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太祖纪二-原文
广顺元年春二月癸巳朔,以枢密副使、尚书户部侍郎范质为兵部侍郎,依前充职;
以陈州刺史、判三司李穀为户部侍郎,判三司;
以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翟光鄴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
以宣徽北院使袁鳷为左武卫上将军,充宣徽南院使;
以左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符彦琳为右监门上将军。
丁酉,以皇子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贵州刺史荣起复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以右金吾上将军薛可言为右龙武统军,以左神武统军安审约为左羽林统军,
以左骁卫上将军赵赞为右羽林统军,以太子太师致仕宋彦筠为左卫上将军。
诏移生吐浑族帐于潞州长子县江猪岭。
己亥,以左武卫上将军刘遂凝为左神武统军,以左卫上将军焦继勋为右神武统军,
以左领军卫上将军史佺为右卫上将军。
庚子,故吴国夫人张氏追赠贵妃;故皇第三女追封乐安公主;
故第二子青哥赠太保,赐名侗;第三子意哥赠司空,赐名信;故长妇刘氏追封彭城郡夫人。
皇侄三人:守筠赠左领军将军,改名愿;奉超赠左监门将军;定哥赠左千牛卫将军,赐名逊。
故皇孙三人:宜哥赠左骁卫大将,赐名谊;喜哥赠武卫大将军,赐名诚;三哥赠左领卫大将军,赐名諴。
辛丑,西州回鹘遣使贡方物。
前开封尹、鲁国公侯益进封楚国公,前西京留守、莒国公李从敏进封秦国公,
前西京留守王守恩进封莒国公。
癸卯,以前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李涛为太子宾客。
诏宣徽南院使袁鳷权知开封府事,以太子太保和凝为太子太傅。
丙午,晋州王晏奏,河东刘崇遣伪招讨使刘钧、副招讨使白截海,率步骑万余人来攻州城,
以今月五日五道齐攻,率州兵拒之,贼军伤死甚众。
《宋史·王晏传》: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
并人以为怯,竞攀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
晏遣子汉伦追北数十里,斩首百余级。
内出宝玉器及金银结缕、宝装床几、饮食之具数十,碎之于殿庭。
帝谓侍臣曰:‘凡为帝王,安用此!’
仍诏所司,凡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
先是,回鹘间岁入贡,禁民不得与蕃人市易宝货,至是一听私便交易,官不禁诘。
丁未,左千牛将军硃宪使契丹回。
契丹主乌裕遣使郭济献良马一驷,贺登极。
戊申,诏曰:‘朕祗膺景命,奄有中区,每思顺物之情,从众之欲。将使照临之下,
多寄食僦舍之徒;岁月之间,动怀土念家之思。宜循大体,用革前规。
应诸道州府,有前资朝官居住,如未赴京,不得发遣。
其行军副使已下,幕职州县官等,得替求官,自有月限,年月未满,一听外居。
如非时诏征,不在此限。’
己酉,有司议立四亲庙,从之。
辛亥,以太子少傅杨凝式为太子少师,以太常卿张昭为户部尚书,
以尚书左丞王易为礼部尚书,以兵部侍郎边蔚为太常卿,
以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鱼崇谅为工部侍郎充职,以户部侍郎韦勋为兵部侍郎,
以刑部侍郎边归谠为户部侍郎,以礼部侍郎司徒诩为刑部侍郎,
以秘书监赵上交为礼部侍郎,以兵部尚书王仁裕为太子少保,
以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张沆为刑部尚书充职,以尚书右丞田敏为左丞,
以吏部侍郎段希尧为工部尚书,以太子詹事马裔孙为太子宾客。
前鄜州节度使刘重进、前滑州节度使宋延渥,并加食邑。
吐浑府留后王全德加检校太保,充宪州刺史。
隰州刺史许迁奏,河东贼军刘筠自晋州引兵来攻州城,
寻以州兵拒之,贼军伤死者五百人,信宿遁去。
丁已,以尚书左丞田敏充契丹国信使。
回鹘遣使贡方物。
己未,天德军节度使、虢国公郭勋加同平章事,以前宗正卿刘皞为卫尉卿。
辛酉,以卫尉卿边光范为秘书监,以前吏部侍郎李详为吏部侍郎,
以前户部侍郎颜衎为尚书右丞。
三月壬戌朔,前西京留守李从敏卒。
戊辰,以前左武卫上将军李怀忠为太子太傅致仕,以前邢州节度使安审晖为太子太师致仕。
辛未,幸南庄。
壬申,诏曰:
“诸州府先差散从亲事官等,前朝创置,盖出权宜,苟便一时,本非旧贯。
近者遍询群议,兼采封章,且言前件抽差,于理不甚允当,一则碍州县之色役,一则妨春夏之耕耘,贫乏者困于供须,豪富者幸于影庇,既为烦扰,须至改更,况当东作之时,宜罢不急之务。
其诸州所差散从亲事官等,并宜放散。”
诏下,公私便之。
徐州行营都部署王彦超驰奏,收复徐州。
诏曰:
“逆首杨温及亲近徒党并处斩。
其余无名目人及本城军都将校、职掌吏民等,虽被胁从,本非同恶,并释放。
兼知自前杨温招唤草贼,同力守把,朕以村墅小民,偶被扇诱,念其庸贱,特与含容,其招入城草贼,并放归农,仍倍加安抚。
湘阴公夫人并骨肉在彼,仰差人安抚守护,勿令惊恐。”
以右散骑常侍张煦、给事中王延蔼并为左散骑常侍,以前大名府少尹李琼为将作监,以前彰武军节度使周密为太子太师致仕,以卫尉卿刘皞充汉隐帝山陵部署。
丙子,以太子少保致仕王延为太子少傅,以户部尚书致仕卢损、左骁卫上将军建仕李肃并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致仕韩昭允为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致仕卢文纪为司空。
自延而下,并依前致仕。
故散骑常侍裴羽赠户部尚书,故太子宾客萧愿赠礼部尚书,以司农卿致仕薛仁谦为鸿胪卿,以将作监致仕乌昭为太府卿,以太常少卿致仕王禧为少府监,以秘书少监致仕段颙为将作监。
自仁谦而下,并依前致仕。
诏沿淮州县军镇,今后自守疆土,不得纵一人一骑擅入淮南地分。
己卯,潞州奏,涉县所擒河东将士二百余人,部送赴阙。
诏给衫袴巾屦,放归本土。
甲申,镇州武行德移镇许州,何福进移镇镇州。
丙戌,以襄州节度副使郭令图为宗正卿。
诏曰:
“故苏逢吉、刘铢,顷在汉朝,与朕同事。
朕自平祸乱,不念仇雠,寻示优宏,与全家属。
尚以幼稚无托,衣食是艰,将行矜恤之恩,俾获生存之路,报怨以德,非我负人。
赐逢吉骨肉洛京庄宅各一,赐刘铢骨肉陕州庄宅各一。”
己丑,幸南庄。
庚寅,唐故郇国公李从益追封许王,唐明宗淑妃王氏追赠贤妃。
辛卯,诏:
“诸道节度副使、行军司马、两京少尹、留守判官,并许差定当直,人力不得过十五人;
诸府少尹、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副使,不得过十人;
节度推官、防卸团练军事判官,不得过七人,逐处系帐收管。
此外如敢额外影占人户,其本官当行朝典。”
先是,汉隐帝时,有人上言:
“州府从事令录,皆请料钱,自合雇人驱使,不合差遣百姓丁户。”
秉政者然之,乃下诏州府从事令录,本处先差职役,并放归农。
自是官吏有独行趋府县者,帝颇知之,故有是命。
夏四月壬辰朔,诏沿淮州县,许淮南人就淮北籴易侯粮,时淮南饥故也。
甲午,以夫人董氏为德妃,仍令所司备礼册命。
己亥,改侍卫马步军军额。
马军旧称护圣,今改为龙捷;步军旧称奉国,今改为虎捷。
壬寅,诏唐庄宗、明宗、晋高祖三处陵寝,各有守陵宫人,并放逐便。
如愿在陵所者,依旧供给。
甲辰,相州张彦成移镇邓州,折从阮移镇滑州,李筠移镇相州。
