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原文
薛廷珪,其先河东人也。
父逢,咸通中为秘书监,以才名著于时。
廷珪,中和年在西川登进士第,累历台省。
‘旧唐书’:大顺初,累迁司勋员外郎、知制诰。
乾宁中,为中书舍人。
驾在华州,改散骑常侍,寻请致仕,客游蜀川。
昭宗迁洛阳,征为礼部侍郎。
‘旧唐书’:光化中,复为中书舍人,迁邢部、吏部二侍郎,权知礼部贡举,拜尚书左丞。
时柳璨屠害朝士,衣冠毕罹其毒,廷珪以居常退让获全。
‘新唐书’:硃全忠兼四镇,廷珪以官告使至汴,客将先见,讽其拜。
廷珪佯不晓,曰:‘吾何德,敢受令公拜乎!’
及见,卒不肯加礼。
入梁为礼部尚书。
庄宗平定河南,以廷珪年老,除太子少师致仕。
‘通鉴’:廷珪与李琪尝为太祖册礼使。
同光三年九月卒。
赠右仆射。
所著《凤阁词书》十卷、《克家志》五卷,并行于世。
初,廷珪父逢,著《凿混沌》、《真珠帘》等赋,大为时人所称。
廷珪既壮,亦著赋数十篇,同为一集,故目曰《克家志》。
崔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沂,字德润。
大中时宰相魏公铉之幼子也。
兄沆,广明初亦为宰辅。
沂举进士第,历监察、补阙。
昭宗时,累迁至员外郎、知制诰。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翌日,谒国相诉曰:‘沂疏浅,不足以供词翰之职。’
相辅然之,移为谏议大夫。
入梁,为御史司宪,纠缪绳违,不避豪右。
开平中,金吾街使寇彦卿入朝,过天津桥,市民梁现者不时回避,前导伍伯捽之,投石栏以致毙。
彦卿自前白于梁祖,梁祖命通事舍人赵可封宣谕,令出私财与死者之家,以赎其罪。
沂奏劾曰:‘彦卿位是人臣,无专杀之理。况天津桥御路之要,正对端门,当车驾出入之途,非街使震怒之所。况梁现不时回避,其过止于鞭笞。捽首投驱,深乖朝宪,请论之以法。’
梁祖惜彦卿,令沂以过失论,沂引斗竞律,以怙势力为罪首,下手者减一等。
又斗殴条,不斗故殴伤人者,加伤罪一等。
沂表入,责授彦卿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
沂刚正守法,人士多之。
迁左司侍郎,改太常卿,转礼部尚书。
贞明中,带本官充西京副留守。
时张全义留守、天下兵马副元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中书令、魏王,名位之重,冠绝中外。
沂至府,客将白以副留守合行廷礼,沂曰:‘张公官位至重,然尚带府尹之名,不知副留守见尹之仪何如?’
全义知之,遽引见沂,劳曰:‘彼此有礼,俱老矣,勿相劳烦。’
庄宗兴复唐室,复用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铨选司,坐累谪石州司马。
明宗即位,召还,复为左丞。
以衰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
卒于龙门之别墅,时年七十余。
赠太子少傅。
刘岳,字昭辅。
其先辽东襄平人,元魏平定辽东,徙家于代,随孝文迁洛,遂为洛阳人。
八代祖民部尚书渝国公政会,武德时功臣。
祖符,蔡州刺史。
父珪,洪洞县令。
符有子八人,皆登进士第。
珪之母弟瑰、玕,异母弟崇夷、崇龟、崇望、崇鲁、崇谟。
崇龟,乾宁中广南节度使;崇望,乾宁中宰相;崇鲁、崇谟、崇夷,并历朝省。
岳少孤,亦进士擢第,历户部巡官、郑县簿、直史馆,转左拾遗、侍御史。
梁贞明初,召入翰林为学士。
岳为文敏速,尤善谈谐,在职累迁户部侍郎,在翰林十二年。
庄宗入汴,随例贬均州司马,寻丁母忧,许自贬所奔丧,服阕,授太子詹事。
明宗即位,历兵部吏部侍郎、秘书监、太常卿。
卒年五十六。
赠吏部尚书。
岳文学之外,通于典礼。
天成中,奉诏撰《新书仪》一部,文约而理当,今行于世。
子温叟,仕至御史中丞。
‘国老谈苑’云:刘温叟方正守道,以名教为己任。
幼孤,事母以孝闻,其母甚贤。
初为翰林学士,私庭拜母,母即命二婢箱擎公服、金带,置于阶下,谓温叟曰:‘此汝父长兴中入翰林时所赐也。自先君子薨背以来,尝惧家门替坠,今汝能自致青云,继父之职,可服之无愧矣!’
