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三-原文
马郁,其先范阳人。
郁少警悟,有俊才智数,言辩纵横,下笔成文。
乾宁末, 为府刀笔小吏。
李匡威为王镕所杀,镕书报其弟匡俦。
匡俦遣使于镕,问谋乱本末, 幕客为书,多不如旨。
郁时直记室,即起草,为之条列事状,云可疑者十,词理俊赡,以此知名。
尝聘王镕于镇州,官妓有转转者,美丽善歌舞,因宴席,郁累挑之。
幕客张泽亦以文章名,谓郁曰:‘子能座上成赋,可以此妓奉酬。’
郁抽笔操纸, 即时成赋,拥妓而去。
郁在武皇幕,累官至检校司空、秘书监。
武皇与庄宗礼遇俱厚,岁时给赐优异。
监军张承业,本朝旧人,权贵任事,人士胁肩低首候之。
郁以滑稽侮狎,其往如归,有时直造卧内。
每宾僚宴集,承业出珍果陈列于前,食之必尽。
承业私戒主膳者曰:‘他日马监至,唯以乾藕子置前而已。’
郁至,窥其不可啖;异日,靴中出一铁楇,碎而食之。
承业大笑曰:‘为公设异馔,勿败余食案。’
其俊率如此。
郁在庄宗幕,寄寓他土,年老思乡,每对庄宗欷歔,言家在范阳,乞骸归国,以葬旧山。
庄宗谓之曰:‘自卿去国已来,同舍孰在?守光尚不能容父,能容卿乎!孤不惜卿行,但卿不得死尔。’
郁既无归路,衷怀呜悒,竟卒于太原。
司空颋,贝州人。
唐僖宗时,举进士不中,属天子播迁,三辅大乱,乃还乡里。
罗绍威为节度副大使,颋以所业干之,幕客公乘亿为延誉,罗宏信署为府参军,辟馆驿巡官。
张彦之乱,命判官王正言草奏,正言素不能文,不能下笔,彦怒诟曰:‘钝汉乃辱我!’推之下榻。
问孰可草奏者,有言颋,罗王时书记,乃驰骑召之。
袋挥笔成文,诋斥梁君臣,彦甚喜,为判官。
及张彦复胁贺德伦降于唐,德伦遣颋先奉状太原。
《北梦琐言》载其状词云:屈原哀郢,本非怨望之人;乐毅归燕,且异倾邪之行。
庄宗仍以颋为判官,后以颋权军府事。
颋有侄在梁,遣家奴以书召之,都虞候张裕擒其家奴,以谓通于梁,遂见杀。
《通鉴》:晋王责颋曰:‘自吾得魏博,庶事悉以委公,公何得见欺如是,独不可先相示耶!’揖令归第,是日族诛于军门。
曹廷隐,魏州人也,为本州典谒虞候。
贺德伦使西迎庄宗于晋阳,庄宗既得鄴城,擢为马步都虞候,以其称职,自是迁拜日隆。
天成初,除齐州防御使。
下车严整,颇有清白之誉。
时有孔目吏范弼者,为人刚愎,视廷隐蔑如也。
弼监军廪,鬻空乏以取赀;又私货官盐,廷隐按之,遂奏其事。
弼家人诉于执政,并下御史府劾之。
弼虽伏法,廷隐以所奏不实,并流永州,续敕赐自尽,时人冤之。
萧希甫,宋州人也。
少举进士,为梁开封尹袁象先书记。
象先为青州节度使,以希甫为巡官,希甫不乐。
乃弃其母妻,变姓名,亡之镇州,自称青州掌书记,进谒王镕。
镕以希甫为参军,尤不乐,居岁余,又亡之易州,削发为僧,居百丈山。
庄宗将建国,置百官,李绍宏荐为魏州推官。
同光初,有诏定内宴仪,问希甫枢密使使得坐否,希甫以为不可。
枢密使张居翰闻之怒,谓希甫曰:‘老夫历事三朝天子,见内宴数百,子本田舍兒,安知宫禁事!’
希甫不能对。
初,庄宗欲以希甫知制诰,宰相豆卢革等附居翰,共排斥之,以为驾部郎中。
希甫失志,尤怏怏。
庄宗灭梁室,遣希甫宣慰青、齐,希甫始知其母已死,妻袁氏亦改嫁。
希甫乃发哀服丧,居于魏州。
人有引汉李陵书以讥之曰:‘老母终堂,生妻去室。’
天成初,欲召为谏议,豆卢革、韦说沮之。
明宗卒以希甫为谏议大夫,复为匦函使。
其后革、说为安重诲所恶,希甫希旨,诬奏革纵田客杀人,而说与邻人争井,井有宝货。
有司推勘井中,惟破釜而已,革、说卒皆贬死。
希甫拜左散骑常侍,躁进尤甚,引告变人李筠夜扣内门,通变书云:‘修堤兵士,欲取郊天日举火为叛。’
安重诲不信之。
斩告变者,军人诉屈,请希甫啖之。
既而诏曰:‘左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萧希甫,身处班行,职非警察,辄引凶狂之辈,上陈诬骫之词,逼近郊禋,扇摇军众。李筠既当诛戮,希甫宁免谪迁,可贬岚州司户参军,仍驰驿发遣。’
长兴中,卒于贬所。
子士明,仕周,终于邑宰。
药纵之,太原人,少为儒。
明宗刺代州,署为军事衙推。
从明宗镇邢州,为掌书记,历天平、宣武两镇节度副使。
明宗镇常山,被病不从。
及即位,纵之见于洛邑,安重诲怒其观望,久无所授。
明宗曰:‘德胜用兵时,纵之饥寒相伴,不离我左右。今有天下,何人不富贵,何为独弃纵之!’
