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十四-原文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
五世祖忠懿公憕,有大节,见《唐史》。
父縠, 仕懿、僖朝,官至右谏议大夫。
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
僖宗朝,晋公王铎提 兵柄,镇滑台,縠居宾席,铎见珽,大赏叹之。
年二十四登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 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
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弟琪当腊雪以单缞 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
而珽日不过食一溢,恆羸卧丧庐中不能兴。
大为 时贤所叹。
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
成汭之镇荆州,辟为掌书记,逾时乃就。
天复中,淮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
珽入言曰:’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 则武陵、武安皆我之仇也,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大军对岸,一日不与战, 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汭性刚决,不听。
淮人果乘风纵火,舟尽焚,兵尽 溺,汭亦自沈于江,朗人、潭人遂入荆渚,一如所料。
未几,襄帅赵匡凝复奏为掌 记,入为左补阙。
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赵匡凝奔扬州,太祖复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
一日,大会将佐,指珽曰:’此真书记也。’
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余万围之,久而未下,乃召珽草檄。
珽即 就外次,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
受禅之岁,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 知制诰,珽揣太祖未欲首以旧僚超拜清显,三上章固辞,优诏褒允,寻以本官监曹 州事。
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
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
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
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
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
珽至传舍,召 将吏亲加抚慰。
行袭欲使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
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讳,子孙俱保后福。
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军府事。
太祖览奏曰:’予固知珽必办吾事,行袭门户不朽矣。’
乃以珽为匡国军留后,寻 征为左谏议大夫兼宣徽副使。
从征至魏县,过内黄,因侍立于行厩,太祖顾曰:’此何故名内黄?’
珽曰:’河南有外黄、小黄,故此有内黄。’
又曰:’外黄、 小黄在何处?’
对曰:’秦有外黄都尉,理外黄,有故墉,今在雍丘。小黄为高齐 所废,其故墉今在陈留。’
太祖称奖数四。
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
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 为乱兵所伤,其夕卒于洛阳。
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案: 《欧阳史》有《裴迪》、《韦震传》,今原文已佚,无可采补。
卢曾,字孝伯,其先范阳人也。
颇好书,有所执守。
始为齐州防御使硃琼从事, 琼降,预其谋,与之皆来。
琼没,太祖辟为宣义幕职。
曾性忠狷,好贡直,又不能 取容于众,每勋府宴语稍洽,曾率然纠正,辄又忤旨。
左长直军使刘捍委任方重, 曾亦不能平。
冀王友谦初定陕府,命曾往议事,有使院小将从行,嗜酒,荒逸过度。
曾复命,欲发其罪,致疏于袖中,累日未果言。
小将恐事泄,先诬告曾使酒,几败 军事,刘捍因证之,由是罢职,归于齐之别墅。
俄而王师范起兵叛,太祖促召曾, 谓之曰:’子能缓颊说青州使无背盟,吾不负子矣。’
会持檄以往。
既至青,师范囚之,送于淮南,遇害。
后太祖暴师范之罪曰:’丧我骨肉,杀我宾僚。’
遂族诛之。
因召曾二子,皆授以官。
孙骘,滑台人。
嗜学知书,微有辞笔。
唐光启中,魏博从事公乘亿以女妻之, 因教以笺奏程式。
时中原多难,文章之士,缩影窜迹不自显。
亿既死,魏帅以章表 笺疏淹积,兼月不能发一字,或以骘为言,即署本职,主奏记事。
累迁职自支使、 掌记至节度判官;奏官自校书、御史郎官、中丞、检校常侍至兵部尚书。
太祖御天下,念潜龙时,骘奉其主,好问往来数十返,甚录之。
开平三年,除右谏议大夫, 满岁,迁左散骑常侍。
骘雅好聚书,有《六经》、汉史洎百家之言,凡数千卷,皆 简翰精至,披勘详定,得暇即朝夕耽玩,曾无少怠。
乾化二年春,太祖将议北巡, 选朝士三十余人扈从。
二月甲子,车驾发自洛阳。
