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三-原文
安金全,代北人。
世为边将,少骁果,便骑射。
武皇时为骑将,屡从征讨。
庄宗之救潞州及平河朔,皆有战功,累为刺史,以老病退居太原。
天祐中,汴将王檀率师三万,乘庄宗在鄴,来袭并州。
时城无备兵,敌军奄至,监军张承业大恐,计无所出,阅诸司丁匠,登陴御捍。
外攻甚急,金全遽出谓承业曰:‘老夫退居抱病,不任军事。然吾王家属在此,王业本根之地,如一旦为敌所有,大事去矣。请以库甲见授,为公备寇。’
承业即时授之。
金全被甲跨马,召率子弟及退闲诸将,得数百人。
夜出北门,击贼于羊马城内,梁人惊溃,由是退却。
俄而石君立自潞州至,汴军退走。
微金全之奋命,城几危矣。
庄宗性矜伐,凡大将立功,不时行赏,故金全终庄宗世,名位不进。
明宗与之有旧,及登极,授金全同平章事,充振武军节度使。
在任二年,治民为政非所长,诏赴阙,俄而病卒。
废视朝二日。
初,南北对垒,汴之游骑每出,必为金全所获,故梁之侦逻者咸惧,目之为‘安五道’,盖比鬼将有五道之名也。
子审琦等,皆位至方镇,别有传。
审通,金全之犹子也。
幼事庄宗,累有战功,转先锋指挥使。
同光初,为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屯奉化军。
四年春,赴明宗急诏,军趋夷癯,为前锋。
天成初,授单州刺史,改齐州防御使,兼诸道先锋马军都指挥使。
奉诏北征,从房知温营于卢台。
会龙晊部下兵乱,审通脱身酒筵,夺般以济,促骑士介马,及乱兵南行,尽戮之,以功授检校太傅、沧州节度使。
围王都于中山,躬冒矢石,为飞石所中而卒。
赠太尉。
安元信,字子言,代北人。
父顺琳,为降野军使。
元信以将族子,便骑射,幼事武皇,从平巢、蔡。
光启中,吐浑赫连铎寇云中,武皇使元信拒之,元信兵败于居庸关。
武皇性严急,元信不敢还,遂奔定州;王处存待之甚厚,用为突骑都校。
乾宁中,处存子郜嗣位。
时梁军攻河朔三镇,奔命不暇,梁将张存敬军奄至城下,既无宿备,郜惧,挈其族奔太原,元信从之;武皇待之如初,用为铁林军使。
梁将氏叔琮之攻河东也,别将葛从周自马岭入,元信伏于榆次,挫其前锋。
梁将李思安之攻上党也,王师将壁高河,为梁军所逼。
别将秦武者,尤为难敌,元信与斗,毙之。
由是梁军解去,城垒得立。
武皇赐所乘马及细铠仗,迁突阵都将。
庄宗嗣晋王位,元信从救上党,破夹寨,复泽、潞,以功授检校司空、辽州刺史,赐玉鞭名马。
柏乡之役,日晚战酣,元信重伤,庄宗自临傅药。
其年,改检校司徒、武州刺史,充内衙副都指挥使、山北诸州都团练副使。
从庄宗定魏博,移为博州刺史。
与梁对垒德胜渡,元信为右厢排阵使。
未几,为大同军节度使。
庄宗平定河南,移授横海军节度使。
时契丹犯边,元信与霍彦威从明宗屯常山。
元信恃功,每对明宗以成败勇怯戏侮彦威,彦威不敢答。
明宗曰:‘成由天地,不由于人。当氏叔琮围太原,公有何勇!今国家运兴,致我等富贵。’
元兴乃起谢,不复以彦威为戏。
明宗即位,以元信尝为内衙都校,尤厚待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明年,移镇徐州。
王师之讨高季兴,襄帅刘训逗挠军期,移授元信山南东道节度使以代训。
岁余,改归德军节度使,就加兼侍中。
明宗不豫,求入。
末帝即位,授潞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
清泰三年二月,以疾卒于镇,时年七十四。
赠太师。
晋高祖即位,以元信宿望,令礼官定谥曰忠懿。
有子六人,长曰友权,历诸卫大将军。
次曰友亲,仕皇朝为滁州刺史,卒于任。
安重霸,云州人也。
性狡谲,多智算。
初,自代北与明宗俱事武皇,因负罪奔梁;在梁复以罪奔蜀,蜀以蕃人善骑射,因为亲将。
蜀后主王衍,幼年袭位,其政多僻。
宦官王承休居中用事,与成都尹韩昭内外相结,专采择声色,以固宠幸。
武臣宿将,居常切齿。
重霸谄事承休,特见委信。
梁末,岐下削弱,蜀人夺取秦、成、阶等州,重霸说承休求镇秦州。
仍于军中选山东骁果,得数千人,号龙武都,以承休为军帅,重霸副焉,俱在天水。
岁余,承休欲求旄钺,乃以陇西花木入献,又称秦州山水之美,人物之盛,请后主临幸,而韩昭赞成之。
《太平广记》引《王氏见闻录》云:承休请从诸军拣选官健,得骁勇数千,号龙武军,承休自为统帅,并特加衣粮,日有优给。
因乞秦州节度使,且云:‘愿与陛下于秦州采掇美丽。’
且说秦州风土,多出国色,仍请幸天水。
少主甚悦,即遣仗节赴镇,应所选龙武精锐,并充衙队从行。
同光二年十月,蜀主率众数万,由剑阁将出兴、凤,以游秦州;至兴州,遇魏王继岌军至,狼狈而旋。
承休遽闻东师入讨,大恐,计无从出,问于重霸。
对曰;‘开府何患?蜀中精兵,不下十万,咫尺之险,安有不济,纵东军尽如狼虎,岂能入剑门!然国家有患,开府特受主知,不得失于奔赴,此州制置事定,无虞得失,重霸愿从开府赴阙。’
承休素信以为忠赤。
重霸出秦州金帛以赂群羌,买由州山路归蜀。
承休拥龙武军及招置仅万人从行,令重霸权握部署,州人祖送,秦州军亦列部队。
