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六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六-原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其先为农为儒,不恆其业。

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天祐中,刘守光署为幽州掾。

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僚属,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寻为人所救免。

守光败,遁归太原,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

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

时有周元豹者,善人伦鉴,与道不洽,谓承业曰:‘冯生无前程,公不可过用。’

时河东记室卢质闻之曰:‘我曾见杜黄裳司空写真图,道之状貌酷类焉,将来必副大用,元豹之言不足信也。’

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为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庄宗即位鄴宫,除省郎,充翰林学士,自绿衣赐紫。

梁平,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丁父忧,持服于景城。

《谈苑》:道闻父丧,即徒步见星以行,家人从后持衣囊追及之。

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凡牧宰馈遗,斗粟匹帛无所受焉。

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

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委,甚好宰相。’

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

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

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策》。’

道寻知之,召赞谓曰:‘《兔园策》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聊,何浅狭之甚耶!’

赞大愧焉。

《欧阳史》云:‘《兔园策》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

《北梦琐言》云:‘《兔园策》乃徐、庾文体,非鄙朴之谈,但家藏一本,人多贱之。’

《困学纪闻》云:‘《兔园策府》三十卷,唐蒋王恽令僚佐杜嗣先仿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恽,太宗子,故用梁王兔园名其书,冯道《兔园策》谓此也。’

复有梁朝宰臣李琪,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复真定之逆贼’。

道让琪曰:‘昨来收复定州,非真定也。’

琪昧于地理,顿至折角。

其后百僚上明宗徽号凡三章,道自为之,其文浑然,非流俗之体,举朝服焉。

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故渐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肃然,无浇漓之态。

继改门下侍郎、户部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尚书左仆射,封始平郡公。

一日,道因上谒既退,明宗顾谓侍臣曰:‘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忧退归乡里,自耕樵采,与农夫杂处,略不以素贵介怀,真士大夫也。’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

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

明宗深然之。

他日又问道曰:‘天下虽熟,百姓得济否?’

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臣忆得近代有举子聂夷中《伤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明宗曰:‘此诗甚好。’

遂命侍臣录下,每自讽之。

道之发言简正,善于裨益,非常人所能及也。

时以诸经舛缪,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版,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明宗崩,唐末帝嗣位,以道为山陵使,礼毕,出镇同州,循故事也。

道为政闲澹,狱市无挠。

一日,有上介胡饶,本出军吏,性粗犷,因事诟道于牙门,左右数报不应。

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开尊设食,尽夕而起,无挠愠之色。

未几,入为司空。

及晋祖入洛,以道为首相。

二年,契丹遣使加徽号于晋祖,晋祖亦献徽号于契丹,谓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道无难色。

晋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道曰:‘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谈苑》云:道与诸相归中书,食讫,外廨堂吏前白道言北使事。

吏人色变手战,道取纸一幅,署云:‘道去。’即遣写敕进,堂吏泣下。

道遣人语妻子,不复归家,即日舍都亭驿,不数日北行。

晋祖饯宴,语以家国之故,烦耆德远使,自酌卮酒赐之,泣下。

及行,将达西楼,契丹主欲郊迎,其臣曰:‘天子无迎宰相之礼。’因止焉,其名动远俗也如此。

《谈苑》云:契丹赐其臣牙笏及腊日赐牛头者为殊礼,道皆得之,作诗以纪曰:‘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契丹主甚喜,遂潜谕留意。

道曰:‘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道在契丹,凡得所赐,悉以市薪炭,征其意,云:‘北地苦寒,老年所不堪,当为之备。’若将久留者。

契丹感其意,乃遣归,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犹更住馆中月余。

既行,所至留驻,凡两个月方出境,左右语道曰:‘当北土得生还,恨无羽翼,公独宿留,何也?’道曰:‘纵急还,彼以筋脚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脱,但徐缓即不能测矣。’众乃服。

四年二月,始至京师。

及还,朝廷废枢密使,依唐朝故事,并归中书,其院印付道,事无巨细,悉以归之。

寻加司徒、兼侍中,进鲁国公。

晋祖曾以用兵事问道,道曰:‘陛下历试诸艰,创成大业,神武睿略,为天下所知,讨伐不庭,须从独断。臣本自书生,为陛下在中书,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毫之失也。’

臣在明宗朝,曾以戎事问臣,臣亦以斯言答之。

晋祖颇可其说。

道尝上表求退,晋祖不之览,先遣郑王就省,谓曰:‘卿来日不出,朕当亲行请卿。’道不得已出焉。

当时宠遇,无与为比。

晋少帝即位,加守太尉,进封燕国公。

道尝问朝中熟客曰:‘道之在政事堂,人有何说?’客曰:‘是非相半。’

道曰:‘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

然道之所持,始终不易。

后有人间道于少帝曰:‘道好平时宰相,无以济其艰难,如禅僧不可呼鹰耳!’由是出道为同州节度使。

岁余,移镇南阳,加中书令。

契丹入汴,道自襄、邓召入,契丹主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后衣冠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至也。

是岁三月,随契丹北行,与晋室公卿俱抵常山。

俄而比主卒,永康王代统其众。

及北去,留其族嘉里以据常山。

时汉军愤激,因共逐出嘉里,寻复其城。

道率同列四出按抚,因事从宜,各安其所。

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为,皆诸将之力也。’

道以德重,人所取则,乃为众择诸将之勤宿者,以骑校白再荣权为其帅,军民由是帖然,道首有力焉。

道在常山,见有中国士女为契丹所俘者,出橐装以赎之,皆寄于高尼精舍,后相次访其家以归之。

又,契丹先留道与李崧、和凝及文武官等在常山,是岁闰七月二十九日,契丹有诏追崧,令选朝士十人赴木叶山行事。

北帅满达勒召道等至帐所,欲谕之,崧偶先至,知其意,惧形于色。

满达勒将以明日与朝士齐遣之,崧乃不俟道,与凝先出,既而相遇于帐门之外,因与分首俱归。

俄而李筠等纵火与契丹交斗,鼓槊相及。

是日若齐至,与满达勒相见,稍或踌躇,则悉为俘矣。

时论者以道布衣有至行,立公朝有重望,其阴报昭感,多此类也。

及自常山入觐,汉祖嘉之,拜守太师。

《洛阳搢绅旧闻记》:赠大监张公璨, 汉祖即位之初为上党戎判。

汉祖在北京时,大聚甲兵,禁牛皮不得私贸易及民间盗用之,如有牛死,即时官纳其皮,其有犯者甚众。

及即大位,三司举行请禁天下牛皮法,与河东时同,天下苦之。

会上党民犯牛皮者二十余人,狱成,罪俱当死。

大监时为判官,独执曰:

“主上钦明,三司不合如此起请,二十余人死尚间可,使天下犯者皆衔冤而死乎!