浃旬,授磁州刺史。
岁余,自户部侍郎迁吏部侍郎,铨总之法,惘然莫知。
长兴初,为曹州刺史。
清泰元年九月,以疾受代而卒。
贾馥,故镇州节度使王镕判官也。
家聚书三千卷,手自刊校。
张文礼杀王镕,时庄宗未即尊位,文礼遣馥至鄴都劝进,因留鄴下,栖迟邮舍。
庄宗即位,授鸿胪少卿。
后以鸿胪卿致仕,复归镇州,结茅于别墅,自课兒孙耕牧为事。
馥初累为镇、冀属邑令,所莅有能政,性恬澹,与物无竞,乃镇州士人之秀者也。
马缟,少嗜学儒,以明经及第,登拔萃之科。
仕梁,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 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
梁代诸王纳嫔,公主下嫁,皆于宫殿门庭行揖让之礼, 缟以为非礼,上疏止之,物议以为然。
案:以下有阙文。
长兴四年,为户部侍郎。
缟时年已八十,及为国子祭酒,八十余矣,形气不衰。
于事多遗忘,言元稹不应进士,以父元鲁山名进故也,多如此类。
又上疏:“古者无嫂叔服,文皇创意,以兄弟之亲,不宜无服,乃议服小功。今令文省服制条为兄弟之妻大功,不知何人议改,而置于令文。”
诸博士驳云:“律令,国之大经。马缟知礼院时,不曾论定,今遽 上疏驳令式,罪人也。”
罗贯,不知何许人。
进士及第,累历台省官,自礼部员外郎为河南令。
贯为人强直,正身奉法,不避权豪。
时宦官伶人用事,凡请托于贯者,其书盈阁,一无所报,皆以示郭崇韬,因奏其事,由是左右每言贯之失。
先是,梁时张全义专制京畿, 河南、洛阳僚佐,皆由其门下,事全义如厮仆。
及贯授命,持本朝事体,奉全义稍慢,部民为府司庇护者,必奏正之。
全义怒,因令女使告刘皇后从容白于庄宗,宦官又言其短,庄宗深怒之。
会庄宗幸寿安山陵,道路泥泞,庄宗访其主者,宦官曰;“属河南县。”促令召贯至,奏曰:“臣初不奉命,请诘禀命者。”
帝曰:“卿之所部,反问他人,何也?”命下府狱,府吏榜笞,促令伏款。
翌日,传诏杀之。
郭崇韬奏曰:“贯别无赃状,桥道不修,法未当死。”
庄宗怒曰:“母后灵驾将发, 天子车舆往来,桥道不修,是谁之过也?”
崇韬奏曰:“贯纵有死罪,俟款状上奏, 所司议谳,以朝典行之,死当未晚。今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俾天下人言陛下使法不公矣!”
庄宗曰:“既卿所爱,任卿裁决。”因投袂入宫。
崇韬从而论列,庄 宗自阖殿门,不得入。
即令伏法,曝尸于府门,冤痛之声,闻于远迩。
淳于晏,案:以下有阙文。
以明经登第,自霍彦威为小校,晏寄食于门下。
彦威尝因兵败,独脱其身,左右莫有从者,惟晏杖剑从之,徒步草莽,自是彦威高其义,相得甚欢。
及历数镇,皆为从事,军府之事,至于私门,事无巨细,皆取决于晏;虽为幕宾,有若家宰。
尔后公侯门客,往往效之,时谓之“效淳”。
故彦威所至称治,由晏之力也。
张格,字承之,故宰相浚之子也。
浚为梁祖所忌,潜遣人害于长水。
格易姓名, 流转入蜀。
<旧唐书·张浚传>:永宁县吏叶彦者,张氏待之素厚,告格曰:“相 公之祸不可免,郎君宜自为计。”
浚曰:“留则并命,去或可免,冀存后嗣。”格 拜辞而去,叶彦率义士三十人送渡汉江而旋。
格由荆江上峡入蜀。
王建僭号,以格 为宰相。
格所生母,当浚之遇害,潜匿于民间,落发为尼,流浪于函、洛。
王建闻之,潜使人迎之入蜀,赐紫,加号慈福大师。
及建卒,蜀人以格为山陵使,格有难 色。
未几得罪,出为茂州刺史,伪制责词云:“送往辞命,不忠也;丧母匿丧,非 孝也。”
王衍嗣伪位后数年,复用为宰相。
同光末,蜀平,格至洛阳,《旧唐书》:任圜携格还洛,格感叶彦之惠,访之,身已殁,厚恤其家。
又考张浚第三子仕吴,改名李俨,见《九国志》。授太子宾客。
任圜爱其才,奏为三司副使,寻卒于位。
格有文章,明吏事,时颇称之。
许寂,字闲闲。
祖秘,名闻会稽。
寂少有山水之好,泛览经史,穷三式,尤明 《易》象。
<太平广记>云:寂学《易》于晋征徵。
久栖四明山,不干时誉。
昭宗闻其名,征赴阙,召对于内殿。
会昭宗方与伶人调品筚篥,事讫,方命坐赐果,问 《易》义。
既退,寂谓人曰:“君淫在声,不在政矣。寂闻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百官或象之。今不厌贱事,自求其工,君道替矣。”
寻请还山,寓居于江陵,以茹芝绝粒,自适其性。
天祐末,节度使赵匡凝昆季深礼遇之,师授保养之道。
唐末,除谏官,不起,汉南谓之徵君。
梁攻襄阳,匡凝兄弟弃镇奔蜀,寂偕行。
岁余,蜀主王建待以师礼,位至蜀相。
同光末,平蜀,与王衍俱从于东,授工 部尚书致仕,卜居于洛。
时寂已年高,精彩犹健,冲漠寡言,时蜀语云“可怪可怪”,人莫知其际。
清泰三年六月卒,时年八十余。
子孙位至省郎。
同光时,以方术著者,又有僧诚惠。
诚惠初于五台山出家,能修戒律,称通皮、 骨、肉三命,人初归向,声名渐远,四方供馈,不远千里而至者众矣。
自云能役使毒龙,可致风雨,其徒号曰降龙大师。
京师旱,庄宗迎至洛下,亲拜之,六宫参礼,士庶瞻仰,谓朝夕可致甘泽。
祷祝数旬,略无征应。
或谓官以祈雨无验,将加焚燎,诚惠惧而遁去。
及卒,赐号法雨大师,塔曰“慈云之塔。”
周元豹者,本燕人,世为从事。
元豹少为僧,其师有知人之鉴,从游十年余, 苦辛无惮,师知其可教,遂以袁、许之术授之。
大略状人形貌,比诸龟鱼禽兽,目 视臆断,咸造其理。
及还乡,遂归俗。
