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恭帝纪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恭帝纪-原文

恭帝,讳宗训,世宗子也。

广顺三年,岁在癸丑,八月四日,生于澶州之府第。

显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

癸巳,世宗崩。

甲午,内出遗制,命帝柩前即皇帝位。

是日,群臣奉帝即位而退。

丁酉,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坤奏,败契丹五百骑于霸州北。

戊戌,文武百僚、宰臣范质等上表请听政,表三上,允之。

壬寅,文武臣僚上表,请以八月四日为天寿节,从之。

癸卯,以司徒、平章事范质为山陵使,以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为礼仪使,以兵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以御史中丞边归谠为仪仗使,以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为桥道顿递使。

是月,州郡十六奏大雨连旬不止。

秋七月丁未,以户部尚书李涛为山陵副使,以度支郎中卢亿为山陵判官。

辛亥,左散骑常侍申文炳卒。

乙卯,右拾遗徐雄夺三任官,坐诬奏雷泽县令虚破户也。

丁巳,百僚释服。

尚辇奉御金彦英,本高丽人也,奉使高丽,称臣于其王,故及于罪。

庚申,以邢州节度使王仁镐为襄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为陕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右羽林统军、权知邢州事、检校太保李继勋为邢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滑州留后、检校太保陈思让为沧州节度使;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依前陈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铎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仍改名令铎。

《宋史·张令铎传》云:本名铎,以与河中张铎同姓名,故赐今名。

壬戌,以郓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以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拱为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检校太师、兼侍中;《通鉴》:向拱即向训也,避恭帝名改焉。

以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韩通为郓州节度使,依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附马都尉张永德为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今上为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以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检校太保慕容延钊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依前殿前副都点检,进封开国伯;以殿前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检校司空石守信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依前殿前都指挥使。

丙寅,制大赦天下。

庚午,翰林学士、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太室歌酌献辞,舞曰《定功之舞》,歌辞不录。

是月,诸道相继奏,大雨,所在川渠涨溢,漂溺庐舍,损害苗稼。

八月甲戌朔,以光禄卿致仕柴守礼为太子太保致仕。

乙亥,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尊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从之。

庚辰,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改赐功臣;

天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魏王符彦卿加守太尉;

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保、兼中书令、西平王李彝兴加守太傅;

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南平王高保融加守太保。

壬午,山陵使范质撰进大行皇帝陵名曰庆陵,从之。

秦州节度使、西面沿边都部署、检校太师、守中书令、褒国公王景进封凉国公,

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郭从义加开府仪同三司,

鄜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邢国公武行德进封宋国公,

永兴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李洪义加开府仪同三司,

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郭崇加检校太师,

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筠加检校太尉,

朗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周行逢加检校太师。

甲申,寿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韩国公杨信封鲁国公;

邠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刘重进,庐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赵赞,

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宋延渥,

并加开府仪同三司;

泾州节度使、检校太尉白重赞,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张铎,

并加阶爵。

丙戌,易定节度使孙行友、灵州节度使冯继业、府州节度使折德扆,

并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进阶爵。

以延州留后、检校太傅李万全为延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

庚寅,皇弟特进检校太保、左骁卫上将军、燕国公、食邑三千户宗让加检校太傅,

进封曹王,改名熙让;

熙谨拜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武卫大将 军,封纪王,食邑三千户;

熙诲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左领卫大将军,封蕲王,食邑三千户。

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以晋国长公主张氏为晋国大长公主;

以前陕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药元福为曹州节度使,进阶爵。

甲午,守司徒、同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加开府仪同三司,

进封萧国公;

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加右仆射,

进封开国公;

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仁浦加兼刑部尚书,

依前枢密使;

检校太傅、右骁卫上将军吴延祚依前枢密使,

进封庆国公;