“且主上在河东,大聚甲兵,须藉牛皮,严禁可也,今为天下君,何少牛皮,立法至于此乎!”

遂封奏之。

时三司使方用事,执政之地,除冯瀛王外皆恶之,曰:

“岂有州郡使敢非朝廷诏敕!”

力言于汉祖。

汉祖亦怒曰:

“昭义一判官,是何敢如此!其犯牛皮者,依敕俱死。

大监以非毁诏敕,亦死。”

敕未下,独瀛王非时请见。

汉祖出,瀛王曰:

“陛下在河东时,断牛皮可也,今既有天下,牛皮不合禁。

陛下赤子枉死之,亦足为陛下惜。

昭义判官,以卑位食陛下禄,居陛下官,不惜躯命,敢执而奏之,可赏不可杀。

臣当辅弼之任,使此敕枉害天下人性命,臣不能早奏,使陛下正,臣罪当诛。”

稽首再拜。

又曰:

“张璨不合加罪,望加敕赦之。”

汉祖久之曰:

“已行之矣。”

冯瀛王曰:

“敕未下。”

汉祖遽曰:

“与赦之。”

冯曰:

“勒停可乎?”

上曰:

“可。”

由是改其敕,记其略曰:

“三司邦计,国法攸依,张璨体事未明,执理乖当,宜停见职,犯牛皮者贷命放之。”

大监听宣敕讫,闻敕云“执理乖当”,尚曰:

“中书自不能执理,若一一教外道判官执理,则焉用彼相乎!”

乾祐中,道奉朝请外,平居自适。

一日,著《长乐老自叙》云:

余世家宗族,本始平、长乐二郡,历代之名实,具载于国史家牒。

余先自燕亡归晋,事庄宗、明宗、闵帝、清泰帝,又事晋高祖皇帝、少帝。

契丹据汴京,为北主所制,自镇州与文武臣僚、马步将士归汉朝,事高祖皇帝、今上。

顾以久叨禄位,备历艰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

亡曾祖讳凑,累赠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国太夫人;

亡祖讳炯,累赠至太师,亡祖母褚氏,追封吴国太夫人;

亡父讳良建,秘书少监致仕,累赠至尚书令,母张氏,追封魏国太夫人。

余阶自将仕郎,转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为翰林学士,改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为宏文馆大学士,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一为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为门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

爵自开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

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勋自柱国至上柱国。

功臣名自经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先娶故德州户掾褚讳濆女,早亡,后娶故景州弓高县孙明府讳师礼女,累封蜀国夫人。

亡长子平,自秘书郎授右拾遗、工部度支员外郎;次子吉,自秘书省校书郎授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第三亡子可,自秘书省正字授殿中丞、工部户部员外郎;第四子幼亡;第五子义,自秘书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议郎、太常丞;第六子正,自协律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国军节度使,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太仆丞。

长女适故兵部崔侍郎讳衍子太仆少卿名绚,封万年县君;三女子早亡。

二孙幼亡。

唐长兴二年敕,瀛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朝汉里为孝行里。

洛南庄贯河南府洛阳县三州乡灵台里,奉晋天福五年敕,三州乡改为上相乡,灵台里改为中台里,时守司徒、兼侍中;

又奉八年敕,上相乡改为太尉乡,中台里改为侍中里,时守太尉、兼侍中。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

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祐。

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籧篨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

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不害命之物祭。

无立神道碑,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

无请谥号,以无德故。

又念自宾佐至王佐及领籓镇时,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皆形于公籍。

所著文章篇咏,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编于家集,其间见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三子可以袭其业。

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

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

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时乾祐三年硃明月长乐老叙云。

及太祖平内难,议立徐州节度使刘赟为汉嗣,遣道与秘书监赵上交、枢密直学士王度等往迎之。

道寻与赟自徐赴汴,行至宋州,会澶州军变。

枢密使王峻遣郭崇领兵至,屯于衙门外,时道与上交等宿于衙内。

是日,赟率左右甲士阖门登楼,诘崇所自,崇言太祖已副推戴。

左右知其事变,以为道所卖,皆欲杀道等以自快。

赵上交与王度闻之,皆惶怖不知所为,惟道偃仰自适,略无惧色,寻亦获免焉。

道微时尝赋诗云:‘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至是其言验矣。

《青箱杂记》载冯道诗全篇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广顺初,复拜太师、中书令,太祖甚重之,每进对不以名呼。

及太祖崩,世宗以道为山陵使。

会河东刘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议欲亲征,道谏止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

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世宗怒曰:‘冯道何相少也!’乃罢。

及世宗亲征,不及扈从,留道奉太祖山陵。

时道已抱疾。

及山陵礼毕,奉神主归旧宫,未及祔庙,一夕薨于其第,时显德元年四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

世宗闻之,辍视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曰文懿。

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

逮至末年,闺庭之内,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荡,道不能制,识者以其不终令誉,咸叹惜之。

