵神,委中书各差官祈之。
《通鉴》:闰月壬戌,帝疾甚,谓近臣曰:“我经 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 兒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因哽咽,绝而复苏。
帝长子郴王友裕早卒。
次假子友 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
次郢王友珪,其母亳州营倡也,为左右 控鹤都指挥使。
次均王友贞,为东都马步都指挥使。
帝虽未以友文为太子,意常属 之。
六月丁丑朔,帝命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命之官。
已宣旨,未行敕。时左 迁者多追赐死,友珪益恐。
戊寅,友珪易服微行入左龙虎军,见统军韩勍,以情告 之。
勍亦见功臣宿将多以小过被诛,惧不自保,遂相与合谋。
勍以牙兵五百人从友珪杂控鹤士入,伏于禁中;夜斩关入,至寝殿,侍疾者皆散走。
帝惊起,问:“反 者为谁?”友珪曰:“非他人也。”
帝曰:“我固疑此贼,恨不早杀之。汝悖逆如此,天地岂容汝乎!”
友珪曰:“老贼万段!”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
友珪自以败氈裹之,瘗于寝殿,秘不发丧。
遣供奉官丁昭溥驰诣东都,命均王友贞 杀友文。
己卯,矫诏称:“博王友文谋逆,遣兵突入殿中,赖郢王友珮忠孝,将兵诛之,保全朕躬。
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
韩勍为友珪谋,多出府库金帛,赐诸军及百官以取悦。
辛巳,丁昭溥还,闻友文已死,乃发丧, 宣遗制,友珪即皇帝位。
友珪葬太祖于伊阙县,号宣陵。
《五代史补》:太祖硃全 忠,黄巢之先锋。
巢入长安,以刺史王铎围同州,太祖遂降,铎承制拜同州刺史。
黄巢灭,淮、蔡间秦宗权复盛,朝廷以淮、蔡与汴州相接,太祖汴人,必究其能否, 遂移授宣武军节度使以讨宗权,未凡灭之。
自是威福由己,朝廷不能制,遂有天下。
先是,民间传谶曰:“五公符”,又谓之“李淳风转天歌”,其字有“八牛之年”, 识者以“八牛”乃“硃”字,则太祖革命之应焉。
太祖之用兵也,法令严峻,每战,逐队主帅或有没而不反者,其余皆斩之,谓之:“跋队斩”。自是战无不胜。
然健 兒且多窜匿州郡,疲于追捕,因下令文面,健兒文面自此始也。
《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 鞋。”
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
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 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
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臣谨案:梁祖以天复三年迎唐昭宗于岐下,岁在甲子,其年改天祐,至国初建隆庚 申岁,才五十六年矣,然则乾德七十岁人皆目睹其事。
盖唐室自懿宗失政,天下乱 离,故武宗以下实录,不传于世。
昭宗一朝,全无记注。
梁祖在位止及六年,均帝朝诏史臣修梁祖实录,岐下系鞋之事,耻而不书。
晋天福中,史臣张昭重修《唐史》, 始有《昭宗本纪》,但云即位之始,有《会昌》之风,岐阳事迹,不能追补。
此亦 明唐昭宗有英睿之气,而衰运不振;又明左右无忠义奋发之臣,致梁祖得行其志。
有所警诫,不可不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七-译文
乾化二年正月,朝廷宣布:‘上元节之夜,允许各个市场和街市点燃彩灯,金吾卫不必执行宵禁。’近年来,因为京城聚集的军队太多,所以从未允许街市点灯。
甲申日,因为长时间没有下雪,命令丞相和三省官员一起向上天祈祷。皇帝下诏说:‘寻求规劝,收集意见,为了帮助治理,哪里有限制。无论是朝廷内外文武百官还是民间人士,都允许上书陈述意见,畅所欲言。’任命丁审衢为陈州知州,丁审衢用鞍马、金帛作为感谢皇帝的礼物,皇帝担心他会因此贪污,就收回了礼物并停止了他的任命。封保义节度使王檀为琅琊郡王。命令供奉官朱峤到河南府宣取先收禁定州进贡的官员崔腾及其随从十四人,并释放他们,还命令押送他们到贝州。崔腾是唐朝户部侍郎崔洁的儿子。在广明年间丧乱时期,他客居北方诸侯之地,被定州节度使王处存征用,去年带领贡品到京城。不久,他的上司起兵反抗,于是他被扣留。到了这个时候,皇帝考虑到他是作为宾客来的,而且已经离开国境,特别下令释放他让他回国。