承休登乘,重霸马前辞曰:‘国家费尽事力,收获陇西,若从开府南行,陇州即时疏失,请开府自行,重霸且为国守籓。’
承休既去,重霸在秦州,闻明宗起河北,即时遣使以秦、成等州来降。
天成初,用为阆州团练使。
未几,召还为左卫大将军。
常以奸佞揣人主意,明宗尤爱之。
长兴末,明宗谓侍臣曰:‘安重霸朕之故人,以秦州归国,其功不细,酬以团练防御,恐非怀来之道。’
范延光曰:‘将校内自河东、河北从陛下龙飞故人,尚有未及团防者,今若遽授重霸方镇,恐为人窃议。’
明宗不悦。
未几,竟以同州节钺授之。
清泰初,移授西京留守、京兆尹。
先是,秦、雍之间,令长设酒食,私丐于部民者,俗谓之‘捣蒜’。
及重霸之镇长安,亦为之,故秦人目重霸为‘捣蒜老’。
其年冬,改云州节度。
居无何,以病求代,时家寄上党,及归而卒。
重霸善悦人,好赂遗,时人目之为俊。
弟重进,尤凶恶。
事庄宗,以试剑杀人,奔淮南。
‘《玉堂闲话》’:安重进,性凶险,庄宗潜龙时为小校,常佩剑列于翊卫。
后携剑南驰,投于梁祖,梁祖壮之,俾隶淮之镇戍。
复以射杀掌庾吏,逃窜江湖,淮帅得之,擢为裨将。
重霸在蜀,闻之蜀主,取之于吴,用为裨将。
随重霸为龙武小将,戍长道,又杀人,奔归洛阳。
‘《太平广记》’:蜀破,重进东归,明宗补为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有过,鞭背卒。
重霸之子曰怀浦,晋天福中,为禁军指挥使。
契丹寇澶州,以临阵忸怩,为景延广所诛。
刘训,字遵范,隰州永和人也。
出身行间,初事武皇为马军队长,渐至散将。
属河中王氏昆仲有寻戈之役,训从史俨攻陕州。
武皇讨王行瑜,以训为前锋,后隶河中,为隰州防御都将。
居无何,杀陕州刺史,以郡归庄宗,历瀛州刺史。
同光初,拜左监卫大将军。
三年,授襄州节度使。
四年四月,洛阳有变,训以私忿害节度副使胡装,族其家,闻者冤之。
天成中,荆南高季兴叛,诏训为南面行营招讨使,知荆南行府事。
是时,湖南马殷请以舟师会,及王师至荆渚,殷军方到岳州。
仍传意于训,许助军储弓甲之类,久之,略无至者。
案《通鉴》:刘训至荆南,楚王殷遣都指挥使许德勋等将水军屯岳州。
高季兴坚壁不战,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
荆渚地气卑湿,渐及霖潦,粮运不继,人多疾疫。
训本无将略,人咸苦之。
及孔循至,得襄之小校献竹龙之术,及造竹龙二道,傅于城下,竟无所济。
遂罢兵,令将士散略居民而回。
诏训赴阙,寻责授檀州刺史,续敕濮州安置,未几,起为龙武大将军,寻授建雄军节度使,移镇延平。
卒赠太尉。
张敬询,胜州金河县人,世为振武军牙校。
祖仲阮,历胜州刺史,父汉环事武皇为牙将。
敬询当武皇时,专掌甲坊十五年,以称职闻。
复以女为武皇子存霸妻,益见亲信。
庄宗即位,以为沁州刺史,秩满,复用为甲坊使。
庄宗经略山东,敬询从军,历博、泽、慈、隰四州刺史。
同光末,授耀州团练使。
郭崇韬之征蜀也,以敬询善督租赋,乃表为利州留后。
明宗即位,正授昭武军节度使。
天成二年,诏还京师,复授大同节度使,至镇,招抚室韦万余帐。
四年,征为左骁卫上将军。
明年,授滑州节度使。
以河水连年溢堤,乃自酸枣县界至濮州,广堤防一丈五尺,东西二百里,民甚赖之。
三年,秩满归京,卒。
辍视朝一日。
刘彦琮,字比德,云中人也。
事武皇,累从征役。
先是,绛州刺史王瓘叛,武皇言于彦琮,意欲致之。
无几,从略于汾、晋之郊,彦琮奔绛,瓘以为附己,待之甚厚,因命为骑将。
会瓘出猎,于驰驱之际,彦琮刃瓘之首来献,武皇甚奇之。
从庄宗解上党之围。
同光初,稍迁至铁林指挥使、磁州刺史。
后明宗赴难京师,授华州留后,寻正授节旄。
天成三年,改左武卫上将军。
未几,改陕州节度使,寻移镇邠州,卒于镇,时年六十四。
赠太傅。
袁建丰,武皇破巢时得于华阴,年方九岁,爱其精神爽俊,俾收养之。
渐长, 列于左右,复习骑射,补铁林都虞候。
从破邠州王行瑜,以功迁左亲骑军使,转突 骑指挥使。
从庄宗解围上党,破柏乡阵,累功迁右仆射、左厢马军指挥使。
明宗为 内衙指挥使,建丰为副。
北讨刘守光,常身先士伍,转都教练使,权蕃汉副总管。
庄宗入鄴,以心腹干能,选为魏府都巡检使。
从征刘鄩,下卫、磁、洺有功,加检 校司空,授州洺州刺史。
于临洺西败梁将王迁数千人,生获将领七十余人,俄拜相 州刺史。
征赴河上,豫战于胡柳陂。
建丰领相州军士,行营在外,委州事于小人,失于抚驭,指挥使孟守谦据城以叛,建丰引兵讨平之。
改隰州刺史,染风痹于任。
明宗嗣位,念及平昔副贰之旧,诏赴洛下,亲幸其第,抚问隆厚,加检校太傅,遥 授镇南节度使,俾请俸自给。
后卒于洛阳,年五十六。
废朝一日,赠太尉。
子可钧,仕皇朝,位至诸卫大将军。
西方鄴,定州满城人也。
父再遇,为州军校。
鄴居军中,以勇力闻。
年二十, 南渡河游梁,不见用,复归。
庄宗以为孝义军指挥使,累从征伐皆有功。
同光中, 为曹州刺史,以州兵屯汴州。
明宗自魏州,南渡河,时庄宗东幸汴州。
汴州节度使 孔循怀二志,使北门迎明宗,西门迎庄宗,凡供帐委积悉如一,曰:“先至者入之。”
鄴因责循曰:“主上破梁室于公,有不杀之恩,奈何欲纳总管?”
