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七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七-原文

康君立,蔚州兴唐人,世为边豪。

乾符中,为云州牙校,事防御使段文楚。

时群盗起河南,天下将乱,代北仍岁阻饥,诸部豪杰,咸有啸聚邀功之志。

会文楚稍削军人储给,戍兵咨怨。

君立与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李存璋等谋曰:

“段公懦人,难与共事。方今四方云扰,武威不振,丈夫不能于此时立功立事,非人豪也。

吾等虽权系部众,然以雄劲闻于时者,莫若沙陀部,复又李振武父子勇冠诸军,吾等合势推之,则代北之地,旬月可定,功名富贵,事无不济也。”

君立等乃夜谒武皇言曰:

“方今天下大乱,天子付将臣以边事,岁偶饥荒,便削储给,我等边人,焉能守死!公家父子,素以威惠及五部,当共除虐帅,以谢边人,孰敢异议者!”

武皇曰:

“明天子在上,举事当有朝典,公等勿轻议。予家尊远在振武,万一相迫,俟予禀命。”

君立等曰:

“事机已泄,迟则变生,何俟千里咨禀!”

众因聚噪,拥武皇。

比及云州,众且万人,师营斗鸡台,城中械文楚以应武皇之军。

既收城,推武皇为大同军防御留后。

众状以闻,朝廷不悦,诏征兵来讨。

俄而献祖失振武,武皇失云州。

朝廷命招讨使李钧、幽州李可举加兵于武皇,攻武皇于蔚州。

君立从击可举之师屡捷,及献祖入达靼,君立保感义军,武皇授雁门节度,以君立为左都押牙,从入关,逐黄孽,收长安。

武皇还镇太原,授检校工部尚书、先锋军使。

文德初,李罕之既失河阳,来归于武皇,且求援焉,乃以君立充南面招讨使,李存孝副之,帅师二万,助罕之攻取河阳。

三月,与汴将丁会、牛存节战于沇河。

临阵之次,骑将安休休叛入汴军,君立引退。

八月,授汾州刺史。

大顺元年,潞州小校安居受反,武皇遣君立讨平之,授检校左仆射、昭义节度使。

自武皇之师连岁略地于邢、洺,攻孟方立,君立常率泽潞之师以为掎角。

景福初,检校司徒,食邑千户。

二年,李存孝据邢州叛,武皇命君立讨之,以功加检校太保。

乾宁初,存孝平,班师。

存孝既死,武皇深惜之,怒诸将无解愠者。

初,李存信与存孝不叶,屡相倾夺,而君立素与存信善。

九月,君立至太原,武皇会诸将酒博,因语及存孝事,流涕不已。

时君立以一言忤旨,武皇赐鸩而殂,时年四十八。

明宗即位,以念旧之故,诏赠太傅。

薛志勤,蔚州奉诚人,小字铁山。

初为献祖帐中亲信,乾符中,与康君立共推武皇定云州,以功授右牙都校;

从入达靼,武皇授节雁门,志勤领代北军使;

从入关,收京城,以功授检校工部尚书、河东右都押牙、先锋右军使。

从武皇救陈、许,平黄巢。

武皇遇难于上源驿,汴将杨彦洪连车树栅,遮绝巷陌,时骑从皆醉,宴席既阑,汴军四面攻传舍。

志勤虓勇冠绝,复酒胆激壮,因独登驿楼大呼曰:

“朱仆射负恩无行,邀我司空图之,吾三百人足以济事!”

因弯弓发射,矢无虚发,汴人毙者数十。

志勤私谓武皇曰:

“事急矣,如至五鼓,吾属无遗类矣,可速行!”

因扶武皇而去。

雷雨暴猛,汴人扼桥,志勤以其属血战击败之,得侍武皇还营,由是恩顾益厚。

大顺初,张浚以天子之师来侵太原。

十月,大军入阴地,志勤与李承嗣率骑三千抗之,败韩建之军于蒙坑,进收晋、绛,以功授忻州刺史。

二年,从讨镇州,收天长、临城,志勤皆先登陷阵,勇敢无前。

王晖据云州叛,讨平之,以志勤为大同军防御使、检校司空。

乾宁初,代康君立为昭义节度使。

光化元年十二月,以疾卒于潞,时年六十二。

史建瑭,字国宝。

父敬思,雁门人,仕郡至牙校。

武皇节制雁门,敬思为九府都督,从入关,定京师。

及镇太原,为裨将。

中和四年,从援陈、许,为前锋,败黄巢于汴上,追贼至徐、兗,常将骑挺身酣战,勇冠诸军。

是时,天下之师云集,军中无不推伏。

六月,卫从武皇入汴州,舍于上源驿,是夕,为汴人所攻,敬思方大醉,因蹶然而兴,操弓与汴人斗,矢不虚发,汴人死者数百。

夜分冒雨方达汴桥,左右扶武皇决围而去。

敬思后拒,血战而殁。

武皇还营,知失敬思,流涕久之。

建瑭以父廕少仕军门。

光化中,典昭德军。

与李嗣昭攻汾州,率先登城,擒叛将李瑭以献,授检校工部尚书。

李思安之围上党也,建瑭为前锋,与总管周德威赴援。

时汴人夹城深固,援路断绝,建瑭日引精骑,设伏擒生,夜犯汴营,驱斩千计,敌人不敢刍牧。

汴将王景仁营于柏乡,建瑭与周德威先出井陉。

高邑之战,日已晡晚,汴军有归志,建瑭督部落精骑先陷其阵,夹攻魏、滑之间,遂长驱追击。

夜入柏乡,俘斩数千计,论功加检校左仆射。

师还,留戍赵州。

汴将氏延赏数犯赵之南鄙,建瑭设伏柏乡,获延赏,献之。

九年,梁祖亲攻蓚县。

时王师并攻幽州,声言汴军五十万,将寇镇、定。

都将 符存审谓建瑭曰:‘梁军倘以五十万来,我等何以待之?’

裨将赵行实曰:‘走入 土门为上策。’

存审曰:‘事未可知,但老贼在东,别将西来,尚可徐图。’

不旬 日,杨师厚围枣强,贺德伦围蓚县,梁祖自至,攻城甚急。

存审曰:‘吾王方事北面,南鄙之事,付我等数人。今西道无兵,坐滋贼势。何以为谋。’

老贼若不下蓚、 阜,必西攻深、冀,与公等料阅骑军,侦视贼势。

乃选精骑八百趋信都,存审扼 下博桥,建瑭与李嗣肱分道擒生。

建瑭乃分麾下三百骑为五军,自将一军深入,各 命俘掠梁军之刍牧者还,会下博桥。

翼日,诸军皆至,获刍牧者数百人,聚而杀之, 缓数十人,令其逸去,各曰:‘沙陀军大至矣!’

