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明宗纪二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明宗纪二-原文

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兴圣宫赴西宫,文武百僚缟素于位,帝服斩衰,亲 奉攒,涂设奠,哭尽哀,乃于柩前即皇帝位。

百官易吉服班于位,帝御衮冕受册讫, 百僚称贺。

丁未,群官缟素赴西宫临。

以枢密使安重诲为检校司空,守左领军大将 军,依前充枢密使。

宰臣豆卢革等三上表请听政,从之。

遣使往诸道及淮南告哀。

辛亥,帝始听政于中兴殿。

壬子,西南面副招讨使、工部尚书任圜率步骑二万六千 人入见。

甲寅,帝御文明殿受朝。

制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大赦天下。

后宫内职量留一百人,内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其余任从所适。

诸司使务有名无实者并停。

分遣诸军就食近畿,以减馈送之劳。

秋夏税子,每斗先 有省耗一升,今后只纳正数,其省耗宜停。

天下节度、防御使,除正、至、端午、 降诞四节量事进奉,达情而已,自于州府圆融,不得科敛百姓。

其刺史虽遇四节, 不在贡奉。

诸州杂税,宜定合税物色名目,不得邀难商旅。

租庸司先将系省钱物, 与人回图,宜令尽底收纳,以塞幸门云。

乙卯,渤海国王大諲譔遣使朝贡。

是月, 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张宪赐死,以其失守故也。

五月丙辰朔,帝不视朝,临于西宫。

宰相豆卢革进位左仆射,韦说进位门下侍 郎兼户部尚书、监修国史,并依旧平章事。

兗州节度使、检校太傅硃守殷加同平章 事,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沧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安元信加同平章事,移镇徐 州;邠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毛璋加同平章事。

以太子宾客郑珏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 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工部尚书任圜为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

徐州节度使李绍真、贝州刺史李绍英、齐州防御使李绍虔、河阳节度 使李绍奇、洺州刺史李绍能等上言,前朝宠赐姓名,今乞还旧。

内李绍虔上言: “臣本姓王,后移杜氏,蒙前朝赐今姓名,乞复本姓。”诏并可之。

李绍真复曰霍 彦威,李绍英复曰房知温,李绍虔复曰王晏球,李绍奇复曰夏鲁奇,李绍能复曰米 君立。

青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符习加兼侍中,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霍 彦威加兼侍中,移镇郓州。

丁巳,初诏文武百僚正衙常参外,五日一度内殿起居。

《五代会要》:天成元年五月三日敕:今后宰臣文武百官,除常朝外,每五日一度 入内起居。

其中书非时有急切公事请开延英,不在此限。

麟州奏,指挥使张延宠作乱,焚剽市民,已杀戮讫。

戊午,河阳节度使夏鲁奇加检校太傅,以贝州刺史房知温为兗州节度使,以齐 州防御使王晏球为宋州节度使,以洺州刺史米君立为邢州节度使。

己未,赐文武百 官驴马各一。

西都知府张篯进魏王继岌打球马七十二匹。

北京马步都指挥使李从温 奏,准诏诛宦官。

初,庄宗遇内难,宦者数百人窜匿山谷,落发为僧,奔至太原七 十余人,至是尽诛于都亭驿。

辛酉,诏华州放散西川宫人各归骨肉。

壬戌,以前相 州刺史、北京左右厢都指挥使安金全为安北都护、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

甲子,前西都留守、京兆尹张筠加检校太傅,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夔州节度使李绍文为 遂州节度使;以前邓州留后戴思远为洋州节度使。

丁卯,以金吾将军张实为金州防 御使。

戊辰,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赵在礼为滑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制下, 在礼以军情不顺为辞,不之任。

以许州留后陶为邓州留后,以诸道马步副都指挥使安审通为齐州防御使。

庚午,以权知北京军府事、汾州刺史符彦超为晋州留后,以前陈州刺史刘伸殷为陕州留后。

癸酉,以前磁州刺史刘彦琮为同州留后。

甲戌,福州节度使、检校太傅王延翰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乙亥,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知制诰冯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赵凤,俱以本 官充端明殿学士。

端明之职,自此始也。

《五代会要》:明宗初登位,四方书奏, 多令枢密使安重诲读之,不晓文义。

于是孔循献议,因唐室侍读之号,即创端明学士之名,命冯道等为之。

丙子,诏:“故西道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守侍中、监修 国史、兼枢密使郭崇韬宜许归葬,其世业田宅并还与骨肉。

故万州司户硃友谦可复 护国军节度使、守太师、兼尚书令、河中尹、西平王,所有田宅财产,并还与骨肉。”

丁丑,西都衙内指挥使张篯进纳伪蜀主王衍犀玉带各二条、马一百五十匹。

初,庄宗遣中官向延嗣就长安之杀王衍也,旋属萧墙之祸,延嗣藏窜,不知所之,而衍之 资装妓乐并为篯所有,复惧事泄,故聊有此献。

戊寅,以枢密使安重诲兼领襄州节度使。

制下,重诲之党谓重诲曰:‘襄州地控要津,不可乏帅,无宜兼领。’

重诲即自陈退,许之。

以左金吾大将军张遵诲为西京副留守、知留守事。

辛巳,以卫尉卿李怿为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

壬午,以前蔚州刺史张温为振武留后,以左右厢突阵指挥使康义诚为汾州刺史,以左右厢马军都指挥使索自通为忻州刺史。

尚父、吴越国王钱镠遣使进金器五百两、银万两,绫万匹谢恩,赐玉册、金印。

初,同光季年,镠上疏密求玉册、金印,郭崇韬进议以为不可,而枢密承旨段徊受其重赂,赞成其事,庄宗即允其请,至是故有贡谢。

甲申,幽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李绍斌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复姓名为赵德钧。

乙酉,诏百官朔望入阁,赐廊下食。

自乱离已前,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于廊下,谓之‘廊餐’。

乾符之后,百司经费不足,无每日之赐,至是遇入阁即赐之。

‘《五代会要》’:明宗初即位,命百官五日一起居,李琪以为非故事,请罢之。

惟每月朔望日合入阁赐食。

至是宣旨,朔望入阁外,仍五日一起居,遂为定式。

六月戊子,前襄州节度使李绍珙起复,依前襄州节度使,仍复本姓名曰刘训。

以皇子河中留后从珂为河中节度使,百僚表贺。

以翰林承旨、兵部尚书、知制诰卢质为检校司空,充同州节度使。

己丑,以使部尚书、判太常卿事李琪为御史大夫;以礼部尚书崔协为太常卿、判吏部尚书铨事;以御史中丞崔居俭为兵部侍郎;以太子宾客萧顷为礼部尚书。

中书奏:‘请以九月九日皇帝降诞日为应圣节,休假三日。’从之。

故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尚书令、齐王张全义赠太师,以前尚书右丞崔沂为尚书左丞。