丙戌日,有关部门因为孟春时节太庙祭祀之事上奏,命令丞相杜晓代理祭祀事宜。丙申日傍晚,荧惑星侵犯房宿的第二颗星。
二月庚戌日,中和节,皇帝在崇勋殿举行宴会,召见丞相、大学士、河南尹,大致封官完毕后,在万春门外廊赐予他们酒食。《五代会要》记载,二月,追封故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为赵王。癸丑日,皇帝下令:‘今年春天天气寒冷,雨水仍然不足,天文学家预测夏秋两季必定会有大雨,应该命令各郡县告诉百姓,做好应对淫雨的准备。’庚申日,皇帝在宣威殿开宴,丞相以及文武官员都被召来列队侍奉,整日宴会才结束。壬戌日,皇帝准备巡视北方边境,朝廷内外戒严,命令河南尹、守中书令、判六军事张宗奭为大内留守。中书门下奏请,派遣定文武官员三十八人特别适宜随驾。
甲子日,从洛阳出发,傍晚到达河阳。《通鉴》记载:到了白马屯,赐给随从官员食物,但很多人还没有到达,于是派人沿途催促。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最后到达,皇帝命令将他们杀死。乙丑日,停留在温县。丙寅日,停留在武陟县。怀州刺史段明远在边境迎接拜见,他所准备的一切都十分丰盛。丁卯日,停留在获嘉县。戊辰日,停留在卫州的新乡。己巳日,早上从卫州出发,晚上停留在淇门,内衙十将使率领十指挥士兵到达皇帝停留的地方。辛未日,停留在黎阳。癸酉日,从黎阳出发,晚上停留在内黄。甲戌日,停留在昌乐县。丁丑日,停留在永济县。青州节度使贺德伦上奏,带领士兵前往历亭军前。
戊寅日,到达贝州,命令四位丞相和学士李琪、卢文度、知制诰窦赏等十五人随行,左常侍韦戬等二十三人留在贝州。己卯日,从贝州出发,晚上停留在野落。
三月庚辰朔,停留在枣强县西城。《通鉴》记载:辛巳日,到达下博南,登上观津冢。赵国将领符暕带领数百骑兵巡逻,不知道是皇帝,突然上前逼近。有人告诉他说:‘晋国的大军来了!’皇帝收起帐篷,立刻带领军队赶往枣强,与杨师厚军队会合。丙戌日,镇、定各军招讨使杨师厚上奏攻下枣强县,皇帝的车队当天就急忙南返。丁亥日,再次到达贝州。庚寅日,杨师厚和副招讨使李周彝等人按照诏令前来朝见。辛卯日,皇帝下令丞相、翰林六学士、文武随从官员、都招讨使以及各军统帅等,在行殿赐予食物。壬辰日,命令用羊酒等物品分别赐给随从官员。甲午日,皇帝前往贝州东门检阅军队。乙未日,皇帝再次前往东门检阅骑兵。下令对于攻下枣强县有功的将校杜晖等十一人,一并晋升检校官,衙官宋彦等二十五人一并晋升军职。丙午日,停留在济源县。皇帝下令:‘随着季节的变换,天气非常炎热,应该命令魏州派遣官员到龙潭祈祷。’戊申日,皇帝下令:‘雨水延误了时间,祈祷还未得到回应,应该命令宰臣们各自在魏州灵祠中精心祈祷。’《五代会要》记载:三月,皇帝下令:‘振兴国家,必须以人民为本;照顾贫弱,需要依靠地方官员。如果选拔官员过于滥竽充数,治理地方出现偏差。听说吏部拟定官员,中书省授职,有的因为亲戚旧友的请求,有的因为权势的干预,只是迎合私情,不考虑才能和实际,考虑到这种弊端,应该制定条例。从今以后,中书省用人以及吏部拟定官员,都应该考察他们的才能和业绩,必须有所表现,才能任用。如果还有人继续行贿说情,借助财物,那么有关部门的官员,必须追查到底,严厉惩处。’
四月己酉日,皇帝前往魏州。在金波亭,皇帝赐宴给宰臣、文武官员以及六位学士。甲寅日傍晚,月亮遮掩了心宿的大星。丙辰日,皇帝下令:‘最近星辰偏离了正常轨道,按照惯例应该进行祭祀,应该命令两京以及宋州、魏州从本月到五月禁止屠宰。同时,在各个佛寺开设道场,以迎接福分。’己未日,停留在黎阳县。《通鉴》记载:乙卯日,博王友文前来朝见,请求皇帝返回东都。丁巳日,从魏州出发。己未日,到达黎阳,因为疾病而停留。东都留守官员上表问候皇帝的起居,赐予丞相和随从官员不同的酒食。己巳日,到达东都,博王友文因为新建的食殿上奏,并进献准备内宴的钱三千贯、银器一千五百两。辛未日,在食殿设宴,皇帝召见丞相以及文武官员等陪伴。皇帝泛舟九曲池,御舟倾覆,皇帝掉入池中,宫女和侍官扶持他登岸,惊吓了好久。皇帝下制,加封建昌宫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开封尹、博王友文为特进、检校太保,兼开封尹,依旧担任建昌宫使,充任东都留守。戊寅日,皇帝的车队从东京出发,傍晚停留在中牟县。
五月己卯日,文武官员从丞相以下,都前往行殿问候起居,亲王和各道的节度使都上表进贡。
庚辰日,从郑州出发,到达荥阳,河南尹魏王宗奭远远地望见尘土,迎接并跪拜;河阳留后邵赞、怀州刺史段明远等人也陆续前来迎接。
晚上停留在汜水县,皇帝召见魏王宗奭,赐给他食物,过了一会儿才让他退下。
壬午日,皇帝停留在汜水,宰臣、河南尹、六学士在内殿问候起居,皇帝命令宰臣于兢负责建昌宫的事务。
《五代会要》记载:那年六月,废弃建昌宫,任命河南尹、魏王张宗奭为国计使,所有原来属于建昌宫的金谷兵戎都由他管理。