因欷歔掩泣。
温叟伏地号恸,退就别寝,素衣蔬食,追慕数日,然后服之,士大夫以为得礼。
封舜卿,案:原本有阙文。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封氏世居渤海蓚县。
舜卿,字赞圣,父敖,字硕夫,户部尚书、渤海县男。
‘唐书’有传。
仕梁,为礼部侍郎,知贡举。
开平三年,奉使幽州,以门生郑致雍从行,复命之日,又与致雍同受命入翰林为学士。
致雍有俊才,舜卿虽有文辞,才思拙涩,及试五题,不胜困弊,因托致雍秉笔,当时讥者以为座主辱门生。
案:以下有阙文。
庄宗同光已来,累历清显。
封氏自太和以来,世居两制,以文笔称于时。
舜卿从子渭,《世系表》:渭,字希叟。
昭宗迁洛时,为翰林学士,舜卿为中书舍人,叔侄对掌内外制。
从子翘,于梁贞明中亦为翰林学士。
天成中,为给事中,因转对上言,以星辰合度,风雨应时,请御前香一合,帝亲爇一炷,余令于塔庙中焚之,贵表精至。
议者以翘时推名族,出朝苑,登琐闱,甚有岩廊之望,而忽有此请,乃近诸妖佞耳,物望由是减之。
案:以下残阙。
窦梦徵,同州人。
少苦心为文,登进士第,历校书郎,自拾遗召入翰林,充学士。
梁贞明中,加两浙钱镠元帅之命。
梦徵以镠无功于中原,兵柄不宜虚授,其言切直。
梁末帝以触时忌,左授外任。
‘《玉堂闲话》’:窦以钱公无功于本朝,僻一方,坐邀恩泽,不称是命,乃抱麻哭于朝。
翌日,窦谪掾于东州。
有顷,复召为学士。
及庄宗入汴,梦徵以例贬沂州,居尝感梁末帝旧恩,因为《祭故君文》云:’呜呼!四海九州,天回眷命,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当革故以鼎新,若金销而火盛,必然之理,夫何足竞’云。
秉笔者皆许之,寻量移宿州。
天成初,迁中书舍人,复入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卒,赠礼部尚书。
‘《玉堂闲话》’:窦失意被谪,尝郁郁不乐,曾梦有人谓曰:’君无自苦,不久当复故职。然将来慎勿为丞相,苟有是命,当万计避之。’
其后窦复居禁职。
有顷,迁工部侍郎。
窦忽忆梦中所言,深恶其事。
然已受命,不能逊避,未几果卒。
梦徵随计之秋,文称甚高,尤长于笺启,编为十卷,目曰《东堂集》,行于世。
李保殷,河南洛阳人也。
昭宗朝,自处士除太子正字,改钱塘县尉。
浙东帅董昌辟为推官,调补河府兵曹参军,历长水令、《毛诗》博士,累官至太常少卿、端王傅。
入为大理卿,撰《刑律总要》十二卷;与兵部侍郎郗殷象论刑法事。
左降房州司马。
同光初,授殿中监,以其素有明法律之誉,拜大理卿;未满秩,属为人所制。
保殷曰:’人之多辟,无自立辟。’乃谢病以归,卒于洛阳。
归蔼,字文彦,吴郡人也。
曾祖登,祖融,父仁泽,位皆至列曹尚书、观察使。
蔼登进士第,及升朝,遍历三署。
案:以下疑有阙文。
据《旧唐书·昭宗纪》:天祐元年七月,宴于文思殿。
硃全忠入,百官或坐于廊下,全忠怒,笞通引官何凝。
丙寅,制金紫光禄大夫、行御史中丞、上柱国韩仪责授棣州司马,侍御史归蔼责授登州司户,坐百官傲全忠也。
同光初,为尚书右丞,迁刑、户二部侍郎,以太子宾客致仕,卒年七十六。
孔邈,文宣王四十一代孙。
身长七尺余,神气温厚。
登进士第,历校书郎、万年尉,充集贤校理,为谏议大夫,以年老致仕。
案:《孔邈传》,原本残阙。
考《册府元龟》云:乾宁五年,登进士第,除校书郎。
崔远在中书,奏为万年尉,充集贤校理,以亲舅独孤损方在廊庙,避嫌不赴职。
张文宝,昭宗朝谏议大夫顗之子也。
文宝初,依河中硃友谦为从事。
庄宗即位于魏州,以文宝知制诰,历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知贡举,迁吏部侍郎。
文宝性雅淡稽古。
长兴初,奉使浙中,泛海船坏,水工以小舟救,文宝与副使吏部郎中张绚信风至淮南界,伪吴杨溥礼待甚至,兼厚遗钱币、食物。
文宝受其食物,反其钱币,吴人善之,送文宝等复至杭州宣国命,还青州,卒。
子吉,嗣位邑宰。
陈乂,蓟门人也。
少好学,善属文。
因避乱,客于浮阳,转徙于大梁。
梁将张汉杰延于私邸,表授太子舍人。
庄宗平梁,郭崇韬遥领常山,召居宾榻。
崇韬从魏王继岌伐蜀,署为招讨判官。
崇韬死,明宗即位,随任圜归阙,圜荐之于朝,除膳部员外郎、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
乂性阴僻,寡与人合,不为当路所与。
寻移左散骑常侍,由是忿以成疾,逾月而卒。
乂微有才术,尝自恃其能。
为判官日,人有造者,垂帷深处,罕见其面。
及居西掖,而姿态愈倨,位竟不至公卿,盖器度促狭者也。
然乂性孤执,尤廉于财。
长兴中,尝自舍人衔命册晋国公主石氏于太原,晋高祖善待之,但讶其高岸。
人或有献可于乂,宜陈一讴颂以称晋高祖之美,可邀其厚贿耳。
乂曰:’人生贫富,咸有定分,未有持天子命违礼以求利,既损国纲,且亏士行,乂今生所不为也。’
闻者嘉之。
晋高祖即位,赠礼部尚书。
刘赞,魏州人也。
幼有文性。
父玭,为令录,诲以诗书,夏月令服青襦单衫。
玭每肉食,别置蔬食以饭赞,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食肉,当苦心文艺,自可致之,吾禄不可分也。’
由是赞及冠有文辞,年三十余登进士第。
魏州节度使罗绍威署巡官,罢归京师,依开封尹刘鄩。
久之,租庸使赵岩表为巡官,累迁至户部员外郎,职如故。
庄宗入汴,租庸副使孔谦以赞里人,表为盐铁判官。
天成中,历知制诰、中书舍人。
与学士窦梦徵同年登第,邻居友善,梦徵卒,赞与同年杨凝式缌麻为位而哭,其家无嫡长,与视丧事,恤其孀稚,人士称之。
改御史中丞、刑部侍郎。
赞性雍和,与物无忤,居官畏慎,人若以私干之,虽权豪不能移其操。
未几, 改秘书监,兼秦王傅。
“《册府元龟》:秦王为元帅,秦王府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 与赞乡曲之旧,以秦王盛年自恣,须朝中选端士纳诲,冀其禀畏,乃奏荐赞焉。”