丙申,新州留后张庭裕、云州留后高行珪并正授本军节度使。

丁酉,诏曰:‘四夷来王,历代故事,前后各因强弱,抚制互有典仪。大蕃须示于威容,即于正衙引对;小蕃但推于恩泽,仍于便殿抚怀。宪府奏论,礼院详酌,皆征故实,咸有明文。正衙威容,未可全废;内殿恩泽,且可常行。若遇大蕃入朝,即准旧仪,于正殿排比铺陈立仗,百官排班,于正门引入对见。’

时百僚入阁班退后,却引对朝贡蕃客,御史大夫李琪奏论之,下礼院检讨,而降是命焉。

戊戌,枢密使安重诲加检校太保,行兵部尚书事如故。

以太子詹事刘岳为兵部侍郎,以太子右庶子王权为户部侍郎,以太子左庶子任赞为工部侍郎。

庚子,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兼尚书令、南平王高季兴加守太尉、兼尚书令,泽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孔勍加兼侍中。

汴州屯驻控鹤指挥使张谏等谋叛伏诛,以枢密使孔循权知汴州军州事。

甲辰,枢密使孔循加检校太保、守秘书监,依前充使。

乙巳,秘书少监姚顗为左散骑常侍,以太子左谕德陆崇为右散骑常侍,以兵部郎中萧希甫为左谏议大夫,前幽州节度判官吕梦奇为右谏议大夫,以鄴都副留守孙岳为颍州团练使。

诏曰:‘古者酌礼以制名,惧废于物;取其难犯而易避,贵便于时。况‘征’‘在’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时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闻曲避,止禁连呼。朕猥以眇躬,托于人上,止遵圣范,非敢自尊。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如是臣下之名,不欲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

丁未,中书门下奏:‘京城潜龙旧宅,望以至德宫为名。’从之。

戊申,夏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朔方王李仁福加食邑一千户。

以延州留后高允韬为延州节度使,以利州节度观察留后张敬询为利州节度使。

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孟知祥加检校太傅、兼侍中,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董璋加检校太傅。

壬子,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李从严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汴州知州孔循奏,召集谋乱指挥使赵虔已下三千人并族诛讫。

甲寅,以晋州留后符彦超为北京留守,以镇州副使王建立为镇州留后,以右龙武统军安崇阮为晋州留后。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上言‘夔、忠、万三州,旧是当道属郡,先被西川侵据,今乞却割隶本管。’诏可之。

其夔州,伪蜀先曾建节,宜依旧除刺史。

‘《通鉴考异》引《十国纪年荆南史》’:天成元年二月壬辰,请忠、夔、万州及云安监隶本道,庄宗许之。

诏命未下,庄宗遇弑。

六月壬辰,王表求三州,明宗许之。

秋七月乙卯朔,以太原旧宅为积庆宫。

庚申,契丹、渤海国俱遣使朝贡。

甲子,诏割韩城、郃阳两县属同州。

诛滑州左右崇牙及长剑等军士数百人,夷其族,作乱故也。

其都校于可洪等相次到阙,亦斩于都市。

丁卯,以伪蜀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晋国公王谐为检校司空、守陵州刺史,以虢州刺史石潭为耀州团练使。

辛未,诏:‘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旧进月旦起居表,今后除节度、留后、团练、防御使,惟正、至进贺表,其四孟月并且止绝。’

甲戌,中书门下上言:‘宣旨令进纳新授诸道判官、州县官官告敕牒,只应宣赐。准往例,除将相外,并不赐官告,即因梁氏起例,凡宣授官,并特恩赐。臣等商量,自两使判官令录在京除授者,即于内殿谢恩,便辞赴任,不更进纳官告,判司主簿,不合更许朝对。敕下后,望准旧例处分。’从之。

乙亥,庄宗皇帝梓宫发引,帝缞服临送于楼前。

是日,葬庄宗于雍陵。

镇州留后王建立奏,涿州刺史刘殷肇不受代,谋叛,昨发兵收掩,擒刘殷肇及其党一十三人,见折足勘诘。

己卯,以比部郎中、知制诰杨凝式为给事中,充史馆修撰、判馆事;以伪蜀吏部尚书杨玢为给事中,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

升应州为彰德军节度,仍以兴唐军为寰州,隶彰德军。

宰相豆卢革贬辰州刺史,韦说贬溆州刺史,仍令所在驰驿发遣,为谏议大夫萧希甫疏奏故也。

制略曰:‘革则纵田客以杀人,说则侵邻家而夺井,选元亨之上第,改王参之本名。或主掌三司,委元随之务局;或陶熔百里,爱长吏之桑田。咸屈塞于平人,互阿私于爱子。任官匪当,黩货无厌,谋人之人若斯,致主之方安在!既迷理乱,又昧卷舒。而府司案牍爰来,谏署奏章叠至,备彰丑迹,深污明庭。是宜约以三章,投之四裔。其河南府文案及萧希甫论疏,并宜宣示百僚。’

庚辰,赐萧希甫衣段二十匹、银器五十两,赏疏革、说之罪也。

宰相郑珏、任圜再见安重诲,求解革、说,请不复追行后命,又三上表救解,俱留中不报。

辛巳,以捧圣严卫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从璋领饶州刺史,充大内皇城使。

中书门下奏:‘条制,检校官各纳尚书省礼钱,旧例太师、太尉纳四十千,后减落至二十千;太傅、太保元纳三十千,减至十五千;司徒、司空元纳二十千,减至一千;仆射、尚书元纳一十五千,减至七千;员外、郎中元纳一十千,今纳三千四百者。’

诏曰:‘会府华资,皇朝宠秩,凡沾新命,各纳礼钱。爰自近年,多隳旧制,遂致纪纲之地,遽成废坠之司。况累条流,就从减省,方当提举,宜振规绳。但缘其间,翊卫勋庸,籓宣将佐,自军功而迁陟,示恩泽以奖酬,须议从权,不在其例。其余自不带平章事节度使及防御、团练、刺史、使府副使、行军已下,三司职掌监务官,州县官,凡关此例,并可征纳。其检校官自员外郎至仆射,只初转一任纳钱,若不改呼,不在征纳。仍委尚书省部司专切检举,置历逐月具数申中书门下。’

癸未,诏辰州刺史豆卢革可责授费州司户参军,溆州刺史韦说可责授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仍令驰驿发遣。