癸未日,皇帝从汜水出发,宣布命令邵赞、段明远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
中午在任村休息,晚上停留在孝义宫。留都的文武礼部尚书孔续以下都在道左迎接拜见。
停留偃师。甲申日,到达都城,文武官员在东郊迎接。
渤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宰臣薛贻矩因病请假,未能随行,皇帝多次询问,并命令他留在东京等待病愈。
等到薛贻矩去世,皇帝非常悲痛,命令洛苑使曹守珰前往吊祭,并命令暂停六日、七日、八日的朝参,丞相、文武官员都到上阁门进名慰问。
丁亥日,因为彗星出现,皇帝下诏两京的囚犯,罪行在大辟以下的,依次减刑一等,限三日内处理完毕。
《五代会要》记载:彗星出现在灵台之西,到五月开始降罪,以回应天意。
又记载:五月壬戌夜晚,火星侵犯心宿的大星,距离心宿四度,顺行。司天监上奏说:‘大星是帝王之星,应该反省以回应天意。’皇帝下诏说:‘在炎热的夏天,正是哺乳婴儿的时候,不应该随意屠杀,应该推广养育之恩,使无生命受到伤害,以帮助万物生长。应该命令两京及各州府,在夏季内禁止屠宰和捕捞。
对于贫困的百姓,国章也有救济的规定。对于鳏寡孤独、残疾无依的人,由地方官员量力救济。
史书上记载埋葬枯骨,是为了显示同情;礼制上掩埋遗骨,是为了达到和平。在战乱的地方,有暴露的尸骨,由地方官员派人专门收葬。
对于瘟疫的地方,由地方官员寻找医方,在要道上公示。对于没有亲人且贫困的人,由地方官员派遣医生给药治疗。
辛卯日,皇帝下诏说:‘亢阳之气过于旺盛,农事已经受损,应该命令宰臣于兢前往中岳,杜晓前往西岳,虔诚祈祷。
对于近京的灵庙,应该由河南尹负责,五帝坛、风师雨师、九宫贵神,由中书省分别派遣官员祈祷。
《通鉴》记载:闰月壬戌,皇帝病重,对近臣说:‘我经营天下三十年,没想到太原的余孽竟然如此猖獗!我看他们的野心不小,天意夺去了我的寿命,我死后,我的儿子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我没有安葬的地方了!’说完,哭泣,然后又恢复了过来。
皇帝的长子郴王友裕早逝。次子是养子友文,皇帝特别宠爱他,经常留守东都,兼任建昌宫使。
次子郢王友珪,他的母亲是亳州营倡,担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
次子均王友贞,担任东都马步都指挥使。皇帝虽然没有立友文为太子,但心中常常偏向他。
六月丁丑日,皇帝命令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立即任命他上任。
已经宣布旨意,但还没有发布敕令。当时被贬的人很多都被追赐死,友珪更加害怕。
戊寅日,友珪换上便服,秘密出行进入左龙虎军,见到统军韩勍,将情况告诉他。韩勍也看到很多功臣宿将因为小过错被杀,害怕自己不能自保,于是两人合谋。
韩勍带领五百牙兵和友珪一起混入控鹤士中,藏在宫中;夜晚破关而入,到达寝殿,侍疾的人都散去了。
皇帝惊起,问:‘造反的是谁?’友珪说:‘不是别人。’皇帝说:‘我本来怀疑这个贼人,恨没有早点杀了他。你如此悖逆,天地怎么能容忍你!’友珪说:‘老贼万段!’友珪的仆人冯廷谔刺杀皇帝腹部,刀从背部穿出。
友珪自己用破布裹住伤口,埋在寝殿里,秘密不发丧。派遣供奉官丁昭溥驰往东都,命令均王友贞杀死友文。
己卯日,假传圣旨说:‘博王友文谋反,派兵突然闯入殿中,幸亏郢王友珪忠孝,率领军队将其诛杀,保全了我。但是我的病因为震惊而更加严重,应该让友珪暂时主持军国大事。’韩勍为友珪出谋划策,大量拿出府库的金帛,赏赐给军队和百官以取悦他们。
辛巳日,丁昭溥返回,听说友文已经死了,于是宣布丧事,宣读遗制,友珪即位为皇帝。
友珪将太祖朱全忠葬在伊阙县,称为宣陵。
《五代史补》记载:太祖朱全忠是黄巢的先锋。黄巢进入长安后,以刺史王铎围攻同州,太祖于是投降,王铎以皇帝的名义任命他为同州刺史。
黄巢被灭后,淮、蔡之间的秦宗权重新强大,朝廷因为淮、蔡与汴州相邻,太祖是汴人,必须考察他的能力,于是任命他为宣武军节度使去讨伐秦宗权,不久将其消灭。
从此,威福由他一人掌握,朝廷不能制约,于是有了天下。
在此之前,民间流传着谶语‘五公符’,又称为‘李淳风转天歌’,其中提到‘八牛之年’,有识者认为‘八牛’是‘朱’字,这是太祖革命应验的征兆。
太祖用兵时,法令严酷,每次战斗,队伍的主帅如果有战死而不归队的,其余士兵都被处死,称为‘跋队斩’。从此战无不胜。
然而健儿们大多逃窜隐藏在州郡,疲于追捕,于是下令文面,健儿文面从此开始。
《五代史阙文》记载:传说梁太祖在凤翔迎接唐昭宗时,身穿素服等待受罪,昭宗假装鞋带脱落,呼喊梁祖说:‘全忠为我系鞋。’梁祖不得已,跪下为他系鞋,汗流浃背。