梁军震恐。

明日,建瑭、嗣肱为 梁军服色,与刍牧者相杂,晡晚,及贺德伦寨门,杀守门者,纵火大噪,俘斩而去。

是夜,梁祖烧营而遁,比至贝州,迷失道咯,委弃兵仗,不可胜计。

十二年,魏博归款,建瑭与符存审前军屯魏县。

十三年,败刘鄩于元城,收澶 州,以建瑭为刺史、检校司空、外衙骑军都将。

寻历贝、相二州刺史,屯于德胜。

十八年,与阎宝讨张文礼,为马军都将。

八月,收赵州,获刺史王钅延。

进逼镇州, 为流矢所中,卒于军,时年四十六。

李承嗣,代州雁门人。

父佐方。

承嗣少仕郡,补右职。

中和二年,从武皇讨贼 关辅,为前锋。

王师之攻华阴,黄巢令伪客省使王汀会军机于黄揆,承嗣擒之以献。

贼平,以功授汾州司马,改榆次镇将。

光启初,从讨蔡贼于陈、许。

上源之难,遣 承嗣奉表行在,陈诉其事。

观军容田令孜馆而慰谕,令达情于武皇,姑务叶和,仍 授以左散骑常侍。

硃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

王行瑜既 杀硃玫,承嗣会鄜、夏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郑昌图,函送硃玫、襄王首献 于行在。

驾还宫,赐号迎銮功臣、检校工部尚书、守岚州刺史,赐犒军钱二万贯。

时车驾初还,三辅多盗,承嗣按兵警御,辇毂乂安。

及还屯于鄜,留别将马嘉 福五百骑宿卫。

孟方立之袭辽州也,武皇遣承嗣设伏于榆社以待之。

邢人既至,承 嗣发伏,击其归兵,大败之,获其将奚忠信,以功授洺州刺史。

及张浚之加兵于太 原也,时凤翔军营霍邑,承嗣率一军攻之,岐人夜遁,追击至赵城,合大军攻平阳, 旬有三日而拔。

师还,改教练使、检校司徒。

乾宁二年,兗、郓为汴人所攻,势渐危蹙,遣使乞师于武皇;

武皇遣承嗣率三千骑假道于魏,渡河援之。

时李存信屯于莘县,既而罗宏信背盟,掩击王师,因兹 隔绝。

及瑄、瑾失守,承嗣与硃瑾、史俨同入淮南。

承嗣、史俨皆骁将也,淮人得 之,军声大振。

十国春秋·吴列传》:太祖署为淮南行军副使。

武皇深惜之,如失 左右手,乃遣赵岳间道使于淮南,请归承嗣等;

杨行密许之,遣使陈令存修好于武皇。

其年九月,汴将庞师古、葛从周出师,将收淮南,硃瑾率淮南军三万,与承嗣 设伏于清口,大败汴人,生获庞师古。

行密嘉其雄才,留而不遣,仍奏授检校太尉, 领镇海军节度使。

天绑九年,淮人闻庄宗有柏乡之捷,乃以承嗣为楚州节度使,以 张犄角。

十七年七月,卒于楚州,时年五十五。

史俨,代州雁门人。

以便骑射给事于武皇。

为帐中亲将,骁果绝众,善擒生设 伏,望尘揣敌,所向皆捷。

自武皇入定三辅,诛黄巢,每出师皆从。

乾宁中,从讨王行瑜,师次渭北,遣俨率五百骑护驾石门。

时京城大扰,士庶多散布南山。

俨分 骑警卫,比驾还京,盗贼不作,以功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屯于三桥者累月,昭宗宠 锡优异。

明年,与李承嗣率骑渡河援兗、郓。

时汴军雄盛,自青、徐、兗、郓,栅 垒相望。

俨与骑将安福顺等,每以数千骑直犯营垒,左俘右斩,汴军为之披靡。

及 硃瑾失守,与李承嗣等奔淮南。

淮人比善水军,不闲骑射,既得俨等,军声大振,

寻挫汴军于清口。

其后并钟传,擒杜洪,削钱镠,成行密之霸迹者,皆俨与承嗣之 力也。

淮人馆遇甚厚,妻孥第舍必推其甲,故俨等尽其死力。

《十国春秋》云:俨 累官滁州刺史。

天祐十三年,卒于广陵。

盖寓,蔚州人。

祖祚,父庆,世为州之牙将。

武皇起云中,寓与康君立等推毂佐佑之,因为腹心。

武皇节制雁门,署职为都押牙,领岚州刺史。

洎移镇太原,改左都押牙、检校左仆射。

武皇与之决事,言无不从,凡出征伐,靡不卫从。

‘《通鉴》’: 光启二年,驾幸兴元,大将盖寓说克用曰:’銮舆播迁,天下皆归咎于我,今不诛朱玫,黜李儇,无以自湔洗。’

克用从之。

又,《通鉴考异》引《纪年录》云:伪使至太原,太祖诘其事状,曰:’皆朱玫所为。’

将斩之以徇,大将盖寓等言云云。

太祖燔伪诏,械其使,驰檄喻诸镇曰:’今月二十日,得襄王伪诏及朱玫文字,云:’田令孜胁迁銮驾,播越梁、洋,行至半涂,六军变扰,遂至苍皇而晏驾,不知弑逆者何人。永念丕基不可无主,昨四镇籓后推朕纂承,已于正殿受册毕,改元大赦者。’

李儇出自赘疣,名污籓邸,智昏菽麦,识昧机权。

李符掳之以塞辞,朱玫卖之以为利。

吕不韦之奇货,可见奸邪;萧世诚之土囊,期于匪夕。

近者,当道径差健步,奉表起居,行朝现驻巴、梁,宿卫比无骚动。

而朱玫胁其孤騃,自号台衡,敢首乱阶,明言晏驾,荧惑籓镇,凌弱庙朝’云云。

乾宁二年,从入关讨王行瑜,特授检校太保、开国侯,令邑一千户,领容管观察经略使。

光化初,车驾还京,授检校太傅,封成阳郡公。

寓性通黠,多智数,善揣人主情。

武皇性严急,左右难事,无委遇者,小有违忤,即置于法,惟寓承颜希旨,规其趋向,婉辞顺意,以尽参裨。

武皇或暴怒将吏,事将不测,寓欲救止,必佯佐其怒以责之,武皇怡然释之。

有所谏诤,必征近事以为喻,自武皇镇抚太原,最推亲信,中外将吏,无不景附,朝廷籓邻,信使结托,先及武皇,次入寓门;

既总军中大柄,其名振主,梁祖亦使奸人离间,暴扬于天下,言盖寓已代李,闻者寒心,武皇略无疑间。

初,武皇既平王行瑜,还师渭北,暴雨六十日,诸将或请入觐,且云:’天颜咫尺,安得不行觐礼。’

武皇意未决,寓白曰:’车驾自石门还京,寝未安席,比为行瑜兄弟惊骇乘舆,今京师未宁,奸宄流议,大王移兵渡渭,必恐复动宸情。君臣始终,不必朝觐,但归籓守,姑务勤王,是忠臣之道也。’

武皇笑曰:’盖寓尚阻吾入觐,况天下人哉!’