循不答。
鄴度循 不可理争,以石敬瑭妻,明宗女也,时方在汴,欲杀之以坚人心。
循知其谋,取之 藏其家,鄴无如之何。
乃将麾下兵五百骑西迎庄宗,见于汜水,呜咽泣下,庄宗亦 为之嘘唏,使以兵为先锋。
庄宗还洛阳,遇弑。
明宗入洛,鄴请死于马前,明宗嘉 叹久之。
明年,荆南高季兴叛,明宗遣襄州节度使刘训等招讨,而以东川董璋为西 南招讨使,乃拜鄴夔州刺史,副璋,以兵出三峡。
已而训等无功见黜,诸将皆罢, 璋未尝出兵,惟鄴独取夔、忠、万三州,乃以夔州为宁江军,拜鄴节度使。
已而又 取归州,数败季兴之兵。
鄴,武人,所为多不中法度,判官谭善达数以谏鄴,鄴怒, 遣人告善达受人金,下狱。
善达素刚,辞益不逊,遂死于狱中。
鄴病,见善达为祟, 卒于镇。
张遵诲,魏州人也。
父为宗城令,罗绍威杀牙军之岁,为梁军所害。
遵诲奔太 原,武皇以为牙门将。
庄宗定山东,遵诲以典客从,历幽、镇二府马步都虞候。
同 光中,为金吾大将军。
明宗即位,任圜保荐,授西都副留守,知留守事、京兆尹。
天成四年,入为客省使、守卫尉卿。
及将有事于南郊,为修仪仗法物使。
初,遵诲 自以历位尹正,与安重诲素亦相款,衷心有望于节钺。
及郊禋毕,止为绛州刺史, 郁郁不乐。
离京之日,白衣乘马于隼■之下,至郡无疾,翌日而卒。
孙璋,齐州历城人。
出身行间,隶梁将杨师厚麾下,稍补奉化军使。
庄宗入鄴,累迁澶州都指挥使。
明宗镇常山,擢为裨校。
鄴兵之变,从明宗赴难京师。
天成初,历赵、登二州刺史,齐州防御使。
王都之据中山,璋为定州行营都虞候,贼平,加 检校太保。
长兴初,授鄜州节度使,罢镇,卒于洛阳,年六十一。
赠太尉。
史臣曰:夫天地斯晦,则帝王于是龙飞;云雷构屯,则王侯以之蝉蜕。
良以适 遭乱世,得奋雄图,故金全而下,咸以军旅之功,坐登籓阃之位,垂名简册,亦可 贵焉。
惟重霸以奸险而仗旄钺,盖非数子之俦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三-译文
安金全,是代北人。世代担任边防将领,年轻时就勇猛果敢,擅长骑射。武皇时期担任骑将,多次跟随征战。庄宗救援潞州和平定河朔时,都有战功,累积功绩被封为刺史,因年老多病而退居太原。天祐年间,汴将王檀率领三万士兵,趁着庄宗在鄴城,袭击了并州。当时城中没有准备足够的兵力,敌军突然到来,监军张承业非常恐慌,毫无对策,只能检阅各司的工匠,登城抵御。外敌攻城非常猛烈,安金全立刻出来对张承业说:‘我年老多病,无法担任军事职务。但是我的王族家属在这里,这是王业的基础,如果一旦被敌人占领,大事就完了。请把库中的铠甲交给我,我为您防备敌人。’张承业立刻交给了他。安金全穿上铠甲,骑上马,召集子弟和退役的将领,得到数百人。夜间从北门出去,在羊马城内击退了敌人,梁军惊慌溃散,因此撤退。不久石君立从潞州赶到,汴军撤退。如果不是安金全奋力抵抗,城池几乎失守。庄宗性格自负,每当大将立功,不及时行赏,所以安金全在庄宗时期,名位没有提升。明宗与他有旧交,等到登基后,任命安金全为同平章事,担任振武军节度使。在任两年,治理百姓和政务不是他的长处,皇帝下诏让他回京,不久后因病去世。朝廷停止上朝两天。起初,南北对峙,汴军的游骑每次外出,必定被安金全捕获,所以梁军的侦察兵都害怕他,称他为‘安五道’,因为比鬼将有五道之称。
他的儿子安审琦等人,都官至方镇,另有传记。
安审通,是安金全的侄子。年轻时就侍奉庄宗,累积有战功,转任先锋指挥使。同光初年,担任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驻扎在奉化军。同光四年春天,接到明宗的紧急诏令,军队前往夷癯,担任前锋。天成初年,被任命为单州刺史,改任齐州防御使,兼任诸道先锋马军都指挥使。奉诏北征,跟随房知温在卢台驻军。正逢龙晊部下发生兵变,安审通在酒席上逃脱,夺取船只渡河,催促骑士骑马,等到叛军南行时,将他们全部杀死,因功被封为检校太傅、沧州节度使。在中山围攻王都时,亲自冒着箭石,被飞石击中而去世。追赠太尉。
安元信,字子言,是代北人。他的父亲安顺琳,担任降野军使。安元信因为是将领的族子,擅长骑射,年轻时就侍奉武皇,跟随他平定了巢、蔡。光启年间,吐浑赫连铎侵犯云中,武皇派安元信抵御,但安元信在居庸关战败。武皇性格严厉急躁,安元信不敢返回,于是逃到定州;王处存对他非常厚待,任命他为突骑都校。乾宁年间,王处存的儿子王郜继位。当时梁军攻打河朔三镇,王郜四处奔命,梁将张存敬的军队突然来到城下,既没有准备,王郜害怕,带着他的家族逃到太原,安元信跟随他;武皇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任命他为铁林军使。梁将氏叔琮攻打河东时,别将葛从周从马岭进攻,安元信在榆次设伏,挫败了梁军的前锋。梁将李思安攻打上党时,王师在河高筑垒,被梁军逼迫。别将秦武特别难对付,安元信与他交战,将其击毙。因此梁军撤退,城池得以坚守。武皇赐给他所骑的马和精细的铠甲,升任突阵都将。庄宗继承晋王位后,安元信跟随他救援上党,攻破夹寨,收复泽、潞,因功被封为检校司空、辽州刺史,赐予玉鞭名马。柏乡之战,傍晚时分战斗激烈,安元信重伤,庄宗亲自为他敷药。当年,他被任命为检校司徒、武州刺史,担任内衙副都指挥使、山北诸州都团练副使。跟随庄宗平定魏博,调任博州刺史。与梁军在德胜渡对峙,安元信担任右厢排阵使。不久后,被任命为大同军节度使。庄宗平定河南后,调任横海军节度使。当时契丹侵犯边境,安元信和霍彦威跟随明宗驻扎在常山。安元信依仗自己的功绩,经常在明宗面前以成败、勇怯来戏弄霍彦威,霍彦威不敢回应。明宗说:‘成功是因为天地,不是因为人。当氏叔琮围攻太原时,你有什么勇猛!现在国家运势兴旺,使我们富贵。’安元信于是起身谢罪,不再以霍彦威为戏。明宗登基后,因为安元信曾经担任内衙都校,对他特别优待,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年,调任徐州镇守。王师讨伐高季兴时,襄帅刘训延误军期,调任安元信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代替刘训。一年多后,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同时加封兼侍中。明宗身体不适,请求入朝。末帝登基后,任命安元信为潞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尉。清泰三年二月,因病在镇上去世,时年七十四岁。追赠太师。晋高祖登基后,因为安元信德高望重,命令礼官确定谥号为忠懿。
他有六个儿子,长子安友权,历任各卫大将军。次子安友亲,在皇朝担任滁州刺史,在任上去世。