丙午,亳州防卸使王重允卒。
戊申,幸南庄。
庚戌,皇第四女封寿安公主。
辛亥,故许州节度使刘信追封蔡王。
丙辰,诏曰:
“牧守之任,委遇非轻,分忧之务既同,制禄之数宜等。
自前有富庶之郡,请给则优,或边侄之州,俸料素薄。
以至迁除之际,拟议亦难,既论资叙之高低,又患禄秩之升降。
所宜分多益寡,均利同恩,冀无党无偏,以劝勋效。
今定诸防御使料钱二百贯,禄粟一百石,食盐五石,马十匹草粟,元随三十人衣粮;
团练使一百五十贯,禄粟七十石,盐五石,马十匹,元随三十人;
刺史一百贯,禄粟五十石,盐五石,元随二十人”云。
丁巳,尚书左丞田敏使契丹回。
契丹主乌裕遣马十匹。
使努瑚报命,并献碧玉金涂银裹鞍勒各一副,弓矢、器仗、貂裘等,土产马三十匹、
土产汉马十匹。
庚申,帝为故贵妃张氏举哀于旧宫,辍视朝三日。
辛酉,司空致仕卢文纪卒。
五月壬戌朔,帝不视朝,以汉隐帝梓宫在殡故也。
戊寅,皇子澶州节度使荣起复,依前澶州节度使,以故贵妃张氏去岁薨,至是发哀故也。
己巳,遣左金吾卫将军姚汉英、前右神武将军华光裔使于契丹。
辛未,太常卿边蔚上追尊四庙谥议。
是夜,有大星如五升器,流于东北,有声如雷。
丙子,太常卿边蔚上太庙四室奠献舞名。
丁丑,诏京兆、凤翔府,应诸色犯事人第宅、庄园、店硙已经籍没者,并给付罪人骨肉。
壬午,幸南庄。
甲申,考城县巡检、供奉官马彦勍弃市,坐匿赦书杀狱囚也。
丙戌,宰臣冯道为四庙册礼使。
六月辛卯朔,不视朝,以汉隐帝梓宫在殡故也。
甲午,百僚上表,请以七月二十八日皇帝降圣日为永寿节,从之。
邢州大雨霖。
己亥,太常少卿刘悦上汉少帝谥曰隐皇帝,陵曰颖陵,从之。
辛亥,以枢密使王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枢密使;以枢密副使、尚书兵部侍郎范质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以户部侍郎、判三司李穀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司徒兼侍中、监修国史窦贞固,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苏禹珪,并罢相守本官。
壬子,幸西庄。
癸丑,诏宰臣范质参知枢密院事。
鄴都、洺、沧、贝等州大雨霖。
丙辰,西京奏,新授宗正卿郭令图卒。
丁巳,以尚书左丞颜衎为兵部侍郎,充端明殿学士;以宣徽北院使翟光鄴兼枢密副使。
秋七月辛酉朔,帝被衮冕,御崇元殿,授太庙四室宝册于中书令冯道等,赴西京行礼。
癸亥,尚书左丞田敏兼判国子监事。
戊辰,以卸史中丞于德辰为尚书右丞,以秘书监边光范为太子宾客。
以户部尚书张昭为太子宾客,以其子秉为阳翟簿,犯法抵罪,昭诣阁待罪,诏释之,乃左授此官。
壬申,史官贾纬等以所撰《晋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上之。
丙子,幸宰臣王峻第。
己丑,镇州奏,破河东贼军于平山县西,斩首五百级。
是日,太常卿边蔚奏,议改郊庙舞名,事具《乐志》。
八月辛卯,汉隐帝梓宫发引,帝诣太平宫临奠,诏群臣出祖于西郊。
是岁,幽州饥,流人散入沧州界。
诏流人至者,口给斗粟,仍给无主土田,令取便种莳,放免差税。
癸已,虎入西京修行寺伤人,市民杀之。
乙未,幸班荆馆。
壬寅,契丹遣幽州牙将曹继筠来归故晋中书令赵莹之丧,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归葬于华阴故里。
乙巳,幸西庄。
壬子,晋州王晏移镇徐州,沧州王景移镇河中,定州孙方简移镇华州,永兴郭从义移镇许州,贝州王继宏移镇河阳,李晖移镇沧州。
以许州节度使武行德为西京留守,滑州折从阮移镇陕州,河中扈彦珂移镇滑州,陕州李洪信移镇永兴,华州王饶移镇贝州,徐州王彦超移镇晋州。
丙辰,尚食李氏等宫官八人并封县君,司记刘氏等六人并封郡夫人,尚宫皇甫氏等三人并封国夫人。
唐制有内官、宫官,各有司存,更不加郡国之号,近代加之,非旧典也。
以易州刺史孙行友为定州留后。
戊午,故夫人柴氏追立为皇后,仍令所司定谥,备礼册命。
九月庚申朔,帝诣太平宫起居汉太后。
辛酉,故夫人杨氏追赠淑妃,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故皇第五女追封永宁公主。
癸亥,定州奏,契丹永康王乌裕为部下所杀。
甲子,以前耀州团练使武廷翰为太子少保致仕。
丙子,诸道兵马都元帅、两浙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加天下兵马都元帅。
丁丑,中书舍人刘涛责授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坐遣男顼代草制词也。
监察御史刘顼责授复州司户,坐代父草制也。
中书舍人杨昭俭解官放逐私便,以多在假告,不亲其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太祖纪二-译文
广顺元年春天二月朔日是癸巳,任命枢密副使、尚书户部侍郎范质为兵部侍郎,照旧担任原职;任命陈州刺史、判三司的李穀为户部侍郎,并判三司;任命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翟光鄴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并担任宣徽北院使;任命宣徽北院使袁鳷为左武卫上将军,并担任宣徽南院使;任命左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符彦琳为右监门上将军。
丁酉日,任命皇子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贵州刺史荣起复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右金吾上将军薛可言为右龙武统军,任命左神武统军安审约为左羽林统军,任命左骁卫上将军赵赞为右羽林统军,任命太子太师致仕宋彦筠为左卫上将军。
诏令将生吐浑族帐迁移到潞州长子县江猪岭。
己亥日,任命左武卫上将军刘遂凝为左神武统军,任命左卫上将军焦继勋为右神武统军,任命左领军卫上将军史佺为右卫上将军。
庚子日,追赠故吴国夫人张氏为贵妃;追封故皇第三女为乐安公主;追赠故第二子青哥为太保,赐名侗;追赠第三子意哥为司空,赐名信;追封故长妇刘氏为彭城郡夫人。
皇侄三人:守筠追赠为左领军将军,改名愿;奉超追赠为左监门将军;定哥追赠为左千牛卫将军,赐名逊。
故皇孙三人:宜哥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赐名谊;喜哥追赠为武卫大将军,赐名诚;三哥追赠为左领卫大将军,赐名諴。
辛丑日,西州回鹘派遣使者进贡方物。
前开封尹、鲁国公侯益进封为楚国公,前西京留守、莒国公李从敏进封为秦国公,前西京留守王守恩进封为莒国公。
癸卯日,以前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李涛为太子宾客。
诏令宣徽南院使袁鳷暂时管理开封府事务,以太子太保和凝为太子太傅。
丙午日,晋州王晏上奏,河东刘崇派遣伪招讨使刘钧、副招讨使白截海,率领步骑兵一万多人来攻打州城,本月五日从五路同时进攻,率领州兵抵抗,敌军伤亡很大。
《宋史·王晏传》记载:刘崇侵犯晋州,王晏闭关不出,在城上设伏。并人以为他胆怯,争相攀爬城墙,王晏指挥伏兵攻击,跌落而死的人很多,于是焚烧桥梁逃走。王晏派儿子汉伦追击几十里,斩首一百多级。宫内拿出宝玉器皿以及金银结缕、宝装床几、饮食用具等数十件,在殿庭中砸碎。皇帝对侍臣说:“凡做帝王,何需这些!”并诏令有关部门,所有珍贵华美的物品,不得进入宫中。