即日班师。

天祐二年三月,寓病笃,武皇日幸其第,手赐药饵。

初,寓家每事珍膳,穷极海陆,精于府馔,武后非寓家年献不食,每幸寓第,其往如归,恩宠之洽,时我与比;

及其卒也,哭之弥恸。

庄宗即位,追赠太师。

伊广,字言,原本阙一字。

元和中右仆射慎之后。

广,中和末除授忻州刺史。

遇天下大乱,乃委质于武皇。

广襟情洒落,善占对,累历右职,授汾州刺史。

时武皇主盟,诸侯景附,军机缔结,聘遗旁午,广奉使称旨,累迁至检校司徒。

乾宁四年,从征刘仁恭,武皇之师不利于成安寨,广殁于贼。

有女为庄宗淑妃。

子承俊,历贝、辽二州刺史。

李承勋者,与广同为牙将,善于奉使,名闻军中。

承勋累迁至太原少尹。

刘守光之僭号也,庄宗遣承勋往使,问其衅端。

承勋至幽州,见守光,如籓方聘问之礼。

谒者曰:’燕王为帝矣,可行朝礼。’

承勋曰:’吾大国使人,太原亚尹,是唐帝除授,燕主自可臣其部人,安可臣我哉!’

守光闻之不悦,拘留于狱,数日而出,诘之曰:’臣我乎?’

承勋曰:’燕君能臣我王,则我臣之;吾有死而已,安敢辱命!’

会王师讨守光,承勋竟殁于燕。

史敬镕,太原人。

事武皇为帐中纲纪,甚亲任之。

庄宗初嗣晋王位,李克宁阴构异图,将害庄宗,事发有日矣,克宁密引敬镕,以邪谋谕之。

既而敬镕白,贞简太后惶骇,召张承业、李存璋等图之。

克宁等伏诛,以功累历郡。

同光初,为华州节度使,移镇安州。

天成中,入为金吾上将军。

期年,复授邓州,至镇数月卒。

赠太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七-译文

康君立,是蔚州兴唐人,世代居住在边疆地区。在乾符年间,他担任云州的牙校,负责防御使段文楚的事务。当时,河南地区出现了群盗,天下将要大乱,代北地区连续几年遭遇饥荒,各部落的豪杰都怀着聚集力量、争取功名的志向。恰逢段文楚稍微削减了军人的供给,守军对此表示不满。康君立与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李存璋等人商议说:“段公是个懦弱的人,难以与他共事。现在天下大乱,武威不振,我们作为男人不能在这个时候建立功业,那就不配为人豪杰。我们虽然有权势控制部众,但以勇猛著称的莫过于沙陀部,再加上李振武父子勇冠三军,我们联合起来推举他们,那么代北地区不出十天就可以平定,功名、富贵,没有办不成的事。”康君立等人于是夜晚拜见武皇,说:“现在天下大乱,天子将边疆事务交给了将领,遇到饥荒就削减供给,我们这些边地的人,怎么能死守!您家父子,向来以威严和仁惠赢得五部的尊重,应该共同除去暴虐的将领,来安抚边地的人民,谁敢有不同的意见!”武皇说:“现在明君在上,行事应该遵循朝廷的典章,你们不要轻易议论。我家的尊长远在振武,万一遭到逼迫,等我去禀报。”康君立等人说:“事情已经泄露,拖延下去就会生变,怎么能够等到千里之外去禀报!”众人因此聚集喧哗,拥戴武皇。等到云州,人已经聚集到万人,军队驻扎在斗鸡台,城中用械具拘禁段文楚以响应武皇的军队。收复城池后,推举武皇为大同军防御留后。众人将情况上报朝廷,朝廷不悦,下诏征兵来讨伐。不久,献祖失去了振武,武皇失去了云州。朝廷命令招讨使李钧、幽州李可举增兵支援武皇,在蔚州攻打武皇。康君立跟随武皇攻打李可举的军队,屡次取得胜利,等到献祖进入达靼,康君立保护感义军,武皇授予雁门节度使,康君立担任左都押牙,随从进入关中,驱逐黄巢,收复长安。武皇返回镇守太原,授予检校工部尚书、先锋军使。

文德初年,李罕之失去河阳后,归附武皇,并请求支援,于是任命康君立为南面招讨使,李存孝为副使,率领两万军队,帮助李罕之攻取河阳。三月,与汴将丁会、牛存节在沇河交战。战斗中,骑将安休休叛变投奔汴军,康君立带领军队撤退。八月,被任命为汾州刺史。大顺元年,潞州小校安居受反叛,武皇派遣康君立讨伐平定,授予检校左仆射、昭义节度使。自从武皇的军队连续几年在邢、洺等地攻城略地,攻打孟方立,康君立常常率领泽潞的军队作为牵制。

景福初年,被授予检校司徒,食邑千户。二年,李存孝占据邢州反叛,武皇命令康君立讨伐他,因功加授检校太保。乾宁初年,李存孝被平定,军队班师。李存孝死后,武皇非常惋惜他,对将领们没有解恨的人感到愤怒。起初,李存信与李存孝关系不和,多次互相陷害,而康君立一直与李存信关系良好。九月,康君立到达太原,武皇召集将领们饮酒赌博,趁机谈到李存孝的事情,痛哭流涕。当时康君立因为一句话触怒了武皇,武皇赐给他毒酒,他因此去世,当时四十八岁。明宗即位后,因为怀念旧臣的缘故,下诏追赠康君立为太傅。