安重霸,是云州人。性格狡猾多智,最初,与明宗一起在代北侍奉武皇,因犯罪逃到梁;在梁又因犯罪逃到蜀,蜀因为他是少数民族,擅长骑射,所以成为他的亲信将领。蜀后主王衍年轻时就继承了皇位,他的政治非常偏僻。宦官王承休在朝中掌权,与成都尹韩昭内外勾结,专门挑选声色,以巩固自己的宠爱。老将武臣们对此切齿痛恨。安重霸奉承王承休,特别受到信任。梁朝末年,岐下势力削弱,蜀人夺取了秦、成、阶等州,安重霸劝说王承休请求镇守秦州。于是从军中挑选山东勇猛的士兵,得到数千人,号称龙武都,以王承休为军帅,安重霸为副帅,都在天水。一年多后,王承休想要请求节度使的职位,便以陇西的花木进献,又称赞秦州山水之美,人物之盛,请求后主亲临,而韩昭也赞同他的意见。《太平广记》引用《王氏见闻录》说:王承休请求从各军中挑选精锐士兵,得到勇猛的数千人,号称龙武军,王承休自己担任统帅,并特别增加他们的衣粮,每天都有优厚的供给。因此请求秦州节度使的职位,并说:‘愿与陛下在秦州挑选美女。’并讲述秦州的风土人情,说那里多出美女,还请求后主亲临天水。幼主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使者前往镇守,应选的龙武精锐士兵,都作为卫队随行。
同光二年十月,蜀主率领数万军队,从剑阁出发,准备前往兴州和凤州游玩,途中到达兴州时,遇到了魏王继岌的军队,狼狈地返回。
承休突然听说东边的军队前来征讨,非常害怕,无法想出对策,便向重霸请教。重霸回答说:‘开府有什么可担心的?蜀中有精兵不下十万,又有近在咫尺的险要之地,怎么会不成功?即使东军像狼虎一样凶猛,也难以进入剑门!然而国家有难,开府特别受到皇帝的信任,不能失职不赴,这个州的安排一旦确定,就不会有得失之虞,我愿意跟随开府前往朝廷。’承休一直相信重霸是忠诚的。
重霸拿出秦州的金银财宝去贿赂群羌,用这些钱买通了从州山路返回蜀中的道路。承休带领龙武军和招募的近万人同行,让重霸负责指挥部署,州民都来送行,秦州的军队也排列整齐。
承休出发后,重霸在马前辞别说:‘国家费尽人力,收复了陇西,如果跟随开府南行,陇州就会立刻失去,请开府自行前往,我愿意为国守卫边疆。’承休离开后,重霸在秦州,听说明宗在河北起兵,立即派人带着秦州、成州等地来投降。天成初年,被任命为阆州团练使。不久后,召回朝廷担任左卫大将军。明宗非常宠爱他。
长兴末年,明宗对侍臣说:‘安重霸是我的老朋友,因为秦州归顺国家,他的功劳不小,用团练防御的方式奖励他,恐怕不是招揽人才的方法。’范延光说:‘军中有一些从河东、河北跟随陛下起兵的老朋友,还有没有安排团防的,现在如果突然授予重霸地方节度使,恐怕会被人私下议论。’明宗不高兴。不久后,最终任命他为同州节度使。
清泰初年,他被调任西京留守、京兆尹。在此之前,秦州和雍州之间的地方官设宴请客,私下向百姓索取财物,这种风气被称为‘捣蒜’。重霸担任长安镇长时,也这样做,所以秦人把重霸称为‘捣蒜老’。那年冬天,他被调任云州节度使。不久后,因病请求卸任,当时家住在上党,回家后去世。
重霸善于取悦他人,喜欢贿赂,当时的人认为他是个俊才。
他的弟弟重进特别凶恶。在庄宗时期,因为试剑杀人而逃到淮南。《玉堂闲话》记载:安重进性格凶险,庄宗还是潜龙时,他是小校,经常佩剑担任护卫。后来带着剑南逃,投奔了梁祖,梁祖认为他勇敢,让他归属淮州的镇戍。又因为射杀掌库吏而逃亡江湖,淮帅得到他后,提拔他为副将。重霸在蜀时,听说蜀主抓到了他,便用他为副将。随重霸担任龙武小将,守卫长道,又杀了人,逃回洛阳。
《太平广记》说:蜀国被灭后,重进东归,明宗任命他为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有过错,被鞭打至死。
重霸的儿子怀浦,在晋天福年间担任禁军指挥使。契丹侵犯澶州时,因为临阵胆怯,被景延广所杀。
刘训,字遵范,是隰州永和人。出身行伍,最初在武皇麾下担任马军队长,逐渐升任散将。在河中王氏兄弟有寻戈之役时,刘训跟随史俨攻打陕州。武皇讨伐王行瑜时,任命刘训为前锋,后来归属河中,担任隰州防御都将。不久后,他杀了陕州刺史,带着郡县归顺庄宗,历任瀛州刺史。同光初年,被任命为左监卫大将军。三年,被授予襄州节度使。四年四月,洛阳发生变故,刘训因为私人恩怨害死了节度副使胡装,家族被灭,听说的人都为他感到冤枉。天成年间,荆南高季兴叛乱,皇帝下诏让刘训担任南面行营招讨使,负责荆南行府事务。当时,湖南马殷请求以水军会合,等到王师到达荆渚时,马殷的军队刚到岳州。刘训传达了皇帝的意愿,答应提供军储和弓箭等物资,但长时间都没有送到。据《通鉴》记载:刘训到达荆南后,楚王马殷派遣都指挥使许德勋等率领水军驻扎在岳州。高季兴坚守城池不战,向吴国求救,吴国派水军支援。荆渚地势低洼潮湿,连绵的雨涝使得粮草运输不继,很多人得了疫病。刘训本来就没有军事才能,大家都为此感到苦恼。等到孔循到来,得到了襄州小校献上的竹龙之术,以及制作的两个竹龙,放在城下,最终没有起到作用。于是撤兵,命令士兵抢劫民众后返回。皇帝下诏让刘训回朝,不久被贬为檀州刺史,后来又被贬到濮州,不久后起用为龙武大将军,接着被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移镇延平。去世后追赠太尉。
张敬询,是胜州金河县人,世代担任振武军牙校。他的祖父仲阮,历任胜州刺史,父亲汉环在武皇麾下担任牙将。张敬询在武皇时期,专门掌管甲坊十五年,因为称职而闻名。又因为女儿成为武皇之子存霸的妻子,更加受到信任。庄宗即位后,任命他为沁州刺史,任期结束后,再次任命他为甲坊使。庄宗经略山东时,张敬询随军,历任博、泽、慈、隰四州刺史。同光末年,被任命为耀州团练使。郭崇韬征讨蜀国时,因为张敬询擅长管理租赋,便上表推荐他为利州留后。明宗即位后,正式任命他为昭武军节度使。天成二年,被召回京师,再次被任命为大同节度使,到任后,招抚了室韦部族的一万多个帐户。四年,被召回京师,担任左骁卫上将军。第二年,被任命为滑州节度使。因为河水连年溢堤,他亲自从酸枣县界到濮州,拓宽堤防一丈五尺,东西二百里,百姓因此受益。三年,任期结束后回到京师,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一天。
刘彦琮,字比德,是云中人。在武皇麾下效力,多次跟随征战。在此之前,绛州刺史王瓘叛乱,武皇对刘彦琮说,想要招致他。不久后,刘彦琮跟随武皇在汾、晋郊外作战,逃到绛州,王瓘认为他是自己的部下,对他待遇很好,任命他为骑将。王瓘外出打猎时,在奔跑中,刘彦琮砍下王瓘的首级来献,武皇对他非常赏识。刘彦琮还曾跟随庄宗解救上党之围。同光初年,逐渐升任铁林指挥使、磁州刺史。后来明宗前往京城解围,任命他为华州留后,不久后正式授予节度使。天成三年,改任左武卫上将军。不久后,改任陕州节度使,接着移镇邠州,在镇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去世后追赠太傅。