禺中,次白马顿,召文武官就食, 以从臣未集,驻跸以俟之;又命飞骑促于道,而骘与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 等累刻方至,太祖性本卞急,因兹大怒,并格杀于前墀。
张俊,字彦臣。
祖、父咸有闻于时。
俊少孤,自修饰,善为五言诗,其警句颇为人所称。
唐广明中,黄巢犯京师,天子幸蜀,士皆窜伏窟穴,以保其生。
俊亦晦 迹浮泛,不失其道。
及僖宗还京师,由校书郎、西畿尉登朝为御史、补阙、起居郎、 司勋员外、万年县令,以事黜官峡中,将十年。
太祖即位,用宰臣薛贻矩为盐铁使, 俊与贻矩同年登第,甚知其才,即奏为盐铁判官,迁职为礼部郎中,兼职如故。
乾化二年二月,扈从后至,与孙骘、张衍同日遇祸于白马顿。
张衍,字元用,河南尹魏王宗奭之犹子也。
其父死于兵间。
衍乐读书为儒,始以经学就举,不中选。
时谏议大夫郑徽退居洛阳,以女妻之,遂令应辞科,不数上登第。
唐昭宗东迁,以宗奭勋力隆峻,衍由校书郎拜左拾遗,旋召为翰林学士。
太祖即位,罢之,特拜考功郎中,俄迁右谏议大夫。
衍巧生业,乐积聚。
太祖将北伐,颇以扈从间糜耗力用系意,屡干托宰执求免是行;太祖微闻之,又属应召稽晚,与孙骘等同日遇祸。
杜荀鹤,池州人。
辛文房《唐才子传》:荀鹤,字彦之,牧之微子也。
善为诗,辞句切理,为时所许。
既擢第,复还旧山。
《唐才子传》:荀鹤尝谒梁王硃全忠,与之坐,忽无云而雨,王以为天泣不祥,命作诗,称意,王喜之。
荀鹤寒进,连败文场,甚苦,至是送春官。
大顺二年,裴贽侍郎放第八人登科,正月十日放榜,正荀鹤生朝也。
王希羽献诗曰: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
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
又,《唐新纂》云:荀鹤举进士及第,东归,过夷门,献梁太祖诗句云:四海九州空第一,不同诸镇府封王。
是则荀鹤之受知于梁祖旧矣,不待田頵之笺问而始被遇也。
时田頵在宣州,甚重之。
頵将起兵,乃阴令以笺问至,太祖遇之颇厚。
及頵遇祸,太祖以其才表之,寻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
既而恃太祖之势,凡搢绅间己所不悦者,日屈指怒数,将谋尽杀之。
苞蓄未及泄丁重疾,旬日而卒。
罗隐,《唐才子传》:隐字昭谏。
余杭人。
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
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
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
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唐广明中,因乱归乡里,节度使钱镠辟为从事。
开平初,太祖以右谏议大夫征,不至。
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密表推荐,乃授给事中。
年八十余,终于钱塘。
《涧泉日记》云:唐光启三年,吴越王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辟掌书记。
天祐三年,充判官。
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
三年,迁发运使。
是年卒,葬于定山乡。
金部郎中沈崧铭其墓。
有文集数卷行于世。
《唐才子传》云: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
《五代史补》: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
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
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
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
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
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
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
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
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
媪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
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
时钱镠方得两浙,置之幕府,使典军中书檄,其后官给事中。
初,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鄴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鄴王为侄。
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
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
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镠谓叔父,镠首用之。
仇殷,不知何郡人也。
开平中,仕至钦天监,明于象纬历数,艺术精密,近无其比。
光化中,太祖在滑,遣密王友伦以兵三万御幽州之师十余万,深虑其不敌,召殷问曰:阵可行乎?
曰:其十四日过禺中乎!
又问之,曰:贼败涂地。
又曰:既望,当见捷书。
果如其言,不失晷刻。
太祖之在长芦也,诸将请攻壁,号令军中,人负藁二围,置千积,俄而云集。
殷曰:何用?
或以所谋告之,殷曰:我占矣,不见攻壁象,无乃自退乎!
翼日,有骑驰报丁会以潞州叛,太祖令尽焚其藁而还,不克攻。
开平中,殷一日朝罢,过崇政院,使敬翔直阁,翔问之曰:月犯房次星,其逼若缀,是何祥也?