薛志勤,是蔚州奉诚人,小字铁山。起初是献祖帐中的亲信,乾符年间,与康君立一起推举武皇平定云州,因功被封为右牙都校;随从武皇进入达靼,武皇授予雁门节度使,薛志勤担任代北军使;随从武皇进入关中,收复京城,因功被封为检校工部尚书、河东右都押牙、先锋右军使。随从武皇救援陈、许,平定黄巢。武皇在上源驿遭遇困难,汴将杨彦洪用车辆和栅栏堵塞了街道,当时随从都喝醉了,宴会结束时,汴军四面围攻驿站。薛志勤勇猛无比,酒胆也激励他更加壮烈,于是独自登上驿站楼大声呼喊:‘朱温射箭负恩无行,想要捕捉我司空图,我有三百人足以完成此事!’于是弯弓射箭,箭无虚发,汴军被射死数十人。薛志勤私下对武皇说:‘事情紧急了,如果等到五更,我们这些人就没有活着的了,可以赶快离开!’于是扶着武皇离开。雷雨突然猛烈,汴军封锁桥梁,薛志勤带领他的部队血战击败了汴军,得以侍奉武皇返回营地,因此受到武皇的更加深厚的恩宠。大顺初年,张浚率领天子的军队来侵犯太原。十月,大军进入阴地,薛志勤与李承嗣率领三千骑兵抵抗,在蒙坑击败韩建的军队,进兵收复晋、绛,因功被封为忻州刺史。二年,随从讨伐镇州,收复天长、临城,薛志勤都率先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王晖占据云州反叛,讨伐平定后,薛志勤被封为大同军防御使、检校司空。乾宁初年,代替康君立担任昭义节度使。光化元年十二月,因病在潞州去世,当时六十二岁。

史建瑭,字国宝。父亲史敬思,是雁门人,在郡中官至牙校。武皇节制雁门时,史敬思担任九府都督,随从武皇进入关中,平定京师。等到镇守太原时,史敬思担任副将。中和四年,随从武皇援助陈、许,担任前锋,在汴州击败黄巢,追击贼人到徐、兗,常常亲自骑马冲锋陷阵,勇猛冠绝各军。当时,天下各路军队云集,军中无人不佩服他。六月,随从武皇进入汴州,住在上源驿,当天晚上,遭到汴军的攻击,史敬思当时喝得大醉,突然起身,拿起弓箭与汴军战斗,箭无虚发,汴军被射死数百人。夜半时分,冒着雨到达汴桥,左右扶着武皇突破包围圈离开。史敬思后来抵抗,血战而死。武皇回到营地,知道失去了史敬思,痛哭流涕。

史建瑭因为父亲的荫庇,年轻时在军中任职。光化年间,担任昭德军的主管。与李嗣昭攻打汾州,率先登城,擒获叛将李瑭献上,被封为检校工部尚书。李思安围攻上党时,史建瑭担任前锋,与总管周德威前往救援。当时汴军夹城坚固,救援路线被切断,史建瑭每天带领精锐骑兵,设下埋伏捉拿敌人,夜间进攻汴营,斩杀敌人上千,敌人不敢放牧。汴将王景仁在柏乡驻营,史建瑭与周德威率先出井陉。高邑之战,太阳已经落山,汴军有撤退的意图,史建瑭率领部落精锐骑兵首先突破敌阵,从魏、滑之间夹击,于是长驱直入追击。夜间进入柏乡,俘虏斩杀数千人,论功被封为检校左仆射。军队返回后,留驻赵州。汴将氏延赏多次侵犯赵州南部边境,史建瑭在柏乡设下埋伏,生擒氏延赏,将其献上。

九年,梁祖亲自攻打蓚县。当时王师也在攻打幽州,声称汴军有五十万,将要进攻镇州、定州。都将符存审对建瑭说:‘如果梁军真的以五十万来,我们该如何应对?’裨将赵行实说:‘逃入土门是最上策。’存审说:‘事情还不知道结果,但老贼在东边,其他将领从西边来,我们还可以慢慢图谋。’不到十天,杨师厚包围了枣强,贺德伦包围了蓚县,梁祖亲自来到,加紧攻城。存审说:‘我们的王正在北方作战,南边的事情,就交给我们这几个人。现在西边没有兵力,坐视贼势滋长。我们该如何谋划?老贼如果不拿下蓚县、阜县,必定会西攻深县、冀县,我们要和你们一起审阅骑兵,侦察敌情。’于是挑选了八百精锐骑兵前往信都,存审把守下博桥,建瑭和李嗣肱分路捉拿敌人。建瑭把麾下的三百骑兵分为五军,自己率领一军深入敌后,各自命令俘虏梁军的牧民回来,在桥下会合。第二天,各路军队都到了,俘虏了数百名牧民,将他们聚集起来杀了,留下几十人,让他们逃跑,各自说:‘沙陀军大量来了!’梁军惊恐。第二天,建瑭、嗣肱穿上梁军的服装,和牧民混在一起,傍晚时分,到达贺德伦的营寨门口,杀了守门的人,放火大声喧哗,俘虏斩杀后离开。这天晚上,梁祖烧营逃跑,等到达贝州时,迷失了道路,丢弃了兵器,数量无法计算。

十二年,魏博归顺,建瑭和符存审率前军驻扎在魏县。十三年,在元城打败了刘鄩,收复了澶州,任命建瑭为刺史、检校司空、外衙骑军都将。不久历任贝州、相州刺史,驻扎在德胜。十八年,与阎宝讨伐张文礼,担任马军都将。八月,收复了赵州,俘虏了刺史王延。进军逼近镇州,被流箭射中,在军中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李承嗣,代州雁门人。父亲是李佐方。承嗣年轻时在郡中做官,补任右职。中和二年,跟随武皇讨伐关辅的贼人,担任前锋。王师攻打华阴时,黄巢让伪客省使王汀在黄揆处会军机,承嗣擒获他献上。贼人平定后,因功被封为汾州司马,改任榆次镇将。光启初年,跟随讨伐陈、许的蔡贼。上源之难时,派遣承嗣奉表上报朝廷,陈述其事。观军容田令孜接待并安慰他,让他传达情况给武皇,暂时寻求和平,还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朱玫之乱时,派遣承嗣率军一万援助鄜州,到达渭桥迎接护卫车驾。王行瑜杀了朱玫后,承嗣与鄜、夏的军队进入京城平定,俘虏了伪相裴彻、郑昌图,将朱玫、襄王的首级用盒子装好献给朝廷。车驾返回皇宫,承嗣被赐号迎銮功臣、检校工部尚书、守岚州刺史,赐犒军钱二万贯。

当时车驾刚返回,三辅地区有很多盗贼,承嗣驻军警备,车驾得以安宁。等到返回鄜州,留下别将马嘉福五百骑兵宿卫。孟方立袭击辽州时,武皇派遣承嗣在榆社设伏等待。邢人到来后,承嗣发动伏兵,打击其归兵,大败敌军,俘虏了其将领奚忠信,因功被封为洺州刺史。等到张浚在太原增兵时,当时凤翔军营在霍邑,承嗣率一军攻打,岐人夜间逃跑,承嗣追击到赵城,与大军一起攻打平阳,经过十三天攻克。军队返回后,改任教练使、检校司徒。