赞 节概贞素,忽闻其命,掩泣固辞,竟不能止。
案《通鉴》:瓚自以左迁,泣诉,不得免。
胡三省注云:唐制,六部侍郎除吏部之外,余皆从四品下;王傅从三品。
然 六部侍郎为向用,王傅为左迁,以职事有闲剧之不同也。
当是时,从荣地居储副, 则秦王傅不可以闲官。
言盖以从荣轻佻峻急,恐豫其祸,故求脱耳。
时秦王参佐, 皆新进小生,动多轻脱,每称颂秦王功德,阿意顺旨,只奉谈笑,惟赞从容讽议, 必献嘉言。
秦王常接见宾僚及游客,于酒筵之中,悉令秉笔赋诗。
“《册府元龟》:时从荣溺于篇章,凡门客及通谒游士,必坐于客次,自出题目,令赋一章,然后接见。”
赞为师傅,亦与诸客混,然容状不悦。
秦王知其意,自是戒典客,赞至勿通, 令每月一度至衙。
“《言行龟鉴》载:刘赞谏秦王曰:”殿下宜以孝敬为职,浮华非 所尚也。”
秦王不悦,戒阍者后弗引进。
赞既官系王府,不敢朝参,不通庆吊,但 闭关喑呜而已,及秦王得罪,或言赞止于朝降,而赞已服麻衣备驴乘在门矣。
闻其 言曰:”岂有国君之嗣,一旦举室涂地,而宾佐朝降,得免死,幸也。”
俄而台史 示敕,长流岚州,即时赴贬所。
在岚州逾年,清泰二年春,诏归田里。
妻纥干氏涂 中卒,赞比羸瘠,恸哭殆绝,因之亦病,行及石会关而卒,时年六十余。
史臣曰:自唐祚横流,衣冠扫地,苟无端士,孰恢素风。
如廷珪之文学,崔沂之刚正,刘岳之典礼,舜卿之掌诰,洎梦徵而下,皆蔚有贞规,无亏懿范,固可以为搢绅之圭表,耸朝廷之羽仪,以之垂名,夫何不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译文
薛廷珪,他的祖先是河东人。他的父亲薛逢,在咸通年间担任秘书监,凭借才华在那时闻名。薛廷珪在中和年间在西川考中进士,历任台省官职。《旧唐书》记载:大顺初年,他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乾宁年间,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皇帝驾临华州时,他被改任为散骑常侍,不久后请求退休,客居蜀川。唐昭宗迁都洛阳后,他被征召为礼部侍郎。《旧唐书》还记载:光化年间,他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升任邢部、吏部二侍郎,暂时负责礼部贡举事务,并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当时柳璨陷害朝中士人,士大夫们都遭受了他的毒手,薛廷珪因为平时谦让而得以保全。在《新唐书》中提到:朱全忠兼并四镇时,薛廷珪以官告使的身份到汴州,客将先见到他,劝他向朱全忠行礼。薛廷珪假装不懂,说:‘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令公的拜礼!’见到朱全忠后,他始终不肯行礼。后来,他在梁朝担任礼部尚书。唐庄宗平定河南后,因为薛廷珪年纪已大,他被任命为太子少师退休。《通鉴》记载:薛廷珪与李琪曾经担任太祖册封仪式的使者。同光三年九月去世,追赠右仆射。他著有《凤阁词书》十卷、《克家志》五卷,这些作品在当时流传。起初,薛廷珪的父亲薛逢,著有《凿混沌》、《真珠帘》等赋,被当时的人广泛称赞。薛廷珪成年后,也写了数十篇赋,这些作品都收录在同一个集子中,因此命名为《克家志》。
崔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崔沂,字德润。他是大中年间宰相魏公崔铉的小儿子。他的哥哥崔沆,在广明初年也曾担任宰辅。崔沂考中进士,历任监察、补阙。在唐昭宗时期,他多次升迁至员外郎、知制诰。他性格刚烈,坚守道义,但文学才华并不出众。他曾与同舍的颜荛、钱珝一起执笔,看到颜荛、钱珝文思敏捷,草拟数十篇制诰,谈笑风生,而崔沂自己则感到自愧。第二天,他拜访国相,诉说自己的不足,说:‘我崔沂见识浅薄,不足以胜任词翰之职。’国相认为他说得对,将他调任为谏议大夫。后来,他在梁朝担任御史司宪,纠正错误,不畏权贵。开平年间,金吾街使寇彦卿入朝,经过天津桥时,市民梁现没有及时回避,前导的伍伯抓住他,扔石头砸死他。寇彦卿向梁祖报告,梁祖命令通事舍人赵可封宣谕,让寇彦卿拿出私财赔偿死者家属,以赎其罪。崔沂上奏弹劾说:‘寇彦卿作为人臣,没有擅自杀人的道理。何况天津桥是御路要地,正对端门,是皇帝出入的地方,不是街使可以发怒的地方。梁现只是没有及时回避,最多受到鞭笞的惩罚。将人拖倒扔到栏杆上,严重违反朝规,请依法论处。’梁祖惜爱寇彦卿,命令崔沂以过失论处,崔沂引用斗竞律,以倚仗势力为罪首,下手者减一等。又引用斗殴条,无故殴打伤人者,加一等伤罪。崔沂的奏章呈上后,责授寇彦卿为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崔沂刚正守法,受到人们的赞誉。后来,他被迁任为左司侍郎,改任太常卿,转任礼部尚书。贞明年间,他带着本官身份充任西京副留守。当时张全义担任留守、天下兵马副元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中书令、魏王,名位之重,冠绝中外。崔沂到府上后,客将告诉他,作为副留守应该行廷礼,崔沂说:‘张公官位至高无上,但还带着府尹的名号,不知道副留守见府尹的礼仪是怎样的?’张全义知道他的意思,立刻引见崔沂,慰劳说:‘彼此都有礼节,我们都年纪大了,不必互相劳累。’唐庄宗复兴唐室后,再次任用他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铨选司,因事被贬为石州司马。唐明宗即位后,召回他,再次任命为左丞。因为身体衰弱,他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在龙门别墅去世,享年七十多岁,追赠太子少傅。