初,卢程寄褐游燕,与同志二人谒焉。
元豹 谓乡人张殷衮曰:‘适二君子,明年花发,俱为故人。惟彼道士,他年甚贵。’
至 来岁,二子果卒。
又二十年,卢程登庸于鄴下。
元豹归晋阳,张承业信重之,言事 数中。
承业俾明宗易衣列于诸校之下,以他人诈之,而元豹指明宗于末缀言曰:‘骨法非内衙太保欤!’咸伏其异。
或问明宗之福寿,惟云末后为镇州节度使,时 明宗为内衙都校,才兼州牧而已。
昭懿皇后夏氏方侍巾栉,偶忤旨,大为明宗槚楚。
元豹见之曰:‘此人有籓侯夫人之位,当生贵子。’
明宗赫怒因解,后其言果验。
太原判官司马揆谒元豹,谓揆曰:‘公五日之中,奉使万里,未见回期。’
揆数日后,因酒酣,为衣领扼之而卒。
庄宗署元豹北京巡官。
明宗即位之明年,一日,谓 侍臣曰:‘方士周元豹,昔曾言朕诸事有征,可诏北京津置赴阙。’
赵凤奏曰:‘袁、许之事,元豹所长者,以陛下贵不可言,今既验矣,余无可问。若诏赴阙下, 则奔竞之徒,争问吉凶,恐近于妖惑。’乃止。
令以金帛厚赐之,授光禄卿致仕。
寻卒于太原,年八十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三-译文
马郁,他的祖先是范阳人。马郁年轻时就非常聪明,有出众的才华和智慧,口才横溢,写文章也能一挥而就。乾宁末年,他在府中担任小官,负责文书工作。李匡威被王镕所杀,王镕写信告诉他的弟弟王匡俦。王匡俦派人去问王镕谋反的经过,幕僚写的信很多都不符合王匡俦的意思。马郁当时是记室,就亲自起草信件,为王匡俦列举了可疑之处,文辞优美,因此出了名。
曾经聘请王镕到镇州,有一位名叫转转的官妓,长得美丽,擅长歌舞,马郁在宴会上多次挑逗她。幕僚张泽也以文章闻名,对马郁说:“你能在宴会上即兴作赋,我可以用这位官妓作为回报。”马郁拿起笔,立刻写成赋文,带着官妓离开了。
马郁在武皇幕府中,官至检校司空、秘书监。武皇和庄宗对他都非常礼遇,每年都给予优厚的赏赐。监军张承业是朝廷的老臣,权贵们都很敬畏他,马郁却以滑稽的态度亲近他,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有时甚至直接进入张承业的卧室内。每次宾客聚会,张承业都会拿出珍贵的果实摆放在前面,他总是吃个精光。张承业私下里警告厨师说:“等马监来了,只管在前面放干藕子就是了。”马郁来了,看到那些不能吃的东西;另一天,他从靴子里拿出一把铁勺,把它们打碎吃了。张承业大笑说:“为了您,我特意准备了这些特别的食物,不要浪费了。”马郁就是这样机智。
马郁在庄宗幕府中,客居异地,年纪大了,思念家乡,每次见到庄宗都叹息不已,说家在范阳,请求允许他回国安葬。庄宗对他说:“自从你离开国家以来,你的同僚还有谁在?守光连父亲都不能容纳,他能容纳你吗!我不惜让你回去,但你不能死。”马郁没有归途,内心郁闷,最终在太原去世。
司空颋,是贝州人。唐僖宗时,考进士没有中,碰上天子流亡,三辅地区大乱,于是回到了家乡。罗绍威担任节度副大使,颋用他的学识去请求罗绍威,幕僚公乘亿推荐他,罗宏信任命他为府参军,并聘请他为馆驿巡官。张彦之乱时,命令判官王正言起草奏章,王正言平时不擅长写文章,无法下笔,张彦生气地骂他:‘笨蛋竟然敢侮辱我!’把他推下座位。问谁可以起草奏章,有人说颋,罗王当时是书记,于是派人骑马去请他。颋挥笔成文,指责梁朝的君臣,张彦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判官。等到张彦又胁迫贺德伦向唐朝投降,贺德伦派颋先到太原呈上状词。《北梦琐言》记载他的状词说:屈原哀悼郢都,本非怨恨的人;乐毅归附燕国,也不是背叛的行为。庄宗仍然任命颋为判官,后来又让他负责军府事务。颋有一个侄子在梁朝,派家奴送信叫他回去,都虞候张裕抓住家奴,认为他与梁朝有勾结,于是被杀。《通鉴》记载晋王责备颋说:‘自从我得到魏博,所有事情都交给你处理,你怎么能这样欺骗我,难道不能事先告诉我吗!’命令他回家,那天在军门处被全族诛杀。
曹廷隐,是魏州人,本州典谒虞候。贺德伦派他到晋阳迎接庄宗,庄宗攻下鄴城后,提升他为马步都虞候,因为他称职,从此升迁很快。天成初年,他被任命为齐州防御使。上任后严肃整饬,颇有清廉的名声。当时有一个名叫范弼的孔目吏,为人刚愎自用,对曹廷隐轻蔑得很。范弼监管军粮,用空缺来获取财物;又私自贩卖官盐,曹廷隐查办他,于是上奏他的事情。范弼的家人向执政者申诉,并下御史府弹劾他。范弼虽然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曹廷隐因为所奏不实,也被流放到永州,后来敕令他自尽,当时的人都很冤枉他。
萧希甫,是宋州人。年轻时考进士,成为梁朝开封尹袁象先的书记。袁象先担任青州节度使,任命萧希甫为巡官,萧希甫很不高兴。于是他抛弃了母亲和妻子,改名换姓,逃到镇州,自称青州掌书记,去拜访王镕。王镕任命萧希甫为参军,他仍然不高兴,过了一年多,又逃到易州,剃发为僧,住在百丈山。庄宗准备建国,设立百官,李绍宏推荐萧希甫担任魏州推官。同光初年,有诏令规定内宴的礼仪,问萧希甫枢密使是否可以入座,萧希甫认为不可以。枢密使张居翰听到后很生气,对萧希甫说:‘老夫历经三朝天子,见过几百次内宴,你原本是田舍儿,怎么知道宫禁的事!’萧希甫无言以对。起初,庄宗想任命萧希甫为知制诰,宰相豆卢革等人迎合张居翰,一起排挤他,认为他只能担任驾部郎中。萧希甫失意,非常不高兴。