乾宁二年,兗、郓被汴人攻打,形势逐渐危急,派遣使者向武皇求援;武皇派遣承嗣率三千骑兵假道于魏,渡河支援。当时李存信驻扎在莘县,后来罗宏信背弃盟约,袭击王师,因此被隔绝。等到刘瑄、刘瑾失守,承嗣与朱瑾、史俨一同进入淮南。承嗣、史俨都是勇猛的将领,淮人得到他们后,军声大振。《十国春秋·吴列传》记载:太祖任命承嗣为淮南行军副使。武皇非常珍惜他们,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于是派遣赵岳从小路前往淮南,请求归还承嗣等人;杨行密答应了他,派遣使者陈令存与武皇修好。那年九月,汴将庞师古、葛从周出兵,将要收复淮南,朱瑾率领淮南军三万,与承嗣在清口设伏,大败汴人,生擒庞师古。行密赞赏承嗣的雄才,留下他不让他回去,并上奏授予检校太尉,领镇海军节度使。天统九年,淮人听说庄宗在柏乡取得了胜利,于是任命承嗣为楚州节度使,形成犄角之势。十七年七月,在楚州去世,时年五十五岁。

史俨,代州雁门人。以骑射技能在武皇处供职。担任帐中亲将,勇猛果敢,擅长擒拿敌人设伏,望尘揣敌,所向披靡。自从武皇平定三辅,诛杀黄巢以来,每次出兵都跟随。乾宁年间,跟随讨伐王行瑜,军队驻扎在渭北,派遣史俨率领五百骑兵护驾石门。当时京城大乱,士民多逃往南山。史俨分派骑兵警卫,等到车驾返回京城,盗贼不再出现,因功被封为检校右散骑常侍,在桥上驻扎了数月,昭宗对他非常宠爱。第二年,与李承嗣率领骑兵渡河支援兗、郓。当时汴军强大,从青、徐、兗、郓,营寨相连。史俨与骑将安福顺等,每次率领数千骑兵直接冲击营垒,左边的俘虏,右边的斩杀,汴军因此溃败。等到朱瑾失守,与李承嗣等人逃往淮南。淮人擅长水军,不擅长骑射,得到史俨等人后,军声大振,不久在清口挫败汴军。此后并吞钟传,擒获杜洪,削弱钱镠,成就行密霸业的人,都是史俨和李承嗣的功劳。淮人对他们待遇很好,妻子孩子和住所都优先安排给他们,因此史俨等人竭尽全力。《十国春秋》记载:史俨官至滁州刺史。天祐十三年,在广陵去世。

盖寓,是蔚州人。他的祖辈和父亲盖庆,世世代代都是州里的牙将。武皇起兵于云中时,盖寓与康君立等人推举他,辅佐他,因此成为他的心腹。武皇节制雁门,盖寓被任命为都押牙,兼任岚州刺史。等到武皇移镇太原,盖寓被改任为左都押牙、检校左仆射。武皇与他商议事务,言无不从,每次出征,盖寓都随军护卫。

《通鉴》记载:光启二年,皇帝驾临兴元,大将盖寓对李克用说:‘车驾流离失所,天下人都怪罪于我,现在不诛杀朱玫,罢黜李儇,无法自我洗清。’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又,《通鉴考异》引用《纪年录》说:伪使到达太原,太祖质问他们的事情,说:‘都是朱玫所为。’打算将他们斩首示众,大将盖寓等人进言。

太祖焚烧了伪诏,将使者拘禁,迅速发布檄文告诉各镇:‘本月二十日,收到襄王伪诏及朱玫的文书,说:“田令孜胁迫皇帝迁移,流离失所到梁、洋,走到一半,六军发生变乱,皇帝在仓促中驾崩,不知道谁是弑逆者。永念国家大业不能没有君主,昨天四镇藩后推举我继承,已经在正殿接受册封,改元大赦。”李儇只是赘疣,名声败坏,智慧昏庸,识见不明。李儇被朱玫收买,朱玫则为了利益而卖他。吕不韦的珍宝,可见其奸邪;萧世诚的土囊,为期不远。最近,当道直接派遣使者,呈递奏章,朝廷现在驻扎在巴、梁,宿卫比以往没有骚动。而朱玫胁迫他这个孤陋寡闻的人,自称台衡,敢于首乱,明言皇帝驾崩,迷惑藩镇,欺凌弱小的朝廷。’

乾宁二年,盖寓随军入关讨伐王行瑜,被特授检校太保、开国侯,封邑一千户,兼任容管观察经略使。光化初年,皇帝车驾返回京城,授予盖寓检校太傅,封为成阳郡公。

盖寓性格通达机智,多智谋,善于揣摩君主的心意。武皇性格严肃急躁,左右的人难以应对,没有人能被信任,稍有违逆,就会被法办,只有盖寓能够迎合他的意愿,引导他的方向,用委婉的话语顺从他的心意,充分地辅助他。武皇有时对将吏发怒,事情将要发生意外,盖寓想要阻止,一定会假装支持他的愤怒来责备他们,武皇就会高兴地放下。盖寓有所劝谏,一定会引用近期的事情作为例子,自从武皇镇守太原,最信任的人就是盖寓,朝廷内外将吏,没有人不景仰他,朝廷和藩镇,使者互相结交,先拜访武皇,然后才到盖寓家中;既然掌握了军中大权,他的名声震动君主,梁祖也派奸人离间,在全国宣扬,说盖寓已经取代了李儇,听到的人都会感到心寒,但武皇几乎没有怀疑。

最初,武皇平定了王行瑜,返回渭北,暴雨下了六十天,将领们有的请求入觐,说:‘皇帝就在眼前,怎么能不行觐礼呢。’武皇犹豫不决,盖寓说:‘车驾从石门返回京城,睡觉都没有安稳,因为王行瑜兄弟惊扰了皇帝,现在京城还未安宁,奸人议论纷纷,大王移兵渡渭,一定会再次扰动皇帝的心情。君臣之间,不必朝觐,只管回到藩镇守卫,暂时勤王,这是忠臣之道。’武皇笑着说:‘盖寓还阻止我入觐,何况天下人呢!’当天就班师回朝。

天祐二年三月,盖寓病重,武皇每天亲自到他的家中,亲手赐给他药物。最初,盖寓家中每件事都讲究珍馐美味,极尽海陆之鲜,精通府中饮食,武后如果不是盖寓家献上的食物不吃,每次到盖寓家中,都像回到家一样,对他恩宠备至,当时我与他的关系亲密;等到他去世,哭得非常悲痛。庄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师。

伊广,字言,原本缺一字。他是元和年间右仆射伊慎的后人。伊广在中和末年被任命为忻州刺史。遇到天下大乱,于是投靠了武皇。伊广性格豪放,善于应对,历任右职,被任命为汾州刺史。当时武皇主持盟约,诸侯都来依附,军机缔结,使者往来频繁,伊广奉命出使,都符合皇帝的旨意,多次升迁至检校司徒。乾宁四年,随军征讨刘仁恭,武皇的军队在成安寨不利,伊广在战斗中阵亡。