袁建丰,在武皇攻破巢穴的时候在华阴得到他,当时他只有九岁,因为他的精神爽朗英俊,所以被收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被安排在武皇身边,学习骑射,后来补任铁林都虞候。跟随武皇攻破邠州王行瑜,因功升迁为左亲骑军使,转任突骑指挥使。随庄宗解围上党,破柏乡阵,因功升迁为右仆射、左厢马军指挥使。明宗担任内衙指挥使时,建丰是他的副手。北征刘守光时,他常常身先士卒,转任都教练使,代理蕃汉副总管。庄宗进入鄴城,因为他的忠诚和能力,被选为魏府都巡检使。随军征讨刘鄩,攻下卫、磁、洺,因功加授检校司空,任命为洺州刺史。在临洺西击败梁将王迁,生擒将领七十余人,不久后又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在河上征战中,参与胡柳陂之战。建丰率领相州军士,在外地行营,把州事委托给小人,因管理不善,指挥使孟守谦据城叛变,建丰率兵平定了叛乱。后来改任隰州刺史,在任上染上风痹症。明宗继位后,考虑到建丰过去的副手身份,下诏召他到洛阳,亲自到他的家中探望,给予了深厚的关怀,加授检校太傅,远任镇南节度使,让他自己请领俸禄。后来在建丰五十六岁时,在洛阳去世,朝廷因此停朝一天,追赠他为太尉。
儿子袁可钧,在皇朝做官,官至诸卫大将军。
西方鄴,是定州满城人。他的父亲袁再遇,是州里的军校。鄴在军中因勇猛有力而闻名。二十岁时,南渡黄河游历梁国,没有被重用,于是返回。庄宗任命他为孝义军指挥使,多次随军征伐都有功。同光年间,担任曹州刺史,率领州兵驻扎在汴州。明宗从魏州南渡黄河,当时庄宗东行到汴州。汴州节度使孔循怀有二心,既在北门迎接明宗,又在西门迎接庄宗,所有的供应和布置都一样,说:‘先到的进入。’鄴因此责备孔循说:‘主上在公面前破灭了梁国,有不杀之恩,你为何想要迎接总管呢?’孔循没有回答。鄴估计无法与孔循理论,因为石敬瑭的妻子是明宗的女儿,当时正住在汴州,想杀了她来坚定人心。孔循知道他的计划,将她带走藏在家中,鄴无可奈何。于是鄴带领手下五百骑兵西迎庄宗,在汜水相见,两人都痛哭流涕,庄宗也为他感到悲伤,让他率领军队作为先锋。庄宗回到洛阳后遇刺身亡。明宗进入洛阳,鄴在马前请求死,明宗赞叹良久。第二年,荆南高季兴叛变,明宗派遣襄州节度使刘训等人征讨,任命东川董璋为西南招讨使,鄴被任命为夔州刺史,作为董璋的副手,率领军队出三峡。不久,刘训等人因无功被罢免,其他将领都被撤职,只有董璋没有出兵,只有鄴独自攻取了夔、忠、万三州,于是将夔州改为宁江军,任命鄴为节度使。后来又攻取了归州,多次击败高季兴的军队。鄴是一个武人,他的行为常常不符合法度,判官谭善达多次劝谏他,鄴生气,派人告发谭善达收受贿赂,将他下狱。谭善达素来刚直,辩辞更加傲慢,最终在狱中死去。鄴生病时,看到谭善达的鬼魂,最终在镇上去世。
张遵诲,是魏州人。他的父亲是宗城令,在罗绍威杀害牙军的那年,被梁军杀害。遵诲逃到太原,武皇任命他为牙门将。庄宗平定山东后,遵诲作为典客随从,历任幽、镇二府马步都虞候。同光年间,担任金吾大将军。明宗即位后,任圜推荐他,任命他为西都副留守,负责留守事务、京兆尹。天成四年,入朝担任客省使、守卫尉卿。在将要举行南郊祭祀时,担任修仪仗法物使。起初,遵诲自认为历任尹正,与安重诲关系素来亲近,内心期望得到节钺。祭祀结束后,只被任命为绛州刺史,他感到郁郁不乐。离开京城的那天,他穿着白衣骑马在隼■下,到郡后无病而终。
孙璋,是齐州历城人。他从行伍出身,隶属于梁将杨师厚麾下,逐渐补任为奉化军使。庄宗进入鄴城后,他多次升迁为澶州都指挥使。明宗镇守常山时,提拔他为裨校。鄴兵之变时,他随明宗前往京师解难。天成初年,历任赵、登二州刺史,齐州防御使。王都占据中山时,孙璋担任定州行营都虞候,平定贼寇后,加授检校太保。长兴初年,授予鄜州节度使,罢免镇守职务,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尉。
史臣评论说:天地昏暗时,帝王便乘机而起;云雷交加,王侯便得以蜕变。正是因为适逢乱世,得以施展雄图,所以那些金玉般的英才,都凭借军功,坐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名垂青史,这也是很宝贵的。只有那些凭借奸险手段掌握兵权的人,并非这些人的同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三-注解
边将:指驻守边疆的将领,负责边疆的防御和军事事务。
骁果:形容勇猛果敢的士兵或将领。
骑射:指骑马射箭的技能,古代军事训练和狩猎的重要技能。
武皇:指唐朝末年的武宗李炎,这里可能是指某位武宗时期的皇帝,或者是某个武艺高强的皇帝的别称。
庄宗:指后梁的皇帝朱温。
潞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
河朔:古代地区名,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监军: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军队,有时也参与军事指挥。
库甲:指军库中的武器装备。
梁人:指后梁的士兵或将领。
石君立:指后唐的将领石君立。
明宗:指后唐的皇帝李嗣源。
同平章事: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振武军:古代军队名称,位于今内蒙古境内。
方镇:古代地方军事行政单位,由节度使领导。
游骑:指轻骑兵,常用于侦察和快速机动。
侦逻:侦察和巡逻,指军事行动中的情报收集。
般:古代的一种战车。
介马:指驾驭战马。
居庸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
定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河朔三镇:指当时的河北地区的三个军事重镇。
铁林军:古代军镇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
突骑都校:古代军职,负责指挥突骑部队。
晋王:指后唐的建国皇帝李存勖,即晋王。
夹寨:古代军寨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
泽、潞:古代州名,泽州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潞州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
柏乡之役:指后唐与后梁之间的一次战役,发生在柏乡(今河北省柏乡县)。
傅药:古代的一种治疗方式,指涂抹药物。
山北诸州:指位于山北的诸州,具体指哪些州没有明确说明。
魏博:古代军镇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德胜渡:古代渡口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常山: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