曰:常度耳。
殷欲不言,既过数步,自度不可默,乃反言曰:三两日当有不顺语至,无或骤恐,宜先白上知。
既二日,陕府奏同州刘知俊闭关作叛。
初,王景仁之出师也。
殷上言:太阴亏,不利深入。
太祖遽遣使止之,已败于柏乡矣。
殷所见触类如是,不可备录。
然而畏慎特甚,居常寝默,未尝敢显言。
纵言事迹,惟其语音,不可尽晓,以故屡贻责罚。
后卒于官。
段深,不知何许人。
开平中,以善医待诏于翰林。
时太祖抱疾久之,其溲甚浊, 僧晓微侍药有征,赐紫衣师号,锡赉甚厚。
顷之疾发,晓微剥服色,去师号。
因召 深问曰:‘疾愈复作,草药不足恃也,我左右粒石而效者众矣,服之如何?’
深对 曰:‘臣尝奉诏诊切,陛下积忧勤,失调护,脉代芤而心益虚。臣以为宜先治心, 心和平而溲变清,当进饮剂,而不当粒石也。’
臣谨案,《太仓公传》曰:‘中热不 溲者不可服石,石性精悍,有大毒。’
凡饵毒药如甲兵,不得已而用之,非有危殆,不可服也。
太祖善之,令进饮剂,疾稍愈,乃以币帛赐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十四-译文
李珽,字公度,是陇西敦煌人。他的五世祖忠懿公李憕,有高尚的节操,事迹见于《唐史》。他的父亲李縠,在懿宗、僖宗朝为官,官至右谏议大夫。李珽聪明有才学,尤其擅长写词赋。在僖宗朝,晋公王铎掌管军事,镇守滑台,李縠在宾客席上,王铎见到李珽,非常赞赏他。二十四岁时,李珽考中进士,脱去布衣授予校书郎,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久后因家中有丧事而辞官。
之前,他的父亲在外地临时安葬,家境贫寒,无力办理丧事,他和弟弟李琪在腊雪中穿着粗布孝服,拄着拐杖,含着悲痛向人求助,因此得以将父亲的灵柩迁回。而李珽每天只吃一顿饭,瘦弱地卧在丧庐中不能起身。这被当时的贤人所感叹。服丧期满后,再次被征召为御史,因为身体瘦弱而未能赴任。成汭镇守荆州时,聘请他为掌书记,过了一段时间他才赴任。
天复年间,淮寇大举围攻夏口,逼近巴陵,太祖非常担忧,下令成汭率领十万水军前往鄂州支援。李珽进言说:“现在船上有能携带一千名士兵,载有双倍的稻谷,紧急情况下不能移动。吴人轻佻,如果被他们牵制,那么武陵、武安都将成为我们的仇敌,会有后患;不如派遣勇将驻守巴陵,大军对岸,一天不与他们交战,吴寇的粮食就会断绝,鄂州的围困自然解除。”成汭性格刚毅果断,没有听从。淮人果然乘风放火,船只全部被烧毁,士兵全部溺亡,成汭也自沉于江中,朗人、潭人于是进入荆州,正如李珽所料。
不久之后,襄帅赵匡凝再次上奏请求李珽担任掌书记,入朝担任左补阙。第二年,太祖担任元帅,因为襄阳背叛了他,率领军队击败了赵匡凝,赵匡凝逃往扬州,太祖再次任命李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有一天,举行大会,太祖指着李珽说:“这就是真正的书记。”
沧州节度使刘守文违抗命令,太祖率领十余万军队围攻他,久攻不下,于是召见李珽起草檄文。李珽立即到外室起草,笔不停歇,立刻完成,太祖非常赞赏。受禅那年,宰相任命他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李珽揣摩太祖不想首先提升旧僚为显赫职位,三次上奏坚决辞谢,太祖下诏褒奖并同意,不久后以原职监管曹州事务。曹州离京城较远,官吏百姓豪强横行,历任官员都没有能好好治理的。李珽在任期间,使民众安宁。入朝担任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不久后,因为许帅冯行袭病重,出任许州留后。之前,冯行袭有牙兵二千人,都是蔡人,太祖非常担忧,于是派遣李珽骑马前往,以监视他们。李珽到达后,召集将领官吏亲自安慰。冯行袭想派人代替自己接受诏书,李珽说:“面向东接受诏书,这是礼节。”于是他在卧室内宣读诏书,命令他好好调养,如果不幸去世,子孙都将得到后福。冯行袭哭泣着表示感谢,于是解下两颗印信交给李珽,让他代掌军府事务。太祖看到奏报后说:“我本来就知道李珽一定能完成我的事务,冯行袭的家族将永世不朽。”于是任命李珽为匡国军留后,不久后征召为左谏议大夫兼宣徽副使。随军出征到魏县,经过内黄,因为侍立在行宫中,太祖问他:“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内黄?”李珽回答:“河南有外黄、小黄,所以这里叫内黄。”太祖又问:“外黄、小黄在哪里?”李珽回答:“秦朝有外黄都尉,治理外黄,有故城,现在在雍丘。小黄被高齐废除,故城现在在陈留。”太祖多次表扬他。
等到平民友珪篡位,任命李珽为右散骑常侍,充任侍讲学士。在内讨之日,军士大乱,李珽当天晚上被叛军所伤,当晚在洛阳去世。李珽性格孝顺友爱,与弟弟李琪有深厚的兄弟情谊,被士大夫们称道。按:《欧阳史》有《裴迪》、《韦震传》,现在原文已经散失,无法补充。