在此之前,回鹘每年进贡,禁止民众与蕃人交易宝货,至此允许私自交易,官府不再干涉。
丁未日,左千牛将军朱宪出使契丹。
契丹主乌裕派遣使者郭济献上四匹良马,祝贺皇帝登基。
戊申日,诏令说:“我承受着天命,统治中原,常常思考顺应万物之情,顺从民众之欲。要让光照之下,多有食客和租客;岁月之间,常常怀念乡土和家乡。应该遵循大体,改变过去的规矩。应各道州府,有前资朝官居住,如未赴京,不得遣送。其行军副使以下,幕职州县官等,得替求官,自有月限,年月未满,一听外居。如非时诏征,不在此限。”
己酉日,有关部门商议建立四亲庙,予以批准。
辛亥日,任命太子少傅杨凝式为太子少师,以太常卿张昭为户部尚书,以尚书左丞王易为礼部尚书,以兵部侍郎边蔚为太常卿,以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鱼崇谅为工部侍郎充职,以户部侍郎韦勋为兵部侍郎,以刑部侍郎边归谠为户部侍郎,以礼部侍郎司徒诩为刑部侍郎,以秘书监赵上交为礼部侍郎,以兵部尚书王仁裕为太子少保,以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张沆为刑部尚书充职,以尚书右丞田敏为左丞,以吏部侍郎段希尧为工部尚书,以太子詹事马裔孙为太子宾客。
前鄜州节度使刘重进、前滑州节度使宋延渥,一并增加食邑。
吐浑府留后王全德加检校太保,充任宪州刺史。
隰州刺史许迁上奏,河东贼军刘筠从晋州带领军队来攻打州城,不久用州兵抵抗,敌军伤亡五百人,不久逃走。
丁巳日,任命尚书左丞田敏为契丹国信使。
回鹘派遣使者进贡方物。
己未日,天德军节度使、虢国公郭勋加同平章事,以前宗正卿刘皞为卫尉卿。
辛酉日,任命卫尉卿边光范为秘书监,以前吏部侍郎李详为吏部侍郎,以前户部侍郎颜衎为尚书右丞。
三月壬戌日,前西京留守李从敏去世。
戊辰日,任命前左武卫上将军李怀忠为太子太傅退休,任命前邢州节度使安审晖为太子太师退休。
辛未日,皇帝前往南庄。
壬申日,皇帝下诏说:各州府之前派遣的散从亲事官等,是前朝临时设置的,本非长久之计。最近广泛征求意见,采纳了各种建议,认为之前的抽差做法不合理,一方面阻碍了州县的徭役,另一方面妨碍了春夏的耕作,使贫穷的人因供应而困顿,富裕的人因庇护而得利,既造成麻烦,又需改革,尤其是在农忙时节,应该停止不紧急的事务。各州所派遣的散从亲事官等,都应该予以解散。
诏令下达后,公私都感到便利。
徐州行营都部署王彦超急报,收复了徐州。
皇帝下诏说:叛逆首领杨温及其亲近的同党一并处斩。其他没有明确身份的人以及本城军中的将校、官吏和百姓等,虽然被迫参与,但本非同谋恶行,都应该予以释放。同时,知道之前杨温招募草寇,共同守卫,朕因为村中平民,偶然被煽动,考虑到他们的地位低微,特别予以宽容,那些被招募进城的草寇,一并放归农村,并加以安抚。
湘阴公夫人及其亲属在那里,命令派人安抚守护,不要让他们感到惊慌。
任命右散骑常侍张煦、给事中王延蔼为左散骑常侍,任命前大名府少尹李琼为将作监,任命前彰武军节度使周密为太子太师退休,任命卫尉卿刘皞为汉隐帝山陵部署。
丙子日,任命太子少保退休的王延为太子少傅,任命户部尚书退休的卢损、左骁卫上将军退休的李肃为太子少保,任命兵部尚书退休的韩昭允为尚书右仆射,任命太子太师退休的卢文纪为司空。从王延以下,都按照之前的退休待遇。
故散骑常侍裴羽追赠户部尚书,故太子宾客萧愿追赠礼部尚书,任命司农卿退休的薛仁谦为鸿胪卿,任命将作监退休的乌昭为太府卿,任命太常少卿退休的王禧为少府监,任命秘书少监退休的段颙为将作监。从薛仁谦以下,都按照之前的退休待遇。
诏令沿淮州的州县军镇,今后自己守卫疆土,不得让任何一人一骑擅自进入淮南地区。
己卯日,潞州上报,涉县抓获河东将士二百余人,已将他们押送至京城。
甲申日,镇州武行德调任许州,何福进调任镇州。
丙戌日,任命襄州节度副使郭令图为宗正卿。
诏令说:已故苏逢吉、刘铢,在汉朝时曾与我一同共事。我自从平定祸乱以来,没有记恨他们,不久又表示宽宏大量,与他们全家人和解。还因为年幼无人托付,生活艰难,我将施行怜悯之恩,让他们有生存之路,用德报怨,不是我对不起人。赐给苏逢吉的家属洛阳庄宅各一,赐给刘铢的家属陕州庄宅各一。
己丑日,皇帝前往南庄。
庚寅日,追封唐故郇国公李从益为许王,追赠唐明宗淑妃王氏为贤妃。
辛卯日,诏令:各道节度副使、行军司马、两京少尹、留守判官,可以指定一定数量的人轮流值班,人数不得超过十五人;各府少尹、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副使,不得超过十人;节度推官、防卸团练军事判官,不得超过七人,各处都要登记在册。
之前,汉隐帝时,有人上奏说:‘州府从事令录,都要求领取薪酬,应该雇佣人手,不应该差遣百姓丁户。’掌权的人同意了这个观点,于是下诏州府从事令录,本处先派遣职役,然后让他们回归农村。
自那以后,官吏有独自前往府县的,皇帝都知道,因此有此命令。
夏四月壬辰日,诏令沿淮州的州县,允许淮南人到淮北购买粮食,当时淮南地区正值饥荒。
甲午日,封皇后的夫人董氏为德妃,并命令有关部门准备礼仪册封。
己亥日,改组侍卫马步军军额。马军原称护圣,现改为龙捷;步军原称奉国,现改为虎捷。
壬寅日,诏令唐庄宗、唐明宗、晋高祖三处陵寝,各有守陵宫人,一并放逐。
甲辰日,相州张彦成调任邓州,折从阮调任滑州,李筠调任相州。
丙午日,亳州防御使王重允去世。
戊申日,皇帝前往南庄。
庚戌日,皇第四女封为寿安公主。
辛亥日,追封故许州节度使刘信为蔡王。
丙辰日,诏令说:‘牧守之任,责任重大,分忧之事已经相同,制定俸禄的数额应该相等。之前有富庶的郡,请求给予优厚的待遇,或者边远的州,俸禄微薄。到了升迁的时候,讨论也很困难,既要论资排辈,又要担心俸禄的升降。应该分多补少,均利同恩,希望没有偏私,以鼓励功勋和成效。现在规定各防御使的俸禄为二百贯,禄粟一百石,食盐五石,马十匹草粟,元随三十人衣粮;团练使一百五十贯,禄粟七十石,盐五石,马十匹,元随三十人;刺史一百贯,禄粟五十石,盐五石,元随二十人。’
丁巳日,尚书左丞田敏出使契丹返回。契丹主乌裕送来马十匹。使者努瑚回报使命,并献上碧玉金涂银裹鞍勒各一副,弓箭、器仗、貂裘等,土产马三十匹、土产汉马十匹。
庚申日,皇帝在旧宫为故贵妃张氏举行哀悼,停止上朝三天。
辛酉日,司空退休的卢文纪去世。
五月壬戌日,皇帝不上朝,因为汉隐帝的灵柩还在殡中。
戊寅日,皇子澶州节度使荣起复,恢复澶州节度使职务,因为故贵妃张氏去年去世,到此时举行哀悼。
己巳日,派遣左金吾卫将军姚汉英、前右神武将军华光裔出使契丹。
辛未日,太常卿边蔚上奏追尊四庙谥号的事宜。
当晚,有一颗大星如五升器,从东北方向流星般划过,伴有雷声。
丙子日,太常卿边蔚上奏太庙四室祭献舞蹈的名目。
丁丑日,诏令京兆、凤翔府,对于各种犯事人的住宅、庄园、店铺、磨坊等已经登记没收的,都应归还给罪犯的家属。
壬午日,皇帝前往南庄。
甲申日,考城县巡检、供奉官马彦勍被处决,因为他隐藏赦令杀害囚犯。
丙戌日,宰相冯道担任四庙册礼使。
六月辛卯日,皇帝没有上朝,因为汉隐帝的灵柩还在殡葬中。
甲午日,百官上表请求,将七月二十八日皇帝的生日定为永寿节,皇帝同意了。
邢州下了大雨。
己亥日,太常少卿刘悦上奏,请求给汉少帝的谥号为隐皇帝,陵墓称为颖陵,皇帝同意了。
辛亥日,任命枢密使王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继续担任枢密使;任命枢密副使、尚书兵部侍郎范质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担任集贤殿大学士;任命户部侍郎、判三司李穀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继续判三司。
司徒兼侍中、监修国史窦贞固,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苏禹珪,都免去宰相职务,保留本官。