甲申,又诏曰:‘责授费州司户参军豆卢革、夷州司户参军韦说等,自居台辅,累换岁华,负先皇倚注之恩,失大国燮调之理。朕自登宸极,常委钧衡,略无谦逊之辞,但纵贪饕之意。除官受赂,树党徇私,每亏敬于朕前,徒自尊于人上。道路之喧腾不已,谏臣之条疏颇多,罪状显彰,典刑斯举,合从极法,以塞群情。尚缘临御之初,含弘是务,特轸坠泉之虑,爰施解网之仁,曲示优恩,俯宽后命。革可陵州长流百姓,说可合州长流百姓,仍委逐处长知所在。同州长春宫判官、朝请大夫、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豆卢升,将仕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崇文馆学士、赐绯鱼袋韦涛等,各因权势,骤列班行,无才业以可称,窃宠荣而斯久。比行贬谪,以塞尤违。朕以纂袭之初,含容是务,父既宽于后命,子宜示于特恩,并停见任。’

升、涛即革、说之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明宗纪二-译文

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皇帝从兴圣宫前往西宫,文武百官在位上穿着素服,皇帝身着丧服,亲自献上祭品,布置祭奠,哭得非常悲伤,然后在灵柩前即位为皇帝。百官更换了吉服,站在位子上,皇帝戴上龙袍和冠冕,接受册封,百官向他祝贺。丁未日,众官员穿着素服前往西宫吊唁。任命枢密使安重诲为检校司空,守左领军大将军,依旧担任枢密使。宰相豆卢革等人三次上表请求皇帝处理政务,皇帝同意了。派遣使者前往各道和淮南宣布哀悼。辛亥日,皇帝开始在中兴殿处理政务。壬子日,西南面副招讨使、工部尚书任圜率领步兵和骑兵两万六千人前来觐见。甲寅日,皇帝在文明殿接受朝见。下诏将同光四年改为天成元年,大赦天下。后宫内职留下一百人,内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其余人员任其选择。各司使务有名无实者一并停止。分遣各军到近畿地区就食,以减少运送粮食的劳累。秋季和夏季的税,每斗先扣除一升,今后只交正数,省耗应停止。天下节度使、防御使,除了正、至、端午、降诞四个节日按事进奉,传达心意即可,自行在州府处理,不得向百姓征税。其刺史即使遇到四个节日,也不在贡奉之列。各州杂税,应确定应纳税物的种类,不得为难商旅。租庸司先将系省钱物与人交换,宜令全部收纳,以堵塞幸门。

乙卯日,渤海国王大諲譔派遣使者前来朝贡。这个月,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张宪被赐死,因为其失守的缘故。

五月丙辰朔,皇帝没有临朝处理政务,而是去了西宫。宰相豆卢革晋升为左仆射,韦说晋升为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监修国史,并依旧担任平章事。兗州节度使、检校太傅朱守殷加授同平章事,担任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沧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安元信加授同平章事,移镇徐州;邠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毛璋加授同平章事。任命太子宾客郑珏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工部尚书任圜为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徐州节度使李绍真、贝州刺史李绍英、齐州防御使李绍虔、河阳节度使李绍奇、洺州刺史李绍能等人上奏,请求恢复前朝赐予的姓名。内中李绍虔上奏说:‘我本来姓王,后来改姓杜,承蒙前朝赐予现在的姓名,请求恢复本姓。’皇帝下诏同意了。李绍真恢复原名霍彦威,李绍英恢复原名房知温,李绍虔恢复原名王晏球,李绍奇恢复原名夏鲁奇,李绍能恢复原名米君立。青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符习加授兼侍中,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霍彦威加授兼侍中,移镇郓州。丁巳日,首次下诏文武百官正衙常参外,五日一度内殿起居。

《五代会要》:天成元年五月三日敕:今后宰臣文武百官,除常朝外,每五日一度入内起居。其中书非时有急切公事请开延英,不在此限。麟州奏报,指挥使张延宠作乱,焚烧抢劫市民,已经杀戮完毕。

戊午日,河阳节度使夏鲁奇加授检校太傅,任命贝州刺史房知温为兗州节度使,任命齐州防御使王晏球为宋州节度使,任命洺州刺史米君立为邢州节度使。己未日,赐给文武百官各一头驴马。西都知府张篯进献魏王继岌的打球马七十二匹。北京马步都指挥使李从温上奏,按照诏令诛杀宦官。起初,庄宗遇到内乱,数百名宦官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剃发为僧,逃到太原的有七十余人,到这时都在都亭驿被诛杀。辛酉日,下诏华州放散西川宫人各自回到亲人身边。壬戌日,任命前相州刺史、北京左右厢都指挥使安金全为安北都护、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甲子日,任命前西都留守、京兆尹张筠为检校太傅,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任命夔州节度使李绍文为遂州节度使;任命前邓州留后戴思远为洋州节度使。丁卯日,任命金吾将军张实为金州防御使。戊辰日,任命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赵在礼为滑州节度使,加授检校太保。诏令下达后,赵在礼以军情不顺为借口,不接受任命。任命许州留后陶为邓州留后,任命诸道马步副都指挥使安审通为齐州防御使。庚午日,任命权知北京军府事、汾州刺史符彦超为晋州留后,任命前陈州刺史刘伸殷为陕州留后。癸酉日,任命前磁州刺史刘彦琮为同州留后。甲戌日,福州节度使、检校太傅王延翰加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乙亥日,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知制诰冯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赵凤,都以其本职充任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的职位,从此开始。明宗初登位,四方书奏,多令枢密使安重诲阅读,不懂得文义。于是孔循献议,因为唐室有侍读之号,就创立了端明学士的名号,任命冯道等人担任。丙子日,下诏:‘已故西道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守侍中、监修国史、兼枢密使郭崇韬应允许归葬,其世业田宅一并归还给其亲人。已故万州司户朱友谦可恢复护国军节度使、守太师、兼尚书令、河中尹、西平王,所有田宅财产,一并归还给其亲人。’丁丑日,西都衙内指挥使张篯进献伪蜀主王衍的犀玉带各两条、马一百五十匹。起初,庄宗派遣宦官向延嗣前往长安处死王衍,不久遭遇内乱,延嗣藏匿逃窜,不知所终,而王衍的资财和乐妓都为张篯所得,又害怕事情泄露,所以才有此献。