庄宗灭掉梁朝后,派萧希甫去青州、齐州宣慰,萧希甫才知道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妻子袁氏也改嫁了。萧希甫于是穿上丧服,住在魏州。有人引用汉代的李陵的书信来讽刺他:‘老母在家守丧,新妻已离他而去。’天成初年,想召他担任谏议大夫,豆卢革、韦说阻止了这件事。明宗最终任命萧希甫为谏议大夫,又担任匦函使。后来豆卢革、韦说被安重诲所厌恶,萧希甫迎合安重诲的旨意,诬告豆卢革纵容田客杀人,而韦说与邻居争井,井里有宝物。有关部门调查井中,只有破锅而已,豆卢革、韦说最终都被贬谪而死。萧希甫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他的进取心非常强烈,引诱告变的人李筠夜扣内门,递送变文书说:‘修堤的士兵,想在郊天的时候放火叛乱。’安重诲不相信。杀了告变的人,军人诉冤,请求萧希甫处理。后来诏令说:‘左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萧希甫,身为朝廷官员,职责不是警察,却引诱凶狂之辈,上呈诬告的词句,临近郊祀,煽动军众。李筠既然应当被处死,萧希甫怎能免于贬谪,可贬为岚州司户参军,立即用驿马发送。’长兴年间,他在贬所去世。
他的儿子马士明,在周朝做官,最终在地方上担任县令。
药纵之,是太原人,年轻时是儒生。明宗刺代州时,任命他为军事衙推。跟随明宗镇守邢州,担任掌书记,历任天平、宣武两镇的节度副使。明宗镇守常山时,因病未能前往。等到即位,药纵之在洛阳见到他,安重诲因为他观望而不给他安排职务。明宗说:‘德胜用兵时,药纵之与我同甘共苦,不离我的左右。现在我有天下了,哪个人不富贵,为什么独独舍弃了药纵之!’十天后,任命他为磁州刺史。一年多后,从户部侍郎升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官员的法度,他却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长兴初年,担任曹州刺史。清泰元年九月,因病被替代而去世。
贾馥,是前镇州节度使王镕的判官。家里藏书三千卷,亲自校对。张文礼杀死了王镕,当时庄宗还没有即位,张文礼派贾馥到鄴都劝进,于是留在鄴下,住在邮舍。庄宗即位后,任命他为鸿胪少卿。后来以鸿胪卿的身份退休,又回到镇州,在别墅里结茅而居,自己教育子孙耕作放牧。贾馥最初多次担任镇、冀属邑的县令,所到之处都有能干的政绩,性格恬淡,与世无争,是镇州士人的佼佼者。
马缟,年轻时热爱学习儒家经典,通过明经考试及第,进入选拔优秀人才的科目。在梁朝做官,担任太常修撰,历任尚书郎,参与知礼院的事务,后来升任太常少卿。梁朝的各位王子迎娶妃子,公主出嫁,都在宫殿门庭行揖让之礼,马缟认为这不合礼节,上疏请求停止,大家议论都认为他是对的。
以下是缺失的文字。
长兴四年,马缟担任户部侍郎。当时他已经八十岁,等到担任国子祭酒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精神状态依然很好。在处理事务时常常遗忘,比如说元稹不应该被推荐为进士,因为他的父亲元鲁山名字中带有‘进’字,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他还上疏说:‘古代没有嫂叔服制,文皇皇帝创新,认为兄弟之间不应该没有服制,于是提议服小功。现在命令文省服制条例规定兄弟的妻子应该服大功,不知道是谁提议更改,结果被写入条例。’各位博士反驳说:‘律令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马缟在知礼院时,未曾参与制定,现在突然上疏反驳律令,这是罪人的行为。’
罗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考中进士后,历任台省官员,从礼部员外郎升任河南令。罗贯为人刚直,身体力行,不回避权贵。当时宦官和伶人掌权,凡是请求罗贯帮忙的人,他的书信堆满了书架,但他一概不回应,全部展示给郭崇韬看,因此左右的人常常说罗贯的坏话。
在此之前,梁朝时张全义独揽京畿大权,河南、洛阳的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对待张全义如同仆人。等到罗贯接任后,他坚守朝廷的规矩,对张全义稍微冷淡了一些,那些被府司庇护的部民,他必定上奏纠正。张全义很生气,于是命令女使者告诉刘皇后在庄宗面前慢慢说明情况,宦官也趁机说他的坏话,庄宗非常愤怒。
正逢庄宗驾临寿安山陵,道路泥泞,庄宗询问主管的人,宦官说:‘是河南县。’于是催促召唤罗贯到来,罗贯上奏说:‘我一开始并没有接到命令,请审问下命令的人。’皇帝说:‘你管辖的地方,反要质问别人,这是为什么?’命令将罗贯关进府狱,府吏对他进行拷打,催促他招供。第二天,传达命令将他处死。
郭崇韬上奏说:‘罗贯没有贪污的罪状,桥道没有修好,按照法律还不至于处死。’庄宗愤怒地说:‘母后的灵柩即将出发,天子的车马往来,桥道不修,这是谁的过错?’郭崇韬上奏说:‘罗贯即使有死罪,也应该等审问完毕后再上奏,由相关部门议定,按照朝廷的典章制度执行,死罪也不会晚。现在因为一个县令,就让天下人议论陛下执法不公!’庄宗说:‘既然你这么喜欢他,就由你决定吧。’于是甩袖子进入宫中。郭崇韬随后论述,庄宗自己关上殿门,不允许他进入。立即命令执行死刑,尸体被暴露在府门口,冤屈的哭声远近皆闻。