卢曾,字孝伯,他的祖先是范阳人。他很喜欢读书,有所坚持。最初担任齐州防御使朱琼的从事,朱琼投降后,他参与了谋划,和朱琼一起来到朝廷。朱琼去世后,太祖聘请他为宣义幕职。卢曾性格忠诚刚直,喜欢直言不讳,又不能在众人面前取悦,每次勋府宴会上的言语稍微融洽,卢曾就会突然纠正,常常违背别人的意愿。左长直军使刘捍当时受到太祖的信任,卢曾也不能使他满意。冀王友谦刚刚平定陕府,命令卢曾前往议事,有使者院的小将从行,喜欢喝酒,行为放纵过度。卢曾回来后,想要揭发他的罪行,把奏疏放在袖中,几天都没有机会说出来。小将担心事情泄露,先诬告卢曾醉酒,几乎导致军事失败,刘捍因此证明了他,于是卢曾被免职,回到齐州的别墅。不久之后,王师范起兵叛乱,太祖紧急召回卢曾,对他说:“你能说服青州使他不背叛盟约,我不会辜负你。”卢曾拿着檄文前往青州,王师范将他囚禁,送到淮南,遇害。后来太祖揭露王师范的罪行说:“使我失去亲人,杀死我的宾客。”于是将王师范满门抄斩。于是召见卢曾的两个儿子,都授予了官职。
孙骘,是滑台人。喜欢学习,懂得写文章。唐光启年间,魏博从事公乘亿将女儿嫁给他,因此教他写奏章的格式。当时中原多事,文章之士,隐居不出,不让自己显眼。公乘亿去世后,魏帅因为章表笺疏积压,一个月都不能发一封信,有人提到孙骘,就任命他为本职工作,主管奏章事务。他多次升迁,从支使、掌书记到节度判官;从校书、御史郎官、中丞、检校常侍到兵部尚书。太祖统一天下后,考虑到潜龙时期,孙骘忠诚于他的主人,多次往返询问,太祖非常重视他。开平三年,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满一年后,升任左散骑常侍。孙骘非常喜欢藏书,有《六经》、汉史以及诸子百家之言,共有数千卷,都经过精心整理,早晚都会阅读,从未有所懈怠。乾化二年春天,太祖准备北巡,挑选了三十多名朝臣随行。二月甲子日,车队从洛阳出发。中午时分,停宿在白马顿,太祖召集文武官员用餐,因为随从官员还没有到齐,停下来等待;又命令飞骑在路上催促,而孙骘与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等人过了好一会儿才到,太祖性格本来就很急躁,因此非常生气,在前面台阶上把他们一起杀死了。
张俊,字彦臣。他的祖父母在当世都有名声。张俊小时候丧父,自己修饰,擅长写五言诗,他的警句颇受人称道。唐广明年间,黄巢侵犯京师,天子逃往蜀地,士人们都隐藏起来,以保全生命。张俊也隐居,不失其道。等到僖宗返回京师,张俊由校书郎、西畿尉升迁为朝官,担任御史、补阙、起居郎、司勋员外郎、万年县令,因为事情被贬官到峡中,将近十年。太祖即位后,任命宰相薛贻矩为盐铁使,张俊和薛贻矩同年登第,非常了解他的才能,就上奏任命他为盐铁判官,升任为礼部郎中,兼职依旧。乾化二年二月,随从后到,与孙骘、张衍同一天在白马顿遭遇不幸。
张衍,字元用,是河南尹魏王宗奭的侄子。他的父亲在战场上牺牲。张衍喜欢读书,学习儒家经典,最初通过经学考试,但没有被选中。当时谏议大夫郑徽退居洛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张衍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不久就考中了。
唐昭宗东迁后,因为宗奭的功勋显著,张衍从校书郎升任左拾遗,后来又被召为翰林学士。太祖即位后,免去他的翰林学士职务,特别任命他为考功郎中,不久又升任右谏议大夫。张衍擅长经营生意,喜欢积累财富。太祖准备北伐,非常担心随从消耗了力量,多次请求宰执免除他的随行任务;太祖隐约听到了这些,又因为应召稽迟而与孙骘等人同日遭遇不幸。
杜荀鹤,是池州人。《唐才子传》记载:杜荀鹤,字彦之,是牧之的微子。他擅长写诗,诗句深刻合理,受到当时人的赞誉。考中进士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唐才子传》还记载:杜荀鹤曾经拜访梁王朱全忠,两人坐下后,突然天空无云而下雨,朱全忠认为这是天哭不祥,命令他作诗,他的诗得到了朱全忠的喜爱。杜荀鹤出身贫寒,连续多次在科举考试中失败,非常苦恼,直到大顺二年,裴贽侍郎放他第八名登科,正月十日公布榜单,正好是杜荀鹤生日的日子。王希羽献诗说:“金榜上悬挂着生世之日,玉书暗记着上升之时。九华山的颜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唐新纂》也说:杜荀鹤考中进士后,东归,经过夷门,献上梁太祖的诗句说:“四海九州空第一,不同诸镇府封王。”这说明杜荀鹤早就受到梁祖的赏识,不需要田頵的推荐就能得到重用。当时田頵在宣州,非常重视他。田頵准备起兵,暗中派人用信件询问,太祖对他待遇优厚。等到田頵遭遇不幸,太祖因为他的才华而表彰他,不久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后来他依仗太祖的势力,每天指手画脚,怒气冲冲地数落那些他不喜欢的官员,打算将他们全部杀掉。他的阴谋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因为重病去世了。