当时天子扈从还有卫兵,昭宗意思是让左右的人抓住梁祖杀了他,但没有人敢动。
从此,梁祖被召回时很少到,都去掉了昭宗的禁卫,都用了汴人。
臣谨考察:梁祖在天复三年在岐下迎接唐昭宗,那年是甲子年,那年改为天祐,到国初建隆庚申年,才五十六年。
然而乾德七十岁的人都能亲眼看到这件事。因为唐室自从懿宗失政,天下大乱,所以武宗以下的实录,没有流传于世。
昭宗一朝,没有任何记载。梁祖在位只有六年,均帝朝下诏史臣修梁祖实录,对于岐下系鞋的事情,梁祖感到羞耻,没有记载。
晋天福中,史臣张昭重修《唐史》,才开始有《昭宗本纪》,只说即位之初有《会昌》之风,岐阳事迹,不能追补。
这也说明唐昭宗有英明的气质,但衰运不振;又说明左右没有忠诚奋发的大臣,导致梁祖能够实现他的志向。
有所警诫,不可不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七-注解
乾化二年:乾化是唐朝末年一个短暂的年号,乾化二年即公元915年。
正月:农历一月,即每年的第一个月。
上元夜:上元夜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夜,又称灯节。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宫禁保卫。
禁夜:禁止夜间的活动,通常指宵禁。
都下:都城之下,指首都所在地的城市。
聚兵:聚集军队。
坊市:古代城市中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彩灯:五彩缤纷的灯笼。
丞相: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三省官:指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官员,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甲申:干支纪年中的甲申年。
雪久愆:久未下雪。
谤木求规:古代立谤木于朝堂,百姓可以书写对朝政的批评和建议。
集囊贡事:收集各种贡品以供皇帝使用。
裨理道:帮助治理国家。
侧言:非正式的言论,即私下议论。
草泽:民间,非官方。
丁审衢:人名,曾任陈州官职。
鞍马、金帛:马匹和丝绸布匹,古代用作礼物。
渔民:指可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人。
保义节度使:古代官名,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琅琊郡王:古代王爵之一。
硃峤:人名,官至供奉官。
河南府: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
禁定州:禁止定州的官员和随从。
崔腾:人名,曾任定州进奉官。
傔从:官员的随从。
广明丧乱:指唐末的动乱时期。
北诸侯:北方的地方诸侯。
王处存:人名,曾任定州节度使。
阙:皇宫。
帅:军队的首领。
宾介:宾客。
贝:地名,指贝州。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荐享:祭祀祖先。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称呼,认为是吉凶的预兆。
房:古代星宿名,即房宿。
第二星:指房宿中的第二颗星。
崇勋殿:古代宫殿名。
河南尹:古代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五代会要》:《五代会要》是记录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料的书籍。
罗宏信:人名,曾任魏博节度使。
赵王:古代王爵之一。
司天监:古代天文观测机构。
霖潦:连绵不断的雨,有时伴有洪水。
宣威殿:古代宫殿名。
洎:及,连词,表示包括在内。
扈驾:随从皇帝出行。
大内留守:皇宫留守官员。
中书门下: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
差定:派遣确定。
扈跸:随从皇帝出行。
洛师:洛阳,古代都城之一。
河阳: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
《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纪传体通史。
白马屯:地名。
骑趣:骑马追赶。
温县:地名,今河南省温县。
武陟:地名,今河南省武陟县。
怀州: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
段明远:人名,曾任怀州刺史。