淳于晏,以下是缺失的文字。通过明经考试及第,霍彦威担任小校时,淳于晏在他的门下寄食。霍彦威曾经因为兵败,独自逃脱,左右无人跟随,只有淳于晏手持剑跟随他,徒步在草丛中,从那时起霍彦威就非常看重他的义气,两人相处得很好。
等到霍彦威历任数镇,淳于晏都担任从事,军府的事务,包括私人事务,无论大小,都由淳于晏决定;虽然他是幕宾,但就像家宰一样。此后公侯的门客,常常效仿他,当时人们称之为‘效淳’。因此霍彦威所到之处都能治理得很好,都是因为淳于晏的力量。
张格,字承之,是已故宰相张浚的儿子。张浚被梁祖所忌恨,暗中派人害他在长水。张格更改姓名,流亡到蜀地。《旧唐书·张浚传》记载:永宁县的小吏叶彦,对张氏一向待遇优厚,告诉张格:‘相公的灾祸不可避免,郎君应该自己想办法。’张浚说:‘留下就会一起丧命,离开或许可以免除,希望还能留下后代。’张格拜别离去,叶彦率领三十名义士送他渡过汉江后返回。张格从荆江上峡进入蜀地。
王建称帝后,任命张格为宰相。张格的母亲,在张浚遇害时,暗中藏匿在民间,剃发为尼,流浪于函、洛。王建听说后,派人秘密将她接到蜀地,赐予紫衣,加封慈福大师。等到王建去世,蜀人任命张格为山陵使,张格面露难色。不久后,他因罪被贬,出京担任茂州刺史,伪制责词说:‘送往辞命,不忠;丧母匿丧,不孝。’王衍继位后数年,再次任命他为宰相。
同光末年,蜀地被平定,张格来到洛阳,《旧唐书》记载:任圜带着张格回到洛阳,张格感激叶彦的恩惠,去拜访他,但叶彦已经去世,张格厚葬了他的家人。又查证张浚的第三个儿子在吴国做官,改名李俨,见《九国志》。被任命为太子宾客。任圜喜欢他的才华,上奏任命他为三司副使,不久后他在任上去世。张格有文章,明吏事,当时人们都很称赞他。
许寂,字闲闲。他的祖父许秘,在会稽名声显赫。许寂年轻时喜欢山水,广泛阅读经史,精通三式,尤其擅长《易经》的象数。《太平广记》记载:许寂在晋征徵那里学习《易经》。他长期居住在四明山,不追求时誉。唐昭宗听说他的名声,征召他到朝廷,在内殿召见。当时昭宗正和伶人调弄筚篥,事情结束后,才让他坐下赐予水果,询问《易经》的意义。
他退下后,许寂对人说:‘君王的淫荡在于声音,而不在于政治。我听说君王应该昭示德行,堵塞邪气,以光照百官,百官都应该像他一样。现在他不满足于低贱的事,自己寻求技艺,君王的道德已经败坏了。’不久后,他请求返回山林,居住在江陵,通过吃素来顺应自己的本性。
天祐末年,节度使赵匡凝兄弟对他非常礼遇,传授保养之道。唐末,他被任命为谏官,没有接受,汉南人称他为征君。梁军攻打襄阳时,赵匡凝兄弟放弃镇守逃往蜀地,许寂随行。
一年多后,蜀主王建以师礼对待他,官至蜀相。同光末年,蜀地被平定,他和王衍一起东行,被任命为工部尚书退休,居住在洛阳。当时许寂已经年高,但精神依然很好,沉默寡言,当时蜀地的人们说‘可怪可怪’,没有人知道他的深意。
清泰三年六月去世,享年八十多岁。他的子孙官至省郎。
同光时期,以方术著称的还有僧人诚惠。诚惠最初在五台山出家,能够修行戒律,声称能够役使毒龙,可以带来风雨,他的徒弟称他为降龙大师。京城干旱,庄宗将他接到洛阳,亲自拜见他,六宫妃嫔都来参拜,士人百姓都仰望他,认为他可以很快带来甘霖。
祈祷了数十天,但没有任何征兆。有人认为官员因为祈雨没有效果,将要对他进行焚烧,诚惠害怕而逃走。等到他去世后,被赐予法雨大师的称号,他的塔被称为‘慈云之塔’。
周元豹这个人,原本是燕地的人,世世代代从事官职。元豹年轻的时候成为僧人,他的师傅有识人的眼光,跟随他游历了十多年,元豹吃苦耐劳,师傅知道他可以教导,于是就把袁、许的相术传授给他。大致描述人的外貌,将他比作龟、鱼、禽兽,通过观察就能判断,都符合这个道理。等到他回到家乡,就重新回到了世俗生活。
当初,卢程穿着粗布衣服游历到燕地,和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拜访周元豹。元豹对同乡张殷衮说:‘这两位君子,明年花开的时候,都会成为老朋友。只有那位道士,他年成就会非常显贵。’到了第二年,这两个年轻人果然去世了。又过了二十年,卢程在鄴下被任命为官。元豹回到晋阳,张承业信任并重视他,多次向他咨询事情。
张承业让明宗换上衣服站在众多学校的学生中间,用别人的假扮来考验他,而元豹却指明宗在最后一位说:‘这位的骨骼和气度,不就是内衙太保吗!’大家都佩服他的不同寻常。有人问明宗的福寿,他只说最后会做镇州节度使,当时明宗是内衙都校,只是才兼州牧而已。昭懿皇后夏氏当时正在服侍皇帝,偶然违背了皇帝的旨意,被明宗严厉责罚。元豹看到后说:‘这个人有封侯夫人的地位,应该会生下贵子。’明宗非常愤怒,但因为元豹的话而缓和下来,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太原判官司马揆去拜访元豹,对司马揆说:‘您在五天之内,奉命出使万里,还没有看到回程。’司马揆几天后,因为酒喝得畅快,被衣领勒住而去世。庄宗任命元豹为北京巡官。明宗即位后的第二年,有一天,他对侍臣说:‘方士周元豹,以前曾经预言我的许多事情都有应验,可以下诏让他从北京到朝廷来。’赵凤上奏说:‘袁、许的相术,是元豹擅长的,现在陛下已经显贵无比,已经应验了,再也没有什么可问的了。如果下诏让他来朝廷,那些争名逐利的人会争相询问吉凶,恐怕会招致妖惑。’于是作罢。下令用金帛重重赏赐他,授予光禄卿的职位退休。
不久后,元豹在太原去世,享年八十多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三-注解