‘《五代史补》:冯道之镇同州也,有酒务吏乞以家财修夫子庙,道以状付判官参详其事。判官素滑稽,因以一绝书判后云:‘荆棘森森绕杏坛,儒官高贵尽偷安,若教酒务修夫子,觉我惭惶也大难。’道览之有愧色,因出俸重创之。

冯瀛王道之在中书也,有举子李导投贽所业,冯相见之,戏谓曰:‘老夫名道,其来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谓不知,然亦名导,于礼可乎?’李抗声对曰:‘相公是无寸底道字,小子有寸底导字,何谓不可也!’公笑曰:‘老夫不惟名无寸,诸事亦无寸,吾子可谓知人矣。’了无怒色。

冯吉,瀛王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尝令弹于御前,深欣善之,因号其琵琶曰‘绕殿雷’也。

道以其惰业,每加谴责,而吉攻之愈精,道益怒,凡与客饮,必使庭立而弹之,曲罢或赐以束帛,命背负之,然后致谢。

道自以为戒勖极矣,吉未能悛改,既而益自若。

道度无可奈何,叹曰:‘百工之司艺而身贱,理使然也。此子不过太常少卿耳。’其后果终于此。

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

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六-译文

冯道,字可道,是瀛州景城人。他的祖先曾经是农民和儒生,但不固定从事某一职业。冯道年轻时就纯朴厚道,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不觉得穿得破旧、吃得不讲究有什么可耻的。除了背米赡养父母之外,他只以阅读、吟诵和讽咏为乐事,即使是大雪封门,坐席上积满了灰尘,他也能心无旁骛。天祐年间,刘守光任命他为幽州掾。刘守光带兵攻打中山,向属下咨询意见,冯道经常用利害关系来劝告他,刘守光因此发怒,将他关进监狱,后来被人救出。刘守光战败后逃回太原,监军使张承业任命他为本院巡官。张承业很看重他的文章和品行,对他待遇优厚。当时有个人叫周元豹,擅长鉴别人伦,与冯道关系不好,他对张承业说:‘冯生没有前途,您不应该过分重用他。’当时河东记室卢质听到这话后说:‘我曾见过杜黄裳司空的画像,冯道的长相非常像他,将来一定会大有用处,周元豹的话不可信。’张承业不久推荐他为霸府从事,不久又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当时庄宗统治河北,文书很多,都交给他处理。庄宗与梁军在黄河对峙,一天,郭崇韬因为校官们吃饭人数过多,主事者无法应付,请求稍微减少。庄宗生气地说:‘我作为效命的人连吃饭都不自由,河北三镇,让三军另选一人担任统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路。’于是命令冯道现场起草文告,准备向众人展示。冯道拿着笔久久不写,庄宗严肃地催促他,冯道慢慢站起来回答说:‘我手中的笔砚,岂敢不尽职。现在大王屡建大功,正在平定南方的敌人,郭崇韬所提出的建议,并未过分,阻止他可以,但不可以用这些话来煽动众议,如果敌人知道了,会说大王与臣子不和。希望您深思熟虑,这对天下都是幸事。’不久郭崇韬进来道歉,冯道趁机为他解围,人们才开始重视他的胆量。庄宗在鄴宫即位,任命他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从绿衣官升为紫衣官。梁朝被平定后,升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父亲去世,他在景城守丧。《谈苑》记载:冯道听说父亲去世,就徒步星夜赶路,家人拿着衣囊从后面追上他。

遇到荒年,他将所得的俸禄全部救济给乡里,他住的地方只有草屋而已,所有官员的馈赠,一斗米、一匹布都不接受。当时契丹势力强盛,早就听说过冯道的大名,想要劫持他,但恰好边境有准备,得以逃脱。明宗进入洛阳后,立刻对近臣安重诲说:‘先帝时冯道郎中在哪里?’安重诲说:‘最近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明宗说:‘这个人我非常了解,非常喜欢他做宰相。’不久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的称号,是从冯道开始的。不久后,升任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对于孤寒的士子,有才华、有知识的人他都推荐使用;对于唐朝末年的士人,行为轻浮的人他必定压制并镇服他们。有工部侍郎任赞,因为退朝后,与同僚在后面戏弄冯道说:‘你如果跑得快,一定会把《兔园策》丢下。’冯道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召见任赞说:‘《兔园策》都是名儒所编,我能背诵它,中朝的士子只看文场的华丽句子,就以为能从事科举,这都是窃取公聊,多么浅薄啊!’任赞非常羞愧。《欧阳史》说:《兔园策》是乡校里的俗儒教田夫牧子所背诵的。《北梦琐言》说:《兔园策》是徐、庾文体的作品,并非浅薄之谈,只是家中藏有一本,很多人轻视它。《困学纪闻》说:《兔园策府》共有三十卷,是唐蒋王恽命令属下杜嗣先仿照科举策问自设问题,引用经史作为注释。蒋王恽是太宗的儿子,所以用梁王兔园的名字命名这本书,冯道的《兔园策》就是指这本书。