获嘉:地名,今河南省获嘉县。
卫州:地名,今河南省卫辉市。
新乡:地名,今河南省新乡市。
淇门:地名,今河南省淇县。
黎阳:地名,今河南省浚县。
内黄:地名,今河南省内黄县。
昌乐县:地名,今山东省昌乐县。
永济县:地名,今河南省永济市。
历亭军:地名,今山东省历城区。
贝州:地名,今河北省清河县。
东闉:古代城门名。
枣强县:地名,今河北省枣强县。
下博南:地名,今河北省下博县南。
观津冢:地名,今河北省观津镇。
符暕:人名,赵国将领。
镇、定诸军:指镇州、定州的军队。
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副招讨:招讨使的副手。
行殿:皇帝临时居住的宫殿。
济源县:地名,今河南省济源市。
淑律:古代天文术语,指春分和秋分。
亢阳:指天气过于干燥炎热。
龙潭:地名,古代传说中的龙居住的水潭。
灵祠:神祠,供奉神灵的庙宇。
蠹弊:贪污腐败。
省籓身:省视官员的品行。
注拟: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令长:地方行政长官。
吏部:古代官署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中书:古代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请托:请求或托关系。
货财:财物。
推穷:彻底调查。
惩断:惩罚和判决。
金波亭:古代亭名。
宰臣:宰相,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六学士:古代皇帝的顾问官员,负责文化教育。
月掩心大星:天文现象,月亮遮掩了心宿的大星。
东都:古代首都的别称,指东京。
九曲池:古代园林中的水池。
建昌宫使:古代官名,掌管建昌宫的官员。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一种高级荣誉官职。
检校司徒:古代官名,是一种荣誉性官职。
开封尹:古代官名,开封地区的行政长官。
特进:古代官名,是一种高级荣誉官职。
检校太保:古代官名,是一种荣誉性官职。
东京:古代都城之一,今河南省洛阳市。
五月己卯朔:己卯为干支纪年中的某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从官文武:从官指朝廷官员,文武指文职和武职官员。
亲王:皇帝的亲族成员,通常指皇室成员。
诸道籓帅:诸道指全国各个行政区划,籓帅指各道的军事长官。
魏王宗奭:宗奭是某位魏王的封号。
河阳留后:留后指在某地暂时留守的官员。
怀州刺史:刺史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官职。
汜水县:古代的一个县名。
帝:指皇帝。
建昌宫:古代宫殿名。
国计使:古代官职,负责国家财政。
金谷兵戎:金谷指财宝,兵戎指军事。
汜水:古代的一个地名。
宰臣于兢:于兢是某位宰臣的名字。
两京:指古代中国的首都及其周边地区。
大辟罪:古代死刑的一种。
彗星:一种天文现象,形状像扫帚,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
灵台:古代天文观测的场所。
心大星:古代天文学中,心宿指的是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司天:古代负责天文观测和占卜的官员。
中岳: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
西岳: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
灵庙:古代祭祀神灵的庙宇。
五帝坛:古代祭祀五帝的坛场。
风师雨师: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和雨神。
九宫贵神:古代神话中的九宫神。
莱州刺史:莱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刺史是其地方行政长官。
矫诏:伪造皇帝的诏书。
博王友文:博王是友文的封号。
郢王友珪:郢王是友珪的封号。
亳州营倡:亳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营倡指从事歌舞表演的人。
左右控鹤都指挥使:控鹤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警卫。
东都马步都指挥使:马步都指挥使是负责军事的官职。
雒苑使:雒苑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使是官职。