罗隐,《唐才子传》记载:罗隐,字昭谏。他是余杭人。他的诗名震天下,尤其擅长咏史,但常常进行讽刺,因此没有考中进士,被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罗隐虽然才华横溢,但外貌古怪而丑陋。郑畋的女儿从小就有文学天赋,曾经阅读罗隐的诗卷,不停地吟诵,郑畋怀疑女儿有倾慕才子的意思。有一天,罗隐来到他家,郑女垂帘窥视,从此不再吟诵他的诗。唐广明年间,因为战乱回到故乡,节度使钱镠聘请他为从事。开平初年,太祖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征召他,他没有前往。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秘密上表推荐他,于是他被任命为给事中。他八十多岁时,在钱塘去世。《涧泉日记》记载:唐光启三年,吴越王上表奏请他为钱塘令,后来升任著作郎,被任命为掌书记。天祐三年,担任判官。梁开平二年,被任命为给事中。三年后,升任发运使。这一年他去世,被葬在定山乡。金部郎中沈崧为他题写了墓志铭。他的文集有数卷流传于世。《唐才子传》说:罗隐所著的《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都流传于世。《五代史补》说:罗隐在科举场上,依仗自己的才华傲慢无礼,特别受到公卿的厌恶,因此六次考试都没有考中。当时长安有位罗尊师,精通相术,罗隐因为外貌丑陋,担心被相术所轻视,每次与尊师交谈,总是自大以示轻蔑。等到他多次被黜落,不得不去请教尊师。尊师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了,只是以你的才华,决定只能考中一次,不能与你细谈。今天的事情,我敢有所隐瞒吗?我看你考中进士,虽然能成为群英之首,也不过是做个小官。如果你能放弃科举,回到东方的强国寻求机会,必定会富贵。两条路,你自己选择吧。”罗隐困惑了好几天。邻居有个卖饭的老妇人,看到他沮丧的样子说:“你为什么如此沮丧,是不是有什么难以决定的事情?”罗隐告诉她,于是把尊师的话都告诉了她。老妇人 says:“秀才何必如此迷茫,天下人都知道罗隐,何必一定要考中进士呢!不如赶快追求富贵,这是老妇人的愿望。”罗隐听后心情舒畅,于是回到了钱塘。当时钱镠刚得到两浙,将他安置在幕府,让他管理军中书檄,后来官至给事中。起初,罗隐被罢免上中书的时候,资金紧张,于是前往魏国拜访鄴王罗绍威,准备进入他的领地,先寄信介绍自己的家世,鄴王是他的侄子。幕府的官员看到信后,都愤怒地说:“罗隐不过是个布衣,却把大王当作侄子,这怎么可以!”罗绍威一向重视士人,并且说:“罗隐名震天下,王公大夫都看不起他,现在他这么客气地来看望,我们怎么能不胜任呢!能成为侄子的行列,已经很幸运了,我们敢不恭敬,各位请慎言。”于是他们举旗到郊外迎接,一见面就下拜,罗隐也不谦让。即将启程时,罗绍威赠送他百万财物,其他物品也价值相当,还写信给钱镠称他为叔父,钱镠首先任用他。
仇殷,不知道是哪个郡的人。开平年间,官至钦天监,精通天文历数,技艺精湛,在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光化年间,太祖在滑州,派遣密王友伦率领三万军队抵御幽州十余万军队,深怕不是对手,召见仇殷询问:“能否出战?”仇殷回答:“十四日过禺中。”又问他,他说:“敌军将溃不成军。”又说:“既望之后,应该看到捷报。”结果都如他所言,没有一点差错。太祖在长芦时,将领们请求攻城,下令军中,每人携带两围稻草,放置千堆,突然聚集起来。仇殷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把计划告诉他,仇殷说:“我已经占卜了,没有看到攻城的迹象,难道是要自行撤退吗?”第二天,有骑兵来报告潞州叛变,太祖下令全部烧毁稻草而返回,没有攻下城池。开平年间,仇殷有一天朝会结束后,路过崇政院,遇到敬翔值班,敬翔问他:“月亮侵犯房次星,非常接近,这是什么征兆?”仇殷说:“这是正常的情况。”仇殷本不想说,走了几步后,觉得自己不能沉默,于是反过来说:“两三天内会有不顺利的消息传来,不要过于惊慌,应该先告诉皇上。”果然,两天后,陕府报告同州刘知俊闭关叛变。当初,王景仁出兵时,仇殷上言:“太阴亏损,不利于深入。”太祖立即派人阻止,但已经在柏乡战败了。仇殷所见的类似情况很多,不能一一列举。然而他非常谨慎,平时沉默寡言,从未敢公开发表意见。即使谈论事迹,也只有他的语音,别人无法完全理解,因此他多次受到责罚。后来在官职上去世。
段深,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开平年间,因为医术高明,被任命在翰林院供职。当时太祖皇帝长时间生病,他的尿液非常浑浊,僧人晓微在照顾用药时有所成效,被赐予紫衣和师父的称号,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不久之后,太祖的病情再次发作,晓微被剥夺了紫衣和师父的称号。于是太祖召见段深问道:‘病好了又复发,草药不足以依靠,我的身边有很多服用石头而见效的例子,你觉得如何?’段深回答说:‘我曾经遵照诏令进行诊断,陛下长期忧虑劳神,身体失调没有得到妥善照顾,脉搏出现异常,心脏也更加虚弱。我认为应该先治疗心脏,心脏平和了,尿液就会变得清澈,这时候应该服用饮料药剂,而不是服用石头。我仔细查阅了《太仓公传》说:“体内有热病而尿液不浑浊的人不能服用石头,石头的性质刚烈,有大毒。”凡是服用有毒的药物就像使用兵器一样,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果没有危险,就不应该服用。’太祖对此表示赞同,命令他服用饮料药剂,病情逐渐好转,于是赐给他一些钱币和丝绸作为奖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十四-注解