范阳:范阳,古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兴县一带,是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
警悟:警悟,指聪明、机智,能够迅速理解和应对。
俊才智数:俊才,指才智出众的人;智数,指智慧和计谋。
刀笔小吏:刀笔小吏,指古代负责文书工作的低级官员,常以刀和笔作为象征。
王镕:王镕,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官员,曾任镇州节度使。
匡威:匡威,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官员,曾任王镕的弟弟。
匡俦:匡俦,匡威的弟弟,曾任后梁的官员。
幕客:幕客,指古代官员府中的幕僚,负责处理文书、策划等事务。
镇州:镇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官妓:官妓,指古代官府所养的妓女,常在宴会上表演。
武皇:武皇,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皇帝朱温。
庄宗:古代皇帝的称号,此处指某位皇帝。
监军:监军,指古代官府中负责监督军队的官员。
张承业:古代人物名,此处指张承业,周元豹的朋友。
滑稽侮狎:滑稽,指言语幽默风趣;侮狎,指轻慢、戏谑。
乾宁末:乾宁末,指唐朝乾宁年间的末期。
同舍:同舍,指同一宿舍或同一住所的人。
守光:守光,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官员。
归国:归国,指回到自己的国家。
举进士不中:举进士不中,指参加科举考试未能中进士。
三辅大乱:三辅,指古代京兆、凤翔、岐州三个地区;大乱,指发生大规模的动乱。
节度副大使:节度副大使,指节度使的副手,负责辅助节度使处理政务。
参军:参军,指古代官府中的官员,负责处理军事、文书等事务。
馆驿巡官:馆驿巡官,指古代负责管理馆驿和巡防的官员。
张彦之乱:张彦之乱,指五代十国时期发生的一次动乱。
判官:判官,指古代官府中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策划等事务。
通鉴:通鉴,指《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魏博:魏博,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
庶事:庶事,指各种事务。
鄴城:鄴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马步都虞候:马步都虞候,指古代负责马步军的官员。
齐州:齐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孔目吏:孔目吏,指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负责记录和管理文件。
范弼:范弼,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官员。
御史府:御史府,指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府。
宋州:宋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青州:青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一带。
梁:梁,指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即后梁。
枢密使:枢密使,指古代负责军事的官员。
豆卢革:豆卢革,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宰相。
韦说:韦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指古代官府中的官员,负责向皇帝进谏。
安重诲:安重诲,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
左散骑常侍:左散骑常侍,指古代官府中的官员,负责侍从皇帝。
集贤殿学士:集贤殿学士,指古代官府中的官员,负责文学、学术事务。
岚州:岚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岚县一带。
药纵之:药纵之,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
邢州:邢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天平:天平,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德州市一带。
宣武:宣武,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常山:常山,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洛邑:洛邑,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鸿胪少卿:鸿胪少卿,指古代官府中的官员,负责外交事务。