刘岳,字昭辅。他的祖先是辽东襄平人,元魏平定辽东后,他的家族迁居到代,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于是成为洛阳人。他的八代祖刘政会是民部尚书、渝国公,是武德时期的功臣。他的祖父刘符是蔡州刺史。他的父亲刘珪是洪洞县令。刘符有八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他的叔叔刘瑰、刘玕,异母兄弟刘崇夷、刘崇龟、刘崇望、刘崇鲁、刘崇谟,都曾历任朝省官职。刘岳年幼丧父,也考中了进士,历任户部巡官、郑县簿、直史馆,转任左拾遗、侍御史。梁贞明初年,他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刘岳文思敏捷,尤其擅长谈谐,在职期间多次升迁,历任户部侍郎,在翰林院任职十二年。唐庄宗进入汴州后,按照惯例被贬为均州司马,不久因母亲去世,允许他从贬所奔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唐明宗即位后,他历任兵部、吏部侍郎、秘书监、太常卿。五十六岁时去世,追赠吏部尚书。刘岳除了文学成就外,还通晓典礼。天成年间,奉诏撰写《新书仪》一部,文辞简练而道理恰当,现在仍流传于世。
儿子刘温叟,官至御史中丞。《国老谈苑》记载:刘温叟正直守道,以名教为己任。他年幼丧父,以孝顺母亲而闻名,他的母亲非常贤良。起初担任翰林学士时,他在私庭拜见母亲,母亲立刻命令两个婢女拿着公服、金带,放在台阶下,对刘温叟说:‘这是你父亲在长兴年间进入翰林院时皇帝赐予的。自从先父去世以来,我常常担心家门衰败,现在你能自己达到高位,继承父亲的职位,可以穿上它而不感到愧疚了!’说完,她哭泣起来。刘温叟跪地痛哭,退回别室,身着素衣,吃素,追思数日,然后才穿上这些衣服,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做得合乎礼仪。
封舜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封氏世居渤海蓚县。封舜卿,字赞圣,父亲封敖,字硕夫,曾任户部尚书、渤海县男。《唐书》有他的传记。他在梁朝担任礼部侍郎,负责贡举事务。开平三年,他奉命出使幽州,带着门生郑致雍同行。回朝后,他与郑致雍一同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郑致雍才华横溢,封舜卿虽然文笔不错,但才思迟钝,在试写五篇赋时,感到非常困难,于是让郑致雍代笔,当时有人讥讽他,认为这是座主羞辱门生。以下内容有缺失。
侄子封翘,在梁贞明中也担任翰林学士。天成年间,担任给事中,因转对上言,提到星辰合度,风雨应时,请求皇帝在御前点燃一炷香,其余的交给寺庙中焚烧,以示虔诚。议论的人认为封翘当时是名门望族,从朝廷出来,进入琐闱,很有岩廊之望,但突然提出这样的请求,被认为接近妖佞,因此他的声望有所下降。以下内容有缺失。
窦梦徵,同州人。年轻时就刻苦学习写文章,考中了进士,历任校书郎,后来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在梁贞明年间,被任命为两浙钱镠元帅。梦徵认为钱镠在中原没有立功,不应该空占兵权,他的话非常直接。梁末帝因为触犯了当时的忌讳,将他降职为外官。《玉堂闲话》记载:窦梦徵因为钱镠对本朝无功,却偏居一方,只是坐享恩泽,不符合朝廷的任命,于是抱着麻布哭泣于朝廷。第二天,窦梦徵被贬为东州掾。不久后,又被召回担任学士。等到庄宗进入汴京,梦徵按照惯例被贬到沂州,他常常感念梁末帝的旧恩,因此写了《祭故君文》说:‘唉!四海九州,天意轮回,一女嫁二夫,人是不幸的。当革故鼎新,就像金销火盛一样,这是必然的道理,有什么好争的呢?’文人墨客都赞同他的观点,不久后被调任宿州。天成初年,升迁为中书舍人,再次进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工部侍郎。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玉堂闲话》记载:窦梦徵失意被贬,曾经郁郁不乐,曾梦见有人对他说:“你不要自寻烦恼,不久你将恢复原职。但是将来你千万不要担任丞相,如果有这样的命令,你要想方设法避开。”后来窦梦徵再次担任禁职。不久后,升迁为工部侍郎。窦梦徵忽然想起梦中的话,对此事非常厌恶。但是已经接受了任命,不能推辞,不久后就去世了。窦梦徵在科举考试的季节,文采很高,尤其擅长写笺启,编为十卷,名为《东堂集》,流传于世。
李保殷,河南洛阳人。在昭宗朝,从处士被任命为太子正字,后来改任钱塘县尉。浙东帅董昌聘请他为推官,调任河府兵曹参军,历任长水令、《毛诗》博士,官至太常少卿、端王傅。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大理卿,撰写了《刑律总要》十二卷;与兵部侍郎郗殷象讨论刑法事务。后来被降职为房州司马。同光初年,被任命为殿中监,因为他素有明法律之誉,被任命为大理卿;未满任期,被人控制。保殷说:‘人多了就会分心,不能自立。’于是因病辞官回洛阳,在那里去世。
归蔼,字文彦,吴郡人。曾祖归登,祖父归融,父亲归仁泽,都官至列曹尚书、观察使。归蔼考中进士,进入朝廷后,历任三个官署。据《旧唐书·昭宗纪》记载:天祐元年七月,在文思殿设宴。朱全忠进入,一些官员坐在廊下,全忠发怒,鞭打了引见官何凝。丙寅日,任命金紫光禄大夫、行御史中丞、上柱国韩仪为棣州司马,侍御史归蔼为登州司户,因为他们对朱全忠傲慢。同光初年,担任尚书右丞,升迁为刑部、户部侍郎,以太子宾客的身份退休,享年七十六岁。
孔邈,文宣王四十一代孙。身高七尺多,神气温和。考中进士,历任校书郎、万年尉,担任集贤校理,成为谏议大夫,因为年老而退休。《孔邈传》原本残缺。根据《册府元龟》记载:乾宁五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崔远在中书省,上奏让他担任万年尉,担任集贤校理,因为他的亲舅舅独孤损正在朝廷中,为了避免嫌疑,他没有赴任。