壬子日,皇帝前往西庄。
癸丑日,下诏让宰臣范质参与枢密院事务。
鄴都、洺、沧、贝等州下了大雨。
丙辰日,西京上报,新任命的宗正卿郭令图去世。
丁巳日,任命尚书左丞颜衎为兵部侍郎,担任端明殿学士;任命宣徽北院使翟光鄴为枢密副使。
秋七月辛酉日,皇帝穿上冕服,在崇元殿举行仪式,将太庙四室宝册授予中书令冯道等人,前往西京行礼。
癸亥日,尚书左丞田敏兼任判国子监事。
戊辰日,任命卸史中丞于德辰为尚书右丞,任命秘书监边光范为太子宾客。
任命户部尚书张昭为太子宾客,因其子张秉担任阳翟簿时犯法被判罪,张昭到阁中等待处罚,皇帝下诏释放了他,于是降职为这个官职。
壬申日,史官贾纬等人将所撰写的《晋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上呈。
丙子日,皇帝前往宰臣王峻的家中。
己丑日,镇州上报,在平山县西打败了河东的贼军,斩首五百级。
这一天,太常卿边蔚上奏,提议更改郊庙舞蹈的名称,详情见《乐志》。
八月辛卯日,汉隐帝的灵柩出发,皇帝到太平宫祭奠,下诏让群臣在西郊送行。
这一年,幽州发生饥荒,流民散入沧州界。
下诏对流民到达的人,每人提供一斗粮食,并给予无主土地,让他们方便耕种,免除差税。
癸已日,老虎闯入西京修行寺伤人,市民将其杀死。
乙未日,皇帝前往班荆馆。
壬寅日,契丹派遣幽州牙将曹继筠来归葬故晋中书令赵莹,皇帝下诏追赠赵莹为太傅,并赐给他的儿子五百匹绢,以备丧事,并将其归葬于华阴故里。
乙巳日,皇帝前往西庄。
壬子日,晋州王晏调任徐州镇守,沧州王景调任河中镇守,定州孙方简调任华州镇守,永兴郭从义调任许州镇守,贝州王继宏调任河阳镇守,李晖调任沧州镇守。
任命许州节度使武行德为西京留守,滑州折从阮调任陕州镇守,河中扈彦珂调任滑州镇守,陕州李洪信调任永兴镇守,华州王饶调任贝州镇守,徐州王彦超调任晋州镇守。
丙辰日,尚食李氏等八位宫官被封为县君,司记刘氏等六人被封为郡夫人,尚宫皇甫氏等三人被封为国夫人。
唐制中有内官、宫官,各有职责,不再加封郡国之号,近代才加上,这不是旧有的典章。
任命易州刺史孙行友为定州留后。
戊午日,追封故夫人柴氏为皇后,并令有关部门确定谥号,准备册封仪式。
九月庚申日,皇帝到太平宫探望汉太后。
辛酉日,追赠故夫人杨氏为淑妃,并令有关部门择日准备册封仪式。
追封故皇第五女为永宁公主。
癸亥日,定州上报,契丹永康王乌裕被部下所杀。
甲子日,任命前耀州团练使武廷翰为太子少保退休。
丙子日,诸道兵马都元帅、两浙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都元帅。
丁丑日,中书舍人刘涛被降职为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因为派遣儿子刘顼代写制词。
监察御史刘顼被降职为复州司户,因为代替父亲写制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太祖纪二-注解
广顺元年:指后梁太祖朱温建立的梁朝的广顺元年,即公元942年。
春二月癸巳朔:指农历二月的第一天,癸巳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
枢密副使:枢密副使,古代官职,枢密使的副手。
尚书户部侍郎:古代官职,户部是管理财政的部门,侍郎是副职。
兵部侍郎:古代官职,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职。
充职:指担任原职。
陈州刺史:古代官职,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判三司:古代官职,三司指户部、刑部、工部,判三司是负责这三个部门的审判事务。
右金吾大将军:古代官职,金吾卫是宫廷警卫部队,大将军是高级军官。
充街使:古代官职,充街使是负责街道治安的官员。
左千牛卫上将军:古代官职,千牛卫是宫廷警卫部队,上将军是高级军官。
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事务。
左武卫上将军:古代官职,武卫是军队名称,上将军是高级军官。
宣徽南院使:古代官职,宣徽使是宫廷内务官员,南院使是南院宣徽使的简称。
左右金吾大将军:古代官职,左右金吾大将军是左右金吾卫的高级军官。
符彦琳: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左监门上将军:古代官职,监门是宫廷门卫,上将军是高级军官。
皇子:指皇帝的儿子。
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古代官职,天雄军是军队名称,牙内都指挥使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检校右仆射:古代官职,检校是荣誉职位,右仆射是宰相之一。
贵州刺史:古代官职,贵州是地名,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澶州节度使:古代官职,澶州是地名,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检校太保:古代官职,检校是荣誉职位,太保是宰相之一。
右龙武统军:古代官职,龙武是军队名称,统军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左神武统军:古代官职,神武是军队名称,统军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左羽林统军:古代官职,羽林是军队名称,统军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右羽林统军:古代官职,羽林是军队名称,统军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为太子师傅,地位仅次于太子太傅。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称谓。
左卫上将军:古代官职,卫是军队名称,上将军是高级军官。
生吐浑族帐:生吐浑族是古代民族,族帐是指该族的居住地。
潞州长子县江猪岭:地名,潞州是地名,长子县是潞州下属的县,江猪岭是具体地点。
右神武统军:古代官职,神武是军队名称,统军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左领军卫上将军:古代官职,领军卫是军队名称,上将军是高级军官。
右卫上将军:古代官职,卫是军队名称,上将军是高级军官。
故吴国夫人张氏:人名,已故的吴国夫人张氏。
贵妃:古代宫廷中的女性贵族封号。
追赠:指死后追封某种官职或封号。
皇第三女:指皇帝的第三个女儿。
追封:指死后追封某种封号。
乐安公主:古代宫廷中的女性贵族封号。
第二子青哥:指皇帝的第二个儿子,青哥是他的名字。
赠太保:指死后追赠太保这一官职。
赐名:指赐予名字。
第三子意哥:指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意哥是他的名字。
赠司空:指死后追赠司空这一官职。
左领军将军:古代官职,领军将军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左监门将军:古代官职,监门将军是宫廷门卫的高级指挥官。
左千牛卫将军:古代官职,千牛卫是宫廷警卫部队,将军是高级军官。
左骁卫大将:古代官职,骁卫是军队名称,大将军是高级军官。