陇西敦煌:陇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一带;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位于甘肃省西部。
唐史:《唐史》是指唐代的历史记载,通常指《新唐书》和《旧唐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右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唐代官职,与左谏议大夫并列,均为谏官。
进士第: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等级,通过进士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场。
校书郎:校书郎,唐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监察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防止腐败。
内艰:古代指母亲去世。
宾席:古代宴会中宾客的座位。
舳舻:指战船。
介士:指士兵。
淮寇:指淮河流域的敌军。
夏口:指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夏口。
巴陵:指今湖南省岳阳市。
太祖:指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
朗人、潭人:指朗州(今湖南常德)和潭州(今湖南长沙)的人。
襄帅:指襄阳的将领。
赵匡凝:五代十国时期的将领,后梁时期曾任襄帅。
天平军:后梁时期的军事编制。
沧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东部。
刘守文:五代十国时期的将领,曾任沧州节度使。
檄:古代用于征召、宣布命令的文书。
考功员外郎:唐代官职,负责考核官员的功过。
知制诰:唐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曹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
许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牙兵:古代将领的亲兵。
蔡人:指蔡州(今河南省南部)的人。
陕府:陕府,指陕西的地方行政机构。
外黄: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小黄: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雍丘: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陈留: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庶人友珪:五代十国时期的将领,后梁时期曾任襄帅。
欧阳史:指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
范阳: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齐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硃琼:五代十国时期的将领,曾任齐州防御使。
魏博:古代道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公乘亿:五代十国时期的将领,曾任魏博从事。
缩影:指隐居的人。
笺奏程式:古代公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
支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掌记: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官方文件。
节度判官:古代官职,节度使的助手。
校书:古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御史郎官:古代官职,御史的助手。
中丞:古代官职,御史台的长官。
检校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顾问。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兵部的最高长官。