张文宝,昭宗朝谏议大夫张顗的儿子。张文宝起初,依附河中朱友谦担任从事。庄宗在魏州即位,任命张文宝为知制诰,历任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知贡举,升迁为吏部侍郎。张文宝性格淡泊,喜欢研究古文。长兴初年,奉命出使浙中,乘船海上遇到风暴,船坏了,水手用小船救了他,张文宝和副使吏部郎中张绚随风到达淮南界,伪吴杨溥对他们非常礼遇,并赠送了丰厚的钱币和食物。张文宝接受了食物,但退还了钱币,吴人认为他很好,送他们回到杭州宣读国命,回到青州后去世。
子吉,继承父亲的位置,成为邑宰。
陈乂,蓟门人。年轻时就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因为避乱,客居浮阳,后来迁居到大梁。梁将张汉杰邀请他到私邸,上表推荐他为太子舍人。庄宗平定梁朝后,郭崇韬遥领常山,邀请他住在宾榻上。郭崇韬随魏王继岌征伐蜀地,任命他为招讨判官。郭崇韬死后,明宗即位,陈乂随任圜回到朝廷,任圜推荐他给朝廷,任命他为膳部员外郎、知制诰,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陈乂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不为权贵所喜欢。不久后,被调任左散骑常侍,因此愤恨成疾,一个月后去世。
陈乂略有才学,曾自恃其能。担任判官时,有人拜访他,他躲在帷幕深处,很少露面。等到在朝廷中任职,态度更加傲慢,最终没有升迁到公卿之位,因为他器量狭小。然而陈乂性格孤僻,特别廉洁。长兴年间,他曾以舍人身份奉命到太原册封晋国公主石氏,晋高祖对她很好,只是对她高傲的态度感到惊讶。有人建议陈乂,应该写一篇颂歌来称赞晋高祖,以此来获得丰厚的贿赂。陈乂说:‘人生贫富,都有定数,没有拿着天子的命令违反礼制来求利,这样既损害了国法,也损害了士人的品行,我今生不会这样做。’听到的人都很赞赏他。晋高祖即位后,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刘赞,魏州人。自幼有文学天赋。父亲刘玭,担任令录,用诗书教他,夏天让他穿青色单衣。刘玭每次吃肉,都会为他准备素食,并说:‘肉食是你的俸禄,如果你想吃肉,就要刻苦学习文学,自然可以做到,我的俸禄不能分给你。’因此刘赞成年后就有文学才华,三十多岁时考中进士。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任命他为巡官,后来回到京师,依附开封尹刘鄩。过了很久,租庸使赵岩上表推荐他为巡官,后来升迁到户部员外郎,职务不变。庄宗进入汴京后,租庸副使孔谦因为刘赞是同乡,上表推荐他为盐铁判官。天成年间,历任知制诰、中书舍人。与学士窦梦徵同年考中进士,两人邻居友善,梦徵去世后,刘赞与同年杨凝式穿着缌麻丧服为他设位哭泣,他的家中没有嫡长子,他像对待自己的丧事一样,照顾他的遗孀和孤儿,人们都称赞他。后来改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
性情和善,与人和睦相处,做官时谨慎小心,别人如果用私情来请求他,即使是权贵也不能改变他的操守。
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秘书监,并兼任秦王的师傅。《册府元龟》记载:秦王担任元帅,秦王府的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与刘赞是老朋友,因为秦王正值壮年,任意妄为,需要朝廷中选一位正直的人来教导他,希望他能敬畏,于是上奏推荐了刘赞。刘赞品德高尚,突然接到这个命令,忍不住哭泣并坚决推辞,最终无法阻止。
根据《通鉴》记载:刘赞因为被降职而哭泣申诉,但最终无法避免。胡三省注释说:唐朝的制度,六部侍郎除了吏部之外,其余的都是四品下;王傅是三品。然而,六部侍郎是常设职位,王傅是降职,因为职责的闲散和繁重不同。当时,从荣地位仅次于太子,秦王的师傅不能是一个闲职。这话是说从荣轻佻急躁,担心会卷入祸端,所以想要摆脱。
当时秦王的助手都是新进的年轻人,行为轻率,常常称赞秦王的功德,迎合他的心意,只喜欢谈笑,只有刘赞能够从容地提出忠言。
秦王经常接见宾客和游客,在酒宴上,都让他们拿起笔来赋诗。《册府元龟》记载:当时从荣沉迷于文学,凡是门客和前来拜访的文人,都必须坐在客舍里,自己出题目,让他们赋一首诗,然后才被接见。刘赞作为师傅,也和其他客人混在一起,但他的表情并不愉快。秦王知道他的意思,从此以后就告诫客人不要打扰刘赞,只允许他每月来一次。
《言行龟鉴》记载:刘赞曾劝告秦王说:“殿下应该以孝敬为职责,浮华的东西不应该提倡。”秦王不高兴,告诫守门人以后不要再让他进来。刘赞既然在王府任职,就不敢参加朝会,也不参与庆吊活动,只是闭门不出,等到秦王犯罪,有人说刘赞只是表面服从朝廷的处罚,但实际上他已经穿着丧服,骑着驴站在门口了。
听说这话后说:“哪有国君的继承人,一旦全家遭遇不幸,而宾客和助手都投降,得以免死,这已经是幸运的了。”不久之后,台史出示了皇帝的敕令,要将刘赞流放到岚州,他立即前往贬谪之地。在岚州过了一年多,清泰二年春天,皇帝下诏让他回家。
他的妻子纥干氏在途中去世,刘赞身体虚弱,悲痛欲绝,因此也生病了,走到石会关时去世,享年六十多岁。
史臣评论说:自从唐朝国运衰落,士人风气败坏,如果没有正直的人,谁能够恢复纯朴的风气。像廷珪的文学,崔沂的刚正,刘岳的典礼,舜卿的掌诰,以及梦徵以下的人,都立下了忠诚的规矩,没有损害美好的风范,他们确实可以作为士人的楷模,振作朝廷的威仪,用这样的方式留下名声,有什么不妥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注解
河东:指今天的山西省河东地区,古代地名,是薛廷珪的籍贯。
秘书监:古代官职,秘书省的长官。