武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武卫是军队名称,大将军是高级军官。
左领卫大将军:古代官职,领卫是军队名称,大将军是高级军官。
西州回鹘:西州是地名,回鹘是古代民族。
方物:指各种特产。
前开封尹:古代官职,开封尹是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鲁国公:古代贵族封号。
侯益: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楚国公:古代贵族封号。
前西京留守:古代官职,西京留守是西京(长安)的行政长官。
莒国公:古代贵族封号。
李从敏: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秦国公:古代贵族封号。
王守恩: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前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古代官职,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职,户部尚书是户部的主官,平章事是宰相之一。
李涛: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太子府的官员。
权知开封府事:古代官职,权知是指代理职务,开封府事是指开封府的行政事务。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为太子师傅,负责教导太子。
晋州:晋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西省。
河东:地名,河东是地名,古代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刘崇: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伪招讨使:指假扮的招讨使,招讨使是古代军事官职。
刘钧: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副招讨使:古代官职,副职。
白截海: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步骑:指步兵和骑兵。
州兵:指地方驻军。
贼军:指敌军。
《宋史·王晏传》:《宋史》是记载宋朝历史的史书,王晏传是其中记载王晏事迹的部分。
侵晋州:指侵犯晋州。
闭关不出:指关闭城门,不外出。
设伏城上:指在城墙上设下埋伏。
竞攀堞而登:指争相攀爬城墙而上。
颠死者甚众:指坠落而死者很多。
遂焚桥遁:指放火烧桥后逃跑。
斩首百余级:指斩首敌军一百多级,级是古代计数单位。
内出宝玉器:指宫内拿出宝玉器。
金银结缕:指用金银线编织的装饰品。
宝装床几:指装饰有宝石的床和几案。
饮食之具:指饮食用的器具。
碎之于殿庭:指在殿庭中砸碎这些物品。
凡为帝王:指所有成为帝王的人。
安用此:指为什么要用这些。
所司:指相关部门。
珍华悦目之物:指珍贵而美丽的物品。
入宫:指进入皇宫。
禁民不得与蕃人市易宝货:指禁止百姓与外国人交易宝物。
至是一听私便交易:指现在允许私自进行交易。
官不禁诘:指官府不再禁止和查问。
左千牛将军:古代官职,千牛将军是千牛卫的高级军官。
使契丹:指出使契丹。
契丹主乌裕:契丹的君主,乌裕是他的名字。
献良马一驷:献上一匹好马。
贺登极:祝贺皇帝登基。
祗膺景命:指接受神圣的使命。
奄有中区:指统治中部地区。
顺物之情:指顺应万物的情感。
从众之欲:指顺从大众的欲望。
照临之下:指统治之下。
多寄食僦舍之徒:指许多寄居在他人家中的人。
动怀土念家之思:指常常怀念家乡的思念。
循大体:指遵循大体的原则。
用革前规:指改变之前的规则。
前资朝官:指已经退休的朝廷官员。
发遣:指派遣或流放。
行军副使:古代官职,行军副使是军队中的副职。
幕职州县官:指在幕府或州县任职的官员。
得替求官:指可以替换职务以求得新的官职。
月限:指时间限制。
年月未满:指时间未到。
不在此限:指不属于这个限制范围。
四亲庙:指供奉祖先的庙宇。
太子少傅:古代官职,太子少傅是太子的辅助官员。
太子少师:古代官职,太子少师是太子的师傅。
太常卿: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和礼仪。
户部尚书:古代官职,户部尚书是户部的主官。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左丞是尚书省的副职。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礼部尚书是礼部的主官,礼部是负责礼仪的机构。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兵部尚书是兵部的主官,兵部是负责军事的机构。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官员。
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主官,工部是负责工程的机构。
刑部侍郎:古代官职,刑部侍郎是刑部的副职。
刑部尚书:古代官职,刑部尚书是刑部的主官,刑部是负责司法的机构。
尚书右丞:古代官职,尚书右丞是尚书省的副职。
吏部尚书:古代官职,吏部尚书是吏部的主官,吏部是负责官员管理的机构。
太子詹事:古代官职,太子詹事是太子的辅助官员。
鄜州节度使:古代官职,鄜州节度使是鄜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刘重进: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宋延渥: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加食邑:指增加封地。
吐浑府留后:古代官职,留后是指代理职务的人。
王全德: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宪州刺史:古代官职,宪州刺史是宪州的行政长官。
隰州刺史:古代官职,隰州刺史是隰州的行政长官。
许迁: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信宿:指连续两夜,信宿是古代的计时单位。
刘筠: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契丹国信使:古代官职,契丹国信使是出使契丹的使者。
郭勋: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虢国公:古代贵族封号。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古代官职,参与朝政。
刘皞: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卫尉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边光范: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秘书监:古代官职,秘书监是秘书省的主官,秘书省是负责文书的机构。
