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二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二-原文

广王全昱,太祖长兄,受禅后封。

乾化元年,还睢阳,命内臣拜饯都外。

王出宿至于偃师,仍诏其子衡王友谅侍从以归。

庶人篡位,授宋州节度使。

贞明二年,卒。

‘《五代会要》云:全昱,赠尚书令,谥德靖。’

‘《五代史阙文》:全昱,梁祖之兄也。既受禅,宫中开宴,惟亲王得与。因为博戏,全昱酒酣,忽起取骰子击盆迸散,大呼梁祖曰:’硃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饥荒,入黄巢作贼,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足矣,何故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称王称朕,吾不忍见血吾族矣,安用博为!’梁祖不悦而罢。’

臣护按《梁史广王全昱传》曰:昱朴野,常呼帝为‘三’。宫中博戏之事讳之。

夫梁祖弑二君,弑一皇后,名臣被害者不可胜纪。

及庄宗即位,尽诛硃氏,惟全昱先令终。

至道初,知单州有称广王之后与尼讼田者,岂以一言之善,独存其嗣耶!

友谅,全昱子,初封衡王,后嗣广王。

继历籓郡,多行不法。

坐弟友能反,废囚京师。

唐师入汴,与友能、友诲同日遇害。

友能,全昱子,封惠王,后为宋、滑二州留后。

案:友能后以叛废,详见《末帝纪》。又,《通鉴》云:龙德元年夏四月,陈州刺史惠王友能反,举兵趋大梁。

诏陕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将兵讨之。

友能至陈留,兵败,走还陈州,诸军围之。

秋七月,惠王友能降。

庚子,诏赦其死,降封房陵侯。

友诲,全昱子,封邵王。

乾化元年,以检校兵部尚书充控鹤指挥使。

坐友能反废,后为唐兵所杀。

安王友宁,字安仁,少习诗礼,长喜兵法,有倜傥之风。

太祖镇汴,累署军职,每因出师,多命统骁果以从。

及擒秦宗权,太祖令友宁轞送宗权西献于长安,诏加检校右散骑常侍、行右监门卫将军。

自是继立军功,累官至检校司空兼龚、柳二州刺史。

太祖驻军岐下,遣友宁领所部兵先归梁苑,以备守御。

属青帅王师范构乱,以关东诸镇兵悉在岐、陇,欲乘虚窃发,自齐、鲁至于华下,罗布奸党,皆诈以委输贡奉为名,阴与淮夷、并门结好。

会有青人诣裴迪言其状,迪以事告,友宁不俟命乃率兵万余人东讨。

师范遣其弟将兵围齐州。

友宁引兵救之,青寇大败,夺马四千蹄,斩首数千级。

及昭宗归长安,朝廷议迎驾功,友宁授岭南西道节度使,加特进、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

时青寇数千,越险潜伏,欲入兗州。

友宁知之,伏兵于兗南邀之,大破贼众,竟无免者。

自是兗壁危窘,友宁督诸军进逼营兵。

首攻博昌县,月余未能拔。

太祖怒,遣刘捍督战。

友宁乃下俘民众十余万,各领负木石、牵牛驴,于城南为土山。

既至,合人畜木石排而筑之,冤枉之声,闻数十里。

俄而城陷,尽屠其邑人,清河为之不流。

及进迫寇垒,与青人战于石楼,王师小却,友宁旁自峻阜驰骑以赴敌,所乘马蹶而仆,遂没于阵。

友宁将战之前日,有大白蛇蟠于帐中,友宁心恶之,既而果遇祸焉。

密王友伦,幼聪悟,喜笔札,晓声律。

及长,好骑射,有经度之智,太祖每奇之,曰:‘吾家千里驹也。’

年十九,为宣武军校。

景福初,充元从骑军都将,寻表为右武卫将军,渐委戎事。

太祖征兗、郓,友伦勒所部兵收聚粮谷,以济军须。

幽、沧军至内黄,友伦前锋夜渡河击贼,夺马千匹,擒斩甚众。

因引兵往八议关,卒逢晋军万余骑,友伦乃分布兵士,多设疑军。

因声鼓誓众,士伍奋跃,追斩数十里。

其后,李罕之请以上党来归,为晋军所围。

太祖遣友伦总步骑数万,越险救应,遂大破晋军。

唐朝加检校司空、守藤州刺史。

天复元年,岐、陇用兵,晋人乘虚侵于北鄙。

友伦率徒兵三万径往矾山,晋人望尘奔逸。

友伦与氏叔琮等蹑其辙,追至太原,摩垒挑战,获牛马万余。

二年,领所部兵西赴凤翔,前后累接战。

三年,昭宗归长安,制授友伦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

及太祖东归,留友伦宿卫京师。

岁余,因会宾击鞠,坠马而卒。

昭宗辍视朝一日,诏赠太傅,归葬于砀山县。

开平初,有司上言曰:‘东汉受命,伯升预其始谋;西周尚亲,叔虞荷其封邑。故皇兄存,凋零霜露,绵历岁时,恩莫逮于陟冈,礼方宏于事日。皇侄故邕州节度使友宁、故容州节度使友伦,顷因缔构,俱习韬钤,并以战功,殁于王事,永言带砺,合议封崇。’