以左武卫上将军史牷为左金吾上将 军致仕。

乙未,以陇州防御使王全斌为相州留后。

戊戌,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 昝居润,

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

并加检校太傅。

己亥,前司空李穀加开府仪同 三司、赵国公,

以前太傅、少卿硃渭为太仆卿致仕。

辛丑,左金吾上将军致仕史牷 卒。

壬寅,高丽国遣使朝贡,

兼进《别序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

《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三卷。

《文昌杂录》云:《别序》者,记孔子所 生及弟子从学之事。

《新义》者,以越王为问目,释疏文之义。

《皇灵》者,止说 延年避灾之事及符文,乃道书也。

《雌图》者,止说日之环晕、星之彗孛,亦非奇 书。

九月壬子,前沧州留后李彦頵卒。

乙卯,高丽王王昭加检校太师,食邑三千户。

丙辰,以三司副使王赞为内客省使兼北面诸州水陆转运使。

癸亥,前开封县令路延 规除名,流沙门岛。

先是,延规有过停任,有司召延规宣敕,

延规拒命,为宪司所 按,故有是命。

甲子,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窦仪为兵部侍郎充职;

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直枢密院杜华为司门郎中,

充枢密直学士,赐紫;

以翰林学士、尚书度支员外郎王著为金部郎中、知制诰充职,

仍赐金紫。

是日,翰林学士、尚书屯田郎中、知制诰李昉,

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

水部郎中、知制诰赵逢,

并加柱国,赐金紫。

乙丑,兵部尚书张昭进封舒国公,

户部尚书李涛进封莒国公。

以太子詹事刘温叟为 工部侍郎,判国子祭酒事。

是月,京师及诸州郡霖雨逾旬,

所在水潦为患,川渠泛 溢。

冬十月癸酉朔,以司农卿致仕李锴为太仆卿致仕,

太常少卿致仕姚遂为将作监 致仕。

丁亥,太子太师薛怀让封杞国公。

壬辰,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撰进贞 惠皇后庙歌辞。

丁酉,世宗皇帝灵驾发引。

戊戌,以前相州留后王晖为右神武统军。

辛丑,江南国主李景来告,

世子宏冀卒,遣御厨使张延范充吊祭使。

十一月壬寅朔,葬世宗皇帝于庆陵,

以贞惠皇后刘氏祔焉。

戊申,西京奏,

太子太师致仕白文珂卒。

丙辰,日南至,

百僚奉表称贺。

戊午,废兗州广利军,

依旧 为莱芜监。

壬戌,升凤州固镇为雄胜军。

丙寅,左羽林统军马希崇。

案:此下有脱 误。

十二月壬申朔,史馆奏,

请差官修撰世宗实录,从之。

甲戌,改万岁殿为紫宸 殿。

甲午,西京奏,

左屯卫上将军致仕李萼卒。

乙未,大霖,

昼昏,凡四日而止,

分命使臣赈给诸州遭水人户。

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

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

诏今上率兵北征。

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

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

是日,诏曰:

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

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 赵,案:此下原本空二字。

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

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

今上于是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贺而退。

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续通鉴长编》:建隆三年,周郑王出居房州。

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

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续通鉴长编》: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上素服发哀,辍视朝十日。

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

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续通鉴长编》:仁宗嘉祐四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史臣曰:

夫四序之气,寒往则暑来;五行之数,金销则火盛。

故尧、舜之揖让,汉、魏之传禅,皆知其数而顺乎人也。

况恭帝当纨绮之冲年,会笙镛之变响,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能逊其位,不亦善乎。

终谥为恭,固其宜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恭帝纪-译文

恭帝,名叫宗训,是世宗的儿子。广顺三年,即癸丑年,八月四日,在澶州的府邸出生。

显德六年六月癸未,被授予特进左卫上将军的职位,封为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

癸巳年,世宗去世。

甲午年,内宫发布遗诏,命令恭帝在世宗灵柩前即位为皇帝。

这一天,群臣拥立恭帝即位后便退下。

丁酉日,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坤上奏,在霸州北击败了契丹五百骑兵。

戊戌日,文武百官、宰臣范质等人上表请求恭帝处理国事,上表三次,恭帝都答应了。

壬寅日,文武臣僚上表,请求将八月四日定为天寿节,恭帝同意了。

癸卯日,任命司徒、平章事范质为山陵使,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为礼仪使,兵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御史中丞边归谠为仪仗使,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为桥道顿递使。