李详: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颜衎: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田敏: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段希尧: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马裔孙:人名,此处未提供详细信息。
三月壬戌朔:农历三月的第一天,壬戌为干支纪年中的日期。
西京留守:西京留守,古代官职,负责西京地区的行政。
邢州节度使: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幸南庄:皇帝亲自前往南庄。
诏曰:皇帝发布的命令。
散从亲事官:古代官职,负责随从皇帝或官员的亲事。
色役:古代对徭役的一种称呼。
东作:指春季的农作活动。
徐州行营都部署:徐州的军事指挥官。
逆首:指反叛的领导人。
草贼:指盗贼。
右散骑常侍:古代官职,为皇帝的顾问。
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将作监:古代官职,负责皇家工程建设和修缮。
山陵部署:负责皇帝陵墓的修建和管理。
太子少保:太子少保,古代官职,负责太子事务。
尚书右仆射:古代官职,为尚书省的副长官。
司空: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
故:已故的。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为皇帝的顾问。
鸿胪卿: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太府卿:古代官职,负责财政。
少府监: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日常事务。
沿淮州县:淮河流域的州县。
籴易:购买和交换。
侍卫马步军:皇帝的侍卫部队,分为马军和步军。
唐庄宗:唐朝末代皇帝李存勖。
唐明宗:唐朝皇帝李嗣源。
晋高祖: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守陵宫人:负责守护皇帝陵墓的人。
相州:古代州名,今河南省安阳市。
亳州:古代州名,今安徽省亳州市。
防卸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防御。
牧守:指地方行政长官。
契丹:契丹,古代民族,后发展为辽国。
梓宫:皇帝的棺材。
左金吾卫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京兆府:古代府名,今陕西省西安市。
凤翔府:古代府名,今陕西省宝鸡市。
籍没:没收。
考城县:古代县名,今河南省考城县。
供奉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供奉。
宰臣:宰臣,古代对宰相的称呼。
册礼使:负责皇帝册封仪式的官员。
六月辛卯朔: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辛卯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某一天的干支。这里指的是农历六月初一。
汉隐帝梓宫:梓宫,古代帝王或贵族的棺材,这里指汉隐帝的棺材。
殡:殡,指停放死者尸体于家中或殡仪馆,等待出殡。
甲午:甲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某一天的干支。
百僚:百僚,指朝廷中的官员。
永寿节:永寿节,古代节日,此处指皇帝的生日。
邢州:邢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
大雨霖:大雨霖,指连绵不断的雨。
太常少卿:太常少卿,古代官职,太常寺的副长官。
谥:谥,古代对已故帝王、贵族给予的尊称。
颖陵:颖陵,汉隐帝的陵墓。
枢密使:枢密使,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尚书左仆射: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
门下侍郎:门下侍郎,古代官职,掌管机密。
监修国史:监修国史,古代官职,负责修撰国史。
尚书兵部侍郎:尚书兵部侍郎,古代官职,兵部尚书之副。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副长官。
集贤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古代官职,负责文学、学术。
司徒:司徒,古代官职,掌管教化。
侍中:侍中,古代官职,皇帝的侍从官员。
西庄:西庄,古代地名,此处指皇帝的行宫。
鄴都:鄴都,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洺:洺,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沧:沧,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沧州市。
贝:贝,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
西京:西京,古代行政区划名,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宗正卿:宗正卿,古代官职,掌管皇室宗族事务。
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古代官职,负责文学、学术。
秋七月辛酉朔:秋七月辛酉朔,指农历七月的第一天。
衮冕:衮冕,古代帝王的冠服。
崇元殿:崇元殿,古代宫殿名。
太庙: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中书令:中书令,古代官职,中书省的长官。
国子监事:国子监事,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事务。
卸史中丞:卸史中丞,古代官职,掌管监察。
阳翟簿:阳翟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史官:史官,古代官职,负责修史。
晋高祖实录:晋高祖实录,古代史书名。
少帝实录:少帝实录,古代史书名。
宰臣王峻:宰臣王峻,指当时的宰相王峻。
平山县:平山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
郊庙舞名:郊庙舞名,指祭祀时的舞蹈名称。
幽州:幽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北京市。
流人:流人,指因战乱、灾害等原因流离失所的人。
太平宫:太平宫,古代宫殿名。
班荆馆:班荆馆,古代馆名,供行人休息。
幽州牙将:幽州牙将,古代官职,地方军事将领。
晋中书令:晋中书令,指晋朝的中书令。
华阴故里:华阴故里,指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
定州:定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
河中:河中,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西省。
许州: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河阳:河阳,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贝州:贝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