他有女儿成为庄宗的淑妃。儿子承俊,历任贝、辽二州刺史。

李承勋,与伊广同为牙将,擅长出使,在军中名声显赫。李承勋多次升迁至太原少尹。刘守光僭越称帝时,庄宗派遣李承勋前往出使,询问其起兵的原因。李承勋到达幽州,见到刘守光,按照藩镇聘问的礼仪。使者说:‘燕王已经成为皇帝了,可以行朝贡之礼。’李承勋说:‘我是大国的使者,太原少尹,是唐帝任命的,燕王可以使其部下臣服,怎么可以臣服于我呢!’刘守光听后不高兴,将他拘留于狱中,几天后才放出来,质问他:‘我是你的臣子吗?’李承勋说:‘燕王能臣服我的君主,我就臣服于他;我只有一死而已,怎么敢辱命!’等到朝廷军队讨伐刘守光,李承勋最终在燕地死去。

史敬镕,是太原人。在武皇麾下担任帐中纲纪,非常受信任。庄宗刚继承晋王位时,李克宁暗中图谋不轨,打算加害庄宗,事情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李克宁秘密引见史敬镕,向他传达了邪恶的计划。后来史敬镕告发,贞简太后惊慌失措,召集张承业、李存璋等人图谋对付李克宁。李克宁等人被处决,史敬镕因功多次升迁。同光初年,担任华州节度使,调任安州。天成中,入京担任金吾上将军。一年后,再次被任命为邓州,到任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七-注解

康君立:康君立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曾任云州牙校,后参与推翻段文楚的军事行动,成为武皇李克用的部下。

蔚州:蔚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蔚县一带。

边豪:边豪指的是边疆地区的豪族,通常指那些在边疆地区拥有大量土地和部众的家族。

乾符:乾符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对应公元874年至879年。

云州:云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一带。

牙校:牙校是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防御使:防御使是古代地方军事行政官员的职位。

段文楚:段文楚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曾任云州防御使。

群盗:群盗指的是成群的盗贼。

河南:河南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代北:代北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北部。

沙陀部:沙陀部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后来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力量。

武皇:指李克用,五代后唐的开国皇帝,武皇是他的尊号。

边人:边人指的是边疆地区的人民。

储给:储给指的是军队的给养。

朝典:朝典指的是朝廷的典章制度。

振武:振武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镇,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一带。

大同军防御留后:大同军防御留后是李克用在大同地区设立的一个军事职位。

献祖:献祖是李克用的父亲李克用的尊称。

招讨使:招讨使是古代朝廷派往地方进行军事征讨的官员。

幽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西部,是军事要地。

泽潞之师:泽潞之师指的是李克用部下的军队。

景福:景福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对应公元892年至895年。

检校司徒:古代官职,检校是加官,司徒是三公之一,是尊贵的官职。

食邑千户:食邑千户指的是官吏的封地,千户指的是封地的大小。

李存孝:李存孝是李克用的养子,以勇猛著称。

乾宁:乾宁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对应公元894年至898年。

上源驿:上源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驿站,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汴将:汴将指的是汴州(今开封市)的将领。

杨彦洪:杨彦洪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

司空图:司空图是唐朝末年的一位文学家。

阴地:阴地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一带。

蒙坑:蒙坑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一带。

忻州:忻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忻州市一带。

镇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

天长:天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天长市。

临城:临城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城县。

王晖:王晖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

大同军防御使:大同军防御使是李克用在大同地区设立的一个军事职位。

光化:光化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对应公元902年至904年。

史建瑭:史建瑭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

雁门: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是军事要地。

节制:指对某一地区或军队的指挥权。

亲信:亲信指的是信任的人。

达靼:达靼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京城:京城指的是唐朝的都城长安。

检校工部尚书:检校工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属于荣誉性的职位。

河东右都押牙:河东右都押牙是李克用在河东地区设立的一个军事职位。

先锋右军使:先锋右军使是李克用在先锋部队设立的一个军事职位。

陈、许:古代地名,指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和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黄巢:唐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汴军:指后梁的军队,汴指汴州,后梁的都城。

雷雨暴猛:雷雨暴猛指的是突然强烈的雷雨。

昭义节度使:昭义节度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行政官员的职位。

潞: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柏乡:柏乡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柏乡县。

赵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赵县。

氏延赏:氏延赏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

井陉:井陉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井陉县。

魏、滑:魏、滑指的是魏州和滑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梁祖:指梁太祖朱温,即朱全忠,唐朝末年著名的军阀,后建立后梁,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皇帝。

蓚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景县境内,是古代战争中的战略要地。

王师:指朝廷的军队。

镇、定:指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是唐朝的北方军事重镇。

都将:古代官职,指统领一军的高级将领。

符存审:唐朝末年将领,曾为后梁名将。

建瑭: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裨将:副将,指将领的副手。

赵行实: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土门: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是通往太行山的要道。

徐图:慢慢地计划,逐步进行。

杨师厚: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枣强: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枣强县。

贺德伦: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深、冀:指深州(今河北省深州市)和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是唐朝的北方军事重镇。

深阅骑军:精锐的骑兵部队。

侦视:侦察,观察。

信都: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冀州市。

下博桥:古代桥梁名,位于今河北省故城县。

擒生:古代战争中,指活捉敌军。

沙陀军:指沙陀人组成的军队,沙陀是古代游牧民族,后来成为唐朝的军事力量之一。

翼日:第二天。

俘斩:俘虏并杀死。

委弃兵仗:丢弃兵器。

魏博: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是唐朝末年的一个军事重镇。

元城: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

澶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清河县。

检校司空:古代官职,检校为加官,司空为三公之一,相当于高级官员的荣誉职务。

外衙骑军都将:官职,指统领外衙骑军的高级将领。

贝、相二州刺史:官职,指担任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和相州(今河北省安阳市)的刺史。

德胜: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德州市。

张文礼: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马军都将:官职,指统领马军的高级将领。

王钅延: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关辅:古代地区名,指关中地区和辅国地区,即今陕西省中部地区。

华阴:古代县名,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

伪客省使:指假冒客省使的官员。

王汀: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黄揆: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汾州司马:官职,指担任汾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的司马,司马是古代州郡的军事长官。

榆次镇将:官职,指担任榆次镇(今山西省榆次区)的镇将。

上源之难:指上源之乱,是唐朝末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

行在:古代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田令孜:人名,唐朝末年的宦官。

硃玫之乱:指唐朝末年的硃玫之乱,硃玫是唐朝末年的宦官。

鄜州:古代州名,位于今陕西省富县。

渭桥:古代桥梁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

王行瑜: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裴彻: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郑昌图: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硃玫: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襄王: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辇毂:古代指皇帝的车驾。