氏叔琮:后梁将领,曾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陇西: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秦州: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龙武都:古代军镇名,由梁将王承休领导。
《太平广记》:古代小说集,收录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王氏见闻录》:古代文献,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天水: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蜀主:指蜀汉的君主,此处可能指的是后蜀的君主孟昶。
剑阁: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是古代从蜀地通往中原的重要关隘。
兴州: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是古代蜀汉的军事重镇。
凤: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是古代关中地区的重要城市。
魏王继岌:指后唐的将领李继岌,他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
承休:人名,此处可能指的是后蜀的官员。
重霸:古代人物,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军阀。
开府:古代官职,指开府仪同三司,是一种高级官职。
剑门: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是古代从蜀地通往中原的重要关隘。
龙武军:古代军队名称,是后蜀的一支精锐部队。
秦州军:指驻守在秦州的军队。
陇州: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河北:古地名,指今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
阆州: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阆中市。
左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宿卫,是高级武官。
奸佞:指阴险狡诈的人。
同州: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西京留守:古代官职,指留守西京(今西安)的官员。
京兆尹:古代官职,负责京兆地区的行政和军事管理。
捣蒜:古代民间风俗,指地方官员设宴款待部民。
云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上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俊:指有才华、有魅力的人。
梁祖:指后梁的创立者朱温,因其曾被封为梁王,故称梁祖。
淮帅:指淮河地区的军事统帅。
吴:指三国时期的吴国。
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景延广:人名,后晋的将领。
隰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隰县。
河中王氏昆仲:指河中地区的王姓兄弟。
王行瑜:人名,五代时期的将领。
散将: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寻戈之役:指河中王氏昆仲发动的叛乱。
陕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河中: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
隰州防御都将:古代官职,负责隰州的防御事务。
前锋:古代军队中的先锋部队。
行间:指在军队中。
马军队长:古代军队中的马队队长。
陕州刺史:陕州的行政长官。
郡:指陕州。
瀛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左监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宿卫,是高级武官。
襄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荆南:古地名,指今湖北省南部地区。
高季兴:人名,五代时期的将领。
楚王:指荆南地区的统治者。
岳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
都指挥使:古代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
水军:以水战为主的军队。
霖潦:连绵的阴雨。
将略:指挥才能。
孔循:古代人物,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官员。
襄之小校:襄州的低级军官。
竹龙之术:古代一种攻城技术,用竹子制作攻城工具。
檀州: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
濮州: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鄄城县。
龙武大将: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宿卫,是高级武官。
建雄军: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南充市。
延平:古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
太尉:古代官职,掌管军事,是三公之一。
胜州:古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牙校: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甲坊:古代负责制造和管理兵器的机构。
沁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沁源县。
博州: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
泽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
慈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吉县。