于是存追封朗王,友宁追封安王,友伦追封密王。

郴王友裕,字端夫,太祖长子也。

幼善射御,从太祖征伐,性宽厚,颇得士心。

唐中和中,太祖会并帅李克用攻围华州,贼将黄鄴固守甚坚。

俄有一人登陴大詈, 克用令北骑连射,终不能中,命友裕射之,应弦而毙。

大军喜噪,声震山谷,克用 因以良弓百矢遗焉。

太祖镇汴,表为宣武军牙校。

及蔡贼殄灭,朝廷议功,加检校 左仆射,寻为牙内马步都指挥使。

景福元年,总大军伐徐。

时硃瑾领兗、郓之众, 为徐戎外援,阵于彭门南石佛山下。

友裕纵兵击之,斩获甚众,瑾领残党宵遁。

时 都虞候硃友恭羽书闻于太祖,诬友裕按兵不追贼,太祖大怒,因驿骑传符,令裨将 庞师古代友裕为帅,仍令按劾其事。

会使人误致书于友裕,友裕惧,遂以数骑遁于 山中。

寻诣广王于辉州,以诉其冤。

赖元贞皇后闻而召之,令束身归汴,力为营救, 太祖乃舍之,令权知许州。

乾宁二年,加检校司空,寻为武宁军节度留后。

四年, 太祖下东平,改天平军留后,加检校司徒。

光启元年,再领许州。

天复初,为奉国 军节度留后。

太祖兼镇河中,以友裕为护国军节度留后,寻迁华州节度使,加检校 太保、兴德尹。

天祐元年七月,兼行营都统,领步骑数万,经略邠、岐。

十月,友 裕有疾,将校乃谋旋师,寻卒于梨园,归葬东京。

开平初,追赠郴王。

乾化三年, 又赠太师。

博王友文,本姓康,名勤,太祖养以为子,受禅后封为王。

下有阙文为东京留 守,嗜酒,颇怠于为政。

友珪弑逆,并杀友文。

末帝即位,尽复官爵。

友珪,小字遥喜,母失其姓,本亳州营妓也。

唐光启中,帝徇地亳州,召而侍 寝。

月余,将舍之而去,以娠告。

是时,元贞皇后贤而有宠,帝素惮之,由是不果 携归大梁,因留亳州,以别宅贮之。

及期,妓以生男来告,帝喜,故字之曰遥喜。

后迎归汴。

受禅后封郢王。

开平四年十月,为检校司徒,充左右控鹤都指挥使,兼 管四蕃将军。

乾化元年,充诸军都虞候。

二年,弑太祖篡位,均王以兵讨之,自杀, 追废为庶人。

《五代会要》云:郢王友珪,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封,至乾化二年六月 三日篡位,伪改凤历元年。

三月十七日,京城军乱,侍卫袁象先率兵入宫,友珪自 杀。

少帝即位,追削为庶人。

又载:周广顺中,张昭修实录,奏云:梁末帝之上, 有郢王友珪,篡弑居位,未有纪录,请依《宋书》刘劭例,书为“元凶友珪”。

案 《梁实录》今无考。

福王友璋,太祖第五子,受禅后封。

贺王友雍,太祖第六子,受禅后封。

建王友徽,太祖第七子,受禅后封。

康王友孜,太祖第八子,末帝即位后封,以反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二-译文

广王全昱,是太祖的长兄,在受禅后得到了封号。乾化元年,他回到睢阳,朝廷命令内臣为他举行饯行。全昱离开时住宿在偃师,朝廷还命令他的儿子衡王友谅陪同他回去。后来庶人篡位,全昱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贞明二年,全昱去世。《五代会要》记载:全昱被追赠尚书令,谥号德靖。《五代史阙文》说:全昱是梁祖的兄弟。在受禅之后,宫中举办宴会,只有亲王可以参加。因为赌博游戏,全昱喝醉了,突然起身拿起骰子砸向盆子,骰子散落,他大声对梁祖说:‘朱三,你本是砀山的一个百姓,因为天下饥荒,加入了黄巢的贼军,天子用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已经足够了,为何要灭掉李家三百年的江山,称王称帝,我不忍看到我们家族的鲜血,还玩什么赌博!’梁祖不高兴,宴会就此结束。

臣护根据《梁史广王全昱传》说:全昱性格粗野,经常称呼皇帝为‘三’。宫中赌博的事情被隐瞒了。梁祖弑杀两位君主,一位皇后,被害的名臣数不胜数。等到庄宗即位,将朱氏家族全部诛杀,只有全昱得以善终。至道初年,单州有人声称是广王的后代,与尼姑争夺田地,难道仅仅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就独独保留了他的后代吗!