《五代会要》:明宗初登位,四方书奏,多令枢密使安重诲读之,不晓文义。于是孔循献议,因唐室侍读之号,即创端明学士之名,命冯道等为之。丙子日,诏:‘故西道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守侍中、监修国史、兼枢密使郭崇韬宜许归葬,其世业田宅并还与骨肉。故万州司户朱友谦可复护国军节度使、守太师、兼尚书令、河中尹、西平王,所有田宅财产,并还与骨肉。’丁丑日,西都衙内指挥使张篯进纳伪蜀主王衍犀玉带各二条、马一百五十匹。初,庄宗遣中官向延嗣就长安之杀王衍也,旋属萧墙之祸,延嗣藏窜,不知所之,而衍之资装妓乐并为篯所有,复惧事泄,故聊有此献。

戊寅年,任命枢密使安重诲兼任襄州节度使。命令下达后,重诲的党羽对他说:‘襄州地处要津,不能没有统帅,不宜兼任。’重诲于是自己请求退职,朝廷同意了。

辛巳日,任命左金吾大将军张遵诲为西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壬午日,任命前蔚州刺史张温为振武留后,左右厢突阵指挥使康义诚为汾州刺史,左右厢马军都指挥使索自通为忻州刺史。

尚父、吴越国王钱镠派人进献金器五百两、银万两、绫万匹以表谢恩,朝廷赐予玉册、金印。当初,同光季年,钱镠上疏秘密请求玉册、金印,郭崇韬进言认为不可,但枢密承旨段徊接受了他的重贿,赞同他的请求,庄宗便答应了,因此有了这次的进贡。

甲申日,幽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李绍斌加封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恢复本名赵德钧。乙酉日,皇帝下诏令百官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入阁,赐予廊下食。自乱离以来,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于廊下,称为‘廊餐’。乾符之后,百司经费不足,无每日之赐,至此遇入阁即赐之。

《五代会要》记载:明宗初即位,命令百官五日一起居,李琪认为这不是旧例,请求取消。只有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合入阁赐食。至此宣旨,初一和十五日入阁之外,仍五日一起居,遂成定式。

六月戊子日,前襄州节度使李绍珙起复,依前襄州节度使,仍恢复本名刘训。任命皇子河中留后从珂为河中节度使,百官上表祝贺。任命翰林承旨、兵部尚书、知制诰卢质为检校司空,充任同州节度使。

己丑日,任命使部尚书、判太常卿事李琪为御史大夫;任命礼部尚书崔协为太常卿、判吏部尚书铨事;任命御史中丞崔居俭为兵部侍郎;任命太子宾客萧顷为礼部尚书。中书奏请:‘请以九月九日皇帝降诞日为应圣节,休假三日。’朝廷同意。

故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尚书令、齐王张全义追赠太师,以前尚书右丞崔沂为尚书左丞。丙申日,新州留后张庭裕、云州留后高行珪并正式任命为本军节度使。

丁酉日,诏令:‘四夷来朝,历代都有规定,根据强弱不同,接待礼仪也有所不同。大蕃需要展示威容,就在正殿引见;小蕃只需推恩,就在便殿接待。宪府奏议,礼院审慎考虑,都参考了旧例,都有明确条文。正殿的威容不可完全废弃;内殿的恩泽可以经常施行。如果遇到大蕃入朝,就按照旧例,在正殿排列仪仗,百官排列班次,从正门引入对见。’当时百官入阁班退后,却引见朝贡的蕃客,御史大夫李琪上奏议论此事,下礼院检讨,然后颁布了此令。

戊戌日,枢密使安重诲加封检校太保,继续担任兵部尚书。任命太子詹事刘岳为兵部侍郎,太子右庶子王权为户部侍郎,太子左庶子任赞为工部侍郎。

庚子日,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兼尚书令、南平王高季兴加封守太尉、兼尚书令,泽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孔勍加封兼侍中。汴州屯驻控鹤指挥使张谏等人谋叛被诛,枢密使孔循暂时代理汴州军州事。

甲辰日,枢密使孔循加封检校太保、守秘书监,依前充任枢密使。己巳日,秘书少监姚顗为左散骑常侍,太子左谕德陆崇为右散骑常侍,兵部郎中萧希甫为左谏议大夫,前幽州节度判官吕梦奇为右谏议大夫,鄴都副留守孙岳为颍州团练使。

诏令:‘古时候根据礼仪来制定名称,担心因为事物而废弃;选择那些难以触犯且容易避免的,以方便时用。‘征’、‘在’这两个字,也有先例。自太宗文皇帝登基以来,不改旧称,当时就有世南、民部等官职,没有听说曲意回避,只是禁止连称。我以微薄之身,位居人上,只是遵循圣范,不敢自高自大。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如果是臣下的名字,不想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

丁未日,中书门下奏请:‘京城潜龙旧宅,望以至德宫为名。’朝廷同意。

戊申日,夏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朔方王李仁福加食邑一千户。任命延州留后高允韬为延州节度使,利州节度观察留后张敬询为利州节度使。

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孟知祥加封检校太傅、兼侍中,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董璋加封检校太傅。壬子日,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李从严加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汴州知州孔循上奏,召集谋乱指挥使赵虔以下三千人及其族人全部诛杀。甲寅日,任命晋州留后符彦超为北京留守,镇州副使王建立为镇州留后,右龙武统军安崇阮为晋州留后。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上奏:‘夔、忠、万三州,旧是当道属郡,先被西川侵据,今请求归还本管。’朝廷下诏同意。其中夔州,伪蜀先曾建节,宜依旧除刺史。《通鉴考异》引《十国纪年荆南史》:天成元年二月壬辰,请求忠、夔、万州及云安监隶本道,庄宗许之。诏命未下,庄宗遇弑。六月壬辰,王表求三州,明宗许之。

秋季七月,初一日是乙卯朔,将太原的旧宅改为积庆宫。庚申日,契丹和渤海国都派使者前来朝贡。甲子日,皇帝下诏将韩城、郃阳两县划归同州。处死了滑州左右崇牙及长剑等数百名军士,因为他们是叛乱的原因。他们的都校于可洪等人相继到达朝廷,也在都市中被斩首。

丁卯日,任命伪蜀的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晋国公王谐为检校司空、守陵州刺史,任命虢州刺史石潭为耀州团练使。辛未日,皇帝下诏:‘各道的节度使、刺史、文武将吏,以前每月初一都要进呈起居表,从今往后除了节度使、留后、团练使、防御使,正月初一和至日进呈贺表外,其他四个孟月都停止进呈。’

甲戌日,中书门下上奏说:‘皇帝宣旨命令进纳新授各道的判官、州县官的官告敕牒,只应该宣赐。按照过去的惯例,除了将相之外,并不赐予官告,但自从梁氏开始,凡宣授官职,都特别恩赐。我们商量后认为,从两使判官开始,记录在京师除授的官员,就在内殿谢恩,然后辞行赴任,不再进纳官告,判司主簿,不应再允许朝对。敕令下达后,希望按照旧例处理。’皇帝同意了。