这个月,有十六个州郡上报说大雨连绵不断。

秋七月丁未,任命户部尚书李涛为山陵副使,度支郎中卢亿为山陵判官。

辛亥日,左散骑常侍申文炳去世。

乙卯日,右拾遗徐雄被剥夺了三个官职,原因是他诬告雷泽县令虚报破财。

丁巳日,百官脱去丧服。

尚辇奉御金彦英,原本是高丽人,出使高丽时向其国王称臣,因此也被牵连到罪行中。

庚申日,任命邢州节度使王仁镐为襄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为陕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右羽林统军、权知邢州事、检校太保李继勋为邢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滑州留后、检校太保陈思让为沧州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依前陈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铎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并改名为令铎。

《宋史·张令铎传》记载:原名叫铎,因为与河中张铎同名,所以赐予现在的名字。

壬戌日,任命郓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任命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拱为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检校太师、兼侍中;《通鉴》记载:向拱即向训,为了避讳恭帝的名讳而改。

任命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韩通为郓州节度使,依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任命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附马都尉张永德为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任命今上为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任命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检校太保慕容延钊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依前殿前副都点检,进封开国伯;任命殿前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检校司空石守信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依前殿前都指挥使。

丙寅日,颁布大赦天下。

庚午日,翰林学士、判太常寺窦俨撰写进献大行皇帝太室歌酌献辞,舞蹈称为《定功之舞》,歌辞未记录。

这个月,各道相继上报,大雨,各地川渠涨溢,冲毁房屋,损害庄稼。

八月甲戌日,将光禄卿退休的柴守礼任命为太子太保退休。乙亥日,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的窦俨撰写进呈,为大行皇帝尊称谥号为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为世宗,朝廷采纳了这个提议。

庚辰日,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增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改为赐给功臣;天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魏王符彦卿增加守太尉;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保、兼中书令、西平王李彝兴增加守太傅;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南平王高保融增加守太保。

壬午日,山陵使范质撰写进呈,为大行皇帝陵墓命名为庆陵,朝廷采纳了这个提议。

秦州节度使、西面沿边都部署、检校太师、守中书令、褒国公王景晋升封为凉国公,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郭从义增加开府仪同三司,鄜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邢国公武行德晋升封为宋国公,永兴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李洪义增加开府仪同三司,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郭崇增加检校太师,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筠增加检校太尉,朗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周行逢增加检校太师。

甲申日,寿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韩国公杨信封为鲁国公;邠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刘重进,庐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赵赞,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宋延渥,都增加开府仪同三司;泾州节度使、检校太尉白重赞,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张铎,都增加阶爵。

丙戌日,易定节度使孙行友、灵州节度使冯继业、府州节度使折德扆,都从检校太保晋升为检校太傅,进阶爵。

以延州留后、检校太傅李万全为延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

庚寅日,皇弟特进检校太保、左骁卫上将军、燕国公、食邑三千户宗让增加检校太傅,进封曹王,改名熙让;熙谨拜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武卫大将 军,封纪王,食邑三千户;熙诲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左领卫大将军,封蕲 王,食邑三千户。

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以晋国长公主张氏为晋国大长公主;以前陕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药元福为曹州节度使,进阶爵。

甲午日,守司徒、同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增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萧国公;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增加右仆射,进封开国公;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仁浦增加兼刑部尚书,依前枢密使;检校太傅、右骁卫上将军吴延祚依前枢密使,进封庆国公;以左武卫上将军史牷为左金吾上将 军退休。

乙未日,以陇州防御使王全斌为相州留后。

戊戌日,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都增加检校太傅。

己亥日,前司空李穀增加开府仪同三司、赵国公,以前太傅、少卿朱渭为太仆卿退休。

辛丑日,左金吾上将军退休史牷去世。

壬寅日,高丽国派遣使者朝贡,并进献《别序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三卷。

《文昌杂录》说:《别序》记载了孔子生平及弟子跟从他学习的事情。《新义》以越王为提问对象,解释文义。《皇灵》只说延年避灾的事情和符文,是道家的书籍。《雌图》只说日环晕、星彗孛,也不是什么奇书。