卞急:性情急躁。
黄巢: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
西畿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京师周边地区。
起居郎: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司勋员外:古代官职,负责考核官员的功勋。
万年县令:古代官职,县的长官。
盐铁使:古代官职,负责盐铁事务。
礼部郎中:古代官职,礼部的中级官员。
白马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之一,由朱温建立。
张衍:张衍,唐代人物,字元用,河南人,曾任校书郎、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
宗奭:宗奭,张衍的伯父,河南尹魏王,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魏王。
经学:经学,指儒家经典的研究和阐释,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举:举,指科举考试,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唐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参与朝政。
洛阳:洛阳,古都,位于河南省,是唐代东都。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唐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参与国家大政。
考功郎中:考功郎中,唐代官职,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
唐昭宗:唐昭宗,唐代皇帝,因战乱被迫东迁。
辞科:辞科,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学科目。
唐才子传:《唐才子传》,唐代文学传记著作,记载了许多唐代著名文人的生平事迹。
梁王朱全忠:梁王朱全忠,即朱温,五代十国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
进士及第:进士及第,指通过进士科举考试,成为进士。
金榜:金榜,指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的名单,悬挂在金榜上。
玉书:玉书,指皇帝的诏书,象征皇权。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田頵:田頵,五代十国时期人物,曾任宣州节度使。
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唐代官职,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令,主客员外郎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搢绅:搢绅,指士大夫,古代士人的装束。
罗隐:罗隐,唐代诗人,字昭谏,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
钱镠:钱镠,五代十国时期人物,曾任吴越国王。
给事中:给事中,唐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参与朝政。
唐光启三年: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
吴越王:吴越王,指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主。
定山乡:定山乡,指钱塘县的一个乡。
金部郎中:金部郎中,唐代官职,负责财政。
沈崧:沈崧,唐代人物,曾任金部郎中。
《谗书》:《谗书》,罗隐所著的一部讽刺文学作品。
《谗本》:《谗本》,罗隐所著的一部讽刺文学作品。
《淮海寓言》:《淮海寓言》,罗隐所著的一部寓言文学作品。
《湘南应用集》:《湘南应用集》,罗隐所著的一部应用文作品集。
《甲乙集》:《甲乙集》,罗隐所著的一部诗歌作品集。
《外集启事》:《外集启事》,罗隐所著的一部启事文学作品。
《五代史补》:《五代史补》,五代十国时期的史书。
相术:相术,指通过观察人的面相、手相等来预测人的命运。
丁重疾:丁重疾,指重病。
王景仁:王景仁,五代十国时期人物,曾任滑州节度使。
柏乡:柏乡,位于河北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役发生地。
崇政院:崇政院,唐代官署,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敬翔:敬翔,唐代人物,曾任崇政院直阁。