乙亥日,庄宗皇帝的灵柩出发,皇帝穿着丧服在楼前送行。当天,将庄宗安葬在雍陵。镇州留后王建立上奏,涿州刺史刘殷肇不接受接替,图谋叛乱,昨天发兵收捕,擒获刘殷肇及其同党十三人,正在审讯。

己卯日,任命比部郎中、知制诰杨凝式为给事中,充任史馆修撰、判馆事;任命伪蜀吏部尚书杨玢为给事中,充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提升应州为彰德军节度,仍以兴唐军为寰州,隶属于彰德军。宰相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韦说被贬为溆州刺史,并命令他们所在的地方立刻通过驿站发送。

宰相豆卢革因为纵容田客杀人,韦说因为侵占邻家夺井,挑选元亨之上等,更改王参之本名。或者掌管三司,委托元随处理事务;或者陶冶百里,爱护长吏的桑田。都屈从于平民,互相偏袒于自己的儿子。任用官员不当,贪污无厌,图谋国家若此,那么君主的方法在哪里!既然迷乱理乱,又昏昧于卷舒。而府司案牍纷纷到来,谏署奏章连续而至,充分暴露了丑恶行径,严重玷污了明庭。应当用三条法律来约束,将他们流放到四裔。

其河南府文案及萧希甫论疏,都应当宣布给百官看。庚辰日,赐给萧希甫二十匹衣段、五十两银器,奖赏他揭发豆卢革、韦说的罪行。宰相郑珏、任圜再次见安重诲,请求解除豆卢革、韦说的职务,请求不再追行后命,又三次上表解救,都被留在宫中未得到回复。

辛巳日,任命捧圣严卫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从璋为饶州刺史,充任大内皇城使。中书门下上奏:‘条制规定,检校官各自缴纳尚书省礼钱,旧例太师、太尉缴纳四十千,后来减少到二十千;太傅、太保原本缴纳三十千,减少到十五千;司徒、司空原本缴纳二十千,减少到一十千;仆射、尚书原本缴纳一十五千,减少到七千;员外、郎中原本缴纳一十千,现在缴纳三千四百。’皇帝下诏说:‘会府华资,皇朝宠秩,凡沾新命,各纳礼钱。近年来,多毁旧制,导致纪纲之地,迅速成为废坠之司。何况多次减少,正当提升,应当振兴规矩。但鉴于其间,翊卫勋庸,籓宣将佐,自军功而迁陟,示恩泽以奖酬,必须讨论权宜,不在其例。其余自不带平章事节度使及防御、团练、刺史、使府副使、行军以下,三司职掌监务官,州县官,凡关此例,都可征纳。其检校官自员外郎至仆射,只初转一任纳钱,若不改呼,不在征纳。仍委尚书省部司专切检举,置历逐月具数申中书门下。’

癸未日,皇帝下诏说:‘辰州刺史豆卢革可责授费州司户参军,溆州刺史韦说可责授夷州司户参军,都是员外置同正员,仍令驰驿发遣。’甲申日,又下诏说:‘责授费州司户参军豆卢革、夷州司户参军韦说等,自居台辅,累换岁华,负先皇倚注之恩,失大国燮调之理。朕自登宸极,常委钧衡,略无谦逊之辞,但纵贪饕之意。除官受赂,树党徇私,每亏敬于朕前,徒自尊于人上。道路之喧腾不已,谏臣之条疏颇多,罪状显彰,典刑斯举,合从极法,以塞群情。尚缘临御之初,含弘是务,特轸坠泉之虑,爰施解网之仁,曲示优恩,俯宽后命。革可陵州长流百姓,说可合州长流百姓,仍委逐处长官知所在。同州长春宫判官、朝请大夫、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豆卢升,将仕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崇文馆学士、赐绯鱼袋韦涛等,各因权势,骤列班行,无才业以可称,窃宠荣而斯久。比行贬谪,以塞尤违。朕以纂袭之初,含容是务,父既宽于后命,子宜示于特恩,并停见任。’升、涛即革、说之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明宗纪二-注解

天成元年: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926年。

夏四月丙午:夏四月,指农历四月;丙午,是古代干支纪日中的第四十六天。

帝:指皇帝,此处指后唐明宗李嗣源。

兴圣宫:指皇帝的居所之一,位于皇宫内。

西宫:指皇宫中的另一处宫殿。

缟素:指穿白色丧服,表示哀悼。

斩衰: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指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攒:指将死者遗骨收集在一起。

奠:指为死者设祭。

柩前:指在灵柩之前。

衮冕:古代皇帝的冠服。

册:指皇帝的任命文书。

检校司空: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左领军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宫廷宿卫。

枢密使:枢密使的官职。

宰臣:指宰相,即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听政:指皇帝开始处理政务。

中兴殿:指皇帝处理政务的宫殿。

副招讨使:古代官名,掌管军事征讨。

工部尚书:古代官名,掌管工程建设。

步骑:指步兵和骑兵。

同光四年: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年号,即公元926年。

大赦天下:指皇帝宣布全国大赦,免除罪犯的刑罚。

后宫内职:指皇宫内的女官。

诸司使务:指各个官署的职责。

近畿: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秋夏税子:指秋夏两季的田税。

省耗:指减免的税额。

节度使:节度使,古代官职,指地方军事长官。

防御使:防御使,古代官职,指地方军事长官。

正、至、端午、降诞四节:指正月初一、冬至、端午节、皇帝诞辰这四个重要节日。

科敛百姓:指对百姓征收重税。

刺史:刺史,古代官职,指地方行政长官。

杂税:指除正税以外的其他税收。

系省钱物:指官府的财产。

回图:指交换、贸易。

幸门: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机会。

渤海国王:指渤海国的君主。

大諲譔:指渤海国王的名字。

副留守:古代官名,掌管地方留守事务。

知留守事:指负责留守事务的官员。

赐死:指皇帝下令处死某人。

失守:指守卫的地方被攻破。

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视朝:指皇帝上朝处理政务。

进位:指提升官职。

门下侍郎: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机密事务。

户部尚书: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的财政。

监修国史:古代官名,负责修撰国史。

平章事:平章事,古代官职,指宰相。

同平章事: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检校太傅: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河南尹:古代官名,掌管河南地区的行政。