友谅是全昱的儿子,最初被封为衡王,后来继承了广王的封号。他历任藩郡,多次犯法。因为他的弟弟友能造反,他被废黜并囚禁在京城。唐朝军队进入汴京时,友谅与友能、友诲同一天被杀害。

友能是全昱的儿子,被封为惠王,后来担任宋州和滑州的留后。据《末帝纪》记载:友能后来因为叛乱被废黜,详细情况请参考《末帝纪》。又,《通鉴》记载:龙德元年夏四月,陈州刺史惠王友能造反,起兵向大梁进发。朝廷命令陕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率军讨伐。友能到达陈留后,军队战败,逃回陈州,各路军队将其包围。七月,惠王友能投降。庚子日,朝廷下诏赦免其死罪,将其降封为房陵侯。

友诲是全昱的儿子,被封为邵王。乾化元年,他被任命为检校兵部尚书充控鹤指挥使。因为友能造反被废黜,后来被唐朝军队所杀。

安王友宁,字安仁,从小学习诗书礼仪,长大后喜欢兵法,有豪放不羁的风采。太祖镇守汴京时,多次任命他为军职,每次出兵,都让他率领精锐部队随行。在擒获秦宗权后,太祖命令友宁押送宗权西行到长安,下诏加封他为检校右散骑常侍、行右监门卫将军。从此以后,他不断建立军功,官职累升至检校司空兼龚州、柳州刺史。太祖驻军岐下,派遣友宁率领所部兵马先回到梁苑,以备防守。恰逢青州帅王师范发动叛乱,因为关东各镇的军队都在岐州、陇州,他想趁虚而入,从齐州、鲁地到华下,收罗奸党,都假托是委派输送贡品的名义,暗中与淮夷、并门结好。正好有青州人向裴迪报告了这些情况,裴迪将此事告知,友宁不等命令,就率领一万多士兵向东讨伐。王师范派遣他的弟弟率领军队包围齐州。友宁率领军队救援,青州叛军大败,夺走四千匹马,斩首数千人。等到昭宗回到长安,朝廷讨论迎接皇帝的功绩,友宁被任命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加封特进、检校司徒,赐号为迎銮毅勇功臣。当时青州叛军数千人,越过险阻潜伏,想要进入兖州。友宁得知后,在兖州南边埋伏军队,大败叛军,没有一人逃脱。从此兖州城变得危险,友宁督促各路军队逼近敌营。首先攻打博昌县,一个多月未能攻克。太祖生气,派遣刘捍督战。友宁于是俘虏民众十余万,让他们各自背木石、牵牛拉驴,在城南堆筑土山。到了之后,合并人畜木石一起堆筑,冤屈的哭声,可以听到数十里。不久城池被攻陷,城中的居民全部被屠杀,清河因此断流。在逼近敌营时,与青州人在石楼交战,唐军稍微退却,友宁从旁边陡峭的山坡上骑马冲向敌军,所骑的马跌倒,于是他在战场上阵亡。友宁在战前一天,有大白蛇盘踞在帐篷中,友宁心里厌恶它,结果果然遭遇了不幸。

密王友伦,年幼时聪明伶俐,喜欢书写,懂得声律。长大后,喜欢骑射,有远见卓识的智慧,太祖常常对他刮目相看,说:‘我的家族有一匹千里马。’十九岁时,担任宣武军校。景福初年,担任元从骑军都将,不久被提升为右武卫将军,逐渐负责军事事务。太祖征讨兖州、郓州,友伦率领所部军队收集粮食,以供应军需。幽州、沧州军队到达内黄,友伦前锋部队夜间渡河攻击敌军,夺取一千匹马,斩杀众多敌军。于是率领军队前往八议关,途中遭遇晋军一万多骑兵,友伦分布士兵,设置众多疑兵。然后击鼓激励士兵,士兵们奋勇前进,追杀了数十里。此后,李罕之请求以上党归附,被晋军包围。太祖派遣友伦率领数万步兵和骑兵,越过险阻进行救援,于是大败晋军。唐朝加封他为检校司空、守藤州刺史。天复元年,岐州、陇州用兵,晋军乘虚入侵北方边境。友伦率领三万士兵直接前往矾山,晋军望风而逃。友伦与氏叔琮等人追击,追到太原,挑战敌军堡垒,获得牛马一万多头。第二年,率领所部军队西行前往凤翔,前后多次交战。第三年,昭宗回到长安,下诏任命友伦为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司徒,赐号为迎銮毅勇功臣。等到太祖东归,留下友伦在京城宿卫。一年多后,因为参加宴会击鞠,从马上摔下而死。昭宗辍朝一日,下诏追赠他为太傅,并将其安葬在砀山县。