九月壬子日,前沧州留后李彦頵去世。

乙卯日,高丽王王昭增加检校太师,食邑三千户。

丙辰日,任命三司副使王赞为内客省使兼北面诸州水陆转运使。

癸亥日,前开封县令路延规被除名,流放到沙门岛。之前,延规有过错被停职,有关官员召延规宣读敕令,延规拒绝,被宪司查办,所以有这个命令。

甲子日,任命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窦仪为兵部侍郎充职;任命尚书户部员外郎、直枢密院杜华为司门郎中,充枢密直学士,赐紫;任命翰林学士、尚书度支员外郎王著为金部郎中、知制诰充职,仍赐金紫。

这天,翰林学士、尚书屯田郎中、知制诰李昉,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水部郎中、知制诰赵逢,都增加柱国,赐金紫。

乙丑日,兵部尚书张昭进封舒国公,户部尚书李涛进封莒国公。

以太子詹事刘温叟为工部侍郎,判国子祭酒事。

这个月,京师及各州郡连绵大雨超过十天,到处水患,河流泛滥。

冬十月癸酉日,任命司农卿退休的李锴为太仆卿退休,太常少卿退休的姚遂为将作监退休。

丁亥日,太子太师薛怀让封为杞国公。

壬辰日,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撰写进呈贞惠皇后庙歌辞。

丁酉日,世宗皇帝灵柩出发。

戊戌日,以前相州留后王晖为右神武统军。

辛丑日,江南国主李景来报告,世子宏冀去世,派遣御厨使张延范为吊祭使。

十一月壬寅日,将世宗皇帝葬于庆陵,将贞惠皇后刘氏合葬。

戊申日,西京奏报,太子太师退休的白文珂去世。

丙辰日,冬至,百官上表祝贺。

戊午日,废除兖州广利军,恢复为莱芜监。

壬戌日,提升凤州固镇为雄胜军。

丙寅日,左羽林统军马希崇。

十二月壬申日,史馆奏报,请求派遣官员修撰世宗实录,朝廷采纳了这个提议。

甲戌日,将万岁殿改为紫宸殿。

甲午日,西京奏报,左屯卫上将军退休的李萼去世。

乙未日,大暴雨,白天昏暗,持续了四天才停止,朝廷分别派遣使者赈济各州遭受水灾的百姓。

显德七年春天正月的第一天,辛丑日,文武百官前来呈报姓名并祝贺。

镇州和定州急速上报,契丹人入侵,河东的贼军从土门东下,与契丹军汇合。

皇帝下诏,命令当今皇上率领军队北征。

癸卯日,从京城出发,当天晚上住在陈桥驿。

天还没亮,军队发生了变故,将士们大声呼喊万岁,穿上铠甲,手持兵器,推举当今皇上登基,扶他上马,强行带他向南行进。

这一天,皇帝下诏说:‘天生的人民,设立官长来治理他们,两位皇帝推举您而禅让皇位,三位帝王顺应时机进行革命,这些都是顺应天意和人民的。我作为晚辈,家庭不幸,人心已经离我而去,国运应该归向有德之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禀性圣明,有神武之略,辅佐我的高祖,得到皇天的庇佑,侍奉世宗,功绩卓越,东征西讨,成就显赫。天地鬼神都享受有德之人的供奉,歌颂和诉讼都归于至仁之人,顺应天意和民心,效法尧禅让于舜,如同卸下重担,我愿意退居幕后,唉,敬奉天命。’当今皇上于是前往崇元殿接受天命,百官朝贺后离开。

皇帝下令封周帝为郑王,以供奉周朝的祭祀,正朔服饰颜色都按照旧制,尊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续通鉴长编》记载:建隆三年,周郑王被贬到房州居住。宋朝开宝六年春天,在房陵去世。当今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在便殿举行丧礼,百官呈报姓名表示慰问,不久派遣使者监护他的丧事。