判六军诸卫事:指掌管六军和诸卫的事务。

移镇:指调动官员到新的地方任职。

太子宾客:太子的宾客,负责辅助太子。

中书侍郎:古代官名,中书省的副长官。

刑部尚书:古代官名,掌管刑法。

判三司:指掌管三司(户部、礼部、兵部)的事务。

上言:指向上级提出意见或请求。

乞还旧:指请求恢复原来的姓氏。

侍中:古代官名,宰相的别称。

正衙:朝廷的正殿。

延英:指皇帝的私室。

指挥使:古代官名,掌管军队的将领。

作乱:指发动叛乱。

剽:指抢劫。

知府:古代官名,掌管一个府的行政。

马步都指挥使:古代官名,掌管马步军的将领。

宦官:古代官名,指在宫中服务的官员,多指太监。

内难:指宫廷内部的变故。

窜匿:指逃匿。

落发为僧:指剃发出家为僧。

萧墙之祸:指宫廷内部的争斗。

西川宫人:指被西川地区送入皇宫的宫女。

骨肉:指亲人。

相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

北京:古代地区名,指今北京地区。

金吾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宫廷的安全。

滑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

军情不顺:指军队的情况不稳定。

留后:古代官名,指代理地方官职的人。

马步副都指挥使:古代官名,掌管马步军的副将。

晋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

陕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

同州:古代州名,位于今陕西省。

翰林学士:翰林院的官员,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文章。

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草拟诏书等。

端明殿学士: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机密事务。

郭崇韬:唐朝末年的大臣。

世业田宅:指祖先留下的田地和房屋。

司户:古代官名,掌管户籍。

犀玉带:指用犀牛角和玉石制成的腰带。

资装:指财物。

妓乐:指女乐和音乐。

中官:指宫中的官员,多指太监。

向延嗣:古代官员,曾任中官。

领:兼任,指同时担任两个或多个职务。

制下:皇帝下诏,指皇帝发布的命令。

党:指同一派系的官员或集团。

兼领:同时兼任两个职务。

控要津:控制重要的交通要道。

退:辞去职务。

左金吾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西京副留守:西京的副留守,负责辅助留守管理西京。

振武留后:振武军的后备官员,负责管理振武军。

突阵指挥使:指挥军队冲锋陷阵的将领。

汾州刺史:汾州的行政长官。

马军都指挥使:负责指挥骑兵的将领。

忻州刺史:忻州的行政长官。

尚父:古代对高级官员的一种尊称。

吴越国王:吴越国的国王。

钱镠:吴越国的开国君主。

玉册、金印:皇帝的象征,代表皇帝的权威。

同光季年:唐昭宗的年号,指唐昭宗统治的后期。

枢密承旨:枢密院的承旨,负责传达枢密院的命令。

段徊:唐朝末年的官员。

庄宗:唐庄宗,即李存勖,唐朝末年的皇帝。

幽州节度使:幽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姓名:个人的名字。

赵德钧:唐朝末年的将领。

朔望: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廊下食:在廊下赐予的饮食。

廊餐:在廊下赐予的饮食,称为廊餐。

乾符:唐朝的一个年号。

五代会要:五代时期的一部法律汇编。

李琪:唐朝末年的官员。

起居:古代官员的日常活动记录。

定式:固定的模式或制度。

襄州节度使:襄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刘训:刘训是李绍珙的本名。

河中留后:河中的后备官员。

从珂:从珂是河中留后的名字。

翰林承旨:翰林院的承旨,负责传达翰林院的命令。

兵部尚书:兵部的最高官员。

知制诰: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同州节度使:同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御史大夫:御史台的最高官员,负责监察官员。

太常卿:太常寺的卿,负责礼仪事务。

吏部尚书:吏部的最高官员。

铨事:选拔官员的事务。

礼部尚书:礼部的最高官员。

应圣节:皇帝的生日,定为应圣节。

忠武军节度使:忠武军的军事行政长官。

尚书令:尚书的最高官员。

齐王:齐王的封号。

张全义:唐朝末年的将领。

尚书右丞:尚书的右丞,负责辅助尚书。

尚书左丞:尚书的左丞,负责辅助尚书。

新州留后:新州的后备官员。

云州留后:云州的后备官员。

正授:正式任命。

四夷:指周边的少数民族。

抚制:安抚和控制。

典仪:礼节和仪式。

大蕃:指强大的少数民族。

小蕃:指较小的少数民族。

宪府: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

礼院:负责礼仪事务的机构。

故实:旧例,先例。

便殿:朝廷的偏殿。

内殿:皇帝居住的宫殿。

宪府奏论:御史台的奏议。

礼院详酌:礼院的详细考虑。

正殿排比铺陈立仗:在正殿排列仪仗。

百官排班:百官排列队列。

正门引入对见:通过正门引入相见。

检校太保: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行兵部尚书事:执行兵部尚书的事务。

太子詹事:太子的詹事,负责辅助太子。

兵部侍郎:兵部的次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次官。

工部侍郎:工部的次官。

荆南节度使:荆南的军事行政长官。

检校太师: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兼尚书令:同时担任尚书令。

南平王:南平王的封号。

泽潞节度使:泽潞的军事行政长官。

兼侍中:同时担任侍中。

汴州屯驻控鹤指挥使:汴州的军事指挥官。

谋叛伏诛:谋反被处死。

权知汴州军州事:暂时管理汴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检校太保、守秘书监: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依前充使:继续担任枢密使。