耀州: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
郭崇韬:人名,后唐的将领。
利州: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昭武军: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
大同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大同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室韦:古代民族,居住在今内蒙古境内。
左骁卫上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宿卫,是高级武官。
滑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酸枣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
辍视朝:古代皇帝因故停止上朝。
云中:古地名,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略:指战争中的小规模战斗。
汾、晋之郊:指今山西省临汾市和晋中市附近地区。
骑将:古代军队中的骑兵将领。
铁林指挥使:古代军队中的指挥官。
磁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磁县。
华州: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华县。
邠州: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彬州市。
华阴:位于陕西省东部,古代重要城市,因其地处华山之阴而得名。
铁林都虞候:古代官职,负责铁林军的军事训练和管理。
左亲骑军使:古代官职,负责左亲骑军的军事指挥。
突骑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突骑军的军事指挥。
柏乡阵: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柏乡县,历史上曾发生重要战役。
右仆射:古代官职,是皇帝的近臣,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左厢马军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左厢马军的军事指挥。
内衙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皇宫内的军事保卫。
北讨刘守光:指对刘守光的北伐战争,刘守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军阀。
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卫、磁、洺: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检校司空:古代官职,是荣誉性的官职,无实际行政权力。
州洺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洺州的行政和军事管理。
风痹: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洛下:古代对洛阳的别称,洛阳是古代中国的都城。
镇南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镇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理。
皇朝:指唐朝,这里可能是指某位皇帝的朝代。
诸卫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诸卫军的军事指挥。
曹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汴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
马前:指在马前,表示对某人的尊敬。
夔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宁江军: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是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
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理。
法度:法律和制度。
判官:古代官职,是地方官员的助手,负责处理地方政务。
罗绍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军阀。
牙军: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特殊编制,通常由皇帝亲信或地方豪强领导。
太原: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幽、镇二府马步都虞候:古代官职,负责幽州和镇州的马步军的军事训练和管理。
金吾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安全保卫。
客省使: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守卫尉卿: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警卫。
郊禋: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郊外进行。
绛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隼■:古代的一种车马装饰,可能指某种车辕或马具。
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杨师厚: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军阀。
奉化军使:古代官职,负责奉化军的军事训练和管理。
裨校:古代官职,是辅助校尉的官员。
中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鄴兵之变:指发生在鄴城的一次兵变。