开平初年,有关部门上奏说:‘东汉受命,伯升参与了最初的谋划;西周尊重亲族,叔虞继承了封地。因此,皇兄存,在霜露之中凋零,历经岁月,恩惠没有到达他的陵墓,礼仪还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皇侄故邕州节度使友宁、故容州节度使友伦,曾经参与策划,都熟悉军事,并且因为战功,为国捐躯,永远值得铭记,应当考虑封赏。’于是存被追封为朗王,友宁被追封为安王,友伦被追封为密王。

郴王友裕,字端夫,是太祖的长子。他小时候就擅长射箭和骑马,跟随太祖征战,性格宽厚,很得士兵们的喜爱。在唐中和年间,太祖会合并帅李克用攻打华州,敌军将领黄鄴坚守城池非常坚固。不久,有一个人登上城墙大声辱骂,李克用命令北方骑兵连续射击,但始终未能射中,于是命令友裕射击,结果一箭射中敌人,敌人应声倒下。大军欢喜地喧哗,声音震动山谷,李克用因此赠送友裕一百张好弓和一百支箭。太祖镇守汴州时,上表推荐友裕为宣武军牙校。等到蔡贼被消灭后,朝廷讨论功绩,加封友裕为检校左仆射,不久又担任牙内马步都指挥使。景福元年,友裕率领大军攻打徐州。当时朱瑾率领兖州、郓州的军队,作为徐州的外援,在彭门南石佛山下布阵。友裕率兵攻击,斩杀很多敌人,朱瑾带领残兵在夜间逃跑。当时都虞候朱友恭用书信报告太祖,诬陷友裕按兵不动不追击敌人,太祖非常愤怒,于是通过驿站传令,命令副将庞师古代替友裕担任统帅,并命令调查此事。恰巧派人误将书信送到友裕那里,友裕害怕,于是带领几个骑兵逃入山中。不久前往辉州拜见广王,申诉自己的冤屈。多亏元贞皇后听闻后召见了他,命令他束身归顺汴州,努力营救他,太祖才放过他,让他暂时管理许州。乾宁二年,加封检校司空,不久又担任武宁军节度留后。四年,太祖攻打东平,友裕改任天平军留后,加封检校司徒。光启元年,再次担任许州官职。天复初年,担任奉国军节度留后。太祖兼镇河中,任命友裕为护国军节度留后,不久升任华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保、兴德尹。天祐元年七月,兼任行营都统,率领步兵和骑兵数万人,经略邠州、岐州。十月,友裕生病,将领们商议撤军,不久在梨园去世,归葬东京。开平初年,追赠郴王。乾化三年,又追赠太师。

博王友文,原姓康,名勤,被太祖收养为子,禅让后封为王。后来担任东京留守,喜欢喝酒,对政务不太上心。友珪弑逆,一并杀死了友文。末帝即位后,恢复了友文的官爵。

友珪,小名遥喜,母亲失了姓氏,原本是亳州的营妓。唐光启年间,皇帝征讨亳州,召她侍寝。一个多月后,即将离开,告诉她自己怀孕了。当时,元贞皇后贤良受宠,皇帝向来敬畏她,因此没有将她带回大梁,于是留在亳州,在别处安置她。到了预产期,营妓带着生下的男孩来报告,皇帝很高兴,因此给他取名叫遥喜。后来皇后将他接到汴州。禅让后封为郢王。开平四年十月,被封为检校司徒,担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兼任四蕃将军。乾化元年,担任诸军都虞候。二年,弑杀太祖篡位,均王带兵讨伐他,他自杀,追封为庶人。《五代会要》记载:郢王友珪,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封王,至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伪称凤历元年。三月十七日,京城军变,侍卫袁象先率兵入宫,友珪自杀。少帝即位,追封为庶人。又记载:周广顺年间,张昭编纂实录,上奏说:梁末帝之前,有郢王友珪篡位弑君,没有记录,请依照《宋书》刘劭的例子,记载为“元凶友珪”。《梁实录》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福王友璋,太祖的第五子,禅让后封王。

贺王友雍,太祖的第六子,禅让后封王。

建王友徽,太祖的第七子,禅让后封王。

康王友孜,太祖的第八子,末帝即位后封王,因反叛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二-注解

广王全昱:广王全昱,指的是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的长兄朱全昱,他在朱温受禅称帝后被封为广王。

太祖长兄:太祖长兄指的是朱温的长兄,即朱全昱。

受禅:受禅是指君主继位的一种仪式,原指古代帝位继承时,新君接受前朝禅让的仪式。

乾化元年:乾化元年是后梁的一个年号,即公元915年。

睢阳:睢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内臣:内臣指的是皇宫中的宦官。

拜饯:拜饯是指举行仪式送别。

都外:都外指的是都城之外。

宿:宿指的是住宿。

偃师:偃师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市。

诏:诏是指皇帝的命令。

衡王友谅:衡王友谅是朱全昱的儿子,后被封为衡王。

庶人篡位:庶人篡位指的是非皇室成员夺取帝位。

宋州节度使:宋州节度使是指负责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的军事行政长官。

贞明二年:贞明二年是后梁的一个年号,即公元916年。

赠尚书令:赠尚书令是指死后追赠的官职,尚书令是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

谥德靖:谥德靖是指死后追赠的谥号,表示其品德。

梁祖:梁祖指的是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博戏:博戏是指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硃三:硃三是对朱温的昵称,因为朱温的名字中有“朱”字。