《续通鉴长编》记载: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报,周郑王去世,皇上穿着素服表示哀悼,停止上朝十天。当年十月,将周郑王归葬于世宗的庆陵旁边。

皇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确定谥号为恭皇帝,陵墓称为顺陵。

《续通鉴长编》记载:仁宗嘉祐四年,皇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查找柴氏的谱系,在各个房中推举最长者,让他每年供奉周朝的祭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恭帝纪-注解

恭帝:五代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宗训,是后梁世宗的儿子。

讳:古代对人名的一种避讳方式,即避免直接称呼其名,而用字或号代替。

世宗:世宗是对某位皇帝的庙号。

广顺三年:后梁的年号,具体年份为公元953年。

癸丑: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癸丑年指的是广顺三年的具体年份。

八月四日:具体的日期,指后梁恭帝的出生日期。

澶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清丰县。

府第:指官府或贵族的住宅。

显德六年:后梁的年号,具体年份为公元959年。

癸未: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癸未日指的是显德六年的具体日期。

制授:皇帝下诏授予官职。

特进:特进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左卫上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皇宫的警卫。

封王:皇帝授予王爵,表示尊贵。

食邑:食邑是指封地,封地内的赋税归封主所有。

实封:实封是指实际的封地。

柩前:指皇帝的灵柩前。

即皇帝位:正式登基成为皇帝。

北面兵马都部署: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

契丹:古代的一个民族,主要活动在今天的东北地区。

霸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霸州市。

文武百僚:文武百僚,指朝廷中的文官和武官。

宰臣:宰相,古代的最高行政长官。

范质:后梁的宰相,名范质,字子长。

天寿节:古代皇帝的生日被称为天寿节。

司徒:古代的一种官职,位在宰相之下,负责礼仪和教化。

平章事:宰相的别称,平章事是宰相的正式职务。

山陵使:山陵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陵墓的修建。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古代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负责起草诏令。

判太常寺事:太常寺是古代的一个官署,负责礼仪和祭祀,判太常寺事即太常寺的副职。

卤簿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仪仗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是古代官职,掌管宣徽院,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桥道顿递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出行的桥梁和道路。

州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州是较大的行政单位,郡是较小的行政单位。

大雨连旬不止:连续下了十多天的大雨。

户部尚书:古代的一种官职,户部是负责财政的官署,尚书是官署的长官。

山陵副使:山陵使的副职。

度支郎中:度支是负责财政的官署,郎中是官署的副职。

山陵判官:山陵使的判官,负责具体事务。

左散骑常侍: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仪仗和侍卫。

右拾遗: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奏章。

诬奏:虚假地告发他人。

雷泽县令:雷泽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虚破户:虚假地破除户籍。

尚辇奉御: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车驾。

高丽: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

邢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

襄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

陕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

邢州节度使:邢州的地方军事长官。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负责皇帝侍卫的步军指挥使。

曹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

检校太保:检校太保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右羽林统军: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羽林军的统帅。

权知邢州事:暂时负责邢州事务。

滑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

留后:指地方官职的代理人。

沧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负责皇帝侍卫的马军指挥使。

陈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

侍卫马步都虞候:负责皇帝侍卫的马步军的副指挥使。

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虎捷军的左厢指挥使。

岳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

夔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

常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

遂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遂宁市。

郓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

侍中:古代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参与朝政。

淮南节度使:淮南地区的军事长官。

河南尹:河南地区的行政长官。

西京留守:西京(今洛阳)的留守官员,负责留守事务。

宋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澶州节度使:澶州的军事长官。

江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石守信:古代的一位将领,名石守信。

滑州节度使:滑州的军事长官。

大赦天下:皇帝下诏全国大赦,赦免罪犯。

大行皇帝:大行皇帝是对已故皇帝的尊称。

太室:古代皇帝的陵墓。

酌献辞:祭祀时的献辞。

定功之舞:一种舞蹈,表示对已故皇帝功绩的纪念。

川渠:河流和渠道。

庐舍:房屋。

苗稼:农作物。

八月甲戌朔: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甲戌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表示农历八月初一。