陕州:陕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华州:华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
唐制:唐制,指唐朝的官制。
内官:内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宫官:宫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易州:易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
定州留后:定州留后,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皇后:皇后,古代帝王的正妻。
汉太后:汉太后,指汉隐帝的母亲。
淑妃:淑妃,古代妃嫔的称号。
耀州:耀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
两浙节度使:两浙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两浙地区的军事。
吴越国王:吴越国王,指吴越国的国王。
钱俶:钱俶,吴越国的国王。
少府少监:少府少监,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复州:复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
唐制有内官、宫官,各有司存,更不加郡国之号,近代加之,非旧典也:这句话说明了唐朝的官制中,内官和宫官各有其职责,不加上郡国称号,而近代却增加了,这不是旧有的制度。
定谥:定谥,指确定谥号。
备礼册命:备礼册命,指准备礼仪进行册封。
定州奏:定州奏,指定州上报朝廷。
永康王:永康王,契丹王的称号。
乌裕:乌裕,契丹王的名字。
耀州团练使:耀州团练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
检校太师:检校太师,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尚书令:尚书令,古代官职,尚书省的长官。
责授:责授,指因罪被贬官。
复州司户:复州司户,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放逐:放逐,指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假告:假告,指请假。
不亲其职:不亲其职,指不履行职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太祖纪二-评注
六月辛卯朔,不视朝,以汉隐帝梓宫在殡故也。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辛卯朔,即农历六月初一,皇帝不视朝,即不上朝处理政务,原因是汉隐帝的梓宫(即灵柩)还在殡葬之中。这体现了古代帝王的仁孝之道,对于先帝的丧事,皇帝亲自处理,以示哀悼和尊重。
甲午,百僚上表,请以七月二十八日皇帝降圣日为永寿节,从之。
甲午日,官员们上表请求将七月二十八日定为永寿节,以纪念皇帝的生日。皇帝同意了这个请求,并采纳了这个节日。这反映了古代对皇帝生日的重视,以及官员对皇帝的尊敬。
邢州大雨霖。
邢州连续降雨,这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在古代,灾害常常被视为天意,皇帝会因此下诏求雨,以祈求风调雨顺。
己亥,太常少卿刘悦上汉少帝谥曰隐皇帝,陵曰颖陵,从之。
己亥日,太常少卿刘悦上奏,建议汉少帝的谥号为隐皇帝,陵墓名为颖陵,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这体现了古代对帝王谥号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尊重。
辛亥,以枢密使王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枢密使;以枢密副使、尚书兵部侍郎范质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以户部侍郎、判三司李穀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辛亥日,皇帝对官员进行了人事调整,王峻、范质、李穀等官员被提拔或调动。这反映了古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以及皇帝对国家政务的掌控。
司徒兼侍中、监修国史窦贞固,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苏禹珪,并罢相守本官。
皇帝罢免了窦贞固、苏禹珪等官员的相位,让他们保留原职。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官员的赏罚分明,以及对国家政务的严格管理。
壬子,幸西庄。
壬子日,皇帝亲自前往西庄,这反映了古代皇帝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癸丑,诏宰臣范质参知枢密院事。
癸丑日,皇帝下诏让宰臣范质参与枢密院的事务,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国家政务的重视,以及对宰臣的信任。
鄴都、洺、沧、贝等州大雨霖。
鄴都、洺、沧、贝等州连续降雨,这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丙辰,西京奏,新授宗正卿郭令图卒。
丙辰日,西京上报,新任命的宗正卿郭令图去世。这反映了古代对官员去世的记录,以及对国家政务的影响。
丁巳,以尚书左丞颜衎为兵部侍郎,充端明殿学士;以宣徽北院使翟光鄴兼枢密副使。
丁巳日,皇帝对官员进行了人事调整,颜衎、翟光鄴等官员被提拔或调动。这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以及皇帝对国家政务的掌控。
秋七月辛酉朔,帝被衮冕,御崇元殿,授太庙四室宝册于中书令冯道等,赴西京行礼。
七月辛酉朔,即农历七月一日,皇帝身着衮冕,在崇元殿举行仪式,将太庙四室的宝册授予中书令冯道等人,并前往西京行礼。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宗庙的重视,以及对祖先的尊敬。
癸亥,尚书左丞田敏兼判国子监事。
癸亥日,尚书左丞田敏兼任国子监事,这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国家人才的培养。
戊辰,以卸史中丞于德辰为尚书右丞,以秘书监边光范为太子宾客。
戊辰日,卸史中丞于德辰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秘书监边光范被任命为太子宾客,这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以及皇帝对国家政务的掌控。
以户部尚书张昭为太子宾客,以其子秉为阳翟簿,犯法抵罪,昭诣阁待罪,诏释之,乃左授此官。
户部尚书张昭被任命为太子宾客,但其子张秉因犯法被处罚,张昭因此到阁中待罪,皇帝下诏赦免了他,并左迁他为太子宾客。这体现了古代皇帝的仁慈,以及对官员家庭的影响。