砀山:砀山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砀山县。

黄巢:黄巢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

天子:天子是指皇帝。

四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是指负责四个边镇(边疆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社稷:社稷是指国家的象征,古代以土地神和谷神代表国家。

朕:朕是古代皇帝自称的词语。

博:博是指赌博。

梁史广王全昱传:梁史广王全昱传是指《梁史》中关于广王朱全昱的传记。

朴野:朴野是指性格粗犷、朴实。

帝:帝是指皇帝。

三:三是对皇帝朱温的昵称。

讳:讳是指避讳,即避免提及或谈论。

弑:弑是指杀害君主。

庄宗:庄宗是指后梁的第二位皇帝朱友贞。

朱氏:朱氏是指朱温的家族。

至道初:至道初是后梁的一个年号,即公元935年。

单州:单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单县。

尼:尼是指尼姑。

籓郡:籓郡是指边防地区。

不法:不法是指不遵守法律。

坐弟友能反:坐弟友能反是指因为弟弟朱友能造反而被牵连。

京师:京师是指国都。

唐师:唐师是指唐朝的军队。

汴:汴是指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

陈州:陈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陕州留后:陕州留后是指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代理官员。

宣义节度使:宣义节度使是指负责宣义军(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军事行政长官。

控鹤指挥使:控鹤指挥使是指负责宫廷警卫的官职。

案:案是指根据。

末帝纪:末帝纪是指《五代史》中关于后梁末帝朱友贞的记载。

通鉴:通鉴是指《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龙德元年:龙德元年是后梁的一个年号,即公元921年。

夏四月:夏四月是指农历四月份。

霍彦威:霍彦威是唐朝末年的将领。

宣义节度使王彦章: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是指王彦章曾任宣义节度使。

控鹤指挥使张汉杰:控鹤指挥使张汉杰是指张汉杰曾任控鹤指挥使。

陈留:陈留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区。

诸军:诸军是指多支部队。

围:围是指包围。

降:降是指投降。

房陵侯:房陵侯是指封为房陵侯的爵位。

邵王:邵王是指朱友诲被封的爵位。

检校兵部尚书:检校兵部尚书是指担任检校兵部尚书的官职。

充:充是指担任。

坐:坐是指因为。

废:废是指被废黜。

唐兵:唐兵是指唐朝的军队。

安王友宁:安王友宁是指朱友宁被封的爵位。

诗礼:诗礼是指诗歌和礼仪。

兵法:兵法是指军事策略。

倜傥之风:倜傥之风是指英俊潇洒的风度。

镇汴:镇汴是指镇守汴京。

署军职:署军职是指担任军事职务。

骁果:骁果是指勇猛的士兵。

轞送:轞送是指用轞车送行。

献:献是指进贡。

长安:长安是古代都城,即今天的西安市。

检校右散骑常侍:检校右散骑常侍是指担任检校右散骑常侍的官职。

行右监门卫将军:行右监门卫将军是指担任行右监门卫将军的官职。

继立军功:继立军功是指继续建立军功。

龚、柳二州刺史:龚、柳二州刺史是指担任龚州(今广东省梅州市)和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刺史。

岐下:岐下是指岐山之下,即岐州(今陕西省岐山县)。

梁苑:梁苑是指梁国的园林。

青帅王师范:青帅王师范是指王师范曾任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市)的节度使。

关东诸镇:关东诸镇是指黄河以东的各个军事镇守区。

乘虚窃发:乘虚窃发是指趁虚而入,发动攻击。

华下:华下是指华州(今陕西省华州区)。

罗布奸党:罗布奸党是指聚集奸党。

委输贡奉:委输贡奉是指委托输送贡品。

淮夷:淮夷是指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并门:并门是指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裴迪:裴迪是唐朝末年的将领。

东讨:东讨是指向东讨伐。

趋:趋是指奔向。

大梁:大梁是指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

遇害:遇害是指被杀害。

岭南西道节度使:岭南西道节度使是指负责岭南西道(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的军事行政长官。