光禄卿致仕柴守礼:光禄卿是古代官职,掌管宫廷饮食,致仕是指官员退休。

太子太保致仕:太子太保是古代官职,为太子师傅,致仕即退休。

太常寺:太常寺是古代官署,掌管祭祀、礼仪等。

尊谥:尊谥是对已故皇帝、皇后等的尊称。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宗庙中供奉时的名号。

兵马都元帅:兵马都元帅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全国军事。

尚书令:尚书令是古代官职,掌管尚书省,相当于宰相。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官职,掌管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

吴越国王钱俶:吴越国王是钱俶的封号,钱俶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主。

功臣:功臣是对有功于国家的人的尊称。

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某一地区的军事。

检校太师:检校太师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守太傅:守太傅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夏州节度使:夏州节度使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某一地区的军事。

西平王:西平王是对某位王爵的尊称。

荆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某一地区的军事。

南平王:南平王是对某位王爵的尊称。

庆陵:庆陵是皇帝的陵墓名称。

检校太傅:检校太傅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检校太尉:检校太尉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左骁卫上将军:左骁卫上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左骁卫军。

燕国公:燕国公是对某位王爵的尊称。

左武卫大将 军:左武卫大将 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左武卫军。

右武卫大将 军:右武卫大将 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右武卫军。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检校司徒:检校司徒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左领卫大将军:左领卫大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左领卫军。

左武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左武卫军。

左金吾上将军:左金吾上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左金吾卫军。

致仕:致仕是指官员退休。

陇州防御使:陇州防御使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陇州的防御。

相州留后:相州留后是古代官职,为地方行政官职。

判开封府事:判开封府事是古代官职,负责开封府的行政事务。

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是古代官职,掌管宣徽院,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三司:三司是古代官署,掌管财政、盐铁、度支等。

枢密使:枢密使是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官职,为中书省的副职。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古代官职,为宰相的副职。

集贤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是古代官职,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右骁卫上将军:右骁卫上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右骁卫军。

京师:京师,指当时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霖雨:霖雨是指连绵不断的雨。

川渠泛溢:川渠泛溢是指河流、渠道溢出,造成水患。

葬:葬是指将死者安葬。

贞惠皇后:贞惠皇后是对某位皇后的尊称。

西京:西京是指古代的都城长安。

百僚:百僚是指朝廷中的官员。

废:废是指废除某项制度或设施。

改:改是指更改某项制度或设施。

赈给:赈给是指救济、救助。

朝贡:朝贡是指外国使者向中国朝廷进贡。

别序孝经:别序孝经是指对孝经的另一种序言。

越王孝经新义:越王孝经新义是指对越王孝经的新解释。

皇灵孝经:皇灵孝经是指关于皇帝灵性的孝经。

孝经雌图:孝经雌图是指关于孝经的图画。

脱误:脱误是指文献中的遗漏或错误。

沧州留后:沧州留后是古代官职,为地方行政官职。

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是古代官职,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尚书户部员外郎:尚书户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为尚书户部的副职。

直枢密院:直枢密院是古代官职,为枢密院的副职。

都官郎中:都官郎中是古代官职,为都官署的副职。

水部郎中:水部郎中是古代官职,为水部署的副职。

柱国:柱国是古代官职,为荣誉职位,无实际职务。

司空:司空是古代官职,掌管工程、水利等。

硃渭:硃渭是古代人名。

史馆:史馆是古代官署,负责编纂史书。

实录:实录是古代皇帝的官方传记。

万岁殿:万岁殿是古代皇帝的宫殿名称。

紫宸殿:紫宸殿是古代皇帝的宫殿名称。

大霖:大霖是指大范围的连续降雨。

显德七年:显德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显德七年即公元960年。

春正月辛丑朔:春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辛丑,指农历的辛丑日,即农历的正月初一。