壬申,史官贾纬等以所撰《晋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上之。
壬申日,史官贾纬等人将所撰写的《晋高祖实录》和《少帝实录》呈上,这反映了古代对历史记录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研究的支持。
丙子,幸宰臣王峻第。
丙子日,皇帝亲自前往宰臣王峻的家中,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宰臣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政务的关心。
己丑,镇州奏,破河东贼军于平山县西,斩首五百级。
己丑日,镇州上报,在平山县西击败了河东的贼军,斩首五百级。这反映了古代对边疆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军事力量的运用。
是日,太常卿边蔚奏,议改郊庙舞名,事具《乐志》。
同一天,太常卿边蔚上奏,建议更改郊庙的舞蹈名称,具体事宜在《乐志》中有详细记载。这反映了古代对音乐和舞蹈的重视,以及对国家礼仪的规范。
八月辛卯,汉隐帝梓宫发引,帝诣太平宫临奠,诏群臣出祖于西郊。
八月辛卯日,汉隐帝的梓宫开始发引,皇帝前往太平宫进行临奠,并下诏让群臣在西郊举行出祖仪式。这体现了古代对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先帝的哀悼。
是岁,幽州饥,流人散入沧州界。
这一年,幽州发生饥荒,流民纷纷逃散到沧州界。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诏流人至者,口给斗粟,仍给无主土田,令取便种莳,放免差税。
皇帝下诏,对流民到达的地方,每人每天供给一斗粮食,并分配无主土地,让他们种植,同时免除差税。这体现了古代对灾民的救济,以及对国家稳定的考虑。
癸已,虎入西京修行寺伤人,市民杀之。
癸已日,一只老虎闯入西京修行寺伤人,市民将其杀死。这反映了古代对动物伤人的记录,以及对社会治安的关注。
乙未,幸班荆馆。
乙未日,皇帝前往班荆馆,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壬寅,契丹遣幽州牙将曹继筠来归故晋中书令赵莹之丧,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归葬于华阴故里。
壬寅日,契丹派遣幽州牙将曹继筠来归故晋中书令赵莹的丧事,皇帝下诏赠予赵莹太傅的谥号,并赐予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并让其归葬于华阴故里。这体现了古代对友邦的尊重,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处理。
乙巳,幸西庄。
乙巳日,皇帝前往西庄,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壬子,晋州王晏移镇徐州,沧州王景移镇河中,定州孙方简移镇华州,永兴郭从义移镇许州,贝州王继宏移镇河阳,李晖移镇沧州。
壬子日,皇帝对地方官员进行了调动,王晏、王景、孙方简、郭从义、王继宏、李晖等官员被调往不同的地方任职。这反映了古代对地方政务的重视,以及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以许州节度使武行德为西京留守,滑州折从阮移镇陕州,河中扈彦珂移镇滑州,陕州李洪信移镇永兴,华州王饶移镇贝州,徐州王彦超移镇晋州。
皇帝对地方官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动,武行德、折从阮、扈彦珂、李洪信、王饶、王彦超等官员被调往不同的地方任职。这体现了古代对地方政务的重视,以及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丙辰,尚食李氏等宫官八人并封县君,司记刘氏等六人并封郡夫人,尚宫皇甫氏等三人并封国夫人。
丙辰日,皇帝对宫中的官员进行了封赏,李氏等八人被封为县君,刘氏等六人被封为郡夫人,皇甫氏等三人被封为国夫人。这反映了古代对宫中官员的重视,以及对宫中等级制度的维护。
唐制有内官、宫官,各有司存,更不加郡国之号,近代加之,非旧典也。
这句话提到唐代有内官、宫官之分,各有职责,不加上郡国之号,而近代却加上,这是不符合旧制的。这反映了古代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传统制度的维护。
以易州刺史孙行友为定州留后。
皇帝任命易州刺史孙行友为定州留后,这体现了古代对地方政务的重视,以及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戊午,故夫人柴氏追立为皇后,仍令所司定谥,备礼册命。
戊午日,皇帝追封故夫人柴氏为皇后,并下令有关部门确定谥号,准备礼仪册封。这体现了古代对皇后的重视,以及对皇后身份的确认。
九月庚申朔,帝诣太平宫起居汉太后。
九月庚申朔,即农历九月一日,皇帝前往太平宫问候汉太后。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皇太后的尊重,以及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辛酉,故夫人杨氏追赠淑妃,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辛酉日,皇帝追赠故夫人杨氏为淑妃,并下令有关部门选择日期准备礼仪册封。这体现了古代对皇后的重视,以及对皇后身份的确认。
故皇第五女追封永宁公主。
皇帝追封故皇第五女为永宁公主,这体现了古代对皇室成员的尊重,以及对皇室血脉的维护。
癸亥,定州奏,契丹永康王乌裕为部下所杀。
癸亥日,定州上报,契丹永康王乌裕被部下所杀。这反映了古代对边疆安全的关注,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处理。
甲子,以前耀州团练使武廷翰为太子少保致仕。
甲子日,皇帝任命前耀州团练使武廷翰为太子少保,并让其退休。这体现了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以及对退休官员的尊重。
丙子,诸道兵马都元帅、两浙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加天下兵马都元帅。
丙子日,皇帝任命诸道兵马都元帅、两浙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这体现了古代对军事力量的重视,以及对将领的信任。
丁丑,中书舍人刘涛责授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坐遣男顼代草制词也。
丁丑日,中书舍人刘涛因派遣儿子刘顼代为起草制词而被贬为少府少监,并分司西京。这体现了古代对官员的监督,以及对官员行为的规范。
监察御史刘顼责授复州司户,坐代父草制也。
监察御史刘顼因代替父亲起草制词而被贬为复州司户。这体现了古代对官员的监督,以及对官员行为的规范。
中书舍人杨昭俭解官放逐私便,以多在假告,不亲其职也。
中书舍人杨昭俭因多次请假,不履行职责而被解官放逐。这体现了古代对官员的监督,以及对官员行为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