特进:特进是指特殊的进爵。

检校司徒:检校司徒是指担任检校司徒的官职。

迎銮毅勇功臣:迎銮毅勇功臣是指因迎驾有功而被封的功臣。

兗州:兗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

邀:邀是指拦截。

营兵:营兵是指驻扎的军队。

博昌县:博昌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博兴县。

刘捍:刘捍是唐朝末年的将领。

俘民众:俘民众是指被俘的民众。

负:负是指背负。

牵:牵是指牵引。

冤枉之声:冤枉之声是指悲惨的呼喊声。

青寇:青寇是指青州的敌军。

险:险是指险要的地方。

邀之:邀之是指拦截他们。

蹑:蹑是指追踪。

太原:太原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摩垒挑战:摩垒挑战是指挑战敌军。

宁远军节度使:宁远军节度使是指负责宁远军(今山西省临汾市)的军事行政长官。

守藤州刺史:守藤州刺史是指担任藤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的刺史。

天复元年:天复元年是后梁的一个年号,即公元901年。

北鄙:北鄙是指北方边陲。

矾山:矾山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奔逸:奔逸是指逃跑。

蹑其辙:蹑其辙是指追踪他们的车辙。

凤翔:凤翔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

宁远军:宁远军是指宁远军。

制授:制授是指皇帝下诏授予。

宿卫:宿卫是指担任宫廷警卫。

宾击鞠:宾击鞠是指宾客参加的击鞠活动。

辍视朝:辍视朝是指停止上朝。

归葬:归葬是指归葬于。

东汉:东汉是指东汉王朝,即公元25年至220年。

伯升:伯升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伯升。

预其始谋:预其始谋是指参与最初的谋划。

西周:西周是指西周王朝,即公元前1046年至771年。

叔虞:叔虞是指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荷其封邑:荷其封邑是指接受他的封地。

故邕州节度使友宁:故邕州节度使友宁是指已故的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节度使朱友宁。

故容州节度使友伦:故容州节度使友伦是指已故的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节度使朱友伦。

缔构:缔构是指结交。

韬钤:韬钤是指军事策略。

陟冈:陟冈是指登山。

事日:事日是指日常事务。

迎驾:迎驾是指迎接皇帝。

朗王:朗王是指朱存被封的爵位。

安王:安王是指朱友宁被封的爵位。

密王:密王是指朱友伦被封的爵位。

太祖:指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即朱全忠,他是后梁政权的建立者。

射御:指射箭和骑马,这里形容朱友裕的武艺高强。

士心:指士兵的心意或士气,这里表示朱友裕深得士兵的拥护。

唐中和中:唐中和年间,指唐朝末年,公元885年至889年。

李克用:唐朝末年的著名将领,沙陀族首领,后来成为后唐的建立者。

华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

黄鄴:唐朝末年的将领,曾固守华州。

陴:城墙上的女墙,这里指城墙上。

大詈:大声咒骂。

应弦而毙:箭一射出,敌人应声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检校:古代官名,表示荣誉性的职位,不参与实际政务。

仆射: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

牙校: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蔡贼:指蔡州叛军。

硃瑾:唐朝末年的将领。

兗、郓:古代行政区划,兗州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郓州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

彭门: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石佛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都虞候:古代官名,负责军中警备和刑罚。

羽书:古代紧急传递信息的信使,用羽毛装饰的信件。

驿骑:古代传递官方信件的骑马信使。

裨将:副将,辅助主将的将领。

庞师古:唐朝末年的将领。

辉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

元贞皇后:后梁的皇后,朱温的皇后。

许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乾宁二年:唐朝乾宁二年,公元895年。

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东平: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

天平军:古代军事编制,后梁时期的一个军事单位。

司徒:古代官名,三公之一,掌管礼仪、教化等事务。

邠、岐:古代行政区划,邠州位于今陕西省彬州市,岐州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

梨园:古代宫中娱乐场所,也指墓地。

东京: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后梁的首都开封。

开平:后梁的年号,公元907年至923年。

乾化:后梁的年号,公元913年至915年。

凤历:后梁末帝朱友珪的年号,公元915年至916年。

侍卫:宫廷中的保卫人员。

袁象先:后梁的将领。

周广顺:后梁的年号,公元941年至947年。

张昭:后梁的官员。

实录:记载帝王言行的官方史书。

宋书: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宋朝的历史。

刘劭:南朝宋的皇帝,因篡位被杀。

庶人:古代对平民的称呼,指没有官职的人。

营妓:古代军营中的女子,通常负责为士兵提供娱乐服务。

徇地:征服土地。

舍之而去:放弃她离开。

娠:怀孕。

控鹤都指挥使:古代官名,掌管宫廷中的禁卫军。

四蕃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边疆军事。

诸军都虞候:古代官名,掌管军中警备和刑罚。

篡位:非法夺取帝位。

均王:后梁的一个王位,这里指后梁的皇帝。

末帝: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朱友贞。

周广顺中:周广顺年间,指后梁的周广顺年号,公元941年至947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二-评注

郴王友裕,字端夫,太祖长子也。

此句开篇点明郴王友裕的身份,他是后梁太祖朱温的长子,字端夫,表明其文化素养。‘太祖长子’一词,彰显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也为后文他的事迹铺垫了背景。

幼善射御,从太祖征伐,性宽厚,颇得士心。

此句描绘了友裕的少年时期。‘幼善射御’说明他从小便具备出色的武艺,‘从太祖征伐’则表明他跟随父亲参与了多次战争,‘性宽厚,颇得士心’则是对他性格的赞扬,宽厚仁爱,深受士兵爱戴。