进士第: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考试后获得,代表学识和官职晋升的起点。
台省:指中央政府的高级官署,包括尚书省、中书省等。
司勋员外郎:古代官职,掌管勋绩、赏赐等事务。
知制诰:古代官职,负责草拟诏令的官员。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草拟和审核诏令。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顾问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蜀川:指今天的四川省,古代地名。
礼部侍郎:古代官职,礼部的副长官,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衣冠:指士大夫阶层,此处指朝廷官员。
朱全忠: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
梁:指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庄宗: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
太子少师:古代官职,太子的师傅,负责辅导太子。
《旧唐书》:唐代史书,由后晋刘昫等编纂。
《新唐书》:唐代史书,由宋欧阳修等编纂。
《通鉴》:宋代史书,由司马光编纂,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凤阁词书》:薛廷珪所著的文集。
《克家志》:薛廷珪所著的赋集。
大中:唐宣宗李忱的年号。
魏公铉:唐代宰相,字德润,崔沂的父亲。
员外郎:古代官职,官署中的中级官员。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的官员。
御史司宪:古代官职,御史台中的官员,负责监察官吏。
金吾街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的官员。
天津桥:古代桥梁,位于今天的天津市。
梁祖:指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通事舍人:古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
左司侍郎:古代官职,左司的副长官。
太常卿:古代官职,太常寺的长官。
河南尹:古代官职,河南地区的行政长官。
魏王:古代王爵,指封在魏地的王。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翰林院的官员,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斗竞律:古代法律,关于斗殴的法律。
游击将军:古代军职,负责边防的将领。
左卫中郎将:古代军职,负责宫廷警卫的将领。
石州司马:古代官职,石州的行政长官。
辽东:古代地名,指今天的辽宁省东部地区。
元魏:即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
孝文:指北魏的孝文帝元宏。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民部尚书:古代官职,民部的长官,负责户籍、赋税等事务。
蔡州刺史:古代官职,蔡州的行政长官。
洪洞县令:古代官职,洪洞县的行政长官。
翰林:唐代设立的文学机构,翰林学士是其中的高级官员,负责文学创作和朝廷文书。
均州司马:古代官职,均州的行政长官。
丁母忧:古代丧礼,指因母亲去世而守丧。
太子詹事:官名,太子属官,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新书仪》:刘岳所著的礼仪书。
御史中丞:古代官职,御史台的副长官。
《国老谈苑》:古代笔记小说,记载了唐代至宋代的轶事。
长兴中:唐昭宗李晔的年号。
渤海蓚县: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
户部尚书:古代官职,户部的长官,负责户籍、赋税等事务。
座主:古代科举制度中,主持考试的官员。
两制:古代官署,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署。
琐闱:古代宫中官署,指小官署。
岩廊:古代宫中官署,指中央政府的高级官署。
给事中:古代官职,给事中的简称,负责处理皇帝的文书。
妖佞:指奸邪小人。
物望:指社会上的声望和期望。
窦梦徵:窦梦徵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同州人,以文学成就和直言敢谏著称。
校书郎:古代官职,负责校对、编纂书籍。
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曾受命为两浙钱镠元帅。
左授:古代官职调动中的一种,指从较高官职降职到较低官职。
麻:古代丧服,表示哀悼。
谪:古代官职调动中的一种,指因罪或不当行为被贬谪到较低官职。
沂州: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
祭故君文:祭文的一种,用于祭奠已故君主。
秉笔者:指执笔作文的人,即文人。
量移:古代官职调动中的一种,指因功绩或需要而调动。
工部侍郎:古代官职,工部的副长官,负责工程建设等事务。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礼部的最高长官,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
禁职:指宫廷中的官职。
笺启:古代的书信,多用于官场。
东堂集:窦梦徵的作品集。