还有梁朝的宰相李琪,经常以文章自傲,曾上呈《贺平中山王都表》说:‘又收复了真定叛逆之徒。’冯道责备李琪说:‘昨天收复定州,并不是真定。’李琪对地理不熟悉,顿时感到尴尬。此后百官上呈明宗的徽号共有三次,都是冯道撰写的,文辞流畅,非同凡响,满朝文武都为之佩服。冯道尤其擅长写诗,拿起笔就能写成,既有典雅华丽,又蕴含古风,必定被远近传抄,因此人们逐渐敬畏他的高深,从此朝廷风气变得严肃,没有轻浮之态。后来改任门下侍郎、户部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封尚书左仆射,封为始平郡公。有一天,冯道因为上朝拜见后已经退下,明宗回头对侍臣说:‘冯道性格纯朴节俭,以前在德胜寨住在一间茅屋中,与随从同吃同住,睡觉时只有一捆草,他的心情非常平静。等到因为父亲去世退居乡里,自己耕种、砍柴,与农夫混居,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贵族身份而感到自豪,真是一位士大夫。’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没有大事。明宗每次在延英殿处理政务时,都会留下冯道询问外事,冯道说:‘陛下以至德承天,天赐以丰年作为祥瑞,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谨慎,以回应天意。我每次想起在先皇霸府时,曾奉命出使中山,经过井陉的险地,担心马会跌倒,不敢松懈缰绳;等到平地,就不再抓紧,结果马被颠倒了,差点受伤。我所说的虽然小事,但可以比喻大事。陛下不要因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就放纵逸乐,要兢兢业业,这是我期望的。’明宗非常赞同。有一天又问冯道:‘天下虽然丰收,百姓能否得到救济?’冯道说:‘谷贵伤农,谷贱也伤农,这是常理。我记得近代有举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说:“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说:“这首诗很好。”于是命令侍臣抄录下来,自己经常吟诵。冯道的言辞简洁而中肯,善于提出有益的建议,不是普通人所能比得上的。当时因为各种经书存在错误,与同僚李愚委托学官田敏等人,取西京郑覃所刊刻的石经,雕刻成印版,流传天下,后进之人都依赖它。明宗去世后,唐末帝继位,任命冯道为山陵使,礼仪结束后,出镇同州,按照惯例。冯道治理政务清闲淡泊,市场监狱没有骚扰。有一天,有上介胡饶,原是军吏出身,性格粗犷,因为一件事情在牙门中侮辱冯道,左右多次报告,冯道都不理睬。冯道说:“这一定是喝醉了!”于是召他进来,打开酒宴,整夜饮酒,没有一丝恼怒之色。不久后,入朝担任司空。

晋祖进入洛阳后,任命道为宰相。第二年,契丹派遣使者给晋祖加封徽号,晋祖也向契丹献上徽号,对道说:‘这次出行非你不可。’道没有难色。晋祖又说:‘你官位崇高,品德重要,不能深入沙漠。’道说:‘陛下受到北朝的恩惠,我受到陛下的恩惠,有什么不可以的!’《谈苑》记载:道和其他宰相回到中书省,吃完饭后,外堂的官吏在道面前禀报北使的事情。官吏脸色大变,手都颤抖了,道拿起一张纸,写下‘道去’二字。立刻派人写下敕令进呈,堂吏哭了起来。道派人告诉妻子,不再回家,当天就住在都亭驿,不久之后北行。晋祖设宴送行,因为家国原因,烦劳年长的德高望重的远使,亲自举杯赐酒,泪流满面。

出发时,即将到达西楼,契丹皇帝想要到郊外迎接,但大臣们说:‘天子没有迎接宰相的礼节。’于是停止了迎接。他的名声就是这样在远方传开的。《谈苑》记载:契丹赐给大臣牙笏和腊日赐牛头作为特殊的礼遇,道都得到了,作诗记载说:‘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契丹皇帝非常高兴,于是私下里示意关注道。道说:‘南朝是儿子,北朝是父亲,两朝都是臣子,哪里有分别呢!’道在契丹,得到所有赐物后,都用来买柴炭,表达他的心意,说:‘北地苦寒,老年人难以承受,应该为此做好准备。’如果打算久留的话。契丹感念他的好意,于是让他回国,道三次上表请求留下,但最终被坚决遣送回去,仍然住在馆中一个多月。离开后,每到一处都停留,两个月后才出境。左右的人对道说:‘在北地能活着回来,遗憾的是没有翅膀,您为何独自留下呢?’道说:‘即使急忙返回,他们凭借车马,一晚上就能追上,也无法逃脱,只有慢慢来,他们才无法预测。’大家都表示佩服。第四年二月,才到达京城。

回来后,朝廷废除枢密使,按照唐朝的旧例,事务归中书省,中书省的印章交给道,事情无论大小,都交给他处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晋升为鲁国公。晋祖曾经就军事问题询问道,道说:‘陛下历经各种艰难,创立了大业,神武睿略,天下人都知道,讨伐不臣服的国家,必须独自决断。我本来是书生,在陛下身边在中书省,遵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丝毫失误。我在明宗朝时,曾经就军事问题询问我,我也用这些话回答。’晋祖对他的说法表示赞同。道曾经上表请求退休,晋祖没有看,先派遣郑王去探望,对他说:‘你明天不出面,我将亲自去请你。’道不得已出来了。当时他受到的宠爱,无人能比。

晋少帝即位后,任命道为守太尉,晋升为燕国公。道曾经问朝中的熟客说:‘我在政事堂时,人们对我有什么看法?’客人说:‘一半是好的,一半是坏的。’道说:‘一般人认为相同的为好,不同的为坏,但认为我不好的人,十个中恐怕有九个。昔日孔子是圣人,还被叔孙武叔所诋毁,何况我道这样微薄的人呢!’然而道所坚持的,始终没有改变。后来有人向少帝询问道的情况,说:‘道喜欢和平时期的宰相,无法帮助他度过艰难时期,就像禅僧不能呼唤鹰一样!’因此,道被调出京城,任命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多后,调任南阳镇守,晋升为中书令。契丹攻入汴京,道从襄、邓被召回,契丹皇帝从容地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才能拯救?’道说:‘现在的百姓,即使佛再出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才能救。’此后,士人不受伤害,都得益于道和赵延寿的暗中保护。这年三月,随契丹北行,与晋朝的公卿一起到达常山。不久,比主去世,永康王接替他统率军队。北行时,留下他的族弟嘉里占据常山。当时汉军愤怒,共同驱逐了嘉里,不久又收复了城池。道率领同僚四处安抚,因事制宜,使各地安定。有人推举道有功,道说:‘儒臣能做什么,都是各位将领的功劳。’道以德重,受人尊敬,于是为众人挑选了勤劳守夜的将领,任命骑校白再荣为帅,军民因此安定下来,道起到了关键作用。道在常山时,看到有被契丹俘虏的中国士女,拿出钱物赎回,都寄放在高尼精舍,后来陆续找到他们的家人送回去。又,契丹先前留下道与李崧、和凝及文武官员等在常山,这年闰七月二十九日,契丹有诏令追召李崧,命令挑选十名朝士前往木叶山执行任务。北帅满达勒召道等人到帐中,想要告诉他们,李崧偶然先到,知道他的意图,脸色都变了。满达勒计划第二天与朝士一起遣送他们,李崧不等道,与和凝先出去,后来在帐门外相遇,于是分头各自返回。不久,李筠等人放火与契丹交战,鼓槊相接。那天如果大家一起到,与满达勒见面,稍有犹豫,就会全部被俘。当时舆论认为道虽然身着布衣,但有至高无上的品行,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声望,他的暗中报恩,多有此类事情。