唐中和中,太祖会并帅李克用攻围华州,贼将黄鄴固守甚坚。

此句讲述了友裕在唐中和年间,跟随父亲和李克用一起攻打华州的情景。‘会并帅李克用’表明了当时军事联盟的情况,‘攻围华州’则是具体的军事行动,‘贼将黄鄴固守甚坚’则描绘了敌军的顽强抵抗。

俄有一人登陴大詈,克用令北骑连射,终不能中,命友裕射之,应弦而毙。

此句描述了友裕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俄有一人登陴大詈’描绘了敌军士兵的嚣张,‘克用令北骑连射,终不能中’说明敌军防守严密,‘命友裕射之,应弦而毙’则展现了友裕的精湛箭术和战场上的果断。

大军喜噪,声震山谷,克用因以良弓百矢遗焉。

此句描绘了友裕射杀敌军士兵后,军队的欢呼声和友裕得到的奖赏。‘大军喜噪,声震山谷’形象地表现了胜利的喜悦,‘克用因以良弓百矢遗焉’则是对友裕功绩的肯定。

太祖镇汴,表为宣武军牙校。

此句说明了友裕在父亲镇守汴梁时的官职,‘宣武军牙校’表明了他的军职。

及蔡贼殄灭,朝廷议功,加检校左仆射,寻为牙内马步都指挥使。

此句讲述了友裕在平定蔡贼后的功绩和晋升,‘加检校左仆射’和‘为牙内马步都指挥使’都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

景福元年,总大军伐徐。

此句说明了友裕在景福元年时,带领大军讨伐徐州的情况,‘总大军伐徐’表明了他的军事领导能力。

时硃瑾领兗、郓之众,为徐戎外援,阵于彭门南石佛山下。

此句描述了敌军的情况,‘硃瑾领兗、郓之众’说明敌军的力量,‘为徐戎外援’表明他们的战略意图,‘阵于彭门南石佛山下’则是具体的地理位置。

友裕纵兵击之,斩获甚众,瑾领残党宵遁。

此句再次展现了友裕在战场上的英勇,‘纵兵击之’说明他指挥军队的果断,‘斩获甚众’则是对他战斗成果的肯定,‘瑾领残党宵遁’则描绘了敌军的溃败。

时都虞候硃友恭羽书闻于太祖,诬友裕按兵不追贼,太祖大怒,因驿骑传符,令裨将庞师古代友裕为帅,仍令按劾其事。

此句讲述了友裕因被诬陷而遭受的委屈和太祖的反应。‘诬友裕按兵不追贼’说明了他遭受的冤屈,‘太祖大怒’则表明了太祖的愤怒,‘令裨将庞师古代友裕为帅’则是太祖对他的惩罚。

会使人误致书于友裕,友裕惧,遂以数骑遁于山中。

此句描述了友裕在误会中逃亡的情景,‘会使人误致书于友裕’说明了他逃亡的原因,‘以数骑遁于山中’则描绘了他的逃亡过程。

寻诣广王于辉州,以诉其冤。

此句说明了友裕在逃亡后寻求帮助的情况,‘寻诣广王于辉州’表明了他寻求庇护的地点,‘以诉其冤’则是他寻求公正的举动。

赖元贞皇后闻而召之,令束身归汴,力为营救,太祖乃舍之,令权知许州。

此句讲述了元贞皇后帮助友裕平反的情况,‘赖元贞皇后闻而召之’说明了她对友裕的关注,‘令束身归汴’则是她要求友裕归来的命令,‘力为营救’表明了她的努力,‘太祖乃舍之’则说明太祖最终原谅了友裕。

乾宁二年,加检校司空,寻为武宁军节度留后。

此句说明了友裕在乾宁二年时的官职和晋升,‘加检校司空’和‘为武宁军节度留后’都是对他才能的进一步认可。

四年,太祖下东平,改天平军留后,加检校司徒。

此句描述了友裕在太祖下东平后的官职变动,‘改天平军留后’和‘加检校司徒’都是对他贡献的肯定。

光启元年,再领许州。

此句说明了友裕在光启元年再次担任许州的地方官。

天复初,为奉国军节度留后。

此句描述了友裕在天复初年时的官职,‘为奉国军节度留后’表明了他继续担任地方军政长官。

太祖兼镇河中,以友裕为护国军节度留后,寻迁华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兴德尹。

此句说明了友裕在太祖兼镇河中时的官职变动,‘为护国军节度留后’和‘迁华州节度使’表明了他的晋升,‘加检校太保、兴德尹’则是对他地位的提升。

天祐元年七月,兼行营都统,领步骑数万,经略邠、岐。

此句描述了友裕在天祐元年时的军事行动,‘兼行营都统’和‘领步骑数万’说明了他的军事领导地位,‘经略邠、岐’则是他的战略目标。

十月,友裕有疾,将校乃谋旋师,寻卒于梨园,归葬东京。

此句讲述了友裕在征战途中因病去世的情况,‘有疾’说明了他身体状况不佳,‘寻卒于梨园’则是他的去世地点,‘归葬东京’则是他的安葬地点。

开平初,追赠郴王。

此句说明了友裕去世后,朝廷对他的追赠,‘追赠郴王’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乾化三年,又赠太师。