李保殷: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河南洛阳人。
昭宗: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孙子。
太子正字:古代官职,太子属官,负责文字工作。
钱塘县尉:古代官职,县尉是县级行政机构的官员。
浙东帅:浙东地区的军事长官。
董昌:唐朝末年的军阀。
长水令:古代官职,长水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毛诗》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授《毛诗》的学者。
太常少卿:古代官职,太常寺的副长官,负责祭祀等事务。
端王傅:古代官职,端王的辅佐官。
大理卿:古代官职,大理寺的长官,负责司法审判。
左降:古代官职调动中的一种,指从较高官职降职到较低官职。
殿中监:古代官职,殿中的监察官。
处士:古代指未仕或不愿仕的士人。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太子的宾客,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孔邈: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文宣王四十一代孙。
万年尉:古代官职,万年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集贤校理:古代官职,集贤院的官员,负责编纂书籍。
崔远: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何凝: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棣州: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
登州: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
尚书右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
刑部侍郎:古代官职,刑部的副长官。
膳部员外郎:古代官职,膳部的官员。
左散骑常侍:古代官职,散骑常侍的一种,负责顾问皇帝。
知贡举:古代官职,负责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吏部的副长官。
河中硃友谦: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魏州:古代地名,今属河北省。
罗绍威:唐朝末年的军阀。
刘鄩: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赵岩: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孔谦: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天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年号。
魏王继岌: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王子。
蜀:古代地名,今属四川省。
任圜: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官员。
招讨判官: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明宗: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陈乂: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一位官员,蓟门人。
张汉杰: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将领。
郭崇韬: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
继岌: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王子。
长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年号。
晋国公主石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公主。
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刘赞: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一位官员,魏州人。
赞性雍和:性格温和,态度和顺。
与物无忤:与外界事物没有冲突,和谐相处。
居官畏慎:担任官职时谨慎小心。
权豪:有权势的豪族。
改秘书监:被任命为秘书监。
秦王傅:担任秦王的师傅。
册府元龟:古代官修的一部大型类书,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元帅:古代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赞乡曲之旧:赞扬故乡的旧友。
盛年自恣:正值壮年,随心所欲。
端士:正直有道德的人。
纳诲:接受教诲。
节概贞素:品德高尚,纯洁无瑕。
固辞:坚决辞谢。
左迁: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方式,指由高官降为低官。