属邑令:属邑令,指古代负责管理属县的官员。
恬澹:恬澹,指性格淡泊、不追求名利。
镇州士人之秀者也:镇州士人之秀者也,指镇州中的优秀士人。
马缟:马缟,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常修撰、尚书郎等职,以明经及第,登拔萃之科,对礼制有独到见解。
儒:儒家,中国古代学派,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经及第:通过科举考试中的经义科目及第,成为进士。
拔萃之科:科举考试中的特别选拔科目,选拔优秀人才。
太常修撰:太常寺的修撰官,负责修撰礼乐、祭祀等事宜。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员,负责文书处理。
参知礼院事:参与知礼院的事务,知礼院是负责礼仪制度的机构。
太常少卿:太常寺的副长官,负责辅助太常卿处理事务。
揖让之礼:古代的一种礼节,行礼时相互作揖或让步。
上疏:向上级或皇帝上书陈情。
物议:众人的议论。
元稹:唐代文学家,以诗歌著称。
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
小功: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一种,表示对亲人的哀悼。
令文:法令条文。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学。
台省官:台阁和省部的官员。
河南令:河南府的县令。
宦官:古代宫廷中的官员,负责内廷事务,有时掌握很大权力。
伶人:古代宫廷中的艺人。
郭崇韬:唐代宰相,以忠诚著称。
寿安山陵:寿安山上的陵墓。
桥道:桥梁和道路。
榜笞: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竹板打人。
诘禀命者:责问下令的人。
桥道不修:桥梁和道路没有修整。
朝典:朝廷的法典。
桥道不修,法未当死:桥梁和道路没有修整,按照法律不应当处死。
母后灵驾:母亲的灵柩。
桥道不修,是谁之过也:桥梁和道路没有修整,这是谁的过错?
款状:招供的状纸。
谳:审判。
桥道不修,死当未晚:桥梁和道路没有修整,处死也不算晚。
万乘之尊:指皇帝。
使法不公:执行法律不公正。
桥道不修,使法不公:桥梁和道路没有修整,使得法律执行不公正。
效淳:模仿淳于晏的行为。
霍彦威:唐代将领。
小校:小规模的军事单位。
杖剑:手持剑。
徒步草莽:步行在荒野中。
相得甚欢:相处得非常愉快。
从事:古代官职名,指从事郎,是官府中的低级官员。
幕宾:幕府中的宾客,即幕僚。
家宰: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
张格: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梁祖:指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长水:地名。
易姓名:改变姓名。
流转入蜀:流亡到蜀地。
荆江:长江的一段。
上峡:向上游进发。
王建:五代十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山陵使:负责陵墓建设的官员。
伪制:伪朝的法令。
茂州:地名。
伪制责词:伪朝的责问词。
王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皇帝。
同光末:后唐同光年间的末期。
洛阳:地名,古代都城。
任圜:唐代官员。
太子宾客:太子的宾客,一种荣誉官职。
三司副使:三司(户部、礼部、兵部)的副使。
茹芝绝粒:吃芝草而不吃饭。
清泰三年:后唐清泰年间的第三年。
僧诚惠:唐代僧人,以方术著称。
五台山:佛教圣地。
役使毒龙:役使毒龙。
降龙大师:以降龙为号的大师。
京师:都城。
六宫:皇帝的后宫。
士庶:士人和百姓。
供馈:供奉和馈赠。
祈雨无验:祈雨没有效果。
焚燎:焚烧。
法雨大师:以法雨为号的大师。
慈云之塔:慈云塔。
周元豹:周元豹是古时候的一位人物,本为燕地之人,世代为官。这里的‘周元豹’指的是他的名字。
僧:指出家人,佛教徒。
知人之鉴:指有识别人才的能力,能够看出人的才能和潜力。
袁、许之术:指袁天罡和许负的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之术,通过观察人的面貌、手相等来预测人的命运。
龟鱼禽兽:在古代相术中,常常将人的面貌与动物相比较,以此来推断人的性格和命运。
目视臆断:指仅凭观察就做出判断,臆断即主观推测。
归俗:指僧人还俗,即不再出家为僧,回归世俗生活。
卢程:古代人物名,此处指卢程,一位与周元豹有交往的人。
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
谒:拜访。
袁、许:指袁天罡和许负,两位古代著名的相术家。
鄴下: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河北邯郸。