进名奉贺:进名,指官员们上奏名册;奉贺,指向皇帝表示祝贺。

镇、定二州:镇、定二州,指当时的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是后周的重要州郡。

契丹入寇:契丹,指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契丹民族;入寇,指入侵。

河 东贼军:河 东贼军,指黄河以东地区的叛军。

土门:土门,指现在的河北省井陉县北的井陉关,是古代的重要关隘。

蕃寇:蕃寇,指外来的敌军。

诏今上率兵北征:诏,指皇帝的命令;今上,指当时的皇帝赵匡胤;北征,指向北方的征战。

癸卯:癸卯,指农历的癸卯日,即正月二十三日。

陈桥驿:陈桥驿,指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区的一个驿站。

未曙:未曙,指天还没有亮。

军变:军变,指军队中的变乱。

将士大噪呼万岁:将士,指军队中的士兵;大噪,指喧哗;呼万岁,指高呼皇帝万岁。

擐甲将刃:擐甲,指穿上铠甲;将刃,指手持兵器。

推戴今上升大位:推戴,指拥立;今上,指当时的皇帝赵匡胤;升大位,指登上皇位。

扶策升马:扶策,指扶持;升马,指骑上马。

拥迫南行:拥迫,指逼迫;南行,指向南行进。

天生蒸民,树之司牧:天生蒸民,指上天所生的百姓;树之司牧,指设立官吏来治理。

二帝推公而禅位:二帝,指前代两位皇帝;推公,指推荐;禅位,指让位。

三王乘时以革命:三王,指前代三位有德行的君主;乘时,指顺应时机;革命,指改朝换代。

其极一也:其极,指最高境界;一也,指统一。

予末小子:予,指我;末小子,指自己。

遭家不造:遭家,指家庭;不造,指不幸。

人心已去,国命有归:人心已去,指民心已经背离;国命有归,指国家的命运已经注定。

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 赵:归德军节度使,指赵匡胤的官职;殿前都点检,指赵匡胤的职位;赵,指赵匡胤。

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禀上圣之姿,指具有高尚的品德;有神武之略,指有超凡的武略。

佐我高祖,格于皇天:佐我高祖,指辅助我的高祖;格于皇天,指得到上天的认可。

逮事世宗,功存纳麓:逮事世宗,指侍奉世宗;功存纳麓,指功绩如山岳般稳固。

东征西怨,厥绩懋焉:东征西怨,指东征西讨,百姓怨恨;厥绩懋焉,指他的功绩显著。

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天地鬼神享于有德,指天地鬼神都享受有德的人;讴谣狱讼附于至仁,指歌谣诉讼都归于仁德之人。

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应天顺民,指顺应天意,迎合民心;法尧禅舜,指效法尧帝禅让帝位给舜帝。

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如释重负,指如释重负;予其作宾,指我退居为宾;祗畏天命,指敬畏天命。

崇元殿:崇元殿,指皇帝接受天命的地方。

制封周帝为郑王:制封,指皇帝下诏封授;周帝,指后周的皇帝;郑王,指封赵匡胤为郑王。

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以奉周祀,指以供奉周朝的祭祀;正朔服色,指年号和服饰颜色;一如旧制,指按照旧有的制度。

奉皇太后为周太后:奉皇太后,指尊奉皇太后;周太后,指尊称赵匡胤的母亲为周太后。

《续通鉴长编》:《续通鉴长编》,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五代到宋的历史。

世宗庆陵: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庆陵,指柴荣的陵墓。

仁宗嘉祐四年:仁宗,指北宋仁宗赵祯;嘉祐四年,指公元1059年。

纨绮之冲年:纨绮,指华丽的丝绸衣物;冲年,指年轻时期。

会笙镛之变响:笙镛,指古代的乐器;变响,指变故。

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听讴歌之所属,指听从歌谣的舆论;知命历之有在,指知道天命所在。

能逊其位,不亦善乎:能逊其位,指能够退位;不亦善乎,指这不是很好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恭帝纪-评注

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背景,辛丑朔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显德七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一个年份。‘显德’二字,寓意着国家显赫昌盛,而‘正月辛丑朔’则是对具体时间的精确描述。‘文武百僚进名奉贺’表明了朝中官员对国运昌盛的庆祝,同时也暗示了后周国力的强盛。