自从常山进入朝廷觐见,汉祖非常赞赏他,任命他为太师。

《洛阳搢绅旧闻记》记载:赠予大监张公璨,汉祖即位之初担任上党戎判。汉祖在北京时,大量聚集士兵,禁止牛皮私自交易和民间使用,如果有牛死亡,立即由官方收缴其皮,违反此规定的人很多。等到即位后,三司开始实行禁止天下牛皮的法令,与在河东时期相同,全国人民都感到痛苦。当时上党有二十余人违反牛皮禁令,案件审理完毕,罪行都应当处死。大监当时担任判官,独自坚持说:‘皇上英明,三司不应该这样提议,二十余人处死还可以,难道要让天下所有违反规定的人都含冤而死吗!而且皇上在河东时,大量聚集士兵,需要牛皮,严格禁止是可以的,现在成为天下君主,为何对牛皮如此吝啬,制定如此严苛的法律呢!’于是上奏皇上。

当时三司使方用事,掌握政权的地方,除了冯瀛王外,都厌恶他,说:‘哪有州郡使敢非议朝廷诏令!’极力向汉祖进言。汉祖也生气地说:‘昭义的一个判官,竟敢如此放肆!违反牛皮禁令的人,按照诏令都应该处死。大监因为非议诏令,也应当处死。’诏令尚未下达,只有冯瀛王不按常规请求觐见。汉祖出来,冯瀛王说:‘陛下在河东时,禁止牛皮是可以的,现在既然统治天下,牛皮不应该禁止。陛下无辜的子民白白死去,也足以让陛下感到惋惜。昭义判官,以低微的地位享用皇上的俸禄,居于皇上的官职,不惜生命,敢于坚持上奏,应当奖赏而不是杀掉。我担任辅佐之职,如果这个诏令错误地伤害了天下人的性命,我未能及早上奏,让陛下纠正,我罪该万死。’他叩首再拜。

又说:‘张璨不应该受到惩罚,希望下诏赦免他。’汉祖过了很久才说:‘已经执行了。’冯瀛王说:‘诏令还没有下达。’汉祖立刻说:‘就赦免他。’冯瀛王说:‘停止执行可以吗?’皇上说:‘可以。’因此改变了他的诏令,记录其大意说:‘三司负责国家财政,国家法律依此执行,张璨处理事务不明,执行法理不当,应停止现任职务,违反牛皮禁令的人免死释放。’大监听到宣读诏令后,听到‘执行法理不当’这句话,还说:‘中书省自己都不能正确执行法理,如果一一教导外道判官执行法理,那还需要宰相做什么呢!’

乾祐年间,除了朝请之外,平时生活自得其乐。有一天,他写了《长乐老自叙》说:

我出身于世家大族,本来自始平、长乐二郡,历代的名望和事迹,都记载在国史和家谱中。我的祖先从燕地逃亡归附晋朝,侍奉庄宗、明宗、闵帝、清泰帝,又侍奉晋高祖皇帝、少帝。契丹占据汴京,被北主控制,我从镇州与文武官员、马步将士归附汉朝,侍奉高祖皇帝、现在的皇上。我因为长期享受官职俸禄,历经艰险,上显扬祖宗,下荣耀亲戚。

我的官阶从将仕郎升至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官职从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任翰林学士,改任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任宏文馆大学士,又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曾任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官职从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正官从行台中书舍人,再任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任门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任司空,两任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

爵位从开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从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从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功勋从柱国至上柱国。功臣的名号从经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先娶故德州户掾褚濆的女儿,早逝,后来娶故景州弓高县孙明府师礼的女儿,累封蜀国夫人。长子平,从秘书郎升任右拾遗、工部度支员外郎;次子吉,从秘书省校书郎升任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第三子可,从秘书省正字升任殿中丞、工部户部员外郎;第四子幼年去世;第五子义,从秘书郎改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职务罢免后改任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议郎、太常丞;第六子正,从协律郎改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国军节度使,职务罢免后改任朝散大夫、太仆丞。长女嫁给故兵部崔侍郎衍的儿子太仆少卿绚,封为万年县君;其他三个女儿早逝。两个孙子幼年去世。唐长兴二年敕令,瀛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朝汉里改为孝行里。洛南庄位于河南府洛阳县三州乡灵台里,奉晋天福五年敕令,三州乡改为上相乡,灵台里改为中台里,当时担任司徒、兼侍中;又奉八年敕令,上相乡改为太尉乡,中台里改为侍中里,当时担任太尉、兼侍中。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

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祐。

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籧篨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

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不害命之物祭。

无立神道碑,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

无请谥号,以无德故。

又念自宾佐至王佐及领籓镇时,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皆形于公籍。

所著文章篇咏,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编于家集,其间见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三子可以袭其业。

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

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

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时乾祐三年硃明月长乐老叙云。

及太祖平内难,议立徐州节度使刘赟为汉嗣,遣道与秘书监赵上交、枢密直学士王度等往迎之。

道寻与赟自徐赴汴,行至宋州,会澶州军变。

枢密使王峻遣郭崇领兵至,屯于衙门外,时道与上交等宿于衙内。

是日,赟率左右甲士阖门登楼,诘崇所自,崇言太祖已副推戴。

左右知其事变,以为道所卖,皆欲杀道等以自快。

赵上交与王度闻之,皆惶怖不知所为,惟道偃仰自适,略无惧色,寻亦获免焉。

道微时尝赋诗云:‘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至是其言验矣。

《青箱杂记》载冯道诗全篇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广顺初,复拜太师、中书令,太祖甚重之,每进对不以名呼。