辍朝参:停止朝会。
跋队斩:古代军事制度,对逃兵的处罚。
健儿:古代对精锐士兵的称呼。
文面:古代在脸上刺字,作为标记。
凤翔:古代的一个地名。
岐下系鞋:古代的一个历史事件,指梁太祖朱温在凤翔迎接唐昭宗时,被昭宗要求系鞋。
岐阳事迹:指唐昭宗在岐阳的事迹。
懿宗:唐朝的一位皇帝。
武宗:唐朝的一位皇帝。
实录:古代史书的正式名称,记录皇帝的言行和政绩。
梁祖:指梁太祖朱温。
天复三年:唐朝的一个年号。
国初建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年号。
乾德: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年号。
懿宗失政:指唐朝懿宗时期的政治混乱。
昭宗:唐朝的一位皇帝。
梁祖得行其志:指梁太祖朱温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七-评注
五月己卯朔,从官文武自丞相而下,并诣行殿起居,亲王及诸道籓帅咸奉表来上。
此句描述了五月朔日,朝廷官员自丞相以下,以及亲王和各道节度使都前往行殿向皇帝请安,并呈上表文。这一描写展现了当时朝廷的礼仪制度和皇帝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官员对皇帝的尊敬和忠诚。
庚辰,发自郑州,至荥阳,河南尹魏王宗奭望尘迎拜;河阳留后邵赞、怀州刺史段明远等逦迤来迎。
此句描述了皇帝离开郑州,前往荥阳,河南尹魏王宗奭以及河阳留后邵赞、怀州刺史段明远等人沿途迎接。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地方官员对皇帝的恭敬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夕次汜水县,帝召魏王宗奭入对,便于御前赐食,数刻乃退。
此句描述了皇帝在汜水县停留,召见魏王宗奭进行交谈,并在御前赐食,交谈数刻后魏王宗奭才退下。这里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对宗室亲王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朝廷的礼仪制度。
壬午,驻跸于汜水,宰臣、河南尹、六学士并于内殿起居,敕以建昌宫事委宰臣于 兢领之。
此句描述了皇帝在汜水停留,宰臣、河南尹、六学士在内殿起居,皇帝敕令宰臣于兢负责建昌宫的事务。这里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对朝政的掌控,同时也反映了朝廷的分工和职责。
癸未,帝发自汜水,宣令邵赞、段明远各归所理。
此句描述了皇帝离开汜水,宣布令邵赞、段明远各自回到各自的职务。这里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调动和管理,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丁亥,以彗星谪见,诏两京见禁囚徒大辟罪以下,递减一等,限三日内疏理讫闻奏。
此句描述了彗星出现,皇帝下诏减免两京囚犯的刑罚,递减一等,限三日内处理完毕上报。这里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对天象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朝廷的仁政。
史载葬枯,用彰轸恤;礼称掩骼,将致和平。
此句描述了历史记载的葬礼习俗,用以彰显皇帝的仁慈和关怀,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礼仪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
太祖硃全忠,黄巢之先锋。巢入长安,以刺史王铎围同州,太祖遂降,铎承制拜同州刺史。
此句描述了朱全忠的历史背景,他是黄巢的先锋,后来投降唐朝,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臣谨案:梁祖以天复三年迎唐昭宗于岐下,岁在甲子,其年改天祐,至国初建隆庚申岁,才五十六年矣,然则乾德七十岁人皆目睹其事。
此句是作者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对时间的追溯,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一生。这里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