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

此句描绘了当时边疆形势的紧张。‘镇、定二州驰奏’中的‘驰奏’一词,形象地表现了消息传递的紧急和迅速。契丹和蕃寇的入侵,不仅威胁到边疆安全,也预示着国家可能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

诏今上率兵北征。

此句体现了皇帝的果断决策和以身作则的精神。‘诏’字表明了皇帝的命令,‘今上’指的是当时的皇帝,‘率兵北征’则显示了他亲自出征的决心和勇气。

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

此句描述了皇帝出征的具体行动。‘癸卯’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发京师’意味着离开京城,‘是夕宿于陈桥驿’则描绘了皇帝在行军途中的艰辛。

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

此句描绘了军变的过程,展现了将士们的忠诚和对皇帝的拥戴。‘未曙’表明时间尚早,‘军变’则暗示了局势的突变。将士们的‘呼万岁’和‘推戴’表现了他们对皇帝的崇敬和拥护。

是日,诏曰:‘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

此段诏书引用了古代圣贤的言论,体现了皇帝的博学和对历史的尊重。‘天生蒸民,树之司牧’表达了皇帝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责任。‘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则是借古讽今,强调皇帝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

此句是皇帝对自己处境的自我反思。‘予末小子’表达了皇帝谦虚的态度,‘遭家不造’则是对自己遭遇的无奈感慨。‘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 赵’

此句是对赵匡胤的称呼,表明了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归德军节度使’和‘殿前都点检’都是官职名称,显示了赵匡胤在军事上的重要角色。

‘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

此段对赵匡胤的赞誉,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他的才能和功绩。‘禀上圣之姿’和‘有神武之略’突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佐我高祖’和‘逮事世宗’则表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

此段诏书再次强调了皇帝的德行和天命。‘天地鬼神享于有德’和‘讴谣狱讼附于至仁’表明了皇帝的仁德和公正。‘应天顺民’和‘法尧禅舜’则是对古代圣贤的效仿和追求。

‘今上于是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贺而退。’

此句描述了皇帝接受天命的场景,‘崇元殿’是皇帝接受天命的地方,‘百官朝贺而退’则表明了朝臣对皇帝的尊敬和服从。

‘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此段诏书体现了皇帝对前朝的尊重和对历史的传承。‘制封周帝为郑王’表明了对前朝皇帝的封号和待遇,‘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则是对前朝文化的继承。

‘《续通鉴长编》:建隆三年,周郑王出居房州。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

此段引用了《续通鉴长编》的记载,说明了周郑王的生平和结局。‘建隆三年’和‘开宝六年’是具体的年份,‘出居房州’和‘崩于房陵’则是对周郑王生平的简要概述。

‘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此段描述了皇帝对周郑王去世的反应。‘震恸’表现了皇帝的悲痛,‘发哀成服于便殿’则显示了他对前朝皇帝的尊重。

‘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此段说明了周郑王的安葬和谥号。‘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表明了对前朝皇帝的尊重,‘恭皇帝’和‘顺陵’则是对他生平的肯定。

‘《续通鉴长编》:仁宗嘉祐四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此段再次引用了《续通鉴长编》的记载,说明了柴氏谱系的传承和对周朝的祭祀。

‘史臣曰:夫四序之气,寒往则暑来;五行之数,金销则火盛。’

此段史臣的评论,运用了自然现象的比喻,表达了历史变迁的必然性。‘四序之气’和‘五行之数’都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用以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

‘故尧、舜之揖让,汉、魏之传禅,皆知其数而顺乎人也。’

此段史臣继续引用古代圣贤的事例,说明了历史变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尧、舜之揖让’和‘汉、魏之传禅’都是古代的禅让制度,表明了权力的传承和国家的稳定。

‘况恭帝当纨绮之冲年,会笙镛之变响,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能逊其位,不亦善乎。’

此段史臣对恭帝的评价,认为他在年轻时就认识到了天命所在,能够主动退位,体现了他的明智和仁德。

‘终谥为恭,固其宜矣。’

此句是对恭帝谥号的肯定,认为‘恭’字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恭帝纪》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9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