三辅:古代地区名,指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和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

马嘉福: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左权县。

榆社:古代县名,位于今山西省榆社县。

奚忠信: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洺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张浚: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太原: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霍邑:古代县名,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

赵城:古代县名,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

平阳: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

教练使:官职,指担任教练使的高级将领。

兗、郓:古代地名,指兗州(今山东省兖州市)和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

莘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山东省莘县。

罗宏信: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瑄、瑾: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淮南:古代地区名,指淮河流域地区。

太祖:指吴国的开国皇帝杨行密。

庞师古: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葛从周:人名,具体身份未提及。

清口: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

楚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

镇海军节度使:官职,指担任镇海军(今江苏省扬州市)节度使的高级将领。

柏乡之捷:指庄宗李存勖在柏乡取得的胜利。

天绑九年:指后梁天佑九年,即公元912年。

广陵:古代县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云中: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李克用的根据地。

牙将:古代军队中的中级军官,相当于现在的旅长或师长。

署职:指临时任命某一职务。

都押牙:古代官职,掌管军队中的治安和司法。

检校左仆射:古代官职,检校是加官,左仆射是宰相之一。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唐朝的一个年号。

驾幸:皇帝出行。

兴元: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唐朝的一个行宫所在。

克用:指李克用,武皇的儿子,后成为后唐的第二位皇帝。

銮舆:指皇帝的车驾。

播迁:指皇帝出行或迁都。

朱玫:唐朝末年的权臣,曾拥立唐昭宗的弟弟李晔为帝。

李煴:唐朝末年的权臣,曾与朱玫共同拥立李晔为帝。

湔洗:清洗,比喻消除罪过。

伪诏:伪造的诏书。

械:用刑具拘禁。

檄:古代的一种文书,用于征召或宣布命令。

籓镇:古代指地方军事行政区域。

晏驾:古代对皇帝驾崩的委婉说法。

籓邸:指王侯的府邸。

机权:权谋,策略。

台衡:指宰相。

首乱阶:首先引起混乱。

行朝:指皇帝的行宫。

巴、梁:指巴蜀和梁州,位于今四川省和陕西省南部。

景附:景仰并归附。

检校太保:古代官职,检校是加官,太保是三公之一,是尊贵的官职。

开国侯:古代封爵之一,表示功臣。

邑:古代指封地。

容管观察经略使:古代地方行政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

光化初:唐朝的一个年号,光化初年大约是公元898年。

车驾:指皇帝的车驾。

寝未安席:指未能安睡。

行瑜:指王行瑜,唐朝末年的军阀。

石门: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军事要地。

宸情:皇帝的恩情。

班师:军队回师。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唐朝的一个年号。

笃:病重。

药饵:药物和食物。

珍膳:珍贵的食物。

府馔:官府的饮食。

庄宗:指李存勖,后唐的第三位皇帝。

淑妃:皇后的妃子之一。

承俊:盖寓的儿子,曾任贝州和辽州刺史。

刘仁恭:唐朝末年的军阀。

成安寨: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僭号:擅自称帝。

燕王:指刘守光,他曾自立为帝。

籓方:指藩国,即地方割据势力。

诘:责问。

死而已:宁愿死。

史敬镕:太原人,曾任华州节度使等职。

帐中纲纪:指军队中的纪律官。

嗣:继承。

李克宁:李克用的弟弟,曾密谋杀害李存勖。

邪谋:邪恶的计谋。

伏诛:被处死。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县。

金吾上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邓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七-评注

盖寓,蔚州人。祖祚,父庆,世为州之牙将。武皇起云中,寓与康君立等推毂佐佑之,因为腹心。

此段文字开篇介绍了盖寓的出身和家族背景,突出了他作为武皇的亲信和得力助手。‘祖祚’、‘世为州之牙将’等词语,展现了盖寓家族的悠久历史和地方影响力。‘武皇起云中’则点明了武皇的崛起之地,为后文盖寓的辅佐之才埋下伏笔。

武皇节制雁门,署职为都押牙,领岚州刺史。洎移镇太原,改左都押牙、检校左仆射。

此句描述了盖寓在武皇麾下的职位变迁,体现了他在武皇心中的重要地位。‘节制雁门’、‘署职为都押牙’等词语,展现了盖寓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武皇对他的信任。‘移镇太原’、‘改左都押牙、检校左仆射’则说明了盖寓在武皇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通鉴》:光启二年,驾幸兴元,大将盖寓说克用曰:‘銮舆播迁,天下皆归咎于我,今不诛朱玫,黜李瑩,无以自湔洗。’克用从之。

此段引用了《通鉴》中的记载,说明了盖寓在光启二年时,对朱玫和李瑩的弹劾,以及李克用对他的信任。‘銮舆播迁’、‘天下皆归咎于我’等词语,反映了当时国家动荡的局势和盖寓的忠诚。

太祖燔伪诏,械其使,驰檄喻诸镇曰:‘今月二十日,得襄王伪诏及朱玫文字,云:’田令孜胁迁銮驾,播越梁、洋,行至半涂,六军变扰,遂至苍皇而晏驾,不知弑逆者何人。永念丕基不可无主,昨四镇籓后推朕纂承,已于正殿受册毕,改元大赦者。’李瑩出自赘疣,名污籓邸,智昏菽麦,识昧机权。

此段文字描述了太祖对朱玫和李瑩的弹劾,以及他对李瑩的评价。‘燔伪诏’、‘械其使’等词语,展现了太祖的果断和决心。‘李瑩出自赘疣’、‘智昏菽麦’等词语,则揭示了李瑩的昏庸和无能。

吕不韦之奇货,可见奸邪;萧世诚之土囊,期于匪夕。

此句通过引用吕不韦和萧世诚的典故,进一步揭示了朱玫和李瑩的奸邪本性。‘吕不韦之奇货’、‘萧世诚之土囊’等词语,寓意深刻,使得读者对朱玫和李瑩的恶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近者,当道径差健步,奉表起居,行朝现驻巴、梁,宿卫比无骚动。

此段文字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展现了盖寓在武皇麾下的稳定作用。‘当道径差健步’、‘奉表起居’等词语,体现了盖寓的忠诚和勤勉。

而硃玫胁其孤騃,自号台衡,敢首乱阶,明言晏驾,荧惑籓镇,凌弱庙朝。

此句揭示了朱玫的野心和叛乱行为,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的破坏。‘硃玫胁其孤騃’、‘敢首乱阶’等词语,展现了朱玫的残暴和狡诈。