六部侍郎:古代官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次官。
从四品下:古代官职品级的一种,四品以下。
从三品:古代官职品级的一种,三品。
闲剧:清闲和繁重。
储副:储君的副手,指太子。
轻佻峻急:轻率而急躁。
豫其祸:预感将会有灾祸。
脱耳:摆脱困境。
参佐:辅佐的人。
轻脱:轻率不稳重。
阿意顺旨:迎合别人的意愿。
奉谈笑:只谈论欢笑之事。
从容讽议:从容不迫地议论。
嘉言:有益的言论。
秉笔赋诗:拿起笔来作诗。
客次:接待客人的地方。
闭关喑呜: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
朝降:朝廷的降职。
服麻衣:穿麻布衣服,表示哀悼。
备驴乘:准备骑驴。
台史:古代官名,掌管史书的官员。
长流岚州:被流放到岚州。
清泰二年:唐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935年。
衣冠扫地:指社会风气败坏。
廷珪:指有才华的人。
崔沂:指刚正不阿的人。
刘岳:指精通礼仪的人。
舜卿:指掌管文书的人。
梦徵:指有远见的人。
搢绅:古代士人的装束,这里指士人。
羽仪:仪仗队,这里指朝廷的威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评注
赞性雍和,与物无忤,居官畏慎,人若以私干之,虽权豪不能移其操。
此句描绘了刘赞的性格特点,’赞性雍和’形容其性格温和,’与物无忤’表示其待人接物无争执,’居官畏慎’说明他在官场上谨慎行事,’人若以私干之,虽权豪不能移其操’则强调他坚守原则,不受私欲影响,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质。
未几,改秘书监,兼秦王傅。
这里的’未几’意味着不久之后,刘赞的官职有所变动,’改秘书监’说明他转任秘书监一职,’兼秦王傅’则表明他还担任了秦王的师傅。这一变化反映了刘赞在官场上的地位上升,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秦王的忠诚。
《册府元龟》:秦王为元帅,秦王府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 与赞乡曲之旧,以秦王盛年自恣,须朝中选端士纳诲,冀其禀畏,乃奏荐赞焉。
这段话引用了《册府元龟》的记载,说明了刘赞被推荐给秦王的原因。秦王年轻气盛,需要朝中贤士来引导,王居敏作为秦王府的判官,推荐了刘赞,希望他能对秦王产生敬畏之心。
赞节概贞素,忽闻其命,掩泣固辞,竟不能止。
这句话赞扬了刘赞的节操,’节概贞素’形容他坚守节操,’忽闻其命’表示他突然接到任命,’掩泣固辞’说明他因感激而哭泣并坚决推辞,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
案《通鉴》:瓚自以左迁,泣诉,不得免。
此处引用了《通鉴》的记载,讲述了刘赞因左迁而哭泣诉说的故事,’左迁’在古代指降职,刘赞对此感到不满,但最终未能改变。
胡三省注云:唐制,六部侍郎除吏部之外,余皆从四品下;王傅从三品。然六部侍郎为向用,王傅为左迁,以职事有闲剧之不同也。
胡三省的注释解释了唐代的官制,说明了六部侍郎和王傅的品级差异,以及为什么王傅被视为左迁。
当是时,从荣地居储副,则秦王傅不可以闲官。
这句话指出,当时从荣作为储君,秦王傅的职位不应被视为闲职,暗示了刘赞的官职变动可能与他担心从荣的轻佻性格有关。
时秦王参佐,皆新进小生,动多轻脱,每称颂秦王功德,阿意顺旨,只奉谈笑,惟赞从容讽议,必献嘉言。
这段描述了秦王的参佐们,他们年轻轻率,总是奉承秦王,而刘赞则不同,他能够从容地提出忠言。
秦王常接见宾僚及游客,于酒筵之中,悉令秉笔赋诗。
秦王喜欢在宴会上让宾客赋诗,这反映了唐代文人雅士的风尚。
赞为师傅,亦与诸客混,然容状不悦。
刘赞作为秦王的师傅,虽然与宾客们混在一起,但他的表情并不愉快,这表明他对秦王的某些行为持有异议。
秦王知其意,自是戒典客,赞至勿通,令每月一度至衙。
秦王意识到刘赞的不满,因此限制了宾客的访问,只允许刘赞每月一次到府中。
《言行龟鉴》载:刘赞谏秦王曰:“殿下宜以孝敬为职,浮华非所尚也。”秦王不悦,戒阍者后弗引进。
《言行龟鉴》中记载了刘赞对秦王的劝谏,他建议秦王应以孝敬为本,摒弃浮华,但秦王并不高兴,因此不再让刘赞进入。
赞既官系王府,不敢朝参,不通庆吊,但闭关喑呜而已,及秦王得罪,或言赞止于朝降,而赞已服麻衣备驴乘在门矣。
刘赞在王府任职后,不敢参加朝会,也不参与庆祝或吊丧等活动,只是闭门不出。当秦王得罪时,有人说他已经准备好在朝会上下跪,但他已经穿上了麻衣,准备骑驴出门。
闻其言曰:“岂有国君之嗣,一旦举室涂地,而宾佐朝降,得免死,幸也。”俄而台史示敕,长流岚州,即时赴贬所。
刘赞听到别人的话后表示,作为国君的后代,如果全家都被抄斩,那么朝臣们跪地求饶以保命也是幸运的。不久之后,他接到贬往岚州的命令,立即前往。
在岚州逾年,清泰二年春,诏归田里。妻纥干氏涂中卒,赞比羸瘠,恸哭殆绝,因之亦病,行及石会关而卒,时年六十余。
在岚州度过一年后,刘赞被召回故乡。他的妻子纥干氏在途中去世,刘赞悲痛欲绝,因此也生病了,最终在前往石会关的路上去世,享年六十余岁。
史臣曰:自唐祚横流,衣冠扫地,苟无端士,孰恢素风。
史臣的评价强调了刘赞在唐朝末年动荡时期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没有像刘赞这样的端士,那么就无法恢复传统的道德风尚。
如廷珪之文学,崔沂之刚正,刘岳之典礼,舜卿之掌诰,洎梦徵而下,皆蔚有贞规,无亏懿范,固可以为搢绅之圭表,耸朝廷之羽仪,以之垂名,夫何不韪。
史臣进一步列举了其他几位古代士人的优点,认为他们的品德和才能可以作为官员的榜样,他们的名字也因此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