及太祖崩,世宗以道为山陵使。

会河东刘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议欲亲征,道谏止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

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世宗怒曰:‘冯道何相少也!’乃罢。

及世宗亲征,不及扈从,留道奉太祖山陵。

时道已抱疾。

及山陵礼毕,奉神主归旧宫,未及祔庙,一夕薨于其第,时显德元年四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

世宗闻之,辍视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曰文懿。

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

逮至末年,闺庭之内,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荡,道不能制,识者以其不终令誉,咸叹惜之。

‘《五代史补》’:冯道之镇同州也,有酒务吏乞以家财修夫子庙,道以状付判官参详其事。

判官素滑稽,因以一绝书判后云:‘荆棘森森绕杏坛,儒官高贵尽偷安,若教酒务修夫子,觉我惭惶也大难。’

道览之有愧色,因出俸重创之。

冯瀛王道之在中书也,有举子李导投贽所业,冯相见之,戏谓曰:‘老夫名道,其来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谓不知,然亦名导,于礼可乎?’

李抗声对曰:‘相公是无寸底道字,小子有寸底导字,何谓不可也!’公笑曰:‘老夫不惟名无寸,诸事亦无寸,吾子可谓知人矣。’了无怒色。

冯吉,瀛王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尝令弹于御前,深欣善之,因号其琵琶曰‘绕殿雷’也。

道以其惰业,每加谴责,而吉攻之愈精,道益怒,凡与客饮,必使庭立而弹之,曲罢或赐以束帛,命背负之,然后致谢。

道自以为戒勖极矣,吉未能悛改,既而益自若。

道度无可奈何,叹曰:‘百工之司艺而身贱,理使然也。此子不过太常少卿耳。’其后果终于此。

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

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六-注解

冯道:五代十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官至宰相,有“五朝元老”之称。

字可道:冯道的字,‘可’字取自《易经》‘可久可大’之意,寓意其人格特质。

瀛州景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景县。

农为儒:指先祖从事农业和儒学教育。

不恆其业:不固定从事某一职业,指其先祖职业多变。

纯厚:性格纯朴厚道。

好学善属文: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

不耻恶衣食:不因生活简朴而感到羞耻。

负米奉亲:背着米去赡养父母,形容孝顺。

披诵吟讽:披读、吟咏、讽诵,指勤奋读书。

天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一个年号。

刘守光:后梁时期幽州节度使。

署:任命。

幽州掾:幽州的地方官。

中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

僚属:部下官员。

箴:规劝。

狱中:监狱中。

寻:不久。

霸府:节度使的官邸。

从事:官职名,指地方官署中的僚属。

掌书记:掌管文书的小官。

庄宗:庄宗,指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河北三镇:指河北地区的三个军事重镇。

校:军队中的士兵。

伴食:随军吃饭。

省郎:官职名,指尚书省的官员。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顾问。

绿衣赐紫:指由低级官职升迁为高级官职。

中书舍人:官职名,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令。

户部侍郎:官职名,户部的高级官员,负责财政。

丁父忧:父亲去世,守丧。

赈:救济。

蓬茨:草屋。

牧宰:地方官员。

馈遗:赠送礼物。

契丹:契丹,古代民族,建立契丹国,是辽朝的前身。

明宗:明宗,指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嗣源。

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刑部尚书:官职名,刑部的高级官员,负责司法。

平章事:宰相的别称。

孤寒士子:贫穷的读书人。

衣冠:指士大夫阶层。

任赞:后唐时期官员。

兔园策:古代科举考试用的策问集。

徐、庾文体:指南朝徐陵和庾信的文体,以辞藻华丽著称。

流俗之体:指世俗的文体。

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官职名,负责编纂书籍。

尚书左仆射:官职名,尚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行政。

始平郡公:封号,表示尊贵。

德胜寨: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刍藁:草席。

延英:皇帝的御书房。

有年表瑞:年成好,有祥瑞之兆。

衔辔:驾驭马匹。

清晏丰熟:政治清明,丰收。

聂夷中:唐代诗人。

伤田家诗:聂夷中的诗作。

逃亡屋:指贫苦人家。

西京郑覃所刊石经:指西京(今西安)郑覃所刻的石经。

印版:印刷用的版。

后进:后辈,指年轻官员。

山陵使:负责皇帝陵墓的官员。

同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

上介:高级官员。

胡饶:官员名。

粗犷:粗野,没有礼貌。

牙门:官署的门口。

司空:官职名,负责工程建设和水利事务。

晋祖:指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洛:指洛阳,古代中国的都城之一。

道:指冯道,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徽号:指皇帝或高级官员的尊号。

崇德重:指官职崇高,德行深厚。

沙漠:指广阔的沙地,这里指辽朝的北方边疆。

中书:指中书省,古代中国的中央行政机构。

敕:指皇帝的命令。

舍:指住宿。

西楼:指契丹的都城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牙笏:指官员使用的象牙手板,古代官员的一种身份象征。

腊日:指农历腊月初八,古代的一种节日。

象笏:指用象牙制成的笏板,古代官员的一种身份象征。

司徒:司徒,古代官名,是三公之一,掌管教化。

侍中:指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鲁国公:鲁国公,古代爵位,是鲁国公爵。

枢密使:负责军事的官员。

唐朝故事:指唐朝的旧例、传统。

戎事:指军事事务。

仲尼:指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叔孙武叔:孔子的弟子,曾毁谤孔子。

禅僧:指出家的僧人。

同州节度使:指同州的军事长官。

南阳:指河南省南阳市,古代的一个郡。

中书令: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汴:指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