赵、登二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赵州和登州的行政和军事管理。
齐州防御使:古代官职,负责齐州的军事防御。
王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军阀。
鄜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城市。
长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
籓阃: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也指边疆的防御设施。
数子:指上述提到的几位历史人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三-评注
袁建丰的生平事迹,从九岁被武皇收养,到后来成为朝廷重臣,展现了一位武将的成长历程。‘武皇破巢时得于华阴,年方九岁,爱其精神爽俊,俾收养之。’这句话描绘了袁建丰的出身,年幼时便得到了武皇的赏识,预示了他未来的成就。
‘渐长,列于左右,复习骑射,补铁林都虞候。’袁建丰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骑射技艺精湛,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破邠州王行瑜,以功迁左亲骑军使,转突骑指挥使。’袁建丰在战斗中屡立战功,不断晋升,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胆识。
‘从庄宗解围上党,破柏乡阵,累功迁右仆射、左厢马军指挥使。’这段描述了袁建丰在庄宗时期的重要贡献,他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还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明宗为内衙指挥使,建丰为副。’袁建丰在明宗时期继续受到重用,成为内衙指挥使的副手,显示了他深厚的政治素养。
‘北讨刘守光,常身先士伍,转都教练使,权蕃汉副总管。’袁建丰在北讨刘守光的战役中表现出色,成为都教练使,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军事地位。
‘庄宗入鄴,以心腹干能,选为魏府都巡检使。’袁建丰在庄宗入鄴后,因能力出众,被任命为魏府都巡检使,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于临洺西败梁将王迁数千人,生获将领七十余人,俄拜相州刺史。’袁建丰在临洺西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被封为相州刺史,成为一方诸侯。
‘建丰领相州军士,行营在外,委州事于小人,失于抚驭,指挥使孟守谦据城以叛,建丰引兵讨平之。’这段描述了袁建丰在治理地方时的不足,以及他如何平定叛乱,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改隰州刺史,染风痹于任。’袁建丰在隰州刺史任上,因风痹病而离职,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明宗嗣位,念及平昔副贰之旧,诏赴洛下,亲幸其第,抚问隆厚,加检校太傅,遥授镇南节度使,俾请俸自给。’明宗即位后,对袁建丰的忠诚和贡献表示感激,封他为检校太傅,并授予镇南节度使之职。
‘后卒于洛阳,年五十六。废朝一日,赠太尉。’袁建丰在洛阳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朝廷为之废朝一日,并追赠太尉,以示对其一生的肯定。
‘子可钧,仕皇朝,位至诸卫大将军。’袁建丰的儿子袁可钧,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皇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西方鄴,定州满城人也。’这段描述了鄴的出身,他是一位武将,以勇力闻名。
‘鄴因责循曰:“主上破梁室于公,有不杀之恩,奈何欲纳总管?”循不答。’鄴在处理与孔循的关系时,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
‘鄴请死于马前,明宗嘉叹久之。’鄴在明宗面前请死,明宗对他的忠诚表示赞赏。
‘明年,荆南高季兴叛,明宗遣襄州节度使刘训等招讨,而以东川董璋为西南招讨使,乃拜鄴夔州刺史,副璋,以兵出三峡。’这段描述了鄴在明宗时期的军事行动,他作为夔州刺史,辅助董璋平定了叛乱。
‘鄴,武人,所为多不中法度,判官谭善达数以谏鄴,鄴怒,遣人告善达受人金,下狱。’鄴虽然是一位武将,但他的行为有时并不符合法度,导致与判官谭善达发生冲突。
‘鄴病,见善达为祟,卒于镇。’鄴在病中见到谭善达的鬼魂,最终病逝于镇。
‘张遵诲,魏州人也。’这段描述了张遵诲的出身,他是一位在梁朝时期受到迫害的官员。
‘遵诲奔太原,武皇以为牙门将。’张遵诲在梁朝时期被迫离开太原,后来在武皇时期被任命为牙门将。
‘同光中,为曹州刺史,以州兵屯汴州。’张遵诲在唐朝时期担任曹州刺史,并率兵驻守汴州。
‘及将有事于南郊,为修仪仗法物使。’张遵诲在明宗时期担任修仪仗法物使,负责南郊大典的筹备工作。
‘遵诲自以历位尹正,与安重诲素亦相款,衷心有望于节钺。’张遵诲在政治上有所抱负,希望获得更高的职位。
‘及郊禋毕,止为绛州刺史,郁郁不乐。’张遵诲在郊禋大典后,只被任命为绛州刺史,感到十分不快。
‘遵诲奔太原,武皇以为牙门将。’张遵诲在梁朝时期被迫离开太原,后来在武皇时期被任命为牙门将。
‘孙璋,齐州历城人。’这段描述了孙璋的出身,他是一位在梁朝时期受到迫害的官员。
‘出身行间,隶梁将杨师厚麾下,稍补奉化军使。’孙璋在梁朝时期担任奉化军使,后来在唐朝时期得到重用。
‘鄴兵之变,从明宗赴难京师。’孙璋在鄴兵之变中,跟随明宗前往京师,表现出他的忠诚。
‘天成初,历赵、登二州刺史,齐州防御使。’孙璋在明宗时期担任赵、登二州刺史和齐州防御使,负责地方治安。
‘王都之据中山,璋为定州行营都虞候,贼平,加检校太保。’孙璋在王都之据中山时,担任定州行营都虞候,平定了叛乱,被封为检校太保。
‘长兴初,授鄜州节度使,罢镇,卒于洛阳,年六十一。’孙璋在长兴初年担任鄜州节度使,后来罢镇,最终在洛阳去世。
‘史臣曰:夫天地斯晦,则帝王于是龙飞;云雷构屯,则王侯以之蝉蜕。’这段话是史臣对袁建丰、鄴、张遵诲、孙璋等人的评价,认为他们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是天地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