房次星:房次星,指天上的星座。
同州:同州,位于陕西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州。
潞州:潞州,位于山西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州。
开平:开平指的是元朝时期的一个年号,即元太宗窝阔台时期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232年至1247年。
待诏:古代指被朝廷征召,等待朝廷命令的人。在这里指的是段深被征召到翰林院等待朝廷的命令。
翰林:翰林院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机构,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和文学创作,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溲:古代汉语中指尿液,这里指太祖的尿液。
僧晓微:僧人晓微,可能是一位懂得医术的僧人,被赐予紫衣师号,说明他在医学上有一定的成就。
紫衣师号:古代对有成就的僧侣的一种尊称,赐予紫衣和师号表示对其德行和技艺的认可。
锡赉:锡赉即赐予,指赐予财物或荣誉。
剥服色:剥去衣服颜色,即取消僧人的紫衣师号。
粒石:古代的一种治疗方法,指的是服用含有矿石成分的药物,以治疗疾病。
太仓公传:《太仓公传》是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记录了太仓公的医学经验和治疗方法。
脉代芤:脉代芤是中医术语,指脉搏跳动不规律,有时快有时慢,是身体虚弱的表现。
心和平:心平和指的是心情平静,没有烦恼和忧虑。
币帛:币帛指货币和布匹,这里指赐予段深的财物作为奖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十四-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段深,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在开平年间因医术精湛而得到皇帝的赏识。文中通过细致的叙述,展现了段深的医术、医德以及他对医理的深刻理解。
首句‘段深,不知何许人’点明了段深的身份不明,为人物塑造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开平中,以善医待诏于翰林’则说明了段深因医术高超而得到皇帝的赏识,成为翰林院待诏。
‘时太祖抱疾久之,其溲甚浊’描绘了太祖皇帝的病情,溲浊是中医术语,表示尿液颜色深,是体内湿热内蕴的表现。‘僧晓微侍药有征’中的‘有征’指的是有疗效,表明僧人晓微的药方暂时有效。
‘赐紫衣师号,锡赉甚厚’是对僧人晓微的赏赐,紫衣师号是高僧的荣誉,锡赉则是物质上的奖赏。这里反映了皇帝对医术的重视,以及对僧人晓微的认可。
‘顷之疾发,晓微剥服色,去师号’说明太祖皇帝的病情再次发作,僧人晓微的药方失效,因此被剥夺了荣誉和赏赐。这一情节突出了医术的重要性,以及医者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因召深问曰:“疾愈复作,草药不足恃也,我左右粒石而效者众矣,服之如何?”’这里太祖皇帝询问段深关于治疗病情的方法。‘粒石’是指服用含有石子的药方,‘效者众’说明这种方法在周围人中得到了验证。
‘深对曰:“臣尝奉诏诊切,陛下积忧勤,失调护,脉代芤而心益虚。”’段深对太祖皇帝的病情进行了诊断,认为皇帝是因为长期忧虑、劳累过度导致身体虚弱,脉象异常。‘脉代芤’是指脉象不规律,‘心益虚’表示心脏虚弱。
‘臣以为宜先治心,心和平而溲变清,当进饮剂,而不当粒石也。’段深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主张先从心理调养入手,使心情平和,尿液清澈,再通过饮用药剂来治疗,而不是盲目服用含有石子的药方。
‘臣谨案,《太仓公传》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石,石性精悍,有大毒。’’段深引用了《太仓公传》中的医理,强调中热不溲者不可服用含有石子的药方,因为石性精悍,具有大毒。
‘凡饵毒药如甲兵,不得已而用之,非有危殆,不可服也。’段深进一步阐述了毒药的使用原则,即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且病情危殆时才能使用,否则不可轻易服用。
‘太祖善之,令进饮剂,疾稍愈,乃以币帛赐之。’太祖皇帝对段深的医术和治疗方案表示认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给予赏赐。这一情节体现了皇帝对医术的尊重和对医者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