此句再次说明了友裕去世后,朝廷对他的追赠,‘又赠太师’是对他贡献的进一步肯定。

博王友文,本姓康,名勤,太祖养以为子,受禅后封为王。

此句介绍了博王友文的身份,他是太祖朱温的养子,‘受禅后封为王’则说明了他受到的尊崇。

下有阙文为东京留守,嗜酒,颇怠于为政。

此句描述了博王友文在位时的表现,‘嗜酒,颇怠于为政’说明了他不务正业,对政务疏于管理。

友珪弑逆,并杀友文。

此句讲述了友珪弑逆并杀害友文的事件,‘弑逆’和‘杀’都是对友珪行为的强烈谴责。

末帝即位,尽复官爵。

此句说明了末帝即位后,恢复了友文的官爵,表明了对友文的一种追认。

友珪,小字遥喜,母失其姓,本亳州营妓也。

此句介绍了友珪的出身,‘小字遥喜’是他的昵称,‘母失其姓’说明了他的身世不明,‘本亳州营妓也’则揭示了她的出身。

唐光启中,帝徇地亳州,召而侍寝。

此句描述了友珪的早期经历,‘帝徇地亳州’说明了他被皇帝征召,‘召而侍寝’则表明了他与皇帝的关系。

月余,将舍之而去,以娠告。

此句说明了友珪的母亲在怀孕后,向皇帝报告的情况,‘将舍之而去’说明了她原本打算离开,但怀孕的消息改变了她的计划。

是时,元贞皇后贤而有宠,帝素惮之,由是不果携归大梁,因留亳州,以别宅贮之。

此句描述了友珪的母亲因元贞皇后的存在而未能随皇帝回到大梁的情况,‘由是不果携归大梁’说明了她未能如愿以偿。

及期,妓以生男来告,帝喜,故字之曰遥喜。

此句说明了友珪出生后,皇帝对他的命名,‘帝喜’表明了皇帝对他的喜爱。

后迎归汴。

此句说明了友珪的母亲最终被迎回汴梁。

受禅后封郢王。

此句说明了友珪在受禅后被封为郢王。

开平四年十月,为检校司徒,充左右控鹤都指挥使,兼管四蕃将军。

此句描述了友珪在开平四年时的官职,‘为检校司徒’和‘充左右控鹤都指挥使’都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兼管四蕃将军’则说明了他对外交事务的参与。

乾化元年,充诸军都虞候。

此句说明了友珪在乾化元年时的官职,‘充诸军都虞候’表明了他担任了军队的高级职务。

二年,弑太祖篡位,均王以兵讨之,自杀,追废为庶人。

此句讲述了友珪篡位和被推翻的情况,‘弑太祖篡位’说明了他的罪行,‘均王以兵讨之’则是反抗的行动,‘自杀’和‘追废为庶人’则是他最终的结局。

《五代会要》云:郢王友珪,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封,至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伪改凤历元年。

此句引用了《五代会要》的记载,说明了友珪篡位的时间。

三月十七日,京城军乱,侍卫袁象先率兵入宫,友珪自杀。

此句描述了友珪在京城军乱中的自杀,‘侍卫袁象先率兵入宫’则是他自杀的背景。

少帝即位,追削为庶人。

此句说明了少帝即位后,对友珪的追责,‘追削为庶人’则是对他身份的剥夺。

又载:周广顺中,张昭修实录,奏云:梁末帝之上,有郢王友珪,篡弑居位,未有纪录,请依《宋书》刘劭例,书为“元凶友珪”。案《梁实录》今无考。

此句引用了《梁实录》的记载,说明了友珪篡位的情况,并提到了《宋书》中的刘劭作为例子,‘元凶友珪’则是对他罪行的定性。

福王友璋,太祖第五子,受禅后封。

此句介绍了福王友璋的身份,他是太祖的第五子,‘受禅后封’说明了他受到的尊崇。

贺王友雍,太祖第六子,受禅后封。

此句介绍了贺王友雍的身份,他是太祖的第六子,‘受禅后封’说明了他受到的尊崇。

建王友徽,太祖第七子,受禅后封。

此句介绍了建王友徽的身份,他是太祖的第七子,‘受禅后封’说明了他受到的尊崇。

康王友孜,太祖第八子,末帝即位后封,以反诛。

此句介绍了康王友孜的身份,他是太祖的第八子,‘末帝即位后封’说明了他受到的尊崇,但‘以反诛’则表明了他因反叛而被处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梁-列传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0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