秘书少监:秘书省的次官。

左散骑常侍:散骑常侍的左官,负责皇帝的仪仗。

右散骑常侍:散骑常侍的右官,负责皇帝的仪仗。

左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左官,负责向皇帝进谏。

右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右官,负责向皇帝进谏。

颍州团练使:颍州的军事指挥官。

酌礼以制名:根据礼制来制定官名。

难犯而易避:难以触犯但容易避免。

贵便于时:有利于当时的情况。

征”“在”二名:指“征”和“在”这两个字。

太宗文皇帝:唐太宗,即李世民。

曲避:曲折地回避。

连呼:连续呼唤。

臣有世南,官有民部:臣子有世南,官职有民部。

止禁连呼:只禁止连续呼唤。

眇躬:谦辞,指自己。

托于人上:担任皇帝的职位。

遵圣范:遵循圣人的榜样。

应文书内:在应文书内。

二字:两个字。

连称:连续称呼。

回避:避免。

臣下之名:臣子的名字。

与君亲同字:与皇帝或皇亲同字。

任自改更:任由自己更改。

京城潜龙旧宅:京城中的潜龙旧宅。

至德宫:至德宫的名称。

夏州节度使:夏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朔方王:朔方王的封号。

延州留后:延州的后备官员。

利州节度观察留后:利州的军事观察后备官员。

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的官职。

知节度事:负责节度事务。

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的官职。

凤翔节度使:凤翔的军事行政长官。

检校太尉:古代官职,表示荣誉和地位。

兼中书令:同时担任中书令。

汴州知州:汴州的行政长官。

赵虔:赵虔的名字。

符彦超:符彦超的名字。

镇州副使:镇州的副使。

王建立:王建立的名字。

右龙武统军:右龙武军的统军,负责指挥龙武军。

晋州留后:晋州的后备官员。

夔、忠、万三州:夔州、忠州、万州三个州。

当道属郡:通往中央的道路上的属郡。

西川侵据:被西川侵占。

本管:本来的管辖区域。

秋七月乙卯朔:秋七月,指农历七月;乙卯朔,指这一天是农历七月的第一天,即朔日。

积庆宫:积庆宫,古代宫殿名,此处指将太原旧宅改为积庆宫。

契丹、渤海国:契丹和渤海国,古代东北亚的两个民族国家。

朝贡:朝贡,古代指外国或少数民族向中央朝廷进贡。

韩城、郃阳两县:韩城和郃阳,古代地名,两县属于同州。

诛滑州左右崇牙及长剑等军士数百人:诛,处死;滑州左右崇牙及长剑等军士数百人,指处死了滑州左右崇牙和长剑等数百名军士。

夷其族:夷,灭族;指灭掉这些军士的家族。

都校于可洪等:都校,古代官职,指军事学校校长;于可洪等,指这些都校。

阙:阙,指皇宫。

伪蜀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晋国公王谐:伪蜀,指伪蜀国,即后蜀;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晋国公,指王谐的官职。

虢州刺史石潭:虢州刺史,指石潭的官职。

耀州团练使:团练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

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指各道节度使、刺史、文武官员。

月旦起居表:月旦起居表,古代官员每月初一要向皇帝汇报自己的起居情况。

四孟月:四孟月,指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宣旨:宣旨,皇帝的命令。

两使判官:两使判官,古代官职,指两个使节的判官。

史馆修撰、判馆事:史馆修撰,负责修撰史书;判馆事,负责管理史馆。

集贤殿学士、判院事:集贤殿学士,古代官职,负责文学艺术;判院事,负责管理集贤殿。

庄宗皇帝梓宫:庄宗皇帝,指后梁的庄宗皇帝;梓宫,指皇帝的棺材。

镇州留后王建立:镇州留后,指镇州的留守官员;王建立,指留守官员的名字。

涿州刺史刘殷肇:涿州刺史,指涿州的官员;刘殷肇,指官员的名字。

比部郎中、知制诰杨凝式:比部郎中,古代官职,负责文书;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给事中: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应州:应州,古代地名。

彰德军节度:彰德军节度,古代军事区域。

寰州:寰州,古代地名。

宰相豆卢革贬辰州刺史:宰相豆卢革,指宰相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

韦说贬溆州刺史:韦说,指韦说被贬为溆州刺史。

萧希甫疏奏:萧希甫,指萧希甫上疏弹劾。

庄宗皇帝梓宫发引:梓宫发引,指庄宗皇帝的棺材出发。

楼前:楼前,指皇宫的楼前。

雍陵:雍陵,古代地名,指庄宗皇帝的陵墓。

刘殷肇及其党一十三人:刘殷肇及其党一十三人,指刘殷肇和他的党羽一十三人。

比部郎中:比部郎中,古代官职,负责文书。

条制:条制,指规章制度。

尚书省: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

太师、太尉:太师、太尉,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太傅、太保:太傅、太保,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司徒、司空:司徒、司空,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仆射、尚书:仆射、尚书,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员外、郎中:员外、郎中,古代官职,指中级官员。

礼钱:礼钱,古代官员任职时需要缴纳的礼金。

河南府文案:河南府文案,指河南府的官方文件。

萧希甫论疏:萧希甫论疏,指萧希甫的上疏。

衣段:衣段,指布料。

银器:银器,指银制的器物。

郑珏、任圜:郑珏、任圜,指两位官员的名字。

安重诲:安重诲,指安重诲,古代官员。

团练使:团练使,古代官职,指地方军事长官。

使府副使:使府副使,古代官职,指地方使府的副手。

行军:行军,古代官职,指军事行动的指挥官。

三司职掌监务官:三司职掌监务官,指三司(户部、礼部、兵部)的官员。

州县官:州县官,指州县的官员。

员外郎至仆射:员外郎至仆射,指从员外郎到仆射的官员。

尚书省部司:尚书省部司,指尚书省的各个部门。

辰州刺史豆卢革:辰州刺史豆卢革,指辰州的官员豆卢革。

溆州刺史韦说:溆州刺史韦说,指溆州的官员韦说。

台辅:台辅,指宰相。

钧衡:钧衡,指平衡、公正。

藩宣将佐:藩宣将佐,指地方将领。

军功而迁陟:军功而迁陟,指因军功而升迁。

恩泽以奖酬:恩泽以奖酬,指以恩惠来奖励。

元亨之上第:元亨之上第,指最高的等级。

王参之本名:王参之本名,指王参的原名。

三司:三司,指户部、礼部、兵部。

务局:务局,指事务机构。

长吏之桑田:长吏之桑田,指地方官员的田地。

平人:平人,指平民。

爱子:爱子,指自己的儿子。

黩货无厌:黩货无厌,指贪污无度。

典刑斯举:典刑斯举,指依法进行处罚。

含弘是务:含弘是务,指宽容为大业。

解网之仁:解网之仁,指释放囚犯的仁慈。

陵州长流百姓:陵州长流百姓,指被流放到陵州的百姓。

合州长流百姓:合州长流百姓,指被流放到合州的百姓。

朝请大夫:朝请大夫,古代官职,指中级官员。

检校尚书:检校尚书,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礼部郎中:礼部郎中,古代官职,指中级官员。

赐紫金鱼袋:赐紫金鱼袋,古代官员的服饰。

将仕郎:将仕郎,古代官职,指中级官员。

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古代官职,指中级官员。

崇文馆学士:崇文馆学士,古代官职,指文学官员。

赐绯鱼袋:赐绯鱼袋,古代官员的服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明宗纪二-评注

秋七月乙卯朔,以太原旧宅为积庆宫。

此句描述了秋季七月乙卯日,朝廷将太原的旧宅改作积庆宫,反映了古代宫廷建筑的变迁和皇权的象征意义。

庚申,契丹、渤海国俱遣使朝贡。

庚申日,契丹和渤海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体现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和朝贡体系的重要性。

甲子,诏割韩城、郃阳两县属同州。

甲子日,皇帝下诏将韩城、郃阳两县划归同州,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地方治理。

诛滑州左右崇牙及长剑等军士数百人,夷其族,作乱故也。

此句记载了朝廷诛杀滑州左右崇牙及长剑等数百名军士,并灭其族,原因是因为他们作乱。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叛乱的严厉打击。