晋阳:古代地名,即今天的山西太原。
明宗:古代皇帝的称号,此处指某位皇帝。
内衙太保:古代官职名,内衙太保是内宫中的高级官员。
咸伏其异:大家都对其非凡的判断感到惊讶。
昭懿皇后:古代皇后的称号,此处指某位皇后。
巾栉:指梳理头发,这里比喻皇后在宫中服侍皇帝。
槚楚:古代刑罚,指鞭打。
籓侯夫人:古代官职名,籓侯的妻子,这里指皇后将来的地位。
司马揆:古代人物名,此处指司马揆,太原判官。
奉使万里:指被派遣到很远的地方执行任务。
衣领扼之:指被人勒住脖子。
方士:古代指从事方术、占卜的人。
金帛:指黄金和丝绸等贵重物品,这里指赏赐。
光禄卿:古代官职名,光禄卿是负责宫廷膳食的高级官员。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说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三-评注
周元豹者,本燕人,世为从事。此句开篇点明了周元豹的出身和家世,‘本燕人’表明其地域背景,‘世为从事’则揭示了其家族传统。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简洁明了,但实则蕴含着对周元豹个人命运的暗示,即他的命运与家族的传统和地域背景紧密相连。
元豹少为僧,其师有知人之鉴,从游十年余,苦辛无惮,师知其可教,遂以袁、许之术授之。此段描述了周元豹早年出家为僧,并得到一位有识之士的指导,经过十年的苦修,终于学有所成。‘有知人之鉴’表明其师傅具有极高的识别人才的能力,‘袁、许之术’则是对古代相术的指代。这段文字通过周元豹的学艺经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大略状人形貌,比诸龟鱼禽兽,目视臆断,咸造其理。及还乡,遂归俗。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周元豹的相术能力,他能够通过观察人的外貌来推断其命运,这种能力在当时被视为神秘而神奇。‘大略状人形貌’表明其相术的大致内容,‘比诸龟鱼禽兽’则是对其观察力的夸张形容。周元豹最终还乡归俗,也意味着他将这种神秘的能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初,卢程寄褐游燕,与同志二人谒焉。元豹谓乡人张殷衮曰:‘适二君子,明年花发,俱为故人。惟彼道士,他年甚贵。’至来岁,二子果卒。又二十年,卢程登庸于鄴下。这段文字讲述了周元豹对卢程命运的预测,以及预测的准确性。‘寄褐游燕’表明卢程的游历经历,‘适二君子’则是对其未来命运的预测。周元豹的预测准确无误,显示了其相术的高超。
元豹归晋阳,张承业信重之,言事数中。承业俾明宗易衣列于诸校之下,以他人诈之,而元豹指明宗于末缀言曰:‘骨法非内衙太保欤!’咸伏其异。这段描述了周元豹在晋阳的相术实践,以及其预测的准确性。‘张承业信重之’表明张承业对周元豹的信任,‘指明宗于末缀言’则是对其相术能力的肯定。周元豹的预测再次得到了验证,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相术领域的地位。
或问明宗之福寿,惟云末后为镇州节度使,时明宗为内衙都校,才兼州牧而已。昭懿皇后夏氏方侍巾栉,偶忤旨,大为明宗槚楚。元豹见之曰:‘此人有籓侯夫人之位,当生贵子。’明宗赫怒因解,后其言果验。这段文字讲述了周元豹对明宗和昭懿皇后的预测,以及预测的准确性。‘惟云末后为镇州节度使’表明周元豹对明宗未来命运的预测,‘此人有籓侯夫人之位’则是对昭懿皇后的评价。周元豹的预测再次得到了验证,进一步彰显了其相术的神奇。
太原判官司马揆谒元豹,谓揆曰:‘公五日之中,奉使万里,未见回期。’揆数日后,因酒酣,为衣领扼之而卒。这段描述了周元豹对司马揆命运的预测,以及预测的准确性。‘公五日之中,奉使万里’表明司马揆的使命,‘因酒酣,为衣领扼之而卒’则是对其不幸命运的描述。周元豹的预测再次得到了验证。
庄宗署元豹北京巡官。明宗即位之明年,一日,谓侍臣曰:‘方士周元豹,昔曾言朕诸事有征,可诏北京津置赴阙。’赵凤奏曰:‘袁、许之事,元豹所长者,以陛下贵不可言,今既验矣,余无可问。若诏赴阙下,则奔竞之徒,争问吉凶,恐近于妖惑。’乃止。令以金帛厚赐之,授光禄卿致仕。这段文字讲述了周元豹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庄宗署元豹北京巡官’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赵凤奏’则是对其相术能力的认可。周元豹最终被授予光禄卿的职位,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功。
寻卒于太原,年八十余。这句话总结了周元豹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出家为僧到成为政治人物,再到最终去世,周元豹的一生充满了神秘和传奇。‘寻卒于太原’表明他的晚年生活,‘年八十余’则是对他长寿的描述。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结束了周元豹的故事,同时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