襄、邓:指襄阳市和邓州市,古代的两个州。

夷:指战乱、灾害等造成的破坏。

木叶山:指辽朝的圣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满达勒:指辽朝的一位将领。

李筠:指李筠,后唐的一位将领。

鼓槊:指古代的一种兵器。

布衣:指平民百姓。

高尼精舍:指高尼居住的修行场所。

木叶山行事:指前往木叶山执行某种仪式或任务。

昭感:指显著的影响或感召力。

常山:常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因山得名,是古代的军事要地。

汉祖:汉祖,指汉高祖刘邦,即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开国皇帝。

太师:古代的一种尊称,相当于宰相。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搢绅旧闻记,是一部记载洛阳地区历史人物的书籍。

大监:大监,古代官名,指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上党戎判:上党戎判,指上党地区的军事审判官。

甲兵:甲兵,指士兵和武器,泛指军事力量。

牛皮:牛皮,指牛的皮,古代用于制作皮甲等军事装备。

三司:三司,指古代的三个中央财政机构,即度支、户部、礼部。

昭义:昭义,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是古代的军事要地。

乾祐中:乾祐中,指后汉乾祐年间,即公元948年至951年。

道奉朝请:道奉朝请,指道教徒向朝廷进贡,以示忠诚。

国史家牒:国史家牒,指国家编修的历史文献。

闵帝:闵帝,指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从珂。

清泰帝:清泰帝,指后唐的第三位皇帝李从厚。

晋高祖皇帝:晋高祖皇帝,指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少帝:少帝,指后晋的第二位皇帝石重贵。

北主:北主,指契丹国的统治者。

镇州:镇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是古代的军事要地。

汉朝:汉朝,指东汉,是汉朝的后期。

高祖皇帝:高祖皇帝,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今上:今上,指当时的皇帝,此处指汉武帝刘彻。

禄位:禄位,指官职和俸禄。

国史:国史,指国家编修的历史。

家牒:家牒,指家族的世系记录。

将仕郎:将仕郎,古代官名,是低级文官。

朝议郎:朝议郎,古代官名,是中级文官。

朝散大夫:朝散大夫,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银青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特进:特进,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集贤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太微宫使:太微宫使,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宏文馆大学士:宏文馆大学士,古代官名,是高级文官。

盐铁转运使:盐铁转运使,古代官名,负责盐铁的征收和运输。

南郊大礼使:南郊大礼使,古代官名,负责南郊祭祀的大臣。

定国军节度:定国军节度,古代官名,负责一定地区的军事。

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古代官名,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

长春宫使:长春宫使,古代官名,负责长春宫的管理。

武胜军节度:武胜军节度,古代官名,负责武胜军的军事。

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古代官名,负责邓、随、均、房等州的行政。

摄幽府参军:摄幽府参军,古代官名,是代理幽州参军。

试大理评事:试大理评事,古代官名,是试任大理评事。

检校尚书祠部郎中: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古代官名,是检校尚书省祠部郎中。

侍御史:侍御史,古代官名,是皇帝的侍从御史。

检校吏部郎中:检校吏部郎中,古代官名,是检校尚书省吏部郎中。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古代官名,是御史台的副台长。

检校太尉:检校太尉,古代官名,是检校太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名,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检校太师:检校太师,古代官名,是检校太师。