其都校于可洪等相次到阙,亦斩于都市。

都校于可洪等人因犯下罪行,也被带到都城处决,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法律的执行。

丁卯,以伪蜀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晋国公王谐为检校司空、守陵州刺史,以虢州刺史石潭为耀州团练使。

丁卯日,朝廷任命王谐为检校司空、守陵州刺史,石潭为耀州团练使,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官职任命和地方行政。

辛未,诏:‘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旧进月旦起居表,今后除节度、留后、团练、防御使,惟正、至进贺表,其四孟月并且止绝。’

辛未日,皇帝下诏规定,今后除节度使、留后、团练使、防御使等正职官员外,其他文武将吏不再每月进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

甲戌,中书门下上言:‘宣旨令进纳新授诸道判官、州县官官告敕牒,只应宣赐。准往例,除将相外,并不赐官告,即因梁氏起例,凡宣授官,并特恩赐。臣等商量,自两使判官令录在京除授者,即于内殿谢恩,便辞赴任,不更进纳官告,判司主簿,不合更许朝对。敕下后,望准旧例处分。’从之。

甲戌日,中书门下提出新的官告制度,取消了将相之外官员的官告赐予,体现了朝廷对于官吏选拔和管理的重视。

乙亥,庄宗皇帝梓宫发引,帝缞服临送于楼前。

乙亥日,庄宗皇帝的灵柩出发,皇帝身着丧服亲自送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皇帝的尊崇和丧葬礼仪。

是日,葬庄宗于雍陵。

当日,庄宗被安葬于雍陵,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丧葬习俗和对于皇帝的追思。

镇州留后王建立奏,涿州刺史刘殷肇不受代,谋叛,昨发兵收掩,擒刘殷肇及其党一十三人,见折足勘诘。

镇州留后王建立上奏,涿州刺史刘殷肇拒绝交接,谋反,朝廷发兵收捕,擒获刘殷肇及其党羽十三人,体现了朝廷对于叛乱的严厉打击。

己卯,以比部郎中、知制诰杨凝式为给事中,充史馆修撰、判馆事;以伪蜀吏部尚书杨玢为给事中,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

己卯日,朝廷任命杨凝式和杨玢为给事中,并分别担任史馆修撰、集贤殿学士等职务,反映了朝廷对于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重视。

升应州为彰德军节度,仍以兴唐军为寰州,隶彰德军。

此句记载了朝廷将应州升为彰德军节度,将兴唐军改为寰州,隶属于彰德军,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和地方军事管理。

宰相豆卢革贬辰州刺史,韦说贬溆州刺史,仍令所在驰驿发遣,为谏议大夫萧希甫疏奏故也。

宰相豆卢革和韦说因罪被贬,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官场政治和皇帝对于官员的惩罚。

制略曰:‘革则纵田客以杀人,说则侵邻家而夺井,选元亨之上第,改王参之本名。或主掌三司,委元随之务局;或陶熔百里,爱长吏之桑田。咸屈塞于平人,互阿私于爱子。任官匪当,黩货无厌,谋人之地若斯,致主之方安在!既迷理乱,又昧卷舒。而府司案牍爰来,谏署奏章叠至,备彰丑迹,深污明庭。是宜约以三章,投之四裔。其河南府文案及萧希甫论疏,并宜宣示百僚。’

制书详细列举了豆卢革和韦说的罪行,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皇帝对于官员的严格要求。

庚辰,赐萧希甫衣段二十匹、银器五十两,赏疏革、说之罪也。

庚辰日,皇帝赏赐萧希甫衣物和银器,以表彰他揭发豆卢革和韦说的罪行,体现了朝廷对于正义的维护。

宰相郑珏、任圜再见安重诲,求解革、说,请不复追行后命,又三上表救解,俱留中不报。

宰相郑珏和任圜请求皇帝不再追责豆卢革和韦说,但皇帝未予理会,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官场斗争和皇帝的权威。

辛巳,以捧圣严卫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从璋领饶州刺史,充大内皇城使。

辛巳日,皇帝任命李从璋为饶州刺史,并担任大内皇城使,体现了朝廷对于地方行政和宫廷安全的重视。

中书门下奏:‘条制,检校官各纳尚书省礼钱,旧例太师、太尉纳四十千,后减落至二十千;太傅、太保元纳三十千,减至十五千;司徒、司空元纳二十千,减至一十千;仆射、尚书元纳一十五千,减至七千;员外、郎中元纳一十千,今纳三千四百者。’

中书门下提出检校官纳礼钱的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官吏制度和朝廷对于官吏的约束。

诏曰:‘会府华资,皇朝宠秩,凡沾新命,各纳礼钱。爰自近年,多隳旧制,遂致纪纲之地,遽成废坠之司。况累条流,就从减省,方当提举,宜振规绳。但缘其间,翊卫勋庸,籓宣将佐,自军功而迁陟,示恩泽以奖酬,须议从权,不在其例。其余自不带平章事节度使及防御、团练、刺史、使府副使、行军已下,三司职掌监务官,州县官,凡关此例,并可征纳。其检校官自员外郎至仆射,只初转一任纳钱,若不改呼,不在征纳。仍委尚书省部司专切检举,置历逐月具数申中书门下。’

皇帝下诏规定官员纳礼钱的制度,反映了朝廷对于官吏管理的严格和规范。

癸未,诏辰州刺史豆卢革可责授费州司户参军,溆州刺史韦说可责授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仍令驰驿发遣。

癸未日,皇帝下诏将豆卢革和韦说贬为司户参军,体现了朝廷对于官员的惩罚和官场政治的残酷。

甲申,又诏曰:‘责授费州司户参军豆卢革、夷州司户参军韦说等,自居台辅,累换岁华,负先皇倚注之恩,失大国燮调之理。朕自登宸极,常委钧衡,略无谦逊之辞,但纵贪饕之意。除官受赂,树党徇私,每亏敬于朕前,徒自尊于人上。道路之喧腾不已,谏臣之条疏颇多,罪状显彰,典刑斯举,合从极法,以塞群情。尚缘临御之初,含弘是务,特轸坠泉之虑,爰施解网之仁,曲示优恩,俯宽后命。革可陵州长流百姓,说可合州长流百姓,仍委逐处长官知所在。’

甲申日,皇帝再次下诏,对豆卢革和韦说进行严厉的惩罚,反映了皇帝对于贪官污吏的零容忍态度。

升、涛即革、说之子也。

最后一句指出豆卢升和韦涛是豆卢革和韦说的儿子,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场中的世袭现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明宗纪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9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