乾宁二年,从入关讨王行瑜,特授检校太保、开国侯,令邑一千户,领容管观察经略使。

此段文字描述了盖寓在乾宁二年时的功绩和荣誉,体现了他在武皇麾下的地位和影响力。‘从入关讨王行瑜’、‘特授检校太保、开国侯’等词语,展现了盖寓的英勇和忠诚。

光化初,车驾还京,授检校太傅,封成阳郡公。

此句描述了盖寓在光化初年时的荣誉和地位,进一步突出了他在武皇麾下的重要地位。‘车驾还京’、‘授检校太傅,封成阳郡公’等词语,展现了盖寓的尊贵和荣耀。

寓性通黠,多智数,善揣人主情。

此句描述了盖寓的性格特点,即他聪明、机智、善于揣摩人主的心意。‘通黠’、‘多智数’、‘善揣人主情’等词语,展现了盖寓的卓越才能和忠诚。

武皇性严急,左右难事,无委遇者,小有违忤,即置于法,惟寓承颜希旨,规其趋向,婉辞顺意,以尽参裨。

此段文字描述了盖寓在武皇严急性格下的应对之道,即他善于迎合武皇的心意,以尽忠职守。‘武皇性严急’、‘无委遇者’、‘承颜希旨’等词语,展现了盖寓的智慧和忠诚。

武皇或暴怒将吏,事将不测,寓欲救止,必佯佐其怒以责之,武皇怡然释之。

此句描述了盖寓在武皇暴怒时的应对策略,即他善于化解武皇的怒火,以维护朝廷的稳定。‘武皇或暴怒将吏’、‘佯佐其怒以责之’等词语,展现了盖寓的机智和忠诚。

有所谏诤,必征近事以为喻,自武皇镇抚太原,最推亲信,中外将吏,无不景附,朝廷籓邻,信使结托,先及武皇,次入寓门;既总军中大柄,其名振主,梁祖亦使奸人离间,暴扬于天下,言盖寓已代李,闻者寒心,武皇略无疑间。

此段文字描述了盖寓在武皇镇抚太原时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在朝廷中的威望。‘有所谏诤’、‘征近事以为喻’等词语,展现了盖寓的智慧和忠诚。‘梁祖亦使奸人离间’、‘言盖寓已代李’等词语,则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初,武皇既平王行瑜,还师渭北,暴雨六十日,诸将或请入觐,且云:‘天颜咫尺,安得不行觐礼。’武皇意未决,寓白曰:‘车驾自石门还京,寝未安席,比为行瑜兄弟惊骇乘舆,今京师未宁,奸宄流议,大王移兵渡渭,必恐复动宸情。君臣始终,不必朝觐,但归籓守,姑务勤王,是忠臣之道也。’武皇笑曰:‘盖寓尚阻吾入觐,况天下人哉!’即日班师。

此段文字描述了盖寓在武皇还师时的劝谏,以及武皇对他的信任。‘车驾自石门还京’、‘大王移兵渡渭’等词语,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盖寓尚阻吾入觐’、‘即日班师’等词语,则体现了盖寓的忠诚和武皇的信任。

天祐二年三月,寓病笃,武皇日幸其第,手赐药饵。

此句描述了盖寓病重时,武皇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天祐二年三月’、‘武皇日幸其第’等词语,展现了武皇对盖寓的深厚感情。

初,寓家每事珍膳,穷极海陆,精于府馔,武后非寓家年献不食,每幸寓第,其往如归,恩宠之洽,时我与比;及其卒也,哭之弥恸。

此段文字描述了盖寓在武皇心中的地位和武皇对他的恩宠。‘每事珍膳’、‘穷极海陆’等词语,展现了盖寓家庭的奢华和武皇对他的重视。‘恩宠之洽’、‘哭之弥恸’等词语,则体现了武皇对盖寓的深厚感情。

庄宗即位,追赠太师。

此句描述了盖寓在庄宗即位后的追赠,体现了庄宗对盖寓的尊重和怀念。

伊广,字言,原本阙一字。元和中右仆射慎之后。

此段文字介绍了伊广的出身和家族背景,为后文他的事迹做铺垫。

广,中和末除授忻州刺史。遇天下大乱,乃委质于武皇。

此句描述了伊广在天下大乱时的抉择,即他选择投靠武皇,展现了他在动荡时期的忠诚和智慧。

广襟情洒落,善占对,累历右职,授汾州刺史。

此段文字描述了伊广的性格特点和他在官场上的经历,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智慧。

时武皇主盟,诸侯景附,军机缔结,聘遗旁午,广奉使称旨,累迁至检校司徒。

此段文字描述了伊广在武皇麾下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在外交事务上的才能。

乾宁四年,从征刘仁恭,武皇之师不利于成安寨,广殁于贼。

此句描述了伊广在征战中英勇牺牲的事迹,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忠诚。

有女为庄宗淑妃。子承俊,历贝、辽二州刺史。

此段文字描述了伊广的后代,以及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

李承勋者,与广同为牙将,善于奉使,名闻军中。

此段文字介绍了李承勋的出身和才能,为后文他的事迹做铺垫。

承勋累迁至太原少尹。刘守光之僭号也,庄宗遣承勋往使,问其衅端。

此段文字描述了李承勋在官场上的经历,以及他在刘守光僭号时的使命。

承勋至幽州,见守光,如籓方聘问之礼。谒者曰:‘燕王为帝矣,可行朝礼。’承勋曰:‘吾大国使人,太原亚尹,是唐帝除授,燕主自可臣其部人,安可臣我哉!’守光闻之不悦,拘留于狱,数日而出,诘之曰:‘臣我乎?’承勋曰:‘燕君能臣我王,则我臣之;吾有死而已,安敢辱命!’

此段文字描述了李承勋在幽州的遭遇,以及他对燕王的坚定立场。‘如籓方聘问之礼’、‘燕君能臣我王’等词语,展现了李承勋的忠诚和勇气。

会王师讨守光,承勋竟殁于燕。

此句描述了李承勋在王师讨伐刘守光时的牺牲,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忠诚。

史敬镕,太原人。事武皇为帐中纲纪,甚亲任之。

此段文字介绍了史敬镕的出身和他在武皇麾下的地位。

庄宗初嗣晋王位,李克宁阴构异图,将害庄宗,事发有日矣,克宁密引敬镕,以邪谋谕之。

此段文字描述了史敬镕在李克宁阴谋中的角色,以及他对李克宁的揭露。

既而敬镕白,贞简太后惶骇,召张承业、李存璋等图之。克宁等伏诛,以功累历郡。

此句描述了史敬镕在李克宁阴谋败露后的行动,以及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提升。

同光初,为华州节度使,移镇安州。天成中,入为金吾上将军。期年,复授邓州,至镇数月卒。赠太尉。

此段文字描述了史敬镕在官场上的经历和最终的荣誉。‘同光初’、‘天成中’等词语,展现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变迁。‘赠太尉’则体现了朝廷对他的尊重和怀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9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