兼侍中:兼侍中,古代官名,是兼任侍中。

兼中书令:兼中书令,古代官名,是兼任中书令。

戎太傅:戎太傅,古代官名,是军事太傅。

汉太师:汉太师,古代官名,是汉朝的太师。

开国男:开国男,古代爵位,是开国男爵。

开国公:开国公,古代爵位,是开国公爵。

秦国公:秦国公,古代爵位,是秦国公爵。

梁国公:梁国公,古代爵位,是梁国公爵。

燕国公:燕国公,古代爵位,是燕国公爵。

齐国公:齐国公,古代爵位,是齐国公爵。

食邑:食邑,古代指封地,领有封地的爵位。

食实封:食实封,古代指实际领有的封地。

柱国:柱国,古代官名,是高级武官。

上柱国:上柱国,古代官名,是高级武官。

经邦致理翊赞功臣:经邦致理翊赞功臣,古代功臣的称号。

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古代功臣的称号。

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古代功臣的称号。

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古代功臣的称号。

德州户掾:德州户掾,古代官名,是德州户部的官员。

景州弓高县孙明府:景州弓高县孙明府,指景州弓高县的官员孙明府。

蜀国夫人:蜀国夫人,古代封号,指被封为蜀国夫人的女性。

右拾遗:右拾遗,古代官名,是皇帝的近臣。

工部度支员外郎:工部度支员外郎,古代官名,是工部度支的官员。

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古代官名,是膳部、金部、职方的官员。

屯田郎中:屯田郎中,古代官名,是负责屯田的官员。

殿中丞:殿中丞,古代官名,是殿中的官员。

工部户部员外郎:工部户部员外郎,古代官名,是工部、户部的官员。

检校国子祭酒:检校国子祭酒,古代官名,是国子监的官员。

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古代官名,是定国军的指挥官。

左春坊太子司议郎:左春坊太子司议郎,古代官名,是太子的顾问。

太常丞:太常丞,古代官名,是太常的官员。

协律郎:协律郎,古代官名,是负责音乐和乐律的官员。

太仆丞:太仆丞,古代官名,是太仆的官员。

兵部崔侍郎:兵部崔侍郎,指兵部的官员崔侍郎。

万年县君:万年县君,古代封号,指被封为万年县君的女性。

瀛州景城县庄来苏乡:瀛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指瀛州景城县的庄来苏乡。

朝汉里:朝汉里,古代地名,位于瀛州景城县。

孝行里:孝行里,古代地名,位于瀛州景城县。

三州乡:三州乡,古代地名,位于洛南县。

上相乡:上相乡,古代地名,位于洛南县。

中台里:中台里,古代地名,位于洛南县。

太尉乡:太尉乡,古代地名,位于洛南县。

侍中里:侍中里,古代地名,位于洛南县。

静思本末:静心思考事物的根本和末节,比喻全面考虑问题。

庆及存亡:庆祝成功的同时也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失败。

国恩:国家对个人的恩惠。

家法:家族的传统规则和道德规范。

承训诲之旨:继承先人的教诲和旨意。

教化之源:教育和社会道德的根源。

孝: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忠:对国家的忠诚。

口无不道之言:不说不合道德的话。

门无不义之货:家中不存放不义之财。

三不欺:不欺骗大地、不欺骗人、不欺骗天。

贱如是:不论身份地位的高低。

贵如是:不论地位的高低。

长如是:不论年龄的大小。

老如是:不论年纪的大小。

事亲:侍奉父母。

事君:侍奉君主。

事长:侍奉长辈。

临人:对待他人。

旷蒙天恕:广泛地得到天的宽恕。

累经难而获多福:经历了许多困难却获得了许多幸福。

曾陷蕃而归中华:曾经被俘于外族,最终回归中华。

六合之内:指整个国家。

幸者:幸运的人。

归所:归依之地。

时服敛:按照当时的习俗安葬。

籧篨:用竹篾编成的棺材。

不食之地:不适宜种植的地方。

特羊:特指祭祀用的羊。

神道碑:墓前立的神道碑。

谥号:对已故者的尊称。

宾佐:辅助君主的大臣。

王佐:辅佐王的大臣。

籓镇:古代地方军事行政单位。

公籍:官方档案。

篇咏:诗歌。

家集:私家编纂的文集。

五盥:古代的一种洗手仪式。

三省:古代的一种反省自己的仪式。

大君:君主。

一统:统一天下。

定八方:安定全国。

乾坤:天地。

开卷:读书。

乾祐三年:后汉乾祐三年的年号。

内难:内部困难。

徐州节度使:徐州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汉嗣:汉朝的后代。

道与赟:冯道和刘赟。

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

澶州军变:澶州地区的军事叛乱。

郭崇:当时的将领。

衙门:官府。

左右甲士:左右的士兵。

诘:询问。

副推戴:表示支持。

惶怖:害怕。

道微:冯道年轻的时候。

海岳:大海和高山,比喻天下。

明主:贤明的君主。

吉人:吉祥的人。

道德:道德品质。

舟车:交通工具,比喻人生道路。

津:渡口,比喻困难。

方寸:心。

狼虎丛中:危险的环境中。

广顺初:后汉广顺初年。

河东刘崇:当时的一个叛军首领。

草寇:盗贼。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相少:缺少相才。

辍视朝:停止上朝。

册赠:授予谥号。

追封:追赠封号。

文懿:谥号,表示文雅而和顺。

持重镇俗:保持稳重,安定风俗。

片简:一纸书信。

诸侯:古代的诸侯国君主。

徇奢靡:追求奢侈和浪费。

吉:冯道的儿子。

太常少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音乐、礼仪等事务。

史臣:负责撰写史书的官员。

文贞:谥号,表示文雅而贞洁。

文忠:谥号,表示文雅而忠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六-评注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此句以静思本末开篇,强调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道德的深刻思考。‘本末’一词既指国家大事的根本,也指个人行为的根本,体现了作者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的认识。‘国恩’与‘家法’的并提,显示了作者对国家和家庭伦理的重视,以及对传统家国观念的传承。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诚实守信的推崇,‘三不欺’成为其立身之本,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应顺应天意,诚实无欺。

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祐。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无论贫贱富贵,无论长短老少,都应遵循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体现出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此句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六合’指宇宙,‘百岁’指人生,‘归所’指死后归宿,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终结的思考。

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籧篨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丧葬之礼的重视,强调简朴、不奢华的丧葬方式,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

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不害命之物祭。

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特羊’和‘不害命之物’的祭品选择,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无立神道碑,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三代’指夏、商、周,‘神道碑’指墓碑,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无请谥号,以无德故。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德行的谦虚态度,认为自己无德,不宜请谥号。

又念自宾佐至王佐及领籓镇时,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皆形于公籍。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功绩的低调态度,认为自己虽有微功,但都是公事,不应单独记载。

所著文章篇咏,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编于家集,其间见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个人著作的珍视,尽管散失较多,但仍将其编入家集,体现了对个人思想的传承。

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三子可以袭其业。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家庭和后代的重视,‘庄’、‘宅’、‘群书’都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三子’则指其子嗣,体现了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五盥’、‘三省’都是儒家修养的体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则是对自我反省的强调。

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家庭伦理的重视,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

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功业的遗憾,认为自己未能实现国家一统的宏愿,体现了儒家‘忧国忧民’的思想。

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时乾祐三年硃明月长乐老叙云。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个人生活的满足,认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及太祖平内难,议立徐州节度使刘赟为汉嗣,遣道与秘书监赵上交、枢密直学士王度等往迎之。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参与,‘平内难’、‘立汉嗣’都是国家大事,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关注。

道寻与赟自徐赴汴,行至宋州,会澶州军变。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政治动荡中的经历,‘澶州军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枢密使王峻遣郭崇领兵至,屯于衙门外,时道与上交等宿于衙内。

此句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动荡中的应对,‘屯于衙外’、‘宿于衙内’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安全的重视。

是日,赟率左右甲士阖门登楼,诘崇所自,崇言太祖已副推戴。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政治动荡中的经历,‘阖门登楼’、‘副推戴’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

左右知其事变,以为道所卖,皆欲杀道等以自快。

此句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动荡中的困境,‘卖’、‘杀’等词语体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赵上交与王度闻之,皆惶怖不知所为,惟道偃仰自适,略无惧色,寻亦获免焉。

此句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动荡中的冷静和从容,‘惶怖’、‘获免’等词语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智慧。

道微时尝赋诗云:‘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至是其言验矣。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海岳归明主’、‘乾坤陷吉人’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青箱杂记》载冯道诗全篇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9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